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守護夜神章  (第十三集)  1981  檔名:12-008-0013

  七百六十九頁最後一行。

  【善男子。如是等須彌山極微塵數如來。其最後佛名法界城智慧燈光王。於無垢焰光劫中。出興於世。我皆尊重親近供養。聽聞受持所說妙法。我亦於彼諸如來所。出家學道。護持法教。入此菩薩甚深自在可愛妙音解脫。種種方便。教化成熟無量眾生。】

  這段是前面一科的總結。前面我們看了,看到的是一百零五尊佛,此地在總結裡面,我們才曉得原來菩薩已經經歷無量諸佛如來。前面一百零五尊佛,也不過舉一個例子而已,這段文裡面就說得很清楚,『如是等』,就像前面所說的一百多尊佛。他經歷多少?是『須彌山極微塵數』。像須彌山那麼多的微塵,「極微塵數如來」。由此可知,菩薩修學一定要歷長劫修行。像這樣的經文,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讀到很多,它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教給我們要發長遠心,知道學佛不是一生可以成就,這是生生世的事情。生生世世都要發心,都要親近諸佛如來,依教修行,何況在一生當中?如果自己是沒有耐心,這個沒有耐心就是業障,經上常講罪障,什麼叫罪障?沒耐心就是最大的罪障。罪障要是消除必定能精進不懈,所以能夠精進不懈這就是罪障消除的相。

  他說『最後佛』,就是他最近;換句話說,他已經在圓教裡面成就第六地菩薩。這個地位非常之高,絕不是普通的地位,十聖裡面是六地菩薩,最近所親近的這尊佛,名字叫『法界城智慧燈光王』。跟前面情形一樣的,無量劫來每尊佛出現於世,他要是遇到,都是『尊重親近供養,聽聞受持所說妙法』。不但如此,而且也在如來會下出家,為佛的出家弟子,弘護正法,所以他才有今天這樣殊勝的成就。『入此菩薩甚深自在可愛妙音解脫』,「入」就是我們俗話講證,他證得了,這個境界就是圓教第六地菩薩所證得的境界。證得之後還是自行化他,所以『種種方便,教化成熟無量眾生』。底下這一段,是顯示他多生多劫修學成就的功德利益。請看經文:

  【從是已來。於佛剎極微塵數劫。所有諸佛出興於世。我皆供養。修行其法。善男子。我從是來。於生死夜無明昏昧諸眾生中而獨覺悟。令諸眾生守護心城。捨三界城。住一切智無上法城。】

  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應該要努力的,供養無過於『修行其法』,而諸佛如來教一切眾生,直截了當成無上道的方法無過於念佛。如果能一心念佛,這是真供養,這是真正「修行其法」。末後這一句,『生死夜』,「生死」是指六道輪迴,「夜」比喻無明蓋覆了真性,六道裡面一切眾生無不如是。獨有菩薩在這個境界裡面,他覺悟了,他破了無明超越三界。這是菩薩以自己所修所證的境界,勉勵我們,這都是他自己親證的,親身經歷的提供給我們做參考。我們今天在六道之中,也要向他一樣覺悟,覺悟的人『守護心城』,這個「心城」就是講的自性清淨心,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你能夠在一切境緣當中,守住你自性清淨心就對了。

  『捨三界城』,三界就是六道,欲界這個心裡面攀緣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那你就是住在欲界裡面不能超越。色界、無色界貪著四禪八定,你也沒辦法超越六道輪迴。「捨三界城」,就是捨見思煩惱,就是捨五欲六塵,連世間的四禪八定也不留戀,也不把它擺在心裡面這樣才能夠超越。有一絲毫的罣礙就出不了三界,這是我們必須要提高警覺。『住一切智無上法城』,這是對的,無上法就是善財童子所追求的無上正等正覺,這句就是指的無上正等正覺。而無上正等正覺是圓教的佛位,這是學佛人應當希求、應當嚮往的,千萬不可以留戀世緣。經裡面說的菩薩,在往昔親近這麼多諸佛如來,數如河沙,數不盡。想想我們自己過去生中如何?跟他差不多,沒什麼兩樣。

