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九集)  1996/8/27  美國聖荷西  檔名:15-010-0009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三面,倒數第四行看起,就是偈頌的第三首:

  【常行生死業。捨離解脫因。虛受於信施。是名眾務過。】

  『行』是說的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生死業』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增長,這是六道生死輪迴的業因,這屬於生死業。『解脫因』,「解」當作動詞講,把煩惱解除,「脫」是脫離輪迴生死,這個因,佛給我們講的就是戒定慧。人能夠持戒,雖然不能超越輪迴,但是決定不墮三惡道,從三惡道裡面解脫,脫離三惡道生三善道。如果定有了功夫,功夫淺的能夠解脫欲界,他生到色界、無色界;如果定功深的他就能夠超越六道輪迴。若是開智慧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能斷無明,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不但六道解脫,十法界他也解脫了,他證得一真法界。所以諸位要曉得,戒定慧是解脫之因。

  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後人把它分類編成一部叢書,我們叫它做《大藏經》,《大藏經》的分類就是依三學為分的,戒學、定學、慧學,在《藏經》的名稱叫做經律論,經是定學,律是戒學,論是慧學。由此可知,諸佛如來一切教誡都不離戒定慧,換句話說,諸佛菩薩的教誨就是解脫因。這個人常行貪瞋痴慢,捨離戒定慧三學,那就是『虛受信施』,在家信徒的供養你是虛受了。下面一首說:

  【樂受諸財寶。不得生憂惱。】

  這個地方念破音字,念樂(音耀)受,意思也很圓滿,「樂」是喜歡、愛好,愛好得到這些財寶,不得就生憂惱,得到了就喜歡,得不到他就憂慮,就煩惱了。

  【住於下劣行。是名眾務過。】

  『下劣行』就是貪瞋痴慢煩惱行。

  【是人多愛染。往來婬女家。如鳥入樊籠。是名眾務過。】

  這首裡面的含義很深很廣,『多愛染』,意思就是你內有煩惱,『往來淫女家』,意思就講外面有誘惑,內有煩惱,外有誘惑,那就可憐了,必定是迷墮惡道,『入樊籠』,樊籠就是指的三惡道,很容易墮三惡道。

  【常憂嘆家業。恆懷熱惱心。出言人不信。是名眾務過。】

  因為喜歡經營許多事務的人,他念念都是家業,出了家,出了家也是家業。有時候我們會聽到這些法師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都說你家裡最近怎麼樣了?他不說你那個道場,你家裡現在怎麼樣了?最近香火盛不盛?他問這些,你家裡,貪家業,把道場當作自己的家。興旺當然歡喜,如果說信徒少了,供養少了,香火少了,他就生煩惱。這樣的人『出言』,人能夠信受的自然不多,這都是喜歡經營這些事務的過失。

  【不受尊者教。違矩而輕賤。】

  『尊者』,上從諸佛菩薩,下至自己的老師,不願意受尊者的教誨,『違矩』就是犯規,不守清規,『而輕賤』,對於佛祖的教誨、寺院的清規他不尊重,輕視。

  【毀犯清淨戒。】

  這也是眾務過。

  【其心多憶想。勤營於世業。】

  他一天到晚所想的都是世間的事業,與出世間了生死毫不相關。

  【不能修智斷。是名眾務過。】

  大小乘的修行要把它分類,從總綱領上來說,不外乎一個是智、一個是斷,這兩大類全部都包括了,一個是智德、一個是斷德。智德就是看破,斷德就是放下,斷一切煩惱,開無量的智慧,斷煩惱開智慧,這個把所有的行門都包括了。他不能修,天天想著世間事業,把這個事情忘掉了。

  【貪心恆熾盛。樂著於諸味。】

  『貪心』像猛火一樣,那麼樣的旺盛,『熾盛』就是旺盛,這是形容、比喻。喜歡、執著於他經營的許多事業裡面,他對這個有味道,換句話說,這個味就是名聞利養,貪得之味,他著這個味。

