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  (第四集)  1985/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14-009-0004

  請看講義第四頁,「論不思議方便大用」。前面介紹過經題,題目是一部經的綱領,明瞭經題,對於這部經大致上的情形都可以明白了。其次討論過經體,就是這部經理論的依據,是以不思議性識為體。「辨體」目的是在奠定我們自己的信心,啟發修學的興趣。第三我們講「明宗」,宗是一部經的宗旨,修行的方法。今天我們討論到第四段,第四段是「論用」,我們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行,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利益;換句話說,我們會得什麼樣的好處。今天要討論這個問題。假如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而得不到好處,必定是白修了,我們也不會浪費我們的精力時間來修學這個法門。

  請看第一節,經云,「佛告地藏菩薩云: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剛強眾生,令心調伏,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又說:「如是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這是引用的經文,說明這一部經的作用是不思議方便大用。這個地方說的經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會上告訴地藏菩薩說的。五濁惡世,就像《彌陀經》裡面所說的,第一個是劫濁,劫是指時代,我們俗話講年頭不好。如同我們今天所處的是亂世,也有人稱作黑暗時代,這是亂世。世,這個時間、時代,說實在話沒有什麼好惡,說是年頭不好、時代不好,都是從後面四種顯示出來的。第一個是「見濁」,見是一切眾生邪知邪見,換句話說,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導致許許多多錯誤的行為。「煩惱濁」,頭一個是見解,再生種種的煩惱,煩惱是造作。由於造作當然就有惡劣的果報,惡因必定感召惡報,於是乎才有「眾生濁」、「命濁」。這是五濁惡世。

  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候,以中國的記載,三千年前。三千年前已經是濁世,五濁惡世。但是三千年前,說實實在在的話,比我們現在的環境要好得多,那個時候人心純樸,還存著有相當程度的道德觀念。現在從表面上看我們這個時代在進步,什麼東西進步?是物質文明進步。如果我們從見解、煩惱上來看,比從前更污濁。講物質享受,古人不如今人;講見解、煩惱來得輕,那是今人不如古人。可以說,古人生活有樂趣,今人生活縱然是物質享受沒有缺乏,也就是所謂「富而不樂」,你活得很苦。這個如果仔細去觀察,你才能夠領悟得到。你想在從前,我們一個人保持著天真爛漫差不多要保持十幾年,就是十二、三歲以前的確是非常天真,他心裡什麼事都沒有,天真。現在不行,現在小孩你仔細一觀察,二、三歲他就有心事,他就察言觀色,他看大人面孔不好看他就不敢說話。在從前沒有,從前還不知道。這就是什麼?他在受苦了,那是苦,那絕不是好事情,天真是好事情。到學校裡念書,美國學校比中國學校還好一點,那美國學校念書苦不苦?還是苦。你學業完成,到社會上,在緊張生活當中。自己想一想為什麼?為什麼受這個苦?中年時候勞碌之苦,晚年時候老年是孤獨之苦,沒有不苦的時候。所以五濁惡世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這些眾生正如同經上所說「剛強難化」,不容易教化。他喜歡邪知邪見,不能接受正知見;喜歡惡業,不喜歡修善,這是剛強的眾生,也就是成見非常之深,非常的固執。佛要教化這些學生,難,這些學生都不好教。令心調伏,要教他們的心,教什麼?主要就是教修心。心正了,行為當然正;心清淨了,我們的身一定清淨。所以修行最要緊的是修心,而不是修的外表。外表裝得再好看,如果心裡面還是有分別執著妄想,那還是不能成功。最重要的是修心,修心是調。調是什麼?所謂是調順、調適、調理。當我們感情衝動的時候,古人怎麼樣?唱歌,唱幾首歌,心就清淨了。所以從前的音樂不是娛樂,是教育。你看儒家教育,一個是用音樂,一個是用禮節。禮節調身,教我們身一舉一動都合乎禮節,音樂調心,它是教學的工具。佛法也是如此,佛法有梵唄,是歌唱,我們三藏經典統統是歌詞,這三藏經典都可以譜成樂章來演奏、來唱的,尤其是經裡面的偈頌都是歌詞。這一唱,心就清淨了,煩惱就沒有了,調心。戒律調身,戒律修正我們身口行為,這些樂章、梵唄就是調整我們煩惱妄念的行為。

  先講調,調整;調了以後,起作用了,作用是什麼?就伏,伏是降伏。你看《金剛經》裡面,須菩提不是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嗎?「云何降伏其心?」我這個心裡頭煩惱太多、妄念太多,怎麼樣能把它降伏住?伏,伏住了,我們如果用淨土法門來說,你能夠把妄想伏住就功夫成片,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起碼的條件,你要能伏得住。雖然有煩惱,煩惱不起作用,像石頭壓草,壓住,草不會長起來。不是根拔掉了,不是,根在,只是壓住。壓久了就得定,就成了念佛三昧,就得定。得定,煩惱拔掉,連根拔掉,那就是得定,這是第二層次的功夫。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所謂的事一心不亂。最上乘的功夫是從定中開智慧,這是最上乘的功夫,那就是理一心不亂,這才真正達到學佛的目的。這一句「令心調伏」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目標,他要把眾生教化到什麼樣子?令心調伏。下面就說他的方法,這一句是目標、宗旨。

