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守護夜神章  (第七集)  1981  檔名:12-008-0007

  七百五十五頁第二行從當中看起,我們先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善男子。我以如是淨法光明普遍覺悟一切眾生。種種饒益。積集善根。增長成就助道法時。常作十種觀察法界。】

  從這個地方開始。這個以下有很長的一段經文,這段經文是「別顯業用」,就是說明,菩薩所證的法門有什麼用處,這是我們非常重視的問題。如果這個法門學了之後要沒有用,那豈不是浪費了許多時間?一定要把它的作用,它的功德、利益跟我們說清楚。前兩次我們所讀的,那是總說,完全是從綱領上來講。這以下這個別說,就是要說得詳細多了,當然不能說得很詳細,很詳細那經就太長。這部經已經是夠長,如果再要細說,這是怕我們看到經太大不敢下手。別說當然比前面要細得多,這經文也分為三段,第一段是講觀察一切法。第二段是講蘊攝文義,就是這經文裡面所含藏的義理;第三個段落是善財童子的心得報告,他得到這個法之後他有什麼感想、有什麼收穫,他也跟我們說明。這是第一段,這一段就有甚深的意思,因為底下兩段都是講得到自在,可見得受用非常的殊勝。

  這段首先菩薩說明,『我以如是淨法光明』,這句是總指前面所說。『普遍覺悟一切眾生』,這個意思前面我們都曾經見到過,菩薩自行還是為了化他,化他就是菩薩的自行,這點意思我們要深深去體會。為什麼原因?我們自己發心學佛是非常的難得,雖然發心學,久久不能悟入,就很長久的時間沒法子悟入,我們俗話說得道,久久不能得道,這個原因在哪裡?我執不能破。我們想想,的確是我們現前的大病,念念第一個念頭就想到我,我要怎樣怎樣,這就不行。菩薩法裡頭最妙的,他就是念念都想眾生,你看「淨法光明」,是他自修的,而他的作用是「普遍覺悟一切眾生」,念念都為眾生著想。

  今天下午,有一位韓國的法師到這來看我,我就告訴他,今天在世界上佛法的衰,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不團結。如果中日韓佛法能結成一體,確實大乘佛法,就在中日韓能夠團結起來,就「普遍覺悟一切眾生」。如果各人搞各人自己的?那就決定不能入門。這不能入門就是不能破我執,各個人都為自己,為自己的小團體,不但不能破我執,這個我執是與日俱增,這怎麼得了?這就叫業障。什麼是業障?要認清楚,這就叫業障。凡是增長我見,增長我執,一切法都叫業障。換句話說,凡是能夠破除我見,破除我執的,就叫做消業障,業障就消掉了。我們在讀這些大乘經典,時時刻刻看到這個經文要提醒自己,念念都要為一切眾生,把自己要捨掉、要忘掉,我們才能夠得大自在。

  底下就說出具體的,『種種饒益』,「饒」是豐饒,「益」是利益。不但要利益眾生,要最大的利益給眾生,換句話說,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服務社會,造福人群,我們自己要盡心盡力去做。我們有十分的力量,只做到了九分,就不能叫饒益,益是有,不能叫饒,為什麼?沒有盡全部的力量去做。一定要全心全力去做,這樣做法就是念念功德圓滿,事事功德圓滿,縱然是沒做成就,沒做成就也圓滿,為什麼?你已經盡心盡力。所以盡心盡力就叫做圓滿,不一定說事情做成。那個事情做成得有無量的因緣,外緣不成熟,我的心力都盡到,這就叫饒益。「種種」,講的境界、講的事相無量無邊,這在前面都曾經跟諸位說過。我們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上,有我們本位的工作,我們講本位、本分的工作,做得圓圓滿滿就是利益眾生,就是造福人群。

