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三集)  1996/8/27  美國聖荷西  檔名:15-010-0003

  請掀開經本第四頁,從第三行看起:

  【爾時諸菩薩等。聞佛所說。舉身毛豎。深生憂悔。便自抆淚。前白佛言。世尊。我今發露悔其過咎。我等常於菩薩乘人。輕慢嫉恚。及餘業障。今於佛前如罪懺悔。我等今日於世尊前發弘誓願。】

  從這一段看起。向後的一大段是說明,這些無有智慧的初學菩薩,接受了世尊教誨之後,尤其是佛給他們說明過去生中所造的罪業,而感受我們一般人無法想像的苦報。這些菩薩實在說也非常難得,聽了佛的教訓之後,就能夠懺悔,就能夠改過自新,能在佛前發露懺悔。懺悔我們也必須要學習,懺悔法可以說學佛的同修無論是在家、出家都懂得、都明白,可是究竟怎樣懺法,實在說並不能夠完全瞭解。因此,過失依舊不斷,天天在佛菩薩面前懺悔,天天造作業障,這樣我們在修學就沒有成效可言。這些菩薩給我們做個樣子,給我們做個榜樣,我們看看他是怎麼樣的懺悔?

  前面這段是總說,『我等』就是這六十位菩薩,諸位要曉得,五百個初學的菩薩,其中只有六十人接受彌勒菩薩的勸告,來見釋迦牟尼佛,這已經算是少數。如果說到現代,可以說真正是古人所形容的鳳毛麟角,真肯回頭的人太少了。我等,就是這六十人,我們這六十個人,『常於菩薩乘人』,「菩薩乘」前面說過,不論是在家、出家,凡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做這種事業的都叫做菩薩乘人,所以包含在家菩薩。對這些人輕慢、嫉妒、瞋恚,以及其他的業障,這都是過去常常造作的。現在曉得錯了,無量劫來受了許多的苦難,前面世尊說他們這些人,過去生中因為毀謗講經的比丘,墮地獄一千八百萬年。地獄出來之後,餘報時間就更長,這是我們應當要記住的,才知道造作罪業很容易,墮落在三途出來非常的困難。下面他們發了十三弘願,這十三弘願就是真實的懺悔法。我們看第一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

  因為他們是菩薩,他不是比丘,比丘是盡形壽,是這一生,菩薩是「盡未來際」,這一點必須要辨別清楚。

  【若於菩薩乘人。】

  『菩薩乘』要記住,就是自己如教修行,還要幫助別人修行,這是菩薩,無論是言教或者是身教,都是屬於菩薩乘人。

  【見有違犯舉露其過。】

  菩薩乘人裡面有兩種,一種是初學的菩薩,初學菩薩定慧沒有成就,換句話說,他還是凡夫,既然是凡夫總免不了有過失,我們中國古人也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你見到過失你舉發他,到處去宣傳,說他的過失,叫人家對他喪失信心,不要跟他學習,那就是前面講的,佛說的將來墮地獄一千八百萬年。這是一種,初學菩薩。另外一種,那是真正的大菩薩,我們常講法身大士,他是再來人。再來有的時候他示現過失,他並不是真正犯過失,他故意裝作犯過失的樣子,他別有用意,他不是真的過失。但是我們凡夫不知道,以為他真的在犯過失。對於這種人你去毀謗,罪業就更重了,不止一千八百萬年的阿鼻地獄,不止!他的示現必定有他的因緣,決定不是偶然的,這些事情他也不會告訴我們,我們也無從明瞭。所以只要見到弘法利生的人,見到他犯過失,見如不見,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放在口上,不要破壞弘法利生的事業。『舉』是舉發,『露』是顯露出來、顯示出來,讓人人都知道他的過失,這樣對這個法師信心喪盡,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他結罪是在這裡結的,前面也跟諸位報告過了,這個罪過非常之重。他們發願,就是從今以後盡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見有違犯舉露過失:

  【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如果有這個事情,那我就是欺騙諸佛如來,這個事情決定不敢做。佛講一切罪業裡面這是擺在第一條,這個罪過極重。第二條是: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戲弄譏嫌恐懼輕賤。】

