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寂靜夜神章  (第二十二集)  1983  檔名:12-007-0022

  七百四十面第五行末後一句開始,我們先念一段經文對對地方:

  【我得速疾陀羅尼力。悉能受持一切文義。正念思惟。以明了智。普入一切清淨法藏。】

  從這個地方開始。向下這段經文,夜神自己敘說他悟入的經過。這段文字,實際上就是教給我們,怎樣才能夠證入法界,他將他自己修學提供給我們做參考,這是應當要效法的。一開頭我們要注意的,就是『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總持,它的意義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要從廣義上來說,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大陀羅尼門,確實是將這個意思完全包括,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因此陀羅尼在佛門裡面就有多字的,有少字的,有一字的,有無字的,最究竟圓滿的是無字的陀羅尼。佛門裡面有些咒語也稱陀羅尼,咒語實在說它也符合這個定義,總一切法,持一切義。

  夜神在此地說,他得的是速疾,這是陀羅尼的名稱速疾,『得速疾陀羅尼』這種的力量,所以他才能夠『受持一切文義』。我們在前面看到,他親近十方諸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親近沒有不聞法的,聞法如何能夠受持,而不把它忘失,這就非常非常重要。親近了,聽到老師講,講完之後都忘掉了,那不行。聽了之後要記得,要能夠理解它的義趣,還要能把義趣實現在自己的生活裡面,這才叫受持;如果不能把法義變成自己的生活,不叫受持。所以受持兩個字,也是相當不容易做到的,能做到真正有受用,才真正得到佛法的功德利益。前面說,速疾陀羅尼要怎樣才能得到?底下的幾句就透出消息,『正念思惟』就是這麼一句四個字。什麼叫做速疾陀羅尼?就是「正念思惟」,就是的。正念揀別沒有邪念,什麼叫正念?什麼叫邪念?這是一定要把它區別清楚,起心動念就是邪念。正念無念,凡是有念頭都是邪念,都不是正念,為什麼?清淨心裡面本無一物。六祖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換句話說,離一切念,正念就現前。

  這個境界很難懂,為什麼說離一切念?離一切念,那不是沒有念了嗎?哪還有正念?沒有念那個念就是正念。我們舉個簡單例子來說,譬如我們眼見,見外面色相,不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嗎?見得明明白白,這裡面你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沒起心、沒動念,不能說不見,還是了了見,這個見是見性見,見性見就是正見。才起一念就把性轉變為識,轉變為八識,那個見就叫邪見。最高的正邪標準從這裡分,一落在八識五十一心所裡面,那個見統叫邪見;離心意識,轉八識成四智,這個見叫正見。能明白這點,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這就叫正思惟,沒轉過來不叫正思惟。由此可知,八正道的標準高!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並不是小乘專有的,藏通別圓統統都講,諸位如果去讀智者大師「四念處註」,他老人家註解四念處,那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一科,題目就是四四一十六個字,他老人家註的一共是四卷。這個四卷就是藏通別圓,在藏教裡面四念處是什麼樣的境界,通教是什麼境界,別教是什麼境界,圓教是什麼境界。四念處既然都有藏通別圓,何況八正道!這個地方跟諸位講的,這是圓教八正道裡面的正念思惟,這真正是了不起。

  所以這個速疾陀羅尼我們相信,真正是名實相符,總一切法,持一切義真是名實相符。這個陀羅尼在念佛法門裡面來說,就是理一心不亂,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也就得到這個境界。這個時候心是真清淨到了極處,古德所說一聞千悟,一接觸就大徹大悟。有不少同修們都非常難得,發大心,我們要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好,弘法利生要上台講經,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個榜樣,他老人家講了四十九年,天天講沒有一天休息。要如何才把經講好?跟諸位說,這不是問題,我多讀一點、多研究一點註解就能講好嗎?你會讀經,那個聽經人他也會讀;你會看註子,他也會看,這個方法行不通。要怎麼樣才能講好?清淨心重要,轉識成智重要!這是真實的功夫,一分清淨就得一分相應,十分清淨自然就有十分相應,說出來就不一樣,從自己清淨心裡面流露出來的。眾生的心不清淨,你從清淨心裡面流露出來的法語,他聽了之後他的心也得清淨,雖然不能像你那麼樣清淨,他能夠清淨幾分,他得受用。所以一味想從文字字裡行間,得不到受用的。由此可知,弘法利生要認真的修行。佛陀也示現給我們看,他捨棄王宮出家,不但出家,出家還要修苦行,人家修三年苦行,他修六年苦行,要比別人加倍,苦盡甘來他才大徹大悟。那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大徹大悟不是輕易能夠得來的,為什麼?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太深,苦是要把那煩惱習氣折伏才能開悟。