  下面一句,這就與佛法有關係,『積集善根』,修行人特別著重這一句,「善根」從什麼地方修?從服務社會、造福人群上修,我們天天不疲不厭的在這裡做。如果你做利益眾生這些事,你裡面有我執,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善根就沒有了。只能說這是世間的善行、好事,我們世間人說好人好事,不叫菩薩,為什麼?好人好事他沒有覺悟。在此地你要曉得什麼叫善根?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還要加上個精進。不疲不厭的在工作,裡面沒有貪瞋痴這不得了,這是真正善根。我們世間人做了一點好事,就要得到好的報酬;如果不得到報酬,這事情就不願意再做了。所以那叫世間有漏的善法,沒有善根,雖然天天在行善,沒具足善根。因為他的努力他貪名或者貪利,他是有所求的,貪不到他就瞋恚,這是佛法與世間法不相同的地方。佛法裡面所修種種善法,他自己求什麼?自己就是求離貪瞋痴。不在這事相上,你怎麼曉得你真正捨了貪瞋痴?這就是所謂歷事鍊心。確實沒有貪瞋痴,這善根現前,這種善根是念念在增長,這就是積集善根。

  『增長成就助道法』,法是方法,道是清淨心、是覺心,覺悟的心這是道,法是法門、方法。種種的善行,饒益眾生都是成就自己「助道法」;換句話,就是幫助自己成就清淨心、成就菩提心。離開一切善行,諸位要曉得,菩提心沒地方修。我們這個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講得太清楚,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在此地菩薩告訴我們,他為了要達到剛才所說的目的,他在菩薩行當中,這菩薩行就是平常生活裡面,做這些饒益眾生的事業之中,他作十種觀法,這就是我們要注意的。這十種觀是智慧的觀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人生觀、宇宙觀,看看菩薩人生、宇宙的觀法,跟我們有些什麼不一樣的?這段文裡面,這個十條非常重要。經論裡面常常說,事一定有個道理,如果能夠不違背原理原則來行事,這個理與事就通達無礙,正是《華嚴經》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凡夫、二乘、權教菩薩迷了理,迷了理這個事就常常有障礙,理事有障礙,事事也有障礙,不能夠入無障礙的法界。向下這個十句,每句裡面前半句都是說的理,後半句多半講的事,這個意思是叫我們明瞭,理一定顯示在一切事當中。沒有事這個理顯不出來,理要靠事顯,事一定是依理才成就的,這是這十句它的綱領。我們看經文,一句一句的來讀:

  【何者為十。】

  哪十條?『十』在《華嚴》裡面全是表法,這意思我們不必多說。下面這就是有十句,第一句說:

  【所謂我知法界無量。獲得廣大智光明故。】

  這是第一句,首先說出『我知』,「知」就是智慧的觀察,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覺悟,我覺悟了。覺悟『法界無量』,這半句是稱理。下面半句是講事,於是乎『獲得廣大智光明』,這個意思是說法界猶如虛空一樣,廣大而沒有邊際。如果我們拿個淺近的比喻,比喻總不能比得恰到好處,只能夠比個彷彿,而我們從比喻當中要能夠悟入,這是比喻的目的。我們的虛空非常廣大,所以太陽就非常光明,日光遍照,這是我們取淺近的比喻。法界就跟虛空一樣,我們的覺性就像太陽一樣,法界無量無邊,而為我們自己覺性,就是般若智慧所遍照的境界。這一句是總說,說明智覺廣大不可思議。可是我們現前,自己的智慧、覺性似乎沒這麼大,這就是所謂的迷失了自性,所以迷失了。

  怎麼迷失了?經論裡面所謂把自性般若轉變成八識,這就迷了。經論上常講「真如不守自性」,這個話實在講不很好懂,但是沒有法子說,只能這麼講,希望我們在言語當中,體會它的意思。所以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如果你要去追究為什麼會有一念不覺?幾時一念不覺的?這一念不覺到底有個原因,你要這樣去找,那你找上無量劫,你也找不到答案。為什麼找不到答案?因為沒有答案,這沒有答案是事實。為什麼沒有答案?因為你起心動念就錯了,你愈是起心動念迷得愈深。所以一念不覺,二念更迷,三念、四念不是愈迷愈深嗎?幾時到你一念不生這個答案就現前,妙就妙在此地。