  【曾無知足心。是名眾務過。】

  就是貪而無厭,永遠不知足,愈做愈多,愈多他愈歡喜,走上這麼一條路上去了。

  【得利生歡喜。無利便憂惱。貪吝無仁心。】

  沒有得到的希望貪得,已經得到的放不下,吝是吝嗇,放不下。沒有仁慈之心,只顧自己,不想別人。這都是眾務過。

  【惱害無慈愍】

  這是對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生煩惱,傷害一切眾生,沒有慈愍心。

  【增長諸惡業。愛蔓相纏縛。】

  這裡面就是恩恩怨怨,討債還債,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他造的是這個業。

  【是名眾務過。遠離於師長。親近惡知識。擯斥持戒人。是名眾務過。】

  師長對他是正面的教誨,與他的志趣相違背,所以他不會親近師長,不會親近善知識。我們諺語裡常講「物以類聚」,凡是常常在一起的,總是志趣相投,他才會聚在一起。遇到持戒、精進修行的人,跟他志趣不相投,他就要擯斥了。

  【晝夜無餘想。唯念求衣食。不樂諸功德。是名眾務過。】

  晝夜所想都是想物質的享受,『衣食』是代表物質的享受,他求這個,不知道修學功德。

  【常問世間智。不樂出世言。耽愛於邪說。是名眾務過。】

  他常常言論之間都是世智辯聰,凡是斷煩惱、增智慧、了生死、成佛道這些話他聽不進去。如果跟他講現前的名利,這是邪說,他非常歡喜。怎樣得到大名,如何得到暴利,他喜歡這個,也就是所謂他講求現實,來生,來生還沒有到,他不著急,他要的是現前利益。

  【自恃知眾務。輕慢諸比丘。猶如狂醉人。是名眾務過。】

  自己仗著自己的世智辯聰,仗著自己的才幹,經營世法許多事業,在世間話來說的確是很了不起,很能幹的人,對於出家修行人他輕慢,沒看在眼裡。這個人猶如狂人,猶如醉人,失去了理性。可是這些人諸位必須要知道,他接觸信徒的時候也裝模作樣,讓你看起來他有德、有修、有學。也非常慈悲,也勸你念佛求生淨土,可是他自己不幹,勸你要深信因果,他自己不信因果。拿佛法這些東西當作博取名聞利養的工具,佛法變成他的工具,他這個罪業,前面經上講的必定墮阿鼻地獄,時節之長我們無法想像得到的,這是前面已經說過了。

  【常伺求他短。不自見其過。輕毀有德人。是名眾務過。】

  常常找別人的短處,對人人身的攻擊,他不見自己過,天天去挑剔別人的過失。『輕』是輕視,『毀』是毀謗,對於有德有能的人他輕視、毀謗。

  【如是愚癡者。無有善方便。輕慢說法者。是名眾務過。】

  這些愚痴之人,他有方便,他沒有『善方便』,他那個方便是邪方便、惡方便,他方便法子也多得很。對於說法的人,當然說法說的是諸佛菩薩的教誨,這些話在他聽了,不但聽不進去,聽了覺得很煩,很難以接受。如同過去歷史所記載的,清朝初年,宮廷裡面提倡讀《無量壽經》,皇帝帶著這些臣子、嬪妃每天念《無量壽經》。到慈禧太后的時候,把讀經廢除,不念了,在我們想想《無量壽經》是講到大概都是慈禧太后的毛病,她聽了難受,你們每天都說我的毛病,就不准念,所以就不念了。這一點關係清廷的興衰,不能說沒有關係。所以凡是搞這些事情的人,他雖然也講經也讀經,都做些表面工作,實際上他不相信。

