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如何了脫生死—當生成就之佛道  (第三集)  1991/11  美國奧斯汀  檔名:13-001-0003

  諸位同修,昨天跟諸位說過,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教給我們修行的基礎,也是佛法最根本的修持。「淨宗學會」提出來的是修行的理論、方法,遵照五經一論是淨宗的修學依據。在方法上提出五個科目,就是三福(昨天跟諸位講過了)、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不僅是淨宗,其實任何一個宗派、任何一個法門,講到修行,恐怕都不能夠違背這五個科目,這五科可以說是大乘學人共同的科目。單就淨宗來說,《無量壽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淨宗的特別修行法。外面櫃台上有藍色的阿彌陀佛像,用塑膠裱褙的,背面摘錄一段覺明妙行菩薩的開示,那一段開示是淨宗特別修行的法門。可是諸位要記住,別行的法門一定是以通途法門做基礎,通途就是剛才講的五科。這五個科目,因為時間的關係不能一一詳細介紹,但是在其他講座都曾經說過,諸位多聽聽錄音帶也都能夠理解。

  我們利用這點時間把六和、六度簡單扼要的向諸位報告。我們學佛,無論是自修、共修,都不能夠離開人群,換句話說,不能離開社會單獨生存。要與大眾相處也要懂得相處的方法,佛教給我們的六和就是與大眾相處基本的概念,也是基本的態度,所以六和非常重要。佛法講和,中國古聖先賢也非常重視「和」這個字,你看八德裡面就有和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諸位如果到過大陸北京觀光旅遊,我相信一定會去看看故宮,故宮是元、明、清三代的宮殿,元、明、清三代帝王都是在這個地方建都的。故宮裡面最明顯的,也就是最大的建築物,是從前帝王處理國家大事的殿堂,第一個大殿叫「太和殿」,太和殿後面一個大殿叫「中和殿」,中和殿後面一所大殿叫「保和殿」,這是皇宮裡面三個最大的建築。它的命名都叫和,太和、中和、保和,我們就明瞭古時候帝王用什麼方法來統治國家,就是用「和」。中國人常講「家和萬事興」,清朝到末年,家不和了,這一不和的結果就是家破國亡。如果後世子孫還能夠遵守祖宗的家法,恐怕今天中國大陸還是大清帝國,你就曉得和之重要。

  佛法的僧團,四個人在一起共修就叫僧團。僧團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佛給我們制定六個戒條,六個都是和。這六條第一個是「見和同解」,就是我們的見解、想法、看法要和。怎麼和?我們的想法、看法都一樣就和了。想法、看法不一樣就打架了,就不能和合了。這一條就是現在說的建立共識,這是和睦相處的根本,佛跟我們講這非常重要。但是每個人,不但是這一生的際遇不相同,生長的環境也不一樣,還有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學佛的人都能夠承認,人不只是這一生,有過去世、未來世,不是這一生就完了。有前生後世,前生還有前生,無始劫以來積集的這些習氣怎麼可能相同?見和同解一定要靠教育,唯有教育能把我們的想法、看法拉近,所以世出世間法對於教育就非常重視。

  在第一天我就跟諸位報告過,佛法的教學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為我們說出,讓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大乘經上常說的「諸法實相」,實相就是真相。因為我們不明瞭真相,所以我們的想法、看法就錯了,每個人的想法、看法都不一樣。佛很慈悲,佛最偉大的地方,最令人敬佩的地方,他沒有說你們的看法錯了,我的看法是正確的,你們一定要依我的看法,佛沒有這種說法,佛不是這個教學法。佛只提供給我們做參考,而教我們去證實,你自己真的見到了、看到了,那這沒有話說,這不是跟著別人走,是自己親見的事實真相,佛是教我們這些,這是不能不令人佩服的地方。更難得的,佛是就你自己的知見來誘導你,並不勉強你去修學某一個法門,你喜歡怎樣修學,他就教給你修學的法門,一定能夠滿你的願望,所以法門就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法門,諸位要記住,只有一個原則、一個目標,就是覺正淨,這是永遠不變的,如果離開覺正淨就不是佛法。

  法門有很多,任憑我們自己選擇,門門都好,沒有一門不好。昨天把這些要領都跟諸位介紹過了,最重要的就是要一門深入,不管哪個法門,只要一門深入一定會有成就,修學最忌諱的就是雜修、亂修。因為法門多,所以道場就要多,這是諸位同修一定要明瞭。一個道場不能修學兩個以上的法門,為什麼?亂。我們這個時代的修學,為什麼成就的人很少?看看古時候《高僧傳》、《居士傳》,《高僧傳》是出家人修行,《居士傳》是在家人修行。你看看從前的人,三年、五年就有成就,有開悟的、見性的、證果的。我們這一代人修行,從年少修到老,甚至於修到死,連個消息也沒得到,原因在哪裡?大家仔細想想就知道,用不著我說,不專!那個病就是夾雜。什麼叫夾雜?你們看看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你就知道哪些是夾雜。