  悟了以後,『以明了智』,這是般若智慧。『普入一切清淨法藏』,「一切清淨法」是十方諸佛所說,佛一說他就入進去,他就能夠受持,就能夠不忘。「明了智」是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經》裡面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能接受。我們為什麼不能接受?因為我們有知,有知,我們的知它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有知是什麼?法執。所以佛的清淨法,我們不能接受,產生抗拒、拒絕。他心清淨了,沒有抗拒力量,佛說多少清淨法,他就吸收多少清淨法,這個了不起。法執破了才行,根本智才能現前。所以你看阿羅漢,雖然有九次第定,沒智,玄奘大師在《八識規矩頌》裡面所說的,「愚者難分識與根」,愚者就是說的阿羅漢。這就說明單靠禪定不行,定裡面一定要修慧。所以大乘佛法裡面的禪那,尤其是達摩祖師所傳來的這一支,到中國來之後以六祖惠能大師做代表,號曰禪宗。他修的是什麼?你們把《壇經》展開來一看,開宗明義就說,叫大家「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他修的什麼?他修的是般若波羅蜜,不是禪定波羅蜜。中國的禪宗是修的般若,為什麼叫禪宗?般若是以禪定為基礎而得來的。所以定是手段,慧是目的,禪家要的是智慧,不是達到禪定就了事。小乘聖者他得到禪定他就滿足,他沒有想到我還應該要智慧,他沒想到這個,他只要禪定,得到九次第定依舊不能開慧,根本智不能現前。底下一句說:

  【以自在智。普遊一切甚深法海。】

  自在是說無礙,跟底下所講的平等智,全都是講的根本智,根本智有明瞭、有自在、有平等的意思。他說出這三句用意很深,使我們對於根本智的境界容易理解,曉得應當如何來修學。明瞭不是分別,是了別,於一切法我們要明瞭,不要去分別。自在這個裡面沒有障礙,如果發現有障礙,自己立刻就要覺悟,在一真法界裡面決定沒有障礙。如果有障礙,必定是在十法界裡面,十法界有障礙。一真法界沒有障礙;換句話說,實報莊嚴土沒有障礙。方便有餘土有障礙,凡聖同居土那更不必說,當然有障礙。障礙從哪裡生的?障礙從執著生的,不平等也是從執著生的。所以執著,在我們初學的時候要用,拿它來做手段。但是要記住,到某個境界的時候要突破;如果你永遠堅固執持這在裡面,不能突破,你這個境界會有限的。就是以念佛來說,你最高的功夫,只能到事一心不亂,不能到理一心,因為理一心必須要突破執著,才能達到理一心。通途法門裡面可以得禪定,不能開智慧,不能見性。如果要想明心見性,也得要把這關突破,諸位在《壇經》裡面,或者在中國禪宗語錄裡面,在在處處都可以能夠看到。