  所以這個事情真正沒有原因,原因就是因為你要找原因,這就是你迷的原因。你本來覺,你忽然覺得我為什麼本來覺?好了,這一念就是無明。這一迷之後是愈迷愈深,幾時我們才能回頭?這回頭就是背塵合覺,叫不迷了。背塵合覺這是無量法門修學的總綱領,就是怎樣教我們不迷了。諸位一定要記住,我們也不曉得什麼叫迷、什麼叫悟,這個迷悟的定義,我們搞不清楚。但是總得要認清楚迷悟的相,就是迷悟的樣子,悟是什麼樣子、迷是什麼樣子要把這個搞清楚,我們就有門路可尋。經論裡面歷代祖師所顯示給我們的,他做出個樣子給我們看的,覺心是清淨的,迷的心不清淨。覺心這個心裡面是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禪家這個覺心是這種境界,教下的覺心也是這個境界,念佛覺悟的心就是一心不亂,還是這個境界,密宗裡頭的覺心也是這個境界,沒有第二個境界。如果心裡面還有一個東西就染污,我們同修們都念過《金剛經》,《金剛經》在中國非常普遍,你看《金剛經》裡面講的四相四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你只要有這個東西心就不清淨,有這個東西就叫凡夫,四相四見通一切法,世出世間法全都包括在其中了。禪家講「魔來斬魔,佛來斬佛」,什麼叫斬?心裡頭絕不讓它有牽掛,魔也不入你的心,佛也不入你的心,你的心乾淨、清淨。清淨心當中無佛亦無魔,這個時候才真正曉得法界無量無邊,為什麼曉得?覺性現前。可見得理跟事沒法子離開的,理能幫助事,事能成就理,相輔相成。我們學佛如果真正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抓到這個綱領菩提道中必然是一帆風順,不會再有任何障礙。我們讀《楞嚴經》每個人讀了都害怕,怕什麼?五十種陰魔是麻煩。哪一個學佛的人,難免不遭魔。

  他為什麼遭魔?他有我執、有法執才著魔,我法都不執著,魔對他也無可奈何,也沒法子。這個人有執著,魔就有辦法折磨他。孫悟空他好名,所以如來佛那個金箍咒就起了作用,就能把他咒住。他如果連名都不要、不好了,如來佛對他也無可奈何,也沒有法子;換句話說,魔能夠拿著你的把柄。你有把柄給人拿,你要什麼都沒有的話,他有什麼辦法。所以這個清淨心,一心不亂,就是什麼把柄都沒有了,你就成就。這個淨土法門所以不容易著魔,你也就明白它為什麼?因為它直截了當是求一心不亂的。二心、三心才會著魔,一心怎麼能著魔?不會著魔。可是你要記住,一心那個念頭不能有,我心裡有一心,你一定著魔。因為什麼?真正一心不亂裡頭不會再有一心。有了個一心,不是頭上安頭嗎?那就是《楞嚴》上說的「知見立知」。原本的真心就叫一心,那一不落在數字上,不是一二三的一。是無可奈何給它加這個名字叫一,說不出了,所以它不落在數字上。你要念念說我要求一心,你看你有我執,我相沒離開,我見沒離開。你要求一心這是法執,我法二執統統俱在,你不著魔誰著魔?所以要懂得這個道理。這裡再看底下這一句,看第二句:

  【我知法界無邊。見一切佛諸神變故。】

  這得要把這個意思給諸位透出來,『法界無邊』,跟前面講的法界無量是一個意思,這是做文章避免文字上的重複,換了個字樣,是一樣的意思,法界是無量無邊的。『見一切佛諸神變』,「變」就是變化,「神」是神奇不可思議,超越了我們的常識,不是我們常識能夠理解的。換句話說,我們最會思惟的、想像的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都緣不到,都攀緣不到。第六意識的功能非常大,對內它能夠緣到第八識,對外它能夠緣一切境界,八識裡面講這功用最大的、最利的,就是第六意識,它的能力都達不到。那是什麼?本性,性境,真如本性的境界,它沒有辦法緣,它緣不到,所以稱之為不可思議。這個不可思議說實在話,就是指的第六意識功能達不到,因為思議可以說都是第六意識的事情。

