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如何離苦得樂  (第一集)  1990/7  美國  檔名:13-002-0001

  美國淨宗學會主辦這次的講座,要我給大家在此地結結法緣,講題也是臨時擬定的,內容還是不出《無量壽經》。為什麼我們要極力提倡《無量壽經》,也正是我們今天這個題目所探討的。

  現在在這個社會,國內、國外雖然物質生活已經可以過得去,實在講苦難還是非常之多。怎樣離苦得樂,確實是今天唯一的一個課目,這個題目也是佛法弘揚的目標。佛法,佛之所以出現在世間為我們講經說法,其目的就是教我們離苦得樂。首先我們要知道苦從哪裡來的,然後才能夠明瞭佛對我們的教訓,真正可以達到離苦得樂的目標。從根本上來說,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苦是從迷惑顛倒裡面所生的,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無明,無明是一切苦的根源。無明是什麼?就是對於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現象都不明瞭,換句話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道、不明瞭就叫做無明。

  宇宙人生,可以說自古以來,中國、外國一些學者專家,我們今天稱之為哲學家、科學家、宗教家,都在那裡探討,都在那裡研究,可是一直到今天都沒有結論。實在上這個結論唯獨佛法裡面有,佛法裡面雖然有,可惜相信的人太少,這也是有原因的,就是在晚近大概兩百年間,社會人士誤認佛法為宗教。這宗教,尤其現代受過高等教育的這些人士,聽到宗教就會跟迷信連在一起,認為佛教是迷信,不肯深入去研究,這個誤會是非常之大。其次一個因素,佛教的經典太多,不但多,而且有相當的深度,不但有深度,而且所用的文字是文言文,要嚴格的來說,在中國文字學裡面叫變體文,它不是真正的文言文。你看看佛經,不要拿別的比,拿《古文觀止》來比一比,就顯得很淺顯。佛經的文字好懂,《古文觀止》不好懂,所以它叫做變文,變文拿現代的話說,就是古時候的白話文。

  可見得翻經的這些大師們絕對不會把文字故意寫得那麼深,叫人看不懂。翻經大師的目的是希望這部經翻譯出來之後,能夠普遍流通,稍稍讀一點書的人都能看得懂,他的目的是在此地,所以佛經的文字是最淺顯的文言文。但是這種最淺顯的文言文,現在人都感覺得很困難,因此在近代有不少人提倡,想把佛經再用白話文翻譯出來,這是一個好的構想,可是很不容易做到。為什麼不容易做到?開經偈上有句話說「願解如來真實義」,誰能解如來真實義?不解如來真實義,要他來翻譯那很可能就把如來的意思翻錯,這一翻錯過失就很大,對佛法的弘傳一定產生負面的影響,這個影響可能就把佛法滅亡掉了。所以譯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說把中文佛經翻成外國文,那就更難了。所以中國人應當自己慶幸,古來大德翻經的這些法師、居士們,可以說都是有修有證。不但是有修行,確實是證果之人,唯獨證果才能夠懂得一些如來真實義,就是不能完全懂得,總懂得一部分。翻譯雖然不能夠像佛講得那麼圓滿,總是八九不離十,這就非常的難得。這是說到中文所譯的經典,我們應當要珍惜。

  學習的方法,說實在話,佛的目的是要度我們,度這個字,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幫助我們,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幫助我們離苦得樂。如果達不到這個目的,佛到這個世間來就沒有意義,他來做什麼?因此這個事情是難,可是他有善巧方便,他有方法,很巧妙的方法,能夠叫我們每個人,無論什麼樣的根性,你聰明也好,愚笨也好,你年輕也好,你年老也好,只要你接觸到佛法,佛就有能力幫助你,就能夠滿足你的心願。這不容易,實在不容易。現在關鍵之所在,就在乎我們能不能相信?所以佛法對「信」這個字非常的重視。《華嚴經》上說得好,「信為道元功德母」,信這個字是入道、證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能生一切功德,信心。如果我們對於佛法沒有信心,佛法雖然好,它的真實利益我們就得不到。

  可是在過去佛法的弘傳困難還不大,為什麼?代代相傳都有師承,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大致上沒有多大的出入,所以我們親近一個善知識比較上容易。現代的社會由於提倡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沒有人加以限制,這一開放、一自由,諸位想想這好不好?好壞實在講很難下斷語。如果是正確的思想、言論,當然不加以限制傳播,這是好的;如果是邪知邪見,沒有限制,也讓它傳播,一般人要沒有相當的修養,頭腦不夠冷靜,就邪正不分。如果邪知邪見傳播的範圍超過正知正見,換句話說,這個社會上對於邪正就非常不容易辨別。古時候言論、思想有限制,實在講有限制的好處,有它的好處,凡是不利於世道人心,不符合道德標準,一律不准流通,由國家來監督,這是跟我們現代人的思想完全不相同。在過去,這個限制實在講是有標準的,這就是社會道德的標準,今天是完全開放。