  我們明白這個原理、原則,現在我們待人接物就要開始訓練,在一切法裡頭了了分明,學著什麼?學著不分別。不分別,你的煩惱就少好多,你要分別這個好、這個醜,哪有好醜?這個我要、那個我不要,這就起了執著,全都錯了。明白這個道理,生活裡面我們修什麼?修清淨心,學無分別,對人、辦事的時候分別,自己內心裡面決定不分別,自己心清淨的。所以開始是以清淨心做自受用,以分別心、執著心為他受用,開始這個搞法。有自有他是二法,諸位要曉得,二法不是佛法,是佛門的方便法,不是真實法。到真實法的時候,是自他不二,那高了。我們初學的一下達不到,開頭是有自有他,自己不分別,對他有分別,開頭這個學法。學過一段時期之後漸漸心清淨,你也不必求:我一定要把境界提高,要入不二法門。你要是有這一念,永遠入不進去,為什麼?你有分別,你有執著。功夫到了自然成就,自自然然,這個地方,既不可以用力,又不能勉強,正是古大德所謂「此處用不得力也」,就是這個意思,向上一著用不得力,自然成就的。

  所以這個經文裡面,句句都在含著這個意思,『自在智,普遊一切甚深法海』,前面一句是上求,完全講接受諸佛清淨法藏。這句裡面就有上求下化,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自在無礙。為什麼自在?因為是平等真法界,他怎麼不自在!五十三位善知識,以我們凡夫眼光來看,有好人、有壞人,有善人、有惡人,有學佛的、有外道的,有男女老少,我們看有分別。人家眼睛裡面平等真法界,他無礙。這裡頭有上求、又有下化。再看底下一句:

  【以周遍智。普知三世諸廣大義。】

  這就是『遍智』,無有一法不知。他怎麼會「遍智」?知一法就知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許說這是不是從理上說的?對的,是從理上說的。事怎麼樣?事也不例外,這就不可思議了。事也遍智,理遍智,我們能想像得出,我們能承認,事也遍智,這個不可思議。其實說穿了它有個原理在,不是不講理的,在這個境界裡面,前面講正念思惟,這是見性,如果不見性不能說正念思惟。尤其是《華嚴》是圓教一乘了義的經典,見性之後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事相,是真如本性所現的,是唯識所變的。既然見了性,轉識成智,哪有不知道的事情!所以一切眾生,經前面都講過,你心裡面所想的,你生生世世在哪一道、長得什麼樣子、叫什麼名字,你一生的機遇如何統統曉得。不要去問,不要去打聽,不要去推算都知道,為什麼?擺在眼前,全是現量境界不是比量。這個說法愈說就愈玄,其實這是真相,諸法實相,真相。

  佛透了這個消息給我們,告訴我們並不是他專有。佛在經上說得很明白,「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換句話說,佛的智慧德相,德是講德能,相是講相狀,一切眾生統統都具足,與佛無二無別。我們也不容易相信,既然無二無別,我們的智慧為什麼喪失掉?我們的德能也失掉,我們的相狀變得這麼醜陋,無量無邊的相好光明也失掉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迷失了本性,迷失了自己。本性就是自己,把自己迷失了才變成這個樣子,是迷失並不是真正失掉。佛今天是提醒我們,無非是叫我們恢復本性,恢復自己本來面目,這就是佛法。迷是自己迷的,所以恢復還是要靠自己才行,這個事情別人幫不上忙,一定要靠自己去努力,要靠自己去覺悟。

  這一句與後半句『廣大義』,前半句跟後半句是照應的,「周遍智」、「廣大義」。在我們生活裡頭怎麼個修法?要修廣大心,心量要大一點,不要心量太窄小,一定得把心量拓開,法法都能夠容得下才行。善的法要容,惡的法也要容,世法要容,非法也得要容,都要包容,無有一法不包容。假如你真正都包在裡面了,麻煩,心裡頭有是有非、有善有惡,這個東西也好難過。容底下要把它化掉,化成無有,這就得自在。如何容了之後把它化掉?實在講就是《金剛經》上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就得自在。可是怎麼?真的包容,「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包容。真心容一切法,不容的是妄心,妄心它容不下,真心本來就包括一切法的。所以在平常生活裡面待人接物,一定要把心量拓開,然後才能開智慧,才能夠除障礙。底下一句是:

  【以平等智。普達諸佛無差別法。】

  正所謂是佛佛道同,沒有差別。哪些道同?無有一樣不同,到底下一章就說得很多,樣樣都同。如來果地上,沒錯,樣樣都同,我們現前怎麼樣?現前還是樣樣都同。可是你迷了,你心裡面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沒有一樣相同,甚至於連自己本身早晚都不相同,那也沒有法子了。悟了就見到同,既然相同,得失取捨的妄念就沒有了。一個人在一切法裡頭沒有得失取捨,你想一想那多快樂!所有的煩惱得失取捨裡頭生的。得失取捨是不相應行法,沒這個東西,是一種錯誤的概念,不是正確的。這個裡面的意思含得非常非常之深,一定要以平等心才能夠覺察得到,轉末那識成平等性智,這個境界就現前,自自然然就覺悟了。

  【我能如是悟解一切諸佛法門。】

  這一段是總說。這是說明,他之所以能夠悟入,是憑著這個原理原則而悟入的。我們今天讀了這段經,想想我們自己不能悟入,那完全跟他相反,人家正念、正思惟,我們是邪見、邪思惟,跟他相反。他以明了智,我們是用分別識;他以自在智,我們是處處有隔礙的念頭。人家是周遍智,我們那個心量窄得不得了,兩個人都容納不下,兩個人在一起還常常懷疑,還不放心,你說糟糕不糟糕?對於任何一個人都不敢信任,都不敢相信這是大病,真不可靠,真的不能相信,全是障礙。所以想想我們用心,跟菩薩用心恰恰相反,人家用的是覺心,我們用的是迷惑顛倒的心,我們今天不能夠悟入怎麼能怪人?要怪就得怪自己,自己為什麼不肯轉迷為悟?為什麼不能轉煩惱為菩提?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就明瞭了。這也是讀經的一個悟解。還有的人根本連想都沒有想到,你偶爾還能想幾次就算不錯了,很難得了,這就是覺悟的機緣。向後這種機緣要加強,回光返照次數要愈來愈多才好,時時刻刻能夠反省,一反省跟諸位說,消業障。懺除業障,業障怎麼懺悔法?常常反省就是懺除業障,每次反省就是你覺悟一次,雖然悟的時間很短。悟了之後又迷了,你要曉得那一念悟的時候,業障就消除不少,一天能夠說常常反省,消業障的力量大。每次反省都會責備自己,為什麼我不開悟、為什麼我習氣斷不了這叫真懺悔,這個有力量。再看下面一段,下面一段這是一層一層要深入,一層一層要來得細密。

  【一一法門中。悟解一切修多羅雲。一一修多羅雲中。悟解一切法海。一一法海中。悟解一切法品。一一法品中。悟解一切法雲。一一法雲中。悟解一切法流。】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這一小段是講十無盡,這裡面意思非常非常的深長,語句非常的明顯,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當然讀經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入這個境界,通常講一聞千悟,這不止千悟,這一聞是無所不悟,這是一悟一切悟。這還得了嗎?這個法門實實在在講要修、要學,因為尋枝摘葉太苦了,那到哪一年才能開悟?這個方法就是禪家所提倡的,從根本修。這就是什麼?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這裡講的正念、正思惟都是心,心是根本。修行要曉得修心,念念都不能迷,就是修心。心本來就是覺,《大乘起信論》講本覺,因為你迷了,所以才有個始覺。實在講它本來就是覺,那個始覺從哪裡說起?是對迷說的。你不迷,覺哪有始終?沒始終的。對迷才說始,始覺位,這個始覺位要佔多麼長的時間?跟諸位說,念念都是始覺位,一直到圓滿菩提還是始成正覺。你看佛成道,不是始成正覺嗎?天天都覺,天天都是始覺。今天覺悟的,這裡頭我昨天還有迷惑顛倒,今天才覺悟;到了明天,我還是今天才覺悟,昨天沒覺,天天始覺。一直到圓滿菩提還是始成正覺,你看這始覺。所以心裡頭不要有個錯誤的念頭,幾時我從始覺位再往上提升一層?沒有,提升不了,連成佛都是始覺。我天天始覺,念念始覺,覺而不迷,這個關鍵在此地。