  他能成就就是他能夠捨三界的業緣,他能捨;我們不能成就的,我們對於三界業緣沒有法子捨掉,所以還是當生死凡夫。這個事情決定不是一個好事,決定是迷惑顛倒。有的同修來問我,家人過世,看到瑞相確實好像是往生,但是為什麼常常還會夢到?常常夢到那是不是往生?常常夢到給諸位說,絕不可以懷疑他沒有往生。固然沒往生的人會夢到,已經往生的人也會夢到,《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一餐飯的時間就能夠周歷十萬億佛國土。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就是十萬億佛國土,換句話說,你如果對這個世緣真的那麼樣的貪戀,對你家親眷屬真的捨不得,你要記住,除了往生極樂世界之外,沒有辦法照顧你的家親眷屬。

  你果然往生了,可以天天回來看他,你在冥冥當中能照顧他。從西方極樂世界到娑婆世界,這個時間很短暫,每天都可以回來看看。如果你不能往生,一旦輪迴了,你有這個心去照顧,你也沒有這個能力。所以真正要講孝順父母,度脫自己的家親眷屬,頭一個條件自己成就,自己有了能力,才能夠救度你家親眷屬。否則的話,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有心而無力,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經中處處提醒我們,處處教導我們,應該要如何存心?如何行事?怎樣才是一個名符其實的菩薩?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到。再看底下一段經文,這是「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甚深自在可愛妙音解脫。】

  這句是菩薩謙虛的話,無量法門,菩薩說他只知道這一個法門。『唯知』,「唯」是唯一,無量法我才曉得這麼一個法門。我們再看下面:

  【如諸菩薩摩訶薩。捨離世間諸雜穢語。】

  『如諸菩薩摩訶薩』,這用白話來說,就是像那些菩薩與大菩薩們他們所學的種種法,我都比不上,他們都比我強,就是這麼個意思。哪些法?此地也略舉幾種,都是與他自己修學有密切關聯的。先說語業,這些菩薩能『捨離世間諸雜穢語』。

  【不作二語。檢策語業。行正直道。安住勝義。成就圓滿。永不繫屬一切語言。於念念中開悟一切語言自性。深入一切諸言音海。】

  我們先說這個幾句。因為這個第六地,他修的是般若波羅蜜,在這個地位是根本智得到圓滿。地上菩薩十度圓修,初地布施都圓滿,六地般若都圓滿,圓滿的波羅蜜。所以經上給我們說,處處為一切眾生說法。所以說法是屬於語業,你看第一個,再說出這些菩薩們,他能夠離「雜穢語」。什麼叫「雜穢語」?《十善業道》裡面告訴我們,綺語、惡口這是「雜穢語」。『不作二語』,「二語」是妄語、兩舌。這個兩句就是四種語業得清淨,菩薩沒有綺語、沒有惡口、沒有妄語、沒有兩舌。『檢策語業』,這句是前面兩句總結,菩薩決定沒有四種口業,決定沒有。『行正直道』,這個「正直道」就是真語、實語,也就是淨修語業。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待人接物之處,一定要這樣修學。

  但是也許有人說,現前這個社會我們要是真的這樣去做,會招來許多的困難,那要怎麼辦?給諸位說,還是要這麼做,決定要這麼做。為什麼?因為你是菩薩,菩薩是依於智慧,不是依感情。你今天感覺得戒律很難持,為什麼?你是用一分感情的心來持戒,戒就難了,你不是理性的。諸佛菩薩是基於理智的持戒,所以戒律就活活潑潑,戒律裡面有開緣、有開戒,不叫破戒、不叫犯戒。我修這個四種語業,修四種清淨語業,這有個人來問我要錢、問我借錢,我知道他借了錢幹什麼?不是做好事,我有這個錢,他要來問我:你有沒有錢?我說我有。你能不能借給我?不借又不好意思,我這個時候可不可以打個妄語?我對他很清楚、很明瞭,他來跟我借,我沒有錢這算不算妄語?這不算妄語,我真的沒有錢,沒有什麼錢?沒有給你去造罪業的錢。

