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心大福就大  (第十二集)  1991/10  達拉斯  檔名:14-007-0012

  【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銷滅。】

  這是說臨終念佛的好處,經文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人臨終的時候,家人未必是一個信佛之人,要不信佛,當然他對於這樁事情就疏忽掉了,這是非常可惜的事。如果家裡有一個人懂得佛法,就一個人給他念,也有像經上所講這樣殊勝的利益。不過念佛前面講了很多,一定要記住,如理如法才能得到不思議的感應,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往往經論上每一句、每一個字,我們都不能夠疏忽,不能忽略,要注意到。

  『五無間罪』,這是很重的罪業,這個罪業不是別人念佛他能夠消得掉的。五無間罪業,只有自己真正懺悔,確實也能夠轉得過來。就像我們在《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所說的,極重阿鼻地獄的罪業,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夠往生。這個道理經上講得很多,確實有很深奧的理論在裡面,我們一般人聽到非常難相信,很難接受,但是它是事實。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是五無間罪。】

  這個就是非常重的。

  【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為其稱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漸銷滅。】

  這是講五無間罪業也能夠漸漸的消除了。《華嚴經》上所說,假如一個人能夠聽到一尊佛的名號,或者是聽到佛所說之法,縱然不生信解,阿賴耶識裡也種下金剛種子。何況現前眷屬,以極恭敬之心,清淨之心,來為亡人念佛修福,這個功德利益當然是更大了。後面這個四句是菩薩勉勵我們。說:

  【何況眾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這說到末後勸我們應當以念佛為重,真正修行確實除這一個法門之外,在一生當中得最大的利益是不容易的。

  下面一品是: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這一品是講的法寶,前面是念佛,這個地方是教給我們念法。這個法有無量無邊,菩薩法中將無量的法門歸納成六度,所以六度是菩薩日常修行的六大綱領,展開來就是一切法,無量法門。六度如果再要把它歸納,就歸納成一個布施波羅蜜,所以這個布施就是無量無邊法門的根本,說這一個其他全都包含在其中了。像六度,這是說六法。布施裡面有三種,三大類的布施,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除了財布施之外,這個法布施在六度裡面,精進是法布施,禪定也是法布施,般若亦是法布施,持戒跟忍辱是無畏布施,所以說一個布施,六波羅蜜統統在其中了。這是為什麼在一切法門裡面,單單談『校量布施功德緣』,道理就在此地。

  我們看經文: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這是地藏菩薩代表我們大眾來請法,向世尊請教這個問題。『業道眾生』是指的六道,六道都造業。布施一定有福,福有大有小,『有一生受福』,得福報的,『有十生』得福報的,『有百生千生』得大福報的,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情?通常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有一生受福就少見,在這個社會上就不多。我們往往看到年輕、少壯的時候有福報,晚年沒福報了,福報享盡了,晚年很苦了,在這個社會上比比皆是。尤其我們在外國,這個現象很普遍,所以有人說美國是少年人的天堂,中年人的戰場,晚年人的墳墓。可見得一生享福不容易,很難,我們能不能保住晚年能享福?晚年享福是真正有福報。我們自己沒有修大善,那麼一點點小小的福報,千萬不要在年輕時候享掉了,年輕享掉了,晚年怎麼辦?這個是大問題。只有一生當中享福的時候他還會修福,那他這一生福報能保住,如果修的福報更大,就十生受福了。

  十生、百生、千生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自己生生世世有福,另外一個意思是自己子子孫孫有福。我們看百生,這《了凡四訓》裡頭都講得很清楚。像中國的孔老夫子,他的子孫傳到今天七十多代了,還受社會大眾尊敬,家道傳七十多代都不衰,夫子積的善德太大了。在中國過去的帝王,帝王是福報,清朝傳了十代,十生受福。過去生中沒有積大善,哪來的福報?現在人種種的想法、看法、做法都是折福,不是在修福,折福。看到別人修福,笑人家愚痴。看到從前帝王,專制。他專制,子孫能享國幾百年,你行不行?你能不能做到?這個就是不知道修福。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心地清淨,頭腦清醒,看看世間人所想的、所念的、所做的,確實將來後果不堪設想。

