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十一集)  1996/8/27  美國聖荷西  檔名:15-010-0011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面。

  佛在這部經裡將末法時期,也就是現代出家、在家學佛所犯的一些通病,這些毛病使我們修學任何一個法門,無論是大乘,無論是小乘,或是顯教或是密教,都不能成就。大的毛病,佛跟我們說出,現代人喜歡熱鬧場所,喜歡談說世間事,耽樂睡眠,多諸戲論,廣營眾務,也就是喜歡多事。古德常常教我們,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百丈大師創辦叢林,就告訴我們,「叢林以無事為興旺」,這是世法跟佛法不同之處。佛法裡面興旺就是開悟的人多,證果的人多,在末法時期,念佛往生的人多,這個道場就是興旺。所以,不在乎香火鼎盛,香火盛,信徒熱鬧,這不算是莊嚴。這些事情佛在這個經裡面雖然不能一樁一樁細說,可是都說到了,要緊的是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必須要聞一知十。更要緊的是要痛切的反省檢點,改過自新,才能夠獲得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經文末後結歸到淨土,請看經文,在第四十面第二行: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我們先看這一段,彌勒菩薩一開端就說『如佛所說』,佛當年在世,為一切大眾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說淨土三經,三經是專講,專門介紹,尤其是《無量壽經》。古大德為我們證實,這部經佛當年在世曾經多次的宣說,這是個很不平常的例子。因為世尊當年在世講經沒有重複的,一部經只講一次,唯獨《無量壽經》是多次宣講。在中國譯本也最多,從後漢一直到宋朝,八百年當中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很可惜的譯本有七種失傳了,保存到現代的只有五種。古德根據這五種的經文詳細的參詳,發現五種譯本的內容出入很大,證明不是同一個梵文的原本。如果同一個梵文原本,當然譯的人很多,但是裡面內容一定是大同小異,像《金剛經》有七種譯本,我們把經文對照一下,的確大同小異,證明原本是一個本子。可是《無量壽經》裡面出入太大,決定不可能是一個本子。特別重要的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有三種很大的不同,漢譯的二十四願,魏譯的四十八願,宋朝翻譯的三十六願,這個不可能有這麼大的懸殊。所以古人證明,從這五種本子裡面來看,梵文原本至少是有三種不同的本子,才會有這個情形,證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多次宣講。多次宣講,這個意思就深了,換句話說,這個法門非常重要。

  而世尊在說其他經典,附帶講西方極樂世界的那個經典就很多,像這部經後面這一段是附帶講西方極樂世界的。這樣的本子古人也略略的在《大藏經》上翻了一翻,差不多將近有一、二百種,有一、二百經裡面講到西方極樂世界。因此古人才說這個法門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所有一切大乘法到最後無不歸西方淨土。所以「如佛所說」就是佛常常講,常常勸導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淨土。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這一句就是《無量壽經》,一部《無量壽經》就是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功德利益。功德利益我們知道,要怎樣修才能決定得生?彌勒菩薩在此地,大概也常常聽佛講,要發十種心,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這一句與《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的經文完全相應。「三輩往生」都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上面講「發十種心」就是發菩提心。《無量壽經》只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此地講的十種心就是菩提心的形象。你要問菩提心是什麼樣子?什麼樣子才叫菩提心?這十條就是發菩提心的樣子,我們要細心想一想這十種心我們有沒有,如果有,那你就是真的發菩提心了,如果沒有,你的菩提心沒發;菩提心沒發,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一定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才能往生。這是我們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不知道的。