  錢是有,這個錢是做功德的錢,做好事的錢,不能給你去吃喝嫖賭,我沒有這個錢,這沒有妄語,沒有打妄語。菩薩法建立在理性上,不是感情上的。你每個家庭收入,收入你一定會有個預算,我這個錢做什麼用、做什麼用的,有沒有供給外面不三不四的人去亂花,有沒有這個錢?沒有,真的沒有,你預算裡頭沒有,那就是沒有,這個沒打妄語,沒騙他。可是我預算裡頭有一筆預算的錢,外頭亂七八糟人來要的時候我可以給他,去讓他去造罪業,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有這麼個預算。這個不是妄語,不是騙人,這是說的真實話。你去做好事,你做的好事跟我一樣,我也想做這個好事,我有這個預算,我就給你,我可以送給你,可以成就你。成就你的好事,就是我自己願意做的好事。所以這個戒條條條都是活活潑潑的,絕不是一個死呆板。如果說這個戒不能持,持了把我們約束得動都不能動,一動就犯戒,那你是死在戒條之下,你根本不懂得佛法戒律的意義。戒律不是死的,諸位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佛戒容易持,應該要持。

  『安住勝義』,「勝義」是講真理,與法性相應。換句話說,言一定要契理,與理相應,不是與情相應。與情相應那個語都不是真正的理,必定有過失。『成就圓滿』,還是指語業,就是具足圓滿的原因。末後這一句高了,這境界太高,『永不繫屬一切語言』,這個意思是說言語是聲塵,我們要覺悟的是言語裡面所詮的道理,所以諸佛菩薩在經論裡面,常常教給我們,離言說相,這個意思是說即言說而離言說,聽了言說明白這個意思,不著言說相,這就是「不繫屬一切語言」;換句話,就是不執著一切語言,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講不執著諸位容易懂,這個不繫屬就是不執著,從言說、從文字上我們通達其義理了,言說、文字都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開悟一切語言自性』,言語性空,本無言說,這就是「開悟一切語言自性」。底下說:

  【深入一切諸言音海。了知眾生諸祕密海。明見一切諸法門海。普攝一切平等法海。出生種種陀羅尼海。】

  這個幾句都是說無言之言,這才真正的深廣,無言之言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首楞嚴大定,本經裡面所說的師子奮迅三昧。所以他才能夠照了,眼見是照了,言說也是照了,甚深般若智慧,所以才有這樣殊勝不可思議的功能。能夠『深入一切諸言音海,了知眾生諸祕密海』,無有一法不了知。『明見一切諸法門海,普攝一切平等法海』。這個幾句諸位聯合起來一看,你就明白了,是什麼回事情?就是《楞嚴經》中所說的「六根互用」,「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根解脫,根根圓融。這個根本智現前一定是這個境界,六根互用法法圓融,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神通。所以學佛的人要有理智、要有理性,你看千經萬論,佛教給我們第一要緊的事情是信自己,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能成佛,信煩惱能斷,信佛道能成,這是佛法的基本信條。佛沒有教給我們信神通,沒教給我們信別人、信他,沒有。可是世間人往往就是好奇騖怪這個心太重了,那個人變一點魔術給你看看,就覺得這個了不起。

  諸佛如來有神通,從來不以神通教化眾生,你看哪一部經典裡面,佛以神通教化眾生的、佛以神通攝受眾生的?沒有。如來皆是以正法攝受一切眾生,這種小神通不是沒有,有,你去讀讀《楞嚴經》,《楞嚴經》末後講的五十種陰魔,那比你所見到的要大得多了。是不是自己證得神通?不是。是些妖魔鬼怪附在這個人的身上,顯示神通道力,我們覺得他了不起。等到妖魔鬼怪離開,你那個神通馬上就失掉,什麼都沒有了,像這樣的人我們也看到過。我最近就聽說有一個,他是有點小神通,好像知道別人一些情形,聽說去參加一次佛七之後,這個通沒有了、失掉了。所以他自己非常的恐怖、恐慌,這個能力沒有了,再到山上去修去,找什麼人再去修去,這不就很明顯證明《楞嚴經》上所說的沒錯。