  布施有心、有事,因此「受福」就有輕重大小的差別。心如果清淨、真誠、無條件的布施,這個福報就大了。心不清淨,布施的時候希望得一些果報,這有條件的,他得的福報就少了。我們看自古以來積大善大德之人,他沒有想到他自己一家,沒有想到他自己這一族,他以坦誠之心為一切眾生修福,這個福報就大了。從佛法經論裡面來看,福報最大的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沒有一絲毫的私心,念念為利益法界一切眾生,所以他的福德是圓滿的。不為自己,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地藏菩薩既然有祈請,佛一定會為他解說的。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

  這就是允許為他說法。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實在講,地藏菩薩是代表我們。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

  這個『等』,就等一切修布施之人。先說明能布施的人,有這麼多種類不同。

  【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瘖瘂。聾痴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這是布施的對象,這是貧苦、病苦之人。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

  『大慈悲』是指心地清淨、平等。離一切分別執著,這就叫「大慈悲」;凡是有分別、執著,這個慈悲就不大。離開分別執著,心是清淨平等的,這個慈悲就大,他跟法性相應,這就大了。

  【下心含笑。】

  『下』是謙虛、卑下。我們中國古時候講禮,禮的宗旨、精神就是自卑而尊人,這就是禮。做帝王、大臣的,對於一般百姓,他也能夠自卑而尊人,不以他是帝王、宰輔之尊,那就錯了,那也能修福,福就小了,就不大了。他能夠尊重別人,這個福報大。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佛是天人師,佛對於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尊重,所以他的福報大,他的福報圓滿。我們看到孔老夫子,你看在《論語》裡面看到夫子待人接物,謙讓,沒有一絲毫貢高我慢。夫子一生法布施,不說他自己的果報,只看他兒孫的果報,你就能相信他自身果報不可思議。他修布施的時候沒有想果報,佛對一切眾生布施也沒有希求果報,這叫大慈悲。「下心含笑」:

  【親手遍布施。】

  這個事情要自己親手去做。到這裡是一小段。布施必須自己,看自己的心量,看自己行事的態度,這個裡面所積的功德就有大小輕重的差別了。或者是派別人代你布施,自己很忙碌,沒有時間親自去,派個代表。

  【或使人施。】

  指派代表,一定要交代清楚。

  【軟言慰喻。】

  安慰他。

  【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

  在這一段裡面,細細體會佛的教誡,就是行布施一定要依平等心、清淨心、無分別心,真誠恭敬,不求果報,這才叫圓滿的布施。再看底下經文:

  【何以故。】

  為什麼布施的福報有這麼大?

  【緣是國王等。】

  這些能修布施的人。

  【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

  『不完具』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殘障。對他們:

  【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

  果報不可思議。

  【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佛法,什麼叫佛法?法是方法,存心的方法,做人的方法,處世的方法,接物的方法。法是方法,無量無邊的方法。佛是覺悟的意思,所有一切方法都建立在正覺的基礎上,這個法就叫做佛法。無量無邊的法門,總歸納起來,佛法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是捨,不但財要捨,除了財之外,樣樣都要捨。為什麼佛教我們捨?因為跟你講真話,世出世間無有一法可得。如果你說有一法可得,那就錯了。《心經》,這是大般若的綱要,大般若之心,說到最後,總結裡面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所以能夠一切放下,那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放不下是迷惑,是障礙,叫業障。所以佛教給我們要徹底的放下,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世法佛法也一起放下,統統放盡了,那你就叫成佛了,你就得大自在了,你樣樣都不缺乏。你不肯放下,你所得到的就是那麼一點點,而且這一點點還很容易失掉,保不住。你能夠捨掉,捨掉你就真正得到了。所以「捨得」這個術語也是出在佛教裡面的,捨就是布施,你捨,捨的果報,果報就是得,你什麼都得得到,所謂有求必應。你不肯捨,你一樣也得不到,得到了也很容易失掉,這個要知道。如果把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參透了,我們就會修布施波羅蜜了,我們也肯修,我們會非常歡喜的去修。

