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  (第十五集)  1985/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14-009-0015

  一百二十九頁,最後一行。

  【如魚游網。將是長流。脫入暫出。又復遭網。】

  上面我們講到本師釋迦牟尼佛聽了地藏菩薩承擔起彌勒出生以前教化眾生的使命,佛也感到相當的安慰。接著有一番開示,這開示雖然是對地藏菩薩說的,其實這些話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密切的關係,讀了以後不能不深深的警悟。佛說,一切眾生沒有得到解脫的,我們曉得,佛門裡面小乘人講解脫,是阿羅漢果;大乘人講解脫,是對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就是初地。我們就以小乘而論,有幾個人能夠,別說四果,就是小乘的初果,有幾個人能夠證得?小乘初果的條件是要將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這樣雖然沒有出六道,可是他決定不墮三惡道。這樣的人可以說少之又少,不但是沒有學佛的人他做不到,就是學了佛,甚至於出了家,修行一輩子,能不能做到?五種見惑能不能真的斷掉?如果不能真斷了,那就是佛這個地方的開示,「性識無定」。性識,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我們的習性,古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換句話說,總免不掉要受環境的染污。這就是凡夫,凡夫作善作惡,於環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古時候道場多半是建立在距離都市、村莊相當遠的山林之中,為什麼?避開五欲六塵的染污,這都是為未解脫者設想的。唐以後,叢林制度建立了,更是顯著的要求,所謂依眾靠眾,大家在一起共修,互相的勉勵、互相的監督,才能夠成就人。

  所以現代學佛,縱然講出家學佛,成就是大大的不如古人,原因在什麼地方?我想諸位都能夠想像得到。現在是自由民主,自由民主也不能說不好,但是對於修道的人來講不算好。這一自由、一民主,就免不了要逐境生心,你不受約束了。換句話說,惡念就多,造惡業的機會也多了,你輪轉三途的機會當然也相對的多起來,這是今日之下修行人沒有成就的最大的原因。通常我們也看了不少經,也聽了不少經,大概聽說有這麼回事情,做惡事要墮三惡道,聽說而已,是不是真相信?不見得。聽說,未必是真的,也許佛說這個嚇唬嚇唬我們的,叫我們做好事,所以我們的心、我們的行為,惡的習氣總是不能斷掉。如果要真正體認了佛所講的話句句真實,那我們就要認真的檢討,認真考慮,我們的起心動念就不能不謹慎。

  菩薩很慈悲,你墮在惡道裡面,好不容易把你救出來,救出來沒幾天,又做惡事,又掉到惡道裡去,這就是佛這一段話的事實。尤其是今天我們念的這一小段經文,這個比喻,像魚牠游,落在網裡面。落在網裡面,牠有這麼一個機會又從網裡頭鑽出去了。鑽出去很好,但是牠愚痴,一鑽出去,打個轉,牠又掉到網裡去。這個網就比喻三惡道。嚴格的講,六道眾生三惡道是故鄉,住得久。人天是到外頭作客,時間很短暫,因為他作客,他不好好的作,要造罪業,所以一定要墮落。

  不出三界決定不是辦法,這是我們要真正警覺的。什麼時候超越三界?一定要在這一生。我們要問,這一生可不可能?我跟諸位說,決定可能。你要是出不了三界,就跟本經裡面講的事實完全相應。要出三界,就要認真的念佛。所以《彌陀經》、《華嚴經》我們決定要細講。這個地方同修雖然不多,如果各個都能往生,我已經非常滿足。因為想到當年初祖慧遠大師在廬山創辦蓮社,一共往生的一百二十三個人。如果我們能有二十八個人往生,那就非常非常難得,末法時期,我們的蓮社有二十八個人去見阿彌陀佛,就不容易了。所以,淨土經典我們一定細講,《華嚴經》我們要細講,戒律我們也要好好的來研究討論,我們從《在家律要》來討論起,決定要成功,這一生要有成就。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得很詳細、很明白,我們雖然現在還沒讀到《要解》,可是《要解》的大意每一個星期三在講,重要的開示都提到了。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信與願都要百分之百,不能有一絲毫的懷疑。經上講得清清楚楚,五逆十惡在臨命終時,他真相信、真發願,也能往生。雖然只念了十聲佛號,甚至於只念一聲,不要十聲,一聲,下品下生,他能往生。品位高下在於持名的深淺,你念得愈多,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愈高;念得少,品位就低。能不能往生是看你有沒有信願,這是蕅益大師《要解》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如果把這句話牢牢的記住,依教奉行,那個《要解》不念也等於念了。如果這兩句話還是馬馬虎虎看過去,不甚以為然,你《要解》念得再熟,講得天花亂墜,也等於沒念,不起作用。所以自己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有百分之百的願心。古德教給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為什麼?你多念一聲,你的品位就往上提高一層,不一樣。多說廢話,你想想看,把自己品位提升的機會失掉,太可惜。所以真正聰明人,真正覺悟的人,我們的佛號不能間斷,不應該間斷。

  在美國買這些機器很便宜,家裡買一個,錄音帶的佛號可以從早放到晚,這一個機器也只幾十塊錢,放壞了就再去買一台去,這個錢花得值得,為什麼?提醒你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別的可以省,這個錢不要省。我們有錢幹什麼?有錢就要想盡方法叫它來幫助我們念佛,替我們助念,現在就要助念,使這個佛號不中斷。甚至於公司行號裡面,也可以從上班到下班的時候都放,有客人來聽的時候,這是什麼?你就藉這個機會講阿彌陀佛這個道理給他聽,勸他念佛,勸他求生淨土,你就度了一個人。他要相信,他這一生就得度;他要半信半疑,種子種下去了,金剛種子種下去,盡到我們度一切眾生的責任。所以三界決定不可以留戀,惡道可畏,要發心出離。底下佛說:

  【以是等輩。吾當憂念。汝既畢是往願。累劫重誓。廣度罪輩。吾復何慮。】

  這是世尊聽了地藏菩薩他能夠承擔他的付囑,他也感覺到很安慰。這是告訴他,佛有什麼憂慮?憂慮這一些剛強難化的眾生,心隨境轉的眾生,在六道裡頭頭出頭沒。『汝』,這是稱地藏菩薩。實在講地藏菩薩他的資格太老了,我們前面曾經看到過,無量無邊的諸佛都是地藏菩薩的學生,學生今天成佛了,老師還是菩薩,佛得稱他還稱「汝」,還是上對下的口吻。這個好像在人情上講有一點過不去,地藏是老師,學生雖然成佛,看到老師總有點尊敬的意思,怎麼可以用這個口吻?諸位要曉得,這是在教學,就好比唱戲一樣,唱戲,他的徒弟唱主角,扮個皇帝,老師跑龍套,扛著旗子跟著後頭轉,有沒有這個事情?多得很。你們都看過戲,老師在旁邊跑龍套,學生在那裡唱主角,這就是這個意思。這是表演給我們看的,教給我們要尊師重道,在後台那是另當別論,在台上那就要裝得很像,教給我們要尊師重道。菩薩發的大願,所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個願不只發一次,生生世世都發這個大願,今天在忉利天宮又發這個願,佛聽了很安慰。

  古人告訴我們,特別是學佛的同修,無論是在家、出家,我們道業為什麼不能成就?這個註解一百三十一頁倒數第二行的當中,底下這幾行文大家要好好的去念念。在家由於取五塵,這才起鬥爭。五塵是什麼?財、色、名、食、睡,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物質的享受、精神的享受,在那裡拼命的奪取,不擇手段,這造罪業。出家人有沒有鬥爭?有。出家人,這是講從前,不講現在,現在出家人跟在家人沒有什麼大的差別。從前出家人沒有財產,三衣一缽,所以財、色、名、食、睡他不要,他丟掉,在這上不鬥爭,那鬥爭什麼?鬥爭看法不一樣,見解不一樣。你譬如說佛講這個經,他有他的看法,他有他的看法,兩個人看法不同,就得要鬥爭。這個情形我們也看到很多。最明顯的是《楞嚴經》,你們看看《楞嚴經》的註解,幾十家註解,這個不服那個,那個不服這個,各人說各人一套,說他是對的,那個人說得不對。都是這樣,這是見解不相同。到底哪個對?給諸位說,都對。為什麼會鬥爭?每個人都偏在一邊,沒有看到完整的。看到完整的就不鬥爭了,只看到一邊這就鬥爭,各人執著各人的見解,這個才起鬥爭。鬥爭的果報,縱然是修大福報,福報太大了,來世也落個阿修羅,不好;福報要小一點的,那三惡道去了,還是在三惡道。鬥爭離不了瞋恚,離不了嫉妒,這是大煩惱,傷害的是自己,墮落吃苦的是自己,與別人不相干,這是要覺悟的。

  要講到戒取見來說,在家、出家都要持戒,執著持戒是清淨的,這就變成戒取見。一定要曉得,持戒是修學的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哪裡?目的在得定。什麼叫定?現在在這個世間,真的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昨天給大家照相結緣的嚴居士,他說他在美國跟一個外國的法師學了一點法,他說那個法師是個緬甸人。跟他講,釋迦牟尼佛傳的這個法,真正是佛傳下來的很久都失傳了,他現在得到了。他在印度不知在哪裡參訪,得到了,教他修一種定,能夠成就奢摩他。我說怎麼修法?他說教他心裡頭注意,注意鼻子嘴巴這一塊,就想到這一塊。他說他也不修數息,也不修觀心,也不是參話頭,就是叫他坐在那個地方,心集中在嘴巴、人中、鼻子這個地方,他說這樣可以得奢摩他、得三摩地。還要觀身體關節。我說這個不是佛法,與佛法理論上不相同,這有點像中國的道教,印度的外道。能不能得定?能得定,能夠得定。不能開慧,不能出三界。這是世間的定,不是出世間的定,但是對身體健康有幫助,這是真的。他說可以能把妄念減少一些。我說當然可以,那是一定的道理,減少一點妄念,斷不了妄念。他聽我這個是有道理,他妄念沒有斷,只是在修這個法的時候妄念減少一點,這沒有用。

  如果用念佛的功夫,我們能夠把妄念減少,能夠把妄念伏住,就可以帶業往生;修其他的法門,同樣的功夫,不能。我勸他念佛,不要搞那些花樣,不要聽人家說「這是釋迦牟尼佛的祕傳,這可不得了!念佛法門不是釋迦牟尼佛的祕傳」。其實這才真正是祕傳,為什麼是祕傳?因為給你講了你都不相信,可見得它祕。一講你就相信,不祕;講了你還不相信,這祕。只有真正善根福德因緣深厚的人,他才能接受,普通一般人不能接受。

  我們自己就曉得,學佛人有學佛的許許多多毛病,那些毛病都是我們重大的障礙,一定要去掉。所以修行,自己要記住,什麼叫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思想行為有錯誤、有偏差,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每一天念佛十萬聲,拜佛三千拜,還是打妄想,還是一身的毛病,不能改過來,那不叫修行,那古人所謂是,你念佛喊破喉嚨也枉然,你的行為沒修正。這一句佛號就是提醒你修行,因為你所有的妄念,所有的毛病,從哪裡來的?迷來的,迷惑顛倒才有錯誤、才有偏差。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叫你皈依無量覺,覺就不迷了,所以覺就把迷修正過來,叫你念念要覺,時時要覺,事事要覺。