  念佛法門,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方法是最正確的方法,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教導我們的,可以說都沒有離開大勢至菩薩這一句話,那就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所說的「淨念相繼」。淨是清淨,你有懷疑,你的心就不清淨;你有夾雜,你的心也不清淨。換句話說,不懷疑、不夾雜才叫淨念,相繼是不中斷。換句話說,念佛人的祕訣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你能依照這個方法去念,三年就有成就。怎麼曉得三年有成就?你看看《淨土聖賢錄》、古今的《往生傳》就明白了,三年就有不可思議的成就。這三年之所以沒有成就,這三句沒做到。我們今天雖然念佛了,是半信半疑,沒有堅定的信心。夾雜,不但夾雜世間法,還夾雜其他的佛法,而且間斷(打妄想就間斷了),因此功夫就不得力,原因在此地。

  這是我說出來之後,希望諸位很冷靜的去想想,道場就是要專修,所以這十個宗派一定是建十個道場,決定不能兩個宗派在一個道場共修,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有很大的障礙。譬如我們兩個人都修淨土,淨土宗有五經一論,有六門東西,我依《無量壽經》,你依《阿彌陀經》,我們兩個人能不能共修?我的課誦是念《無量壽經》,你的課誦是念《阿彌陀經》,我們兩個人念的不一樣,念的不一樣就要打架,那怎麼辦?就要建兩個道場。這個道場專修《無量壽經》,那個道場專修《阿彌陀經》,這就不打架。這樣修法,兩個道場的人都能成就,合在一起是兩個都不能成就,你就曉得「專」重要。再說我們兩個人同樣依一部《無量壽經》,我們所依的註解不相同;依的註解不相同,你的想法、看法又不一樣,那怎麼辦?這一部《無量壽經》也要建兩個道場。我們這幾個人都是依一部經,依一樣的註解,這樣在一塊可以了。念佛的方法,有人喜歡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有人喜歡念四個字的,這兩個人在一起念佛行不行?有人喜歡聲調緩慢,音拉得很長;有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兩個在一起念佛一定要打架。所以每個宗派底下有許多道場,分成許多派,就是這樣分法的。你才知道一個道場要真正志同道合,這是可貴,那叫真正道場。

  所以黃念祖老居士教人,道場同修貴精不貴多,你就明白這個道理。我這個道場只有三、五個人,人數少不少?不少。你要曉得,三、五個在一塊共修,將來這三、五個人都成佛還得了嗎?不得了,不可思議。你這個道場三千人、五千人,一個也不能成就,那有什麼用處!所以同修貴精不貴多。我在台灣、在國外,有許多同修給我建議,希望我建大道場,我搖頭。為什麼?道場建大了沒有人來。到哪裡去找志同道合的人來修?說實在話,你一生當中找到三、五個就不得了,你還想能多找一些,找不到。人多了,龍蛇混雜,攪亂道場有餘,清淨道場難得,這個要記住。見和同解,那是真的樣樣都同,真正是志同道合。

  第二個是「戒和同修」,這個戒是守法,大眾在一起共修總得要立個規矩,規矩是大家共同制定的,制定之後人人都要遵守。要守規矩,要守法,這個道場才有秩序,不但世間人見到尊敬,連天龍鬼神也尊敬。戒就是守法,一定要守法、守規矩。

  第三條是「身和同住」。四個人以上是個僧團,大家住在一起,在一個道場裡面共修。同住不是像現在這個方式,現在社會富裕,生活都講求舒適,舒適對於修道是障礙。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前,教誡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戒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訓、教誡,不能違背佛的教訓。以苦為師,生活清苦一點好,不要享受太過分,享受太過分對世間就起貪心、貪戀,出世的意念就薄弱了。這個世間一切都很美好,西方極樂世界還不想去,那有什麼法子?生活苦一點好,能夠在這個世間苦個幾十年,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真的是了生脫死,永遠超越輪迴。萬萬不能貪戀這個世間,決定不能貪戀五欲六塵。

