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守護夜神章  (第十集)  1981  檔名:12-008-0010

  七百五十七頁倒數第二行開始:

  【或為眾生說一如來名號海法。或為眾生說一切如來名號海法。】

  從這一句看起。經文講到菩薩修學的業用,在這段裡面顯示出說法的技巧,經文上所提示的都是原則。上一次我們講到聞思修三慧,三慧是能入;換句話說,離開了三慧,如果說是佛學當然沒有問題。如果學佛那就少不了三慧,特別是菩薩法。小乘法裡面,講求的是三學戒定慧,可是大乘法一定要以小乘法為基礎;換句話說,小乘法修得很好,才能夠學大乘法。絕不是說,菩薩就不要戒學,那是錯誤。菩薩的戒學修圓滿,小乘戒都畢業,可見得他的戒學是非常的健全。絕不是說大乘只重三慧,不重三學。其實這個三慧是建立在三學,戒定慧慧的基礎上,從那個慧上開出聞思修。這就是說出前面這句講到三慧,非常重要,我們自己要能夠悟入大乘法,也得要靠三慧。

  這個底下也是有十對,二句是一對,底下有十對。這十對都是講所入之法,也就是佛菩薩教誡的,能入是要自己具備的。就是《法華經》裡面所說的「開示悟入」,學生要具備悟入的條件,老師才能開示。聞思修是能夠悟入,學生一定要具備,所入這是佛的開示。十對第一句前面說過,第二句這個地方,是今天我們念的這句,我們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一如來名號海法』,「一」是一尊佛的名號,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是隨眾生機感而建立的。他在某一個世界,這某一個世界還不行,要在某一個世界某一個時期,它有個範圍,在這個階段用什麼樣的名號。名號就是佛在這一期教化當中的宗旨,可以說他有教學宗旨、教學的目標。

  譬如娑婆世界就講我們這個地球,在現前這個階段,不管是哪一尊佛,如果要到這個世界現階段示現成佛,教化我們眾生,他的名字一定叫釋迦牟尼,因為釋迦牟尼是為我們這個時代所建立的。為什麼用這個名稱?就是對治我們眾生根本的大病,這病根。現前眾生就講絕大多數,第一個是缺乏慈悲心,缺乏同情心。仁慈,釋迦這兩個字就是能仁,能夠仁慈,能仁慈不是對自己,仁慈是對待別人,以仁慈的心對待一切眾生,取這個意思。第二個大毛病,我們這個心太散亂,靜不下來,牟尼這兩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寂默,清淨寂默,這是自利,能仁是利他。所以在目前這個階段對我們這群眾生,確實得用這個來做為他老人家教學的宗旨。如果我們這個世界人各個都很慈悲,各個心地都很清淨,這個名字用不上了,那用這個名字沒意思。

  所以同樣在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去了,他的名字不能用。到西方世界要換個名字,換作阿彌陀佛,阿彌陀是無量覺,那個地方人一定很仁慈,一定很清淨,個個都覺悟,希望他的覺性更擴大,無量覺。由此可知,佛菩薩的名號固然是性德,沒錯,性德是無量無邊。你要說是佛的名號稱得上是性德,我們哪個人的名字與真性不相應?真性是無不具足,能生萬法。所以諸佛菩薩的名號,是由他自己真性,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當中來建立的。依名號教化眾生,名號就是他這一期教化的總題目,這大題目。依這個大題目來作文章,就說出三藏十二分教,說出這麼多經典,這就是從一尊名號,「一如來名號海法」,就是這尊佛,他在這一期教化一切眾生。一切法統統可以歸納為一個名號,所以無有一法不圓融。

  如果在法門裡面,發現有障礙,我們一定要警覺,那個障礙絕不是法門裡頭有障礙,是自己有障礙,障礙在哪裡?三學三慧上發生障礙,沒有看到是萬法圓融。天台大師在《法華經》裡面見到的,「百界千如」,無有一法不如,無有一法不是,所以佛經一開端「如是我聞」,無有一法不如,無有一法不是,那怎麼不圓融!怎麼不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是在圓融法裡面,自己一定要取一個法門,才能夠證得一切圓融,這就是大經上講的「一即一切」,我們要從一法裡面去入,真正從一法裡面得到的一切圓融,而後才能一切即一,這才算是入了門。

