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守護夜神章  (第十四集)  1981  檔名:12-008-0014

  七百七十二面第四行,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過於剎轉極微劫。時有劫名無垢光。剎號法光吉祥雲。城名普寶拘蘇摩。】

  從這首開始。此地偈頌一共是有十一首半,都是屬於重頌,前面兩首是講法門體用,我們上一次讀過。今天這個地方開始,是重頌前面所講菩薩得法的根源,長行文曾經討論過,所以偈頌一念我們就能夠回想到前面所說的。『過』是超過,時劫太久遠了,『剎轉極微劫』,極微塵個極微塵這是講時間非常的久遠,久遠劫之前有一個劫的名稱,叫『無垢光』。『剎』是佛的國土,也就是經中常講的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一尊佛教化的區域。像釋迦牟尼佛現在這個國土叫做娑婆世界,阿彌陀佛現前的國土叫極樂世界。

  當時這尊佛出現的時候,這個世界叫『法光吉祥雲』,這個名稱也非常之好。這個世界眾生他的智慧、福報,可以說都超過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娑婆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堪忍世界,這個世界很苦,你們都能忍受得了,所以跟人家這是「法光吉祥雲」,這個名稱沒有辦法相比。所以我們一看這個名稱,就曉得那個時候眾生福慧雙修。『城名普寶拘蘇摩』,這是前面說過,「拘蘇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花宮。「普」是眾多的意思,許多寶花莊嚴的宮殿,此地這是講王都,這個國王的首都是富麗堂皇,就像個花宮一樣,是花園城市。這也顯示這個國土眾生福報之大,他才有這樣殊勝莊嚴。

  【其中諸佛興於世。量與須彌塵數等。】

  這兩句就是說在無垢光劫,就是一劫之中出現這個佛無量無邊。這也超勝我們現前太多,現在佛經裡面講,我們這個劫叫賢劫,在這一大劫裡面,才只一千尊佛出現於世間。要比起他這個『量與須彌塵數等』,這個須彌山就不要算太大了,就算我們台灣這小小的阿里山,這是小得很可憐。如果阿里山把它磨成微塵,一粒微塵算一尊佛那就天文數字。可見得他這個大劫裡面出現的佛,真正是太多太多了。此地講的須彌山,絕對不像我們阿里山,比我們阿里山要大得太多太多。就是他在這一劫當中出現的佛多,而我們這一劫當中才只一千尊佛出現於世,就是有佛的時間短,沒有佛的時間太長。佛出現於世間是眾生有福,有得度的機緣;換句話說,就是有了生死出三界,破迷開悟的機會。佛不出現在世間,這個機緣就沒有了,機會沒有了,縱然眾生有善根、有福德,如果得不到聞法的機會,這一生還是空過了。所以佛出現於世間,是眾生最大的福報。

  【佛號法海大聲王。於此劫中先出現。】

  就是無量佛在這一劫裡頭,第一尊出現的佛就是『法海大聲王』。

  【乃至其中最後佛。名為法界智燈王。如是一切諸如來。我皆供養聽聞法。】

  從這首偈當中,我們曉得菩薩善根非常深厚,生生世世能夠親近諸佛如來,這種機會也是非常稀有。我們親近佛,雖然親近了,由於自己沒有開悟,即使是開悟還不行,開悟了還不管用。悟就是解悟,你能夠理解,你沒做到那不行,那還是要輪迴生死,還是得進進退退的這個沒法子。必須要證果,這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到,證個小小的果就行了,為什麼?不退轉了,像小乘的須陀洹,只要證到小乘須陀洹就不退轉了。雖然不能超越三界,絕不墮三惡道,這是得了保險。人天兩道當中若有佛菩薩出現,你一定有機會遇到。如果要淪落到三惡道,事情就麻煩了,雖然惡道也有諸佛菩薩化身到那裡,去給他做增上緣,那總是難得太多,沒有人天這麼便利。

  小乘須陀洹這個地位,在《華嚴經》裡面五十一位菩薩,我們不講四十一,四十一那是法身大士,那標準太高了。我們講五十一,加上前面十信位才是初信位的菩薩,這個地位並不很高。如果在修淨土法門裡面來說,也只是上品的帶業往生,功夫成片,是上品的功夫成片,記住,沒有到一心。如果到事一心,那是小乘的四果,那是十信菩薩裡面第七信位的菩薩。我們現在的標準拉到初信,最低的標準。所以我們這個修學在這一生當中,太高的,總得有那個心,做不到,最起碼的要做到圓教裡面的初信位。這個講的煩惱難斷,佛法的理論很好,做不到,是不是真的做不到?那我就可以告訴你,真做不到。你說為什麼做不到?因為你自己沒有信心,這就沒法子。你自己對你自己失掉了信心,諸佛菩薩都幫不上忙。

