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一集)  1996/8/27  美國聖荷西  檔名:15-010-0001

  諸位大德同修,今天的因緣非常殊勝。佛家一般剃度的儀式都是在上午舉行,儀式完畢之後照例是上供。今天我們的儀式放在此刻舉行,意義不比尋常,正是與本經關係非常的密切。世尊為我們說這部經,要以現代人的話來說,是他老人家在三千年前預知現代,也就是三千年後的今天,出家、在家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乃至於淨土,皆不能成就。原因究竟在哪裡?彌勒菩薩非常慈悲代我們啟請,蒙世尊為我們詳細開導。如果我們能夠依照這部經的教誨,細心的去體會、去反省,改過自新,回頭是岸。則所修、所行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能有成就。這是我們這次講經的因緣。因為時間不算是很長,所以這次的經文我們採取重點的介紹。能夠看得懂的,乃至於一些名詞、術語,講堂裡面常講的,我們統統都把它省略掉。

  在未講經之前,先把這部經做個簡單地介紹,我們印得有份講義。這部經是《大寶積經》裡面的一分,所以先將《大寶積經》作個簡單的介紹。蕅益大師說,「始從華嚴,終大涅槃」,這句話就是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一切菩薩法藏,皆稱方等」,所以「方等」範圍非常之廣,「方」的意思是講方便。佛門當中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佛所說的一切經法皆是方便法,真實法說不出的,講到真實,常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因此,能說得出的都是方便法。「等」是平等的意思,跟《無量壽經》經題上「平等覺」的意思相同。因此「方等」代表全部的佛法。

  可是古來祖師大德,將世尊一代時教分為五個時期,「方等」是屬於第三時,這個就有特別的意思。「今更就大乘中,別取獨被大機者,名華嚴部」,《華嚴經》的對象是上上乘根性的人,也是經中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華嚴》的當機。如果說「融通空有」,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說這些法就叫「般若部」,這是真實智慧,才能把事實真相看清楚。「開權顯實」,這叫法華。「垂滅談常,名涅槃部」,釋迦牟尼佛化緣已盡,示現入般涅槃,最後的遺教,提醒我們修學應當從哪裡下手,這些教誨都歸在涅槃部。這是大乘法的四個階段。「其餘若顯若密,或對小明大」,對小乘叫大乘,「或泛明諸佛菩薩因果、事理、行位」,行是修行,位是所證的果位。譬如菩薩五十一個位次,十信位、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是屬於位。「智斷」,智是智慧,斷是斷煩惱、斷無明。說到斷,一定要開智慧,定功只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斷煩惱一定要開智慧,「此皆方等部收」。由此可知,方等內容非常廣泛,「非同流俗訛傳,唯謂八年中所說也」。這是一般講五時說教,那個意思非常的狹窄,此地講「方等」,跟天台家所說的意思不相同,這個方等包括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因為《大寶積經》是屬於方等部,所以先把方等的意思略微介紹一下。

  《大寶積經》有四十九會七十七品,每一會就是一部經。由此可知,大寶積就好像眾經聚集在一起的合訂本一樣,它裡面內容很豐富。翻譯的人不是一個,許多人翻的,所以說「前後諸師」,有人翻譯一會的,也有人翻譯兩會、三會的。所以它是很多人翻譯的。在唐朝之前,沒有把它收歸在一起,是單部流通。我們淨宗《無量壽經》也在《寶積經》之中,唐朝時候翻譯的,就是《寶積經》的第五會,這是「無量壽如來會」。唐朝菩提流志,他在唐朝武則天時代到中國來的。他看到《寶積經》幾乎大部分都翻譯出來了,但是不完整。他就重新把其他諸師沒有翻譯的他全部把它翻出來,所以他翻了三十六會三十九卷。然後把從前這些法師們的譯本統統合計起來,從前舊來諸師所譯的有二十三會八十一卷,這樣把它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寶積經》。現在我們在《大藏經》裡面可以看到,好像台灣也有單行本流通。總共有四十九會一百二十卷,這是《大寶積經》的全本。