  前天大專講座裡面,末後八個小時介紹《心經》大意,《心經》到最後說的幾句話非常重要,這就把整個的經義歸為陀羅尼。而且特別說出來,這是「大神咒、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這把般若讚歎到了極處。我們先要認識什麼叫做咒?在梵文裡面稱為陀羅尼,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如果要是從大的方面來看,那就是三藏經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三藏經典叫大陀羅尼,這是我們都要認識的。而一切經裡面,佛是特別讚歎般若,四十九年所說般若佔了二十二年。如果拿一部經要開成三分來說,般若是正宗分,它的時間最長,佔二十二年,正宗分。所以一切經都讚歎「般若為佛母」,佛是依般若而成就,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此可知,佛法是智慧之法,佛學是智慧之學,唯有智慧才能破迷開悟,才能夠破根本無明。佛法決定不迷信,當然《心經》裡面所讚歎的,就是《心經》的本身。如果你看到後面這四句咒語,那個意思就太窄小了,就是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這一部《心經》就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

  它展開就是六百卷般若,六百卷一展開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無有一法不是陀羅尼。可是這樣說法還是不容易受持,所以我告訴同學說,大明咒不錯,大神咒,還有第一大神咒。我就告訴他,南無阿彌陀佛,你們想想,這六個字是不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沒錯。這句話完全翻成中國字,皈依無量覺,這不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嗎?這就是咒。念這一句佛號就是念的咒,就是念的咒語,而且這個咒語是套《心經》上的話,是第一大神咒、第一大明咒、第一無上咒、第一無等等咒。《般若心經》幫助你這句佛號念到理一心不亂,可以破根本無明。這就是《華嚴》上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法展開是一切法,一切法歸合起來一法,諸位還要曉得,並不是只歸這一法,哪一法都可以歸,為什麼?法門平等,無二無別。禪宗參話頭,可以把一切法歸納一個話頭;密宗裡面持咒,可以將一切法歸到一個咒,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明白這個原理,無論在哪一法裡頭,你只要取一法,你知道這個原理原則,必定能夠貫通一切法,一切法無不是佛法,所以「一如來名號海法」。『一切如來名號海法』,知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本師在經典裡面有一部叫《萬佛名經》,其實佛的名號,就只《萬佛名經》裡面所講的一萬二千尊佛號嗎?當然不止,世界無邊,諸佛無量,說之不盡。這些名號都是性德,就是我們本性本來具足的萬德洪名,沒有一個名字不稱性。佛號是就果德上說的,菩薩名號是從修德上說的,一個是修因,一個是證果,雖然名號相同,譬如有觀世音菩薩、有觀世音佛,有釋迦牟尼佛、有釋迦牟尼菩薩。說菩薩,因地上修因的時候;說佛,這是講果上的德號,這是我們應當要辨別的。再看下面一句:

  【或為眾生說一世界海法。或為眾生說一切世界海法。】

  這句與前面有連帶的關係,一尊佛通常我們在經典裡面所看到,他所教化的區域就是一個世界,這一個世界是指的一個大千世界。而這大千世界,每尊佛的大千世界大小並不相等,都叫做三千大千世界。換句話說,都包括了許多的星球,像我們今天所說的,包括了許多的太陽系,這在太虛空當中,這個世界是無量無邊的。這個世界從哪裡來的?佛在本經告訴我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三界是指一個大千世界,唯心所現。這個經上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唯心造就包括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變的是一,所變的是無量無邊。前面所講一佛名號,這裡頭最重要的意思,是要我們專修,一門深入才能夠成就。不但是一切佛,一切菩薩,乃至於一切萬法無有二心,所以一就能證,一切法就是所證。