  過去大陸上的寺院叢林建築可以說是富麗堂皇,偉大的建築是接引大眾,令大眾對諸佛菩薩生起恭敬心。出家人生活居住的環境,你去看看僧寮,那個建築就很簡陋,居住的環境跟殿堂一比就相差太遠。而且居住的環境,你去一看,他們是睡廣單,出家人沒有東西,三衣一缽,生活非常簡單。佛門常說「鐵打的常住,流水僧」,用什麼眼光看道場?道場是旅館,我在這裡住幾天。這個地方對自己修學願望挺適合的,符合自己的願望多住幾天,住個三年五載,如果覺得與自己的想法、看法不一樣,住個二、三天他就走了,絕對沒有我在這個地方要住一生、住一輩子的念頭。所以出師之後就到四方叢林寺院參學,這是健康、正常的心態,處處參學,幫助各處有緣的眾生,自行化他。

  同住是廣單,廣單就是通鋪,不是一個人一個房間。一個人住一個房間,給諸位說,修行要想成就不容易,非常困難。兩個人睡一個房間還是不能成就,恐怕問題更多。出家人是幾十個人住在一起,是睡通鋪的。白天在大庭廣眾之中,所謂是「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你自然要裝模作樣像個樣子,不敢隨便。晚上睡覺,一個人一個房間,房門一關,什麼毛病都出來了。佛菩薩、祖師大德慈悲到極處,知道眾生習氣太重,晚上睡覺大家睡在一起,還是一個看著一個,睡覺也要老實、規矩,這叫身同住,這麼一個原因。你就曉得為什麼不可以一個人一個房間,為什麼晚上睡覺還要十幾二十個人統統睡在一起,原因就是習氣很重,必須用這個方法去磨鍊。

  寺院叢林裡面到一個人一個房間,那是老修行,這個階段已經接受過磨鍊了。年歲大了,在一起住,行動不方便。譬如早晨起來做早課,那就像軍隊一樣,他的行動緩慢,體力衰了,趕不上,這一個人才有個小寮房。第二個是生病,生病的時候你不能跟大眾在一起共住,生病的時候有寮房。再就是擔任執事有寮房,因為你要管事。所以清眾就好像是純粹的學生,一定是要睡廣單的,這是身和同住,它有很深的教育目標。

  第四個是「口和無諍」。像念佛堂,古德常常教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雜心閒話不但破壞自己的道心,也破壞別人的道心。心地清淨的人,言語自然就少,妄想少、煩惱少、言語少。禪堂裡面絕對禁止說話,這個有道理。你要不相信,你現在講我念佛、我參禪、我持咒,這麼多年來我的煩惱都斷不了,你知道為什麼斷不了嗎?你話說得太多,念頭太多了,你們想想是不是這樣。如果你一個星期不說話,你看看你的功夫得不得力。一個星期不要跟任何人講話,你的心一定定了,不說話妄念也少了,功夫就得力。還是喜歡張家長李家短,雜心閒話,這不行,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枉然。所以你功夫不得力全是雜心閒話,雜心就是妄念,你的妄念很多、閒話很多,把你的道心破壞了。口和無諍。

  第五是「意和同悅」,佛家常講法喜充滿。學佛說實在話,最粗淺的功夫,最起碼的功夫,你學佛愈學愈歡喜,這就對了,法喜。學佛愈學愈苦惱,這個錯了,你要認真檢討,如果不是在理論上錯誤,一定是方法錯誤;理論、方法要不錯誤,你愈學愈歡喜才對。佛法講的是離苦得樂,絕對不是離樂得苦,那誰要學佛法!愈學愈歡喜。這個喜悅,人常常在歡喜當中,喜悅是養生第一祕訣。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人要歡喜的時候精神就振作起來,不會疲倦;又說「憂能使人老」,憂愁的人容易衰老,那是不健康的。所以喜悅是健康的象徵,喜悅也是身心最好的滋養,這應當要知道。

  在三界之中,欲界天以下沒有離開五欲,需要飲食、睡眠,這都是養生、調心。可是初禪以上就不需要飲食、睡眠,他的身體靠什麼滋養?禪悅為食,他沒有食,禪悅。禪是清淨心,清淨的喜悅就是他身體的養分,他以這個來滋養,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世間凡是長壽的人、快樂的人,你去問問他,他為什麼長壽?特別是不容易衰老的人。李老師往生五年了,他老人家往生的時候是九十七歲,他不老,這就了不起。九十七歲不需要人照顧,走路不需要拿手杖,說話不需要擴音器,他在講台上講話,外面馬路可以聽得見。你問他,他用什麼保養的?我跟他在一起十年,他什麼營養的東西都不吃,人家送給他營養的東西,他第二天就送別人了,生活非常簡單。我去年在新加坡講經,同修舉手發問,問我用什麼東西保養。他說:法師,好像你很不錯,你用什麼東西保養?我說我有最好的東西,台灣自來水公司出品的自來水,我洗臉連肥皂都不要,什麼都不需要。大概跟一般人不一樣的,我的心比大家清淨一點,妄念比你們少一點,常生歡喜心,這很有關係,這就是學佛真正得到法喜、得到快樂,所以不容易衰老。