  這也是不可以的,為什麼?對於行菩薩道的人沒有恭敬心、沒有尊重心,輕易去『戲弄』他。『譏嫌』他,譏是譏刺,嫌是嫌棄。『恐懼』用現在的話說威脅他,『輕賤』他,輕賤是瞧不起他,這也是常常容易犯的過失。為什麼?這些毛病都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對一般人,甚至於對經論裡面常說的,對你家裡面使喚的傭人,你用這種態度對他都有罪過,何況對弘法利生的這些菩薩乘人。如果有這個事情:

  【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都是欺騙諸佛菩薩。第三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見在家出家菩薩乘人。】

  這個地方就是特別說明,前面都是這樣的,這個句子有的省略,有的詳細,菩薩乘人有在家有出家的。

  【以五欲樂。】

  『五欲』是財色名食睡。

  【遊戲歡娛。見受用時。】

  也就是說看見這些菩薩乘人享樂,享什麼樂?世間五欲六塵的樂趣。譬如現在像唱歌、跳舞,娛樂的場所,這些菩薩乘人他們也在那裡玩,也在那裡享受。

  【終不於彼。伺求其過。】

  看到人家在這些場合當中,去找他的毛病,說他破戒,說他心不清淨,說他違背佛陀教誡。這就是找他的毛病,這個是決定錯誤。不但不可以這樣做法,『伺』是暗中在那裡尋找,挑剔他的毛病。不但不可以這樣做法,而:

  【常生信敬。】

  對於菩薩人要有信心、要有恭敬,這印光大師從前講過「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同樣是一個法師在講經說法,聽眾所得的利益並不一樣,這個實在講與聰明智慧關係不大,在恭敬心。你十分恭敬的話,這個法師是個凡夫身,聽眾會證果,古時候有這個例子的。講經的人是凡夫,聽經的人證果了,證阿羅漢的、成菩薩的,有這個事情,什麼原因?真誠恭敬。如果對法師沒有恭敬心,你就是跟他聽一百年也沒有用處,你也得不到利益,為什麼?你根本沒有瞧得起他,他說的算什麼!

  所以在中國古代,參學的人,參訪善知識,諸位在佛教歷史裡面可以看到,在《高僧傳》、《居士傳》裡面可以看到,在古德的《語錄》裡面可以看到,還有這些名山的山誌裡面也可以看到。學人來參學,見到這邊的方丈老和尚,談談話之後,老和尚就指示他,你的緣分不在我這裡,你到某個地方去,你去親近某個善知識,你會有成就。他聽了他的介紹,他到那個地方去參學,果然不錯,三年、五年他開悟,他有成就了。像這些事情,語錄裡面、傳記裡面我們看得太多了。這裡頭什麼個道理?難道指示的這個人沒有能力教他嗎?會在那個善知識之下嗎?不是的。中國的文字講求的是簡單,絕不麻煩,絕不囉嗦。幾句話,那個老師一定問得很多,譬如你來了,一定問你,你叫什麼名字,你是哪裡人,你多大年歲,你過去學些什麼東西,一定問很多話,但是記載只有一兩行,這是中國的文字。

  所以你要懂得,他們一定談得很多。問他你喜歡哪個法門,你最尊敬的是哪些人?他一定告訴他,我心目當中所仰慕的、尊敬的是哪個人。這個老師說你就去親近他,你到我這裡來沒有用處,因為你對我尊敬心不夠,你在我這裡不會有成就,你到那邊去。結果他到那邊去,果然沒錯,三年、兩年他開悟了,他證果了。這就說明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我們要找善知識到哪裡找?找你心目當中最尊敬的人,這個人甚至於他沒有學問,他也沒有道行,你尊敬他,他所說的東西你會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就成就了。我們中國古人常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你的成就一定超過老師。如果你對這個老師沒有恭敬心,他講得再好,你掉以輕心,你不會去做。你跟他再長的時間也沒用處,也得不到絲毫的利益,道理就在此地。所以說『常生敬信』這兩個字重要,是我們修學成功關鍵的兩個字。