  什麼叫「寶積」?這底下有個解釋,「法寶之集積也,為大乘深妙之法,故目之為寶」。實實在在這部大經裡面所收的這些四十九部,四十九會就是四十九部經,每一部都深妙不可思議,所以比喻作寶,「無量法門攝在此中」,所以稱它作積,聚積的意思。「寶積經論一曰」,一是一卷,《寶積經論》是這個經的註解,但是不完全,它只有四卷,什麼人註的也不知道,失傳了。但是這個論文收在《大藏經》裡面,它對於經題有個簡單解釋,它說「大乘法寶中,一切諸法差別者,彼盡攝取,故名寶積」,從這一句我們對於這個經題的意思能夠知道個大概。這是簡單將方等、方等部、《寶積經》介紹出來了。

  下面是翻譯的人,剛才講,這個經翻譯的人很多,我們就不必一一介紹,我們單單介紹集大成的人菩提流志。「菩提流志」是梵語音譯,「此云覺愛」,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愛,菩提是覺,流志是愛,覺愛的意思,「南天竺人」,那個時候印度稱為天竺,就是南印度人,「唐武后時來」,武則天的時代到中國來,「譯三藏經」,他是翻經的法師。「開元釋教錄九曰」,《釋教錄》是佛教經典的目錄,目錄裡面有簡單的介紹,「沙門菩提流志,本名達磨流支」,他原來的名字叫達磨流支,達磨是法,流支是稀有的意思,所以他本名是法稀有,是這麼個意思。「天后改為菩提流志」,天后是武則天,武則天大概嫌他這個名字意思不好,她心血來潮給他改了個名字,改成覺愛,菩提流志是武則天給他改的名字,「唐言覺愛,南印度人」。「宋高僧傳三曰,釋菩提流志,南天竺國人,淨行婆羅門種,姓迦葉氏」。諸位如果要知道得詳細一點,可以看《高僧傳》,《宋高僧傳》是《高僧傳》的第三集,裡面有他的傳記,我們簡單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是講本經的內容,略微也做個介紹。「此經乃《大寶積經》九十一至九十二卷」,所以經文一共兩卷,有上、下兩卷,在《大寶積經》裡面,上卷是九十一卷,下卷是九十二卷。「發勝志樂會第二十五,三藏法師菩提流志奉詔譯」,這個「詔」是武則天的聖旨,奉皇帝命令來翻譯的。「《閱藏知津》將全經內容分作十五段介紹」,《閱藏知津》是蕅益大師作的,蕅益大師的作品。蕅益大師看到這部經,將這部經分為十五個段落,每一段落的內容介紹在下面。

  第一段,「佛在鹿苑」,就是鹿野苑,「與千比丘,五百菩薩俱」。前面括弧「序分」跟「正宗分」是《閱藏知津》裡頭沒有的,這是我們因為講這部經,為了便利起見我們加上去的,就是經開三分。第一段跟第二段都是屬於序分,第一段是通序,第二段是本經的發起序。

  二,「有諸菩薩業障深重,疑惑退轉,彌勒菩薩慰問令喜」。這一開端就曉得這個經為什麼說的,對我們現代學佛人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的確是業障深重的愚痴菩薩,大家受了菩薩戒,都是菩薩,雖受了菩薩戒,還是很愚痴。這就是本經所說的。

  第三段則是本經的正宗分,說「有六十人隨勸詣佛」,隨著彌勒菩薩的勸告,這六十個人就跟著彌勒菩薩去見釋迦牟尼佛。見到之後也很慚愧,善根發現,「投地悲淚」。佛安慰他們,叫他們起來,說他們往昔毀謗法師的惡業,多生多劫受苦。將來這個業報盡了,一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由此可知,這些人多生多劫之前都學過淨土法門,都念過阿彌陀佛,只是業障太重,不能往生,在六道裡面吃盡了苦頭。

  第四段,「時諸菩薩隨發十三弘誓,佛讚印之」。這六十位菩薩,這是稀有的,人數不多,他們聽了佛的開導,真正懺悔,回頭,改過自新,發十三弘誓。佛聽了之後,對他們也很讚歎。