  分身千百億,這是以無量無邊的應化身,廣設方便,方便就是教學的方法,這方法佛法裡面常講八萬四千法門,又說無量法門,這個法門就是此地講的方便。方法太多太多,說不盡,有順的、有逆的。你要記住,這都是我們學佛人人人都要學的,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那就是好方法,記住,要叫一切眾生心平氣和,歡歡喜喜,你看你用什麼方法能達到?又要教他明理,又要教他不起煩惱,不生邪見,這就是佛法。諸位要是讀《華嚴》,尤其讀《四十華嚴》,你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順逆皆方便,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悟了,法法皆是;迷了,念佛、拜佛、參禪都不是,都錯。佛法就在迷與悟,所以一定要覺悟。

  第一個要調伏自己的身心,這是你自修,自修自證。其次,幫助別人,那是化他。幫助別人什麼?幫助別人也是調伏他的身心。念佛人用的方法就是一句佛號,自己心裡面起煩惱、起妄念的時候,一有念頭起來,自己立刻就覺悟。心原本是清淨的,六祖說得好,「本來無一物」,起了一個念頭就是一物,「怎麼又有一物?」趕快念阿彌陀佛把這一物把它消掉。我們要真正叫心裡頭無一物,難,太難太難,不容易做到,你心裡頭總會有一個念頭。那怎麼辦?就教你起一個南無阿彌陀佛的念頭。所謂是以一念止一切念,是用這個方法,用這一念打斷一切的妄念。這一個方法可以教你得定,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要理一心不亂如何?理一心不亂這一句阿彌陀佛也不能用,為什麼?它還是一個妄念,把這阿彌陀佛也去掉,這才能到理一心不亂。可是現在可不能去,現在去了阿彌陀佛,就什麼邪知邪見亂七八糟念頭都來了。就好比我們現在是有病,阿彌陀佛是藥,這個藥不能不用,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離開了,毛病就現前。所以在時時刻刻要服這一味妙藥。諸位一定要記住,這是佛法修學總綱領。

  這是佛,你說釋迦牟尼佛滅度了沒有?千百億化身,佛沒滅度。釋迦牟尼佛現在在不在?現在在他也不告訴你,你也不認識他,也許你天天碰到他,他不講,你也不曉得。現在這個年頭很奇怪,有很多人自說他是什麼佛來的,這個我們不能相信。為什麼?佛經裡頭有例子說得清清楚楚,如果身分暴露了馬上就要走,再換一個身分來,總不能叫你曉得。如果身分要是暴露了,他還住世間,那是妖言惑眾,那對眾生決定是有害沒有利。所以諸佛菩薩在我們中國應化,可以說太多太多。有一些少數身分露出來,可是一露他就走了,絕沒有再住世的道理。這是我們要明瞭的,才不會上當,才不會被這些妖魔鬼怪欺騙。

  又云:如是菩薩,於此世界,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這個菩薩是指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在久遠劫可以說他就有資格成佛,他為什麼不成佛?那是他的願力,因為他最初發心他自己說過,「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哪一天能空?如果我們這個頭腦很冷靜,仔細觀察觀察現在這個世間人,有幾個人不造地獄的罪業?現在在世間還是個人的樣子,地獄裡頭早已經報名註冊了。換句話說,他現在已經是地獄人,他在造地獄的罪業,造餓鬼的罪業,造畜生的罪業。造人天善業的就不多見。地獄裡頭那個眾生愈來愈多,地藏菩薩很辛苦,他不能成佛。雖不能成佛,他的學生當中可以說許許多多數不盡的都已經成佛,老師還沒有成佛,學生都成佛了。所以我們打開《地藏經》,幾乎跟《阿彌陀經》一樣的不可思議,阿彌陀佛這個經典是十方諸佛都讚歎,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這不可思議。《地藏經》一展開,你看序分裡面,十方諸佛都來參加這個法會,這也不可思議,也是一切經裡面我們沒看到的,真正不可思議。那些諸佛為什麼來?因為都是地藏菩薩的學生,今天要講他老師的因緣,那學生要來捧場,所以諸佛都來。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能看到地藏菩薩的功德不可思議。

  地藏菩薩的化身真的是無量無邊。同修當中也許聽到周邦道的夫人見到過地藏菩薩,那是抗戰勝利的時候,在南京她遇到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到她家裡來,向她化緣,她那時不學佛,沒給他,菩薩就走了。以後想想,後悔得不得了。他是變現一個出家人到她家裡化緣,以後怎麼曉得這個事情這麼奇怪?裡面門關著,他就進來了,走了之後忽然想起來,他來我沒有開門,大門、二門都是關的,沒有開門他怎麼來的?走的時候也沒有送他,門還是關著的,這個想想很奇怪,他也沒叫門,也沒有人給他開門,他就進來了。怎麼曉得是地藏菩薩?她在台中把這個事情講給李老師聽,因為那和尚跟她講他從九華山來的,跟她化香油,她沒給,這和尚就不見了,走了就不見了。門窗都關得牢牢的,不知道他怎麼來,也不曉得他怎麼去。李老師告訴她那就是地藏菩薩,這是化身。所以菩薩在這個世間化身也是無量無邊,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眾生以什麼感?苦難來感,凡是眾生有苦有難的地方,菩薩總會特別來照顧你。

  「又告地藏:汝須百千方便教化,勸是等人」,勸勉。「又云: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又菩薩以方便力故,使令解脫,度脫是人等。故以方便為今經之用也。」這個意思我們特別要記住,尤其是要學習,學習怎麼樣自修,怎麼樣勸別人。你能夠依照這個方法來勸別人,你就是地藏菩薩化身,確確實實是如此,就怕你自己不發心。如果你要發心,專門修地藏法門,專門讀《地藏經》,一生修學這個法門,弘揚這個法門,你不是地藏菩薩誰是地藏菩薩?你說你愚痴,煩惱重,沒有智慧,那都是小事情。這一發心,菩薩的威德、神通、智慧全都加持上。你不發心,他想加給你加不上,你一發心就加持上。所以是應當要發心,要勸自己,要勸勉一切眾生。