  【起教師想。】

  常常想到他是我的親教師,我要跟他學習,這個態度就對了。

  【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就不必說了。再看第四段: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慳親友家及諸利養。惱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段是什麼意思?『慳』是慳吝心,『親友家』是我自己的親戚朋友,對於這個人很恭敬,拿很多財物去供養他,我看到心裡好難過,就是心量很小。看到我的這些親戚朋友、兄弟姐妹都去拜他、尊敬他、供養他,我心裡難過,要想方法來障礙他。『惱彼身心,令其逼迫』,這是由慳貪、嫉妒而生的,而生的煩惱。因這個煩惱要來破壞這個菩薩乘人,菩薩乘人不論是在家、出家,要想方法去障礙他,要想方法去破壞他,叫他生煩惱,甚至於逼迫他離開這個地方。這些事情,世尊在世的時候都有,現在更多,修菩薩道的人不可以不知道,這就是常講的魔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菩薩乘人在這個時代,從前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我們對任何人都要磕頭作揖,任何人都在我頭頂上,我自己擺在地上讓人家踐踏,你才能行菩薩道。如果你想現代人對你恭敬,不可能,沒有這回事情。現在人不整你、不糟蹋你、不污衊你,你就算非常幸運。尤其是弘法利生的人,講經講得好的人,走投無路。我教誡幾個講經的,我都跟他講:我是過來人,我有這個經驗,你們講得不好,人家笑話你,譏諷你,還沒有什麼大的障礙。你要講得好,像現在講的有知名度,又有很多人皈依、供養,你的禍害就來了,這個常識不能不知道。要曉得,造作這些罪業的人罪業很重,但是這個說法沒有人相信,幾個人看到佛經裡面講的話他能肯定、能相信?所以,業障還是繼續不斷在造,果報沒有現前,果報他也沒看到,總是不以為然。佛這些話大概是勸善之言而已,不見得就有這麼重的罪過,有這麼重的罪報。所以一些人很難接受,很難相信。下面一段說: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以一麤言令其不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就是說話粗魯,很難聽,叫人聽到難過、難受。有些時候說的人無心無意,但是聽的人往往受不了,這些事情在中國歷史上都有記載。我們看到唐朝郭子儀的傳記,郭子儀為人恭敬,就是處事待人接物恭敬、小心、謹慎,決定不得罪人。他那個時候封汾陽王,封王,朝廷裡頭有個小官叫盧杞,這歷史上有記載的,那個時候這個人的地位大概相當於現在普通一個科長,職位很小。盧杞到他家裡來,有事情辦事來拜訪他的時候,他一定是朝服接見,如臨大兵,穿著朝服來接見他。普通的很大的官那裡,他們都很隨便,就是便衣接見。以後人家問他,你對待這樣一個小官,為什麼要這樣隆重的禮節?他就說了,他說盧杞是個記仇的人,記恨的人,哪個人要得罪他,他一生不會忘記。他將來要得志的時候,報復那就吃不消了。所以,對於這種報復心很強烈的,他非常恭敬,一點不失禮。到後來果然沒錯,盧杞後來拜相,凡是得罪的人沒有一個不遭殃的,惟有郭子儀能保全。所以歷史上對他很佩服,他能夠看人,瞋恨心重的、嫉妒心重的、報復心重的,對他都特別恭敬。