  他這鬼附在你身上,你去打佛七,他不敢進去,他跑掉了,你的能力失掉,這是證明。他離開你好,離開你,你才是個正常的人,沒有被妖魔鬼怪附在身上,附在身上的人不正常。他很恐怖,他自己能力失掉,他還到山上再去找那邪門外道去跟著學,去跟他修想恢復,這是愚痴,這是無知,這是真正不明佛法,不讀經之過。所以要在佛法裡成就,一定要走正道,不要走邪道,要老實的去學佛。不可以好奇騖怪,不可以圖僥倖,僥倖的心理成就的,你看千經萬論裡面找不到。佛都是叫我們用真心,用清淨心才能成就。菩薩心地得到清淨,所以根本智現前,顯示出這樣無比的殊勝功德,這是他的受用。『出生種種陀羅尼海』,「陀羅尼」是梵語,意思是總持前面已經說過。

  【已得自在。】

  到這個地方完全說菩薩自己的成就,這是菩薩推崇其他的那些菩薩與大菩薩們,他們自己成就。成就之後:

  【隨諸眾生心之所宜而為說法。善巧方便。究竟調伏成熟眾生。】

  自己成就了再去教化眾生,幫助眾生,也能夠像菩薩同樣的成就。前面這句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又像《普門品》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現什麼身。那個眾生喜歡聽什麼樣的法,佛菩薩就給他說什麼樣的法,隨心應量,這就是『善巧方便,究竟調伏成熟眾生』。這裡面分成好幾個階段,有初學的,有正在修學過程當中的,有修行快要圓滿的,這是我們以往講席裡面常常說的,諸位一看這個經文就看出了。「善巧方便」,對初學的、這對入門的,「究竟調伏」這是對上了軌道的,「成熟眾生」這是快證果的,很明顯的三個階段,菩薩統統幫忙。

  【能普攝受一切眾生。巧修菩薩諸無上業。】

  『普』是普遍,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像孔老夫子所謂的有教無類,就是這個意思。不管什麼人來求教,絕不叫他空手而回,決定叫他得利益,得好處。菩薩的事業就是自覺覺他。

  【深入菩薩種種法門。】

  菩薩法門無量無邊,本經歸納為十大類就是十波羅蜜。

  【極微細智能善觀察種種妙事。諸菩薩藏。】

  『極微細智』是甚深智慧,這種「極微細」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有這樣的智慧,所以才能夠觀察得到,『種種妙事,諸菩薩藏』。「妙事」是指世出世間一切事。「諸菩薩」,以本經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初住到等覺,這些菩薩他們的智慧、德能,完全都能夠明瞭。

  【能自在說諸菩薩法。】

  『自在』是無礙,我們常說的辯才無礙,他為什麼能說?因為他的智慧成就,他對於一切菩薩藏,就菩薩所含藏的他都能夠觀察得到,所以他能說。

  【何以故。已得成就一切法輪陀羅尼故。】

  這是我們前面讀過的,這一句是總綱。『法輪』的意思非常的廣大,包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的過程、一切演變,沒有一樁他不知道,所以他能說、他能解。

