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寂靜夜神章  (第二十七集)  1983  檔名:12-007-0027

  【善男子。我唯知此念念速疾出生廣大歡喜莊嚴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深入一切法界海。遠離一切內外苦。永除一切諸妄想。具足一切菩薩智。悉知一切諸劫數。普見一切剎成壞。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到這裡是一段。這個在大段落裡面,是屬於第四個大段,「謙己推勝」,對於自己菩薩總是謙虛,而推崇別人。在菩薩界裡面有自讚毀他,這個事雖然不是根本戒,這個罪行可以說是僅次於根本戒,菩薩行無不是謙敬而尊重他人。這段文裡面,第一句就是自謙,在無量法門裡面,他說他只知道這一個法門,『我唯知』,「唯」是唯獨知道這一個法門。菩薩這個法門在前面我們都曾經讀過,實實在在是廣大不可思議。正是經論裡面常說,一個法門通達,一切法門都通達了,沒有不通達的。為什麼會一樣通了一切都通?諸位要曉得,佛法的修學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譬如說以現在學校裡面的科系,這個科系把學分念完畢了業,你通達了,另一個科系那你是一無所知,所謂是隔行如隔山。不能說我這個科系通達,是一切科系我都通達,他做不到。原因在什麼地方?世間學術所研究的都是事,雖然是有理,那是事之理,而不是理之理。如果是理之理當然一切法就貫通了,不但一切出世間法通達,一切世間法也通達,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佛法所修學的,要你證得的就是理之理,我們現在學術上的名詞,所謂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法裡面稱之為真如本性。禪宗講求的是明心見性,其餘各宗各派雖然名詞不一樣,還是見性,事實上說沒有兩樣。淨土講的一心不亂,一心就是真如本性。《華嚴》上講一真法界,一才是真實,二就是虛妄,就不是真實了。我們現在入不了一真法界,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對於理事圓融不過來,譬如一真,二就虛妄,一真一妄融不過來;真正入進去了,真妄不二。有沒有真?有。有沒有妄?有。但是真妄是一不是二,這個道理很深很深。我們講真,阿羅漢、辟支佛他懂得;我們講虛妄相,菩薩懂得,屬於道種智。真與妄是一不二,裡面確實有真也有妄,這叫一切種智,佛的智慧。所以佛的智慧,諸位要記住,圓教初住以上都是佛;換句話說,是真正見性之後的智慧。

  寂靜夜神在此地所代表第五地的菩薩,可以說是證入甚深法性。因此在這個境界裡面顯示,是『念念出生廣大歡喜』,這裡面有體、有相、有受用,前面都已經說過,在此地我們就不多講了。我們需要提出來的,就是要效法菩薩的精神,無論自己證入多麼高深的境界,一定要謙虛,一定要尊重別人,成了佛都不例外。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所謂「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自己是什麼?我是初成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看成了佛還這麼謙虛。世尊在《華嚴經》開頭示現「初成正覺」,他是初成正覺,一切眾生是本來成佛,你看看,自始至終都是自謙而尊人。我們在經論裡面,從來沒有看到一尊帶著有傲慢習氣的菩薩。所以你要學佛,第一要把自己貢高傲慢的習氣捨掉,要把它改過來才能入得了佛門。否則這是大煩惱、大障礙,修了幾十年,這幾十年是我們現前見到的、覺察到的,其實不止幾十年,我們不曉得修了多少個阿僧祇劫,還是現前這個樣子。為什麼?煩惱習氣完全沒有能夠去除,所以所修的都不得力,就是古人所謂說功夫不得力,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

  底下這六句是讚歎別的菩薩;換句話說,讚歎其他的法門。你看看菩薩只修一門,無量法門裡修一門,絕沒有門戶之見,絕不是說,我這一門是至高無上,其他的都不如我,沒有。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一門我契機,很適合我,我在這邊成就了;那個法門適合他,他在那個法門成就了,門門都好。如果存有門戶之見,就叫毀謗三寶,那個法門是不是佛說的?是佛說的,你毀謗那個法門豈不就毀謗佛法嗎?我們看菩薩是遍讚一切法門,自己只修一個。

