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六集)  1996/8/27  美國聖荷西  檔名:15-010-0006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一面,第一行看起: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當捨何法。當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

  彌勒菩薩問的這段話,正是我們每個人心裡面所希求的。這個地方特別注意,『初業』就是初學的,實在依舊是凡夫,像我們無論是在家出家,受了菩薩戒,可以說都是屬於初業菩薩。我們沒有智慧,希望開智慧。希望開智慧,要哪些法我們應當捨離?哪些法我們應當修學,這是我們現前非常重要的課題。當然更期望沒有生的智慧我們能生起來,已經生的智慧希望它能夠增長,不要退轉,這是彌勒菩薩所問的意思。下面我們看看世尊給我們說的。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長。當於利養知其過失。應須捨離。】

  佛先說當捨的,哪些事情應當要捨、要遠離,佛第一樁事情就是講『利養』,這一條不知道淘汰了多少初業菩薩,可以說是自古至今多少人不能成就,受了這個害。過去,明朝末年的時候,淨宗中興的法師首推蓮池。蓮池大師在初學的時候,也就是當學生的時候,曾經參訪遍融法師,那是那個時代當代的一位高僧。他是真誠恭敬心去求教,表現在形相上,人家三步一拜拜到老和尚面前,求老和尚開示。而老和尚只告訴他一句話,「你既然出家了,不要被名聞利養害了」,就是這一句。當時在旁邊看到這樁事情這些人都笑蓮池大師,你這麼恭敬,三步一拜,拜了這麼多天拜來,原來大家都以為老和尚有什麼妙法要開示,要傳授,哪裡曉得是一句老生常談,這個話誰不知道!可是蓮池大師跟大家說,這就是老和尚真實的慈悲,他不跟我談玄說妙,完全跟我說的真實話。蓮池大師一生得力於這一句開示,就是「遠離名聞利養」,他是以十分恭敬心,所以聽這一句話得十分的利益。一般人這句話常聽,不得利益,沒有恭敬心,雖聽了也不起作用。他那麼樣虔誠懇切的心,所以他得受用。

  由此可知,遍融老和尚的開示就是佛在此地所說的,應該要知道利養的過失,名利的過失。『應須捨離』,這是應當,必須要捨離,「須」是必須要捨離,必定要捨離,決定沾染不得。下面又說:

  【若好憒鬧世俗言話。】

  『憒鬧』是熱鬧的場所,喜歡玩,喜歡熱鬧,喜歡世俗的這些聊天談話,喜歡這些。

  【耽著睡眠廣營眾務。】

  廣營眾務後面會細說。

  【樂諸戲論。如是過失皆應遠離。】

  佛說了這幾種,這幾種裡面的含義很深很廣,告訴我們統統要遠離。

  【是故應捨利養。修於少欲。】

  這是當捨何法,佛說出來了,這些法要捨。當修何法?佛告訴我們,『修於少欲』,知足常樂,這個是要修的,要學的。

  【捨諸憒鬧樂於寂靜。】

  要對於身心寂靜,環境寂靜,從這個地方你能得到享受,這是正確的,這個對你的道業有很大的幫助。因為靜後面就容易得定,定就開智慧,心不能寂靜,智慧是決定不會開的。

  【捨諸世話觀於實義。】

  世間話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常常觀察真實義。『實義』就是現在所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時時刻刻在一切現象裡面觀察,明瞭它的真相。這對自己有很大的利益,真相明白了,自然能夠看破,能夠放下。

  【初夜後夜遠離睡眠。】

  古印度將一晝夜分為六個時辰,晝三時、夜三時。我們中國稱現在使用的時間單位稱作小時,為什麼稱作小時?古時候中國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我們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這個來稱呼它。我們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小時,兩個時辰,所以現在的時間單位比中國小,我們稱作叫小時。而印度時間單位比我們中國大,它一天只分六個小時,分六個時辰,所以古印度一個時辰是我們現在四小時。