  【得名殊勝真實丈夫。】

  這是菩薩的別名,本來這個『殊勝真實丈夫』是稱佛的,他還是六地菩薩,雖然沒有到佛位,我們對他讚歎與佛也差不多。如果要是講除了圓教以外,那說他作佛這是毫無疑問,因為別教的佛,才等於圓教第二賢位的菩薩,何況六地!所以這些人都是正等正覺,讚歎他為佛絕不為過,這是菩薩,你看,推崇別人,把別人推崇得這麼高、這麼殊勝,顯示出自己謙虛。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我這麼一點小小能力,我怎麼能知道?我怎麼能說?頭一句跟末後一句,你看,多謙虛,當中都是讚歎別人。這是菩薩法,也是我們一定要學的,要學謙虛,要學恭敬,要學著能夠讚歎別人。所以普賢菩薩在本經末後,講普賢行歸納為十條綱領,就是十大願王,那個十大願王就是普賢行的總綱領,第一禮敬諸佛,第二稱讚如來。我們看這五十一位善知識,每位都做到了。你要是再看全經,你看這麼厚一大本四十卷,你仔細去看看,出不了這個十大綱領,就是從禮敬諸佛到普皆迴向,你看看,每一章每一節決定出不了這個範圍。所以經文雖然是多,抓到了這十條,就是全經普賢行的修行方法,全都掌握到了。由此可知,這四十卷經文就是十大願王的註腳,註解而已。可見得十大願王這個十條的意思,條條無盡的深廣。非常難得的,看到這麼多的佛菩薩、這麼多善知識,他把普賢行做出來、表演出來給我們看,讓我們在這裡面學習,普賢行怎麼個修法?他是修學做出一個修學的樣子,提供我們參考,希望我們效法。唯有修普賢行才能成就無上菩提,證得圓教的佛果。

  可是諸位一定要記住,圓佛一定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我說這個話,有些初學的同修很不以為然,那個意思怎麼說?我自己本身念佛,總是捧自己這個法門,捧得太過分。可是我們仔細從經裡面想想,有道理,這個話絕不是我說的。古來祖師講,我們想想有道理,我能信得過,我怎麼信得過?成佛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在理、是在事上講,理是要無上正等正覺現前,這從理上講;事上講二障要斷盡,煩惱障、所知障。或者我們說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斷掉,這成佛。這是千經萬論無論從事、從理都是這麼說的,這個大家不否認的。能做到這個就叫佛!圓教的佛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佛佛道同,到這個時候,他的智慧、德能沒有一樣不相同。

  可是諸位有沒有想到,就是以我們現在在座,我們有幾十位同修坐在此地,我們都是學佛的人,我們要問一問,最初你入佛門想學佛,你發的是什麼心?每個人發心不一樣,有的人發心我要求福求慧,有的人發心我要求消災免難,有的人發心希望來生比這一生好一點,有的人發心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各個人發心不一樣,雖然到後來統統都成佛,你因地的發心不一樣。我學佛三十多年,像六祖大師那個發心,我沒有見到一個。你看六祖到了黃梅的時候,五祖問他,你來幹什麼?我來作佛。你們哪個人到寺院來學佛的時候,你來講我來作佛的?有沒有這麼大的口氣?我們將來成佛,六祖也成佛,我這個佛就比不上六祖那個佛,為什麼?因地心沒有他那麼廣大,沒有他那麼殊勝。

  六祖說他成佛含糊籠統,你看看《無量壽經》裡面講的,阿彌陀佛他這個四十八願,願願都是那麼具體,六祖要跟他兩個比一比,六祖不如阿彌陀佛。這不就是初發心的時候,像阿彌陀佛那樣的初發心到哪裡去找去?真的找不到。所以他成佛,他那個世界殊勝有他道理。而且這個人他肯學,我們古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那真是精進絕不懈怠,勤學,你看經上講,他曾經參訪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這是勤學。拿現在的話來說,就他很喜歡考察、觀摩,他訪問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這真是博學多聞,他看得太多,所以他的國土就比別人殊勝,他看得太多了,人家的好處他都吸收,別人的缺點他統統捨掉,這個不得了。

  如果我們今天政府官員,每年都到全世界去考察,考察回來建設台灣,我們台灣在這個地球上,建設一定是第一。所以阿彌陀佛的國土,在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國土當中第一,就是這麼來的。智慧雖然相同,斷證雖然相同,因地所修的福報不相同。所以無上正等正覺得到西方極樂世界才成就,道理在此地。我們在其他經典,沒有看到其他的佛曾經發過這樣的願,沒有看到其他的佛,像阿彌陀佛這樣的勤學。所以諸位在經典裡,如果從這些地方你要能看出來,你才曉得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殊勝,為什麼十方諸佛大家都讚歎,必有其道理。這個道理要是通達,你就相信了。他這個殊勝是真實的,不是隨便讚歎的。經典當中看到諸佛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讚歎,句句都是真語、實語,絕非誑語,所讚歎的絕不過分。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要深信不疑。經文說到這個地方,這是第四個大段講完了。