  下面經文,『如諸菩薩摩訶薩』,「菩薩」是泛指從初信到三賢,就是到十迴向;「摩訶薩」,摩訶是大,摩訶薩是大菩薩,是指地上菩薩。從初地到等覺十一地,這一句裡面就包括了五十一個階級,從初信到等覺五十一位菩薩。就如同這些菩薩們從初學到等覺,可見得人家這個尊重的心,沒有輕視初學,他是五地。如果說六地、七地到等覺,那是他所尊重的,地位比他高。他這句話包括初學的,包括初發心的,不敢輕視初學。也許初學的那個人比我們早成佛,他成佛之後我們還去做他的學生,很難講,這種情形太多太多了。所以是連諸佛在果地上都不敢輕視初學,對於初學人要一樣平等的尊重恭敬。

  下面也是略舉幾樁事情,說明菩薩的功德不可思議。第一是『深入一切法界海』,「深」是清淨心、深心。「一切法界海」,這裡頭有兩個意思,第一個像本經所說的一真法界,是菩薩自受用;第二個意思是十法界,是菩薩的他受用。自他也是不二,自受用裡面沒有分別,我們說得再簡單一點,大家容易明瞭,自受用就是一心。《彌陀經》裡面所講的「一心不亂」,一心就是深心,一心就是自性,一心就是真如。證得一心之後,這個一心的境界有淺深不相同,我們在淨土經裡面討論,如果講一般一心,所謂事一心。在《華嚴經》菩薩的位次上來說,七信位的菩薩就證得事一心,初住菩薩證得理一心,事一心是七信、八信、九信、十信四個位子,當然這個一心有淺深不一樣,七信位證得淺,九信、十信證得深。理一心從圓初住到等覺有四十一個位次,淺深差別更大了,十住證得淺,十地證得深。深入法界,深入法界這是自受用,這是自證。如果講二利來說這是屬於自利,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自受用。十法界是他受用,一定是先有自受用,而後才有他受用,自己沒有得到受用,如何能叫別人得受用?自己得到之後,從一真裡面現十法界。

  像那些大菩薩一樣,「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應以什麼樣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分,應以什麼方法得度就說什麼樣的法門。所以佛無有定法可說,佛法講的是契機契理,契理就是剛才講的自證,他的自受用是理、是一真。契機就順應眾生的根性,順應眾生的程度,很適合他,他一聽了就能得受用,根性淺的人能得受用,深的人也得受用,這是經上常說的「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以這個經妙不可言,文字沒有改變,這個意思是無有窮盡,初學的人看了很有味道,因為比較淺他懂,他不懂就沒有味道;老修行的人看更有味道,他體會得深,各人體會的不一樣。所謂是一部經典就是一部教科書,從初發心到成佛都用這個本子,可見得這個裡面的義理無有窮盡,深入。我們舉這一個例子,像一部經一樣深入,整個法界無論是事、無論是理,森羅萬象,深廣無有窮盡,不可思議,這全是法界。

  菩薩雖然學一門,一門深入了,門門都像他一門一樣的跟進,這就是說從這一門深入進去,他門門都是深入,絕對不是說這門知道得深,徹底,那一門知道一點皮毛,不是的,沒有一門不徹底。我們要問,為什麼他還這麼謙虛,說他只知道一門?這是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教給我們有個入處。諸位要記住,一門才能入進去,兩個門入不進去,我們這個講堂你從一個門很順利就進來,你要同時想從兩個門進來,你到哪一年才能進得來?進來了都一樣,無論從哪個門進來都一樣,同樣一個境界。菩薩大慈大悲現身說法,教給我們學佛一定要一門深入,就是這麼個道理。無論從哪個門都能成無上道,這是在理上、在事上講都是正確。我們又常常聽說,法門要選擇,譬如《楞嚴經》上文殊菩薩揀選圓通,既然法門平等,為什麼要揀別?這一切法門對於我們自己的根性,我們的程度,甚至於我們的生活環境方不方便?如果一切都方便,都沒有障礙,這個法門修行起來就特別的順利。如果有若干不方便的地方,那我們修學就增加一些障難,不見得在很短的期間當中,能夠收到效果,因此才要選擇。

  選擇法門是學問、是智慧,因為一切法門當中,像古大德所謂的有漸修的、有頓修的,有偏、有圓,可是這在講法門裡頭,沒有這些頓漸偏圓,老實說在人,不在法,在人。人不一樣,哪些法適合於圓頓根性的,哪些法屬於漸修根性,這是有的,這都叫方便法。但是雖然是有,有不是定有,你要執著是定有那又糟了,豈不聞古人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它就沒有一定的有,有確實是有,不是定有,這就說明門門都有頓漸。不能說某一門頓,某一個法門漸,門門都有,這才是佛法的真實義。證入必定是圓頓,不管是哪個法門證入的,一定是圓頓,不是圓頓不能證入。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從漸修還是希望達到圓頓,由圓頓才能夠契入。這就是深入一切法界海,這句裡面的境界非常非常的廣大,甚至於我們這部《華嚴經》,也只是講這個一切法界海當中一滴水而已。《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法界海裡頭的一滴而已,這是說諸菩薩的所證。