  我最近這個幾天在看《華嚴經探玄記》,這是《六十華嚴》賢首國師的註解。我把裡面好多好句子都把它圈出來了,將來有時間把它摘錄,做成一個小本子。我過去也看過一本書,叫《經海一滴》,我們圖書室裡有,有兩部,大概有二、三十種經,都是裡頭的好句子摘錄下來的,叫《經海一滴》。這裡頭就是沒有《華嚴經》,我這把它編出來,將來增補上去,《華嚴經》裡面的《經海一滴》。經裡頭處處開導我們,要認真的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錯誤的根源在什麼地方,那個病根?當然我們講無明,那是最根本的病根,我們講到最淺顯的,現在我們所有過失產生在什麼地方?產生在我、我所,拿世間話來說,就是自私自利,所有的毛病都生在這個地方,我,我所有的,我所有的財物,我所有的名利,我所有的榮耀。哪個人要稍微傷害一點點那就不高興。沒有的,想辦法去爭取;有的,絕不容許別人侵犯。毛病就出在這裡,這就是我執、我見。

  小乘人見道位,就是要破身見,知道身不是我,這才能見道。大乘的見道位,不但我執要破掉,法執還要破一品,大乘見道位。這是兩大障礙,人我執、法我執兩大障礙。人我執是煩惱障的根本,法我執就是所知障的根本,兩大障礙,我們不能成就。破了煩惱障,你要是念佛往生西方,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如果再破法執,破所知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一切經典都是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你了解真相你就覺悟了,你在這個世間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心,就是覺而不迷;才能生起真正的大慈悲心,慈悲一切,這樣才能夠順利的往生西方世界。如果這些障礙不能排除,將來都要連累往生,我們這個目標就不太容易達成,所以這是一定要警覺的。《地藏經》上句句話都有很深很深的意思在,文字言語很淺顯,含義非常深。世尊四十九年教學之後,這是末後苦口婆心的叮嚀,教我們覺悟。這一部經總而言之就是勸你不要再住在這個娑婆世界,不要再搞六道輪迴了,就是勸你幹這些事情。所以說這些三界六道輪迴這些罪報,說這個幹什麼?說這個你真懂得,下次不來了,這個地方怎麼可以再來?意思在此地。再看底下經文: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累劫以來。各發何願。今蒙世尊。殷勤讚歎。唯願世尊。略而說之。】

  定自在王菩薩在這一會裡面也算是一個當機眾,來代替我們請法。換句話說,這些疑問我們都有,而我們問不出來,菩薩代我們發問。意思說,地藏菩薩久遠劫以來,到底發了哪些願,現在世尊對他這樣的讚歎?前面雖然說過,說得語焉不詳,不夠詳細,所以現在我們想再多知道一點,不敢請釋迦牟尼佛詳說、廣說,只能求釋迦牟尼佛略說。我們曉得,菩薩都是幫助佛在度眾生,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很留意的學。為什麼?我們今天聞到佛法,了解佛法,深信佛法,當然自己這一生決定成就,這樣的大恩大德我們如何報答?天天給佛磕頭,佛不需要我們給他磕頭,磕頭報不了佛恩;天天香花水果供養,佛不吃這些東西,表表我們的心意,佛不需要。唯一能報佛恩的就是學菩薩度一切眾生,換句話說,把正法介紹給一切眾生,希望他們個個都覺悟,個個都相信,個個都成就,這才叫報佛恩。定自在王菩薩在此地發問,這一問就是報佛恩。因為他一問,佛這一說,又接引了許許多多的迷惑顛倒的眾生,令他們能開悟,令他們能成就,這個用意也很深。換句話說,我們有這個機緣,在大會當中看到有許多人有疑問他提不出來,或者他不好意思提出來,或者他不敢提出來,你就要代他發問,幫助他解決問題。

  【爾時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這幾句話裡面要注意的就是『諦聽』,「諦聽」就是一心一意的聽,我們今天所謂專心的聽,要專心聽。『善思念之』,「善思念之」是要你聽了之後要覺悟。思念上面加一個「善」,我們一般人思念用什麼?用第六意識,用第六意識思,用第六意識念,就不善;離心意識,那個思念那就善,離心意識的思念必定開悟。所以這個「善思」很有意思,不能用分別心,不能用執著心,不能用妄想心,這樣的思念就善。也許我們要問,如果不用第六意識,那怎麼個思法?一思一念總會落到意識裡去。這個說法沒錯。佛用這幾個字樣,不用這幾個字的意思。譬如大乘經典裡面常講的,菩薩修三慧,聲聞修三學戒、定、慧,好懂。為什麼?因為聲聞他用第六意識,跟我們一樣;菩薩三慧是聞、思、修,跟我們不同。你能懂得三慧,你才懂得此地「善思念之」,這就是三慧。

  三慧裡面聞慧,不是講你聽到、聽聞了,不是這個意思,聞慧是代表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用這個字代表,叫聞。一接觸就明瞭,就明瞭的意思來說,用這思字代表,代表一接觸就明瞭。因為凡夫總要想一想他才會明瞭,菩薩不要想的,不要想,明瞭了,明瞭也用思來代表。那什麼叫修?不迷就叫修,他一明瞭了就不迷。所以從接觸叫做聞,明瞭叫做思,不迷叫做修,一而三,三而一,絕對沒有通過分別、執著、妄想,沒有通過這個,決定不用心意識,不用第六識,不用第七識,不用第八識。此地這個「善思念」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菩薩的三慧。這一聽了就大徹大悟。我們所以很難理解大乘經義,就是統統落在心意識裡頭。佛講這些經典不用心意識,菩薩接受這些經典也不用心意識,所以才能真正得解如來真實義。我們用心意識來接受,把佛法統統變成世間法,把佛的真實義變成我們的胡思亂想,我們在那猜測,這就大錯特錯。好,再看下面經文:

  【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

  這是講時間的長遠,這個數字都是天文數字。

  【爾時有佛。】

  在那個時候有一尊佛出世。

  【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六萬劫。】

  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佛的十種通號,這是屬於佛學常識,任何一尊佛都有這十種稱號,所以這十種稱號叫通號,你要成了佛你也有這十種號。這十種號註解裡面都有,可以做參考。講到此地,當然也要做一個簡單介紹,什麼叫『如來』?有許多人沒有能夠在佛法上深入,往往對於佛的名號就發生誤會。我們常常也聽人家說,你們佛教裡頭是不是如來佛最大?這都是看《西遊記》看多了,孫悟空本事很大,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所以如來佛最大。這都搞錯了,每一尊佛都叫如來,到底哪一尊如來佛?這是要明瞭的。「如來」,此地的解釋是一般的講解,是乘如實道而來的,就叫做如來。《金剛經》上解釋得非常好,佛告訴須菩提說,「如來者,諸法如義」。我覺得這個解釋,解釋得太妙了。那就是真正證得了法身,證得清淨法身,才叫做如來,為什麼?諸法如義,在一切法裡面得大自在。

  第二個名字叫『應供』,「應」是應該,「供」是供養,就是他應該接受天人的供養,為什麼?因為他是老師的身分。學生應該供養老師,這是在我們中國、古時候的印度、西域都遵守這個教訓,所謂是孝養父母、師、僧三寶,要孝順。現在美國這個社會不講這些了,我們要提倡,不說他不講我們就隨順他。我們是要隨順他,隨順他要糾正他,隨順他要改正他,這是佛法住世的意義。隨順不能夠改正,那何必來隨順?所以他們有一些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觀念,雖然在此地一、二百年習以為常,他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們說他錯了,他還說我們錯了。我們這個正錯的標準是什麼?在法性上,凡是與法性相應的,這是正確;違背法性的,是錯誤的。不孝順父母師長的,這是違背法性;真正隨順法性,必定是知恩報恩。你看父母在養育的時候,費多少時間、費多少的愛心?小孩一養大,十七、八歲就走掉,不要父母了,這是違背了法性。你在學生時代,老師用多少苦心來教導你、來培養你,到你一成立了,把老師也忘掉了。這都是違背,背性的,這是錯誤的。

  所以佛法講「上報四重恩」,我們迴向偈常常念,四重恩第一個是父母之恩。所以不孝順父母,絕對不會尊敬師長。我們去禮佛,如果在家裡不孝順父母,佛不接受,你拜他也不接受。第二種恩就是老師的,佛也是老師,佛的恩德。第三種恩德是國家的,在從前是國王,為什麼?他能保護我們,叫我們在一生當中安居樂業,現在來講,就是政府的恩德,國家的恩德,沒有國家,可憐。第四種恩是一切眾生之恩,一切眾生於我們都有恩。我們穿的衣服,衣服不是自己縫的,這個布料也不是自己織的,以穿衣來說,裁縫的人對我們有恩德,織布的人於我們有功德,種植棉花的這些人於我們有功德。我們要吃一碗飯,你曉得多少人的恩德在裡面?所以學佛的人心地慈悲,心地厚道,念念想到一切眾生於我們都有恩德。為什麼學佛?為報恩而學佛。為什麼往生西方?為報恩而往生西方。所以老師是應該接受天人供養,所以叫「應供」。

  第三個名號是『正遍知』,這是稱讚他的智慧,「正」是正確,「遍」是普遍;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過去未來,沒有一樣佛不知道,不但知道,而且正確的知道。都有,我們也有,我們有為什麼現在沒有?我們有兩種障礙把自己的正遍知障礙住,煩惱障、所知障,障礙住了。假如我們把這兩種障礙都斷除掉,我們這個圓滿的智慧就恢復,我們也像諸佛一樣的正知、遍知,這叫「正遍知」。第四個名號叫『明行足』,「明」是智慧,「行」是福德,「足」就是圓滿的意思;換句話說,佛的三業行為都與智慧相應。不像我們今天的行為,我們今天行為是迷惑顛倒的妄心在做主,不是智慧心在做主。這叫做「明行足」。

  下面一個名號叫『善逝』,這個「逝」實際上意思就是捨離,正是佛法裡面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逝是捨離。捨離怎麼叫善離?善就是即相離相,才叫做「善逝」。小乘羅漢他離相了,他不能即相離相,那不叫善逝。佛能夠即相離相,實際上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善逝的意思。在五欲六塵而不染五欲六塵,在五欲六塵而離五欲六塵,離即同時,離即不二,這叫真正的善逝。所以真正能夠觀察到一切法當體即空,天台家講的一心三觀,無論觀哪一個法,即空、即假、即中,空假中是同時的,沒有先後,一心三觀,這也是善逝的意思。