  『一世界』,一真法界唯佛與大菩薩他們的境界。佛給我們說無量世界,是為一切眾方便說,是隨眾生心而說世界無量無邊,那是真的,決定不假。如果真正懂得心現識變,就曉得這個世界不可思議,《華嚴經》上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我們今天這個心,一念一個世界,動一個念頭就是一個世界。十法界,那個十是代表無量的意思,它是表法的,絕不是說法界只有十個,豈止?天台大師把它一展開,告訴我們,十界每一界裡面又有十法界,叫百界,這是給我們一個啟示。百界裡面每一界又有十法界,這是千界。其實推展到極處,就是在我們起心動念,我們動一個念頭、打一個妄想就是一個世界,可見得這個世界無量無邊,這是隨眾生心說世界無量無邊。佛的世界為什麼只有一個?佛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他現的境界只有一個,這一個世界叫一真,真的。眾生是剎那剎那在變叫虛妄的,那不是真實的,它變化太大了,隨著我們心的念頭在變化。

  所以真的講世界,唯有一真,一真的境界裡頭那真是妙不可言。一切大乘經裡面,都給我們敘說一真法界的樣子,最奇特不可思議的,這個世界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常不斷,絕不是我們常識所能夠理解的,所以稱為不可思議。這個境界才真正得了自在,我們本經主要的就是說這個。所以經題裡面稱為「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法身大士們才能夠證得。法身大士雖然證得,也有粗細不同,因為他那個功夫有淺深不一樣,十住菩薩比不上十行菩薩,十行菩薩看一真法界看得就要細,十住菩薩看得比較粗。但是真的確實都是一真法界,那不是假的。所以在名號上稱之為正等正覺,這是名實相符的,他等於如來的境界,就是有淺深粗細不一樣。

  佛為眾生說「一世界海法」,這是為法身大士,像《華嚴經》就是這種境界。『或為眾生說一切世界海法』,隱實顯權,以權巧方便對一切眾生。但是到最後一定要把眾生導歸到最高的境界,像法華會上開權顯實,又回歸到華嚴的境界,這樣這個教學才算達到了圓滿。而不至於把學生教到中途就捨棄掉,佛不如此,一定要把眾生幫助他達到究竟圓滿。正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底下一句說:

  【或為眾生說一佛授記海法。或為眾生說一切佛授記海法。】

  『授記』在狹義上來說,一定到某一種境界。不過這個標準最低限度是要把見思煩惱斷掉,就是得阿羅漢以上。你看阿羅漢,佛不給他授記,阿羅漢迴小向大,佛到這個時候可以跟他授記。沒有迴小向大,他根本沒有念頭要成佛,要度眾生,那沒有資格授記,迴小向大就可以。佛就可以預先告訴他,你什麼時候成佛,在某個世界成佛,佛的名號是什麼、度多少眾生,所以這個授記多半是在地上菩薩,距離成佛已經不太遠。在這個時候多半都在十地菩薩,地上菩薩,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這個時候我們俗話講,八風吹不動,你給我說這些,我也不以為然,我也不會馬上高興,我將來作佛了,不會有這個念頭。如果還有這個念頭,佛絕對不會跟他授記。八風吹不動,讚歎,沒有歡喜心;毀謗,他也不生氣。真正做到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人有資格授記,佛可以預先把見到未來的事情告訴他。

  可是還有一種情形,就是普遍為我們大眾授記的,你看我們現在每個人,佛都給我們授記,你要念念《金剛經》就曉得了,佛為我們大眾授記。在末法時期,你肯發心到講堂裡面聽個一個鐘點、二個鐘點,聽到不反對,而且能起歡喜心,還勉強可以相信,別說真信,就是你不反對就可以了。佛講這樣的人,他在過去生中,不是三佛、五佛處種的善根,已經在過去生中經無量佛所處種的善根,這是給我們普遍授記。在末法時期,只要能夠接觸到佛法而不反對的,這個人善根深厚,過去都是親近無量諸佛如來。也許諸位要問,過去世既然親近這麼多諸佛如來,為什麼現在還是這個樣子?應當也像經上所講的那些菩薩、羅漢一樣,怎麼會現在還當這個苦惱的凡夫?這就說出來,佛不度眾生,佛給你做增上緣,你自己要肯接受;你不肯接受,親近無量無邊諸佛也不行。譬如說親近佛,聽不聽法?聽。修不修行?修。他不斷煩惱有什麼辦法?修是修,修不能斷煩惱,雖修沒有成績。