  第五段,「彌勒因問末世菩薩,成就幾法,安穩得脫」。這個問就很重要,末法時期就是我們現代這個時代,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應當成就幾種法,才能夠安穩得脫,脫離六道輪迴、脫離生死苦海。

  第六段,「佛答以二種四法」,二種四法就是第六段跟第七段。第一種四法是「不求他過失」,這第一條。「亦不舉人罪」,這是第二條。「離粗語慳吝,是人當解脫」。在末法時期,這四條最重要,一定要遵守、要做到。

  佛說了這四法,又說四法,這個四法就是第七段講的「當捨於懈怠」,這是第一;「遠離諸憒鬧」,憒鬧是熱鬧,喜歡熱鬧這是很大的障礙;「寂靜常知足」,要守住這個四法,「是人當解脫」。這是告訴我們,在末法時期修行,必須具備這兩種四法,就是八種法,我們才能夠平平安安得到修學的效果,達到修學的目標。

  第八段是「次明無希望心行法施時,成二十利,又二十利」。兩種二十利,四十種利益,要以「無希望心」去修法布施。

  第九段是說明末法時期種種的過失、惡業。完全是說明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現象,以及修行人的狀況,讀了之後真的是毛骨悚然。世尊距離我們三千年,三千年前把我們現在修行的狀況就看得這麼清楚,正是所謂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第十段說明「慧行菩薩與初業菩薩不同之相」,慧行菩薩我們要明瞭,學不得,決定不能學他。什麼是慧行?開了智慧的,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我們大乘法裡常常講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才是慧行菩薩;也就是常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樣的人才是慧行菩薩,沒有到這個地步不行。因為慧行菩薩所做、所為、所表現的很特殊,我們不能學;要學他,人家是上天堂,我們還是要墮地獄。佛在此地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

  第十一段是說明「初業菩薩應當觀察利養之過」,名聞利養。初業是初學的菩薩,我們現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曉得利養的過失,只要沾著利養,不但你道業不能成就,必定會被拖累到阿鼻地獄。學佛,佛沒成,反而墮到阿鼻地獄,這不是佛菩薩願意見到的。但是末法時期這樣的人太多了,所以這一段經文很長,說明利養的過失。

  第十二段說「亦當觀察憒鬧過有二十,世語過有二十」,到後面再跟諸位詳細解釋,「睡眠過有二十,眾務過有二十」,眾務就是做種種與修行不相干的事情,現在很普遍。大家都忘掉了百丈大師曾經說過,「佛門以無事為興旺」,道場什麼叫興旺?沒事叫興旺。事情太多,香火鼎盛,信徒很多,那是佛門衰相,不是盛相。為什麼?沒有一個人成就,人雖然很多,沒有一個開悟,沒有一個證果,甚至於說沒有一個能往生的,它盛在那裡?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

  第十三段,佛說了,「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非出家者」,這個形式上出家,實在講諸佛如來不承認他是出家弟子。

  第十四段,說明戲論的過失有二十。

  最後,正宗分的最後,說明「發十種心能生極樂世界」。所以這部經也是最後導歸極樂,我們想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彌陀淨土,這部經對我們就非常重要。

  末了第十六段,十六段是流通分,蕅益大師《知津》裡面只講到十五段,後面還有一段是本經的流通分。這是我們把這個大意簡單跟諸位作個說明,接著我們就可以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離奈城。仙人住處。施鹿苑中。】

  這是六種成就裡面的前五種,我想我們可以省略。這個處所就是常講的鹿野苑,我想我們同修當中大概也有一些人到印度去旅遊過,到印度朝聖,如果是看佛教的名勝古跡,鹿野苑是一個重要的地方。釋迦牟尼佛最初度五比丘,就在這個地方,以後在這個地方建立了精舍,佛在這個地方也講了許多經典。

  【與大比丘眾。滿足千人。復有五百諸菩薩眾。】

  這是六種成就的「眾成就」,當時參加法會有一千五百人。這是第一段。第二段是別序,就是本經的發起。

  【是時眾中。多有菩薩。】

  這就是講這五百菩薩裡面的多數。由此可知,這些菩薩不是普通菩薩,大概都是古佛再來的,故意做這個示現,好讓彌勒菩薩來請法,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教誨。他們所犯的些過失,就是我們現在人所犯的,他們來表演,這是慈悲到極處。有哪些過失?