  變的什麼?變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是一切佛變化的。也許你不相信,怎麼是一切佛變化的?我們這都是凡夫,怎麼會是叫佛?其實你就是佛,這是佛在這個經上才說真話,「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想想真的一點沒錯,各個都是佛,千真萬確的是佛,一點沒錯。這個在《楞嚴經》裡頭也顯示得很明白,我們六根的根性就是佛性,就是真如本性。你的真如本性,一天到晚都起作用,並沒有喪失掉,你不是佛誰是佛?禪家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六根作用沒有失去。沒失去,現前這個境界,現前境界叫神變,這境界是你自己變化的。自己變現自己受用,我們眼前這個境界是如此,自己變現自己受用。如果你還是不能體會,你想想晚上作夢,那個夢不是自己變的嗎?自己在夢裡頭去享受。變一個好的夢境,樂受;變一個惡的夢境,叫苦受,不是自作自受嗎?自變自受,絕不是外面給你境界去享受,不是的,是你自己變的自己在享受,這是不可思議神變。

  我們迷了,迷了的時候就亂七八糟的變,好像一個人作夢一樣,作夢能夠看得出功夫。如果這個夢很亂、很複雜,就表示你的心情不穩定,你的心思很亂,這不是好境界。這修行有那麼一段時期,得一點力了,可以在夢境裡頭去發覺到,現在作夢跟從前不一樣,而且夢的就好像白天做事情一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亂,也沒有什麼惡境界,這就證明你有了進步,再進步這個夢是愈來愈少。到沒有夢的時候,那你功夫就圓滿、就成就了,所謂是「智人無夢」。你的心永遠保持著覺醒的、覺悟的狀態,夢是迷了才會作夢,覺心不會入夢的,不會變成夢境的。所以見諸佛神變無邊,這個諸佛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一切眾生。

  「神變」指的什麼?起惑、造業、受報就是這些。在我們凡夫眼中觀察的,生生世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就成這麼一種現象。幾時你覺悟就回頭了,一覺就回頭,菩薩這種觀察確實具有很大的功能。因為一個人觀察自己很難、不容易,看別人,看別人之後馬上要回過頭來,我跟他沒有兩樣,你就覺悟了。看到別人覺,我也要覺;看到別人迷,想到我自己也迷,知道自己迷就不迷、就覺悟。迷的人決定不知道自己迷惑,知道自己迷就覺悟了。好比作夢,我現在曉得在作夢,曉得在作夢就是夢中醒過來,清醒了。所以他這個觀察是有相當的功效,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第三句說:

  【我知法界無際。普入一切諸佛國土。恭敬供養諸如來故。】

  這句的意思,是說從時間上來觀察,時不是一個真實法,純粹是個抽象的概念,它的真相沒有前後。所以禪家常常講坐禪,坐斷三際,所謂坐,這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跟諸位提起,坐是講這個心清淨不動,到心清淨不動有相當的定力,這相當定力現前的時候,你會覺得有個事實、會有個境界出現,那就是什麼?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這就叫坐斷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成一片,這個時候,過去的事情、現在的事情、未來的事情都擺在眼前,所以你才知道過去,又知道未來。我們講的,他這是有神通了,其實他是真實的境界就是這樣的,沒有前後。要沒有前後,他才能夠『入一切諸佛國土』,這個「一切諸佛國土」,過去世的、現在世的、未來世的,他都能到達,他自在。換句話,是說他能夠回到過去,他又能夠進入到未來。這在我們現代科學眼光當中,所講的四度空間,或者是更多元次的空間。