  末後一條是「利和同均」。僧團裡面的生活依賴十方供養,十方供養在僧團裡面一定是平等的受用,沒有特權,所以僧團是平等的,不管是在精神上、物質上都是平等的。這六條叫「六和敬」。六和敬不僅僧團必須要遵守,如果能把這個精神應用在你的家庭、事業上,沒有不圓滿成就的。實在講,只要用三條就夠了。第一個見和同解,一家人,或者一個團體、公司,大家都能有共同的認識。第二個守法,團體的每個分子,人人守法。第三個是財務公開,利潤差距不大,這個團體一定興旺。

  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對於日本的工商業刮目相看,一個戰敗國家在短短幾十年之間,不但復興得這麼快,幾乎在世界上是第一等的經濟大國,它怎麼成就的?給諸位說,就是六和敬的三條做到了。日本的公司,從老闆到員工,想法、看法是一致的,這了不起。從老闆到員工沒有一個不守法,所賺的利潤均分。老闆對員工照顧得跟自己家人一樣,不但照顧你,照顧你家人,照顧你子弟,照顧你一生,還照顧你兒女,換句話說,你加入他的公司做員工,等於這個公司就是自己的家庭,這個了不起。公司不賺錢的時候,高級幹部停薪,下面員工照發,你想想看員工怎麼不死心塌地去工作?縱然有意見,從來沒有聽到日本有哪個工廠罷工抗議。抗議就頭上紮個白布條抗議,照樣工作不罷工,抗議不罷工。這老闆一看到有人紮白布條,趕緊開會協調,你有什麼意見,好好的來溝通。人家就成功在這裡。全世界工商界,誰能跟日本比?沒辦法跟它抗衡。人家一個公司是一家人,建立了倫理的關係,建立了道義的關係。

  再看看西方世界,老闆跟員工是利害關係,是利害的結合,有利在一起,沒有利了馬上就離開。他們是倫理、道義的關係,即使公司瀕臨倒閉,員工還是不散,這個不得了!這就是六和敬的精神。老闆把員工看作自己的子弟,看作自己的兒女,員工把老闆看作父兄。所以它的成功在哪裡,外國人很難想像得到,對外國人來講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對我們中國人來講,中國人自古就是這個精神,日本人能夠把這個精神發揚光大,這是他成功的條件。這是簡單介紹六和。

  佛教我們與人相處必須要遵守六和敬。僧團有在家的僧團,有出家的僧團。僧,不一定是出家人。僧伽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和合眾,和合眾就是遵守六和敬的團體,這個團體有在家的團體,有出家的團體。只要遵守六和敬都叫做僧團,所以僧團有出家的、有在家的。譬如在中國有許多居士建立的道場,特別是淨土宗的蓮社,像精舍、居士林,都是在家人建立的道場,只要這個道場遵守六和敬就叫僧團。如果不遵守這六條來修,出家人也不能稱為僧團。這是把人與人相處的規範、要領說出來了。

  再說菩薩行。《普賢行願品》總共有四十卷,經文很長,我們一般稱它作《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行願品》,是完整的,這就是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裡面,善財童子將大乘佛法的修學做示範給我們看,所以《華嚴經》是非常圓滿的教科書。方東美先生說《華嚴經》是全世界最完美的哲學概論,不但有圓滿的理論、完善的方法,而且還帶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這就太難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代表什麼意思?一個修學大乘佛法的人,從早到晚,天天與社會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各階層人物接觸,你要用什麼樣的心態跟他們接觸?與他們接觸,我們能夠學到些什麼東西?

  這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社會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五十三個人,出家的只有六個人,其他統統是在家。從事任何一個行業都有,那都叫菩薩,那叫做在家修行,你看人家是怎麼修行法。經商的菩薩商人,從政的菩薩官員,從軍的菩薩將軍,學校念書的菩薩童子、菩薩童女,各行各業沒有一樣不是菩薩。我們注意善財童子參訪一開頭所說的幾句話,他遇到善知識一定先敘說,我已經發了菩提心,不知道如何修菩薩道,不曉得怎樣學菩薩行,這兩句話重複六、七十遍,所以這部書你念下去之後,這兩句話的印象最深刻,這是《華嚴經》上最重要的兩句話。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存什麼心,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對人、對事、對物,那就是學菩薩行。菩薩道就是存心,菩薩行就是處事待人的態度,善財童子就學這些東西。