  『初夜』就是下午六點鐘到十點鐘,這是初夜,「中夜」是十點鐘到兩點鐘,『後夜』是兩點鐘到第二天早晨六點鐘。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僧團裡面的生活,睡眠的時間是中夜,也就是晚上十點鐘睡覺,兩點鐘就要起床,如果多睡那叫貪睡。這個地方講遠離耽著睡眠,所以是初夜後夜遠離睡眠,就是晚上十點鐘以前兩點鐘以後不應該睡眠,在這個時候睡眠叫貪睡。可是現代人煩惱、習氣比古時候的人要重很多倍,現在普通人四個小時睡眠他決定受不了,所以近代東西方都提倡睡眠八小時。八小時應該足夠了,要超過八小時,那怎麼講也講不過去,睡眠實在講愈少愈好,睡眠是昏沉,睡眠是屬於無明,這個應當要提高警覺心。

  【觀察思惟隨行修習。】

  『觀察』不是用分別,用分別心、用意識心那就不叫觀察。觀是佛家修行的綱領,也是佛教的術語,作觀,觀是離妄想分別執著,然後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都叫做觀,你容易體會到事實的真相。『思惟』,此地所講的思惟不是用意識,思惟的意思是明瞭。你看一般人要遇到問題了,我想一想,想想之後就比較明瞭了,所以思惟是明瞭的意思。你一觀就明瞭,這就叫「觀察思惟」,沒有通過分別,沒有通過去想像。『隨行修習』,「行」是生活行為,也就是說在你日常生活當中,在工作裡面,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將所有的過錯修正過來,這叫修,這叫修行;修正過來之後要保持,那叫習,要把它養成成為一個習慣。

  【捨於眾務及諸戲論。】

  『眾』是多,『務』就是事,沒有必要的事不必去做,與修學不相干的事更不應該去做。『戲論』是毫無意義的言說、言談,這個都不能夠有,都要遠離。

  【修出世道慈念眾生。】

  這是佛弟子正行,由此可知,如果我們要想修學世間的福、善,都錯了。修世間的福善,你雖然在這個世間能得到福報,可是福報畢竟是能享得完的,福報享完了怎麼辦?所以這個不是究竟,不是圓滿。究竟圓滿一定要修出世間道,也就是我們的目的是要超越六道輪迴,是要徹底解決生死大事,這就正確了。『慈念眾生』,眾生迷惑顛倒,無知,不曉得出離六道,不知道出離六道的方法,菩薩應當常常懷念他們,幫助他們。這一段,佛說了個綱領,向下這一卷經就是細說這幾樁事情。

  【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應捨。是法應修。何以故。彌勒。彼諸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捨利養。不修少欲。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

  沒有這個道理!你要『不捨利養,不修少欲』你想開智慧,沒有這個道理。縱然得到智慧,你想這個智慧會增長,不會退失,也沒有這個道理。你才曉得利養之害之大!再看底下。

  【不捨憒鬧。不住寂靜。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也沒有這個道理。

  【不捨世話。不觀實義。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

  也沒有這個道理。

  【初夜後夜。耽著睡眠曾不覺悟。】

  睡眠是昏沉、迷惑、不覺。我們希望覺悟的時間能夠增長,昏沉的時間能夠縮短,這對我們修學就有進步,就有幫助。如果睡眠太多,你每天昏沉、失念的時間太長,你能夠覺悟的時間太短,你怎麼會開智慧?大乘法裡頭常講,「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耽著一條都逃不過地獄的果報,如果五條都有,麻煩就大了。我們最低的限度要相信佛語真實,佛在經上講的話決定不是假話,決定不是欺騙人的,句句是誠諦之語,誠是誠懇真實的話。

  【繫念思惟不捨眾務。】

  就是念念想著自己要做許許多多的事情,他不念佛、不念法、不念僧,不念三寶,天天念著他有哪些事情哪些事情要做,他去念這些,這就錯了。百丈大師說得好,「叢林以無事為興旺」,道場興旺、興盛,沒事,大家都沒事,這個叫道場興旺,真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這是喜歡做世間這些事務的,這裡面包括的也非常之廣,後面會說到。

  【好諸戲論。於出世道不能修行。】

  他的身語意三業的造作與出世間不相應。

  【於諸眾生不生慈念。】

  對一切眾生沒有慈悲心。

  【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前面所說的隨便犯一條,你想開智慧,令智慧不退轉,都沒有這個道理。