  【業障深重。諸根闇鈍。】

  這一句是總說,總而言之一句話,業障重。業是什麼?業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活動、造作,這些活動障礙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叫它做業障。這個業障太深、太重了,所以我們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諸根闇鈍』,諸根是指六根,六根不聰明,眼雖然能見,往往把事情看錯,耳雖然能聽,真正意思沒聽出來,這是指根性不利。下面別說有十二句,這個十二句就是本經的內容,每一條後面佛都給我們細講。第一:

  【善法微少。】

  什麼是善根?世法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如果我們貪瞋痴都具足,那我們根本沒有善根。他們還有善根,善根少就是了。我們沒善根,這怎麼得了!菩薩善根是精進,那我們每天懈怠、懶散。

  【好於憒鬧。】

  『憒』是昏聵,我們一般講糊塗,「憒鬧」就是現在講胡鬧,喜歡胡鬧。現在這個社會許多娛樂的場所就是胡鬧,唱歌、跳舞這是胡鬧。你們曉得什麼叫憒鬧的場所?就是現在娛樂的場所,喜歡搞這些。

  【談說世事。耽樂睡眠。】

  這是第三,『世事』的範圍包括太廣,世事裡面有邪、還有正。哪些是正?孔子、孟子所講的是正,都是世事。世事不好嗎?世事不能出三界。諸位要曉得,佛法的標準是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儒家的教育雖然是好,能幫助我們能得人身,甚至於幫助我們生天,不能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世事什麼?是六道以內的這些事,喜歡談論這些東西。今天外國人講科學、講技術也是世事,講到外太空,外太空還是在六道輪迴之中,也沒有超越六道輪迴。所以世事裡頭有正有邪,邪就是墮三惡道,正是三善道,都叫世事。第四,喜歡睡眠,貪睡。第五:

  【多諸戲論。】

  『戲論』的範圍也非常廣泛,通常我們講開玩笑這一類的,都叫戲論。

  【廣營眾務。】

  這個現象在現代的社會太多了。『營』是經營,『務』是事務,『廣』是多。剛才說過,百丈禪師講「佛門以無事為興旺」,怎麼可以能多事?那些是多事?我們舉個普通的例子來說,法會就是多事,何況其餘!這些地方,向下世尊廣說,諸位一定要深深體會佛的意思。佛法修學的是什麼?《無量壽經》經題上告訴我們「清淨平等覺」,你事情搞得太多,你的心怎麼能得清淨?應酬太多,不能清淨,事務太多,哪裡能平等?一天到晚迷惑顛倒,怎麼可能有覺悟?這些都是「廣營眾務」的過失。第七句是:

  【種種貪著。】

  這個範圍太大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第八是:

  【為所不應。】

  他所做的都是不應該做的,都是佛不許可的,他偏偏去造作。第九是:

  【妄失正念。】

  妄是虛妄,成天幹虛妄的,把正念失掉了。第十句是:

  【修習邪慧。】

  『邪慧』就是佛法當中常講的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第十一句:

  【下劣精勤。】

  他也很努力,一天到晚不休息,忙得不亦樂乎,忙的什麼?忙的是三途事業。這個『下』就是三惡道,不是三善道。「下劣」是什麼?搞貪瞋痴的,爭名奪利,搞這些事情他很精進,勇猛精進,在那裡幹。末後一句:

  【行迷惑行。】

  這是末法現前佛門的現象,包括在家、出家。如果我們仔細反省,要有這些毛病,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往生的條件要心清淨,「心淨則土淨」,西方世界是淨土,不是穢土。心不清淨怎麼能往生?迷惑不清淨,與淨土不相應。誦經再多、念佛再多,古人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只能跟淨土結個善緣,這一生不能往生。這樣的事情不足為奇,我們過去生中不曉得幹了多少次,我們跟西方淨土的緣很深,為什麼沒去得了?大概都是犯了這些錯誤,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犯這些錯誤,所以念佛不能往生。這一生當中遇到這部經,這個因緣稀有,想想看,如果還犯這些過失,那這一生勢必要空過。如果能夠認真反省,改過自新,回頭是岸,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功。再看下面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在於會中。見諸菩薩。具足如是不善諸行。】

