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一集)  2001/4/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5-013-0001

  諸位同學,大家好!這一次有幾位同學,我們一起到古晉高山上參加報恩念佛堂的破土典禮。建築的工程計畫在十一月完工,完工之後,這個道場是個長年的念佛堂,就是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同時也是一個講堂。我們有四個紀念堂,大概每一個紀念堂就是一間教室,比我們這個教室還要大一些,可以同時容納四個人講經,所以將來這個地方也是我們練習講經的一個道場。這是我們提供給在家、出家四眾同修共修的一個道場。當然,到那個地方都不是長住的,都是屬於短期的;看進入馬來西亞,海關給你多少天,你就可以在那邊住多少天。我在那邊也聽說,大家在馬來西亞的法緣都非常殊勝,我們聽到也非常歡喜。

  中國古聖先賢教導學人,首先讀書要立志。立志就是我們一生要有一個方向,要有一個目標。常言說得好,「志在聖賢」。什麼叫「聖」?什麼叫「賢」?聖賢的意思是教人要作善人、要作好人,而不是作貴人、作富人。孔老夫子是大聖,他最得意的學生是顏回,僅次於聖人。「聖」這個字的意思跟「神」的意思很接近,所以我們通常都把神跟聖連起來說,「神聖」或者「聖神」,這兩個字的意思都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徹底明白了,這樣的人我們就稱他作「神聖」。由此可知,神聖的意思就是作明白人,而不是做一個糊塗人。

  真正明白了,就曉得我們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不但對這個事情清楚、明瞭,如果功行不斷向上提升,「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都能夠明瞭。哪些人明瞭?佛法裡面講的「明心見性」。這個世間人很難想像:這怎麼可能?我們可以說,舉世之人都不相信,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可是中國的古聖先賢,印度的諸佛菩薩,他們告訴我們,這是可能的;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本能的,本來就是如此。所以佛經裡面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無量壽經》上大家讀過的「一切皆成佛」,本能。由此可知,聖賢的教育沒有別的,無非是幫助大家恢復本能而已。他恢復了,他來幫助我們,這叫「教」。

  「教」的意思是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他明白了,他先明白了,我們這些人還沒有明白,他來幫助我們,幫助我們恢復自性本具的大智大覺,這叫「教」。唯有智覺才能解決問題。「智」是認識,我們佛法裡面講的解門,「覺」是行門。行門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六和敬」。換句話說,落實在生活當中,就是他跟一切人、一切物都處到最好,都能夠相處到最圓滿,沒有一絲毫缺陷。所以天地完人,最完美的人,這個人我們稱他作「聖人」,稱他作「神人」。他能做得這麼好,完全靠智,他知道得太清楚、太明白了。

  宇宙人生是怎麼回事情?為什麼他能相處?為什麼我們不能?我們無知。無知,我們就會產生迷惑,產生錯覺,這就惹來許許多多的麻煩,我們一般人講「業障」。智慧開了,這個業障就化解。所以聖賢教育,他教我們什麼,我們要清楚,我們要明瞭。在日常生活行為,他給我們指導的,完全是出於真實智慧。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誤會,「這是他的教條,這是他對我們的約束」,那就完全錯了,你根本不認識聖賢。聖賢從來不會約束一個人,從來不會立一法教人去做。佛在經論上講得很清楚,「諸佛菩薩不立一法」,所作所為、所教導的都是出於自性。誰的自性?自己的自性。我們自己的自性沒有見到,他見到了,你自性裡頭本來就是這樣的,所謂是「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本善」是你的自性,那個善是究竟圓滿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是第二義,這是第一義。所以我們要立志作聖、作賢,要立志作佛、作菩薩,這就對了。

  聖賢給我們的教誨,總的來說不外兩門,我們今天學習偏重在儒跟佛,儒跟佛都沒有例外,兩門,解門、行門。兩門決定是合一的,解門裡頭也有講行,行門裡頭也有講解,一切經都不例外。啟蒙的這些經典,行門裡頭說得比較多,解門裡頭說得比較少;對於老同學、老參,已經修學經過相當一段長時間了,聖賢人的教誨肯定是解門說得比較多,行門就說得比較少。解行要相應,我們才能夠契入,解行如果脫了節,那就不得其門而入。