  現代學佛是非常的困難,找一個老師不容易找,到哪裡去找老師?老師要找一個學生也找不到,找不到學生。所以我們要真正想離苦得樂,要不走老路子,我看沒有第二條路好走,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得要靠老路子、老方法。但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苦難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佛法經論雖然很多,什麼樣的法門才能夠救急?讓我們學了立刻就能得到效果。在美國這個社會普遍流行的是密宗、禪宗,大家認為什麼?立刻就能見效。見的什麼效?神通、感應。是不是真有?給諸位說真有。但是說實在的話,這種神通感應確實普遍的存在,但是它不能解決問題,你的苦難還是沒有法子離開,你的幸福快樂還是很渺茫,我相信許多同修在這裡修學的時候,親身能體驗得到。這個不是說禪與密不好,禪與密都是佛陀傳下來的,哪有不好的?問題是在你怎樣去學習,你學錯了,佛法所求的不是神通,也不是感應,所以你求的目的就錯了。

  佛法求的是什麼?求的是叫你破迷開悟,叫你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迷惑,求這個。現在的問題關鍵就應該要曉得,什麼叫做迷?什麼叫做悟?迷悟有很多不同的層次,高的層次我們不要說,我們講最低的層次,自己才能得到受用。什麼叫迷?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錯誤了,自己不知道,這就是迷,不知道自己錯誤。我想錯了,我看錯了,我做錯了,我統統明瞭,明瞭自己的過錯,這就叫開悟,再能把自己的過失、錯處改正過來,這叫修行,這叫功夫,這就是離苦得樂的根源,可是人能夠知道自己過失實在講不容易。哪個人沒有過失?沒有過失就成佛、成菩薩了。實在講菩薩還有過失,完全沒有過失就成佛。菩薩跟我們有什麼不相同?菩薩知道自己的過失,天天在改過自新,到完全沒有過失就叫成佛。所以如果我們自己每天能夠發現自己的過失,能夠把自己的過失毛病找出來,天天都發現,那我就恭喜你,你就是菩薩,菩薩叫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他不迷。

  要想發現自己的過失,剛才說實在是不容易,從前的讀書人,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儒佛都提倡功過格,大多數用《感應篇》、用《陰騭文》來檢點自己一天的過失,用這個方法。佛門裡面你看蓮池大師有《自知錄》,《自知錄》就是功過格,佛門裡面用這個方法每天來檢點自己過失。這是求什麼?求覺、求不迷,這個比我們學佛的人用戒律是要方便太多。印光大師在世特別提倡的《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了凡四訓》,不遺餘力的提倡,我概略估計弘化社印這三種書超過三百萬冊。在那個時代這樣大量的印行流通,目的是讓真正學佛的人,真正修求福的人,有個實在的依據,他真能求得到。這是老法師了不起的慧眼,指出我們一條正確的方向。

  剛才說過,佛教經論太多,尤其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整個世界非常混亂,世界上沒有安穩的處所,人心沒有皈依,沒有依靠,這是非常痛苦的。這樣多宗派,這樣多的經典,我們學哪個好?如果我們熟悉佛法的教學,一定能夠體會得到,除了淨土宗之外,一定要有很好的老師指導,不是說別宗不好,要有好老師指導。淨土宗沒有好老師不要緊,為什麼?你老實念佛就行了。我找不到好的老師,我也有辦法成就,這是佛真是大開方便之門,找不到好老師,還有一條路能成功,能走得通的。真正有好老師指導那可以,你修學其他的宗派,行。實在是找不到老師,對這個老師沒有信心,有懷疑,我們就回過頭來找不要老師的法門。

  淨土宗裡面所依據的經典,的確分量很少,五經一論,在中國歷代淨宗真正依靠的經典是三經一論,《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往生論》。一直到清朝晚年咸豐年間,魏源居士才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附在三經之後,這成為淨土四經。魏源居士晚年也是專修專弘,他有《無量壽經》五種譯本的會集本,這是非常有見地,因為「普賢行願品」與淨土宗的關係非常的密切。到晚近,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再把《楞嚴經》上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淨土四經的後面,這成為淨土五經,五經是這麼來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文很短,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少。《般若心經》大家都念得很熟,二百六十個字,它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

  印祖把這篇東西列在淨土稱為五經,我對他實在是五體投地。你看這麼多年代,這麼多人都沒有看出來,他老人家看出來了。他要不提出來,我們讀《楞嚴》都不注意,都是含糊籠統就這麼念過。我自己學經,《楞嚴》是我主修的課程,我也講過很多遍,都沒有重視,直到看到他提出成為五經,我突然才仔細來看,確實是了不起。這章經可以說是淨土宗的心經,《般若心經》是般若部的心經,大般若的心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不僅僅是淨土宗的心經,可以說是整個《大藏經》的心經,也就是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的心要,不過是如此。如果再擴大一點來講,諸位對大乘佛法要有深入的研究,你就能體會到,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說的無量無邊法門,都出不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二百四十四個字。這是老和尚不特別拈出來,我們就忽略了,才曉得這實在了不起。為什麼?世尊在《無量壽經》裡面跟我們轉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最重要的一願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說的是什麼?十念必生。念阿彌陀佛念十句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真正了不起,這真正叫普度一切眾生。

