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導歸極樂世界  (第十一集)  1991/10  達拉斯  檔名:14-007-0011

  請掀開經本,二百八十一面:

  【稱佛名號品第九】

  這部經總共分為四大段。第一個大段是介紹地藏菩薩,這就是第一「忉利天宮神通品」,以及第二「分身集會」,這兩品是第一個大段落。第二大段,是從第三品、第四、第五,這是說地藏菩薩教化眾生的對象。第六、第七、第八是說度眾生的緣,度化之緣,也就是機緣。從這品以下,這是說成佛之因。如果不能幫助眾生成佛,那麼菩薩度化眾生就不能算是圓滿,一定要令一切眾生圓成佛道,這個才叫做圓滿。怎麼個成佛法?當然這一切修學方法當中,最穩當、最直捷無過是念佛法門,所以他教給我們成佛,也不外乎是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寶。從這個地方使我們想起來,世尊在《阿彌陀經》裡面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他們在極樂世界修什麼法門?《彌陀經》上一再告訴我們,那邊的人都是修的念佛、念法、念僧。這一部經,『稱佛名號品』,就是念佛。三寶當中,這是佛寶,念佛成佛。由此可知,這一章是菩薩度化眾生最重要的一章。一開端給我們介紹了十尊佛,這個十尊佛都是地藏菩薩在久遠劫中他修行所親近的老師,他這樣給我們介紹含義很深。在這一品裡面沒有提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十方一切諸佛所敬仰的,菩薩沒提到,所提到的都是他歷劫親近的本師如來,這教給我們不忘本,這個就是教孝,所以含義很深。我們看經文: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為未來眾生。演利益事。於生死中。得大利益。唯願世尊。聽我說之。】

  這一段文裡面,含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這一次在忉利天宮,接受了佛的付託,將佛滅度之後,彌勒佛未降生之前,度化眾生的責任,要地藏菩薩來擔負起來,這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顯示自己度眾生的大願,所以他說我現在『為未來眾生』,這個「未來」時間就非常非常的長遠。『演』是演說,也是表演。眾生當中最殊勝的利益,最大的利益,就是了生死、成佛道,這個是最大的利益。

  剛才說過了,世尊在我們這個世間,教給我們學佛成佛的法門,偏重在西方淨土,這是許多經典都讚歎的,都指歸的。在大經裡面,首先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在華嚴會上文殊、普賢、善財童子,乃至於五十三位善友,無不是以西方世界為歸宿。經上講得很清楚,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這個十地是從初地到等覺,實際上是十一個位次沒有一個不修念佛法門的。《無量壽經》傳到中國來之後,在東晉時代就翻譯出來了,當時慧遠大師在盧山建念佛堂,特別提倡這個法門。到唐朝有善導大師專修專弘。天台的智者大師造《觀無量壽經》的註解,他老人家念佛求生淨土。以後永明延壽大師,明末的蓮池、蕅益都是宗教俱通的大善知識,晚年純提淨土。所以淨宗在清朝一代,真正是戶曉家傳,就是因為這個法門能夠平等普度末法時期一切眾生平等成佛。所以古人常說「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實在是不可思議。地藏菩薩當然也不例外,處處教我們念佛,我們在此地看到菩薩不忘本,他在此地跟我們介紹這些菩薩,是他親近的老師。我們更不能忘本,我們的本師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那念阿彌陀佛才是釋迦牟尼佛最聽話的學生,要體會到這個意思,這一章的精神我們才能把它掌握住了。

  我們看經文:

  【佛告地藏菩薩。汝今欲興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眾生。演不思議事。今正是時。唯當速說。吾即涅槃。使汝早畢是願。吾亦無憂現在未來一切眾生。】

  這段文世尊敦促他說法的時節因緣真正成熟了,對他讚歎安慰。佛度眾生的本願有人繼承,這是無量歡喜之事。

  【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暫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讚歎。其人獲福無量無邊。】