  什麼叫迷?學多就迷了。諸位要曉得,這個法不是世間法,世間法可以同時學很多很多東西。這個法是什麼?心法。心是清淨,心就怕分別,你要是搞好多樣東西,問問你,你起不起分別心?不起分別心,行;你要起分別心,麻煩了。我今天讀《楞嚴》,明天讀《法華》,後天讀《華嚴》,天天在那裡起分別心,幾時你能到不分別?這個東西是要你不分別的,天天在分別,用分別心想證不分別心,無有是處。你才曉得,古人學道,所貴的是一門深入,他沒有分別。古人承師,一個老師,沒有分別,他有兩個老師會討論,那個老師跟這個老師比較,他兩個人,那個人什麼長處、那個人什麼短處,起分別心了。沒有,就一個老師。什麼時候才能出師?出師就是我們現在講畢業,古人講出師可以離開老師,到你沒有分別心就可以出師,畢業了。因為沒有分別心就是根本智現前,無分別智現前,這個時候就老師不要你了,要把你趕出去,你可以去參學。這個時候講博學多聞,同時可以學十幾樣、二十幾樣、幾百樣、幾千樣都可以學,他沒有分別心。他在一切法裡頭他不計較,他不分別、不執著,凡是一接觸他都明瞭,這一明瞭一切都明瞭。我們今天求學恰好顛倒了,一開始、一下手的時候要博學多聞,在這個裡面一天到晚起分別,唯恐分別心還不多,這個搞錯了。辦佛教育要模仿世間學校,要想藉近代化的科學方法來學佛經,那一科就科完了,不曉得佛法,原來的教學法最合科學,一門深入才行。

  這一段是接著上面說,『悟解一切諸佛法門』。然後從一一法門當中,『悟解一切修多羅雲』,「修多羅」是經,這個「解」是悟解,不是分別解,不是研究研究才理解的,不是的,他沒有分別執著,不用分別執著心,一看就理解、一聽就理解了。十方一切諸佛所說之法,這修多羅。「雲」這個字前面說得很多,經典裡面用這個字,教你不著相。一切法、一切相皆是非有非無,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你說它無,它有相;你說它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真相。所以是一切法都非有非無,經上用個雲來表示。『一一修多羅雲中,悟解一切法海』,「海」在此地是比喻,是比喻一切法廣大無有邊際。『一一法海中,悟解一切法品』,「品」是品類,一一法裡頭含著有無量無邊的品類,一一品裡面又有無量無邊的一切法,一切法裡面又包有重重無盡。『流』也是流類,跟它相同的,同類的。這五句是講的以無盡的意思。再看下面經文,底下還有五句,連同前面這五句十種無盡:

  【一一法流中。出生一切法愛樂海。一一法愛樂海。出生一切地。一一地中。出生一切三昧海。一一三昧海。得一切見佛海。一一見佛海。得一切智光海。】

  這五句是講的能悟,前面是所悟,能所非常明顯。這一一法門當中悟一切修多羅,就是一切經,以我們這個經的例子來說,這個經裡面包含無量無邊的法門,包含無量無邊的教義。所以古人常說「一經通一切經通」,就是這個道理。當然經有大有小、有圓有偏,這是事實,可是那個會看的人,他看到偏,他就悟到圓;他看到圓,他就懂得偏;他看到大,他知道小;看到小,他悟到大。所以沒有一法他不是徹悟,大徹大悟。這個在心一定清淨,絕無分別執著才行,才有這個功力。你要是執著圓就是圓的,圓的裡頭看不到偏,偏的裡面看不到圓。大裡頭看不到小,小裡頭看不到大,你怎麼能夠說悟一切法?這裡頭句句都有很深的意思。末後講能悟,能悟是第一句裡頭,重要的是叫起深愛樂。如果沒有甚深的愛好,你決定不肯去修習,換句話說,你決定不會有成就。世出世間法是一樣的,無論哪個行業,它能夠達到巔峰,達到一流出人頭地,他必定對於這些法有非常深厚的喜愛,他才能成功,就樂此不疲。學術或者是事業,在他已經進入了藝術的境界,他不會苦。