  我們在當年初學佛的時候,對佛法雖然很景仰,對釋迦牟尼佛也很尊敬,可是心裡總有疑惑,總認為釋迦牟尼佛的智慧、能力並不是真正圓滿,釋迦牟尼佛也有不能,也有做不到的事情,總是有這個念頭,其實這是我們以凡夫的心態去測量佛菩薩,哪裡曉得佛菩薩確實有不可思議的智慧、能力。這是什麼?一個人造作很深的罪業,立刻就要墮地獄,這樣的人佛有沒有能力叫他馬上成佛?如果有這個能力,那佛真是全知全能,我沒有話說;如果佛沒有這個能力,那佛的能力還是有限。到我們念了《無量壽經》,念了《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才知道佛真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就是阿彌陀佛本願的第十八願,「臨命終時十念一念必生淨土」,生到淨土就成佛,確實能叫五逆十惡的地獄眾生立刻成佛,這是真正不可思議。這個法門在淨宗,所以我們才體會到這個法門之廣大。

  大勢至菩薩這章給我們什麼啟示?這個很重要。經文一開頭就說得很清楚,大勢至菩薩自己對著釋迦牟尼佛講,他說「我與五十二同倫」,這五十二是講什麼?就是說所有的念佛人,所有念佛求生淨土的人把他分為五十二類、五十二個等級,這就是圓教裡面所講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十二個位次。同倫,倫是倫理的倫,就是志同道合,就是專修念佛法門的人。換句話說,就是從初發心到成佛,用什麼方法?就是用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不可思議!不要用其他的法門。後面經文講得更清楚,他的方法是「淨念相繼」。他的功德,功德是佛門說的,我們一般人講效果,效果是什麼?「自得心開」,自得心開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可見得他的成就跟禪宗是一樣,是明心見性,用什麼方法明心見性?念阿彌陀佛的方法,用淨念相繼。

  所以這個念佛就要注意了,是淨念,淨是什麼?清淨心,要用清淨心去念這句佛號才行。相繼是不間斷,一句一句接著,著重在淨,著重在繼,著重在這兩個字。我們再說得簡單一點,淨就是決定不懷疑,懷疑心就不清淨;決定不夾雜,夾雜什麼?夾雜一些妄念,有夾雜那你的念就不淨。所以一定要能夠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這就叫淨。你看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教我們念佛的祕訣,他說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夾雜什麼?夾雜的是念經,連念經都是夾雜。我每天念一遍《金剛經》,念一部《地藏經》,再念阿彌陀佛,行不行?不行,你這個念不清淨。你念《華嚴經》、念《法華經》都不行,都是夾雜,念咒也是夾雜,做法會那就更夾雜,這是很大的忌諱。因為我們的目標是修清淨心,心真正到清淨了就開智慧,真正的清淨心就是心性,就叫明心見性。我們的心現在不明,為什麼不明?夾雜的東西太多了,所以它不明,心性見不到。我們念佛的目的無非是把這些夾雜的東西去掉。所以念佛要著重在淨念,這個淨字很重要;要相繼,要念念不中斷。

  可是這個法門實在講是一切諸佛都說難信之法,你要一聽說就相信,說老實話,你決定是再來人,你不是個普通人,普通人是決定不可能,因為你要真正一相信了,可以說你這一生決定成佛,這是多大的福報!我們常常有同修用這個法門接引,說是人家難信,我聽了,我說很正確,為什麼?看看這個人,他像不像成佛,他不像。真正相信,完全不改變,他這一生成佛了。菩薩他都不要,他成佛,你想想是什麼樣的福報,什麼樣的智慧,他是那種人嗎?不是。我們再想想我們是嗎?我們也不是,所以聽了半信半疑。真正是那種人,他這一生成佛的機緣到了,一聽就相信,馬上就接受,那真是諸佛護念,三寶加持,這個不可思議。

  所以大勢至菩薩接著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方便就是不須要借任何方法來幫助,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他就成功。大勢至菩薩所修的就是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永遠不改變,他來接引眾生、度化眾生也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實在講是修「楞嚴大定」,因為《楞嚴經》上二十五圓通,二十五位菩薩各人說他自己用什麼方法修楞嚴大定。大勢至菩薩說明他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修成楞嚴大定,觀世音菩薩是用參禪的方法,方法不相同,他的結果是一樣,全是修成楞嚴大定。我們不能說沒有善根,如果沒有善根,你在這一生不可能聽到這個佛法,聽到之後,你也不可能會接受這個佛法。你聽到了,你能接受,雖接受,半信半疑,不肯認真的去學,就說明你還有一點善根,你的善根還不夠成熟,我們都是這樣的人。

  那麼要從哪裡培養?當然要從大乘佛法。你對於大乘佛法真正通達、理解,你對於淨土宗才會認識,可是這很難。走近路,那你就得要相信我說的,你相信我說的,說老實話,你就省了三十年的時間,我是搞了三十年才相信。你跟我一樣半信半疑,要到我這種堅定信心,你還得要去努力三十年,三十年如果碰不到好老師指導,那還靠不住,三十年信心也沒法子堅定。如果要速成,真正想成就,諸位可以從淨土五經下手。《五經讀本》我們在臺北印了很多,流通在美國也不少,現在運到達拉斯的也很多,我看我們書庫裡頭藏書也還有很多,同修們都可以能夠得到。從五經下手,五經當中最重要的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一定要真正去讀誦,要認真去讀,一天至少要念三遍,好好的去念三年。這三年當中把所有一切其他法門統統放下,專心念佛,修什麼?修清淨心,修一心不亂。