  底下一個叫『世間解』,這個德號容易懂。世是講世間,但是這個世間有三種,它是特別指有情世間,因為世間有智正覺世間、有器世間、有有情世間,當然也可以說三種世間都可以包括在裡面,他都理解。特別是指有情世間,就是一切眾生煩惱業果佛沒有一樣不知道,沒有一個人的事情他不知道。我們要想做一樁事情,沒有人知道,可以瞞過人,行,能瞞得過人。甚至於做事情,自己都不曉得,自己也被瞞住了。佛菩薩瞞不住,佛菩薩統統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的。如果我們明瞭這種事情,我們就不能起惡心、動惡念,為什麼?佛菩薩知道得清清楚楚,無處可藏,無處可躲。這也是真的不是假的。

  『無上士』,士是讀書人,在我們中國古代是最尊最貴的。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是尊重念書人,在社會上讀書人的地位最高,士農工商。商人在從前社會上社會地位是最低的,他雖然富有,有錢,可是在社會上他地位很低。特別好像在正式的宴會裡面,那個首席一定是念書人坐的,商人只好敬陪末座,他不能坐在上面的。現在不一樣。從前你看,學而優則仕,他品學俱優,出來做官,學而優則仕。現在是商而富則仕,不一樣了,念書人是窮念書人,沒人瞧得起,天下大亂,本末倒置。現在有學問的人不能出來做官,為什麼?沒有錢競選。要想出來做官的話,自己總得要有錢,生意做發了大財,可以把那財富拿來競選。所以真正念書人,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沒有出頭的日子,他雖然有能力,能夠替社會大眾來服務,他沒機會。這一點,說老實話比不上從前帝王的時代,諸位要知道,你要好好念中國的歷史,你就會真正愛護中國。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並不是帝王專制。在中國歷史上幾千年,真正專制的帝王只有幾個人,恐怕只有二、三個人真正專制的,其餘的都相當民主,他不專制,他能夠接受大眾的意見,選賢與能。所以我們中國周朝時候就建立選舉制度,但是他不是民選,是官選。自古以來,政府裡面最高的賞賜給誰?給那推薦賢人的人,「進賢受上賞」,國家最高的榮譽、最高的賞賜,是你能夠替國家推薦一個賢人,這個賞賜給你。地方的官員他負責有選舉、有薦賢的任務。如果他在此地做縣長做了三年,三年沒有選拔一個人才給皇帝,你這個縣長就不要當了,為什麼?沒有成績,其他的什麼事情做得再好,沒有把人才選出來,這不行。所以地方官也常常要到外面去訪問,訪問幹什麼?就是留意人才。

  那時候人才的標準是孝廉,舉孝廉。孝是什麼?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的,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是廉,廉潔,很守本分。要選廉潔的、選忠孝,這樣的人將來選拔由國家來栽培,他將來出來做官才能做一個好官。他廉潔,就不貪污;他能孝順父母,他就能忠於國家,從前選舉的條件是這個。在漢朝的制度就是舉孝廉,舉就是選舉。所以從前制度有很多地方非常之好,非常合理。現在民選太難太難,哪一個人能夠掌握群眾,他就選上了。再有能力、再有學問、再有道德的人都無可奈何。真的,現在的民主制度,固然也有它的好處,有它的缺點。從前君主制度有它的缺點,也有它的優點。

  士是讀書人,「無上士」,就是讀書人裡面至高無上的、學問道德最圓滿的,當然是佛,所以佛稱為「無上士」。『調御丈夫』,這個「調」是調伏,「御」是控御,講什麼?這是專門講對自己,他能夠控制調伏自己的妄心、欲望、邪思邪念,這個人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能做到,他能做到所以才尊稱為大丈夫。這個大丈夫就有那大英雄的味道,這是大丈夫的事業,大英雄的事業,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這是一種克己的功夫。『天人師』,不但是人間的師範,也是諸天的師範。『佛』這個意思我們講得很多,佛是覺悟的意思,覺而不迷。

  所以,從「如來」到「佛」一共是十個名號,這是一切諸佛十種通號。具有這十種通號就叫『世尊』,所以「世尊」這個稱號不在十號之內,因為具足這十種大德、大能、大智,這是世出世間最為尊貴的,所以稱之為世尊。這是佛的十號簡單在此地跟諸位介紹。這一尊佛出世的時候,眾生福報很大,從什麼地方看出來?從壽命看出來,『其佛壽命六萬劫』。可見得這個時候的人壽命長,壽命長就福報大。這註子裡面註得很詳細,諸位自己可以好好的去看看。

  【未出家時。為小國王。與一鄰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眾生。】

  這要說這一尊佛的往事了。成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佛在小乘經裡面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在《華嚴經》裡面講,要經無量劫。可是你聽到這麼長的時間,不要被它嚇住,「無量劫,這到哪一輩子才能成得了?」如果你的壽命要是無量劫,那不就一生成佛了嗎?所以到西方世界都是一生成佛,為什麼?他壽命就是無量劫,無量壽就是無量劫。《華嚴經》裡面講,大乘圓教的佛要無量劫,到西方極樂世界正好一生成佛,不到西方世界去那就相當麻煩,那就時間太長。為什麼?你有生死輪迴,縱然出離三界,你還有變易生死。所以十方一切諸佛勸勉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是大慈大悲到了極處,這種恩德之厚,父母之恩怎麼也比不上,我們要體會到。他在未出家的時候他做個小國王,他是國王的身分,而且是個非常好的國王。『與一鄰國王為友』,這兩位國王都是以十善教化眾生,統治國家,可見得這個國王行政的殊勝。