  所以,言語要很小心、很謹慎,中國古代的教育,孔老夫子教育四科,四個學科,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語,言語關係一個人一生的禍福,不能小看。第三科才是政事,政事就是現在講辦事情的能力。第四才是文學,辦事是你有謀生的能力,有謀生的能力之後,才可以有多餘的時間修學藝術、文藝。所以,他把德行擺在第一,第二就是言語,對於言語非常重視,佛門裡也是如此。許多的罪業都是在言語裡頭造的,《無量壽經》講修行的綱領,通常我們講三業身語意,把身擺在第一,可是《無量壽經》上,佛是把口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擺在第一條,「善護身業,不失律儀」擺在第二條,這就是特別重視口業,最容易犯過的是口業。下面一條,第六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晝夜六時不勤禮事。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晝夜六時』是沒有間斷的,『禮事』就是恭敬承事。這一條非常難得,不找他的麻煩、不說他的過失已經就相當難了。對他能真正生起恭敬心,這恭敬心沒有間斷,能夠奉事他,奉事要用現在話說就是替他服務,禮事裡頭就是恭敬、服務,恭敬服務的心永遠不退轉,永遠不間斷,這是非常之難得。第七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為欲護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此地講的『弘誓』就是指前面的六條,當然也包括後面的六條,因為他們發的誓願總共是十三條,這條放在當中。『不惜身命』我要護持我的誓願,這也是非常之難得。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聲聞及辟支佛。以輕慢心。謂於彼等不勝於我。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聲聞是小乘,辟支佛也是小乘,但是經上也稱他為中乘;如果講三乘,辟支佛是中乘,菩薩是大乘,辟支佛是中乘,聲聞是小乘;如果講二乘,菩薩是大乘,聲聞跟辟支佛都是小乘,經上有這兩種講法。因為自己是學大乘的人,像現在我們看到泰國的法師,看到斯里蘭卡的法師,他們是學小乘的,我們對他起了輕慢的心。我是大乘,你們不如我,起這個念頭你就錯了。我們要問錯在哪裡?《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你起這種心是貢高我慢,你生煩惱了,而且你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對於大乘教已經忘得乾乾淨淨,你才會起這個念頭。這是發願,以後遇到聲聞、辟支佛乘人,不敢再以輕慢心。第九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羅及於狗犬。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條非常難得,古代儒家教人學禮,這是從小就要修學的,禮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禮的精神,自己卑下,尊崇別人。佛法也是如此,這個地方說得是最究竟、最徹底。菩薩當中有位常不輕菩薩,我想許多同修在經上都讀到過,常不輕菩薩也就是實踐這條,這個大願。除自己之外,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皆是菩薩、皆是善知識、皆是老師,他生這個想。所以在這個世間最卑下的就是自己,這個觀念好,折伏自己的煩惱。『善能摧伏其身』,「身」就是貪瞋痴慢、嫉妒障礙,要把這些煩惱消除掉。那怎麼辦?『生下劣想』,一切眾生當中我最下,一切眾生當中我最劣。『如旃陀羅』,古印度四種階級,旃陀羅是最卑下的階級,甚至於比旃陀羅更下的『狗犬』。今天這六十位菩薩,真的是回頭是岸,徹底回頭。這段經文裡面沒有說「若於菩薩乘人」,對菩薩乘人,你看文裡面就是前面六條,往下去不僅是菩薩乘人,對一切眾生。再看下面一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自讚歎於他毀呰。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就是《菩薩戒經》裡面所講的「自讚毀他」,對自己讚歎。今天這個世間,自讚大家都認為是應該的,為什麼?現在人自己稍稍有一點長處,都說值得驕傲,值得驕傲就是自己讚歎,就是自讚。輕視別人,『毀呰』,毀是毀謗,呰是斥責,責備別人,罵詈別人。所以這裡面沒有說對菩薩乘人,這是對一切眾生,不可以這麼做法。對自己菩薩道決定有障礙,對自己往生淨土也決定產生障礙,為什麼?淨土大家都曉得,心淨則土淨,我們修淨土修的什麼?修的清淨心。讀經、念佛是方法,用這個方法把煩惱、分別、習氣斷掉,要把清淨心念出來,心淨則土淨,這才能往生。如果清淨心不能現前,古人講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你的心跟西方淨土不相應,這個必須要明瞭。這些諸位仔細看看,都是妨礙清淨心的。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怖畏鬥諍之處。去百由旬如疾風吹。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是對於鬥爭的地方,小的就是互相吵嘴、打架、吵鬧的地方,趕緊離開,修行人離開這個是非場。大的是戰爭的地方,戰爭的區域我們要知道遠離,避免傷害更避免捲入。『百由旬』這是比喻,就是叫你遠遠的離開,『如疾風吹』是快快的離開,我們遇到這個場合要趕緊走,這個場合不宜逗留。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持戒多聞頭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些現在人都是值得驕傲的。這是說自己,自己真正持戒,戒律清淨,往往自己戒行清淨,對於不持戒的人就輕視,就輕慢了,這個習氣也是與生俱來的。我們佛門裡面有個故事,佛法講公案,現在人講故事。唐朝時候道宣律師持戒精嚴,他日中一食,戒律之嚴感動天神供養。所以他的飯,他中午這一餐飯,天人來送供養。有一次窺基法師,就是法相宗的大德,玄奘大師的學生,從他那個地方經過。他住在終南山,窺基法師從那邊經過,聽說道宣法師持律很嚴,他就特地到山上去拜訪他。道宣律師聽說窺基法師對於戒律很馬虎,好像不很重視,沒有那麼嚴格,於是乎他就有輕慢的心,就想來表演。結果中午沒人來送飯,他也無可奈何。窺基法師離開了,第二天天人來送飯給他,他就責備他,昨天你為什麼不送供飯來?天人就告訴他,昨天有大乘菩薩在山上,滿山的護法神,我不敢進來。道宣聽了這個話,滿身流汗,知道自己錯了,那是大乘菩薩,不是普通人。這是自己持戒持得好,就輕慢別人不持戒。