  今天聽到佛在經論上這樣勸我們,我們為什麼還不敢修,這個理論沒搞清楚,事實真相也不明瞭,聽了之後半信半疑。縱然放下,放得不乾脆,放得不清淨,所以經上講這些果報,我們看了很懷疑,好像我也這樣做了,但我沒有得到這個果報。其實仔細跟經上核對,不是佛說錯了,是我們自己把佛的意思解錯了,這一點很重要。一個人,不但是一生,生生世世,福慧都是自己造的。不是別人給我們注定的,沒有,無不是自作自受。這是希望每一位同修要細心去領會,都是自己造作,自己在受報。我們人生很短,為什麼要造惡?為什麼不修善?一切善法之中,沒有比大乘更善,既然遇到大乘法門,遇到大乘經典,就應當認真好好的來修學,我們這一生就不會空過了。如果一個人,一心一意向善,這個果報現前就得到。用心非常清淨猛厲的,我看見過,三個月到半年就轉變了,人就完全不一樣了,業習消除,心地清淨,面貌顏色豐滿,這個就是業障消除的相。從什麼地方看?從你面貌看,從你精神看,從你身體健康狀況上看,這消除了,業消除了,人轉過來了。這是我學佛一生當中見到很多,快的真是,最快的三個月就轉了,半年轉的就很多。要信心清淨,信心堅固,沒有懷疑,一心一意去修學。「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句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

  這是說以財施捨佛門,或者是建寺,或者是建塔,或者是造佛菩薩形像,布施供養。

  【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若能以此布施福利。迴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這一段是說明布施所得的福報。修行一定要知道迴向,有一些同修來問,他說我們念佛、念經、做好事不迴向行不行?不迴向也行,不迴向得的福報小,迴向得的福報大。原因在哪裡?迴向是拓開自己的心量,心大福就大,心小福就小。迴向法界,這個福多大?這個福就是等虛空遍法界。所以佛勸我們做一點點小的事情都要迴向。經論裡面常常給我們講迴向,迴向有三種。迴是把自己所做的福德、功德,我自己不享受,貢獻給別人,給別人去享受去,這叫做迴向。第一個是「迴事向理」,我們所作所為只希求自己明心見性,只為自己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就為這個,其他都不為,這叫迴事向理。第二是「迴自向他」,什麼人才真正有福報?有福能夠與大家共享,這個福報就大了;如果有福完全讓別人去享,這福報就更大了,這是迴自向他,自己造福讓一切眾生去享福。第三個是「迴因向果」,果是無上菩提,佛經上常講的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圓教的佛果。我們今天所修的是因,修因為什麼?就是為證得無上菩提之果,也叫做迴向菩提。我們平常一般佛事之中,古德給我們做了現成的迴向偈,每一種迴向偈你仔細去看看,必定包括這三樁事。但是我們絕不可以將迴向偈念念就算迴向了,那個沒有用處,念迴向偈,這個偈要從自己心裡面生出來,那是真正的迴向,自己的心願就是如此。所以這是確確實實能夠把自己心量拓開,像佛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有這樣大的心量。別人不能容我,他是凡夫,必然的,我要容他,為什麼?我要學佛,學佛跟不學佛差別就在此地,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