  『具足』就是前面所講的十二條,他統統都犯了。世尊為他們說出來之後,他們聽了之後非常慚愧,在佛前求懺悔,發十三大願,這就是第四段裡面「時諸菩薩隨發十三弘誓」。發這十三條就是條條要認真的去改過自新,發改過自新、回頭是岸的大願。他們發願,佛聽了之後很歡喜,很讚歎他,給他印證。這是這個經一段不可思議的因緣。彌勒菩薩聽了佛說法,就問,這個問的真就問到我們,「因問,末世菩薩成就幾法,安穩得脫」。剛才跟諸位說過,鹿野苑這五百個菩薩,他們的表現實在講正是我們現前佛門裡面的現象。彌勒菩薩慈悲,深恐我們讀了這個經,認為這是釋迦牟尼佛給那些人講的,與我們不相干,特別慈悲問到末法時期「後五百歲」,後五百歲就是佛滅兩千五百年以後,正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在家、出家的這些菩薩,你只要受了菩薩戒都是菩薩。既然要學菩薩,你要成就幾種法你才能安穩得脫?脫是什麼?脫離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真正能解決問題。

  彌勒菩薩代我們問,「佛答以二種四法」,這第六段,第六段是說了一種四法,第七段是第二種四法,這是講重要的原則,一定要遵守。第一種四法,第一個是「不求他過失」,別人有過失你不要去管他,決定不要放在心上。擺在第一條,這重要。第二,「亦不舉人罪」。人家造作一切罪業,你也不必去說,不必去宣揚。這個「求」是什麼?求是找人家的過失,專門看人家的過失,人家沒有過失,從雞蛋裡頭挑骨頭,找啊!這個心不好,這個心絕對不是菩薩心,你怎麼能了生死出三界,你怎麼能往生?這種心決定不能有,要學厚道,不要去找別人的碴。第二條,即使別人有了過失也不要說,這裡面可以說是學問很深、很大。你要說人家的過失,你就跟人家結冤仇,冤冤相報,你在修行菩提道上你就遭遇很多人找麻煩。他造罪業,他受果報,與我不相干。這些事我們到經文裡要跟諸位多說幾句,絕不要說別人的過失。第三,「離粗語」。平常跟人家交接,言語要柔和,絕不能夠說一個凶巴巴的面孔,言語很粗,叫人聽到很難過,那不是菩薩。第四,「慳吝」,就是吝嗇,自己有的、多餘的捨不得給人。這是說了四法,如果你離開這個四法,「是人當解脫」。

  佛說了這四種,又說四種,底下第七段。「當捨於懈怠」,懈怠是放逸、懶惰,這個不能成就,懈怠是精進的反面;換句話說,離懈怠就一定要精進。「遠離諸憒鬧」,憒鬧就是我們今天講熱鬧的場所,歌舞的場所,戲院、歌廳,現在什麼卡拉OK,什麼我都說不上來,反正是這些場所。這些場所,你一定受干擾,你的心不會清淨,這些地方要離開,不要去。第三要「寂靜」,身心清淨,喜歡清淨。第四「知足」。無論在精神的生活、物質的生活,乃至於修學都要知足。佛的法門太多,我們選修一個就能成就,學許多法門,學許多經論那也是不知足,貪圖佛法還是錯誤。「是人當解脫。」佛就講了兩種四法,這非常重要,我們仔細觀察,的確這兩種四法是我們現代人的通病,這是障道,不是成就道業。

  「次明無希望心,行法施時,成二十利,又二十利。」佛講我們修法布施,法布施的範圍很廣,「普賢行願品」裡面給我們歸納為七大類,但是修法布施最重要的,要以「無希望心」;如果你有希求,你就得不到利益,修布施毫無希求,你能得真實的利益。佛說了二十種又說二十種,總共給你說了四十種,無希求的心得真實利益,有希求的心利益就太小了。第九段是說明末法時期種種的過失,種種的惡業。這一段裡面經文很長,從第九面到第十七面,這段經文很長,全是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的現象。不但是佛門,整個社會都呈現這種現象。