  或者是自己『多聞』,多聞,經讀得多,聽得多,會講經說法,這是多聞,能言善道,也以這個為驕傲,也以此輕慢別人。『頭陀』是苦行,『少欲知足』,這都是德行,都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底下『一切功德』,這句是總說,類似這樣的所有一切的功德,『身自炫曜』,這就錯了。我們看古來的這些大德,無論在家、出家,乃至於世間世法裡面,儒家、道家也常講到,「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有學問的人、愈有道德的人愈謙虛愈卑下,絕對不會拿學問、道德來炫耀自己,那是假的,那個不是真的。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就有一條說,他比喻假如有一個人他的才華、他的德能所謂是「如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古時候的聖人,孔老夫子最尊敬的、最佩服的。「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他只要有這兩樁事情,夫子就說「其餘不足觀也已」,那就不要談了。驕就是驕慢,吝是吝嗇,如果他驕傲,如果他吝嗇,這個人不必談了,他的學問、德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愈有德行愈有學問愈謙虛,對人愈恭敬。末後一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業慚愧發露。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所修的『善本』,「善本」就是一般經典裡面講的善根,本就是根本。世法的善本是無貪、無瞋、無痴,大乘法的善本是精進。所修一切的善根、福德,『不自矜伐』,「矜伐」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自尊自大,也就是前面講「身自炫曜」,就這個意思,也就是孔老夫子所謂的「使驕且吝」就這個意思。這是講所修一切善福,不敢以這個來炫耀,而所行的罪業,如前面所說的,一定是『慚愧發露』,這叫真正的懺悔。「慚」是我們一般所講的良心的責備,我做錯事情心裡不安,這是慚;「愧」是輿論的責備,有些人不敢做壞事,怕輿論責備,也就是怕別人責備。於是乎他自己起心動念當然要謹慎,自然會收斂,他有慚愧心。「發露」,自己的過失不怕人知道,自己的善根、福德不希望有人知道。所以惡要宣揚,大家曉得了,這個人看到你指責你,那個人看到你說你的過失,你這個報就報掉了,果報就報掉了,這個好。如果造作一切惡不讓人知道,伏藏在這個地方,將來的果報就很重;自己所修的善福不要讓人讚揚,人家要知道了,這個人讚歎你,那個人也讚歎,果報就報光了,就沒有了。善要隱藏,不要讓人知道,你善福愈積愈厚,你才有大福德可享。但是現在世間人恰恰顛倒,表揚自己的善福,隱藏自己的罪惡,這個不得了!

  到這個地方,他們發的十三條弘誓,這是給我們做了個好樣子,怎樣懺悔,怎樣改過。想想他們所說的這些過、惡,我們自己有沒有?若有,一定要痛改前非,我們這一生所嚮往的、所希求的極樂世界才能達到,不然的話這一生又空過。下面這段經文是世尊對他們的讚歎:

  【爾時世尊讚諸菩薩。】

  就是這六十位菩薩。

  【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說如是覺悟之法。】

  你們說得太好了,你所說的這個十三條,真正覺悟了。

  【善發如是廣大誓願。】

  這確實是大乘菩薩的標準,這是真善。

  【能以如是決定之心。安住其中。】

  這個『其中』就是誓願之中,你的心常常念著你所發的願,不違背你所發的願,這就是『決定之心,安住其中』。果然能這樣去做,底下的話是佛說的:

  【一切業障皆悉消滅。】

  我們天天念著怎麼消業障,這個十三條就是消業障的方法。要真去做,要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這就消業障了。