  【如是下劣業。具足諸過失。何有智慧人。愛樂而修習。】

  像這種『下劣業』,下就是六道,劣就是三途,三途六道的事業,裡面過失無量無邊,哪有真正智慧的人喜歡幹這個事情。

  【清淨殊勝業。具足諸功德。是故有智人。愛樂常修習。】

  這是從反面來看,諸佛菩薩的教誨,大乘佛法是『清淨殊勝業』,教我們不但了生死,而且超越十法界,無比的殊勝,所以『具足諸功德』,一個有智慧的人自然喜歡學習。

  【若樂下劣業。智者當呵責。】

  要是喜歡搞六道輪迴的,諸佛菩薩一定會責備他,會教訓他。

  【如人捨多財。貪求於少分。】

  這底下舉個比喻說,譬如有個人,捨多財,貪求少分,古人有比喻,譬如拿一塊黃金去買一塊糖來吃,這個就是你付出的太多,你得到的太少。

  【是故明智人。當捨下劣業。】

  一個真正有聰明智慧的人,決定不會幹六道輪迴的事業。

  【應求勝上法。諸佛常稱歎。】

  『勝』是殊勝,『上』是最上,殊勝最上之法,那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必定一生圓滿菩提,這是諸佛常稱歎的。我們看底下長行文。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彼諸菩薩捨離殊勝精進之業。而乃發起下劣之事。當知是人。甚為少智覺慧微淺。】

  彌勒菩薩聽佛這一番話之後,非常感慨的說,這些菩薩初發心都很難得,心都很真誠。不幸的是他內有煩惱,外有惡緣,使他捨離殊勝的佛法,去搞世間的名聞利養。所以說這些人他沒有智慧,他才有這種行為。請看經文。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實言告汝。】

  這個地方『實』是個關鍵的字,我們要特別留意,真實的告訴你。

  【若有菩薩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我說是人非出家者。】

  這是佛告訴我們出家的四樁事,如果這四樁事情都沒有,那就不是出家人。這四樁事也都是講的原則,修行,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叫修行,行是行為。行為無量無邊,佛把它分做三大類,身、語、意,身體的造作叫身業行為,口裡面的言語叫口業行為,意裡面的念頭叫意業行為。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我們有沒有在做?當然修行不是簡單的,先要知道自己的過失,知道自己過失就叫覺悟,叫開悟。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那叫修行,要真幹!

  第二要斷煩惱,要除習氣,煩惱習氣是我們生生世世修學大乘不能成就最大的障礙,所以一定要斷煩惱,一定要斷習氣。

  『禪誦』包括無量的行門,在整個佛法裡,古大德將它分作兩大類,宗門、教下,禪是宗門的修學總綱領,誦是教下修行的總綱領,禪宗之外其他的九個宗派都是從讀誦經典下手的。所以這兩個字就把無量法門都包括在其中。

  『多聞』我們前面曾經說過,它有兩個意思,初學的菩薩,此地講的初業菩薩,初業菩薩的多聞要重複多聞,我們常講一門深入,重複的多聞。為什麼?幫助你斷煩惱,幫助你修諸行,一定要一門深入。佛法的修學,經上常常用樹來做比喻,《華嚴經·行願品》裡面就是用樹做比喻。樹你看根長出來是一個,樹幹是一個,那是本,這一門,深入之後它才發枝條,才花果茂盛。佛法修學是這個樣子的,到你智慧開了,那個時候就廣學多聞,就不是一門。一門深入反覆多聞是修定,是修根本智,這個諸位必須要知道,我們現代人修學,可以說根本的錯誤就是不知道修根本智希望得後得智,哪有這個道理?我這棵樹,我不要根不要本,我要那些枝條、要那些花果,你到哪裡去要?不可能的,有根本智而後才有後得智。

  《華嚴經》善財童子示範給我們看,他在文殊菩薩會上得根本智,文殊是他的老師,一門深入,也就是成就戒定慧,三學成就了,慧得到了。得到之後,老師叫他出去參學,參學就是廣學多聞,那個時候學東西快,一接觸就明瞭就通達。如果你開悟之後,你真正開悟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這部《大藏經》,四十九年所講的,你要多少時間把它全部通達?龍樹菩薩曾經表演給我們看,三個月,全都通達了。我們說老實話,三百年你也沒有辦法通達,人家三個月全部通達,為什麼?因為他有根本智,所以一接觸就通達。沒有得根本智,世尊所講的一切法,真的,三百年你也不能開悟。