  心清淨了,你的業障就消除了,什麼叫業障?業障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那叫做業障。心清淨了,不胡思亂想,業障就沒有了,業障沒有了,智慧就開了。這個智慧就是你處事待人接物,忽然之間聰明了,從前人事看不清楚,現在看得很清楚;以前不知道怎麼做法,現在曉得怎麼處理,智慧開了,用這個方法非常有效。但是讀經給諸位說,前面大概五百遍是最難的,五百遍以後要勸你不讀,恐怕你不會接受。為什麼?你已經進入狀況,你已經嘗到法味,吃到甜頭了,欲罷不能,到那個時候你自然會增加。我們現在在臺北的同修,有一天念十三遍,有發心念滿一萬遍的,他們平均差不多一天念十遍,一年就念三千遍。

  這些同修來問我,因為我預先規定的是三千遍,三千遍念完之後,「法師,我們還要念什麼?」我說你繼續念,你念一輩子永遠不要改變,我說你一定往生,決定往生,不但決定往生,你決定是上三品往生。上上品我不敢保證,上中品、上下品我敢保證,一部經念到底。現在在台灣念的人多,為什麼?他得到感應,得到好處的人多了,身心清淨,煩惱少,妄念少,智慧增長,他真正得到效果。我現在在達拉斯建了個小道場,我發願成就人,成就什麼人?成就念佛人。因為我道場很小,大概可以容納五個人的樣子,現在已經來了兩個,自己來的。我這個道場不招生,不撒廣告,你自己到我這兒來發心,你說我專修淨土,你來修一年,功課就是《無量壽經》一天念十遍,一年念滿三千遍。這一年的吃住我供養你,你什麼事情都不要做,你只要好好乖乖在那裡念一年佛,這一年,說老實話,就是將來往生的基礎。

  如果你發大心,想將來報佛恩,弘揚這個法門,我的要求是五年當中,有七部經,每部經都要念三千遍。這七部,當然第一個是《無量壽經》,第二個是《阿彌陀經要解》,是連經跟《要解》都要念的,這個經本子明天我帶來送給諸位同修。第三部是《普賢行願品》。第四部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雖然是小乘經,很重要,它世出世間法都講到,佛經選的這四部。另外三部不是佛經,因為你要弘法,世間法要不通不能弘法利生,所以世間法的選了三部,第一種是《了凡四訓》;第二種是《感應篇》,《感應篇》不長,只有一千多字;第三種是我們儒家必讀的《四書》。我總共選的七門課,七門課五年當中不能每樣念三千遍,你弘法利生沒有根基、沒有基礎。這是我要求同修跟我修學,所以將來這個小道場的同修都是自己關著門讀經典。

  念滿三千遍,我跟他們說過,我給你講經只要講一年,你就統統都會了。我給你講一部經、講兩部經,所有一切經典你都通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你的心定,智慧開了。我教你修行,一年的時間是修定,修一心不亂;你要弘法,那要修五年的清淨心。你個人修行一年清淨心夠了,要想弘法利生要修五年的清淨心。心淨則土淨,這個重要。我這個方法也有根據,根據《無量壽經》,而且就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你看這個題目,我們要求的是「無量壽」,無量壽是什麼?我在講席裡頭常常講,我們學佛的人要求的,第一個不老,第二個不生病,第三個不死,我們求這個,這才無量壽。現實生活上我們求莊嚴,莊嚴是什麼意思?莊嚴是幸福、美滿、圓滿,沒有欠缺、沒有缺陷,這是莊嚴。用什麼方法求?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就是我們修學的關鍵。

  我們今天用讀經、用念佛修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心清淨、平等自然就覺。什麼叫不覺?你不清淨、不平等,不清淨、不平等就是迷,就不覺。所以我們的目標,我們的方向,我們的方法,統統在經題上。這部經就是經題的細目,經題的說明,可見得這部經的重要。這是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選這部經?我就說我要求的是「無量壽莊嚴」,我所求的全都在這部經上。所選的其餘的幾部經,剛才跟諸位說的,五經裡頭最重要的《普賢行願品》,剛才跟諸位講的,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輔助《無量壽經》。

  所以我們在台灣我圖書館的早晚課,達拉斯這邊小道場的早晚課,早課是念《無量壽經》第六章,就是四十八願,我們早晨早課是念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念完之後,我們念佛、迴向、三皈依,我們早課這樣做法。我們的晚課念《無量壽經》第三十三章、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念這個五章。這個五章裡面講什麼?五章裡面統統講的是我們的毛病、過失,用這個五章經典來檢點我們自己這一天,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哪些地方對了,哪些地方錯了,改過自新。也是念完之後念佛、迴向、三皈依。這是專修淨宗,這個早晚課對我們真的有好處、有利益,一般寺院課誦本對我們學淨宗來講就是夾雜,沒好處。

  修學,諸位記住一個原則,我們心能不能清淨,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淨,妄想分別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少,你從這個地方去檢點才曉得你修學是不是真正得力。不要求感應,你要求感應、求神通,這個世間妖魔鬼怪很多,他們都會變魔術,都會欺騙你,那你就上當。真正的佛法是修清淨心,這個經典對我們來講就非常重要,非常契合我們這個時代修學。尤其在整個社會不安定的狀況之下,除了這個法門,除了這個經典之外,實在我們再找不到更好的法門。