  天天也念書,也很喜歡念書,可是一考試都不及格,一考試都得零分,那怎麼行?我們生生世世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到今天還是苦惱的凡夫。所以要曉得功夫要怎麼個用法,如何能夠用得得力這很重要。譬如說念佛,念佛法門在一切法門裡頭太妙了,念佛的人多,有幾個人這一句佛號能如法?正如同過去台中李老師講的,他是講他的蓮社,我們蓮社蓮友有二十多萬人,往生的有幾個?三、四個人而已,這簡直不成比例。哪個人不是一天到晚拿著念珠阿彌陀佛,他為什麼不能去?他要不能去,來生還是個苦惱凡夫。這就是這一句佛號是不是得力?所謂得力,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降伏其心」,這就得力。其心是什麼?妄念。不管什麼念頭,善念也好、惡念也好,不管你什麼念頭,只要有念頭都是妄念,念頭一起來,就是說不問什麼念頭,馬上用這一句佛號把它換掉,代替了。

  試問問,我們念佛是不是這個念法的?如果不是這個念法,起碼的功夫,降伏其心沒做到。不能降伏其心就是功夫不成片,念了幾十年,功夫不成片,你帶業往生都沒有把握。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是枉然的,十萬聲佛號就好像很勤苦的去念書,伏住煩惱,成績;伏不住煩惱,沒成績,雖然天天念,念了沒成績,等於白念。不過也不算白念,為什麼?會變成來生三界裡面有漏的福報。今天世間很多享福的人,多半都是前生念佛的人,沒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把佛號變成福報,去享福去了。福報一來往往迷惑了,福很容易迷失了真性,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佛在一切經裡頭教誡我們,不能享福,有福讓大家去享去。

  不要說中國古代這些祖師,你拿近代的來看,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大家都很熟悉的,福報大不大?那個皈依的信徒不曉得有多少,每年送的供養也不知道有多少。你們看看虛雲老和尚照片,哪一次他照片上穿的衣服不是補丁補了好多個,他都沒有錢去做一件新衣服來穿嗎?信徒不知道供養多少衣服。這個地方來了,看到你沒有衣服好,你拿去!自己還是穿一身百衲衣,他們不享福,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佛法只要滅亡,就滅亡在出家人各個享福,佛法就沒有了、就滅了。這是我們今天看到很痛心的事情,我們自己一定要警覺,要提高很高的警覺心,享福就完了,享福怎麼樣?不能跟大眾相處。大眾相處的時候,享福就不方便了。所以學佛要學古人,以前老師教誡我,出家要學高僧,在家要學高士。凡是沾上一個高,底下一定有清,清高,清怎麼樣?清就貧,清貧,清貧才高,清貧、濁富。所以一富有了,決定迷惑顛倒,智慧也不得了,戒定也沒有了,病都病在那個富上,這是對於我們自己本身一定要覺悟。

  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法身大士他們享福,五十三參裡面,你看,每位善知識他的依報、正報可以說富貴至極,法身大士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他的福報不是修,這個福報是性德,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你說他享受也可以,說他不享受也可以,他沒有享福的念頭,決定清淨,他能受得了。我們今天受不了,一享福就迷惑顛倒這受不了;換句話說,不夠資格享福。佛法不是不准你享福,沒到時候。所以這些諸佛菩薩,在我們這個地方示現都示現的苦行,大迦葉尊者是一個富貴人家出身,他出家之後修頭陀行,苦行第一。出身於貴族豪富之家,給我們做一個初學人的榜樣。而善財童子所示現的,是個已經成就人的榜樣,就是已經開了悟,見了性的這個榜樣。一個是示現苦行,一個是示現樂行,兩大啟示。初學一定要修苦行,一切法能捨得乾乾淨淨,心地才能清淨,才能夠入佛知見。悟後起修,雖然不捨福報,決定不染,而且隨類化身,隨著境界示現,這是菩薩度一切眾生的善巧方便。所以我們自己曉得,我們過去生中,親近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為什麼沒成就。