  下面是第五個大段,「指示後友」,就是菩薩再給善財童子推荐一位善知識,讓他去參學。他在此地,所想學的、所要知道的,菩薩全都告訴他了。我們看下面這章經文:

  【善男子。此菩提場佛眾會中。有主夜神名能開敷一切樹華安樂。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一切智。云何修一切智。云何引導一切眾生。令其悟入一切智城。】

  這是給他推荐一位善知識,這位善知識不遠,就在這菩提場中,身分也是主夜神,這是代表七地菩薩。這下面一位主夜神是代表七地菩薩,七地菩薩修的是方便波羅蜜,七地以後都是以度眾生為主,教化眾生為主。因為六地代表的是根本智,般若波羅蜜;往後這四地都是代表的權智攝眾,也就是所謂的後得智。所以介紹言詞裡面特別注重,『云何引導一切眾生,令其悟入一切智城』。這句話有特別的用意,專指這個七地菩薩,因為到這個地位他要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你要教化眾生,你就不能離開眾生,你就要接觸眾生,接觸眾生一定要有善巧方便,一定要有高度的智慧,這樣接觸眾生,不但可以利益眾生,對自己也是莫大的利益,那就是所謂歷事鍊心。

  『主夜神』的意思,前面讀過,登地都是破根本無明,根本無明猶如長夜。所以這些菩薩示現夜神的身分,告訴我們唯有智慧光明才能夠照破無明暗夜,取這個意思。『開敷一切樹華安樂』,這個名稱是從譬喻裡面建立的,華是代表因行,修因證果,代表因位。「一切樹華」,這一切樹有大樹、有小樹,代表三乘、五乘,是代表這個意思。三乘、五乘統統是在因地,這因地花開了,他修得不錯,無論他是在哪個階段,我們以五乘佛法來說,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無論在哪個階段他都修得很好、都修得很如法,菩薩以善巧方便來幫助他、來成就他,這就是「開敷一切樹華安樂」的意思。安樂這兩個字雙關語,固然能叫一切眾生在因地修行得安樂,這是教化眾生的菩薩自己也得安樂,安樂屬於雙關的。

  底下這個兩句,這就教他,你到他那裡去,向他請教,問菩薩怎樣去『學一切智』?怎麼樣去『修一切智』?這個句子跟前面我們所見到的小有不同。前面我們所見到的,這個句子不是這麼說的,是「修菩薩道,學菩薩行」。這個地方都是講的「一切智」,道也是一切智,行也是一切智。前面跟諸位說,道是存心,行是用事,存心與用事不二,全是智慧。這是到此地才有這個意思,把事都會歸到理、會歸到智,正是唯識家所說的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八識是性,四智也是性,八識是迷了的心,四智是覺悟的心。所以說一切智就是修菩薩道,說一切智也就是學菩薩行,言語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這兩種句法合起來看,這個意思更為明顯,使我們真正能夠體會到,《華嚴》裡面所講菩薩修學,原來也離不開轉識成智。這才真正證實古人所講的,修行要在轉識成智,聞法要在消歸自性,這是我們從這個地方也得到了證明。古德所說的的確是有經論做依據,不是隨便說出來的。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爾時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德主夜神欲重宣此解脫門義。為善財童子而說偈曰。】