  所以『不求多聞』,多聞有兩個意思,初學的菩薩一門重複多聞,這個裡面的確具足戒定慧三學。重複是戒,方法,佛法叫薰修,不斷的薰修,長時間的薰修,這就是戒。一門心得定,心定於一,他不胡思亂想,不向外攀緣,他得定。你每次的聞法,或者是每次讀誦,必有悟處,這個我們常常講叫小悟,不一定在哪幾句當中有一點悟處。可是這種悟你也不必歡喜,你也不必趕快把它記下來,沒用處的,那就又迷惑了。為什麼?明天還有悟處,後天更有悟處,你記它幹什麼?所以不必去記,不必說怕忘了,如果你開了悟永遠不會忘記;你還會忘掉,你沒開悟,你還是迷惑顛倒。所以清淨心要緊,根本智要緊,這是出家人四樁事情。在家修學,真正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也是這四樁事情,不過在家人還有事業,就是前面講的他還有眾務;出家人沒有眾務,專門幹這四樁事情。再看下面經文。

  【彌勒。若有勤修智斷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

  這個地方說了三句,這三句都是講腳踏實地真正用功的人。『勤修』兩個字一直貫到第三句,就是「勤修智斷行者,勤修智出生者,勤修智成就者」,勤修是貫到下面這三句。『智斷行者』功夫淺,在宗門裡面講觀照,這是觀照得力了,能斷煩惱。『智出生者』,就是講照住,煩惱斷了之後智慧就現前,自性裡面本具般若智慧現前,這是智出生。『智成就』是照見,你看《般若心經》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那是成就了,照見。觀照、照住、照見三個層次,功夫不一樣,智斷是三賢位的菩薩,智出生是圓初住的菩薩,智成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薩,這是功夫三個不同的層次。如果在念佛法門來講,智斷行者就是功夫成片,淨宗真的可以得到,修學其他的門到觀照、智斷行者是相當不容易得到的,但是念佛人功夫成片跟這個境界是相同的。智出生是事一心,得定了;智成就是理一心,慧開了。

  【不作世業營眾務者。我說是人。住如來教。】

  不作世間這些事業,不搞這些,這是如來真實的弟子。但是諸位要必須瞭解一個事實,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跟印度原始的佛教面貌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古印度的佛教確實如佛所教,出家人不做眾務,他們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托缽,他什麼事情不要做,睡覺哪個地方大樹蔭涼,晚上到那裡打個坐,這一夜就過去了,他什麼也不要做。可是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這種生活方式就沒有了,因為出家人是中國帝王聘請他來的,所謂是帝王師。哪有皇帝老師,叫他外面去討飯,去外面樹底下睡覺,那人家不是把這個皇帝罵死了!所以給他蓋的房子、居住的房子是宮殿式的,跟帝王家一樣的,飲食起居都有人伺候,都有人照料,這是剛剛到中國來。

  以後寺院多了,出家人也多了,那怎麼辦?只好自己要幹事,你自己有房子,你總不能不打掃,你總不能不管理,於是這些事情就來了,就麻煩來了。所以百丈大師說「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就要做事了。雖做事,做的本分的事情,事務儘量減少,這是個原則。所以道場多大?有多少人建多大的道場,絕對不會很大的道場裡面很少人住,沒有。不是先設計道場然後再去找人,不是的,先看有幾個人,我們需要多大的地方。一般都是建一個佛堂,寮房是隨時增加,多幾個人再加一間,所以很大的叢林寺院都是幾十年,一、兩百年逐漸擴充的,人多了才需要。不是像現在,先畫圖設計建多大規模,不是的!可見得古時候中國這些出家人雖做眾務,但是儘量減少,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若有菩薩。樂作世業。】

  喜歡做這些世間事業。

  【營於眾務。】

  營是經營。

  【為所不應。】

  就是做他不應該做的事情。

  【我說是人住於生死。】

  這個人依舊搞生死輪迴的事業。

  【是故菩薩不應親近。】

  在家出家的菩薩都不應該去親近他。下面舉一個例子。

  【彌勒。若有菩薩。多營眾務造七寶塔。】

  他造了多少?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菩薩。不能令我而生歡喜。亦非供養恭敬於我。】

  佛在此地說了這麼一樁事情,使我們連帶想起來,在中國歷史上,梁武帝大概很多同修們都知道他,他是佛門的大護法。以帝王之尊護持佛法,他造寺廟,造四百八十座寺廟,都是很有規模的,不是小廟。度僧十餘萬人,每個道場都要住人,都他供養,供養十幾萬出家人,蓋了四百八十座寺廟。達摩祖師來了,他誇耀他的功德,我對佛法護持,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跟佛此地講的一樣。『不能令我而生歡喜,亦供養恭敬於我』,為什麼?你幹的是世間事情,你幹的是六道生死邊的事情,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修世間有漏福報,確實並無功德,他哪來的功德!