  所以你自己一定要有堅強的信心,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做到。那你要去問佛菩薩,佛菩薩會點點頭,你一定會做到。為什麼會做到?你有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就是這個道理,誰能做到?具足的信心的人他就能做到。我們無量劫以來,剛才說就親近無量無邊的如來,我們在所有諸佛法會裡面也聽了不少佛法,信心從來沒有建立起來,這個信心是露水道心,若有若無,你說沒有,也有;你說有,不夠標準,所以才淪落在今天這樣的地步。在這一生當中我們決定要達到標準,這一生就決定成就。尤其是在現代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對於修行人來說,也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世界濁惡到了極處,你在這個時代裡面,還能夠到身心清淨,如如不動,你這個成就比別人快。

  相反的,這個時代淘汰人也快,成就人也快,都成正例,不成就就被淘汰掉。今天這個世界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種誘惑的力量比古人增加百千倍,這麼強大的誘惑力量都誘不動你,你這個定功了不起。從前那些祖師大德修成,看看你們今天有成就,他不能不佩服,為什麼?他要是換作今天未必能成就,未必能不動心。所以這個時代雖然說濁惡,對於一個真正修行人來說,這個機會太好了。在這個時代裡面必須要經上所說,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三個條件,二個條件是我們本身具足的,所以善根是信解,福德是奉行,我們能信、能解,能夠依教奉行,這就是善根福德具足了。

  外緣這是因緣,現在因緣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從前殊勝,細細想起來,現在有現在的殊勝處,第一個,經典得來容易,這是古人做不到的。古人要去得到一部經,那只有到寺廟藏經樓裡面去抄去。因為從前沒有印刷術,你看唐宋裡講經卷都是寫的,故宮博物院諸位都能看到,你只有去抄去。再有錢的人家,請那些秀才念書人,給一點錢請他們來給你代抄,以前佛經這麼樣流通的。現代的印刷術發達,《大藏經》的經本子縮小了,所以中等以上的家庭,請一部《藏經》回家來供養、研讀,這是古人是連作夢都不敢想的,這個法緣殊勝。再說聽經,現在我們是盡一切的力量,在這裡發展錄影帶跟錄音帶,你沒有時間到講堂來,你可以把錄音帶借回家去,你喜歡這部經可以拷貝一套,在家裡慢慢聽。一個星期我們有一次聚會專門解答問題,你要有什麼疑難,可以參加我們的研究討論會,這種殊勝的因緣也是過去世沒有的。

  所以諸位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緣?確實沒有一條你欠缺,缺乏的就是你的自信心。佛法上成就離不了要共修,這是自古以來,成就人必經的途徑。真正有幾個志同道合,人數不要多,最好是不超過十個人。我們此地有個講堂,也有個佛堂,都可以供給諸位同修來使用。你們一個星期一次共修,志同道合的在一起,在一塊來念個兩個鐘點佛,或者是靜坐。一個星期一次,我們這裡也可以組成七個班,按照時間來排,甲班星期一,乙班星期二,都是好方式、好方法。台中蓮社念佛班,他們是每個星期有一次共修會,平常在家裡念佛,這一天大家集合在一起念佛。對於經典研究也是如此,也要組織志同道合的,組成小班來共同研究討論,交換心得,這樣才能成就。所以希望諸位充分的利用這個講堂,利用這個佛堂,做為一個真正解行並重,福慧雙修的道場。你組織有幾個人之後,在我們這裡登記,排定時間,到這個時間,這個時間就屬於你們的,這點很重要。