  世間人那個境界不高,做了多年感覺到這個行業沒有意思,愈做愈苦,為什麼?他裡頭沒有愛好,他在裡頭感覺到苦的受,諸位想想,他這個事業如何能夠發展到巔峰?連打仗都是藝術,世界說第一流的軍事家,他的戰爭之藝術,他樂此不疲,他不以為苦,他要把我這是謀生活不得已,我這是個苦事情。他就沒有那麼高的造詣了,任何一法,何況是佛法?佛法你在這裡面得不到法樂,法喜就很難成就。所以初地菩薩叫極喜地,這個名詞都是從別教上建立的,從圓教初住菩薩就明心見性了。所以學東西一定要嘗到法味,要真正得到法喜,在這個境界裡面無論什麼力量都阻不住的,勇猛精進,樂,這裡頭真樂,離苦得樂。如果是苦,誰願意搞這個東西?真樂!外面人他不曉得,這個裡頭真樂,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再沒有一乘法那麼樣的樂。可是真正能夠接受一乘法的人不多,這叫圓教一乘,這是你能夠悟一切法的根本因素,你在這裡面要能夠生愛好的心,生法喜的心。

  我有些朋友看到我:你好辛苦,一個星期七天天天講經,這不累、這不苦?他如果要教書,一個星期天天上課,他苦死了,苦不堪言。我這一個星期七天講起來嫌少了,嫌太少了,沒釋迦牟尼佛講得多。人家一天講八個鐘點到十個鐘點,我一天講一個半鐘點,這怎麼行?比不上人家。我感覺得苦,我講得太少了很苦,你叫我講多的時候,愈講愈歡喜。首先要對於法生喜樂之心,學的時候聽不厭,台上講也不倦。同樣一部經,老師遍遍講,我都遍遍聽,聽不厭,為什麼?遍遍有悟處,縱然他講得一樣,我聽的都不一樣,這就是有悟處。我聽李老師講《十四講表》,這專門為大專講座編的佛學概要,我聽他老人家講這個教材聽了二十遍。所以我發覺有些年輕人,乍看起來,他對於佛學很濃厚的興趣,很愛好,那個經他聽一遍,他就不想聽第二遍,在哪裡看,這個我已經聽過了,不要再聽了。這不行!

  我們古來大德一個老師,一部經聽幾十遍的事情,這家常便飯。唐朝終南山道宣律師,聽《四分律藏》就聽了二十遍。《四分律藏》那個分量大了,現在印的線裝書二十冊,他能聽上二十遍,人家能成功,愈聽愈有味道,欲罷不能,嘗到法味了。出家人參學不像學生,學生什麼?為了文憑、為了考試、為了分數,不聽不行。出家人講席你愛來就來,你不來就不來,沒有人扣你分數,也沒有人能夠處分你。你想想看,同樣講一部東西,他能夠來聽二十遍,他要是聽了不喜歡的話,他怎麼肯來?可見得人家是法喜充滿,那不是名符其實的離苦得樂!為什麼會離苦得樂?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最重要的。

  下面這是一層一層境界就不同,所以第二句裡面有愛樂,這才能夠登十地,『一一法愛樂海,出生一切地』。「一切地」就是講的地上菩薩,這是講證果,從初地到十地,等覺菩薩稱為十一地。底下一句,『一一地中,出生一切三昧海』。「三昧」是正定、正受,每一地中都有無量三昧,無量三昧這句話佛學術語,我們聽了不容易懂;換句話說,就是有無量無邊的享受。三昧是正受,不是不正常的享受,什麼叫正常?什麼叫不正常?你這心裡頭有憂喜,身有苦樂,這都叫不正常。所以說六道凡夫有五類受,就是有五大類都是不正常的,叫苦樂憂喜捨,那個捨受是什麼?捨受是四禪八定。那個很接近正受,不是真正的正受。因為他在定中,心沒有憂喜,身沒有苦樂,是很好,可是出定就不行,苦樂憂喜又來了。苦樂憂喜捨統統離開,沒有了,那個受是正受。正受就一樣了,為什麼有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是從境界上說的,境界無量無邊。無論在什麼境界上,你這個心都得其正受(正常的享受)。而且這個境界每一地不一樣,地地不相同;換句話說,地位愈高,他這個受用愈深廣、愈自在。前面講了愈平等、愈清淨,起作用是無量無邊的功德。