  再說還有一個,佛為我們普遍所授記的,《大集經》裡面,佛說得很清楚,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佛為他這個法運,法運總共是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也有經上說,佛陀當年在世因為女眾出家,這是佛的姨母求出家的時候,由於女眾出家,正法縮短了五百年。不管正法是一千年也好,是五百年也好,總而言之,我們現在這個階段決定是末法時期。末法時期如果我們修淨土法門,這是佛授記的,應當是有成就的,只要你如法的修學。正如永明大師所說「萬修萬人去」,可是得如法,一定要懂這個理論,懂方法,又認識境界,決定能成就。

  這是說授記,有特別為某一個人授記,有為一切眾生所授記。如果講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當作佛,這是普遍。再像《華嚴》、《圓覺》上所說的,只有這兩部經上有,其他經上沒有。「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可以說授記到極處了,把我們每個人都授了圓滿的大記。這樣的話佛真是不常說,怕我們誤會,如果一聽佛說我們本來成佛,我們還修什麼?不要修了,我本來成佛。理上說是這樣,事上說不然,天台大師所以才建立有六即佛之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就是理即佛,從真如本性上說,當然那怎麼不是佛!如果從相上講那就不一樣,佛是大覺之相,我們是大迷之相,這個不相同。覺才成佛,迷就叫眾生,我們今天迷的相不覺,所以才有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究竟即佛。這個說法跟佛這個授記完全相應,一切眾生各個都是佛,你是什麼佛?從理上說,那是佛講過的,那個理不談,我們就現相上講,我們現在講名字佛,有名無實。

  那個十方諸佛是究竟即佛,他是究竟佛,我們是名字佛,這是差太遠了,有名無實。所以我們要好好的修,修得如法,叫觀行即佛,如法,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你這個功夫用得得力。諸位要記住,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哪個法門,什麼叫得力、什麼叫不得力?能伏煩惱就得力,能斷煩惱就得力,能破無明就得力,就是這麼一樁事情。你這個法門用的功夫再好、再如法,好像跟那個樣子一模一樣,不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不能破無明,就不得力,那還叫名字,不能叫觀行,觀行是一定得力。可是在一般講的觀行,功夫是得力了,把煩惱伏住。如果能把煩惱斷掉,那個名字又換了,譬如見思煩惱斷掉了,不叫觀行,叫相似即佛,提升了,相似,雖然不是佛,很像,相似即佛。相似即是斷見思煩惱以上的境界,就是阿羅漢以上的境界。

  如果到破了無明,無明能破一分,這就叫分證即佛,真佛不是假的了,雖然是真佛,你證性沒有證得圓滿,只證了一分,一直到等覺菩薩還叫分證佛。四十一品無明,你證得四十分,你還有一分還沒破,那一分破盡才叫究竟即佛。這也是為我們一切眾生普遍授記,這就是講的『為眾生說一切佛授記海法』。這個經確實它每一句就好像文章一個題目一樣,包含的東西是真多,說之不盡。可是在一切經典裡面,你要是一想到的時候,許多的經典與這個題目都有關係,才能夠真正懂得它裡面的義趣。第五句說:

  【或為眾生說一如來眾會道場海法。或為眾生說一切如來眾會道場海法。】

  這是講道場,道場的特色是大家在一起共修。我們中國古人所謂是依眾靠眾,因為一個人修行容易懈怠,容易懶惰。懈怠、懶惰這是大病,如果不懈怠成佛哪要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要這麼長的時間就是懈怠障礙了。所以六波羅蜜裡面第四條精進,就是對付懈怠的,由此可知,懈怠是大病。要不然為什麼要六波羅蜜裡頭用精進來對付它?大障礙。大眾在一塊,有眾多人的約束,自己不好意思懈怠,這是道場的好處。所以在道場修行容易成就,個人單獨修行非常困難。中國過去叢林的制度,好處就在此地。你不肯修行,到時候也得要來,也得跟大家一起課誦。沒有正當理由決定不能告假,一定要隨眾薰修,薰習的力量非常的強大。