  這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以來,修行證果所經歷的諸佛如來,當然也是無量無邊。在此地略舉幾位,用意是勸勉我們。這個幾位,當然有表法的深義。經歷許多佛,為什麼不舉其他的佛,單單舉這幾尊?這幾尊佛與我們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無邊身如來』,「無邊身」就是法身。佛的法身跟眾生的法身是一個身,不是兩個身,所以這也叫自性身,自性就是身,身就是自性,這個自性身真的是無量無邊,身是一個相。大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現象都是從心性變現出來的,所謂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萬象它有變化,變化是識。識是什麼?識就是分別執著,所以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是識,真心沒有想,真心離念。有念是識,不是真心,真心沒有念,所以真心能夠現相。識心能夠變化,這個十法界的變化是識心在作用,唯識所變。所以盡虛空遍法界統統是自性的現相。什麼叫法身?法是萬法,無量無邊萬法就是自己的法身。這乍聽起來很難理解,怎麼一切諸法都是我的身?上從一切諸佛菩薩,下至惡道眾生,統統是自己,不但這有情眾生是自己,山河大地、虛空世界,這無情的還是自己,這個我們就搞不懂了。佛在不得已的時候則用比喻說。譬如我們作夢,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當你在作夢的時候,夢中絕對不是自己一個人,作夢的時候有自己,也夢到許許多多人,夢境當中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虛空世界。假如你醒過來好好的想一想,這夢從哪裡來的?夢是自己心裡變現的相,既然是自心變現的境界,那夢中哪一樣不是自己?我們整個心化成一個夢境,整個夢境就是自己的心,心外無夢,夢外無心,這個我們能體會得到。所以我們就能夠肯定夢中自己是自己,別人還是自己(這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不是他跑到我們夢中去的),夢中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沒有一樣不是自己。我們回頭想一想,眼前一切眾生、山河大地是我們真心變現的,夢境是我們的妄心變現的,這是我們自己真心變現的。什麼時候你真正肯定了,承認了,這一切萬事萬法都是我自己,你就證得清淨法身了。證得法身的時候,這心是平等的。對於任何一個人都平等,對佛平等,對地獄眾生也平等,為什麼?全是我自心變現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哪一法不是自己?所以禪宗說得很好,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哪一個人真正認得自性了,自己清淨心了,大地寸土都沒有了,為什麼?全是自性,大地也是自性。所以佛度眾生為的什麼?度自己心內眾生,沒有度別的外面去,這個慈悲才叫真正平等,叫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同一個心性,同體,原本就是一個,哪有差別。所以心性無量無邊,心性所現的現相也是無量無邊,這是講到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這個說法是說的法身。

  第二講報身,報身是自受用身,也是智慧之身,就是豁然覺悟了,覺悟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這叫覺悟,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指的這個境界。如果還有是非人我,那絕對入不了這個境界。凡是入這個境界的,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的幾句話,清淨、平等、覺,心清淨了,心平等了,覺而不迷,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境界。所以從能見這一方面來講,就叫做自受用報身,自己真的徹底覺悟了,與一切萬法再也不會有分別、不會有執著了,永離分別、執著。這個智慧也是無量無邊,所以報身也是無邊。從報身起作用,起什麼作用?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像《梵網經》上講釋迦牟尼佛自稱「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從報身起作用,什麼地方眾生有感他自然就有應,感應道交,所以應化身也是無量無邊的。這一尊佛的德號就是一體三身的名號,是我們自己本來面目,藉佛號顯示自己本來的面目,就如同禪宗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下面,這是說聞名見相的利益。如果有人聽到這個名號,聽到這個名號要能解義,要能理解,真正生歡喜心,雖不能夠契入。契入是證入,自己也到這個境界,這個福報是真正的無量無邊,那是功德。不能契入,能對這個名號生歡喜心,生恭敬心,這一個金剛種子種在八識田中,這個福報就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所以這裡講的是獲福,有這麼大的福報。也許我們要問,這佛,「無邊身如來」長得是什麼樣子?我們要想畫他的形像,造一個形像,這怎麼造法?造得像不像?《大藏經》上有一部經,《大藏經》裡面叫《造像量度經》,就是教給你造這個佛像,造菩薩像,造羅漢像,造辟支佛像,怎麼樣去造法。佛的相貌是相同的。眾生相貌不相同,因為心不一樣。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貌不相同,心不同。佛為什麼同?佛的心相同的,佛的心都沒有念頭,沒有念頭就相同了。有念,總不可能兩個人念頭會一樣的;就是一樣,也不會完全一樣,裡面也有少許差別。可是佛的相貌是相同的,所以《造像量度經》跟我們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怎麼能夠在這個相同的相貌當中,認識這是哪一尊佛,那是某一尊佛,怎麼認識?有一種方法,就是他站著或者坐著那個姿態,叫表法,其他地方你沒有法子辨別。