  下面是說他的受用,第一句是講見性,深入一切法界海是見性,所謂禪家講明心見性,念佛人講的理一心不亂。『遠離一切內外苦』,內苦是精神上的痛苦,外苦是肉體上的痛苦,這個內外就是身心之苦。身心之苦我們能夠覺察、能夠感觸到的,那是一種粗相,是一種外表表面上的一些,我們能感受到,真正的苦我們不知道。如果你要曉得那個真正的苦,你一定發心修行,你一定嚮往無上道。真正的苦是什麼?生死輪迴。幾個人能覺察到?許多人跟他講到這個,他哈哈一笑,他不相信。今天沒飯吃、沒衣服穿他著急,這種痛苦真是雞毛蒜皮算不得什麼,無量劫來的生死輪迴幾個人覺悟了?這是身苦。見思、塵沙、無明這是心苦,內苦幾個人能覺察到?這些障礙我們的法性,障礙真性,使我們真性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都不能夠現前,本有的大自在完全喪失掉了。很少人能夠覺察到這些微細的真實相,明瞭之後哪有不追求無上道的道理!離苦要曉得苦從哪裡來的,苦是果,果必有因,把因斷掉,果就沒有了。

  底下一句就是斷因了,『永除一切諸妄想』,妄想是內外苦因,妄想是迷惑,無明是根本的妄想。這微細的妄想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得到,這個東西有沒有?有,決定是有。怎麼曉得有?從果上看就曉得,你看這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虛妄相。如果沒有妄想怎麼會有這些妄相?這些相從哪裡來的?是我們妄想裡面變出來的。這也是我們從經典上看了難以相信,怎麼是我們心裡頭變現出來的?非洲現在鬧飢荒每天要餓死幾千人,那是我們變現出來的嗎?是。我們沒法子覺察,為什麼會變現這個相,那是人間的餓鬼道。天台大師所說百界千如,每個法界裡面都具足了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華藏世界都是自己心中變現之物,所謂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種微細的妄想,經論裡常告訴我們到八地菩薩才發現、才見到,這個八地講圓教八地。見到問題就解決了,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就轉了,換句話說,七地以前還沒有看到第八識。沒有覺察到,他怎麼個轉法?當然八識是果上轉,六、七是因上轉,因地的功夫還不夠,還沒能動搖第八識,到第八地了,轉六、七地的功夫深,第八識才開始帶動,也轉了。

  由此可見到這個功夫,一層一層的深度不一樣。我們學佛萬萬不可以得少為足,得一點點小境界就覺得很了不起,其實還差得太遠了。你那個小境界現前就生歡喜心,那個歡喜不是法喜,那個歡喜還是煩惱,還是喜怒哀樂的歡喜,不是從清淨心裡面流露出來的喜悅。為什麼?見思煩惱沒斷,見思煩惱斷了之後才有法喜。見思煩惱沒斷,喜怒哀樂愛惡欲統統是煩惱,小境界現前,一歡喜煩惱也跟著現前了,這是什麼功夫?一定要覺悟,要謙虛、要恭敬,要好好的去修學,一定要斷煩惱。妄想,我們從哪裡下手?當然從最粗的下手,最粗的見惑、思惑。見惑是錯誤的見解,思惑是錯誤的思想,佛法裡面把它歸納成十大類,錯誤的見解,就是見惑有五類,錯誤的思想(思惑)也有五類,這個十種錯誤的見思決定是虛妄的,不是真實。而我們凡夫誤以為真實,才製造出生死輪迴,這個六道生死輪迴從哪來的?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我們講功夫,無論講用什麼樣功,修哪個法門,功夫得力是伏斷見思,功夫才得力。