  根本業緣就是迷惑顛倒、邪知邪見,這是根本的業緣,所謂惑業苦,在一般教下裡面講叫根本煩惱,貪瞋痴慢,一定要拔除。我們自己清淨心中,本性裡面,沒有這個東西。所以貪、瞋、痴、慢、疑、惡見,惡見就是邪知邪見,都不是真實法,本性裡頭沒有,真心裡頭沒有。從哪裡來的?從無明當中來的。什麼叫無明?簡單說從迷惑裡面生的,覺性裡頭沒有,迷惑裡面才有貪瞋痴慢。如果你不迷,你就不會有貪心,就不會有瞋恚心。所有一切煩惱習氣種子統統是從無明生的。大乘經典裡講得很好,「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無明就是迷,是從迷裡頭產生的。因此佛法在建立宗旨上就說得很明白,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是業緣的根本。所以一定要求覺悟,要打破迷關。但是你首先要認識迷的樣子是什麼,然後你自己才發現我迷惑。否則你迷,你不知道你迷惑,這個事情就難了,太難太難。我心裡面會起心動念就是迷,我心裡頭起分別執著也是迷,為什麼?覺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沒有知見,那是覺悟。

  《般若經》裡頭說得好,「般若無知」,那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什麼?真智慧是無知,絕不是有知。有知就是無明,《楞嚴》上說得很清楚,「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是無明的根本。我有知有覺,我樣樣都知道,那是什麼?那是無明,那就是無明的根本。無知顯示清淨心,「本來無一物」,清淨心。可是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起作用就如此,正是所謂「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一句話沒說,為什麼?他沒有知見。你問他,他對答如流,給你講得清清楚楚,你也開悟了,他有沒有說法?他沒有說法。他心裡有沒有想「他問我這個,我應該怎麼答」?沒有。就像鐘一樣,你敲它一下,它會不會想想我要不要應他,我用什麼方法應他?它不想,它不需要思想的,你一敲它,敲重它就響得聲音大一點;輕一點敲,它就響得輕一點,就這麼回事情。所以真正明白人修什麼?修清淨心。清淨心對外面的境界一見就清楚,一聽就分明,不要去思惟,思惟很苦。很苦,而且思惟的還是個邪知邪見,還不是正知見,你說冤不冤枉?為什麼不用清淨心?清淨心無論辦什麼事情,世出世間事情,清淨心是真智慧,沒有一樣事情辦不好。事情做好了,裡面決定不造業,這是真正智慧唯一的好處,他不造業。

  菩薩以種種方便,以什麼方便?就是以經典,把這個道理跟我們說清楚,方法給我們說清楚,境界給我們說清楚,我們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境界修正我們自己的過失,這就是幫助我們拔除根本業緣,也幫助我們解脫。解是解開,脫是脫離。解開的是什麼?解開的就是迷惑顛倒。脫離什麼?脫離了煩惱生死,從此以後再不生煩惱,擺脫煩惱,脫苦,解結。你心裡頭迷惑顛倒那是結,把這個結解開,你才能夠脫苦。這部經的作用就是如此,確確實實是這樣。這部經裡面表面上看,好像是神話故事一樣,好像是小說一樣,所說的事情樣樣都是真實的。所以讀了《地藏經》你就明白了,惡不可以做,決定不能做,惡有惡報,那個果報是相當的痛苦,很可怕,善不能不修。斷惡修善有很多階層、有很多等級,從最低的逐漸逐漸要往上提升,這個到經文裡面我們會詳細來討論。

  第二段是智者大師為我們解釋「方便」兩個字,解釋這個名詞。「方者,法也;便者,用也。巧用諸法,隨機利物」,這叫方便。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用,就是作用,這個方法起作用了。巧就是用智慧,善巧方便。你有巧慧運用這個方法,隨機沒有定法,因人、因時、因地都不一樣,方法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你要巧用方便。隨機就是隨著機會,隨緣,隨著機會利益一切眾生。他不說人,說物,因為物範圍包括大,六道都可以包括在裡面。如果說人,天沒分,畜生沒分,餓鬼沒有分。說物,全部都包括在裡面,六道眾生統統包括在裡面,物範圍大,人範圍小。佛法是念念要利益一切眾生,不僅僅是人道。

  第二個意思是,「方便者,門也」,這從比喻上說。門是什麼意思?門是能通的意思,方便為真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真實是什麼?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一定要靠方便法,沒有方便法確實你也見不了性,你也明不了心,甚至於你也得不了定。再說得淺一點,我們講降伏煩惱,把煩惱伏住,你要沒有方便法,你這個煩惱伏都伏不住,如何能把煩惱連根拔除?所以樣樣都要用方便法。到你自己煩惱伏住,這是一個境界,這個境界在念佛法門決定往生。只要你能伏住煩惱,你也可以拍拍胸膛,「我是極樂世界的人,我不是娑婆世界的人」。為什麼?決定往生,不一樣。你煩惱沒有伏住,還是娑婆世界的本地人,西方世界雖然曉得,緣分還不到,還去不成。縱然天天念阿彌陀佛,古人講,一天念十萬聲,喊破喉嚨也枉然。不是說念佛念得多就能往生,不是,不是這個意思。念佛要能伏煩惱才能往生,斷煩惱才能往生,明心見性才能往生。伏煩惱,就是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斷煩惱,就是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明心見性,那叫做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