  前面曾經跟諸位多次報告,這個法門我們決定不是這一生才遇到,多生多劫之前不曉得遇過多少次,但是都沒有能往生,什麼原因?實在講我們沒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我相信過去生中我們都做到,所以這一次遇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曾經種植很深厚的善根,就是菩提心沒發起來,所以每次都錯過了大好的因緣。如果這一生當中我們細細檢點,此地佛說的這個十種心我們還是沒有,或者說雖然有很薄弱,這一生能不能往生依舊是問題。若不能往生,麻煩很大,因為來生我們能不能得人身,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若不能得人身,墮到三惡道時間太長了,太可怕了。若是能常常想到這個問題,我們的警覺心就能提高,許多修行人他所疏忽的就是這一念疏忽了,太大意,錯過了機會。如果具足菩提心,再加上一向專念,那就是底下講的『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決定得生。古時候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十個人修十個人往生,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所謂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這個修是如理如法。下面是彌勒菩薩為我們啟請。

  【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彼佛』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

  佛在沒有說十種心之前,這句話說得很重。由此可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正如經典裡面所讚歎的,不是凡夫。《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福德因緣深厚之人那就不是凡夫。我們從這幾句經文,跟《彌陀經》、《無量壽經》合起來看,意思就非常清楚、非常明顯。不是凡夫,不是愚人,這個愚就是前面講的菩薩,不是愚痴的菩薩,不是『不善丈夫』,丈夫也是菩薩的異稱,也就是菩薩的別名,「不善丈夫」就如這本經前面所說的。『具煩惱者』,煩惱、習氣很重的人,這十種心他發不出來。由此可知,能發這十種心必然是煩惱輕,善根深厚,具足智慧、福德,這樣的人才能發這十種心。這是我們現前要認真努力去修學的,要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業障克服,儒家也說克念作聖,念是妄念、是習氣,你能夠克服,你就轉凡成聖。下面佛給我們講這個十種心。

  【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

  這是第一個,第二條講大悲。與佛前面所講的完全相應,大慈大悲是建立在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的基礎上,如果我們有分別、有執著,縱然有慈悲不能叫大慈。慈悲在佛法裡說有四種,慈悲跟世間人講的愛心意思很接近,佛為什麼不說愛要說慈?因為愛裡面有感情,不是真的,有感情那個情會變,靠不住,所謂虛情假意。佛這個愛裡面沒有情,只有理智,所以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愛護是永遠不會變的。永遠不會變,建立在理智的這種愛,就叫它做慈。這個是真實的,是不變的。「慈」是與樂,幫助一切眾生得到真正的快樂,這個叫慈。

  那個範圍是『於諸眾生』,「諸眾生」是說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是菩薩行慈悲的對象。決定沒有損害眾生的念頭,念念之中都是希望眾生能得真正的快樂,現前能得樂,來生能得樂,生生世世都能夠離苦得樂。這個心我們有沒有?一般人縱然是學佛,甚至於出了家,受了比丘戒、受了菩薩戒,可是對一切眾生依舊是有分別、有執著。這個人我看得很順眼,我對他慈悲,那個我看得不順眼,我討厭他,我對他就沒有慈悲。這樣的心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清淨平等心,對我有恩惠的人我關心他,對我有怨仇的人我還是一樣關心他,甚至於他陷害我、污衊我,菩薩對那個眾生決定沒有絲毫分別,同樣的愛心。我們要學這一點,對一切眾生,不僅僅是對人,對動物、畜生,對鬼神,天神、鬼神,任何一道的眾生都是以清淨平等的愛心。也許有些同修聽到:這個難,很難!不錯,是很難,剛才講了「不是凡愚,不善丈夫」,煩惱重的人他能做得到嗎?

  西方極樂世界無比第一殊勝,我們往生,現在的話講移民,我們想到那個地方去,不具備這些條件怎麼行?這十種心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十個條件,你有沒有這個慈心,就是你有沒有這樣清淨、平等、真誠的愛心?如果沒有,從今天起要培養。怎麼做起?想一想哪個人我最討厭他、最恨他,從這個人身上下手,我把念頭轉了,我要關心他,我要愛護他,我要幫助他。最恨的人你都能夠做到,那其他的就沒問題,你那個心才能轉得過來。一定要真幹,為什麼?你要作佛,你要作菩薩,你還是有分別、執著,你依舊做六道凡夫,你學佛受了菩薩戒,名字菩薩,名字是有名無實,不是真的。真的菩薩那就是有大慈悲心,決定不損害一切眾生。