  像我們供養的阿彌陀佛像,彌陀像手上結的這個印,這叫彌陀印,這叫手印。手印,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手語。你看他手擺一種什麼姿勢,它代表一個意思在那裡。阿彌陀佛站著的像,右手垂下,這接引像。所以說你看他手姿勢能夠辨別。這是塑畫佛菩薩形像,這就有了依據。如果依《華嚴》來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見到是佛像,這不是叫「一切法從心生」嗎?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全是自己本性的果德,所有一切菩薩是自性的修德。佛菩薩形像、名號統統代表自性無量的德能,因此我們不必刻意去分別、執著,這個用不著的,曉得統統是代表真如本性的無量智慧德能。

  再看第二尊:

  【又於過去恆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性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發心歸依。是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寶性』,「性」就是真如本性。在一切法當中,性才是真真實實的寶藏,為什麼?它能變現一切萬法。這是從性體上來說。如果從現相上來講,諸佛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寶。為什麼?眾生要遇到佛,那就事事都能滿願了,沒有一樣求不到,沒有一樣得不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是一切眾生之寶。這從相上講的。性相是一不是二,相乃性之相,性是相之性,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從佛的相要能夠體會佛性。所以下面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發心歸依』。此地「發心歸依」,只要一發心皈依,這個人就不是凡夫了,不但超越六道,而且在圓教裡面,這是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菩薩。初發心,發的什麼心?菩提心。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佛菩薩的教誨去修行。從初住,一直到等覺、成佛,永遠不會退轉,這個我們能信得過。所以經文不能夠依文解義。我們今天也發心皈依了,我們心沒發,為什麼沒發?什麼叫心沒搞清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也沒有皈,也沒有依,皈是回頭,沒有回頭。三寶,我們在講堂裡面介紹過多次了。三寶,佛寶是覺而不迷,法寶是正而不邪,僧寶是淨而不染。我們想想幾時回頭了?從迷惑顛倒回頭,依靠自性覺,這是皈依佛;從邪知邪見回頭,依靠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從一切污染回頭,依自性清淨心,這叫皈依僧。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我們幾時皈依過?所以在佛菩薩面前念的三皈偈子,那是有口無心,像二、三歲小朋友唱個歌,那不能當真,我們今天幹的是這個。所以真正皈依這個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我們怎麼不能相信?當然可以信得過的。

  第三尊佛: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波頭摩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歷於耳根。是人當得千返生於六欲天中。何況志心稱念。】

  這是第三尊佛。『波頭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紅色的蓮花。蓮花的種類、顏色很多,《彌陀經》上是略說四色。在許多種的顏色裡面,是以紅色的最殊勝,所以「波頭摩勝如來」,勝是殊勝的意思,就是最殊勝的紅蓮,這尊佛的名號是從比喻裡面建立的。

  佛門裡面表法通常是用三種東西,第一種就是輪,輪相,我們常講法輪,用這個來表法。這個意義也很深,唯有輪能夠代表佛所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從輪相能夠顯示得出來。輪是個圓,圓當然有心,心在哪裡?找不到。雖然找不到,決定有,有,找不到,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心有沒有?決定有,在哪裡?也找不到。輪有周,周是用,我們的身體就起作用(身好像輪的周,它起作用),心是身的主宰,所以佛常常用這個東西來表法。對於我們一個人,養生也應該要像輪來學習,養心要淨,心要清淨,心要空,心裡頭什麼都沒有。圓心,心什麼都沒有,心是空的,心是淨的。身,身是動的,身要勞動,心要清淨,這種人就長生不老了。為什麼?他與自性的性相相應。現在人養生恰恰相反,身要舒服不要動,心在亂動,是恰恰相反,那就毛病百出了,這個問題就多了,他跟這個道理相反,相違背了。所以用輪來表法的意思很深。第二種就是蓮花,在佛門用得非常之多。蓮花代表清淨。蓮,根是生在泥土裡面,泥代表六道,六道是染污的法界;它的莖是在水當中,水是清淨的,代表四聖法界;花開在水的上面,這個意思就表示超越六凡四聖,超越了十法界。不但六凡它不染,四聖也不沾染,這不得已就叫它做一真法界,出了水之後,那就叫一真法界,表這個意思。換句話說,不但對世間法不染著,出世間的佛法也一樣不染著,這才能成就。第三種表法的就是卍字,卍字代表吉祥,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佛在胸口這裡有一個相叫卍字,代表萬德吉祥的意思。這是佛門裡面表法最常用的三種。