  為什麼教你佛號不間斷?就怕煩惱起來。一面念佛號一面打妄想,這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是什麼?是佛號當中沒有妄想,功夫得力,煩惱伏住。可是我們在開頭念佛的時候,總是一面念佛一面起煩惱,那是當然,哪有那個功夫那麼快一下就壓住?一面壓,它一面又冒起來,就是跟煩惱兩個在打仗,這勝負不定。可是在這個時候你要努力,努力的念佛,把整個注意力集中在佛號上,妄想起來不要理會,隨它怎麼起,它愛怎麼起就怎麼起,不要理會,只注意佛號,煩惱逐漸逐漸就少了。

  佛號真正要把煩惱壓住、伏住,給諸位說,功夫總得十年、八年,要這麼長,還是真正用功的人,得要十年、八年才能真正伏住。所以念佛念個三、五年,一支香裡面起三、五個妄念非常正常,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我們在一塊共修念佛念一個半小時,還會起三、五個妄念,這是正常現象。如果說一個妄念都不起,一支香當中,一個半小時當中,總得十年、八年工夫。因此我們初學佛念佛的時候起妄念不要害怕,每個人都是這個現象,諸佛菩薩他們在當初學佛、念佛也如此,也不是一念煩惱就伏住,沒有這個道理。煩惱習氣太深,總要常常照顧它,照顧話頭,禪宗講照顧話頭,那我們就照顧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這佛號別讓它中斷。因為有佛號,妄念它就不容易起來。所以方便是門,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方便法。

  第三個意思,「方者,祕也;便者,妙也。妙達於方,即是真祕」。這個意思就很深,這在佛法裡面講是屬於高級的佛法。祕是深祕,對於一般初學的人來說,或者對於一般不是學佛的人來說,也可以解釋為祕密。其實佛法裡沒有祕密,就是理太深,事太奇怪,不可思議,避免一般人的毀謗。諸位要曉得,毀謗三寶果報是在阿鼻地獄。婆羅門女她的母親就是因為毀謗三寶,不信三寶、毀謗三寶,才墮阿鼻地獄。她救她的母親用什麼方法?用念佛的方法,她念到一心不亂,念到一心不亂就行。不要說到一心不亂,念到功夫成片就行,她母親就得利。為什麼?六道是凡夫,凡夫都講人情的,你念到功夫成片,這是決定要修彌陀淨土,修其他的法門不行。因為其他法門你念到功夫成片不算功夫,不算成就,因為你的果報在人天,不墮三惡道,果報在人天,你不是聖人,那個凡夫看到你,你還是沒什麼了不起,你只有一點小成就,不足以為奇。如果你要是修彌陀淨土,那大家對你要另眼相看,為什麼?你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你不是我們此地的人,對你特別客氣,西方世界的人是菩薩,他一生要成佛。再看看她是菩薩之母,怎麼可以這樣對待她?這就叫「一子成佛,九祖升天」,菩薩之母,在地獄裡那些執刑的所謂牛頭阿傍這一類,馬上要把菩薩之母請出來,把她送到天上去享福去,菩薩之母,那不是普通人,她得的是這個福報。

  地藏菩薩為什麼能念到一心?因為要救她母親,她的母親成就了她一心不亂。所以她母親有沒有福報?有福報。如果她母親不墮到阿鼻地獄,她也不念佛,她也得不到一心,她還是凡夫。她因為救母親心切,拼命在那裡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她那個一心不亂得到是她母親成就她的,她的母親功德在此地。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這個前因後果真的一點都不錯。她修這個法門就是修念佛法門,這經上講得很清楚。這是妙達於方,這個是真祕,是真正的祕。這個祕法在佛法裡面是最上乘之法。但是現在諸位一定要曉得,愈是上乘法愈容易被那些妖魔鬼怪利用,變質,這我們要曉得,變質。即使不變質也不是我們初學人能夠修的,那要眾生在大福德的時候、大因緣的時候才行。這是方便的三種解釋。

  「今地藏大士出假利生,以發菩提心為因,無緣大悲為緣,無得方便為究竟。終日與拔,如寶月行空而無住,億劫度人,似鴈影過水而不留,是真不住相,而行布施者也」。這講到本經。出假是從空出假。真,是他自己的境界。假是什麼?假就是我們六道眾生,這假的,幻有。《金剛經》上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假有。他現在與我們一切眾生和光同塵,這就是他從真,從真如本性那裡出來,到我們這個假世界來,跟我們在一塊,示現種種方便教我們覺悟,就是這個意思,出假利生,生是一切眾生,利是利益一切眾生。

  菩薩教化眾生當然也有因緣,他是什麼因緣?是以菩提心為因。他講三種,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是本體,真心的本體;深心是真心的自受用,就是自己的享受,自受用;大悲心是真心的他受用。佛在《觀無量壽經》給我們講這三心,名稱稍微有點不同,他講菩提心第一個是至誠心,第二個也是講深心,第三個是發願迴向心。我們把這兩個說法一對照,意思就非常清楚。什麼叫直心?直心就是至誠心,誠到了極處就是真心。所以儒家也講誠意、正心。佛法裡面講菩提心講三條,儒家講兩條,它是把深心、大悲心合併成一條正心,直心就是它講的誠意,所以儒家也是以菩提心為基礎。可是真正要達到誠意,前面一定要做到兩層功夫,一個是格物、一個是致知。格物是什麼?就是我們佛法講的斷煩惱,破煩惱障,這是格物,致知是破所知障。儒家不得了,也是不得了。而後才能講到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是自行化他。所以真正基本的功夫,跟佛法講的的確沒有兩樣,佛法說得詳細,儒家說得簡單,是一樣。所以讀了佛經之後,再看儒家東西,那就非常的清楚,真正的意思都能看得出來。所以是以菩提心為因。