  所以佛雖然不在世了,我們今天生在釋迦牟尼佛末法的時代,真正肯發心修學,與佛住世實在說並沒有兩樣,這是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認識,要常常勉勵自己。經典就是佛的言語、佛的教訓,讀經就是接受佛的教訓,共修就是依佛教導來修行,所以與佛住世又有什麼兩樣!所以我們讀《華嚴經》,雖然對於這些諸菩薩很羨慕,他們的因緣殊勝。再回頭想一想,我們的因緣也並不遜色,我們自己就非常的安慰。具足信願行,我們這一生同樣有成就。這些話就是此地一句的結語,『如是一切諸如來,我皆供養聽聞法』。我們今天能夠這樣做,就是供養一切諸如來,聽聞一切如來的教導。雖然是釋迦牟尼佛留給我們的,佛佛道同,沒有兩樣,一佛所說即是一切如來所說。再看下面經文:

  【我見法海音王佛。其身普作真金色。眾相莊嚴如寶山。發心願得無師道。】

  這就說他最初得法的老師,就得法的本師如來,先是有兩句讚歎佛,讚佛的兩句偈。這個身金色也要知道它表法的意思,要懂得這個意思。如果這個人果然顏色都像黃金一樣黃黃的,這也很難看,我們看了也不順眼,這人大概一定有病,要不然皮膚怎麼發黃?『金色』是取金是一般世間人最喜歡,哪個人不愛黃金?取這個意思。它的色相之好,人見人愛,就是這個意思。『眾相』這是講細相,前一句是說總相,細相是我們常說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說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劣應身。我們世間人所講哪個相是貴相,富貴之相,你心目當中所認為那些富貴之相,他統統都有,不但有,特別好。哪個不喜歡?所以這稱之為寶相,稱之為金色身是這麼個意思。如果我們要問,這佛是不是真的能夠現金色身?當然也能。為什麼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本具一切法,能現一切法,怎麼不能現?當然能現。所以說理上說得通,事上也不例外,事上也能夠講得通。但是諸佛如來教化眾生,一定示現跟眾生同樣的相,不會示現一個特殊的相,特殊的相沒有法子利益眾生。所以這個金色寶相,還是應當說之為眾生歡喜之相,眾生尊重之相,這就叫金色,就叫做寶相。

  見了佛之後『發心願得無師道』,這一句話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無師道」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所謂是自然智、無師智,他發心、發願一定要證得,一定要得到。這也是我們修學成功關鍵的所在,菩薩能發這個願可見得他信心具足。我們這個願發不起來,為什麼?沒有信心,所以我們的成就就很有限。他有信心,這點我們要認真的反省、檢討,要效法菩薩的發心、發願。

  【我暫見彼如來身。即發菩提廣大心。誓願勤求一切智。心等如空法界性。】

  前面是見佛發心,這首不但發了心,發心要認真的修行,可見得他的願不是空願,是真實的大願。菩提心就是真心,真心是覺心,真心不迷,真心發起之後一定要修。所以沒有修德,雖有性德,這性德不能夠現前,性德要靠修德才能夠顯現,才能夠真正得到受用。菩提心裡面最重要的,是直心,但是菩提心的體用是相輔相成的,體是直心,作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是清淨心,他受用是大悲心。我們現前菩提心的體無法證得,我們從作用上下功夫。所以我先前跟諸位說過,我們現在這個境界好,在現前這種五花八門的世界裡面,修清淨心最好的機會。在這裡面去練,練自己的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修菩提心。對待一切眾生清淨平等的大慈大悲,他受用;自受用是清淨,享清淨心的這叫真正的享福。世間五欲六塵,我們一般講那叫紅福,紅塵之福,那個福裡面有煩惱,那個福裡面帶著有業障。

  清淨之福那是最高的享受,慈悲不礙清淨,清淨不礙慈悲。幾時到清淨跟慈悲不二,清淨就是慈悲,慈悲就是清淨,直心就證得了,自性清淨心的本體就現前。這個時候禪家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念佛法門裡面這個境界叫做理一心不亂。所以你說修行在哪裡修行?就是二六時中待人接物,修什麼?修自己的清淨心,修自己的慈悲心,千經萬論就是講的這個。修行綱領,這個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諸位都知道,一定要記住這個意思。佛是覺而不迷,覺就是清淨、就是慈悲;法是正而不邪,清淨、慈悲是正知正見;僧是淨,淨而不染更不必說了。可見得三皈依修的什麼?就是修的菩提心,就是修的真心。菩提心要大,大從哪裡修?大就要修大慈大悲,無論在什麼境界裡統統都清淨,這才叫大。我躲在人跡不到的地方,這很清淨,這個都市太繁華,這個地方我不能去,去了我心裡不清淨。你修成的清淨心,那清淨心小,不大,小的清淨心、小的慈悲心不是菩提心,這個要知道。菩提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才叫菩提心。