  在古印度佛教修行人有這個經驗,在我們中國歷代修行人也有這個經驗,確實能夠回到過去,也能夠進入到未來,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是《華嚴經》所講事事無礙的境界,這個境界要能夠證得,要靠禪定,得甚深的禪定才行。我們在念佛法門裡面來講,這個經因為善財童子主修的就是念佛法門,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裡面的功夫也有淺深次第不同。以本經圓教來說,初住菩薩就是理一心不亂,等覺還是理一心不亂,這樣就說明,理一心不亂有四十一個等級,這個功夫淺深當然不相同。不能說是理一心不亂都一樣的,不一樣,裡面淺深次第差別很大,有相當深的功夫這個境界就現前。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剎土都在眼前,這個時候你有能力,「普入一切諸佛國土」,有這個能力。

  入諸佛國土幹什麼?為大眾服務,『恭敬供養諸如來故』,這個境界是大菩薩的境界。守護城夜神是第六地的菩薩,這我們一看,沒話說,這是望塵莫及。這個法門我們現前能不能修?如果這些法門我們現前不能修,這說來有什麼意思?說了沒用處。這點諸位要曉得,佛經裡面所說任何法門,都是我們現前可以修學的。如果我們做不到,不能修學的,佛這個話就叫戲論,就不應該說。現前我們怎麼修法?我們能力沒有菩薩那麼大,智慧也沒那麼高,能力也沒那麼大,我們要盡我們的智慧、盡我們能力去做,這就相似,與這個法門就相應。一切諸佛,你曉得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一切諸佛就是指的一切眾生,我們今天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無論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就是經中所講的一切諸佛國土,我們修菩薩道的人應該怎麼樣?修菩薩道的是覺悟的人,應當普入這個境界。在這個境界裡面修誠敬心,誠是什麼?就是一心不亂。在這個境界裡面修如如不動心,就是誠敬。修種種供養,供養就是服務。

  所以我們在經上一看到這個供養,決定不要馬上想到:我要拿一點錢去供養,你這個想法就錯了。這個想法的時候,你把佛法的教義看得太窄小,它這個供養是無量無邊的。我們在一生當中,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能力、用我們的才藝供給這個社會,供給服務這個大眾,這就叫供養。為一切眾生造福,為一切眾生謀福利,這就是「供養諸如來」。一切眾生都是佛,我今天要供養佛,供養佛大家甘心情願,沒有任何條件。眼前這些諸佛你怎麼各個都講條件,那不就是錯了嗎?那就是迷了。所以真正覺悟的人,對社會、對一切眾生無條件的服務。問題就是什麼?這些眾生有的時候他迷惑顛倒,你好心對他的,他不接受,他還要懷疑,你這個人對我這麼好,大概有什麼企圖,我得防著你一點,那就沒有法子。

  菩薩的心怎麼樣?圓滿的,他不接受你也圓滿,你已經盡心盡力,他不接受那是他的事情。所以是念念功德圓滿,事事功德圓滿。這句就是我們現前怎麼樣的修,這個修法也就是修學大乘人,現前在這一生當中,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做人,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待人接物,這叫行菩薩道,要這麼個修法。經上像這些意思,在這個大經裡頭不知道重複了幾百遍,也許你會問,為什麼要重複這麼多遍?重複這麼多遍,你在境界裡頭起心動念,還做不到。縱然重複一萬遍、十萬遍也不多,因為你還沒有做到。這個大經好處就在此地,那個分量少的,只說個一遍、二遍,這個耳朵進去,那個耳朵出去了,沒印象。大經讀了之後,多少會有點印象,那就是它重複的多,使我們有點印象,這點印象就非常的可貴。如果常常能夠提起來,真的應用在生活當中,這就叫修菩薩道,叫真正的修行了。再看底下一句:

  【我知法界無畔。普於一切世界海中示現修行菩薩行故。】

  這句裡面他觀察的法界沒有邊際,所以能夠窮盡諸佛剎海。就是『普於一切世界海中』,做什麼?『示現修行菩薩行』。「行」是行為,「修」是修正,我們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這修行兩個字的意思一定要很清楚,決定不能錯解。什麼樣的行為是錯誤的?那個錯誤的行為也是無量無邊數不盡。什麼行為是正確的?在佛法裡最高的標準,說與真性相應的行為就是正確的;與真性相違背的行為,就是錯誤的。這個真性我們還是不太好懂,再換個名詞,真心,換句話說,我的行為是真心裡面流露出來的,這就是正確。如果是妄心裡面生的這是錯誤的,妄心是假心,虛情假意,待人再好那心是假的,不是誠心、不是真心,那個行為還是錯誤。在佛法裡一個是真如本性,一個就是八識。凡是從八識裡面生的行為,都是錯誤;真如本性相應的行為,就是正確的,這是最高的標準。