  此地說是有男子女人,聞到佛的名號。聞到佛的名號,一定要曉得名號所含的義趣,能生歡喜心,能生嚮往之心,也能夠認真來學習,學清淨不染。心地清淨就會生天,天上環境比我們人間清淨。所以他千次『返生於六欲天中』,「六欲天」,欲界天有六層,他就在六層天上往來,不往下面墮落。『何況志心稱念』,這個「志心稱念」是依照佛的教訓去修行,那個功德殊勝了,那就不止千返生於六欲天了。在六欲天還是出不了三界。這都是說聞名的福德。

  【又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師子吼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念歸依。是人得遇無量諸佛。摩頂授記。】

  這是第四尊。『師子吼』是比喻。在野獸之中,我們常常稱獅子是獸中之王,獅子叫的時候,音聲非常威猛,獅子一叫那些小的野獸,嚇得腿都軟了,跑都跑不動。佛法裡面把如來講經說法比喻作「師子吼」,佛一說經這些外道都被佛所降伏了,所以用這個比喻,比喻佛說法。所以「師子吼如來」是形容佛說法的威猛之相。

  底下講聞名得益,『聞是佛名,一念歸依』。「聞是佛名」就是聞佛說法,因為這尊佛的名號是代表說法的。聞法說法,「一念歸依」,一念就是一心,一心一意歸仰佛法,依靠佛的教訓來修正我們身心行為,這個與佛緣就深了。所以他會常常遇到諸佛如來講經說法,『摩頂授記』。我們看到這個因與果確確實實相應。

  第五尊是拘留孫佛佛。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拘留孫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志心瞻禮。或復讚歎。是人於賢劫千佛會中。為大梵王。得授上記。】

  前面跟後面這些諸佛,我們仔細觀察,都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之前,他那個時候初學佛還沒有證得菩薩果位時候,親近的這些老師。這當中跑了一尊『拘留孫佛』來了,而且又說『千佛會』上,這就變成我們『賢劫』了,變成我們這一劫了。我們這一劫,第一尊佛是「拘留孫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距離我們很近,這怎麼講也講不通?前後的佛跟我們距離都很遠很遠,無量劫前的事情,怎麼會跑到現在這一劫插到當中去了?諸位要曉得,佛在許許多多經論裡面告訴我們,諸佛如來同名同號的很多,所以他是跟我們「賢劫」第一尊佛同名同號,不但名號相同,住的劫也相同。我們現在這一劫叫賢劫,那個時候拘留孫佛出現在世間也叫賢劫,所以是佛名、劫名完全相同。絕不是指我們自己現在這個賢劫,不是指這個,這樣才能夠講得通。我們這個社會上,同名同姓的人也很多,同名同姓住的地方地名相同的也不少,也有,無論在中國在外國。所以在太虛空當中,佛菩薩同名同姓的有好多好多,這個我們要知道。

  底下佛的名號也略為介紹一下,「拘留孫」是梵語音譯的,翻成中國的意思翻作應斷,就是應該要斷。斷什麼?斷煩惱,斷習氣,斷生死,是從這上建立的名號。還有一個意思叫莊嚴,你能夠斷煩惱、生死,那是真正的莊嚴。所以這個意思都相通。能夠斷煩惱,能夠斷習氣,他的心地當然清淨。『梵』就是清淨的意思,所以他的果報在梵天,身心清淨果報在梵天。諸佛菩薩在梵天裡面也常常講經說法,你在那裡會遇到佛法,會遇到佛菩薩給你授記。『上記』就是受成佛之記,是預先告訴你,你在某一個時期修行證果、成就。

  再看第六尊: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毘婆尸。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