  經文裡面所說的「佛法」,在此地要略略跟諸位解釋一下,佛法就是覺悟之法,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個法就叫做佛法。「寺」是住持佛法的場所,就好比學校一樣,是教學的場所,所以建寺就是建立佛法,這個功德非常非常大。「塔」是收藏佛舍利的場所,使人見到舍利就想到佛當年在世教化眾生,對於佛生起仰慕之心、敬愛之心,所以功德也非常之大。這是個教學的機構,傳法弘法的機構,古時候叫寺。佛教是後漢時候傳到中國來的,我們必須要知道這段歷史,傳到中國來的當時是教育不是宗教,如果是宗教,一定我們中國帝王要給它建一個廟。廟跟寺不一樣,廟是祭祀鬼神的,祭祀鬼神的場所叫廟。帝王祭祀祖先有太廟,一般百姓祭祀祖先有祠堂,祠堂跟廟是一樣的。到中國來了,他建寺,寺是政府辦事機構,現在我們不用了,在從前還是用這個名稱。直接屬於皇帝,我們今天講一級單位,那個名稱就叫做寺,所以皇帝底下有九個寺。宰相下面有六個部,那個寺跟部是相同的,所以是辦事的機關。佛教傳到中國來了,是由鴻臚寺來接待,鴻臚寺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外交部,專門辦理外交事物的,這個機構稱鴻臚寺。寺的長官稱卿,所以九卿,稱卿。鴻臚寺卿就相當於我們現在講的外交部長,這是貴賓,國家禮聘來的,當然由外交部來接待。以後跟中國朝野談得很投機,我們就不想讓他回去,讓他常住在中國弘法利生。這常住就不能住鴻臚寺,鴻臚寺是接待賓客的,不能讓你常住的。這再另外增設一個寺,這個寺就是佛寺,再增設一個寺。這個寺在當時就叫白馬寺,這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寺。為什麼叫白馬寺?最初佛經、佛像從西域運到中國,是白馬馱經、馱像來的。中國人心地厚道,畜生盡了這分力,我們也不能忘本,也得紀念牠,所以用白馬來命名。

  皇帝下面就十個寺,這增設了一個寺。這個寺辦什麼事,辦什麼業務?專門做翻譯經典,講解經典,做這個工作的。有一點像我們現在國立編譯館,但是它比國立編譯館的業務還多,編譯館只是翻譯,它除了翻譯還要教學,所以實在講就是佛陀教育部。中國教育就變成兩個機構,宰相底下一個禮部是教育部,皇帝下面白馬寺是個教育部,雙重教育。宰相底下主持的是以孔孟為主的教育,孔孟的教育,皇帝下面這個教育是佛陀教育。中國人對皇帝很尊敬,所以皇帝下面這個教育部,推展得比孔孟教育要快速得多,沒有多久就普及到全國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個寺是什麼意思。寺廟的建築,宮殿式的建築。宮殿式的建築在古時候只有帝王所居住的,帝王居住的是宮殿建築,國家辦事的機構是宮殿建築。政府的官府是屬於宮殿建築,佛教寺院也用宮殿的建築,採取這個樣子,使一般人對於帝王尊敬的心、仰慕的心,見不到帝王,見到帝王居住的宮殿,是這麼一個意思。現在帝制的時代過去了,現在是民主自由,政府機構也跟從前建築不一樣了,也不再用宮殿這個方式了,但是我們佛教寺廟還採取往年那個格式,這個就有問題了。這個問題在哪裡?佛教很頑固,很保守。對於佛陀教育怎麼能推動?佛的教化非常的靈活、活潑,因人、因地、因時而有所不同,所以他沒有定法。佛菩薩形相也沒有定相,你看《普門品》說的,應以什麼身度化就現什麼身,哪有一定的相?沒有一定的相,我們要懂得這個精神。換句話說,佛法所主張的、所希求的,就是現代化與本地化(本土化),這個教化才能收到效果。所以我們今天到美國建佛堂,人家一看,這不像廟?我說我們本來就不是廟,一定要懂得。我們這種建築在這個地方,外國人對我們不會排斥。我們今天是因為言語上的隔閡,如果沒有言語上的隔閡,我相信外國人會常常到這來,確確實實這個界限就沒有了,這是覺;有隔閡、有界限是迷,一定得破迷開悟。所以建寺是建立佛法,目的是教化一方,這個功德利益就太大太大了,絕對不是迷信。建立一個寺廟,在這裡提倡迷信,那將來的果報是在三惡道,人天善果都得不到,西方世界那更沒分。所以這個道場的目的,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這個後面一段是講修補經像的福報。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這一段講修補經像。古代流傳下來的道場,如果能使用,可以繼續的使用,如果不能使用,也要把它修補。為什麼?把它當做博物館,這不能教學了,保存下來這是古蹟,供人瞻仰。像現在大陸的政策,將三百年以上古代的這些寺院,他現在統統把它修復,開放觀光。這些道場現在不能使用了,做為觀光旅遊是絕對正確,這是我們歷史文化,展現在世人面前,就像我們今天所講的佛教博物館,應當要修補。為什麼說不能使用?遊客太多了。教學的地方要安靜,你一個學校天天車水馬龍觀光,你這個學校還能上課嗎?不能。這地方已經出名了,哪裡到這來玩都要到那去看看,所以那不能使用了。一定要另外再找地方,找山明水秀的,風景很好的地方,重新再建道場,那是建立教學、修行的道場。