  【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

  悲是什麼?幫助眾生解除他的痛苦,「慈」是幫助他得樂,「悲」是看到眾生有苦難,幫助他離開苦難。慈悲都是愛心,這裡面差別就是這一點,一個是幫助他得樂,一個是幫助他離苦。對眾生決定沒有逼惱之心,逼是逼迫他,惱是叫他生煩惱。這個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就對不起他了,這就是我自己的過失。諸佛菩薩從來不逼惱一個眾生,我們為什麼這樣做?菩薩要具足圓滿的智慧,我們現在一般講高等的智慧,高智慧從哪裡來的?從清淨心來的。佛在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多,如《華嚴》所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十種心就是智慧、德相的流露,現代的話說,落實在生活事相之中。這樣高的智慧,佛說一切眾生各個具足,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的智慧到哪裡去了?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所以變成了凡夫,原因就是有妄想、有執著。分別是妄想,成見是執著,有了這兩樣東西,我們從佛位上,佛菩薩的位上掉到六道凡夫,今天搞成這個樣子。

  佛教導我們的,佛不居功,佛沒有說我度眾生有多少功德,佛沒有這個念頭。佛說了老實話,佛沒度眾生,眾生怎麼成佛的?他自己覺悟了,自己修行成就的,這是實話,這是事實真相。佛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的,只是把他自己修行證果的經驗給我們說出來,理論、方法說出來提供我們做參考。我們真的聽到之後覺悟了,把自己的毛病、習氣統統改過來,就恢復自己的性德,這叫成佛,這叫成菩薩。所以佛菩薩是每個眾生都有分。

  從今而後,在在處處我們不要叫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的行為、我的言語、我的起心動念,不能因我而生煩惱,這叫學菩薩道。這是真學,每天念多少經,念多少聲佛號,那個不管用,無濟於事,古人講得很好「喊破喉嚨也枉然」,無濟於事,要真正從心理上改過自新。

  【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佛的正法我們把它歸納起來,抓到它的重點,淨宗學會成立之初,我們就標榜出來,五個科目,「淨業三福,菩薩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只要抓到這個綱領就行了。怎麼叫『守護』?是決定深信不疑,絲毫懷疑都沒有,認真努力去做,這叫守護心。要把它做到,不怕障難,『不惜身命』我也要把它做到,這個叫護法。護自己的法,護諸佛菩薩之法,護一切眾生的正法。若是結歸到淨宗,那就是淨宗的現在是五經一論,我們依照經典的理論,依照經典的教訓,認真努力去做。不但自己要做,而且還要為人言說,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把這個法門,盡自己一切的能力介紹給廣大的群眾。希望大眾都能夠有機會接觸到這個法門,有機會聽到這個法門,了解這個法門,這是守護正法。

  【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這一條非常重要,破除我們的分別成見。我們有時候也曾經遇到,可能自己有時候不知不覺也犯這個毛病,什麼毛病?自讚毀他。我們修淨宗,總是讚揚淨宗好,而貶其他的宗教,這個宗教不是指外面宗教,是我們佛門,宗就是修禪宗的,教就是不修我們淨土法門,修其他的各宗的都是教,叫教下。這是錯誤,禪宗、教下都是佛說的,你要是貶抑他們,不就是謗佛嗎?你說那些經典都不如淨土,你不叫謗法嗎?自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錯,修得滿好,但是你犯了謗佛、謗法、謗僧謗三寶的罪過。毀謗三寶,你們看看戒經裡面所說的,墮阿鼻地獄,你怎麼能往生?