  我們把它歸納起來,菩薩心就是前面跟諸位講的覺正淨、戒定慧,菩薩行歸納起來就是六波羅蜜。《般若經》上講六度,《華嚴》雖然講十度,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六度。十度是六度的展開,懂得六度,十度自然就明瞭。第一個是布施,就是叫我們放下、叫我們捨。布施叫度,度什麼?度慳貪。貪是根本煩惱,是最重的煩惱,用什麼方法能把這個煩惱斷掉?用布施的方法。無始劫以來,我們已經養成了貪心,什麼都貪,這是病根。吝嗇,自己有的不肯給別人,這是我們的病根。凡夫為什麼不能成佛,根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你要曉得,佛教給我們的是對治這個毛病的一服良藥。我們今天聽到布施,只曉得大概到寺廟捐一點錢就叫布施,這個錯了。其實是要把念頭、意念轉過來,起心動念要想到利益別人,捨己為人,這就是真正布施的精神,真正布施的修學方法。

  依照佛教導我們的理論、原則去做,這就是常說的「佛門之中好修行」。佛門不是指寺廟,佛是覺的意思,佛門就是覺悟之門,不再迷惑,迷惑修的是痴福。一個人真正覺悟,起心動念統統是修行。人生在世不能不覺悟,前面跟諸位提示過,最要緊的要知道人生苦短。佛在小乘經論上給我們說的「無我、無常、苦、空」,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在這個世間,諸位冷靜去想想,什麼都得不到,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得到,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會說的人很多,真正明白的人不多。真正明白了就是覺悟,覺悟的人要利用自己的機會多多去幫助別人。佛法裡說得很好,「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為什麼不多造一點好業?何必要造惡業?什麼叫好業?能夠利益眾生的是好業。我有能力、有機會,盡量幫助人。好業當中最殊勝的業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覺悟。所以布施要往這方面著眼,往這個方向去做,這才能真正如理如法的修學。

  布施,財布施有兩大類,第一種是外財,外財就是身外之物。第二類是內財,內財是我們的智慧、體力。我們今天在這裡借用這個場所,在這裡講經說法,需要佈置,佈置需要人工,我在這裡幫忙擺桌椅,我勞力布施,這是內財布施;我出錢,那是身外的,外財布施,這都叫做財布施。我用頭腦來設計,這也是內財布施。目的是便利大眾,希望每個人到這裡來聽經都感覺這個場所很舒適,這是修布施。你明白這個道理了,試問你哪天不修布施?你在家裡面,早晨起來為家人準備早餐,把家裡面整理得乾乾淨淨,這是對家人修布施供養,你不知道;這是修布施供養。你在一個商店、在一個公司行號盡心盡力去做,本來是以自己利潤為主的,念頭一轉,我是對社會大眾布施供養,就變成菩薩,菩薩、凡夫就在一念之間。一念心完全為個人利益、為家庭利益,這是凡夫;一念心為社會、為大眾的利益,這是菩薩。

  我再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在美國,我相信你們每個人都買了醫藥保險,為什麼?怕生病,美國生病醫藥費不得了。你每個月去買醫藥保險,是為了自己生病預備醫藥費,那我要問你,你會不會生病?一定會生病。為什麼生病?醫藥費準備在那裡,你不生病那個錢怎麼消得掉?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面在想生病,一定會生病。如果你這醫藥費拿出去,念頭一轉,我行菩薩道,我修布施波羅蜜,我這個錢布施給所有病苦的人,提供給他們,幫助他們醫藥,你是菩薩,你會不會生病?不會生病。為什麼不會生病?那麼多生病的人把你病的業障都代替了,你不會生病。同樣一樁事情,念頭一轉就是菩薩。大概駕車的都買汽車保險,為了什麼?怕出車禍,這由公司來賠償,為自己,這是凡夫。你念頭一轉,我這個錢拿出去是幫助那些不幸車禍的人,那你永遠不出車禍,你做的都是真正好事,修布施波羅蜜,行菩薩道,還用得著另外去修嗎?不要。就是平常幹的事情,心上轉一轉就成了菩薩。迷的時候是凡夫,覺了就是佛菩薩。我就舉這兩個例子。

  你從早到晚全是行菩薩道,可惜你是迷惑顛倒的菩薩,這沒有辦法,迷惑顛倒的菩薩就叫凡夫。這一覺悟,原來凡夫行就是菩薩行,哪有兩樣?諸位好好去想想。起心動念不要為自己,把自己忘掉,起心動念都想別人,我一點一滴都是在修布施供養。布施供養福無邊,這是修無邊的大福報,不要另外做。不曉得,我做不到,你天天都在做,哪有做不到?從早到晚都在做,這要知道。