  菩提心,我在講席當中也是為了方便起見,說出幾個很容易懂的名詞。真心就是平等心,諸位要記住,不平等就是妄心,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無論在哪一法裡頭,你的心是平等的,是真心起作用;如果不平等,是妄心起作用。這個地方都要起覺照、觀照,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在用心,究竟是用真心還是用妄心?用真心就對了,那就是佛法,就是學佛;用妄心,那你就是修六道,就不是學佛,這是學六道。所以念念要想到用真心。真心的自受用就是清淨,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保持自己的清淨,清淨是最高的享受,身心自在。對別人一片慈悲,慈悲是什麼?慈悲就是愛,要愛人。為什麼佛法不用愛?因為愛字裡頭有感情。感情的,慈悲帶了感情就是我們世間人講愛,如果把感情去掉,純粹理智,就叫慈悲,理性的愛就叫慈悲,感情的慈悲就叫愛。慈悲跟愛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表現在形相上完全相同,就是用心不一樣。用理智的心就叫做慈悲,用感情的心,感情是什麼?貪心,他喜歡了,貪愛、貪心,就叫做愛;不用貪心,用無貪的心,就叫做慈悲,就這麼回事情。所以慈悲是理性的愛,真正的博愛。那個感情的愛有變化,所謂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香」,那是假的,虛情假意;慈悲那個愛是真的,永遠不變,他背叛你、欺負你、罵你、打你、殺你、害你,還是愛他,永遠不變,那個是真的。所以佛菩薩對眾生的愛是真的,絕對不會因為你不信他、你侮辱他、你破壞他,他就不愛你、不慈悲了,沒有這個話,這我們在一切經典裡面找不到。

  為什麼毀謗三寶要造惡業、要墮地獄?那不是佛菩薩不慈悲,不是佛菩薩不愛你,是你自己造的惡業,自作自受,一切境界是你自心變現出來,這沒有法子。譬如說人惡業做多了,他晚上盡作惡夢。那個惡夢是別人給他的嗎?不是,到晚上他要作惡夢有什麼法子?惡夢是他自己心裡變現的。他天天欺負人,他晚上作夢別人欺負他,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地獄的果報是自心變現的,不是別人給你,是自己變現,自己去受。所以我們對人要以真正的心去愛人,以清淨的心去愛護一切眾生。佛門裡所謂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就沒有條件,你為什麼這麼愛他,什麼理由?沒有理由。對每個人都一樣,沒有理由,無緣,無條件的。同體大悲是什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同一體,是這麼一個道理。地藏菩薩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這個為因,以這個為根。

  無得方便為究竟,究竟是圓滿,以無量無邊的方便法來度化眾生。他度化眾生,他自己得了什麼好處?沒有;眾生得了什麼好處?也沒有。多清淨!我自己心裡無所得,他得了好處,你又起了妄念,妄念他得了好處,這又是過失。說自己心清淨了,外頭境界不清淨,外面境界不清淨還是自己心不清淨。心真清淨,果然清淨,外面境界是清淨。內外皆不可得,不可得是真智慧現前。六百卷《大般若》講的什麼?就是講身心內外一切不可得,六百卷的《般若》就是說這個道理。這是顯示菩薩的究竟般若方便。

  終日與拔,與是與樂,拔是拔苦。那個相是像什麼?像月亮在空中走,它不住,這就是不著相。佛法裡面所講三輪體空,我們來教化眾生,沒有教化的我相,不著我相;也不執著被教化的那個眾生,不執著眾生相;也不執著當中所使用種種這些方法,也不著這個相,三輪體空。像釋迦牟尼佛當年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清淨無為而無所不為,這才是真正佛法。像鳥影過水,鳥從空中飛,那影子,太陽照下影子,在水面漂一下就過去了,不留痕跡。這都是講我們的用心,一天到晚自行化他,待人接物,心裡頭要清清淨淨,一點痕跡都不留,那就跟佛菩薩沒有兩樣。凡夫做什麼事情,那個心裡頭落個印象,而且印象很深,好像永遠都抹滅不掉,這個事情麻煩大了。佛菩薩用心像鏡子一樣,照得外頭清清楚楚,留不留痕跡?不留痕跡,清清楚楚,當時照的時候,當時就沒有痕跡。

  凡夫用心像照相機的底片,一照一張、一照一張,這個事情麻煩了,而且這個照相機底片很多張。一張只有一個相,我們照相機底片就一張。所以那裡頭落的相是烏七八糟,一塌糊塗,這是染污的心。如何叫你這個心不染?在境界裡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無論對什麼人,一團歡喜,你自己清淨慈悲,連個惡人看到你他都不生惡心,他都很喜歡,你這個人很好,好人,他都不起惡念。惡與惡相感,那個惡人對你起惡念是我們心裡頭有惡,「一看這個人就討厭」,你這個討厭,他也討厭你,好了,這惡與惡相感。他心裡惡,你心裡大慈,大慈與惡念不相應,所以他起不了惡心。這是真的,實實在在,這是真不住相,而行布施。所以這些地方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的。