  第十段是說明「慧行菩薩與初業菩薩不同之相」。慧行是開悟的,開悟的菩薩跟沒開悟的菩薩不一樣。開悟的標準,這個地方是大乘經,大乘經裡面講開悟是明心見性;換句話說,法身大士跟普通菩薩不相同。哪些地方不相同,佛在這裡跟我們說明。第十一段是說明「初業菩薩應當觀察利養之過」,初業菩薩我們初發心,就是我們現前這個地位。我們學佛,出家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受了五戒、八戒、菩薩戒,受菩薩戒就是在家菩薩。無論是在家菩薩、出家菩薩,第一個你要懂得利養的過失,名聞利養這個東西害死人,沾上了你必定會退轉,你這一生的道業不能成就。可是幾個人能捨名聞利養?幾個人知道名聞利養的害處?佛在此地給我們細說,這個東西沾不得。

  第十二段裡面佛為我們說了四樁事情,第一個是「亦當觀察憒鬧過有二十」,喜歡這些熱鬧的場所有二十種過失。第二,「世語過有二十」。世語過在第二十七面第二行,這是講二十種世語過,喜歡世間的言說。如果說得好聽一點,世間的文學、世間的哲學,乃至於包括不能超越三界的那些宗教也是世語,這是上乘的,那個下等的就不必說了,都是搞六道輪迴的,我們應當要遠離。第三種,「睡眠過有二十」,這在第二十九面十三行,講睡眠的過失。我們是凡夫,凡夫不能沒有睡眠。睡眠適當就好,不能貪睡,貪睡是過失。世尊教給比丘,那是佛陀在世的時候,人心地都很清淨,煩惱輕,智慧長,所以佛規定出家人睡眠每天是四小時。印度那時候講中夜,印度那時候把每一天分為晝三時,夜三時,所以它的一時就是我們現在的四小時。中夜就是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十點鐘睡覺兩點鐘就要起來,多睡了佛就要罵人了。可是現代人業障很重,四小時決定沒有法子,所以現在人是加了一倍,八小時,睡眠八小時。如果說超過八小時,那佛就要罵人了,這就說不過去了。所以我們的睡眠決定不能超過八小時,能夠愈短愈好。說實在的話,心愈清淨睡眠就愈少,人真的在禪定當中,睡眠就完全離開了。所以入定不是睡眠,入定他是清醒的,睡眠是昏沉的。入定是什麼事情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入定跟睡眠不一樣。睡眠有二十過。

  末後講「眾務過有二十」,眾務是做這些拉拉雜雜的事情,沒事去找事做。古時候,古大德常講「叢林以無事為莊嚴」,什麼是莊嚴?無事是莊嚴,古大德教給我們,好事不如無事。現代人拼命去找事,沒事去找事,找事是攀緣,這個過失很多,也說了二十種,這在第三十二面第七行。這是我們應當要記住的。

  第十三段,「次明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非出家者」。這一段是對出家人說的,雖然對出家人說,在家人也要反省,也要學習。「諸行」,把它歸納起來就是身語意三業,《無量壽經》上講的行門的三大綱領,「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就是世尊兩種四法的前頭兩條,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無量壽經》總綱領上第一條「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義」,憒鬧、睡眠,眾務都包括在這一條裡頭。「善護意業,清淨無染」,菩薩要常常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不能認真修身語意,那不是修行人,那哪裡是菩薩?這裡說不但不是菩薩,出家人資格就沒有了。「不斷煩惱」,出家人要認真去斷煩惱,四弘誓願裡「煩惱無盡誓願斷」。所以早晚課,早課提醒自己,晚課是懺悔、是反省,我這一天身口意哪些習氣、毛病又犯了,明天要改進,這樣的早晚課就真正有利益的。決定不是早晨把經念給佛菩薩聽聽,晚上又念給他聽聽,與自己身語意不相關,這就錯了,這個罪過就很重。這是早上騙他一次,晚上又騙他一次,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騙佛菩薩,這是無量無邊的罪過。