  經典理解不理解不關緊要,為什麼?因為我修清淨心,我修平等心,我不要胡思亂想,我不要跟人家比高比下,不要這些東西,所以嚴格的來講,不必去求解。不必求解,它裡面有正確的理解會現前,這就叫開悟,有悟處。你念得愈多,每念一遍都有悟處,遍遍不一樣。我講這部經也是遍遍都不相同,每念一遍意思都不一樣,每講一遍意思怎麼會相同?不會相同的。可見得這裡面的道理是無有窮盡,讓你自己慢慢去發現。我只把佛法裡面唯一的珍寶貢獻給諸位同修,修行決定要靠自己。聽經、研究說老實話都不重要,我們自己心沒有到純淨的時候,聽經是障礙,為什麼?增長邪見。你沒開智慧,你所聽的這些,把這個又分別、又執著,好,統統都記到阿賴耶識裡去了。阿賴耶識種子已經很複雜,又要添這麼多新的東西去,骯髒的東西去。所以古人說得好,聽教,就是聽講經,要在消歸自性,阿賴耶識裡頭不落種子,他消歸自性。消歸自性就是什麼?開悟,跟自性融合成一體,變成一片光明,變成智慧,這個聽經才真正有作用。

  修行要在轉識成智,我們今天聽經愈聽愈糟糕,愈聽阿賴耶識的種子愈來愈多、愈積愈多、愈積愈雜、愈積愈亂。聽的是什麼東西?全是世間法,不是佛法,佛法一句也沒聽到。真正佛法,佛說得都很好,佛是說而無說,佛弟子們是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那就對了。我們聽了再多,與心性毫無關係,所聽的都變成常識,佛學常識不學也罷,為什麼?與離苦得樂毫不相干。我這講得很清楚了,不但不相干,恐怕還增長苦,不會增長快樂。有些人我也遇到,他說我不學佛的時候,我的煩惱還少,愈學是煩惱愈多,這個說得也很有道理。不只他一個人,許多人學佛帶來了很多的痛苦,那不是佛法給他的,是他所學的不如法才會有這個現象,如果他所修學的如法不可能有這個現象,佛法決定是教你離苦得樂。

  所以我們想想印光老法師過去的教訓,做印光法師的學生不容易,做他的學生,他的方法就是大勢至菩薩的方法,叫你回家老實念佛,萬緣放下,連佛法都放下。拜老和尚為老師,得空閒的時候到廟裡面去看看師父,師父一見到就一頓臭罵,「你來幹什麼?」「我來看師父。」「師父你已經看過了,還有什麼好看的!」罵回去。你不回家老實念佛,跑到這裡來,時間浪費了,精神浪費了,還要浪費錢財,你來幹什麼?方法教給你了,回去好好的做,不要再看了。下次見面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面,有什麼好看?真正教我們。哪個人能遵照老和尚這個話去修,那個人一生決定往生。我們看近代《往生傳》,裡面的人確實大多數都是印光法師的學生,都是接受印光法師的教導,這是真正善知識。我們這一代這些法師大德們提起印光法師,每個人都很尊敬,但是對他老人家敬而遠之,都不提他。為什麼?要提起他,寺廟沒信徒來了,大家都不到寺廟來了,這寺廟沒人了。可是你要曉得印老的話是真話,是真正能夠叫你了生死、出三界,真的不是假的,希望同修們要牢牢的記住。

  學佛,實在講無論在家、出家,要找一個樣子。今天我剛剛來的時候,李居士拿一幅畫給我看,大陸上一位法師畫的,這位法師畫了一個阿彌陀佛的接引像,聽說他專念阿彌陀佛,其他的話一句不說。不管什麼人去問他,他答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想也可能是印光法師的徒弟。對了,完全正確了,心裡頭沒有二念。畫了一幅阿彌陀佛的接引像,我們在台灣翻印,將來印出來之後,諸位同修都可以能夠請得到。所以今天這世間人,說真的,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勸告他不相信,騙他他相信,這一代根性是這麼樣一個根性,騙他他歡喜,說真的他不相信。幸虧好,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修個半年、一年還真有效果,如果這些人修行再沒有效果,這個法門恐怕就真正是沒人相信,真是難信之法了,還有幾個真正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得到非常殊勝的效果。

  這也正是北京黃念祖老居士所講的,我們現代學佛,大家在一塊共修,他老人家給我們講了三個原則。第一個,同修貴精不貴多,多了沒有用。第二個,道場重實質不重形式。香火很盛,徒眾很多,都是屬於形式。寺廟蓋得很大,那是樣子、形式。要重實質,實質是真正修行,也就是說大家在一塊共住,心地真正清淨,這個重要。講到個人修行要重清淨心,要重在一心不亂,不注重感應、神通,這些東西都無關緊要,不重視這些,重視清淨、一心不亂,這個指導非常正確、非常的難得。