  所以行為稱「菩薩行」,這就是取最高的標準。譬如講緣覺行、聲聞行、人天行,這個標準就愈降愈低。菩薩行在一切修正行為標準裡面,這是取最高的,菩薩行是覺行,正等正覺,他這種覺行等於如來果地上的這種心行,這是高水準的,我們以這個標準來修正。這個標準就是通常我們在課誦裡面,所說的三皈依,或者叫三皈戒,因為三皈就是基本的戒條,我們通常稱三皈依。三皈依就是修的菩薩行,可是我們是不是照這個去做?皈依佛是覺而不迷,佛是覺的意思,你看,他與真心、與真如本性相應,覺不迷;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正而不邪,沒有邪見;皈依僧,僧是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不管你修哪個法門統統修的是這個,菩薩行,這是菩薩行的三大綱領。八萬四千法門,那是手段、那是方法,不管你採取什麼手段、什麼方法,只要修的是覺正淨,這就叫菩薩行。

  菩薩行在哪裡修?你看看前面所講的,「普於一切世界海中」,在這個裡面去修。不是說把這個世間統統撇開,找一個人煙不到的地方去修,那就錯了,那怎麼去修法?如果什麼都離開,找一個深山古洞裡面去修,給諸位說,那叫修無明,就是增長無明,雖然這一切知見沒有了、邪見沒有了,增長無明,不是菩薩行。菩薩行要在動處裡面求不動,這才叫真清淨,這才叫做正覺。所以菩薩絕不離開群眾,菩薩絕不離開世間,即世間而出世間,離即同時,離即是一不是二,這叫一真法界。《華嚴》你看看這個四分,在我們前面一品,這是第三十九品,前面一品叫「離世間品」,有五卷經文,也相當之長,怎麼個離法?離即同時。身沒離,六根對境界沒離,心裡面不染著叫離。正是《金剛經》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離世間。又盡心盡力為眾生服務,沒離開,所以離即是同時的,離即是一不是二。

  以我們的智慧,以我們的雙手為大眾服務,服務當中絕不著相,所謂是三輪體空。在這個裡面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是離,這個離法。不是教我要脫離這個社會,那你是完全著了相,一著一切著。所以說一迷一切迷,這個世間是紅塵我要趕快離開,你是迷了這個世間相。你找個清淨環境去修,你迷了那個,也迷了那個相,所以是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你把染淨看作二法,把善惡看作二法,二就不得其門而入。佛法那個門叫什麼?叫不二法門,你老是有兩個的念頭,你怎麼能入得去?你有個離世間、有個入世間,好了,有個出入就入不了,就統迷了。要曉得入世跟出世是一不是二,幾時你要是覺悟到是一,覺悟到離即是一,離即是同時,這才有門可入,這才能夠悟入,才真正談得上修菩薩行,所以菩薩行裡面沒有跡象的。你看本經就是最好的模範、最好的例子,這五十三位善知識表演給我們看的,各行各業找不到痕跡。無有一法不自在,他為什麼自在?就是他不著相,他不迷、他不邪、他不染,所以在一切法裡面得大自在。