  佛法講善惡最低的標準,凡是念念為我,佛說都是惡;念念為眾生,那都是善。有些人聽了就覺得奇怪,念念不為自己還是人嗎?好像做人都應該念念為自己才對。佛為什麼不許可?諸位要知道佛法是破我執的,念念為我,我執在增長,我執不破三界出不去,換句話說,你一定還是搞六道輪迴,所以這是惡。念念為眾生,把我忘掉了,我沒有了,我執沒有了就超越三界,這個好事情,這真正叫善。佛講,我執破了就是阿羅漢,法執破了就是法身大士,就是佛菩薩,所以佛法自始至終破執著而已,這是佛法最基本的理論,也是最真實的現象。這就明白了,佛為什麼說為我就是惡、為人就是善,道理在此地。

  所以要懂得布施真正的精神、意義,以及它怎麼做法。它是廣泛的做,不是狹義的,寺廟裡捐一點錢叫布施供養,錯了。再說到究竟處(這是佛對我們真正的願望),你為什麼不把煩惱捨掉?把煩惱布施掉,把妄想布施掉,把雜念布施掉,把生死布施掉,那就好了,你就成佛了。換句話說,該捨的你都不肯捨,不該捨的你在那裡捨,沒用處,搞錯了。世間人只是一昧的希求果報,不知道種因。譬如你喜歡發財,哪個人聽到發財不喜歡?你喜歡聰明,不喜歡笨笨的;你喜歡健康長壽,這是果報。佛告訴我們,果要修因,你不修因哪來的果報?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報,你要想得果報一定要修因。如果想這一生就得果報,那你這個因要修得特別的殊勝。

  所以佛法承認人有命運,不是宿命論,命運可以改造。命運怎麼改造?就在你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你今天能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你的命運愈改愈殊勝、愈改愈好。如果迷惑顛倒、自私自利,本來你的命運不錯,恐怕這一下改壞了,愈來愈差。所以命運隨著自己的念頭、行為,每天都有加減乘除,如果加減乘除幅度不大,看相算命的都會看得很準,假如起伏很大,看相算命都看不準。由此可知,主宰自己還是自己,不是別人給我們做主宰,佛菩薩不是給我們做主宰的。佛也告訴我們,天神、鬼神也不能主宰我們,真正主宰我們是自己。所以要懂得修布施才能夠得到這三種殊勝的果報。

  財布施略略的說了,法布施怎麼個修學法?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會有點專長,你能夠把你的長處教導給別人,這叫法布施。我會炒菜,炒得還不錯,他不會,我教你,這就是法布施。法是什麼?方法。他不會,我會這個方法,我把這個方法傳給他就是法布施。所以諸位一聽說法布施就想到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無量法布施裡面的一種。這世間方法太多了,別人不會的我會,我熱心的教導他。如果教導要收學費那就不叫法布施,那叫買賣;布施是無條件的,這一點關係很大。

  我們舉一個例子,你們都是學佛的同修,當然都喜歡看佛教的書籍,書是法,寫出來有理論、有方法。我看書大概跟你們不一樣,你們看書也許第一個翻開來看看目錄,看看書的內容,我不看這個,我先看最後一頁,最後一頁叫版權頁。如果這個書上寫了「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書我就不看,也不買它了,為什麼?他心量很小,他在做買賣,做買賣的心自私自利,大概沒什麼高明的,所以不要耽誤我的時間。如果後面印的是沒有版權、歡迎翻印,這個書我就真正仔細看了,為什麼?那是布施供養,那是心量很大,能夠利益一切眾生的,這是菩薩心、菩薩行。後面加上「版權所有」就不對勁了,意思完全不相同,是生意買賣,是他的商品,不准別人翻印。這麼一個小心量的人,我們何必跟他往來?見了面是敬而遠之。這講的是修法布施。

  無畏布施,畏是恐懼。別人身心不安有畏懼,我們能夠保護他,使他身心得到安穩離開恐怖,凡是屬於這一類的都叫做無畏布施。所以不殺生是無畏布施,不偷盜是無畏布施,為什麼?你的東西擺在此地,那個人是持戒的,你不怕他,我的東西不會被偷,不會損失,他是持戒的人,我很安心,持戒是無畏布施。忍辱也是無畏布施,我們言語不小心得罪他,他修忍辱不會報復,得罪他也沒關係,這也是無畏布施。

  所以六波羅蜜總歸納就是布施,精進、禪定、般若屬於法布施。所以菩薩修行修什麼?總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布施。所以佛在《金剛經》裡面講六度,布施波羅蜜講得特別多、特別詳細,原因就在此地。就是布施統六度,六度總攝菩薩萬行,這我們不能不知道,非常重要。它的精神就是念念利益一切眾生,盡我們自己的心力幫助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幫助、利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而不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錯誤了。所以六度前面五度是事,後面一度是理論,般若是理,布施是理性的布施,持戒也是理性不是感情。般若是智慧,我修布施是以智慧來布施,我用智慧來持戒,我用智慧來忍辱,用智慧來精進,用智慧來修定,這就對了。所以六度前五條是事,後一條是理,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理事不二,這是佛法;理跟事離開了,那就不是佛法。