  『毘婆尸』也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勝觀,勝是殊勝,觀是觀察,也可以說是觀念,對自己來講是觀念,對外面來講是觀察。我們對內對外不但沒有勝觀,連「觀」這個字都談不上。為什麼?成天打妄想。妄想、分別、執著,這三樣東西只要有一樣,觀就沒有了。所以佛法裡面修行,總綱領上來講就是修定。觀,是什麼?觀是定慧等學。你看教下所講的,無論是天台、賢首,乃至於法相、唯識,都叫修觀。天台家叫止觀,止觀就是禪定的一種方法。我們念佛,說實在話也是屬於止觀。這一句佛號,念這句佛號,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別都放下,放下就是止。所有一切妄念把它止住,專提這句佛號,這就是觀,叫觀照。照住這一句佛號,一定要叫這句佛號字字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裡頭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個叫功夫得力。這是修清淨心,沒有妄念,心清淨。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這是智慧。所以這種修行方法裡面有定有慧。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統統沒有了,止也沒有了,觀也沒有了。那個佛號念了有沒有好處?有好處,得福報,不能出三界,得人天福報。如果這個裡面得力,功夫得力,得力就是止觀。那能夠得功夫成片,能得一心不亂,決定往生。

  所以古德教給我們念佛,像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給我們講的「淨念相繼」,這四個字就是念佛的祕訣,就是此地講的勝觀。淨,就是心地清淨,沒有妄想,沒有分別,這是淨;念,心念口念,念得字字分明,清清楚楚,佛號從心裡面生出來,口裡念出來,耳朵再聽進去,這很容易攝心;相繼是不間斷,一句接一一句不間斷,這叫功夫得力,這就叫做勝觀。念到功夫成片,這就往生了,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真正得生淨土。往生這個意念不強,來生得人天福報,不會墮惡道。『受勝妙樂』,殊勝微妙快樂。《大莊嚴論》云:「無病第一利」,利益,真正的利益,大利,不生病。「知足第一富」,什麼人最富有?知足的人最富有,為什麼?無所求,不求了,這是真正富足。「善友第一親」,真正的善人有智慧、有道德,你親近這些人,這就真正是第一親。「涅槃第一樂」,什麼最快樂?心地清淨最快樂。佛給我們講的,我們仔細想想很有道理,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再看下面第七尊:

  【又於過去無量無數恆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畢竟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

  『寶勝』,也是從比喻上建立的名號。「寶」是世間人所希求的,可是世間人所希求的寶,所謂七寶而已,都是屬於財物。你擁有寶藏可以得財富,不會貧乏,但是這並不是真正的寶。為什麼?不能了生死,不能夠消災免難。佛給我們講真正的寶藏,是自性的智慧功德,這是真實的寶藏,永遠丟不掉的。佛在大經上非常具體的告訴我們,三德是指法身、般若、解脫,每一德裡面都有四寶,這個四寶就是常樂我淨。法身具足常樂我淨,般若也具足常樂我淨,解脫還是具足這四淨德,這是真正之寶。所以我們就曉得,世間之寶不稀奇,不值得去追求,這是真的。追求物欲,我們將來前途是愈往下墮落。欲念太重了,往下墮落。所以貪瞋痴這是三惡道的業因。

  佛給我們講知足第一富,我們吃得飽,穿得暖,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了,這個快樂。真正能體會佛的教訓,一生哪有不幸福、不快樂的道理!凡是一生當中天天憂慮,天天煩惱,你要去追究他到底是什麼原因?不知足,那個苦惱都是為了不知足而來的。所以學佛要體會到佛的教訓,要體會到真實的事理,依教修行,才能得大自在。經上講的,『畢竟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現前就得「勝妙樂」,現前就得到。所以知足非常非常重要。佛在一切經裡面幾乎沒有一部經不提到「少欲知足」,少欲知足大到了極處、頂點了,世出世間我統統都不求,沒有這個欲望了,少欲;知足,一句佛號就知足了,一生就受持這一句佛號,依照大勢至菩薩教訓來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這一生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這才真正是少欲知足的功夫做到家了,做到究竟圓滿了。真的身心世界世出世法統統放下,曉得這一句佛號是寶勝,是寶中最殊勝者。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寶相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羅漢果。】