  所以在這句裡面,我們特別要記住的,就是修菩薩行決定不能離開群眾,要在群眾當中修覺正淨,這才是真修行。要熱心服務於社會,熱心去為大眾去工作。不要以為我這樣去做,那我不是很累。你要是無我就不累,為什麼?他問,人為什麼會累?就想到我,我累了、我工作太多我疲乏。如果我都沒有什麼人累了?沒有人累。我都沒有了,那個疲倦、累沒有了,不但那個沒有,病也沒有,老死也沒有。老了,我老了,因為你有我,當然會老,你沒有我就不老,那誰老?你有我你才會死,沒有我誰死?都沒有了。所以大乘法這妙在哪裡?教念念為眾生著想,絕不為我著想,我就在這生活當中把這個「我」忘掉。不知不覺的化掉了,大而化之,這個法子真是妙絕了。我執破了之後,法執也要破,法執破了的相就是作而無作,天天在工作,有沒有事情做?沒事做,沒做一樁事情。一天做到晚、一天忙到晚,一樁事情也沒做,為什麼?他沒有法執。我覺得我今天做了很多工作,法執,你有執著,執著就是障礙,就是不自在。

  所以這個大乘菩薩法理不廢事,確實事上要修,事不廢理,理成於事,事顯於理,理事交融,性相不二,這個真是妙絕了,這是講到菩薩行。尤其是中國的佛法,中國佛法完全繼承了古印度的佛法,全部繼承過來了,而且在中國發揚光大。但是在近年來,可以是說近百年來,佛教逐漸逐漸變質了,從什麼地方變的?從三皈依上變的。這個三皈依完全搞錯了,迷於三皈,我們今天皈依佛,不知道佛的意思,不曉得那是自性本覺,不知道。以為什麼?皈依他佛,要依靠外面一個佛,這糟糕了,外面的釋迦牟尼佛早已經不在世,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沒在眼前,你靠誰?靠不住了。皈依法,法也解釋錯了,著了法相,著了法相就是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得好,我們不能怪他,他老人家樣樣都想得很周到,曉得我們這些毛病,所以他在《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你怎麼可以著法相?經裡面一再告訴我們,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這個法就是正知正見;著了這個相都是邪知邪見。

  不但佛說得這麼好,祖師就苦口婆心的教誡我們,清涼大師在本經這個疏裡頭(註解裡面),講這經題的時候就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你要是著了相,就是讀《華嚴經》、研究《華嚴經》著了相,他老人家說增長邪見。著了文字相、名字相、心緣相,增長邪見,不是增長正知正見。可是他又說了一句,你要是離了這些經論,離了這個東西叫增長無明,這個事情麻煩大了。著相增長邪見,不著相增長無明,你們想想他這個話什麼意思?不著這些相,你著了不著相,那個著了不著相是增長無明,你還是著了。所以有相、無相統統要離開,有相、無相都不能著,著有相增長邪見,著無相增長無明,總是不能開悟,這有無兩邊都要離開,這個心才真正是本來無一物,不但有沒有,無也沒有,有無都沒有,著相沒有,不著相也沒有,有了就是病。像這些地方都要很細心去體會,要很認真的去學習,學是理解,是學問;習是實行,要把它做到。把它變成我們日常生活,使我們的生活就是理論,理論就是生活,這就是佛法。所以這是一門非常有用的學問,不是沒有用的,學了就有用。再看第五句:

  【我知法界無斷。入於如來甚深平等種種圓滿不斷智故。】

  法界沒有生滅,因此也沒有斷常,這個地方特別側重在它不間斷的,法界是沒有間斷的。沒有間斷,所以智慧才是圓滿常恆的。這個境界,在實際生活當中,我們總覺得這個智慧是會間斷的。譬如過去所學的,隔幾個月就忘掉,再提起這又想起來,好像有斷有續。不但眼前是這樣的,常常我們在經上也看到,連阿羅漢還有隔陰之迷,這不就是就有種斷續的現象嗎?對的,這個斷續現象妄心裡面有,真心裡面沒有;換句話說,情識裡頭有,本性裡面沒有。本性裡面顯出的智慧,顯出的大定,無時無處不是圓滿的,這是實在的。由此可以曉得,智性是真的,情識是虛妄的,所以妄心是相續心,是個生滅相續不斷的相續心。真心是真常的,大經裡面常講「常住真心」,它是不間斷的。他是觀察到這個境界,觀到這個境界他又有心得了,他得到的是『入於如來甚深平等』,「平等」這兩個字最初就是出於佛經的。這兩個字字源是出在佛經上的,就是出在《華嚴經》上的,因為《華嚴經》是佛最初說的,不但平等,「甚深平等」。