  【其鄰國內。所有人民。多造眾惡。】

  國王雖然是以這個十善來教化,可是人民還是有許多違背十善的,造十惡業。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樁事情,我們中國古時候政治制度,政治的思想與佛法有密切關係,佛法沒有到中國來之前,我們中國人的政治思想,現在講就是政治哲學,就與佛經相吻合。所以佛教一到中國來,被中國人歡迎,有道理。中國自古以來,行政以什麼為最主要的?以教育。所以中國不講求法治,也不是獨裁,也不是專制,它是以教育來治國。諸位要念過《禮記》,《禮記》裡面「學記」,「學記」可以說是我們中國最古老的教育哲學,是教育指導的最高方針,「學記」裡面就說得很明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是建立一個國家,成立政府,成立一個國家;君民,君是領導,領導全國的老百姓,哪一條第一優先?第一優先是辦教育,教學為先。它並不是第一優先搞法律,或者是搞軍隊、搞警察,不搞這個,教育。所以宰相底下的六部,排在第一的,禮部,就現在的教育部,它擺在第一。這幾個部長要開會議的時候,首席一定是教育部長,他坐在第一個位子上。我們中國自古以來重視教育,這與佛法完全相應,佛法也完全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上來教化眾生。眾生造惡,不肯修善,這兩個國王就商量:

  【二王議計。廣設方便。】

  想方法,如何來教導老百姓改過修善。

  【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

  其中有一位國王他就發了願,我要成佛,快快的成佛道,為什麼?成了佛道,有能力教化這些作惡的眾生。為什麼?因為成了佛是成就最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智慧,那當然他的辦法就多,這些一切根性不善的眾生他都有方法來調理他,都有方法來對治、來教他。佛是世出世間第一流的老師,有最高明的教學方法,所以他要成佛,這難得!他為什麼成佛?為了要教化這些造惡的眾生,他為這個成佛,可見得他不是為自己,這個發心難得。

  【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

  這兩個國王,你看看他們的見解就不相同。一個是自己趕快成佛,再教化眾生;一個是看眾生太苦了,如果先不教化,我等成佛了,眾生不曉得造多少罪業,我不等成佛,我就要來教化他。這一看諸位就曉得,這沒有成佛的一定是地藏菩薩,這個發心也太難得了。

  【佛告定自在王菩薩。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

  這一尊佛也在這個會上,他也來參加。

  【一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

  這也是地藏菩薩因地裡面的一段故事,我們看他們的發心,兩個人發心都好,你看兩個人發的這個願都滿了願,一個國王真成佛了,一個國王就是地藏菩薩。可是這個地方諸位還要注意一樁事情,這是我在現在在此地把它補起來,前面沒提醒,現在給補出來,那就是什麼?出家,唯有出家學佛才真正成就,成佛、成菩薩才快。註解裡面也說得很詳細,出家有四種,我在《佛學概要》裡頭也跟諸位說過,有身心俱出,有心出身不出,有身出心不出,有身心俱不出。這要發大菩提心,要發大慈悲心,應該怎麼樣?身心俱出。身心俱出,真正志同道合,這一個小道場,我跟諸位說過,你們要我到此地來,我也常常在盼望著,如果這個道場能夠住五個人,五比丘,這就是如法的僧團,那功德不可思議。一個人不行,三個人還不夠條件,至少四個人,這是佛戒律的制度,至少是四個人。遵守六和敬,大小事情都開會,會議決定,就是作羯摩,同依羯摩,同依羯摩就是同在一個會議裡面做議決,這是僧團。這個僧團諸佛護念,天龍擁護。現在每一個出家人自己搞一個地方,完了,諸佛也不護念,龍天悠遊自在,去玩耍去了,他不要護念了,他沒有責任,他想要護念找不到,這是可悲的現象。心出身不出,是在家菩薩,在家菩薩當然非常的可貴,但是代表佛法住世是出家的菩薩。所以四眾弟子要密切的合作,佛正法才能久住在世間,我想這都是我們諸位同修共同的願望。所以他們兩個國王都出家了,一個成佛,一個成地藏菩薩。下面再說地藏菩薩另外一段故事,在佛經裡面稱公案,我們現在講故事,以往他的事蹟。請看經文:

  【復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淨蓮華目如來。其佛壽命四十劫。】

  這一段也是說久遠之前,地藏菩薩一段的公案。

  【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眾生。】

  佛法一般講都有三個時期,所謂正法、像法、末法。但是這三個時期長短不一。像這一尊佛,他壽命四十劫,換句話說,他的正法就是四十劫,像法決定比正法要長一點,末法一定更長,那這個佛的法運就相當之長。我們釋迦牟尼佛他的壽命八十歲,八十年,他的正法只有一千年,像法也是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總共是一萬二千年。現在釋迦牟尼佛涅槃距離我們現在,照中國人的計算,是三千零十三年。一萬二千年,大概我們後面還有九千年,佛法還會有復興的時候,沒有滅得那麼快,還有復興的時候,還有九千年的時間。我們現在在末法一萬年的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也算是不幸當中的大幸,這是我們要把這個機會好好的把握住。這一樁事情是發生在清淨蓮華目如來像法的時候。

  除這種說法之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佛法分五個階段,就是五種成就。在正法的時期,戒成就。所謂成就,一定是證果。我們看,確實正法時期能夠遵守戒律的他就能證阿羅漢果,證不了阿羅漢果,那個須陀洹、斯陀含,這是很平常的,確實很多人證得。在我們中國,翻經的這些三藏法師,其中十之七八是三果聖人。可見得這修行證果,有修有證,那是一點都不錯。可是像法時期,像法就是相似法,法沒有那麼純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單單靠修戒律不行,須陀洹也證不到,一定要修禪定。