  所以這一條就重要了,『於一切法』要『發生勝忍』,勝是殊勝,忍是認可,同意,都是佛所說的,哪一個法門都殊勝。佛說無量法門,是為了度無量不同根性的眾生,所以每個法門都殊勝,不能在這裡頭起分別執著。你起分別執著你就錯了,你的心就不清淨,你煩惱就現前。應當怎樣對待?《華嚴經》上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最佳的榜樣,自己謙虛,讚歎別人。你們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菩薩給我們表演的,各個修學不同的法門。善財修什麼法門?善財是學念佛法門,這是很明顯的告訴我們,一個念佛人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其他不同法門的這些修行人:我的智慧很淺,善根福德很薄,我修學這個法門,一門深入;我比不上那些菩薩,修種種法門。這是真實慈悲的教誨,我們要能夠體會、要能夠接受、要能夠學習,所以這條很重要。

  如果學佛自己還學得不錯,學得好像很如法,生起貢高我慢,輕視別人,那他就完了。這種心態是煩惱現前,學佛是要斷煩惱,哪裡愈學煩惱愈多,這不是顛倒了嗎?不但佛法不許,世法裡面也不許,世法裡面我們看古人教導的「學問深時意氣平」,看一個人的學問從哪裡看?從他的言談,從他的表態,愈是有學問的人愈謙虛,愈和愛。如果說自己是學問大,瞧不起人,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諸佛菩薩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見一切眾生真誠、恭敬,這是他的成就表現在外面,我們見到了。第五:

  【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

  這是修行人的大病,名聞利養只要沾少少一點,就能夠把你的道業全盤毀棄掉。初發心的人,古德也常講初發心成佛有餘,那個心是很懇切的,名聞利養沒現前。名聞利養一現前,自己就把持不住,最容易墮落。現在年輕人發心要出來講經說法,是不是好事情?從中國歷史上去看,自古以來年輕人講經說法,大概一百個當中有九十九個墮落,就是名聞利養現前不能把持,就墮落掉了,非常可惜。因此古德教學,什麼時候才能出來弘法?四十歲以後,四十歲以前不可以。我跟李老師學經的時候,三十幾歲,李老師就是限定我,沒有滿四十歲不可以出去講經。學講經在家裡,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是自己家裡,除這個之外,台中蓮社南面從鹿港,北面到新竹,這一個地區裡有十一個佈教所,是台中蓮社附屬的,我們這些學生可以到這個地方去講,對家裡人講,不可以出去講。你要出去講,老師就把你開除掉,不承認你是他的學生,你將來負什麼因果他沒有責任。

  這個要有耐心,要有定力,學成了也要等待,你說急著要出去,為什麼?為名聞利養,你為這個,你要不為名聞利養,你心是定的,清淨的,你搞的是這個東西。世法裡頭講,好出風頭,這就是大過失,這就是大病。我們看看古大德,愈是有大成就的出來的時間愈晚。你看近代,最近這一百年當中,中國佛教裡面第一大德是印光大師。像倓虛、諦閑乃至於虛雲老和尚,佛門裡面對他們都還有批評,讚歎的人多,但是還有少數人對他有批評,唯獨印光大師,沒有一個人對他有批評。他是七十歲才出來弘法,這個定力多深,他養得多厚,這是古德所講的厚積薄發,他發出來的力量太大了。他老人家弘法只有十年,八十歲圓寂的,但是十年對於中國佛教,現在講對整個世界佛教,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他,你要問什麼原因?他積得厚,道理在此地。這是我們要謹慎的,要明瞭的,要學習的。

  我過去講經很多年,我四十歲出來講經,沒有寫過東西。我的一些同參道友,像聖嚴法師著作等身,他寫的東西多,我一樣也沒有。有許多人問我:法師,你要寫一點東西。我說我不能寫。為什麼不能寫?沒有成熟。我今年講的東西,明年再一聽,一點價值都沒有,這個東西寫出來不是要害人嗎?沒成熟,不敢寫。寫東西要負責任,要負因果責任,如果誤導了眾生,將來墮阿鼻地獄。你這個書在世間哪一天統統消滅了,你才能脫離阿鼻地獄,這個世間還有一本,你就出不來,你說多可怕!因為你那一本東西誤導眾生,你害人,所以要很小心很謹慎。李炳南老居士他的著作也是七十歲以後晚年完成的,這都是明瞭因果,明理之人。所以,修學、弘法時時刻刻小心謹慎,唯恐誤導別人。