  見思煩惱如果一絲毫都沒有破,功夫就是不得力。假如見思煩惱還一天比一天增長,那你功夫完全用錯了,不但不得力,用錯了,本來我是要伏斷煩惱,伏不住,煩惱還在增長。煩惱好比是病,功夫好比是藥,藥要是有效,吃了之後,病就好了,這個藥有效;如果這個藥吃了之後,不但病沒好,病還加重。這個淺顯的比喻諸位容易明瞭,我們吃藥的時候會很小心、很謹慎。如果這個藥不對症,你馬上就中止,就會想辦法來換一換,重新診斷,重新開方子。我們修行如果功夫不得力,不能伏斷煩惱,要不要覺悟換個方法?這樁事情我們疏忽掉了。吃藥我們沒疏忽掉,這個大事,藥是身命,實在講身命不太重要。我們用功夫斷煩惱,是要拯救我們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比我們的身命要重要得太多了。你看,我們只知道著重於身命,把法身慧命給忘掉了。這就說明了,用功夫的目的是要除煩惱,除煩惱一定要達到永除,你看煩惱連根都拔掉。

  言語它的功能是有限的,因此決定不能執著,執著就生毛病。譬如剛才講永除或者永斷,煩惱能斷得掉嗎?經上說的「煩惱即菩提」,煩惱要是斷掉,菩提不也斷掉了嗎?永除、永斷是什麼意思?轉變,覺悟的時候,煩惱就變成菩提;迷惑的時候,菩提就變成煩惱,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迷得太深的人永斷菩提,佛講一闡提不是如此嗎?一闡提的人永斷菩提,沒有善根,迷得太深了。言說要懂得它的意思,曉得是樁什麼回事情,都是講的轉變,轉迷為悟就永除一切妄想。譬如說聲聞、緣覺他覺悟了,我們稱他為正覺,他將見思煩惱轉變成智慧,他轉了,但是塵沙、無明沒轉。菩薩不但見思轉了,就是他悟的程度比阿羅漢要深,他把塵沙、無明也有部分轉變了,所以稱他為正等正覺。到如來果地上那是圓滿的大覺,一絲毫的迷惑都沒有,所以稱為無上正等正覺。十法界都是從迷悟淺深不同上而說的,其實哪有十法界?法界原本是一真,迷的時候有十法界,悟的時候沒有。所以一個覺悟的人自受用裡面沒有,他受用是什麼?他受用,眾生都迷惑顛倒,要恆順眾生,於是乎沒有十法界裡頭方便說十法界。這是說「永除一切諸妄想」,真與妄要有能力揀別。

  底下一句說,『具足一切菩薩智』,一切菩薩智慧無量無邊,由於他悟入淺深不同,所以這個智慧當然也有大小、有差別。佛法將它歸納為三大類,所謂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分為這三大類。要是以本經來說,菩薩有十智,十種智慧,但是這個十種智跟三種智,只是開合不同而已,一個說得詳細一點,一個歸納起來講,裡面沒有增減,意思是一樣的。這一句裡面顯示出,本經所說的義趣,所謂「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從初信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初信菩薩能知等覺,這講圓融,等覺菩薩也能知初信,這是圓融。雖然知,可是初信位還是初信位,等覺畢竟是等覺,他們不相同這叫行布。我們今天連初信位的資格還不夠,我們今天讀《大方廣佛華嚴經》,對於等覺菩薩的境界,也好像彷彿略知一二,何況初信位!初信的條件是什麼我們要搞清楚,以古大德判教,無論是天台或者是賢首,圓教初信它的條件是斷見惑,就是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這叫初信位,初信位的菩薩它這門檻相當之高。

  我們想一想,見惑有五大類,第一個是身見;其次是邊見,邊見就是執著兩邊,拿現在的話就是相對的,相對的就是兩邊。見取跟戒取,我們把它合起來叫成見,某人成見很深,一個是修因上的成見,戒取見;一個是證果上,果地上的成見,見取見,這兩種都屬於成見。後面一種叫邪見,包括的範圍很大,一切不正的知見都叫做邪見,要把這些斷盡才入初信位。見惑斷盡了,如果在小乘教裡面,就是初果須陀洹,所以小乘初果相當於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不一樣,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知道煩惱要是伏不住,沒法子往生。真正講到功夫成片,決定有把握生西方淨土,這個條件是什麼?見惑伏斷要有力量。這個佛號有力量把見惑伏斷,思惑伏住沒能斷,能伏得住,見惑能伏斷,你這句佛號有功夫、有力量。這是什麼境界?功夫成片,沒到一心。一心的境界就是事一心,那是念佛三昧成就了,三昧是定,念佛三昧成就,他的功力相當於四果羅漢,見思煩惱斷了,還有塵沙、無明。見思煩惱斷了,在圓教的時候第七信位的菩薩,因為七信位是斷見思煩惱。初住位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身,那是屬於理一心不亂,從念佛三昧開智慧了。