  【彌勒。若有菩薩。於波羅蜜相應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修行為人演說。是人乃為供養於我。何以故。諸佛菩提從多聞生。不從眾務而得生也。】

  這個『諸佛菩提』就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諸佛所以成佛之法,不是從眾務生的。梁武帝蓋的不要說是四百八十所廟,這個地方講了,你蓋的廟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也沒用處,也不能幫你了生死出三界。我們看看梁武帝,然後回頭再看看《無量壽經》講的世饒王,阿彌陀佛的前身。世饒王幹真的,捨棄王位出家,梁武帝蓋四百八十座廟,度幾十萬人出家,自己不肯出家。這兩個人天上天下不能相比。世饒王出家了,真正他聞法開悟,他明瞭了,捨棄王位出家,他要成佛,他不要修福,成佛的福德無量無邊,福在其中。這是我們深深要反省的。所以佛在此地讚歎,一切大乘經上都是這麼讚歎,要與般若波羅蜜相應,這個意思就是要有高度的智慧。『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著重在受持,受持是你真正做到,那個功德就無量無邊,真正做到這是根本。

  『讀誦修行為人演說』這是薰修,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不斷的薰修。佛說這個人是真正供養佛陀,真正恭敬佛陀,為什麼?他能夠如教修行。下面說出原因,『何以故,諸佛菩提從多聞生』,多聞就是指讀誦、修行、演說,是從這個地方生的,『不從眾務而得生也』。所以梁武帝修那麼大的福德,依舊是糊塗,依舊是沒有智慧,這都是事實,不從眾務而得生也。特別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科技發達,所以道場不需要大,愈小愈好,小容易維持。今天弘法可以用錄音帶、錄影帶,可以利用國際網絡,把佛法送到每個人家裡面去,還要什麼道場?道場不要了!道場不要了眾務就沒有了,你一心才能在道上。

  【彌勒。若有菩薩勤營眾務。】

  這是很勤奮,拼命的來做這些世法的事業,像建七寶塔、建道場都是世法的事業,喜歡幹這個。

  【令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營於眾務。】

  那個真正想修行的人他障礙他,他不讓他修行,也要叫他幫助他來經營這些事業。

  【當知是人。增長業障無諸福利。】

  這個障礙修行人的人他增長業障,他得不到福,得不到利益。

  【何以故。如是所說三種福業。一切皆從智慧而生。】

  這個地方講的『三種福業』就是讀誦、修行、演說,就是指這三種,這是從智慧而生的。

  【故彌勒。營事菩薩。於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

  你是喜歡搞這些佛教事業,遇到真正有修行的人,你不應該障礙他,不應該為難他。

  【讀誦修行演說菩薩。於修禪定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

  同樣一個道理,讀誦修行演說這些菩薩們,對於一個真正修禪定的菩薩要恭敬,不能夠障礙他,也不能夠為難他。經的意思我們要通達明瞭,讀誦修行演說的功夫淺,修禪定的功夫深,這個修禪定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不是專指禪宗參禪的人,所有大乘方法都叫修禪定。你看我們淨宗念佛,世尊在《大集經》上稱讚念佛是「無上深妙禪」,我們念佛的人不曉得自己在修禪。你要真正如經所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就是此地勤修禪定的菩薩,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何以見得?實在講例子太明顯了,諸位看倓虛法師在佛七裡面跟我們講的故事,現在我們從錄音帶整理出來,已經寫出文字,複印在《念佛論》的後面。他講諦閑法師早年一個徒弟,做鍋漏匠的,中年出家,不認識字,沒有讀過經,也沒有聽過經。人非常老實,諦閑法師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叫你老實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一直念下去準有好處。他自己也不曉得什麼好處,他居然就老實念,念了三年站著往生,諦閑老和尚往生都不如他。諦閑老和尚是讀誦修行演說的菩薩,他那個老實念佛就是修禪定的菩薩,他的成就在諦閑法師之上。這不是很明顯的嗎?所以這個地方就教你,對於真正修行的不能輕視,不能障礙,不能夠為難他,他的成就超過弘法利生的這些菩薩。