  『誓願勤求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一切種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心等如空法界性』,「等」是等同,這是講心量。這句經文用意非常之深,為什麼?凡夫就是心量太小,所以曉得佛法好,菩提心好,清淨心好,始終沒辦法能做得到,心量太小。所以教你「心等如空法界性」,這才是真心全體顯露。本來是這個樣子的,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心變現之物,心怎麼不大!怎麼不包法界!可見得我們今天心量這麼小,錯在自己,於一切法失去了正知,生起了邪見,於邪見當中起了分別執著,把這心量愈變愈小。這是我們病根之所在,一定要想方法來對治。這底下經文說:

  【由斯普見三世佛。及以一切菩薩海。亦見剎海眾生海。普遍發起大悲心。】

  這首偈是講入於無邊的『剎海』。

  【隨諸眾生心所宜。一身普現無邊剎。舒光動地遍十方。開悟一切諸含識。】

  這首意思非常明顯是自行化他。前一首是上求佛道,這首是下化眾生,這個就是菩薩法門,菩薩的事業,一定要上求下化。在現前海內外同修們,都感覺到弘法利生的法師太少了。前年我在洛杉磯就跟大眾們說,弘法利生的法師太少了,為什麼少?是你們大家不願意培養,就愈來愈少了。好像你要吃桃,又不肯去栽樹,那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你要想這個世間有很好的法師來弘法利生,大家就要發心來培養。怎麼培養法?我們初發心的這些小法師、居士們,他們到這個地方來講經,你們要來捧場。你們捧場,他精神就起來了,雖然講得不好,還有這麼多人聽,大概我還不錯,他信心就具足了。能夠在台上講個十年,哪有不成功的道理!你們同修們在這裡,一聽沒怎麼樣,下次不來了,愈講人愈少,到最後沒有人。他想想,這講經太難,大概我不是個材料,算了,我還是去趕經懺去。

  所以發心培養功德無量無邊,這些小法師們來學講經,你們每次都來捧場,都來在那裡聽。你要曉得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這法師把他訓練成了,後代的人就有經聽。而且你們來聽經,在我這個地方學講經的,可以說是我的學生,絕對不可以貢高我慢。要接受廣大群眾批評,要接納,你們覺得他哪裡不錯,也可以讚歎幾句;哪個地方講得不很滿意,要提出來,讓他曉得改進。如果每次講經給他提出一、二個毛病,他修改,他修改個幾年就沒有毛病了,這是諸位對他無量無邊的功德,這是你們在培養法師。所以培養法師是諸位大家的責任,千萬不要說這法師講得不怎麼樣,掉頭而去,下次都不來。那以後就沒經聽,以後沒有人發心講經。

  這講台上能講得好,也是苦練出來的。學講的人臉皮要厚,把人統統講跑了絕不氣餒,絕不灰心,對著桌椅板凳我還照樣講,講的人要有這種毅力。真發心,自然感動諸佛菩薩來加持、來護持你。同修們能夠熱烈的擁護,使發心講經的人,他這個信心、興趣、意願都能夠增長,不叫他退失,這是續佛慧命。他將來在那邊弘法利生,就是我們護持的人大家弘法利生,這個功德不是一個人,每個來護持的同等功德,是繼續諸佛菩薩的慧命,是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自自然然就肯發心來護持,這護持佛法。所以菩薩一定要上求下化,才能夠成就。

  【見第二佛而親近。亦見十方剎海佛。乃至最後佛出興。名為法界智燈王。如是須彌極微數。一切如來咸供養。於諸剎轉極微劫。所有如來照世燈。我皆親近而瞻奉。令此解脫得清淨。】

  這幾句經文是重頌他在無量劫裡面,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這個學講經,等於說是他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在開始學講經的時候,一定要記住坐在講台上的是學生,記住我是學生,在台下的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知識,這樣才能夠學成功。萬萬不可以自命為法師,那個罪過就大了。自己要認為是法師,在過去的條件是要有修有證,才能稱得上法師。只有修沒有證,不行,不能為人師,得有修有證才行!沒有到這個地位是學生,我把我所聽的、我所讀的在講台上來複講,提出心得報告,請諸位老師指教、批評。學生在講台上才能學得出來,在講台下面學不出來,講台下面都是老師。這才叫做清淨供養諸佛如來,這是真供養,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我們再看底下這段,善財童子敘說他所得的利益。