  一個道場,這是對初學的人來說,所以說自古以來真能成就人的是一個道場,我們修學的人始終就在一個道場。道場的選擇,一定要契合自己的根性、程度,以及自己的生活環境。像中國過去大陸上有四大名山、十大道場,這都是大叢林,裡面住的人幾千人以上的,大家在一起共修。但是,這些道場裡面門庭施設不一樣,有的學禪、有的學淨、有的持戒,有的專門重視在講經,教下的,各人不一樣。雖然是同是一個法門,譬如說禪宗,它用的方法也不相同,大別它有五個宗派,禪宗就分了五派。像諸位所熟悉的臨濟,日本很盛行的曹洞,他們各個宗派修行的方法都不盡相同。大派裡頭還有小派,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什麼叫適合?也是從伏煩惱、斷煩惱上說的。這個地方,我在這裡住了一段時期很適合,我的煩惱輕了,智慧長不長不要去顧它,只要煩惱輕了,心裡面能得清淨自在,能得歡喜、法喜了,他就住下去。

  如果這個地方住了一段時期,不行,這個煩惱妄念斷不掉,換一家,別的家去看看。也有老師指點,說你的因緣不在此地,換句話說,我們這個作風對你不會有幫助,你最好換一家。那種方法能夠幫助你把煩惱壓住,是這麼一樁事情。可是一入門,不到開悟絕對不會離開,我到這個門來修行,什麼時候才離開?沒有時間限制。有一個原則開悟,這個開悟不是小悟,也不是大悟,見性才行。禪家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淨土宗裡說理一心不亂,能不能做到?你看看我們中國《高僧傳》、《居士傳》,在家出家歷代達到這個境界的多,很多人達到。快的,根利的,五、六年之間;慢一點的,十幾二十年,能達到這樣標準的相當之多。

  譬如六祖《壇經》裡面,諸位看到的,六祖會下明心見性的四十三個人,這都是法身大士,跟《華嚴》五十三參境界完全相同,法身大士。如果要是往生淨土,生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古人能夠做到,我們今天為什麼做不到?最大的一個就是福報不如古人地方,沒有專一的道場。諸位要曉得,到處跑的時候心都跑散亂。所以我們這念佛的,有時念了十幾年,十幾歲就跟著媽媽去念佛,念到現在老了七、八十歲,功夫成片都沒得到,什麼原因?到處跑廟跑的,今天趕這個法會,明天去趕那個廟堂,跑亂了、跑散了。所以我們讀《印光法師文鈔》,印光法師很嚴格,在他那裡皈依的徒弟,你一年要到他那廟裡去多跑幾趟,他看到罵你,你老來幹什麼?這個地方你來過一次已經看到,你第二次還來幹什麼?為什麼不在家裡老實念佛?跑出來又浪費精神,又浪費財力,罵人的。印光法師真是德望太高,所以現在我們這裡法師聽到這個話,當然一個個都不滿意,好在印光法師這些書雖然印,很少給它流通,為什麼?居士要看都不跑廟,我們今天出家人沒飯吃了。現在出家人巴不得你常常跑,這樣求法求道太難了。

  所以老法師在世的時候,不但不准你跑廟,就是到他自己廟裡頭來多了,他都不高興。除非什麼?除非你來參加他的念佛堂,那行。你說我在家念佛,一個人容易懈怠,我要到念佛堂參加大眾念佛,那可以,歡迎你來。如果照過去的規矩不念到一心不亂,不能離開。禪宗那些道場,不能到明心見性沒有資格參學,不能離開這個道場。見性之後行,就是『一切如來眾會道場海法』,像善財童子他原來跟的老師文殊菩薩,他在文殊菩薩那一會裡面,得到根本智,得根本智就是禪家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淨土裡面理一心不亂,就是根本智現前,這個時候有資格出去參學,有資格了。確實我們在歷代看到,許多到這個境界之後再出去參學。也有對於自己老師是感恩戴德,捨不得離開老師,要報老師之恩,他不出去參學,他要守著老師,這也有一個好處,幫助老師教同學。他是已經開悟的,別的同學還沒開悟,幫助老師照顧其他的同學,也是無量功德大慈大悲,這樣的人也不少,出去參學的也不少,另建道場教化眾生的也不少,都是成就的人。這就講的一道場與多道場,我們一定要了解,與我們的成就關係太大了。