  隨『一一三昧』,就見無量無邊的佛,這個意思我們應該明白,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時候你見到。不但見到一切有情眾生是佛,無量無邊佛,無情眾生也是佛。不但見到現前佛,一一毛孔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剎土,一一剎土有無量無邊諸佛,那真是妙不可言!就跟菩薩所見的沒有兩樣。這些話不是幻想,是事實,因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沒有妄想,沒有幻想,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話,「如語者」,如語者是有什麼說什麼,不增不減,這完全都是事實。所以這個境界叫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這個經的品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說見佛。末後一句,一一佛所攝受無量法,這個的的確確不是比喻所能夠比方得出來的,比喻都沒法子比,那個數字沒法子計算。所以這十句你把它多念幾遍,你去體會體會這裡頭境界,沒法子想像。

  我在此地能奉告諸位的,就是這些境界是事實,比我們現在六根感官,就是感受到的六塵境界,還要真實。你要是說那未必,這個倒可以用個比喻來說了,當你晚上睡覺作大夢的時候,你感覺得夢中境界很真實。我在夢中的時候,如果告訴你,現在這個夢中的生活,沒有我們現在這個生活境界來得真實,你一定不相信,我夢中境界很真實。現在我們就好比作大夢,佛講的這個境界,就好比夢醒的境界,要懂得這個道理。「覺後空空無大千」,不是指沒有這個大千世界,你要這麼解釋那就錯了,那就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是無夢中的大千,不是沒有真實的大千,是無夢中大千。那個沒有了,呈現在現前什麼?現前叫一真法界。經上沒有說覺後無有一真法界,沒這麼說,沒這個說法的。悟後沒有大千那是真的,悟後只有一真法界,這個才叫真實的境界。底下一段這是別顯,顯示智光的作用,第一句是總說:

  【一一智光海普照三世。遍入十方。】

  這是講從體起用,這種境界才是名符其實的大徹大悟。悟了以後怎麼樣?悟了以後一定發心,幫助那些沒有悟的人。這就所謂是大慈大悲,倒駕慈航,就是這麼個意思,這是對我們說。所以佛法沒悟之前求學,悟了以後一定度化眾生,這是必然的,悟後的得用。『普照三世』,這是從時間講;『遍入十方』,這是從空間講。它確確實實有這個能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要問,這樣做他辛不辛苦?我們常常提這個的問題,提這個的問題叫凡夫知見。我們事情做多一點,感覺得很辛苦、很累,為什麼?因為有我,我做了好多事情,我好累。菩薩裡頭沒有我,沒有我誰做事?沒做;誰累?沒有人累。可見得我們這個力量精神不能持久,病在我執。我執沒有了,這些妄念就不生,沒有妄念就沒有這些幻事,這些幻法都從妄念生的,生疲勞、生疲倦。這是幻法,都從妄念生的,妄念沒有了精神就十足;才有這個妄念就累了、就受不了了。

  所以要轉幻法先要轉妄念,念正了沒有一法不正,念頭邪了無有一法不邪。邪正是相對的,凡是相對的都是方便法,都不是真實法。究竟什麼叫真實法?真實法佛經裡頭有兩句話形容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還有兩句話是「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那是真實法。這四句話裡面有很深很深的啟示,你要真正想悟入真實,在一切法裡頭不能起心動念,才能夠契入。下面別說這個經文長,裡面有因行、有因位、有果用,分得非常的清楚,而且這個文章含義非常之深廣。雖然深廣,我們現前能用得上,我們不能像菩薩那麼深廣的作用,我們有個小小的作用,這個小小的作用,就與菩薩深廣的大用能相應。今天時間到了,只能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