  第四是「利生若無方便,如救溺無舟」,這講利益眾生一定要有方便,沒有方便決定不能夠利益眾生,也沒有法子利益自己。佛法裡頭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又云:「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都是佛門裡說的。慈悲方便皆需依三學三慧為根本,這點很重要,慈悲方便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要建立在戒定慧的基礎上,這就對了。如果離開了理智、離開戒定慧,你這個方便就麻煩,那真是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一定要明瞭,才不至於害一切眾生。所以有很多人感情用事,我這裡既然是個寺廟,看到有很多出家人沒有地方去的,到我這來我當然可以收容他,我要慈悲,我要給人方便。如果來了一個壞人,來了個惡人,他也裝成一個出家人的樣子到這來,你收容他,過了幾天,把你所有道場全部給你破壞,你那時候是對誰慈悲,你給誰方便?你不錯,給他方便,給他什麼方便?給他造罪業的方便,給他破壞三寶的方便,給他下地獄的方便,這就禍害來了。所以一定要有理智,決定不能夠感情用事。

  「用有成宗之功,宗有顯用之力,故知方便正慈悲與拔之妙用。故以不思議方便為力用也」。這講功,經的作用,作用它能成就修行的功德。我們修行,依這個方法修行,得什麼結果?用就是講結果。所以宗跟用是一因一果,宗是修因,用是得果,修因當然能得果報。所以這個方便真是慈悲與樂拔苦的妙用。這是本經以不思議的方便為妙用。

  再看底下這一段,講判教,「第五判無上醍醐為教相」。首先要跟諸位解釋一下什麼叫判教,教是教學,判就是辨別。佛說的經很多,這部經典應當把它排列在什麼時候修學?就如同現在我們排課程,把它排在第幾年級,什麼程度來修學,就是這個意思,課程標準。醍醐是天台家的比喻,比喻這佛法修學第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牛奶,古時候印度人吃牛奶,用這個來做比喻。牛奶再提煉就是酪,由酪再提煉生酥,生酥再提煉就是熟酥,熟酥再提煉就叫醍醐。所以醍醐是奶品的精華,是第五次的,經過四次的提煉,稱之為醍醐。拿這個來比喻最高級的佛法。無上醍醐為教相,把《地藏菩薩本願經》可以說抬得非常非常之高,抬到最高。為什麼要把這部經提出這麼高?有道理,這部經是佛最後說的,佛說了這部經之後,就從忉利天再回到人間來,這部經在忉利天講的。回到人間來是二月十四,一回來就講《涅槃經》,《涅槃經》講一日一夜,二月十五佛就入滅了,可以說這部經是佛最後的遺教。所以經文看起來好像很淺,裡面的意思非常之深,等於說把四十九年所說的在此地做一個總結論。所以這個經文字淺顯,義理非常之深。

  我們依照這個順序來介紹。第一,「通言教者」,通是通常,我們講到教學,「以詮理化物為義」,詮是內容,內容有正確的理論來教化眾生,這才算是教育。「說能詮理,化轉物心,故言教也」,說是演說,言辭裡面含著有真理,藉言辭使人覺悟真理,變化氣質,轉變人心,這是佛陀教育。轉化有三個意思,也就是有三個層次。第一是「轉惡為善」,這是佛法教學最初的一個階段,五乘佛法裡面講人天乘的佛法,這是不能離三界。雖然不出三界,三界裡是六道,三善道、三惡道,能達到這個階段這個學生不墮三惡道,轉惡為善。今天有幾個同修來問戒律。受了戒,受戒又不曉得這戒律的意思,那是迷迷糊糊去受,糊里糊塗去受。戒律就是轉惡為善。我們這次台北寄了有一批經書,大概二、三天就到了,這批經書裡面有五百本在家的戒律,在家戒律是非常完整,《在家律要廣集》,裡面有十幾種,全部是在家的。有簡單的註解,將來有機會我們可以好好在一起研究研究。這是佛法的根本,轉惡為善,先保住不墮三惡道。

  第二個階段是「轉迷成悟」,這就是要超越三界,要叫你覺悟。它這個意思,給諸位說非常非常的圓滿,而且這意義很深。你能夠修學佛法,這是悟,佛法裡面又有迷悟。我給諸位說得明白一點,你要是學禪、學密、學其他的,迷;你要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那你這叫大徹大悟。為什麼?你這一生決定成功。你學禪,你參一輩子禪未必能開悟;你修一輩子密,持一輩子咒,未必能相應;你念阿彌陀佛念一輩子,決定能伏煩惱。那上品上生我們不敢講,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可以說人人有分,古人講「萬修萬人去」,一點都不假。所以你在佛法裡,你要是選擇阿彌陀佛這個法門,那你真的悟了。這迷悟關係大了,太大太大了,這個裡頭大需講求的。

  第三個階段,這是真正有成就,「轉凡成聖」。聖裡面,小乘證了須陀洹果,這小乘的聖者。小乘證須陀洹果就不墮三惡道,保了險,決定不墮三惡道,人間天上七次往返,就證阿羅漢果,超出三界。修淨土法門還不需要初果的功夫,因為初果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才能證初果,要斷。念佛人不要斷,只要你把這見惑伏住就行,不需要斷,伏。伏比斷容易得多,斷難,伏容易。斷是斬草除根,伏是石頭壓草,只要我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的石頭把煩惱壓住,叫煩惱不起現行。煩惱一起來,阿彌陀佛把它壓住,用這個方法帶業往生,叫伏煩惱。所以念佛最方便,念佛最容易。我們把這個法門在此地發揚光大,真正能度無量眾生,就是這麼一個目的。沒人來做,假如有人在此地提倡淨土法門教人念佛,我就不來了。沒人做,所以到這邊來唯一的一個理由是如此。如果我們真正把這個法門自行化他,發揚光大,諸位曉得,你們每個人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因為你們是真正的轉迷成悟、轉凡成聖,這裡頭三個意思統統具足。