  所以,名聞利養的念頭要打掉,縱然有,有了也要善於運用,把它用在弘法利生上,不要貪圖享受,要曉得貪圖享受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不求人恭敬尊重,這個念頭決定沒有,有這些念頭容易著魔,學佛,好心學佛最後變成魔,這個實在講很冤枉。我們冷眼觀察這個社會,學佛學成魔的人不少,你要問原因在哪裡?就這一條,心裡面常常念著名聞利養、恭敬尊重,常念這個,所以他心不清淨。能夠不貪、捨離,你的心就清淨了,你就得『淨意樂心』,你的心清淨,法喜充滿。

  【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

  這一條是告訴我們,我們學佛真正的目標不能忘記,時時刻刻都不許有偏差,學佛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經文裡面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佛種智』,這個文字有省略,就是佛的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學佛是為這個。得到正覺就證阿羅漢果,得到正等正覺你就成菩薩,正等正覺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教是初住以上菩薩的果位;如果得無上正等正覺,那你就圓滿成佛。所以學佛學的是什麼?就是這個東西。如果把這個忘掉,你學佛學到哪裡去?哪有不走錯路的道理?你的方向偏差,目標失掉了。學到最後那個目標變到哪裡?目標變成名聞利養,恭敬尊重,他把這個當目標。這就入了魔道,這不是佛道,佛與魔的差別就在此地。

  【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這一條就是普賢行願的第一願「禮敬諸佛,稱贊如來」,是這兩願的落實。菩薩於一切眾生,自己謙虛卑下,尊重別人,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做榜樣給我們看,佛從來沒有輕慢一個人,對一切人都是恭敬尊重,自己能夠謙虛,能夠卑下。中國儒家的禮,禮的精神《禮記》裡頭說得很清楚「自卑而尊人」,自己能夠卑下,尊重別人,這是禮。佛法也是如此,不但沒有驕慢,而且要謙虛,這個裡面有很深的道理,是真實的事實。我們不能輕慢一個眾生,也許這個眾生他的業障消除之後,一轉回頭,他的成就在我們之上,這種事情太多了。我們沒有智慧,沒有天眼,沒有宿命,怎麼會知道?所以這是要認真學習的。

  【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

  這一條也是我們的通病,什麼叫『世論』?世間的言論,換句話說,這些言論不能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這就叫世論。世論裡面也有許多是正論,譬如中國儒家所講的、道家所講的是正論,教我們做正人君子,叫我們來生得人天福報,沒出三界。總而言之一句話,即使在三善道,也不是佛教學的目標,佛教給我們不但要我們超越六道輪迴,而且要我們超越十法界。所以,世論的範圍非常廣。可不可以學習?可以學習,但是不能執著,為什麼?因為執著、愛好對於正覺有妨礙。所以不能貪著。

  古時候我們淨宗初祖慧遠大師在廬山建淨宗第一個道場,東林念佛堂,參加共修的人一百二十三個人。可見得道場人數是固定的,不是來來去去的,報名參加的,認真修行的,個個都成就。當時有一位大文豪想加入念佛堂,遠公拒絕不讓他參加,這個人是誰?謝靈運,我想不少人讀國文都讀過他的文章。遠公為什麼拒絕他?他就是「著於世論」,所以遠公不讓他參加。另外有一個人不想參加,慧遠大師邀請他來參加,什麼人?陶淵明,陶淵明心地清淨,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我當初學佛我的老師教我,他說古人別學蘇東坡,那時候我沒出家做居士跟李老師學的時候,古人別學蘇東坡,今人別學梁啟超。這兩個人都是大文豪,對佛法也有很深的造詣,但是都沒有成就。原因在哪裡?愛著世論。所以世論不是不可以學習,不能執著。學習是什麼?在生活上有些要用得上它的,但是它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如果對這個執著、愛好,對於道業決定有妨害。所以要生菩提心,菩提是覺悟,正覺,對於菩提分要生決定心,菩提是梵語,意思就是覺悟,覺而不迷。