  我到大陸上去參學,我給大陸上佛教主管的那些人建議,我都跟他們這樣說。我說今天國家建道場,不要建多,建十個,每一宗建一個。因為現在交通便捷,不像從前,從前交通非常不方便,所以道場要建得多。現在交通方便了,一個大道場就夠了,一個宗派建一個大道場。這個道場不要叫寺,名字改一改,人家一想寺就聯到廟,就迷信,馬上聯想,就想起來了,這個就是愈迷愈深了。如果屬於是教學,我們就叫它做學院,它本來就是學校,教學的。像我們淨土宗,淨宗學院是培養弘法人才的,如果大家在一塊共修、修行的就淨宗學會,選擇一個地方。禪宗學院、禪宗學會,天台學院、天台學會,用這兩個名詞。這兩個名詞人家一看,不會覺得迷信,名不正則言不順,不至於想歪扭了。我這個建議在大陸上得到很好的迴響,他們都覺得我這個構想很好,值得考慮。同修多了,就建一個村,像我們念佛人建彌陀村。這個構想他們聽到也非常歡喜。退休的人都到這個地方,喜歡念佛的在一起念佛;喜歡參禪的,在另外一個地方,禪宗道場到那裡去參禪;喜歡學哪一宗的,到哪一個道場去,十個大道場夠了,不要再搞多了。現在所有的這些,古時候留下來的寺院、叢林,統統做為佛教的博物館,提供人家來參觀旅遊,這就對了。這也是弘法的一種,先讓他在博物館參觀,他對佛教生起敬仰,然後他才能夠發心去修學。

  布施的人,或者是自己親自去辦理,或者是勸別人,因為一個大的寺院、叢林,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人力、財力可以能維護的,能夠邀約一些志同道合的共同來布施結緣,果報是『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這個「轉輪王」是大國王,像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今天自由世界是以美國為首,美國的總統就像是轉輪王一樣,能影響到其他的小國家。共同修布施者,隨喜布施者,果報為『小國王身』。顯示在佛門裡面所修的布施、供養的福報,不可思議。如果再能發心迴向,那他的功德就更大了。迴向的心清淨,前面講了,迴向佛道,迴向菩提,迴向眾生,這個心是清淨、平等、廣大,所以必得諸佛菩薩護念,諸佛菩薩加持,幫助這些人『盡成佛道』。在古時候,可以說自古至今,修福的人很多,知道迴向的人不多。也許諸位同修覺得很奇怪,我們這個迴向很普遍,哪一個人念佛、誦經到後面都會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那怎麼不是迴向?念是念了,有口無心,不是真正迴向。真正發心迴向的人,心清淨,心地平等,心廣大,不一樣。譬如四弘誓願,我想許多同修,甚至於早晚課誦都念,「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發的這個願,可是一想那個人,我恨透他,我才不度他。這怎麼行?與你自己願心完全相違背。換句話說,日常生活當中,還有是非人我,還有分別執著,縱然迴向,沒有效果。就好像是雖然天天念書,考試都不及格,這沒用處,不起作用。天天迴向,慢慢就把這個心變大,變清淨,變平等,這就有效果了,這個樣子才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為什麼?佛心沒有界限,佛心平等,佛心清淨,佛心慈悲,佛心無有邊際。我們修迴向真正的目的,就是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那你怎麼不成佛?這當然成佛。這就是經上常勸我們,善事,一毛一渧,小事,都要知道迴向。