  不但是諸位同修,就是我在達拉斯這個小地方,我是把它當作茅蓬來住,住在裡面等於閉方便關,盡量不與外面人接觸,我心才能得清淨。一切應酬都避免,我們的生活非常簡單,我們所求的是西方極樂世界,不想在這個世界再混下去,決定不想再搞輪迴。所以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們統統把它捨掉,使我們的心、願、解、行都能跟阿彌陀佛相應,也就是說跟《無量壽經》相應。經上怎麼講的,我們就怎麼做,這部經典是我們的想法、看法,認識做法的一個標準。我們學得果然很像,那就像阿彌陀佛了。你要問阿彌陀佛是什麼樣子?《無量壽經》講的就是阿彌陀佛的樣子。我們照樣來學習,就學阿彌陀佛,學得很像阿彌陀佛,諸位想想,哪有不見阿彌陀佛的道理?跟阿彌陀佛志同道合,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一個人修一個人成就,兩個人修兩個人成就。

  我們提倡這個法門以來,在達拉斯我現在曉得有二、三位同修,他們《無量壽經》念了兩年,有一個人每天是念兩遍,有兩個人每天念一遍,這都是這邊工作繁忙,壓力很重。在台灣一天念三遍、五遍的很多,一天念十遍以上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台灣還是個福地,非常難得。果然依這個法門修學的人多,這個地方必然是諸佛護念,三寶加持。過去我也聽不少人講,台灣是福地,說將來全世界有大劫難,地球上有三個福地,第一個是台灣,第二個是瑞士,第三個是新加坡,這三個地方不遭難。但是我們看目前的形勢,好像台灣災難重重,但是看到台灣人學佛、念佛這樣認真,一想的時候恐怕不會有災難。為什麼?真正肯修的,我剛才講了,那是真菩薩,真正的菩薩,這不是普通人。一天《無量壽經》能念十遍,一心嚮往淨土,他是真正的菩薩,菩薩住在那個地方,這個地方不會遭難,所謂是一個人有福,這一屋的人都沾了他的光。台灣是真有菩薩在那裡住,而且現在我所知道的,三十個人以上,這個地方怎麼會遭劫難?不可能。雖然造罪業的人多,但是有那麼多菩薩住世。我在新加坡講經,演培法師也說,按照佛法理論上來講,台灣不應該有災難,這個說法很正確。

  這部經自從提倡以來,我們提倡這個經典大概才只有五年的時間,現在可以說在台灣從南到北,已經普遍的得到共同的認識,大家普遍的修學,這是非常希有難得。可是能夠將一切工作放下,在台灣同修當中還有,在美國就相當之難。所以我們有這個因緣,就是有這個機會,應當盡量的幫助別人、成就別人。過去大慈菩薩說得很好,他說你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能夠幫助兩個人往生,就是你勸人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所勸的人當中確實有兩個往生的,比你自己念佛的功夫就要強、要勝過。你將來會往生嗎?你決定會往生。因為那兩個人碰到你臨命終時,他會告訴阿彌陀佛,我們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他勸我們來的,我們一定去接他。如果你能勸十個、八個往生,你自己不念阿彌陀佛也決定會往生,這大慈菩薩說的。在佛法裡面來講,勸人念佛的功德是無與倫比,沒有能夠超過的。

  這部經在過去我跟諸位同修們報告過,肯定的是佛門第一經。這個經典是第一經,是一切諸佛菩薩度眾生的第一法門,不容易認識它,這麼多經典,哪個第一、哪個第二不容易找到。黃念祖老居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他註解也是引用古大德所說的,而且說話這個人是日本人,道隱大師,唐朝時代在中國留學,回去也是專修這個法門。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現在在日本《卍續藏經》裡面。他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如果在這裡面選第一,《華嚴經》第一,這的確幾乎是公認的。《華嚴經》再跟《無量壽經》一比,《無量壽經》第一,就把《華嚴》比下去。這個話說得有沒有過分?如果諸位把這兩部經仔細去研究一下,才曉得他說這個話一點都不錯。《華嚴》雖然是經中之王,但是《華嚴》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極樂世界就是《無量壽》。《華嚴經》最後的歸宿是《無量壽》,《華嚴》一直到最後才講極樂世界,這部經典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是講極樂世界,所以這部經才是第一經。

  《無量壽經起信論》,這也是了不起的一個著作,這個人也是貴族出身,他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他的家庭環境好,所以有時間去學佛,專心在佛法上。他還有一部《華嚴念佛三昧論》,就是《華嚴經》修行的方法,專門用念佛的方法來修《華嚴》的一真法界,這是講《華嚴》修行的方法。實在講《華嚴經》就是勸人念佛,我這也是在過去講《華嚴經》發現的,因為華嚴三聖裡面除了毘盧遮那佛之外,文殊、普賢都是念佛求生淨土。末後「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學什麼法門?就是學的念佛法門。

  彭際清居士做《華嚴念佛三昧論》,這個念《華嚴經》真正是得到華嚴三昧,華嚴三昧就是念佛三昧,這個沒有白念,他真正念透了,真正得到了。所以他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它跟《華嚴經》沒有兩樣。八十卷這分量多,大本;《無量壽經》比它少,中本。既然有中本,當然還有小本,小本是什麼?《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三部經的內容完全相同,只是一個說得簡略,一個說得詳細,這是把《彌陀經》跟《無量壽經》跟《華嚴經》是相等的看法。這要不是在大乘佛法真正深入透徹理解,你沒有法子做比較,你無法選擇。