  這果報並不很殊勝,證阿羅漢,但是比起前面在人天當中受勝妙樂,那要高出很多了。『寶相』是從相上所說的,「相」是從心地變現的,所以世俗也常說相隨心轉。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相,所以相會變,隨著你的心在變。真正有修行的人,無論在家出家,如果他修行功夫得力,半年、一年相就變了。變得真快,心變了,相就變了。心清淨了,身體就健康,毛病都沒有了。境隨心轉,我們身體也是境,隨心轉。佛的相是人當中相貌最殊勝的,最圓滿的,找不到一絲毫缺陷,那是佛的智慧圓滿、德行圓滿。我們講福德,福德圓滿,因此他的相就圓滿。經上跟我們講的,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諸位要想詳細知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可以看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他《講義》裡面註得很清楚。每一種相都屬於果報,既然是果報,當然就有業因,你不修因哪來的果報?佛的舌相,佛的舌頭很薄,所以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廣長舌相。我們不行,沒有這個能力,佛在經上說,我們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子,三生不妄語。三生不妄語才有這個相,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子。佛舌頭伸出來整個面都蓋起來了,你想想看,佛是多生多劫不妄語,修來的。每一種相都是一種方法修來的,這是江居士在經論上把這個蒐集得很齊全,每一種相好的修因他都寫出來了。

  底下講的得益,說是男子女人,聞到這尊「寶相如來」,見到佛的相好,生歡喜心,生仰慕之心,也想修學,也想修這個因,將來能得相好,這個人不久就『得阿羅漢果』了。這個也有證明,佛陀在世,阿難尊者,你們念《楞嚴經》就看到了,阿難為什麼出家?就是仰慕釋迦牟尼佛的相好。他看到佛的相太美了,他說這個相絕對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修行所得來的,修行能有這麼好的相,所以他就發心出家修行。所以他修行的目的不是作佛,不是作菩薩,是想長得漂亮一點。這個就是心地不真,「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才遭了難。但是證阿羅漢果,這是他得到的。

  這部經是大乘經不是小乘經,怎麼也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有兩種,有大乘阿羅漢,有小乘阿羅漢。「阿羅漢」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學。無學,他所學的統統學完了,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畢業了,畢業就是沒得再學了,就是這個意思。小乘法裡面畢業了叫阿羅漢,大乘法裡面畢業了叫大阿羅漢,所以經上講大阿羅漢跟小乘阿羅漢差別太大了。大乘阿羅漢是第十地的菩薩,我們講十地是第十地法雲地的菩薩,在他上面就是等覺,等覺再上面就成佛了,可見得他距離成佛非常非常接近。如果就小乘果位來講,阿羅漢就是圓教七信位的菩薩,他跟小乘阿羅漢在斷證功夫上來講是平等的,阿羅漢斷見思煩惱,圓教七信位菩薩也斷見思煩惱。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就是事一心不亂,我們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也是斷見思煩惱,所以這個地位相同。地位雖然跟小乘阿羅漢相同,但是那個功德、福報不一樣,念佛人的功德福報比小乘阿羅漢要超出太多太多了。

  第九尊是袈裟幢如來。

  【又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袈裟幢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袈裟』是如來寶幢之相,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說的標誌,「袈裟」是一種標誌。『幢』是說法的標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著袈裟,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之後也不例外,著袈裟也就是勸導眾生少欲知足。佛在世,出家人的生活非常簡單,三衣一缽。出家人有什麼財產?三衣一缽。當然佛行化的地區都在印度恆河流域,那個地方天氣熱,三件衣服足夠了,最冷的時候三件衣服一起穿上,熱天穿一件。衣服,不像我們這有裁縫的,你們看看印度人的衣服,就是一塊大布往身上一裹。他只有三塊布,這三衣隨身帶的,晚上睡覺的時候,這個三件衣就可以當被蓋。所以他也沒有房子住,樹下一宿,這是佛的制度。日中一食,他吃飯是外面托缽,一天出去托缽一次,一天吃一餐。睡覺睡在樹下,樹下只可以睡一個晚上。為什麼?怕你看這個大樹很好,很陰涼,每天晚上都到這裡來,對這個樹起了貪心。這個地方好,天天到這來,所以給你制一個戒條,只可以住一個晚上,第二天要搬走,到別的地方去,絕無留戀,勸人少欲知足。