  【爾時善財童子得此菩薩甚深自在可愛妙音解脫。】

  這句是總敘菩薩所證得的解脫門,就他所證得的法門。

  【入無邊三昧海。】

  『三昧』是正受,就是《金剛經》上所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邊』是什麼?無量無邊的境界,眼見色、耳聞聲,無量無邊境界統統都不取相、都不動心,所以叫「無邊三昧」。無量無邊的「三昧海」,海是比喻境界之廣大。

  【成廣大總持海。】

  『總持』,實在說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無量覺。加上南無是皈依無量覺,善財就是學這個法門,這裡面的諸佛菩薩也是修的這個法門。怎麼曉得?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才曉得,廣大總持法門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又得菩薩大神通海。】

  能夠隨類化身,像《楞嚴》裡面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深入菩薩大辯才海。】

  這得四無礙辯才。

  【速疾增長大歡喜海。】

  這就法喜充滿,他入到這個境界才得到這樣的受用。

  【觀察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德主夜神。以偈讚曰。】

  底下是他的讚歎,也是他的心得報告,也是他感激對於菩薩的感謝詞。

  【已行廣大深智海。已度無邊諸有海。長壽無患智藏身。威光普照如滿月。】

  這首是總說讚歎菩薩智慧、福德圓滿,『已行』、『已度』都是讚歎守護城夜神。『諸有』是講的三有、二十五有,前面都說過。智慧現前,智身證得,智身就是報身,報身有始無終,所以說『長壽無患智藏身』。威德光明普照法界猶如滿月,『滿』是圓滿,『月』是比喻清涼的意思,能夠叫一切法界眾生在菩薩慈光、智光照見之中,都能夠得到清涼自在。

  【覺悟法性如虛空。普入三際皆無礙。念念普緣一切境。心心寂靜無分別。觀察眾生性本無。大悲常入眾生海。】

  這四句很重要,這是講悲智甚深。『法性』,體是空的,用是有的,「法性」也就是真心,心因為是空的,所以心裡頭不能有一物,心一定要淨。心有一物就錯了,那個心就長了毛病,本來無一物,長了什麼毛病?長了無明。只要有一物就是無明,無明一發展這個麻煩就大了,比現在癌細胞繁衍還要嚴重。癌細胞繁衍,我們頂多失掉身命了不起,身命沒有多大的價值。真性裡面起了無明,這個事情麻煩大了,法身慧命得了癌症,這個事情麻煩大,它這一發展就變成塵沙、見思煩惱,帶來的是無窮的禍患。所以我們一定要覺悟,法性是空寂的,我們這個心裡頭不能有一物,不要把任何事情掛在心裡頭,心在一切境界裡面要清淨,這是絕對正確。事情遇到的時候清清楚楚,不是叫你這個事情不能辦,那個事情不能辦,這也不能想、那也不能想,與辦事、與思想無礙,豈不聞這一部經上所講的嗎?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如果我想個問題,考慮一樁事情,對我的清淨心有妨礙,那這個《華嚴經》還講得通嗎?那理事有礙,事事有礙。無礙的,你為什麼會有礙?因為你有二心,你就是什麼?事,有事、無事,有事不是無事,無事不是有事,你這是二,總是落在二、三裡頭,所以你才有障礙。有跟無是一就沒有障礙,理跟事是一,所以沒有障礙。一是什麼?一心,一心用事就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二心用事,理事有礙,事事有礙。一心是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個時候所起的念頭叫正念現前,不是妄念,不叫妄想,叫正念。這個時候你考慮問題叫正思惟,不叫打妄想,八正道裡頭正念、正思惟,同修們要細細體會到這個意思。底下就說得明白了,你看,『念念普緣一切境』,「念念」非空,「普緣」是觀照,「一切境」是起思。『心心』是非有,『寂靜』這是止,前面「普緣」是觀,「寂靜」是止,『無分別』是契理,這兩句合起來看,理事無礙。兩句話是一個境界、是一樁事情,說明了無礙的法界。