  一等、二等、三等、四等統統都有,你喜歡哪一等的,我就送你哪一等的,但是我給你介紹一定介紹第一等,否則的話,到以後你會怪我,你曉得第一等,你把二等、三等給我,這就對不起人。我們只要是好的經,大家喜歡、需要的話,我們統統都印,可是我自己讀誦、修學、勸導的止於淨土五經,五經之外我不勸,你修學我很讚歎,但是至少我不會修,因為我很清楚那不容易,相當困難。你要依這個法門來修學,可以說你這一生決定成就,這是我們真正離苦得樂。不但離我們現前之苦,佛法講,如果得的樂只是這一世的樂,來世不樂,這不是真樂;來世能得樂,後世不能得樂,這也不是究竟樂;所以離苦要離究竟之苦,得樂也要得究竟之樂,這是佛教我們的。

  輪迴確實是有,這個現代科學都已經證實。我們這一世苦,實在講並不可怕,一世。如果還有來世,給諸位說,來世一定比這一世還要苦,你相信嗎?為什麼肯定來世比這一世要苦?苦是果報,果前面一定有造因。我們想想這一生造的什麼因,我們造的是善因還是惡因?這一世沒有造善,造的都是惡因,自私自利是惡因,來一世哪裡能比得上這一世?所以不能超越輪迴,說老實話是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苦,這個才可怕。如果你要再追究,深入追究這個原因,原因在我們的教育是一代不如一代。道德的觀念、倫理的觀念都失去了,處事待人接物都不合禮儀。

  今天我們講不合禮儀已經不能講了,為什麼?沒有禮還有什麼可講的。所以在台灣結婚的時候,有人穿黃色的,有人穿白色的;喪葬的時候有披麻戴孝的,有穿上黑色服的。你說合禮不合禮?不能講。中華民國建國以來沒有制禮作樂,就沒有標準,你愛怎麼樣就怎麼樣。披麻戴孝是清朝的禮,穿黑色服是洋人的禮,自己國家沒有禮,沒有標準還談什麼?所以我們這個時代是亂世,非常可憐,中國歷史自古以來沒有這個時代。諸位要是細讀二十五史,你看任何一個朝代政權得到之後,大概總不會超過五年就制禮作樂,整個國家制度就制度化了,一切都有標準。唯獨民國成立,音樂只有一個國歌,除這個之外,統統沒有了。禮節,大概禮服只有軍人戴的有階級的禮服,除了軍禮之外都沒有了,所以將來這個歷史不曉得怎麼寫法。今天沒有標準,家沒有家教,這怎麼講?真是《無量壽經》講的這句話,「先人不善」。就是長一輩沒有好好的教我們,這不能怪,這個話說得好痛心,就在《無量壽經》上。

  但是這些禮從哪裡來?禮是性德,本性裡面自然之德。我們迷失了自性,違背了道德,中國人所講的道德仁義,這是自然的法則,絕對不是古時候這些專制的帝王製造這些東西來約束我們,不是這樣。我們今天要求自由、要求開放,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任性的做,這種造作果報太可怕。現前的社會動亂,無論在思想上、見解上、行為,沒有一個標準可以遵守,這個不得了,這個社會亂了,天下大亂,將來三途果報就更悲慘,畜生、餓鬼、地獄。今天我們造的是這個因,將來怎麼能夠逃避這個果報?這是我們學佛的人總是要警惕、要覺悟。

  所以基本修學的方法,最重要修學的方法,無過於清淨心。人心清淨,自然就符合道德仁義。有人問什麼叫道?什麼叫德?要依照儒家那個解釋,怎麼解釋恐怕我們都還沒有搞清楚,很難懂。用佛法來講就容易懂得多了,道是什麼?道就是自然。什麼叫自然?你沒有一切分別執著就是道,離一切分別執著,心裡面如如不動,那叫道。在淨土宗講就是理一心不亂,這是道;禪家明心見性,這是道。不但自己的心,自己的見解跟整個宇宙合而為一,合一了,十方三世都沒有,十方三世是妄念,是從你分別執著上產生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哪裡有過去、現在、未來?哪有四方、四維、上下?沒有。所以心如太虛、量周沙界,這是道。老子也曉得「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是道,道的確是一。孔老夫子也體會到,他老人家說「吾道一以貫之」,《論語》上講過兩次。佛法,《華嚴》裡面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是道;淨宗講一心不亂,一心是道。什麼是德?好善好賢,這是德。喜歡善人,尊敬賢人,這是德。推己及人,這是仁。我不喜歡的,想到別人也不喜歡;我喜歡的,想到別人也喜歡。常常能夠推己及人,這是仁,仁慈。義是盡心盡力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盡義務,我只有付出,決定不想將來怎麼樣回報。

  道德仁義確實是性德,誰做到?在佛門講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確實他統統做到。佛菩薩距離我們遠,祖師大德距離我們近。祖師,看看他的傳記,看看他的作品,他確實做到。所以這些東西不是古人制定了約束人,你要這樣看那罪過就大了。它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只要你心地清淨,你的想法、做法自然就是這個樣子。我們今天看到古人定的這些規矩,覺得他約束我們,處處給我們不方便,是什麼?我們迷失了自性,反而把性德當作障礙,這就叫做迷惑顛倒。迷失自性是迷惑,把性德看成障礙,這叫做顛倒。