  「今大士現身六道,以四悉檀赴緣」。緣就是人事環境,悉檀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遍施,就是普遍的布施,四種普遍的布施,給一切眾生。這四種,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要記住。我們今天為什麼度不了人?就是不懂得這個方法,不懂得這原理原則。布施是自己有的能捨、能給人,與人結緣,結恩惠。愛語,說的話,說他喜歡聽的。雖然講的是真話,真話也要用技巧,在言辭表達你要說好聽的,這就是說話的技巧。譬如說勸人,我們一般勸人不要殺生,勸人吃素,你跟他講,「你要是吃肉,吃牠半斤,你來生要還牠八兩」,他氣死了,他怎麼會接受?不能接受,不可以這麼說法。如果你要講衛生,肉食裡面有細菌,吃這東西很多疾病都是從這來的,素食也營養、也衛生,至少吃素的人血液都比較清得多,好多疾病都可以能夠免除。

  現在大家人最愛惜的是生命,你能從這方面替他著想,他就高興,這個有道理。所以我勸人吃素我是講三種,第一個是世間人講衛生,你們都懂衛生,可是你不曉得衛性。伊斯蘭回教他懂得衛性,他比一般人高明,他雖然是吃肉,他選擇,凡是性情不好的、不善良的他都不吃。我從前因為念書的時候,小的時候,接觸過回教,跟他們做朋友,我就問他們,你們為什麼不吃豬肉?他說豬骯髒、懶惰,豬肉吃多了,吸收牠的氣分,也就有骯髒懶惰,所以他不吃。一聽很有道理。牛羊勤快,他們吃牛羊。所以凡是奇奇怪怪的東西他都不吃。所以他吃東西有選擇,他要保護自己的性情,要善良、要勤奮,他要保持這個,他想得比我們周到。所以再以後到佛教裡一看,佛教比他更周到,佛教提倡素食,不但衛生、衛性,而且衛心,保護你的慈悲心。

  心地慈悲面貌就善良,精神就愉快,色相就飽滿,這一定的道理。尤其是有很多人從年輕就怕老,怎麼樣不老?吃素就不老,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那時在大專講座裡面,我們老師已經七十歲,我就告訴他們。他說真的嗎?我說真的,你看老師,老師老不老?不老。他們那時候看我,我那時候跟他們在一塊,四十歲,我說你看我。他說我看你也只有二十來歲,頂多大我一、二歲。我已經四十歲了,不老。為什麼不老?吃素就不老,這個他愛聽。所以你不要講什麼果報,那他不能接受。這是愛語,他喜歡聽的,我們目的也達到,言語措辭上轉變轉變,找他喜歡聽的。確實如此,你要把這分析給他聽。凡是肉食這些動物,殺牠的時候牠一肚子怨恨,牠沒有辦法抵抗,牠一瞋恨的時候,瞋恨心就生毒,所以牠的肉裡每一個細胞裡都有毒素,吃多了決定會得病,都不好。所以要仔細分析道理給他聽,從衛生上去分析,從保健、健康上去分析,不要從佛法裡去講,這樣子才好。愛語,我舉一個例子,愛語,說他喜歡聽的。

  下面再講「利行」,利行是我們的行為,利是對他有利益,我們所作所為對他都有好處。凡夫貪利,我們所作所為對他都有好處,他高興;你所作的對他沒有利益,他就反對你,所以這要有智慧。最後一條,那真是到了極處,「同事」,跟他行一樣的事。他喜歡跳舞,可以天天陪他跳舞;他喜歡打牌,可以天天陪他打牌,跟他同事他就高興。學佛這樣也可以?可以!沒什麼不可以,才能夠把他誘導到佛門裡來。這個地方同流而不合污,而且你還比他高明,你要打牌常常都贏錢,你為什麼贏錢?我學佛,學佛人有智慧,有智慧就贏錢,「原來如此,那我也趕快學佛」,他就來了。你跳舞為什麼跳得好?我學佛,學佛有智慧,跳舞當然就跳得好。這真是佛法不可思議之處。接引眾生,這個四種跟諸位說就是手段,就是接引眾生的手段。所以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不會叫人生煩惱的,生煩惱的不叫菩薩。這叫善巧方便。目的什麼?目的無非接引他入佛門,勸他學佛,這些地方都應當要學。「隨機說教,化轉物心,大概不越此三」,就是上面講的轉惡為善、轉迷成悟、轉凡成聖。「故約此以判教相也」。

  下面說,智者判一代始教為五時八教。這是天台智者大師,他將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學分成五個階段,叫五時。第一是「華嚴時」。《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的時候在定中說的,時間是二七日中,就是十四天,在定中講的。我們一般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誰知道他在講經?他在講《華嚴經》,還有無量無邊的那些菩薩們都在聽,我們肉眼凡夫一個都見不到。所以他那些當機(就是聽眾)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給那些人講的。完全講的如來親證的境界,是講佛自己的境界,一真法界,是講這個境界。所以它是圓滿法門,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都沒分。於是對一般凡夫怎麼辦?再把這程度降下來,降下來講阿含,阿含講人天法、講小乘法。等於《華嚴經》是把佛自己親證的境界全盤說出來,說出來之後一般人不能夠接受,這怎麼辦?希望他們將來也達到這個境界,所以從頭教起,辦幼稚園、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再進入這個境界。也如同這些做生意的,像賣珠寶,真正的寶石,無價之寶,開張這天統統展覽出來,可惜此地人不識貨。到第二天收起來,賣假的,假的他看到很喜歡。然後逐漸逐漸教他漸漸識貨,真的、假的慢慢比較,他認識了,才曉得這是無價之寶。所以辦阿含。阿含十二年,佛陀的小學講了十二年,小乘經。