  【無量善根亦當增長。】

  業障消滅,善根一定增長。這是佛給他們的印證。

  【佛復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

  世尊在叫著彌勒菩薩,告訴他。

  【彌勒。若有菩薩為欲清淨諸業障者。當發如是廣大誓願。】

  佛藉著這個機會,教誡彌勒。『若有菩薩』,這句話含義就很廣,不但在當時,一直包括到現在,無論是在家、出家,修學大乘佛法的都是此地所說的初心菩薩,初發心的菩薩。如果你要想清淨,除去一切業障,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講的,你要想消業障,你要想增福慧,你就應當效法這六十位菩薩所發的『廣大誓願』。廣大誓願就是這十三條,你能把這十三條做到,你就會消除業障,得清淨心。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頗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護持此願。當得圓滿不退轉耶。】

  彌勒菩薩很慈悲,代我們大眾發問。大眾當中發菩薩心的人是少數,這是講學佛大眾當中,發菩薩心的人比較少。發菩薩心也就是我們在前面所說的,我們要給一切眾生做榜樣、做樣子。自身要給一切學佛的人做個好榜樣,家庭要跟所有家庭做個好榜樣,這是菩薩乘人。我們雖然沒有發這個心,但是也想消業障,也想增福慧,也想求得不退轉,應該學什麼法門?所以這裡說『頗有善男子善女人,護持此願』,也發這個願,雖然他不是菩薩乘人,他也發這個願,也依照這六十位菩薩所發的願去做,這樣能不能得『圓滿不退轉』?圓滿的不退轉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本經到最後的結論指歸到西方淨土,就是在此地講的,他要「當得圓滿不退轉」。末後這段是彌勒菩薩講發十種心,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佛告彌勒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行菩薩道。護持此願。寧捨身命。終不缺減令其退轉。】

  佛答得很好,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因為發這個願,依照這個願心去行,這個人就是菩薩,他就是在行菩薩道。而且他的志願堅定,『寧捨身命,終不缺減』,「缺減」就是這十三願我一條都不缺,我一句都不缺,那怎麼會退轉?當然不會退轉!此地講『令其退轉』是從這個願裡頭退轉,不是講前面講的圓滿不退轉,就是他發的願每一句他都做到,他不缺不減,不會從誓願裡頭退回來。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幾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這個話問得非常之好,代什麼人問的?就是代我們問的。因為這裡講得很清楚,『於後末世五百歲中』,就是現代這個時代。這句話跟《金剛經》上講的「後五百歲」意思完全相同,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第五個五百年以後,就是二千五百年以後,正是我們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眾生很可憐,很苦,法弱魔強,修行很不容易,遇到正法難,遇善知識難,『法欲滅時』。在這個時代,要『成就幾法』我們在一生當中才能夠『安隱』?安穩是平平安安,無憂無惱而能得到『解脫』,這個解脫就是超越六道輪迴,不超越六道輪迴不算是解脫,不算是成就。因為若不超越六道輪迴,你在這個世間還不曉得要受多少次的生死,不曉得你要受多少的苦難,佛法不是每一生每一世都會遇得到的,這個要曉得。

  看我們現前這個環境,現在得人身的,在我們同一個地球上同一個時代,四十多億人,我們得人身的。這四十多億人當中,有幾分之幾在這一生曾經聞到佛法?你就曉得。我來生縱然得人身,來生不見得能聞到佛法,所以佛法實在難聞!開經偈上講得很好,「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了不知道珍惜,輕易的放過,太可惜了!怎樣才知道珍惜?必須要相當的明瞭,你才懂得珍惜。你對於世法、佛法沒有相當程度的認識,你怎麼會珍惜它?甚至於遇到了還盲修瞎練,就跟這個經上講的一樣。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發生?沒有智慧,業障深重,為所蒙蔽,所以這一生會空過。

  這部經我們從頭到尾細細去看幾遍,可以說是我們現代這個時代學佛的人無論出家在家,我們所犯的毛病這裡面都講到了,這個經確實是一服特效藥。如果我們把這部經上所講的一切過失都能改過來,這一生往生淨土你一定有把握!《金剛經》講的是理論,這個經上講的是事實,都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我們看下面世尊的開示: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正是應彌勒菩薩所請,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佛講了四法,四法講完之後又說四法,說了兩個四法,就是八法,這是我們末法眾生一定要遵守的,我們才在一生當中才能夠得到解脫。這個解脫有兩個意思,淺而言之,是你這一生得到自在,是講你的一生當中得到自在;深遠的講,就是這一生當中可以脫離六道輪迴。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你遵守佛在此地講的八法,你會得到這個效果。