  『種種圓滿不斷智』,是真智慧。這句話念起來容易,含義甚深。我們如果想把自己真智慧透露出來,從哪裡做起?要從甚深平等上做起。平等心是真心,心裡面才有分別就不平等;換句話說,起了一念就不平等。為什麼?縱然起一念,每個人起的念頭不一樣,怎麼會平等?一念不生的時候平等,所以一念不生的這個心,跟十方諸佛如來的心是一個樣子,心心相印才能有感應道交,起一念就不行。諸位一定要記住一個總原則,你這個學佛就不會吃虧,不會走上歧途。凡是見性的菩薩心都平等的,沒有見性的心不平等,為什麼?沒有見性是八識當家,用識,所以當然不平等。見了性之後,就是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上所講的,「捨識用根」,他見性了他必然捨心意識,他用六根的根性,用見性見一切色法,用聞性聞一切聲法,六根根性是平等的。這個境界在圓教講初住以上,所以就用平等心、用真心。甚深平等,你就曉得這在初住以上,像此地六地那還有什麼話說!那當然甚深,當然是甚深。

  大家記住這個原則怎麼不上當,現在這末法時期,這《楞嚴經》說得很好,你看《楞嚴》第六卷的末後「四種清淨明誨」,這章裡面所說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到哪裡去找一個正知正見的老師?你找不到。各人說各人一套,各人說各人的那個法高,這個法高、那個法不行,法門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自讚毀他那不叫邪見,什麼叫邪見?不但在佛門裡面一切這個法是佛說的,不可以自讚毀他,就是連外教都不可以。基督教、天主教這些外教,它不是佛教,都不可以,為什麼不可以?試問問它那個法是不是真如本性變現的?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明白這個道理心真平等,一切法裡頭得平等。他對我不平等,他迷;他迷,我不迷,他對我不平等,我對他平等,這才是一個覺悟的態度。他對我不平等,我為什麼對他平等?這就錯了,他迷,我也迷,那就不對。他迷我不迷,這才是佛法。

  所以這個原則我們要了解,我們要認清楚,我們在末法時期修學大乘佛法,也不會迷失方向。不管人怎麼說我如如不動,他跟我說了,他對我有很大的幫助,縱然他批評我、他指責我,說我種種不是,也成就我,我怎麼?我沒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心對這個境界上統統了解,成就我的智慧,曉得他有這些事相、有這些知見,這就前面說的他那八識裡頭變現這個境界,我看得清清楚楚,我們是局外人看得清清楚楚,這增長我們智慧。我聽了之後如如不動,還以平等心決定沒有破壞,增長自己的定力,豈不是這個境緣幫助我們甚深定慧!如果他一說我們就生氣了,完了,他一說把你定慧全都失掉,你這個心裡面一生氣給諸位說,你的智慧沒有了,你馬上被境界迷了;心裡頭動搖,定沒有了,定慧都喪失掉。

  現在所謂是佛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如果會修行,這是好地方,正是磨鍊的機會太多太多。磨鍊的機會多,你成就得快,好像那個老師很嚴格,天天考你,你沒有幾天課程修圓滿了,你就畢業。如果那個老師要很好說話,這一年才來考一次,你們現在如果說念一個學期要考三次,那老師一年考一次,你這一個學期要念三年才能成就。那個老師很厲害,一個禮拜來考你一次,三個禮拜就考完了,你就畢業了,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真正懂得這個原理原則會修行的人,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真是要修到理一心不亂,不難,沒幾年就成就。不管什麼境界考的時候,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成就我甚深平等,成就我甚深定慧。底下這「種種圓滿」,就是你的慧圓滿、定圓滿了,你的功德圓滿,你沒有一樣不圓滿,這法子妙得不得了,就在你會用、不會用。「不斷智故」,你這個真智現前永無間斷。

  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只能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