  可是在現代這個社會,這個制度好不好?非常之好。可惜的行不通,我們今天出去托缽誰給飯給我們吃,沒有人給你;我們晚上在樹下住一晚上,警察會來趕我們,行不通。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因為是中國帝王禮請這些法師到中國來,來了之後這都是帝王師,中國人尊師重道,哪有叫老師出去討飯的,這做學生心裡怎麼樣也過不去。所以一到中國來,居住的是宮殿(照皇帝居住的那個房舍一樣的來建造,居住的是宮殿),飲食起居都有人伺候,他想托缽也托不成了。所以到了中國,佛教立刻就中國本土化,也是當時的現代化。從前這種生活方式我們要記住。所以今天袈裟雖然還有,但是已經縮小了,只有原來袈裟三分之一大。你看印度人穿那個衣服,跟我們中國這個袈裟,搭在身上這個披衣,我們這個披衣大小只有他們的三分之一。這做個紀念,使我們看到袈裟,不忘當年釋迦牟尼佛師徒,他們行道那個時候生活方式,我們念念不忘,少欲知足。

  現在佛教在日本,日本出家人的袈裟縮小得更小,不知道多少分之一,不曉得了。你看日本的法師們,平常穿的西裝、穿的皮鞋,你根本也不知道,只是剃光頭就是了。是剃光頭,沒錯,穿西裝,穿皮鞋。他的袈裟在哪裡?西裝口袋裡,拿出來大概這麼一小塊,二、三寸,裡面也是一格一格的。用的時候,做佛事的時候,掏出來一個帶子套在頭上,掛在這個當中,這就是他的袈裟;不用的時候,拿起來,收到口袋裡去。日本人科技很發達,這個也把它縮小了,縮成那麼一點點,裝在口袋裡去。但是都是紀念的意義,不過他那個實在太過分了一點,我們這個至少還可以披在身上。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所以它是表法的。

  念佛的功德,念佛的教誨,既然肯念,當然能信,當然能行,所以他有『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的利益。

  末後一尊說: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大通山王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恆河沙佛。廣為說法。必成菩提。】

  這一尊佛號也是從比喻上建立的。『大通』是指的法,「通」是通達,大通是無所不通、無所不達,像近代一般宗教徒讚美上帝全知全能,這個大通就是全知全能的意思。『山王』是比喻,凡是佛經裡面講到的山,都是用須彌山來做比喻,須彌山是這個世界裡面最高大的山,山中之王。這個名號,前面兩個字是法,後面兩個字是比喻,比喻佛的智慧、神通就像須彌山王一樣。大通,在三德裡面來講,當然是偏重在般若,偏重在智慧。在應用,那就是說法,因此聞名依教修行,他能夠得聞諸佛為他說法,正是所謂眾生有感,佛一定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佛菩薩,我們凡夫沒有法子想像的,決定不能用凡情去測度,那就錯了。佛菩薩無量的德能,無盡的慈悲,哪個地方有感,他哪個地方就有應,感應道交。我們求,求有的時候不應,不應就是我們感的力量不夠,不是他不應,而是我們自己這裡產生了障礙,叫業障,障住了,這是不得感應。只要把這個障礙去掉,就通達了,就感應道交了。去障礙的方法就是懺悔,懺悔業障,那一切就通達無礙了。什麼方法求懺悔?讀經,特別是《地藏經》。為什麼說特別是《地藏經》?《地藏經》裡面說眾生的種種過失,說得很多,我們讀了之後想一想我有沒有。這經像一面鏡子一樣,我們自己有過失,自己不能發現,這一讀經統統發現了。發現之後把它改過來,業障就沒有了,就消掉了。這些過失就是障礙,只要把這個東西消除,與諸佛菩薩就會感應道交。

  這是地藏菩薩詳細的給我們介紹了十尊佛。當然他親近的不止十尊佛,所以下面又說,這是總說:

  【又於過去。有淨月佛。山王佛。智勝佛。淨名王佛。智成就佛。無上佛。妙聲佛。滿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說佛。】

  末後一句就帶過去了,像前面所說的這些佛太多太多了,『不可說』。這個「不可說」是個數字,是印度最大數字裡面第二個,第二大的。有十大數裡頭從最後的那個大數,這是第二。還有一個比這個更大的,是「不可說不可說」。他這裡只說了一個「不可說」,所以這是第二大數。你就曉得經歷的佛太多了,真是說不盡。