  持戒是守法,大乘的守法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是感情、不是執著,所以持戒相當不容易。你們同修們學佛,尤其是年輕、受過高等教育的同修,學佛的心態我很佩服,我也很尊敬,為什麼?我不如你們。我當初接觸佛教的時候,我是每個問題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要不是真正搞清楚,我決定不會接受,我的固執就到那樣的程度。你們一學佛就會拜佛,我看到很讚歎;我學佛不肯拜佛,我學佛三年才拜佛,頭三年見到佛脫帽三鞠躬,我說我們對佛是最敬禮,我恭敬心有了。這個拜是古人的禮節,我是現代人又不是古人,古人見了人磕頭,我是現代人,我們見總統都三鞠躬,我對佛行最敬禮三鞠躬,我不拜的,為什麼要拜!哪個人把拜的道理說了我心服?不殺生、不偷盜,還有吃素,都沒有搞清楚他就幹了,這很了不起,不能不佩服。所以我學佛是非常不容易,絕對不是一個普通人能把我度得了的。樣樣搞清楚、搞明白,搞得我真的心裡佩服,我才肯幹。所以難是難,我接受了之後,我跟你們的境界不一樣,我跟你們的修行也不相同,我比你們認真,因為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法,你們不曉得。你們做得痛苦,我做得快樂,就是你只知道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知其所以然,這不一樣。

  持戒是守法,佛所制定的戒條,每一條都有原因的,佛為什麼要制這條戒,你懂不懂?不懂怎麼能守?不懂就沒法子守,要搞清楚。為什麼制定這條戒?這是講制定戒條的因緣,根據什麼理論制定這個戒律,這一條戒律應該如何來受持。世間人與事都非常複雜,某種狀況之下應該怎麼做法,平常時候怎麼做法,非常時期怎麼做法,全都要知道。佛的戒條,條條是活的不是死的,一定要懂得它精神之所在。戒律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依據這個精神制定戒條。所以戒條幫助我們防非止過,防止我們造惡、造罪業,目的在此地。幫助、成就我們的善行善願,這是戒律的目的,一定要搞清楚,要真正明瞭。然後持戒就生歡喜心,不會覺得戒律很束縛人,好像很不自由、不自在。你不明瞭會有這種感觸,明瞭之後會歡喜,曉得佛制定的戒律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真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也不能細說,細說兩個小時都講不完,我只把這個消息告訴你,你們慢慢去研究、去摸索。

  忍辱就是忍耐,世出世間法都要有耐心,沒有耐心怎麼能有成就?像昨天跟大家所說的,我們跟一個善知識,跟定一個老師五年學戒,那五年要有耐心,沒有耐心就不能成就,要忍耐五年。你們在學校裡念書,大學要念四年才畢業,你得有四年的耐心,你不能忍就不能成就,何況大乘佛法,了生脫死的大法!更要有最大的耐心,要有恆心、長遠心才能成就,這個事情不是三天、二天、幾個月,二、三年可以成就的,事情沒那麼容易,要發長遠心、耐心。

  要精進,要有進步。進步要精純,不是雜進、亂進,是精進,一門深入,入進去之後自然就能夠通達一切法。佛門常說一經通一切經通,都通達了。就怕你那一經不通,你這一部經不通,你學一切經也不會通。你真的把這一經學通,一切法門統統得到了,為什麼?佛在《華嚴》上講得很清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一門真正通了,一切法門沒有一門不通達,所以佛法的修學就是在精純。不管你學哪個法門,門門都第一,沒有第二的。你看《楞嚴經》上,佛是以二十五位菩薩來做代表,代表二十五個法門,把所有法門歸納成二十五大類。以這二十五位菩薩來做代表,每個菩薩都說他自己修的法門是第一,沒有說第二的,每個法門都成無上道,這就是證明一個法門通了,一切法門都得到了。這要你精進,精進才能得定,你要不精,定就得不到。你們自己冷靜去想想,我修一個法門容易得定,還是修很多法門容易得定?因為目的就是在定,定之後就開慧,慧就一切通達了,不但出世間法通達,世間法也通達,所以佛法終極的目標是慧。

  如果我們要用戒定慧三學來涵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屬於戒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為什麼?前面那四種都是方法,都是戒法,這才真正了解我們是得要修定的。定了之後就開智慧,智慧是目的。智慧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才真正得究竟圓滿,這個叫菩薩道。