  再看底下一段,是布施老病、產婦。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

  這一句都是講能布施的人,能夠依教修行的人。

  【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我們先看這段。『老病』是每一個人都不能避免的,要不願意老,那就短命;短命又不願意,不願意短命,老總之跑不掉,老苦、病苦。生產的婦女,在從前醫藥不發達、不普遍的時候,那是生死關頭,沒有人照顧是危險極了。現在醫學進步,醫藥發達,這是比從前改善太多太多了。但是前面這個「老病」,我們確確實實要放在心裡,要幫助老人,要照顧老人,老與病都要盡心盡力去照顧。我們今天發心照顧就是布施,這是種因,到我們老的時候,果報就現前了。我們老的時候?老的時候沒有老苦,沒有病苦,這個就得自在了。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決定不能夠嫌棄老人,你嫌棄老人,將來你老了之後,年輕人嫌棄你。我們願不願意?我們自己老了,希望一切人對我都尊重、都照顧,那我今天年輕看到老人,我要尊重他,我要照顧他,我才會得這個果報。

  我們自己要想不生病,對於病人要布施醫藥。美國今天這個制度很好,有醫藥保險。可是這個東西也是在心裡頭一念之間,我們今天去買了醫藥保險,為什麼?是為了怕自己生病,保險公司給我們付醫藥費。你想想你會不會生病?當然會生病,否則的話那個醫藥費怎麼用?一定會生病。你這個念頭如果一轉,我每個月付的這個保險費、醫藥費幫助一切病苦之人,我月月做布施想,你就不會生病了。為什麼?你的醫藥費布施掉了,是給那些有病的人,幫助他們了。你看就在一念之間,一個是為自己,將來一定會生病,要用這筆錢;一個我這個醫藥費捨掉了,供養別人了,自己就不生病了。為什麼?醫藥費用掉了,就在那一念之間,看你怎麼想!一切法從心想生,一點都不錯。

  我們布施、供養別人飲食,我們自己飲食不會缺乏;我們布施臥具,我們的臥具也不會缺乏。幫助人得安樂,自己哪有不得安樂的道理?讀了這段經文,要細細想這個道理。更上一層的,是啟發自己與一切眾生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那個功德利益就更不可思議了。經上講的果報非常殊勝,那是如理如法的修學。這個果報不是假的,所以布施,布施時候的心不一樣,看你心清不清淨?看你心慈不慈悲?看你的心裡面著相不著相?所以得的果報差別就很大了。如果我們的心像諸佛菩薩的心一樣,完全不為自己,沒想到自己,只是憐憫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這個功德就大了。

  我們看底下經文: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

  像佛在前面所講的,如理如法的布施。

  【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這是佛囑咐地藏菩薩。世出世間第一真實的利益,就是勸眾生學佛。人真正能有慈悲心,才真正能做到布施波羅蜜,沒有真誠慈悲,菩薩這個布施我們學不來的。真誠慈悲就是動力。我們今天人間,你要做一點好事,他問你為什麼要做?做這個事情對你有好處,他才做,這談條件的。如果這個事情,即沒有名又沒有利,他肯做嗎?他不做了。佛菩薩大慈大悲普遍在這裡修布施,什麼力量?真誠心、大慈悲心在推動的。一切布施當中,法布施是第一。菩薩修法布施,就像本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你以好心對他,他以惡心相向,怎麼辦?所以小乘人遇到這個眾生,他退心。菩薩不退心,這是大乘,這是值得尊敬的,非常可貴。因為一切一切都是為了苦難的眾生,菩薩好言勸慰,為什麼還得來的惡心相向?實在講不是那個人惡,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人怎麼會惡?是他迷。經上講這個「可憐憫者」,要憐憫他,他無知,他不知道佛法之好,不知道善法。他今天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是非,乃至於切身利害他都不能辨別,我們要同情他,要慈憫他,不能與他計較,而且要特別尊重愛護他,使他能夠轉變。這是一個真正叫學佛,真正叫修布施。