  我們中文《大藏經》裡面,小乘經典相當完整,小乘經總共大概有三千部的樣子,有三千部,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四阿含》。在南洋,像泰國、緬甸、錫蘭這些小乘國家,他們巴利文的藏經,小乘經,跟我們中國經典一比較,我聽說只多大概五十部的樣子。可見得我們的經相當完整,三千部,它只多出五十多部,我們這翻譯得很完全。大乘經,這小乘沒有,南洋沒有,這是阿含教。我們現在這裡所學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就是屬於阿含經典,屬於初學的。

  第三就是方等。方等就是大乘,方就是方方正正,是比喻,等是等於佛的境界,這是屬於大乘。方等經典裡面包括的分量相當之多,非常的豐富,佛講方等講了八年。由方等再提升就是般若。般若是以《大般若經》為主,玄奘大師翻譯的六百卷,以這個為主。而《般若心經》是《大般若經》的綱要,《心經》雖然二百六十個字,很不容易懂,它是六百卷《般若》的精華。佛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一共說法四十九年,差不多講《般若經》佔一半,由此可知《般若經》是整個佛法的重心,也就是最主要的課程,所以講的時間特別長,二十二年《般若經》。《般若經》在中國最流通的就是《金剛經》,《金剛經》是六百卷當中的一卷,中國人很喜歡,與中國人的緣分很深,所以從六百卷裡抽出來單獨流通。古德對這註解非常非常的豐富,有幾百家的註解。

  般若之後就是《法華經》,《法華經》佛講了八年。《法華經》的境界跟《華嚴經》沒有兩樣,是一樣的,就是進入到佛的境界。從阿含、方等、般若到法華,法華跟華嚴沒兩樣,入了佛的境界。《涅槃》,剛才講了,最後一日一夜所說,等於佛的遺囑,特別強調戒律。這戒律是在方等時候說的,在阿含、方等時候說的,阿含說的是小乘戒律,方等則講菩薩戒。可是佛到最後的時候特別強調戒律,提醒我們,《涅槃經》古人講它的性質是「扶律談常」,特別強調戒律,都說一些很平常的,雖然很平常的話,真正是大道理。大道理都是非常的平實,一點都沒有奇怪的地方,家常便飯一樣。這個就是五時,就是五個層次。

  八教就是底下所講的化法四教與化儀四教。化法,拿現在來講,就是課程標準;化儀,拿現在話說,就是教學法,教學的方法,一個是課程標準、一個是教學方法。現在辦教育對這兩樣也特別的重視,佛法教育也重視這兩條。所以一切經,古人一定把它判別,是圓教的還是別教的?像《阿含經》這就是藏教的,像方等經多半都是通教、別教的,像《法華》、《華嚴》這都屬於圓教的。這就是課程標準,依它淺深次第來判定。至於教學法,就有四種,這也是四大綱領,有頓教,跟極其聰明的人絕對不拐彎抹角,直接教你證入;有漸教,漸教按部就班慢慢來教,由淺而深、由小而大,逐漸逐漸向上提升;有祕密、有不定。祕密,方式也很多,有的是以言語,有的不以言語,以種種設施、暗示,他能會意就能夠通達。有不定的方法。這是講教學法。

  本經是佛入滅前三個月,「上升忉利,為三事」,佛上升忉利天為三樁事情,說這部經。第一樁事情是「為母說法」,就是報母親之恩。摩耶夫人聞說,得須陀洹果。摩耶夫人是他的母親,聽經之後就證果,證小乘初果,剛才講了絕不墮三惡道,天上人間七次往返證阿羅漢果,當然這也是示現。第二為「慰別天神」,慰是安慰他,向這些諸天、天龍護法神,等於說是告別,佛要入滅,要離開我們南閻浮提洲。「以報擁護,囑托衛護末世比丘」,最重要的意思是這一句,佛滅度了,佛還有像法、還有末法,這一段時期佛不在世,這些末世修行的比丘魔障很多,要拜託這些護法神繼續不斷的來擁護,所以有這個意思。第三,為六道眾生求出無期,許許多多受苦受難的人想離苦得樂,想破迷開悟,而沒有法子,佛又不在世,這怎麼辦?就拜託地藏菩薩,特別去拜託地藏菩薩,「付囑地藏,教令救護以待彌勒下生」。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到彌勒佛出世,這當中是五十六億年,這麼長的時間,五十六億年。五十六億年沒有佛教化眾生,誰來代替?地藏菩薩代替。所以地藏菩薩現在是代理佛,佛不在世,他的身分是代理佛。這是特別去拜託,為這三樁事情上升忉利天。

  「此經確定在法華之後,在涅槃之前,故判歸無上醍醐」。因為《法華經》是無上醍醐,這部經在《法華》之後講的,當然與《法華》是可以相提並論的。所以有這個理由。「經云:此菩薩威神誓願,智慧辯才,種種方便,皆不可思議」。這是真的,為什麼?因為他所教的學生許許多多都成佛了,那他的神通、智慧、方便當然可以說是集諸佛的大成。所以地藏菩薩也是為一切諸佛之所尊敬,為一切諸佛之所讚歎的。我們要學佛要從地藏法門學起,他老人家的精神就是孝道,把孝道發揚光大,孝順一切眾生,這是地藏菩薩。「故今名體宗用,一一稱性,皆依不思議而立」。所以這五重玄義條條都加上不可思議,道理就在此地。

  今天我們把玄義的部分講完了,下一次我們接著講觀法,就是修行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