  【彌勒。是故菩薩。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應捨諸法。當須捨離。】

  就是佛教給你應當要捨離的你就要捨離,你當須捨離。

  【應修諸法。當須修習。】

  佛教你要修的你要認真去修學,佛教你捨離你應當要捨離。

  【何以故。菩薩智慧從因緣生。若無因緣終不能生。因緣和合爾乃得生。】

  菩薩的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佛教給我們遠離那些事情都是妨礙清淨心,佛教給我們應當修學的這些事情,決定是幫助我們得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智慧。這一段是說了個綱領,下面是細說,一樁一樁為我們細說。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利養中過。當觀察時。能令菩薩樂於少欲不生熱惱。】

  菩薩能夠作觀,作觀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應酬當中能提起警覺,有高度的警覺,知道名聞利養對我有害處,我不會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這就是捨離。心裡面決定沒有這個東西,事上,因為你在生活當中必須要應酬,必須要辦這些事情,所以事不妨礙,心裡不能有絲毫的牽掛。彌勒菩薩再問什麼叫『利養中過』?菩薩警覺到的時候,他就不生煩惱,他就能夠知足常樂。下面是佛為彌勒菩薩開示,也就是為我們說明。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當觀利養。生貪欲故。】

  喜愛名聞利養的,增長貪心、增長欲望,這是大煩惱。

  【當觀利養。壞失正念生瞋恚故。】

  利養得來,你生貪心;得不到,生瞋恚心;自己沒有得到,看到別人得到,生嫉妒心,所以都是叫你生煩惱的。

  【當觀利養。念其得失生愚癡故。】

  你想想看,貪瞋痴慢都從這個地方生的。

  【當觀利養。能生高下嫉妒心故。當觀利養。於親友家慳吝耽著生誑惑故。】

  這一句也許大家聽了不太好懂。『親友』就是親戚朋友,你所認識的這個人。假使他們供養另外一個法師,你在旁邊看到,心裡就很難過,你不供養我去供養別人。於是就要造謠生事毀謗別人,自己來讚歎自己,希望你捨棄那邊,供養我這一邊,就搞這些,叫『誑惑』,狂妄迷惑,造種種惡業。

  【當觀利養。成就愛味生諂曲故。】

  這是察言觀色討好信徒,諂媚巴結,目的在哪裡?貪圖供養。

  【當觀利養。捨四聖種無慚愧故。】

  『四聖』是聲聞、緣覺、菩薩、佛,跟成佛這個種子遠離了。無慚無愧,那是什麼惡事都能夠做得出來。

  【當觀利養。一切諸佛所不許可。數習憍逸生高慢故。】

  這是說利養的過失。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我們世間,在歷史上記載的都很多,無論示現是出家的法師或者是在家的居士,皆有大福報,有大智慧,而他們的生活可以說都非常清苦,他的福報能夠與一切眾生共享,他自己不享受。不但經典裡面以言語文字教導我們,佛菩薩還做出榜樣給我們看。再看底下這一段。

  【當觀利養。於勝福田起於輕慢為魔黨故。】

  勝是殊勝,殊勝的福田是出世間的事業,我們淨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淨土,這是無上的福田,無比殊勝的福田。一個人貪圖名聞利養,會把念佛束諸高閣,認為念佛現在得不到利益,念得很苦,他不幹。把利看得很重、名看得很重,把佛法看輕了,這就是魔眷屬,這不是佛弟子。

  【當觀利養。眾惡根本。諸善壞故。】

  確實貪著利養,你的善根沒有了,善根沒有,福德也沒有了。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貪圖利養的人是具足了貪瞋痴慢;換句話說,增長三毒煩惱,三善根沒有了。

  【當觀利養。多所貪著。猶霜雹故。】

  這是說你觀察利養,貪著的時間很短暫,享受不到幾天,就像霜、像冰雹一樣存在的時間很短暫。這個就比喻人生只有數十年寒暑,你能享受幾天?

  【當觀利養。於親友家瞻候顏色生憂惱故。】

  因為要貪圖利養,不能不察言觀色,去巴結別人,這個生煩惱。人家喜歡,供養你一些,你就很高興;人家不喜歡,不供養你,你就生憂愁,你的心為境轉。

  【當觀利養。愛物損壞。憂心亂故。】

  你喜愛的東西損壞了,你心裡面就生煩惱,這貪著。

  【當觀利養。於四念處多所忘失白法羸故。】

  『四念處』是初學人的修學綱領,佛教初學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四念處觀。佛弟子時時刻刻不離這樣的觀法,也就是用這個方式來看世間、來看自己、來看生活環境。貪著利養,這四種觀就忘掉了。『白法』是善法,『羸』是衰了,善法漸漸萎縮,沒有了,所生皆是惡法。