  【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

  這是教給我們以清淨心去種善根,世法的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把貪瞋痴的念頭拔除,就能成就一切世法的善業。此地要注意到的,是要斷貪瞋痴,不是告訴你換貪瞋痴的對象,那你還是搞錯了。有些人認為世法我要遠離,沒有貪瞋痴,對佛法貪愛,那也壞了,那你是貪瞋痴貪換了個對象,貪沒有斷,佛是叫我們斷貪心,不是叫我們換對象。要把這個煩惱連根拔除那才管用,於佛法也不貪,《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是佛法,佛法也要放下,「何況非法」,非法是指世間法。世法、佛法都不能夠貪愛,都要放下,你的心才清淨。

  『無有雜染』,染是染污,無雜這就是告訴我們專精,所謂是一門深入。從一門深入之後,教下講,到大開圓解你才能廣學多聞,大開圓解跟禪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同一個境界,你沒有到那個境界,你要搞廣學多聞就變成雜染。現代人許多年輕人,本質都非常好,很可惜他不知道這個道理,不曉得這修行的要領,一開頭就雜修,都落在雜染,學到最後變成了嚴重的所知障、煩惱障,非常可惜!我們想想現前這個環境,你再看這個經文,才知道佛的智慧、佛的慈悲。

  【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

  這一條說得好,不但法不執著,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連佛也不執著,執著佛還是障礙。告訴我們離相念佛,離相念佛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四種念佛,這是屬於實相念佛。這個境界很高,不是我們現前能做得到的,我們現前還要執著有阿彌陀佛的相。這一條我們明瞭,但是不能學,學不到的。幾時你念到理一心不亂,自自然然就入這個境界。我們現在沒有那麼高的境界,一定要抓到一個東西牢牢的才覺得有依靠。所以今天我們皈依三寶,我常跟大家講,我們皈依佛是阿彌陀佛,皈依法就是《無量壽經》,皈依僧就是觀音勢至,我們真有個依靠,這就是著相。經裡面講對中下根人立相,指方立相,確定西方極樂世界,與這個起感應道交,這是高級的佛法。說明《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佛的相都沒有例外,都不可以執著,執著就錯了。但是你明白這個道理,有很大的好處,譬如我們今天念佛,或者是你在止靜的時候,或者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見到觀音勢至,你曉得這一條的道理,知道這一條的教誨,你就會見如不見,你不會生歡喜心,你的心還是清淨的,還是平等的,這就對了!你不明這個道理,你見到佛像、見到蓮花,歡喜得不得了,到處跟人說,我有感應,你們都沒有,我比你高,那煩惱現前,功夫就沒有了,你心被境界轉了。

  你境界現前如如不動。過去慧遠大師一生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沒有跟任何人說過,到臨終往生的時候才告訴大家,他一生當中見過三次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次要走了。告訴人就走了,告訴人還不走,這個人就有問題,著魔;告訴就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告訴不走,為的什麼?為名聞利養,尊重恭敬。你這個念頭就錯了,你要不為這些,你說這些幹什麼?所以這一條很要緊。這是十種心都說出來了。

  【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這十種心發,念佛求生淨土是決定得生。

  【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如果不能往生的話沒這個道理,這十種心『隨成一心』,這個意思我們不能錯會,以為這十種心我修一種就行了。行不行?實在講是行,一種心修成其餘九種都具足,如果你說我只有一種,其他的都沒有,你那一種也沒有,這個要知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叫入不二法門,「隨成一心」是入不二法門。十種裡面可以選擇一個修,但是一定包括其餘九種,這才叫真修、叫圓修,圓修圓證。佛法裡頭常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是圓融的,它是無礙的,尤其是淨土法門,圓滿到極處,比《華嚴》還要圓滿。本經的正宗分到這個地方就圓滿了,後面這四行半是本經的流通分,請看經文。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開示演說如來真實功德。發起菩薩殊勝志樂。】