  【何等為四。所謂於諸眾生不求其過。】

  這是第一,所有一切眾生,不要看到他們的過失,正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教誡學人的意思完全相同。六祖教學生「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常常見到世間過,我們對大乘經論稍稍涉獵一些能明白。見別人的過,實在講就是自己的過,自己沒有過,怎麼會見到別人過?這一定的道理。外面是境界,內心有煩惱,境界一引誘,我裡面的煩惱起現行,這見人過了。怎麼不見人過?自己心清淨,正所謂佛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你以什麼心看這個世間一切眾生?你以清淨心看世間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是清淨的,我心得清淨了;見一切眾生都是過失,我這個心裡頭充滿了過失,道理在此地。佛把這個列在第一法,常常看到眾生過不是好事情,幾時不見眾生過,你就成功了。這是第一條。第二:

  【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

  『諸菩薩』包括在家菩薩、出家菩薩,初學的菩薩、再來的菩薩,無論他是自己違犯或者是特別因緣的示現,我們也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就對了,絕不能夠『舉露』。「舉露」不是對那個違犯的人,不是跟他一個人結罪,這是前面一再說明。因為他所說法是正法,他沒有說錯,聞法之人得真實利益。若有人舉他的過失,說他造作罪業,使聞法之人對於菩薩喪失信心,這一生當中解脫的機會被你障礙住,結罪是從這裡結的。不是對那個犯過的人,那個實在講,你說他的過失罪過並不大,而是斷了許多眾生在這一生有機會聞佛法、得解脫的緣斷掉,這個罪過就重。第三條:

  【於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

  這就是無論在家、出家的菩薩,弘法利生,得到聽眾的恭敬供養,不生嫉妒心,不能生障礙心。第四:

  【永斷一切麤獷之言。】

  『麤』是粗魯,『獷』是凶惡,是說的言詞狠,我們講說狠話,威脅一類的話,使他恐懼一類的話,『永斷』。

  【彌勒。是為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佛說這四種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頌目的是便於記憶,怕你忘掉,所以用偈頌來說,幫助你記憶,希望你常常記住,一定要依教奉行。

  【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麤語慳吝。是人當解脫。】

  這個『慳吝』就是『於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這是慳吝心、嫉妒心。所以『是人當解脫』。我們把底下這一段也念過去,這八法:

  【彌勒。復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何等為四。】

  佛說了四法,又說四法。第一個:

  【所謂不應親近懈怠之人。】

  『懈怠之人』,不是真正用功的人,不是真正修行的人,你不應該親近他。第二:

  【捨離一切憒鬧之處。】

  『憒鬧』就是我們一般講胡鬧、熱鬧,毫無利益可言,娛樂的場所增長貪瞋痴慢,這些場所要避免。第三:

  【獨處閑靜常勤精進。】

  真正修道人喜歡心清淨,環境也清淨,一切熱鬧的地方要遠離,確實是會有妨礙的。到熱鬧場所要不受妨礙,自己有相當的定功,沒有相當的定慧不可能不受妨礙的。所以,熱鬧場所是儘可能的去避免。第四:

  【以善方便調伏其身。】

  以善巧方便來調身、調心,什麼是善巧方便?偈頌裡面講「知足常樂」,於世法、於佛法都要知足。

  【彌勒。是為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個後面佛也有一首偈。

  【當捨於懈怠。】

  不但自己不能懈怠,古時候真正修道的人,自己在生死,就是了生死沒有把握之前,決定不敢說遊山玩水,不敢,為什麼?生死大事沒了。生死大事了了以後可以,你不礙事了。如果我們還有貪玩的念頭,懈怠,這是懈怠,喜歡熱鬧、貪玩,像觀光旅遊都是懈怠。

  【遠離諸憒鬧。】

  一切熱鬧的場所要遠離。

  【寂靜。】

  第三個是『寂靜』。第四個是:

  【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這是佛說了四法又說四法。我們把這兩首偈子記住就行了。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