  學佛人無論在家出家,早晚課一定要做。縱然我們有障緣,因緣不具足,尤其在美國這個社會,工業社會,大家工作都非常的繁忙,早晚課減少到最低的程度是十念法,這個不能說我沒有時間。我教給大家的十念法就更簡單,比灌頂法師簡單多了,灌頂法師那個十念法是盡一口氣叫一念,念十口氣。我教給諸位的十念法就是十句佛號,十句佛號一分鐘就念完了。你早晨起來洗臉之後,有佛像在佛像面前,沒有佛像面向西方,你修一次。可是重要的,我念這十句阿彌陀佛,一定要想到我今天一天要遵守阿彌陀佛的教訓,這就對了。不是念完就沒事了。阿彌陀佛的教訓在哪裡?在《無量壽經》裡,在這一本經裡面,這本經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教誨,佛佛道同,沒有例外的,我們要依教奉行。晚課也用這個十念法,念完之後仔細反省,我今天一天有哪些又做錯了。這樣早晚課,功夫就得力。

  平常我提倡是一天九次十念法,這大家都知道的,時間雖然短,心清淨,確實符合佛教的標準淨念相繼。相繼是十句一句接著一句,這是相繼,淨念是這個十念裡面沒有夾雜,沒有懷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確實符合這個標準。在平常生活當中修的次數愈多愈好,但是不能少過九次,愈多愈好,容易攝心。所以斷煩惱是我們學佛、修行最重要的課題。

  下面是「不習禪誦」,禪誦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功課,不一定是參禪。禪跟誦是兩個意思,因為整個佛法在大分,總不外乎宗門、教下,宗門就是大乘八個宗派裡的禪宗,禪宗以外七個宗派都叫做教下;教下是誦,就是早晚課誦,宗門裡面就是參禪。用禪誦就把大乘八個宗派修學全都包括了。我們念佛法門,對我們修淨土的來講就是誦經、念佛,這個不能間斷,要認真的修學。

  「多聞」是聞佛法,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說清楚,這個地方「多聞」沒有說廣學多聞,不是四弘誓願裡頭「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這個多聞。這個多聞是我們聽《無量壽經》,每天都要聽,一遍聽完再聽一遍。要聽多少遍?聽個一百遍、二百遍、一千遍、二千遍不算多,為什麼?你沒有開悟,多聞是這個意思。多聞聞一部經你心是定的,涉獵太多你心就亂了,你心就不定。心亂了煩惱就起來,斷煩惱,你煩惱怎麼斷得了,開智慧,你智慧也開不了;一門深入,能斷煩惱,能開智慧。「法門無量誓願學」什麼時候我們來搞?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再來。所以,四弘誓願我常常跟諸位說,現在我們只要做前面兩條,前面兩條在我們這一生當中完成。就是發願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這一生完成,「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搞。

  所以此地這個「多聞」是我們聽經一遍一遍的聽,古時候難,古時候法師講經哪裡肯講第二遍、第三遍的。同一部經,這個時期這邊法師在講,過一段時間,那邊法師也講這個經,哪裡講就到哪裡聽。道宣律師聽《四分律》聽二十遍,那不是一個人講,一個人誰給你講二十遍!二十個處所二十人講,他哪裡講哪裡聽,專聽這一部,意思在此地。我過去跟李老師學大專講座《十四講》,我聽了十一遍,他每講我都聽,熟透了你才得受用。這是第十三段裡頭講這麼多東西。

  第十四段是「略說戲論過有二十」,戲論就是一般講的開玩笑,到後面我要跟諸位說清楚。末後一段,「次明發十種心,能生極樂世界」,這一段我們曾經在講《無量壽經》裡面說過,這個地方也要細說。末後一段是本經的流通分,這是全經的大意。我們明天就可以開始講這部經,希望同修們帶你自己的本子來,因為你可以寫筆記,經本帶回去自己看,來聽的時候聽講,你也可以把筆記寫在經本上。好,我們今天晚上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