  淨土法門跟教下所講的沒兩樣,原理上講是一樣的,方法那的確是方便,就是一句佛號就能辦到。可是這句佛號不簡單,不是看到南無阿彌陀佛人人都會念。人人都會念,每個人念的心不一樣,心不一樣這句佛號產生的力量、效果就不相同,你是用什麼心去念的。五十一位菩薩都念佛,五十一位菩薩每個人用的心不相同,《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面講得很清楚,「菩薩與五十一同倫」,同倫是同類,五十一就是指初信位到等覺,五十一位。所以這個心裡面,要有三學、三慧、三資糧,佛號才有力量,才能夠伏斷煩惱,才能夠分破無明。三學、三慧、三資糧就是智慧,智就是心,這個意思一定要懂。迷的時候叫八心王、八識,悟的時候叫四智,轉八識成四智。智是覺悟的心,講心或者講識是迷了的智,它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所以要用智慧,要轉識成智。在我們初學人來說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感情是迷,理智雖然現在還不是真正的理智。總而言之,它與四智相應,不是真智慧,但是是向著真智慧的方向,這個沒錯的。所以一定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分別執著都是感情,都是情識的作用。此地講「具足一切菩薩智」,就是三種智、四種智,四種智就是轉八識成四智。

  『悉知一切諸劫數,普見一切剎成壞』。這兩句可以合起來看,這是講作用,菩薩的德用無量無邊,只舉出這兩條,一個是指久遠,指時間,這是講時間,下一句是講剎土是講空間。說一個時間,說一個空間,當中全都包括,沒有一樣漏掉的。就同《彌陀經》裡面,稱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光,這兩個名號也是把一切都包括了,無量壽就是指三世,無量光,光是講空間,指十方,十方三世無所不知,這是說它的大用。這裡面還含著有一層意思,這個意思太多,也太深了,我們也說不盡,也不是我們完全能看得出來的,我只把自己所看到的一點點,提出來供養諸位。「諸劫數」,這個裡頭含的意思,我們自己有過去世、有現在世、有未來世,過去已經過去了,我們不談它了,未來我們要珍重。珍重未來必須把握現在,如果不能把握現在,未來世自己就不能做主宰。這句裡頭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要勇猛精進。

  下面一句說「一切剎成壞」,剎是世界,世界有成住壞空,我們在這個世間,什麼東西能夠得到?什麼東西能夠佔有?連世界都成住壞空,還不覺悟、還不放下,你豈不是自找麻煩嗎?要放下,不能夠貪戀,絕不能有一絲毫佔有的念頭,那是無明,那是煩惱,那會招來生生世世的不如意。《金剛經》上跟我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得到的,你要不相信,實際上每天你都可以觀察,你看晚上睡覺,眼睛一閉睡著了,什麼是你的?要是有個人把你身體抬走了,你都不曉得,那一睡著了豈不是一切都失掉了。那一睡著了就等於小死一樣,這個世界就不屬於你的,於你不相干,哪一樣是你的?一樣也帶不走。生既然不帶來,死也能帶去嗎?這是世間人迷惑顛倒,他不覺悟,所以一生辛辛苦苦,不知道為誰忙。

  覺悟的人得自在,覺悟的人遊戲神通,遊戲,小孩才遊戲,覺悟的人永遠能夠保持天真,遊戲人間,遊戲十法界,他多自在!他為什麼自在?他不執著,他沒有佔有欲,他沒有佔有的念頭,他於一切法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得大自在。所以我們要曉得什麼叫做迷惑,我們剛剛講,講到最粗淺的,執著佔有欲就是迷惑,是最大的迷惑,所以放不下最大的迷惑。能看破、放下了就得自在,覺是一念,迷也在一念間。經裡面像這些句子,我們都要明白,它裡面含著有無窮的義理,我們要能看得出來。這段經文裡面所舉的例子不多,一共只說了六句,可是這六句意思非常具足,很圓滿,有些善友後面說得很多,說了幾十句,他這只說了六句。六句相當具足,有的菩薩說得詳細,他老人家說得簡單,簡單扼要。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這就是讚歎,自己謙虛,他說我怎麼曉得?我怎麼能說?說不出來。其實他都知道,他也能說,不是不能說,不是不知道。這就是具足教學的深義,一個道場只弘揚一個法門,才能夠成就一切眾生。所以這些菩薩如果拿現在來講,他們所辦佛陀教育都是辦的專科,各個人都是專一門,唯有專一門才有成就。所以我們古來的大德門庭施設,總有一門為主,賢首國師以《華嚴經》為主,一門,他的學生清涼將這部經講了五十遍,一生專門講這部經,專門學這部經。天台智者大師一生專門講《法華經》,學《法華經》,弘揚《法華經》,都是一門。智者大師懂不懂《華嚴》?當然懂。能不能講?當然能講。可是你要到天台山去學《華嚴》,他一定拒絕,一定說我不會。你到五台山去親近清涼大師去,他是《華嚴》專家,他一定把你送到那邊去。而不會說這個我也會,我也不比他差,你跟我就好了,何必到他那裡去?不會的。這就是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僧讚僧,古人常說「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你看看這些菩薩們互相都是稱讚,我只會這個,別的不會,你要學到那邊去學去。其實哪個不會?各個都會。這些深深的義趣我們要懂得,我們要效法,我們要學習。