  無論是教、無論是學都要專,都要專一。在當年,佛教在中國最初創立宗派,這些開山的祖師如果要是常常到外面跑,今天在這裡講經,講一部完了,再到那裡講經,他能不能興成一個宗派?決定不可能。他自己成就可以,與佛法絕對不會有這麼深遠的影響。他個人行,個人講經沒中斷,個人的修行不間斷能成就。對於整個佛法、對於一切眾生,貢獻就太少了。所以他們一生選定一個地方就不動,就在這一個地方,把這個地方變成一個權威。好像建立全世界第一道場,第一個權威道場,就像當年雲華、賢首、清涼,他們在五台山建立道場,師徒幾代都不下山,把這個道場變成《華嚴經》世界第一學府,世界有名,哪一個人要學《華嚴經》,都到他那裡去。如果這些人今天跑這裡講,明天跑那裡講,我們想學《華嚴》,想親近這個人,不知道他在哪裡?他是到處亂跑的,大家就不來找他了。所以唯有一個地方不動,才能成之為權威,這個權威絕對不是他個人,是對於一切眾生產生無比的力量,使一切學佛的人他有個向心力,向著這個中心,所以這教的人、學的人都要是一道場。

  智者大師在浙江四明天台山建立法華宗,也是一生就在這個地方,成為法華權威的道場。當時在我們中國四周圍這些小國家,日本、韓國,現在的越南,都派人到中國來留學,都是到權威道場去。把我們中國文化對國外輸出,所以今天韓國跟日本保存著我們中國古文化。特別是日本人這個民族,雖然日本人我們討厭他,可是日本人也很可敬愛,他能夠把東西保持住,它不變,這是了不起。所以到日本去看看它的建築,寺廟建築純粹是漢唐時候的模型,它永遠不變,那個時候從中國學去的,一直到今天它不改變。損壞了,還找原來的材料,用什麼木材還用什麼木材,怎麼樣建築法、什麼圖樣還照老圖樣。所以到那裡一看,真正能看到我們古代的東西,在中國大陸反而沒有了,在外國能看到。一道場的權威,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

  我過去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老師曾經問過我,將來有什麼打算?我那個時候就答覆,我也是很誠懇的,我說我將來就希望到處講經弘法。他說你倒很自在,我告訴你,這樣不會成就,哪有什麼聽眾聽一次經就開悟,就大徹大悟的,沒有這種人。所以你這個只能到處去散播佛的種子,絕沒有收成。只有播種,沒有收成,對的,實在說要播種有收成,一個地方。他老人家在台中三十多年如如不動,哪個地方請他,都請不到的。所以他就告訴我,一定要有一個道場,一生不離開這個道場才能有成就。所以以後我們讀讀這些《高僧傳》,讀讀佛教的歷史,確實有很大的啟示。

  多道場是自己成就之後的參學,這就是博學多聞,才能夠建立更殊勝的道場。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不是簡單的,阿彌陀佛他老人家在見性以後,那是見性之前當然他不能離開老師,不夠資格參學。見性之後,你看《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他曾經參訪過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看了那麼多諸佛的世界,他自己要建築一個道場,一定是採人家的長處,捨人家的短處,所以極樂世界建得那麼莊嚴,他參考得太多,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我們今天把台灣要真正建設到世界一流的,我們政府所負責行政,或者是設計的這些人,都要到全世界去考察、去觀摩,採取人家的長處,捨人家的短處來建設台灣,那台灣就世界第一。阿彌陀佛他那個國土,在大千世界裡面它第一,就是他參訪得太多、他考察得太多,不是偶然成就的。

  所以這個道場稱為十方一切諸佛之所讚歎,這就是他的願力不可思議。譬如說同樣兩個大學校長,一個校長是勤於訪問考察,回來改進他自己這學校。一個是懶於出門,雖然是兩個人學術程度都一樣,他這兩個學校建築、作風就會大大的不相同。阿彌陀佛勤快,這就曉得我們自己成就之後,參學非常重要。不參學往往這胸襟很窄小,只認為這點就算很不錯了,所謂是孤陋寡聞。讀萬卷書一定要行萬里路,不行萬里路,這個萬卷書還是一個小圈圈,一定要觀摩。