  一個學佛的人,他世間名聞利養統統捨盡了,世法裡頭沒有讓他動心的地方,他還有什麼力量推動他,他天天熱忱在那裡去做?就是慈悲,就是真誠,就是這個力量在推動他。每天自己修行,弘法利生,盡心盡力,不畏一切苦難,這是什麼力量叫他這麼做的?假如我們也得到這個力量,你自自然然在佛法當中就精進不懈,像《普賢行願》裡面講的「不疲不厭」,自然能做到了。這個心要淺而言之,就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愛心。父母為子女那種辛勞照顧,無微不至,兒女不見得會孝順。父母也曉得,兒女將來靠不住;靠不住,還是一樣的關心他。那什麼力量?在佛門講真誠、慈悲,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沒有條件的。佛門常說的,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為什麼?一切眾生與自己是同一個本體,同一個法性,同一個法身,是一不是二,就好像一棵大樹一樣,同一個根。所以彼此互相幫助,還談什麼條件?沒有條件好談的,總是自己覺得是我應當盡的義務,是我本分職責之內的事情,這樣才能夠精進不懈,才能夠發憤自強,無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

  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

  這經文上有『善』字了,最低限度他是真正在修十善五戒這樣的人,這個跟前面不一樣。

  【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髮沙塵等許。】

  這是形容你所修的善很少,很小,微不足道。

  【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沒有法子比喻。諸位要記住,這是一個真正佛弟子,受持三皈五戒,依照佛的教訓修行的人。我們在《觀經》裡面所看到的,那是大乘法中,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在沒有修學之前,先要修一點預備的功夫,這個就是經上講的三福,三種福。這三種福,佛在結論上跟我們說,說「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你看這個多重要。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善男子善女人」,這四句做不到,善就沒有了。所以此地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標準如是,我們不可以不知。孝親尊師,慈悲修十善,這才是善男子、善女人。這個是善的最低的限度,如果這個善要講到圓滿的話,還要加上後面二福。那就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這個善是圓滿的。所以這個善字最低限度,這三福當中修到第一,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否則的話這個善字就沒有了。所以這是關鍵的字眼,我們面對這個經文,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有沒有我一分,包不包括我?我們自己仔細反省就知道了,我有沒有在其中。所以我們往往看這個經文,在佛法當中,這就微不足道一點善,所得的福報都不可思議,這簡直不能叫人相信。那我這樣一解釋,諸位就知道,不容易,經上講的果報是可信的。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福無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若能迴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前面是說明在佛法當中布施所得到的福報,這是給我們做一個比較。佛、菩薩,老師,供養老師的形像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不忘本,這是心地厚道。佛是我們第一個老師,我們在這個世間,佛出現之後,才為我們講經說法,所以釋迦牟尼佛是佛教育創教的創始的老師,這是我們根本的老師,我們稱他作本師,根本的老師。我們供養他、紀念他,不忘他的恩德,三千年前那個老師恩德我們都不忘,眼前的老師當然更是承侍供養,道理在此地。我們中國人家裡供祖先,遠祖我們都不忘他,常常想他,常常祭祀他,眼前父母哪有不孝順的道理,沒這個道理。學佛人家裡的小孩都會拜佛,為什麼?看到自己家裡大人天天拜佛誦經,他看到他就會學著拜;他看到父母會紀念祖先,他將來就會孝順父母。我們中國人到美國來,祖先都不要了。家裡供佛,不要祖先,佛靈不靈?不靈。這是真的。為什麼?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你家裡供佛像一定要供祖先牌位,這是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的。希望我們中國人到美國來,把我們固有好的傳統,在美國能夠發揚光大,你家裡供佛、供你祖先牌位,你們親戚朋友到你家裡來看,他會回家反省,你們對祖先沒有忘記,我們已經不供了,已經忘掉了。你再給他說明利害,他想想,將來兒女長大了,把我們這代也忘掉了。這個在教育上叫根本的教育,比什麼都重要。