  【觀察眾生性本無。大悲常入眾生海。自在遊於解脫門。廣度群迷無量眾。】

  事事無礙,這種境界才是佛法裡面最高的享受。佛法就是覺法,如果提到佛法,怕人家覺得這佛法的,換個名詞,人生最高的享受,覺悟的人生。於一切事理都不迷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沒有這種殊勝的利益,試問問我們學佛幹什麼?怎麼離苦得樂?這才叫離究竟苦,得究竟樂,所得到的真實不虛。再看下面經文:

  【觀察思惟一切法。證入甚深諸法性。一切聖道普修行。普化眾生令解脫。】

  『觀察』,像菩薩一樣的妙觀,甚深智慧觀察。『思惟』正思惟,不是說什麼事情都不能想、什麼事情都不能考慮,菩薩一樣「觀察思惟」一切法。他妙在哪裡?他妙在觀察思惟一切法,他『證入甚深諸法性』,理事無礙。我們是觀察思惟一切法裡面,生無量無邊的障礙煩惱,不能見性;人家觀察思惟,他見性。你說怎麼觀法?他的觀察思惟大概跟我們不一樣,那你錯了,跟我們完全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完全一樣。肚子餓了想吃飯,想做幾個什麼好菜沒有兩樣,佛法不離世間法,所謂的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是那個字不一樣。凡夫怎麼樣?凡夫是不離世間迷,佛法是不離世間覺,覺而不迷這就叫佛法,我們要注意的就是這點。

  『一切聖道普修行』,「聖」是指聖賢之道,都要修、都要行,這樣才能成就圓滿的智慧,一切智。所以善財才要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一切聖道普修行」。這樁事情要是以我們現前這個生活來說,這個世間樣樣事情要知道,樣樣事情都要學著去做,要博學、要多能,樣樣都能,這是菩薩道。為什麼?才能夠顯發自己本來具有萬德萬能,藉事才能夠顯發出來。否則的話,你那個萬德萬能從哪裡表現?所以菩薩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雖然是本具的也是歷劫的修行。修學樣樣都學,肯學、好學,不疲不厭,才能夠成就性德。『普化』就是普遍教化眾生,希望眾生各個都像自己一樣的,得自在、得圓滿。「化」是變化氣質,這是教學有了具體的成就了。

  【天是最勝調御師。開示如來無垢智。普為法界諸含識。敷演離塵清淨行。】

  這首是讚歎夜神,因為菩薩他現前示現的身分是個天神,示現的這種身分。『調御師』是如來的德號,可見得善財把他看作佛沒有兩樣。因為他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一切的教學跟佛沒有兩樣。『開示如來無垢智』,清淨的智慧。下面兩句這尤其是難得,『普為法界諸含識』,法界一切眾生,『敷演離塵清淨行』,這是顯示菩薩主修的法門般若波羅蜜。

  【已住如來諸願道。已入無邊廣大智。已修一切諸佛力。已見諸佛神通事。】

  這首讚歎菩薩的成就,這些成就已經獲得。『如來諸願』,是要度一切眾生成佛,現在菩薩的願跟如來的願沒有兩樣。如來證得圓滿的一切種智,菩薩雖然沒有圓滿,得到了分證,現在是第六地可以說接近圓滿,所以說『已入無邊廣大智』。如來果地上有十種特殊的能力,前面已經跟諸位說過。六地菩薩對如來果地上能力也相當的充實,『已見諸佛神通事』。說到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記住,眾生的心多半是好奇騖怪,只要有個奇怪的,那這就覺得很了不起,往往我們就上當。佛決定以正法教人,不會變稀奇古怪的花樣來教化眾生,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到。只有妖魔鬼怪才以這些神通來欺騙眾生。所以諸佛神通莫測,但是絕不輕易以神通來教化眾生,為什麼?就是妖魔鬼怪喜歡用神通,佛不用神通,示現了佛法與他們不同。他們那點小小能力,佛比他們超勝太多,佛不用這個能力。再看下面經文:

  【天神心淨如虛空。普離一切諸煩惱。】

  這個我們要學,所以在境界裡這才真正是修行,真正是功夫。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決定不生煩惱,保持你的清淨心。煩惱一現前,趕緊念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南無阿彌陀佛就把你從迷在煩惱的心,把它換回來。你曉得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皈依無量覺,趕快從煩惱那裡回過頭來,要依覺,因為煩惱是迷。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叫你回頭,回頭是岸。回頭就如意了,你看我們中國人做的如意,那個如意,你看頭彎轉過來的,取什麼?回頭就如意、就自在。你要不回頭,愈迷愈深,愈迷愈苦,這才能夠『普離一切諸煩惱』。