  尤其是生活在現代這個時代,無論哪一點都與全球都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在學生的時代確實要多走走、多看看、多考察,才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如果每個國家,都能開放老百姓到世界上各地去觀光,我相信三次世界大戰打不成,為什麼?老百姓不願意打仗,彼此我們各地方都有朋友,都滿好。打仗是什麼?你們幾個領袖,如果不高興你們去打一架好了,我們不打仗,世界就和平了。所以戰爭往往激發仇恨,兩邊完全隔膜不了解,譬如說日本人,如果日本的國民有個一半以上,都到中國來訪問過、參訪過,中國人也到日本去觀光過,日本人沒辦法侵略中國,他那幾個軍閥叫不起來的,老百姓不會附和他的。所以這也是消弭戰爭的一個好方法,愈是開放愈好。這個狹義的民族意識會突破,會教我們愛自己也愛護別人。我們能為自己著想,也能為別人著想,大家共存共榮多麼幸福,所以這參學非常重要。可是在參學之前,一定是一個道場成就參學的條件,我們跟定一個老師,如果沒有成就絕不離開。所以古人的學習能夠有成就,得力於這個觀念,他真能夠守得住,很有耐心的守下去。底下一個:

  【或為眾生說一如來法輪海法。或為眾生說一切如來法輪海法。】

  這一句是講的說法,範圍非常的廣大,它與底下一句有關聯。在此地我們先要明瞭『法輪』的意思。其他的意思我不說,只講法輪。「法輪」在佛法裡面,以它來代表整個的佛法;換句話說,用它來代表法界全體。整個法界就像一個大的輪一樣,輪的用途是動。所以我們這個地球有自轉、有公轉,它在動,我們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在循環,都是一個輪相;不動了那就變成死東西,毫無價值、毫無意義。在盡虛空遍法界是個大法輪,而我們一身,這個身形是個小的法輪,其實小法輪跟大法輪無二無別,可以說是一模一樣。我們這個小法輪跟盡虛空遍法界的大法輪,如果是相應就叫做成佛。真像經裡面所說「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是一不是二。輪它的一個心,輪是個圓,圓心決定是有的,可是心有沒有相?沒有相。我們今天講抽象的,因為它沒有形相,但是它確實有,確實是有。心就是我們的真心,整個圓是依心而成的,整個法界是依心而現的。

  心,所謂修心,六祖說本來是無一物的。所以佛經裡面往往形容這個心,常用四個字來形容它,「湛寂虛靈」,湛像水一樣清淨,從上面一直看到底,水乾淨,一點渣滓都沒有,心是清淨的;寂是不動,心確確實實從來沒有動過,本來不動;虛是什麼?裡面沒東西,什麼也沒有;靈,靈明至極,沒有一樣事情它不知道,真是全知全能。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它變現出來的,因此,我們修心就要以這個目標來修。我們今天的心迷了,迷了是什麼?混濁,湛的相失掉了;我們的心亂,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寂的意思失掉,本來寂,寂也失掉,我們心裡是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決定不虛,沒有虛了;現在對於什麼事情一塌胡塗,靈也沒有了,這就叫迷惑,這是我們現在心的樣子。可是諸位要曉得,這個樣子不是真的,真心不是這個樣子,這叫妄心。而我們現在是把妄心當作真心,迷失了真性,不但那個心迷了,外面的境界相也迷,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不會說我對本性覺悟,我在事相上還迷,沒有這個道理。我在事上覺悟,我理上迷,也沒這個道理。一悟一切悟,一迷一切迷。

  所以懂得法輪,它是代表一切法的全體。如果拿《華嚴經》來講,就是代表的大方廣,大是講體,宇宙萬有的本體,就是我們自己真如本性;方是講的相,真如本性的相,那是實相;廣是講的作用。所以法輪的意義非常之深。我們學佛拿這個標誌常常想著,我們要修心,心要清淨,湛寂虛靈,我們身要動,身是輪的外周,身相是輪的外周,要充分的運用我們這個身體。我們的見聞覺知,為一切眾生去造福,這就有意義了,為一切眾生造福,就是為自己造福。菩薩修行六波羅蜜都是為一切眾生造福,唯有為一切眾生造福,就是修自己湛寂虛靈,修自己的體、相、大用,這是佛法用法輪來表法,代表一切法的大圓滿,代表一切法的全體。底下說一切經,那是法的一部分,這是講全體。下一句講「修多羅」,那是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