  所以講「五五百年」,第一個五百年,戒律成就;第二個五百年,禪定成就。佛法到中國來,是佛的像法時期來的,是佛滅度一千年,佛法到中國,正是像法,所以禪宗在中國特別的盛行,跟佛的法運完全相合。第三個五百年,去佛愈來愈遠,修禪也不行,也很少成就了,什麼成就?多聞成就。你看,隋唐以後講經說法的風氣很盛,講經的風氣盛,到處講經說法,多聞成就,大家對於佛法道理都很通達,就是學有成就,證沒成就,有修,很少證果的。第四個五百年更糟糕,大家連經典也不願意去研究,那個要用腦筋,不幹了,幹什麼?修福,到處蓋廟、到處蓋塔,修福報,就是塔寺成就。講求建築、講求藝術,搞這些去了,統統修福了,多聞還是修慧,這修福了。到第五個五百年以後,就是二千五百年以後,正好我們現在的時代,叫什麼堅固?鬥爭堅固。佛也不修了,天天搞鬥爭,所以今天到處鬥爭,理所當然,如果不鬥爭,佛的話就不靈了。釋迦牟尼佛在世,你看看五百年一個樣子,五百年一個樣子,講得這麼清清楚楚,從這三千年歷史來看,一點都不錯。現在這個時期,鬥爭堅固,這眾生可憐。

  像法是在多聞的時代。『有一羅漢,福度眾生』,這羅漢有福報,也肯修福,做這個度化眾生的事業。

  【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設食供養。】

  這個『因次教化』,他不是特別的,他是按照他自己教學的計劃來做的,譬如某一個時期在某一個地方教化。有這個緣遇到一個女人,這個女人名字叫『光目』,當然也是非常虔誠的三寶弟子,她來供養羅漢,來供養阿羅漢,『設食供養』。講到供養,多半都是講「設食」。諸位要曉得,從前出家人三衣一缽,佛規定的,出家人一定要接受在家人供養,為什麼?他自己不從事生產事業,他要專心修道,專心教學,不要叫他分心,他要專心來求學、來教學,這就是他的工作。他的生活怎麼辦?生活就是要接受大眾的供養。接受大眾供養不能麻煩別人,不能增加別人的負擔,所以佛只規定接受四種供養,叫「四事供養」。第一個,身體在,要吃飯,飲食的供養,飲食又不能多求,日中一食,所以這很方便,他只要吃一餐,不麻煩別人;第二是衣服,這是不能缺少的;第三是臥具,就是我們現在講舖蓋,臥具;第四是醫藥,生病的時候供養醫藥。就這四樣,其他的沒有。所以沒有金錢的供養,沒有其他財物的供養,他的生活非常簡單。

  佛教到中國來之後,這個供養就起了變化,為什麼?是佛的像法時期,不是正法時期。正法時期大家都遵守四事供養,給多了他也不要;像法時期漸漸貪圖享受,所以那供養愈來愈豐富;到末法時期,簡直不得了。從前出家人是貧僧,現在出家人是富僧,不一樣,完全變了。所以要想真正佛法住世,自己成就,又能夠利益眾生,還是貧僧才對。為什麼?僧貧了,他就不胡思亂想,什麼念頭都沒有,整天都在那裡想到經典的道理,在用功。如果一富,麻煩大了,錢多了,要想錢怎麼用法,怎麼樣保值,怎麼樣再多賺一點,他哪有心辦道?辦道的念頭沒有了。換句話說,這些出家人當年出家,我想沒有一個人,很少,太少太少,說是帶了很多錢去出家的,我看這個很少,都是什麼都沒有出家的。出家幾十年,為什麼搞那麼富,錢從哪來的?都是大家供養他,都是大家害了他。他墮了地獄,你們供養的人個個都脫不了責任,那個閻羅王一審問,「你怎麼了?」「沒有法子,那些人都要供養我,他們把我送來的,那你要找他們算帳去」,他如果這樣一賴到你們頭上,那你們個個都吃不消。所以供養要懂得供養的道理,決定不能過分。修福,供養出家人是修福,所以你們大家拼命去修福,哪裡曉得搞錯了,結果修到地獄去了,這划不來,所以一定要有智慧。

  我是從出家一直在外面講經,從來我沒有勸過一個人發心去蓋寺廟,去供養這些,所以有很多寺廟不歡迎我,我得罪了他們。我教人修福從哪裡修?印經、放生、布施醫藥,我都是勸人做這些。這些是什麼?這些決定是福。我的錢印出經書送給大家,這好,每一個人讀這個經書的都有福,我也有福了。建寺廟好是好,如果這寺廟建好之後他不講經,裡面在爭權奪利,在這爭財產,那不叫造罪業了?那變成鬥爭場合。本來沒有這鬥爭的場合,你去製造一個鬥爭的場合,這個罪過很大很大,這罪過很大。所以我講話都講實話,我不怕人責怪我,因為什麼?我念念都想求生西方淨土,我根本這個地方住得不耐煩了,我早就想走了,所以我什麼都不怕,什麼都不在乎,這給你們講真的。

  這就是以飲食來供養,四事供養裡的飲食,這是最普通的。這樣一個真正善知識,我們留他在這個地方,就叫他這四事他的生活不缺乏。就是不會缺乏,雖然不富裕,他不缺乏,他什麼都沒有,但是他天天有得吃,他有衣服穿,他也凍不著,也餓不著,就行了,他的基本要求就是如此。我們滿足他的生活,讓他在這個地方安心來教化眾生,這個功德無量無邊。所以諸位建道場,我在台北也勸人,我勸人建道場怎麼建法?不是叫他建一個寺院送給出家人,這個是我最反對,因為你送給他,所有權狀交給他,就是把他又拉去還俗了。他本來出了家,沒有家,現在你給他一個家,又把他塞進去,你的罪過大了,一定墮阿鼻地獄,罪過太大。像古時候一樣,釋迦牟尼佛在世,或者我們中國過去叢林寺院,這個財產都是國家的,十方道場,不是某一個人的。所以從前叢林寺院由政府管理,政府有一個機構叫「僧錄司」,清朝的時候,還有這個官專門管出家人,政府來管理,不是私人的,裡面住持當家一年選一次,選舉。所以出家人叫流水僧,任何寺院都可以掛單,都是自己地方,只要不犯規,哪裡都可以住,它不是屬於私人的。