  【當觀利養。於四正勤多有退失。能令一切他論勝故。】

  『四正勤』,這都是三十七道品裡面的,行門重要的綱領,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除。貪圖利養的,這四正勤也退失,也退步了。『能令一切他論』,他論是講邪論,邪說勝過你了。

  【當觀利養。自言已得神通智慧違背生故。】

  為了貪圖利養造大妄語,稱自己得神通、得智慧。現在更超過,神通、智慧已經不足為奇,現在都是說他是什麼菩薩再來的,什麼佛再來的了。以這種方式來欺騙一切眾生,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

  【當觀利養。先後得失怨憎生故。】

  先得後失,他就起怨恨之心。

  【當觀利養。互相瞋嫌說其過惡多覺觀故。】

  貪著利養的人,必然是互相瞋恚、互相嫌嫉,互相造謠生事,『多覺觀』,覺、觀都是念頭,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妄想,分別、妄想。

  【當觀利養。為於活命營諸世業。計度思惟安樂減故。】

  實在講生活所需非常有限,吃得飽、穿得暖,很有限,何必要去貪圖?因為貪圖,貪心沒有止境,所以就經營許多世間事業,這個世間事業就是營利的事業。出了家,出了家把佛法來當作營利的事業,目的是什麼?目的是賺錢,目的還是貪圖享受,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計度思惟』是天天在計劃,怎麼樣能夠得到,天天搞這個,所以『安樂』沒有了,「安樂」是佛法裡面常講的輕安、自在,這個沒有了,他得不到。

  【當觀利養。乃至禪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心如淫女能退失故。】

  這是說貪著利養的人,不能得『禪定』、不能得『解脫』、不能得『三昧』、『三摩缽底』。三昧、三摩缽底都是禪定的名稱,這是梵語,三昧翻作正受,正常的享受,這個他得不到。三摩缽底翻作等持,等是平等,持是永遠保持,如諸菩薩的受用,等同菩薩的享受,這個時候他得不到。為什麼?他心裡面妄想分別執著永遠不斷,起伏不定,所以禪定都退失掉了。

  【當觀利養。捨離智斷。墮於地獄。餓鬼畜生。閻摩羅界。諸惡道故。】

  這是說利養之害使你智慧不能現前,斷是斷煩惱,你的智、斷二德都捨離了。智能破無明,定能斷煩惱,這兩樣東西,智、斷,這是你應當要修學的,你捨離了。你沒有智慧,你沒有斷煩惱的能力,你將來必定墮三惡道。

  【當觀利養。與提婆達多烏陀洛迦同於法住墮惡道故。】

  這是佛在此地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提婆達多,這是學佛的人一般都很熟悉的。貪圖名聞利養,造五逆十惡之罪,生墮地獄,這提婆達多。烏陀洛迦是餓鬼的名字,這個餓鬼也是無惡不作,跟提婆達多是同一類的,這些人都常住在地獄。

  下面一段佛翻過來為我們說,能離利養的功德利益,實在不可思議。請看經文。

  【彌勒。初業菩薩。如是觀察利養過失。樂於少欲。不生熱惱。】

  這初學的菩薩,這一句是總說,『如是觀察利養過失』,像佛所說的,這麼多的過失你仔細去想想。名聞利養現前的時候,你要提高警覺,知道過失無量無邊,佛在此地不過是舉幾個例子而已。你知道它的過失你就能遠離,你就能夠少欲知足,知足就常樂,心地清淨自在,不生熱惱。心裡頭沒有把這些東西掛在心上,掛在心上生煩惱,患得患失,那是煩惱。

  【何以故。彌勒。少欲菩薩。】

  能夠離利養的,就是屬於『少欲菩薩』。下面說它的利益。

  【於一切過皆悉不生。】

  過是過失,他沒有過失,這是第一條。第二:

  【堪為諸佛清淨法器。】

  這個意思是說,他有能力接受佛的教誨,他有能力如法修行,這就是所謂『清淨法器』。第三:

  【而不繫屬在家出家。】

  『繫』是比喻,是煩惱的代名詞,好像繩索把他綁住了。所以他不繫屬於在家,也不繫屬於出家,這說明他真正超越了。出家如果你不離開煩惱,你還是出不了三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