  這是阿難尊者聽佛講經說法,他的感想、他的心得,他說出來了。實在是稀有,經裡面所說得字字句句都是『如來真實功德』,如來真實功德就是我們自性的真實功德,如來這是從自性上說的,如果稱佛,佛是從形相上講的,稱如來是從自性上講的,這就是自性的真實功德,字字句句都是的。菩薩聽到這個經,果然能夠反省,能改過自新,依教奉行,必然發起殊勝的志樂。志是志願,樂是喜歡、愛好,這個志樂是決定求生西方淨土。而想求生西方淨土,這個經上所講的必須依教奉行,因為西方世界是法性土,一定與性德感應道交,才能決定得生。下面阿難為我們請教經題。

  【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受持。】

  經題是全經的總綱領。

  【佛告阿難言。此經名為發起菩薩殊勝志樂。】

  你看跟阿難所見相同,阿難說這是如來真實功德,發起菩薩殊勝志樂,世尊就用這個來定作經題,使迷惑顛倒的菩薩,墮落懈怠的菩薩,這一棒打醒,讓他回頭是岸。

  【亦名彌勒菩薩所問。】

  此經自始至終彌勒菩薩是當機者,彌勒菩薩非常慈悲,看到當時、末世這些菩薩,在家、出家的犯這麼多的毛病,修學不能成就,非常惋惜,代我們發問,不是彌勒菩薩不知道,代我們問。讓他跟世尊這一問一答,我們在旁邊聽到,覺悟了,我們認真反省得利益。所以這個經也叫《彌勒菩薩所問經》。

  【以是名字汝當受持。】

  因這樣的經題,我們應當認真去接受,認真的依教修行,『受持』就是依教修行。

  【佛說此經已。彌勒菩薩及諸聲聞。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個是本經結束之後,阿難尊者記載當時法會的盛況,我們也要在此地學習,『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因為這個法實在稀有,實在難聞,我們今天一身的毛病誰敢說,沒人敢講,說了,說了得罪人。我們今天能讀到這部經也是稀有的因緣,你看《大藏經》裡面幾千部經,我們怎麼會去選出這部,因緣不可思議,功德利益不可思議。希望我們自己要能抓住、把持住,這一生當中就能夠得到佛法修學的功德利益,將來決定往生彌陀淨土。

  今天我們這一會就到這裡圓滿。明天我到台灣去,到台灣大概有十天的時間,跟此地時間差不多,也講這部經。台灣講完之後,我十一號到新加坡,到新加坡也講這部經。你們是第一次聽到的。這個經要細講,講的遍數多了,我們印象深刻,不知不覺能夠把習氣、毛病改過來,這是佛門常講薰習,要多聞多薰習,才能夠得到一點效果。如果一遍聽完之後,以後再不聞,也就丟掉了,也想不起來,那就錯了,要不斷的薰習,把我們的毛病改過來。

  這個道場從星期六開始有活動,他們印了一個表可以分發給同修們。有幾位年輕人學講經,他們都很年輕,剛才講到四十歲以後才可以出去講經,但是在家裡講沒有關係。你們同學們來聽,來聽什麼?都當老師,都當監學,他們講錯了,認真批評,講得你聽了不滿意,講得你聽得不服,都可以提出來,讓他改進,不斷的改進,講台上千錘百鍊才能成就。四十歲以後再出去公開講經,這就是訓練你的定力,訓練你的智慧,要能夠忍得過才能成功。忍不過這一出去講經,外面名聞利養都來了,妖魔鬼怪都來了,你定慧差一點,沒有不墮落的,這都是些事實。我們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