  佛陀在世,你們常看經,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的,那個道場是誰的?是祇陀太子、給孤獨長者他們兩個人的,他們請釋迦牟尼佛在那裡講經說法,沒有把那個地方送給釋迦牟尼佛,沒送給他。如果送給他,罪過大,沒送給他。所以諸位同學要曉得,建道場應該,建好道場了,自己管理,組織一個董事會,自己來管理,聘請出家人到這兒來主持,來講經說法。出家人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所有權在董事會,使用權是這些出家人,這就如法。出家人住在這個地方,譬如我們有五個、十個出家人住在此地,一定很安心,大家在辦道,為什麼?這裡沒得好爭的,這財產是你們董事會的,我們爭不來,我們也不是董事,無權過問,只好好好的辦道。品德學問都好,大家尊敬,希望你年年住此地;你品德學問不好,我們開個會,就請你走了。為了要在此地住得安穩,只好守規矩,這樣才能成就出家人。你把這道場送給他了,那他自己愛怎麼管就怎麼管,你就沒辦法管他。道場要這樣的建立,所以道場像辦學校一樣,辦學校一定是地方上人士的,或者地方政府的,校長、教員可以在外面聘請。我們聘請出家人做住持,等於校長;聘請出家人講經說法,等於是教員。一定要如法,不如法佛法就滅了,如法佛法才能夠興旺。

  沒有這個力量怎麼辦?我常常也很會出主意,我就跟同學講,你們去租,租一個講堂。「我不太富有,我可以租一個月」,好,你能租一個月,請一個法師來講一個月的經,無量功德,你這一個月,你是這個道場的主人。你建立道場,請法師來講經說法,這個功德比什麼都大,你要修福,這是第一等的福報。可惜很多人不曉得修,不懂。如果我一個人力量不夠,我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五個、十個、二十個聯合起來我們租一個道場,錢多租的時間長一點,錢少租的時間短一點。再短的話,我租三天,我請一個法師來講一個《八大人覺經》,三天就講圓滿了,還是無量功德。所以建道場不難,不是個難事情。像我們現在租的華人活動中心,我們一個月在那裡講四次,一百塊錢,一次二十五塊錢,我出一百塊錢我就可以租四次,請一個法師在此地講四天經,好大的功德,真正不可思議,這世間人他不懂,他不覺悟。將來這些聽眾他是真正得度,他有成就,什麼因緣成就?某人建道場成就我的。他要成了佛,會想念當初那個恩人,所以他成就也就是你自己的成就。

  世出世間最大的福報是弘法,最大的福報是弘法。你說改造命運,現在大家對這個事情非常的熱心、熱衷,改造命運最有效的方法是弘法利生。李老師自己告訴我,他那個命,福是自己修來的,他說他沒那麼長壽,我那時候做學生,跟他在一塊,他自己告訴我的。他的福報,他的命運,壽命這麼長,都是這一生修得的,修來的。怎麼修的?弘法利生。所以他每到一個地方,他就想辦法建道場。怎麼建法?他沒有錢,他找人家家裡,你家裡有客廳,我們每個禮拜到你家裡去講經,他用這個方法建道場。找一些同學,十個、二十個,原來就這麼起來的。他很願意講,星期一在你家講,星期二到他家講,星期三又換一個地方講,但是他都是定期的。時間長不長?不算太長,大概每一家講兩個月的樣子,頂多不超過三個月。講一部小經,一個禮拜講一次,他講經大概最長的不會超過十五次,最短的大概三次就講完了,通常一部經大概十次左右,這是最普通的。所以台中許許多多蓮友家裡面都講過經,家裡面講過經的地方不一樣,那有護法神守護,因為你家裡曾經做過道場,曾經在這講過經。所以今天有很多人講風水,請一個法師去講幾天經,什麼風水都改過來了。他不懂,他要請個人來看風水,胡說一通,還得要送好多紅包給他,冤枉,真是冤枉。結果能不能改過來?改不過來,還是改不過來。哪裡曉得這個道理,哪裡曉得這種真實的功德利益?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所以真正曉得佛法,沒有說不願意請法師到家裡來講經,來接受供養的,沒有不願意的。

  上一次傳芳在這邊講,蔣總統過去他們家的老祖宗,在五代梁朝時候請布袋和尚(就是彌勒佛)在家裡供養兩個月,兩個月講不少經。這一樁事情是我從台北有一個老居士,叫李杰超,是國大代表,他過去是跟老總統,他看過老總統的家譜,家譜裡面有記載,總統家譜帶出來了在台灣,他的家譜帶出來,他家譜裡有記載布袋和尚。所以他的老祖宗一千多年以前就是虔誠的佛教徒。

  【羅漢問之。欲願何等。】

  這一供養,羅漢接受供養之後,一定要問他,你有什麼願望?這是一定的道理。出家人接受在家人的財供養,也要有回報,出家人對在家人要有法供養,所以一定要有回報。不能說光接受供養之後就沒事,這不可以。一定要說法,要法供養。所以就問他,你有沒有什麼需求?如果沒有需求,也給他祝福,也給他說法,也給他祝福。他要有需求,那就特別給他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