  初學,特別重視行門。如果不能真正在行門上下功夫,你就不得其門而入,再好的老師、再好的善知識都幫不上忙。所以古聖先賢的教誨,我們稱之為「師道」,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家教學的開端,諸位要知道,「淨業三福」,這是佛法教學的起端、起點。第一句話講「孝養父母」,孝道;第二句「奉事師長」,師道。後面兩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師道跟孝道的落實,這兩句話就是一部《十善業道經》。你們要求我接著講《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也是孝道跟師道的落實;這個經的內容跟《十善業道經》完全相同,是《十善業道經》的補充教材。

  我們的修學從哪裡做起?從十善做起。一個人當中,先學作善人。善人好,好在哪裡?好在自己這一生生活得快樂、生活得自在,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一生生活在愛的世界裡面,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面,這是何等的幸福!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怨恨、沒有對立,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雖然我們還沒有開悟,智慧能力還不到,但是我們的行持已經跟佛菩薩接近了,這叫學佛,我們已經在學習了,學習佛菩薩的生活。如果要問:這是什麼個道理?為什麼要這樣做?佛菩薩也給我們說出來,雖說出來了,我們不懂。

  《三字經》一開端:「人之初,性本善。」這就已經說出來了。我們也含糊念下去,有沒有真懂?沒真懂。在佛法裡面,大乘經教裡頭說得很多,「心性、虛空、法界一如,色身、國土、眾生不二」,就這麼個道理;這個道理也就是教導我們,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你要是入了這個境界,恭喜你,你成佛了,你作佛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所以禪宗裡頭有所謂「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就這個意思。我們愛一個人就是愛自己,怨恨一個人就是怨恨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為什麼?虛空法界統統是自己。所以覺悟的人決定沒有怨恨,決定沒有敵對,常生歡喜心。對諸佛菩薩,那是覺悟的人,對六道眾生,是不覺的人,一律平等,沒有親疏遠近。但是,事上有親疏遠近。這親疏遠近是什麼個道理?緣不同;我們現在的話講,機會不一樣;佛家稱為「機緣」、稱「緣分」。不是「理」有差別,也不是「事」有差別,「緣」上有差別。

  我們的學習,一定要以佛菩薩的教誨為標準,那個標準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標準,不是從外頭來的。我們如果肯定這一點,就會很認真、很努力的去學習,知道這樣去做與性德相應,這樣的修學才能夠開發自性;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這是走明心見性的路子,教下裡面講「大開圓解」,我們淨土宗裡面所說的「理一心不亂」,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我們把修學的方向、目標定在這個地方,那就正確了。我們的修學要認真、要努力,一定要知道,我自己努力認真學習,如諸佛菩薩一片慈悲,如一切宗教裡面的神聖泛愛世人,平等廣泛的愛一切眾生。愛一切眾生,憐憫一切眾生,就要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我不認真修學,我就沒有幫助他,他們就多受一天苦;我自己認真努力修學,幫助他們覺悟,他們就早一天離苦得樂,這就是佛家常講的「積功累德」。

  我們自己要真修,怎麼個修法?必須把自己過去種種污染洗刷乾淨。哪些污染?自私自利的污染,名聞利養的污染,貪瞋痴慢的污染,五欲六塵的污染,這個東西要是不洗掉,是你的障礙;要很認真的把它洗刷掉,你會得大自在,你會得真解脫,你的智慧德能自然就現前。聖賢教誨不難,難在我們不肯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洗刷乾淨,我們不肯幹。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是隨順煩惱習氣,這就不行了,這個問題嚴重。什麼時候你能把這個斷乾淨,什麼時候你就成佛了;縱然還不是圓滿佛,你一定證分證佛位。所以生、佛總在一念之間,就看你這個念頭能不能轉得過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