  這段經文末後有兩段偈頌,這是前面一段,前面一段是屬於重頌,一共是有十一首半,一首四句,一共四十六句,是重頌前面長行文裡面所講的。開頭的兩首是講法門體用,其餘的都是說菩薩得法的根源。在得法根源裡面前面有三首是講初後,接著又有四首,特別說出他在初佛那個地方得法的情形。末後有兩首半,重頌他在無量劫當中,供養承事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所以這個偈頌,可以說全部都是長行文的重複。末後一段,是善財童子對於菩薩的讚歎,有十首偈,裡面特別顯示出,善財童子參訪守護城夜神所得的利益。這個十首偈,我們也可以把它看作善財童子的心得報告,他這一次參訪究竟得了些什麼?他是用偈頌這種體裁給我們說出來。我們請看經文,先看前面兩首八句:

  【菩薩解脫深難見。虛空如如平等際。普見無邊法界中。所有一切三世佛。出生無量諸解脫。證入難思真法性。速疾增長無礙智。通達三世慈悲道。】

  這個兩首是說前面法門的體用。我們在此地,藉著這個機會再溫習溫習。第一句是說菩薩證入的甚深,證入的境界統稱為解脫門,這個不必多說了。『甚深難見』,三賢的菩薩不能知,我們也只是在經上聽說而已,決定不是我們自己現前的境界。可是後面這首偈把這個境界形容出來,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一些,能體會多少我們就應當學多少,這叫學佛。『虛空如如平等際』,長行文裡面一再給諸位介紹,菩薩的心清淨,猶如虛空。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要虛、要空,空是空去一切情執,空去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所顯示的境界平等如如,這是般若波羅蜜圓滿的相。萬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這是在虛空平等裡面所見到的、所證得的。『普見無邊法界中,所有一切三世佛』。佛心中有菩薩,菩薩心中有諸佛,感應道交,不即不離。不但與一切諸佛如此,與一切眾生亦然,也是這樣。就好像一面清淨的明鏡,無所不照,諸佛照在裡面,眾生也照在裡面,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平等這是一真法界。

  『出生無量諸解脫』,「無量」是指無量無邊法,世出世間這個法無量無邊,如何得到解脫?不分別、不執著就解脫。我們今天沒有辦法得到解脫,就是你有分別、你有執著,因分別執著就起了妄想,妄想就是繫縛,就像個繩子一樣,把你綑得緊緊的,你沒有辦法解脫。解脫,古人說得很好,「解鈴還須繫鈴人」,誰把你綑起來的?是你自己。所以誰能夠解脫你?還是你自己。你自己喜歡分別執著打妄想,這才有繫縛;你要一旦覺悟,一切法裡頭我都不分別、不執著、不打妄想了,統統都解脫掉。『證入難思真法性』,只要在一切法裡面解脫,真實法性就現前。這就是本經所講的一真法界,《彌陀經》裡面所講的寂光淨土、實報淨土就現前。前一句說的是因,後一句說的是果。『速疾增長無礙智』,這就是一切種智現前,也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四無礙法界,特別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都是說的一切種智現前。『通達三世慈悲道』,「慈悲」是建立在無礙智的基礎上,這個慈悲與無礙智相應,與真發心相應,所以稱之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它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

  凡夫也有慈悲,他慈悲是感情的,不是理性的,往往因為慈悲做錯許多的事情,那種慈悲是錯誤的。在四種慈悲心裡頭所謂是愛緣慈悲,它是基於感情而生的,感情是迷,不是悟,往往壞了事情,正是古人所謂「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你看看,六地菩薩講慈悲,七地菩薩講方便,怎麼會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那就是你的慈悲、方便是從感情裡面出來的,非壞事不可。要曉得菩薩的慈悲、方便,是從理智裡面流露出來的,不是從感情裡面生的。所以他的慈悲跟方便能夠利益眾生,成就眾生,絕不會害眾生。所作所為決定是正而不邪,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在生活當中,尤其在現代這個環境裡面,一定要高度的警覺,覺悟的心就是佛心;迷惑的心,感情用事的心,那是凡夫。學佛是要返迷歸覺這個才對,天天念的三皈,三皈就是返染歸淨這是總綱領。無論方便、慈悲都要依這三條綱領,才叫做菩薩法,才叫做修菩薩行,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

  這後面的偈頌,我想下一次就可以講圓滿。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就是十地這一會裡面,第六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