  諦老那個徒弟走的時候預知時至,沒有生病,站著走的,死了以後還站了三天,等他師父來替他辦後事。倓虛法師是讀誦修行演說的菩薩,倓虛法師走的時候生病,他也很想將來能夠坐著往生。他那些徒弟講,師父,恐怕你不行!他發脾氣,誰說我不行?你們把我扶起來。大家把他扶起來,坐了,他果然是坐著走的,扶起來坐著才走的。可是比起鍋漏匠差遠了,這就曉得,這個叫修禪定,真修,一心一意專修的。所以這個不一定是參禪,他的意思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大家讀了這個不要以為「念佛不行,我還是參禪去吧」,那你就壞了,你就把意思錯解,這不是「願解如來真實意」,錯解了。我們看底下經文。

  【彌勒。若一閻浮提營事菩薩。】

  『一閻浮提』就是現在我們所謂是全世界,全世界的這些『營事』,經營事業的這些菩薩:

  【於一讀誦修行演說菩薩之所。應當親近供養承事。】

  那真有福報,所以你不能夠輕視他,不能夠為難他。這個是真正修,但他的功力淺,他不是一心專修。

  【若一閻浮提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

  這一層一層來比較。

  【於一勤修禪定菩薩。亦當親近供養承事。】

  因為真正修行人,他這一生決定圓滿成佛,這個還得了嗎?不是普通菩薩能比的!

  【如是善業。如來隨喜。如來悅可。】

  這些菩薩果然能夠這樣做法,佛看到歡喜,佛看到點頭,承認這個是好事情。

  【若於勤修智慧菩薩。承事供養。當獲無量福德之聚。】

  『勤修智慧』的菩薩就更高、更難得,也更為稀有了。什麼叫勤修智慧?與般若波羅蜜完全相應,無論他修學哪個法門,譬如修學念佛法門,雖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淨土,但是他的生活,他處事待人接物與般若波羅蜜完全相應。這就是勤修智慧的菩薩,這個念佛人往生不是凡聖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餘土,決定是實報土往生,為什麼?因為他念佛他是理念,他與般若相應是理,他得一心不亂是理一心不亂,不是事一心。這就是我們講的,《金剛經》與《無量壽經》融合成一起,那就是勤修智慧的菩薩。對於這個菩薩『承事供養』,那就得無量無邊的福德。

  【何以故。智慧之業無上最勝。超過一切三界之行。是故彌勒。若有菩薩發起精進。於智慧中當勤修習。】

  智慧難,太難了,難的原因我們的業障、習氣太重。般若裡面第一個條件就教我們破四相,我們依然還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與般若就不相應。經上說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非什麼菩薩?非勤修智慧菩薩,不是這一類的菩薩,這一類菩薩在所有一切菩薩當中最為殊勝。你要能破四相,你才與般若相應。不能破四相,一心念佛像那個鍋漏匠一樣的,那是勤修禪定菩薩,那個也了不起。再等而下之的,不是一心專修的,沒得禪定的,那就是此地講的讀誦修行演說的菩薩,這在菩薩裡面是第三等的。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眾務過」就講到此地,底下一段是「略說戲論過有二十」。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善說初業菩薩樂於憒鬧世話睡眠眾務過失。】

  這佛說了四樁過失,也都講得相當詳細。

  【世尊。云何名為戲論中過。若觀察時令諸菩薩當得住於寂靜無諸諍論。】

  彌勒菩薩在此地又為我們請法,請教世尊為我們說出戲論的過失。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戲論過失。無量無邊。我今略說有二十種。】

  什麼叫『戲論』?前面說過世話,世話裡面有世間的正論,像我們今天所講的哲學,哲學在世話裡頭,不在戲論裡,科學也在世話裡頭,不在戲論裡;換句話說,世話裡面幫助我們安住在三善道,不至於墮落在三惡道。而戲論則不然,戲論往往是墮落三惡道的業緣,就是助緣,過失自然是無量無邊。佛在此地也把它歸納,給我們說了二十條。