  第二個意思是見賢思齊,諸佛菩薩當年也是凡夫,他們已經成菩薩、成佛了,我還在這裡搞生死輪迴。過去生中我們是一樣的,為什麼人家能夠超越三界,了生死、證佛果,我們為什麼不能?他能成佛,我也能成佛,對自己是個很大的鼓勵。天天看到佛菩薩形像,依照這個形像來塑造自己,這是供養諸佛菩薩真實的利益。我們自己這樣供養,也勸一切人這樣供養,那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了。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若能迴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這一段是講布施供養大乘經典的福報。佛不在世,世間雖然有住持三寶,佛在世三寶裡面佛是第一,佛不在世三寶之中法寶是第一。為什麼?佛像不會說話,佛像只能夠做表法的作用,像我剛才講的兩種作用,不能說話,所以經典是第一。我們要想破迷開悟,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證果成佛,完全要依賴法寶。因此供養法寶在佛滅度之後,那個功德就最大了,聽經會叫我們反省、檢點、覺悟。現在這個年頭,人與人相處,誰肯教訓人,誰肯做惡人?看你一身毛病,人家也不會說。說了怎麼?說了得罪你,你未必肯聽。可是展開經典,我們念下去就會發現到,佛在這裡教訓我們,經像一面鏡子,把心裡面的染污、過失全都照出來了。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是開悟了,這是佛經幫助我們的,幫助我們開悟。把我們自己的這些毛病、習氣改過來,這叫修行。我們常聽到佛門當中,某人開悟了,大徹大悟了。是悟什麼?知道自己毛病就悟了,不知道自己毛病就迷惑。知道能改是修行,知道不能改,雖然覺悟不能行。要悟後起修,悟了不修,等於沒悟;悟了要修,把自己的缺點修正過來。所以聽經的好處在此地,讀經的好處也在此地,自己得到這個好處,勸別人讀經,勸別人聽經。再能發心印送經典布施,經上講『發殷重心』,「殷」是真實,真實、懇切、尊重的心。『讚歎』是介紹,遇到人就介紹,講經也是「讚歎」。『恭敬』是起修。這是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這是修的法布施、法供養,這個人的果報就像經上所講的『無量無邊』。『若能迴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歎。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這一段是講,就是剛才提到的布施經典。在得到利益方面來講,那非常殊勝,可是經上那個關鍵的字眼,就是『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字,這個「善」字關鍵。遇到佛的塔寺,『大乘經典』是新的完好的,我們『布施供養』。如果是遇到舊的、毀壞的,我們設法來把它修補。塔寺是可以修補的。經書,這個裡面諸位要明瞭,如果是遇到古書要修補,它有歷史的價值。像現在所印的這些書,沒有必要了。為什麼?我們可以再翻印,不要去補了,補了你送給人,人家也不要,沒人要看,所以這個要知道。假如是線裝書,有幾百年這書留下來的,保留下來,這個書要補。

  我在台灣有幾部書,是明朝末年的版本,到現在差不多是有五百多年了。五、六百年了,這個書的紙都脆了,翻一翻紙會裂開,那是毛邊紙。像這樣的書,這是有歷史價值,我們去把它裱,裱畫,下面用棉紙再拓一層,再整個裱一層,這樣的書再把它裝訂起來,至少又可以保存五百年,這個要修補,使這些古籍能夠永遠傳到後世。我這些書裱好之後,我都不裝訂了,為什麼?我們不能去讀它,留它做什麼?留它做底版,現在照相影印,我用它來照相影印,影印出來的新本子我們自己來讀。像我過去印的《梵網經》,這個就是古老的本子,我重新裱過的。還有一部《法華經大乘》,你們現在看到精裝本上下兩冊,那個差不多也是至少有五百年了,那個我是完全重新裱過一次,裱褙了。原書現在放在台灣,所以遇到這些古老的書,一定要保存下來。這個花的成本雖然很高,裱畫一張一張的裱,幾百頁,但是功德很大,這樣東西使它又能夠延續幾百年。下面這是講的果報殊勝,不可思議。

  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這是也勸我們迴向。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

  這是總結前面所講的。種種布施,那是說不盡的,此地只略舉幾樁而已。

  【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一般學佛的人,不知道事實的真相,起心動念為自己,為一個家庭,不是不得福報,得的福報少,得的福報小。假如你能夠把心量拓開,那個福報就無有窮盡了,天下人都有福,我怎麼會沒有福?當然有福。所以總要把心量拓開,念念想佛法,怎麼樣叫佛法能夠普及,怎麼樣叫一切眾生都能夠明瞭正法,我們盡心盡力來推廣、來介紹,這個就對了。使一切眾生都能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是真實的迴向。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