  這幾尊佛,我們也不必詳細介紹了,我們看底下經文:

  【世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

  這一句開示非常重要,句句是慈悲至極,我們不能夠把它疏忽,不能輕易看過。一生當中能夠遇到佛法不是簡單人,今天世界雖然說不大,世界上人口有四十多億,四十多億人當中,有幾個人聞到佛法?一生當中有機會聞到佛法,實在不多。聞到佛法之中的,又有幾分之幾聞到正法?就更少了。這個世間假佛法太多,真佛法不多,我們能聞到那實在是有幸,實在是要珍惜。更應當像佛在本經裡面屢次的囑咐,要把佛法推廣,普遍介紹給有緣的眾生。所謂有緣,就是他能信、能解、能行,那這都是有緣的人。我們要把佛法介紹給他,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學佛,幫助他深入,幫助他求生淨土。

  佛雖然是無量無邊,《華嚴經》上講的主伴圓融,這十玄門裡頭說的,說得非常之好,一尊佛是主,一切佛是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我們不要有執著,不要有分別,心地才會得到清淨、平等,才會真正做到普賢菩薩修學的方法,「禮敬諸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真正的禮敬;一有分別、執著,禮敬沒有了,這個要知道。我供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第一,阿彌陀佛是主,一切諸佛是伴,這本尊。他供養藥師如來,藥師如來是主,阿彌陀佛也是伴。另外一個人供養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是主,藥師、彌陀都是伴。主伴圓融,一切諸佛是個個都可以作主,是人人也都作伴,你看平等不平等?真平等。我們不知道真相,在這個裡面分別、執著,自生障礙,這叫大錯特錯了。所以生生世世學佛,不得其門而入,原因在哪裡?就是這些分別、執著,不知道主伴圓融,不知道佛佛平等,不曉得這個道理。佛如是,菩薩也不例外,經典亦復如是。

  我們這裡淨宗學會,我們尊崇的《無量壽經》第一,其他一切經都是伴,《無量壽經》是主。另一個道場專修《地藏經》,《地藏經》是主,《無量壽經》也是伴,主伴圓融。你說哪個是第一?每一部經都可以稱第一。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門你只要專修、專學都能得一心,而且什麼?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不一定要專修淨土法門。你看《無量壽經》上,三輩往生講得多清楚,經文上四大段,前面上輩往生的,中輩往生的,下輩往生的,後面一段是讀誦大乘往生的,那就是一切大乘經,就沒有指定哪一部了。我們念《地藏經》,供養地藏菩薩,依照地藏法門來修學,能不能往生?決定往生。《無量壽經》上有。

  所以,記住往生不往生,那個要緊的地方就是你功夫得力不得力,就在這裡。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在淨土來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都講究功夫的。禪宗裡面講觀照、照住、照見,觀照等於我們的功夫成片,照住等於我們的事一心不亂,照見等於我們的理一心不亂。每一宗在功夫上講的名詞術語不一樣,事實境界都相同,只要你達到像禪宗講的觀照的功夫,我臨命終時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決定得生,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你看四十八願最後的五願,都是為了一切大乘菩薩們所發的,所以說不一定要修淨土三經才能往生,修哪一部經統統能往生,這個要知道。所以我在外面到處講經,是已經修學哪一個法門的,我就勸他專修,不必要改。你還沒有修學,沒有選擇的,我勸你選擇《無量壽經》。為什麼勸你選擇《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容易,比起一切經裡那些法門容易,而且裡面性相、事理所講的經文不長,但是面面都周到,這個很難得,是難得的一部好經,非常適合於我們現代人來受持,所以是特別介紹。但是已經選定其他經典,我不會介紹的,我不會破壞別人,教人家改變方向,不會,認真努力,一心一意專修,迴向求生淨土,必定能生。

  這個末後還有一段:

  【是眾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

  這一段說得好。但是要真正達到,『終不墮惡道』這個目的,那就決定要得生淨土,這一句才能實現。為什麼?永脫輪迴。假如不能夠往生淨土,也就是不能出離六道輪迴,三惡道非常難避免。縱然這一生不造惡業,多生多劫之中,惡業造得很多,沒有辦法保證這些惡業種子不起現行,這誰都不能保證。所以那是很麻煩的一樁事情,往生淨土這個事情才是真正徹底解決了。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