  【了知三世無量剎。諸佛菩薩及眾生。】

  心清淨就能照見無量無邊剎海,清淨心能照。

  【天神一念悉了知。晝夜日月年劫海。亦知一切眾生類。種種名相各差別。】

  這就說他的本能恢復,我們看到這種神通不可思議。但是這些能力是本能,不是外面來的。幾時你心得到清淨,自自然然這個能力就恢復,所以他不是學來的,是本能。這就是佛法教給你,為什麼修行要抓個總綱領、抓個總持法門?這一個法門得到,一切都恢復了,要緊是在這個地方。不要枝枝葉葉去學,那太苦、太費時間了。所以一般來講,小乘是在枝葉上修行,很苦,時間很長,收穫很有限。大乘人就聰明,他曉得從根本上修,根性最利的所謂是一乘人,他所掌握的決定是大總持法門,這是最聰明的人。再看底下這一首:

  【十方眾生生死處。有色無色想無想。】

  這兩句是講六道凡夫,六道的境界,『有色無色』這是色界,『想無想』是無色界,就是四空天。

  【隨順世俗悉了知。引導令入菩提路。】

  如果對於眾生界要是不能夠了解,菩薩就沒法子度眾生。換句話,就是老師如果要把這學生教好,對於這個學生必然是了解得很深,他的程度、他的根性、他的愛好各方面都了解,所以他才有方法來誘導他。佛對於一切眾生明白,不但我們這一生的事情他曉得,生生世世的事情他都知道,所以說法才契機。說的法正是他需要的,真正當時就能夠幫他解決問題,破除他的迷惑,打斷他的煩惱,使他能夠得清涼自在,使他能夠開悟。

  【已生如來誓願家。已入諸佛功德海。已證法性心平等。隨眾生樂現色身。】

  這首是讚歎菩薩修行成就,而證入的果位,與諸佛如來同一個誓願,與諸佛菩薩同一功德,功德要特別記住,是講的定慧這叫功德。萬萬不可以把福德誤認做功德,這是要特別注意到的。底下兩句是非常具體給我們說出來,『已證法性心平等』,就是『諸佛功德海』,「海」就是比法性,諸佛的功德就是心平等,平等心裡面定慧具足。末後這句就是『如來誓願家』,隨眾生的愛好,能夠現身幫助他、教化他、成就他,這是如來的誓願。所以這個末後兩句,非常具體的給我們說出。這十首偈,是善財童子在這一次參學當中,他所見到的、所聽到的,自己所得到的,就是他的心得報告。他這一次沒白來,確實是有了成就而去的。再看末後這兩行經文:

  【時善財童子說此妙偈讚夜神已。】

  讚歎完了。

  【禮夜神足。遶無數匝。殷勤瞻仰。一心戀慕。】

  諸位從這裡來看,佛菩薩還是有很深的感情,這個感情給諸位說,真情流露,不是我們一般人有的。我們一般人那個感情是假的,為什麼?會變。善財童子這個真情流露永遠不會變的。所以學佛,佛菩薩不是無情,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佛菩薩流露出來是真實的感情,不是虛妄。因為他是從清淨心,從一心裡面自然流露出來,我們平常叫大慈大悲。『禮夜神足』,這是行最敬禮,禮謝。『遶無數匝』,「遶」也是古印度的禮節圍繞著,右繞,通常一般繞三圈,這是最敬禮,表示念念不捨,像小孩圍著大人。『殷勤瞻仰,一心戀慕』,這都是描繪善財童子感激之心。

  【辭退而去。】

  這個一句就是般若智慧,『辭退』是什麼意思?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看內心清淨,表現在外面真情流露,真情流露不礙清淨心,這是了不起。我們一動感情,清淨心沒有了,處處都有障礙,他無礙,他沒有礙。『而去』,去什麼?依教修行。不是聽了就算了,聽了之後一定要發心,把菩薩的教誨要做到,要把這些理論、把這些方法統統變成自己實際的生活,這才是真正得到受用,「辭退而去」。

  經文到這個地方是二十二卷講完,這個經總共是四十卷,下面還有十八卷。好處就是五十三參,每一參就是一部完整的小經,參參可以獨立,合起來是一部大經,分開來是五十三部小經。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