  怎樣能夠恢復自性?說老實話,在佛門裡面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的確是殊途同歸,只可以說方法、手段不一樣,方向跟目標統統相同。像在禪宗裡面用觀心、用參究的方法恢復自性,明心見性;教下則用讀經、用止觀的方法;密宗是用持咒,三密相應的方法;淨土宗是用念佛的方法,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樣。你要問,這麼多方法、手段求的是什麼?說老實話,就是清淨心,清淨心是你的真心。心裡面起念頭那是妄心,真心離念,這是佛在經論上常常告訴我們,真心裡面沒有念頭,有念是妄心,無念是真心。中國儒家講至誠,誠怎麼講法?也是無念。曾國藩先生的讀書筆記裡面對「誠」下的定義,誠是「一念不生謂之誠」,他也懂得。儒家講的誠意正心就跟佛法講的菩提心沒有兩樣。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字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覺心,這個心不迷。儒家講的誠心誠意就是佛門講的菩提心,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心起作用,處事待人起作用,給諸位說,就是道德仁義禮,就是這個東西。它自然流露出來的,絕對不是一個人發明造作的,他發明怎麼會發明得那麼好!不可能的。性德自然流露。

  所以諸位,我教你這個方法,你能夠把心定一年,你再看佛經,再看中國的古書,你才知道熱愛中國,你才曉得中國古聖先賢的確是偉大,真正了不起。你要心不清淨,看古人東西、看佛經,這都是過時了、落伍了,應該丟到垃圾筒裡去了,一文不值。兩種完全不相同的看法,為什麼?你根本不能認識,根本不能體會,這就是你邪正不能辨別,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真妄,甚至於是非、善惡、利害你完全不懂。你說這種人可不可憐?他今天所造作的因,將來所受的果報,我們想想都能想得到。連朱子家訓裡面都有一句,「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朱子家訓》上就有這一句。為什麼?真正讀經書才明理,才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今天我們失去這個能力都不知道,不是少數人失去,是大多數的人失去,幾乎百分之百,這還得了!所以李老師往生之前說一句話,「這個世界沒救了,佛菩薩來都救不了,唯一的一條生路,念佛求生淨土」。這他臨終最後對學生的教訓,天下已經大亂,沒救了,這個話說得的確是很痛心,我們仔細觀察事實確實如他所說。

  我們在國內外每天宣揚《無量壽經》,幫助幾個有緣的同修,什麼叫有緣?你肯相信就是有緣。你肯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就得度,就成就了。你不能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給你種下善根,這個緣分非常希有難得。

  在現代,台灣實在講很難得,將《四庫全書》印出來。《四庫全書》,當年這是乾隆皇帝時候所編的,總共只有七部,庚子之亂之後,到清朝末年,這部書只剩三部半,有一部殘缺,台灣還保存一部,這一部是最珍貴的本子,原來藏在文淵閣,皇宮裡面所收藏的,完整的本子沒有欠缺,在台灣整個翻印。另外一部就是《四庫全書薈要》,《薈要》是特別給乾隆皇帝編的。乾隆皇帝六十三歲的時候才發起編《四庫全書》,他自己想到這個書分量這麼大,時間那麼長,怕自己活不到那麼大的歲數,看不到書完成,就下一個命令先編《四庫薈要》,《四庫》裡頭的精華,好的東西先編出來讓他可以看到。《四庫薈要》有兩部,一部是在摛藻堂,皇宮裡面乾隆自己的書房收藏這一部。另外一部在圓明園,八國聯軍的時候,圓明園燒掉,這部也燒了。所以《薈要》只剩下一部,唯一的這麼一部也運到台灣,台灣也翻印出來了。

  《薈要》跟《四庫》性質還有點不同,《薈要》裡面的東西非常完整,因為是供給皇帝看的。《四庫》裡面,凡是對清朝不利的那些文章統統刪掉,《薈要》裡面沒有刪,《薈要》是給皇帝看的,對內不對外。《四庫》是對外的,所以篇章也是殘缺,換句話說,畢竟還有點政治的因素在裡面,但是刪的幅度並不大。這是中國文化真正的寶貝,現在在台灣發行,價錢賣得也相當的合理。《四庫全書》台幣現在賣一百六十八萬,《四庫薈要》賣五十六萬,價錢相當合理,五十六萬還不到兩萬塊美金。我們在達拉斯先買一部《薈要》,將來如果有必要的話再買《四庫全書》。

  《大藏經》,我在那邊收集十種不同版本,這些將來供養真正發心弘法的法師。我自己年歲大了,不用這些,我對後來發心的同學,我供養他,我自己不念,我老實念佛。他們要學,我歡迎,只要認真的來修學,我一定發心供養,我盡心盡力來供養。希望將來大乘佛法每個宗派都能夠弘揚到全世界普度眾生。今天我們講了兩個小時,經典裡面有很重要的一部分經文,明天還有兩小時,我再特別跟大家介紹。那就不是講全經,特別著重在離苦得樂修學的經文,選幾段出來研究討論。好,謝謝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