  現代我們佛門裡面自己亂了腳步,請法師來講經,這看到是好事情。如果我們念念中國佛教史,好好去查一查,天台山的國清寺,有沒有請過華嚴宗的人到他那裡去講過經?窺基大師的慈恩寺,有沒有找過智者大師到那裡去跟大家結結法緣?沒聽說過。你們要曉得為什麼?跟一個老師走一條路。兩個老師來講是兩條路,一條路你可以走,兩條路到底走哪一條好?三個老師來三條路,四個老師來十字路口無所適從,聽了都不錯,不知道依哪個好。所以今天的佛教只是跟大家結結緣,宣傳而已,只講到宣傳,請一些法師大德常常來講經,開講演比賽大會。這個東西沒用處的,搞得再多都是宣傳,宣傳有沒有收到效果?不見得,有些人聽了反效果,這個說這個,佛教亂七八糟,沒有一個道理,叫人無所適從。反而收到不良的效果,這是我們今天病根的所在。

  上一次我也跟諸位講,我們佛法之衰,甚至於佛法講到滅亡,從什麼地方滅的?從三皈受戒上滅的,這一受三皈就開始毀謗佛法,就開始破和合僧,這個現相太普遍了。我這一皈依,這是我的師父,那個不是;我的師父好,那個不好。破和合僧,在那裡建立黨派。他沒有想到他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現在都變成皈依某一個法師,某法師說那是我的徒弟,那是我的師父。佛法要破我見,要破我執,這一學佛我執、我見天天加深,他怎麼會成就?再有這個戒律,太難講了,這是佛法滅,從這個地方開始。經雖然讀,不懂裡頭意思,怎麼曉得不懂?沒做到,念是念了,天天念《華嚴經》,不覺悟,還是分別執著,還是自讚毀他。《華嚴經》明擺著,菩薩都是自己謙虛,讚歎別人;他還是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華嚴經》怎麼念的?念上一百年也沒用處,這些地方都要牢牢的記住。

  我常常勸勉同學,我們要做個真正的三寶弟子。六祖大師,你看在《壇經》裡面,開示得多麼明白,他唯恐別人去誤會,看到念的三皈偈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恐一般人誤會了,他把梵語完全意譯過來,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我們一看的時候意思非常明瞭,不至於發生錯誤或誤會。佛是覺,覺而不迷,這是皈依佛。一天到晚還是迷惑顛倒,還是是非黑白都搞不清,你那是皈依迷,不是皈依覺。法是正知正見,僧是清淨不染。所以教你皈依覺而不迷,皈依正而不邪,皈依淨而不染,這是三皈。我們在佛菩薩面前宣誓接受三皈戒,天天以這個來修行,請一個法師來給我們做證明,是做證明的。好像你入黨的時候,黨部派一個人來監誓的,可沒入他的黨。現在都搞誤會了,都入了監誓人的黨了,這不是糟糕了嗎?這是把整個佛門破壞掉,真正值得我們痛心的事情。

  所以我們讀經文,你看看菩薩覺悟境地是個什麼樣的氣象,然後再反省、反省我們自己,我們所思、所做,與菩薩心行有沒有相應。如果像,那就對了,希望做得更像;如果不像,就趕緊要改過來,這叫讀經,這個經念了就有受用。經,古人解釋這個經,也把經解釋作鏡子,經是一面鏡子,天天讀經天天照這面鏡子,我們自己的心行清淨不清淨、如法不如法?依照經典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心行,自己迷了修正過來要覺,邪了修證過來要正,染污了修證過來要清淨,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道場在哪裡?道場在心地。不是說一個場所它叫道場,那沒有用處的。道場在起心動念,修行也在起心動念,所以你要是會了無處不是道場,無時不在修行。

  這一段後面還有十首偈子,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