  六度在哪?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布施明瞭了。持戒是守法,家有家法,國有國法,公司行號也有規矩章程。忍辱就是耐心,做事情有耐心、有恆心、有長遠心。精進就是在你專業上求進步,在你工作崗位上求進步,這是精,每個人在自己工作崗位上都求進步,整體水平就提升了。禪定是心裡有主宰,不會被外境動搖;智慧是對於一切情況了解明白,不迷惑顛倒。六度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對事、對人、對物,依照這六個原則去做就叫做菩薩,違背這六個原則叫凡夫,菩薩跟凡夫就在一念之間。我跟大家這樣說明出來,做菩薩不難,難在哪裡?真的不難。覺悟了一點都不難,不覺悟覺得好難。無論在哪一個行業,無論在哪一種工作,沒有一個不是菩薩。

  日常生活就是菩薩行,我們存的心是菩薩心,行持是菩薩行,這樣念佛,一向專念,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這個法門決定成就。念佛往生,不要說其他地方,我們在台灣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決定不是虛妄。人家念佛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不生病,說走就走,這不能騙人。

  在台北市,蓮友念佛團的李濟華老居士,是大家看著他走的。他老人家八十多歲,一個多月之前就曉得自己哪一天往生,所以每天輪流去看看這些老朋友,辭行。走的這一年是民國四十七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那個時候我還沒出家,台北市還沒有計程車,他跟他太太坐三輪車到念佛團參加共修會。他是蓮友念佛團的創辦人,也是團長,蓮友念佛團團長。他的幾個小孩都在美國,就是老夫妻兩個在台北。這坐三輪車就跟他太太商量,他說:我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妳一個人會不會感覺得寂寞?他太太也是虔誠的佛弟子,一口答應,你要能往生太好了,你就不要顧我。沒有想到他是徵求太太同意,那一天就往生走了,太太同意了。

  到了念佛團共修會,共修會跟平常打佛七的方式差不多,當中有半小時講開示,講開示是幾位老居士(他們是居士團體)輪流擔任,那一天是輪到魏老居士,結果李老就跟他換,他說今天我要講,我們兩個時間調換一下,就由他來講。開示本來是只講半小時,他老人家那天晚上真是苦口婆心勸導大家認真念佛,講了一個半小時,講的話非常懇切,說完之後跟大家告辭,說我要回家去了。聽眾以為他年歲大了,八十多歲的人講了一個半鐘點,以為他累了要回家去了,哪裡曉得他老人家下了講台,在沙發上一坐就走了,才知道他是回西方極樂世界的老家。走之前十五分鐘,音聲宏亮講一個半小時,這不是假的。現在在舊金山的甘老居士、甘老太太,那一天在現場,他往生的時候大家給他助念,甘老太太當維那敲引磬。我有一個好朋友,徐醒民居士,那時候他剛學佛(他是新生報的記者),參加他們共修,第二天寫一封限時信給我,告訴我這是真的,一點不假,他親眼看見的。李老居士是印光法師的弟子,跟李炳南老居士同學。

  民國五十七年,台南將軍鄉有個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走的,也了不起,沒有生病。她走的時候沒告訴人,大概是怕人家擾亂。吃晚飯的時候,她跟家裡人講,她說她要洗澡,你們先吃飯不要等我。兒女很孝順還是等,等了很久也沒看她出來,去看看,真的是洗了澡。最後去找,她老人家在佛堂,手上拿著念珠、穿著海青,面對著佛像,叫她也不答應,走了,站著走的。那些鄰居告訴我們,只念三年,不生病,走之前一切正常,非常健康,哪裡是假的!這才是真的,人生其他是假的,這一招是真的,什麼都可以騙人,這個騙不了人。

  佛度眾生,三轉法輪,最後這是拿出證據來給你看。勸你不相信,你看到這個事實再不相信就沒法子,佛就不能度。你如果聽到這個理論,聽到佛的勸告,又看到這些事實,這個心會動,會認真的去學習,才知道世出世間法裡頭,唯有這一法是真實不虛。今天時間到了,法會就到此結束,以後有緣我再來。

  今天聽說還有幾位同修發願皈依,這個皈依只有一次,已經有法師給你主持皈依就不要再舉行,真正要緊的是懂得三皈依的意義,昨天我都講過了,昨天等於給大家全體都授了皈依。如果在形式上沒有受皈依,形式上做一個儀式,我給你做證明。曾經受過皈依,沒有再皈依的必要,這個要知道,皈依一生只有一次。就好像世間入黨,宣示入黨也只有一次,不可能這個黨部去宣示一次,那個黨部又去一次,沒有這個道理,這個要懂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