  【云何名為二十種過。一者於現在生多諸苦惱。】

  所謂「戲論」簡單的講,裡面沒有真實義的這些言論,我們常常講開玩笑的話,那是標準的戲論,說起來叫大家聽起來哄堂大笑。詩詞歌賦絕大多數都是戲論,這些世界名著,像我們中國四大小說,這大家知道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都是戲論,在佛法裡面講這是戲論。你看到很熱鬧,但是沒有實益,你什麼利益都得不到。諸位由此而推,你就瞭解戲論範圍是多麼廣,這些東西對我們沒有好處。但是世間人需要,需要什麼?需要娛樂,戲論多半滲透在娛樂之中,不知不覺染成這些習氣,所以『於現在生多諸苦惱』。現在這個唱歌歌詞裡面,看電視,電視內容都是戲論,你眼所見的、耳所聞的都叫你動感情,都叫你生七情五欲,這就是多諸苦惱。

  【二者增長瞋恚退失忍辱。】

  『忍辱』是耐心,常常接觸這個,人的耐心失掉了,變成心情暴躁,很容易發脾氣,很容易動瞋恚心。因為戲論不知不覺的它影響你,它在那裡引誘你。

  【三者為諸怨對之所惱害。】

  縱然這一生當中我們做人很慈悲、很善良,沒有跟人結冤仇,你怎麼能知道你前生,你多生多世之前沒有跟人家結怨對、冤家對頭?這些冤家對頭生生世世不會放過你的,他不是佛菩薩,他不會饒恕你的。沒有找來,換句話說,他沒有機會,若有機會必然報復,這個事情非常麻煩。所以世出世間聖賢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解,就是應該冤要解除,萬萬不能夠結怨,結怨麻煩很大,就是生生世世報來報去沒完沒了。因為好戲論的人心裡頭沒有正見,容易被這些怨對給他機會,他來找麻煩。

  【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歡喜。】

  佛看到悲傷,魔看到歡喜,為什麼?你要墮在魔一類裡頭。

  【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

  你善根不可能發現。

  【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

  縱有善根慢慢也會退轉。

  【七者增諸鬥諍怨競之心。】

  喜歡搞鬥爭,好強,爭勝。

  【八者造作地獄惡趣之業。】

  這就造三惡道的業,

  【九者當得醜陋不善之果。】

  這八個字連在一起境界就很深很廣,包括的方面也是無量無邊。

  【十者舌不柔軟言詞謇澀。】

  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講語無倫次,說話顛三倒四,意思含糊,不能叫人家聽得很清楚。

  【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憶持。】

  縱然他學東西,學東西常常忘記,記不得,他也做不到,『持』是做到,『憶』是能夠記住,他記不住他也做不到。

  【十二者於未聞經聞之不悟。】

  看經也好,聽經也好,初接觸的時候不會開悟的,他業障、習氣深重。

  【十三者諸善知識皆悉捨離。】

  不為善知識所攝持,他自己也不願意親近善知識。

  【十四者諸惡知識速當值遇。】

  『值遇』就是遇到,他所遇到的,很容易遇到、很容易接近的是惡知識,也就是說,與他的習性相投。

  【十五者修行於道難得出離。】

  『出離』是講出三界了生死,非常困難,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即使念佛法門也不能往生。念佛法門諸佛菩薩都說這叫易行道,所有大乘無量無邊法門,這個法門容易成就,最容易成就他都不能成就。

  【十六者不悅意語數數常聞。】

  這就是他不喜歡的,不如意的事情,不如意的言語他會常常遇到,因此他常生煩惱。

  【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諸疑惑。】

  『在在所生』就是我們一般講生生世世,不是這一生。由此可知,他疑根多深,貪瞋痴慢的習氣多重!

  【十八者常生難處不聞正法。】

  『難處』就是八難三途,沒有機會聽聞正法。

  【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礙。】

  『白法』是善法,偶爾他也很想修善,修善有障礙。

  【二十者於所受用多諸怨嫉。】

  這個『受用』我們一般講生活,或者是工作,常常招人怨恨、招人嫉妒,這都是戲論中過失所造成的。

  【彌勒。是為菩薩耽著戲論二十種過。】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長行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