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寂靜夜神章  (第十八集)  1983  檔名:12-007-0018

  七百三十二面,第二行中間看起:

  【爾時。善財童子白夜神言。聖者。云何修行得此解脫。具足圓滿。】

  這是『善財童子』,聽了寂靜夜神在前面四番的答問,當然他是非常的歡喜。在歡喜當中,必然是也要想證得,也想入這個境界。所以此地經文當中跟著就提出,你是怎麼樣修行才得到這樣的解脫,而且證得這樣的圓滿,實在是太難得了。下面這段,這個經文很重要,夜神為善財開示,實際上就是為我們開示。前次我們也曾經提到過,雖然這是地上菩薩的境界,可是菩薩的修因,值得我們做參考。換句話說,我們也要努力向這個目標來修學,向這個方向去精進。如果不肯實地修行,不要說契入境界,我們做不到,就是對於《華嚴經》的理解,也很難深入。換句話說,你所理解的皮毛而已,而沒有法子看到字字句句裡面的無量義;能夠看到字字句句無量義,這入了一點。你要說是這個經究竟有多深,實在是不可思議,在龍樹菩薩見的大本經,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沒法子想像的。因此,即使我們自己契入這個境界,要曉得這個境界太深太深,不斷去努力;不可以得少為足,得了一點點法喜,見到就滿足了。我現在已經入華嚴境界了,入是入了,入那麼一點點而已,還差得遠。這是值得我們歡喜,也值得我們警惕的。我們看夜神下面答覆,就是對我們的開示:

  【夜神言。善男子。菩薩修行十大法藏。積集圓滿。光明遍照。愛樂出生。威力自在。則能成就此解脫門。】

  這幾句是總答,首先把綱目提出來,既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要認真修行。『十大法藏』,這個範圍我們一看就是不思議的深廣,「十」在此地,就文字裡面來看,好像是十個綱目,其實要曉得它是表法的意思,十代表圓滿。儒家也常說「一物不知,儒者之恥」。大儒不容易,何況是佛菩薩!法門無量誓願學,「十大法藏」代表無量法門,世出世間法樣樣都要學,修學當中才能夠『積集圓滿,光明』,這就是說圓滿的智慧。『遍照』是智慧起作用,自受用與他受用都在這兩個字當中,唯有智慧起用才能得到真正之樂。諸位曉得,智慧能破無明煩惱,智慧才能夠圓轉八識成四智菩提,這個定功轉不過來的,定能伏,不能轉,智慧才能轉。所以單單修定,諸位都讀過《楞嚴》,佛在楞嚴會上說得很清楚,單只靠定,你修得沒有一點偏差,如理如法的修學,也只能證得一個阿羅漢、辟支佛。這是達到了最高峰,再沒有辦法向上提升,往上提升必定要轉識成智,智慧現前才能轉。

  所以智慧之行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這個境界裡頭要說離苦得樂,實在是講與凡夫的方便語。真實的情形是什麼?他把苦變化成樂,這個東西自在,它轉變了。因上轉煩惱成菩提,果上轉業報成解脫,成了自在。由此可知,業果不實,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講,業與果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怎麼能轉?不是真實的,所以它可以轉。誰有智慧誰就會轉了,這才是離苦得樂的究竟法門,苦,他轉成樂,這不可思議。沒有智慧的人,本來是很自在的,解脫的境界、樂的境界他變成苦,他把它轉變為苦了,迷人把菩提涅槃轉變為煩惱生死苦。覺悟的人,把煩惱生死苦轉變為菩提大涅槃。所以修學著重在開悟,著重在轉境界,這就是遍照。『愛樂出生,威力自在』,「樂」是樂好,這都是說,菩薩自己現前他所得到的境界。『則能成就此解脫門』,這是寂靜夜神他證得的,也就是此地所講第五地的菩薩。

  【何等為十。】

  這底下就別說,前面說了十大法藏,此地有十條。換句話說,這個十條是十大法藏的綱目,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學。

  【一。修布施廣大法藏。隨眾生心。悉令滿足。】

  下面十條就是十波羅蜜,每一波羅蜜它加了個『廣大法藏』,加這麼一句意思非常的明顯,這個十度到五地菩薩境界就非常非常的廣大,而且每一度裡面圓具,圓滿具足其餘的九波羅蜜,每一度都是如此具足。隨便說一度統統具足,這才叫「廣大法藏」。『布施』是放下、是捨,要捨得清淨,禪家所謂的一絲不掛,捨得乾乾淨淨,這個心就廣大。我們現在心小是什麼?心裡頭裝得東西太多,塞滿了,所以現在顯得心量小。清淨心不得了,六祖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法藏,那個自性就是清淨心。所以清淨心現前,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通達,廣大法藏現前,從捨這個方法可以得到。捨,不但世間法要捨,出世間法也要捨。如果說是世間法捨掉,佛法我還要,佛法你要了就是障礙。

  這裡面最怕的是誤會,因為凡夫煩惱習氣太重了,不是著在這邊,就是著在那邊,幾時你二邊都不著,那就乾淨,那就成功了。好了,現在聽到要捨了,我們就要捨,心裡有沒東西?心裡有個捨還是糟糕,我世出世間法統統都捨掉,還是不會開悟,他為什麼沒開悟?因為你還有一個東西在,沒捨乾淨,你還有個「捨」在。連這個也不能有,這就是經裡頭常說的大三空三昧,空這個念頭都要不得。所以你要問再來人、問真正修行人,你會不會佛法?我不會佛法。你能不能捨?我不知道捨。他跟你講的話是都真的,都不是假的。他要有個捨的念頭就壞了,他要說我懂得佛法,他還有佛法,這都是布施不究竟的相。布施究竟相說不出的,就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只可意會,不能言傳,不到這個境界廣大法藏不能現前。所以十門,門門都要捨,一門遍攝九門,道理就在此地。不管你從哪一門入,都能證得究竟圓滿的解脫,這在此地所講的,具足圓滿的解脫門。

  後面半句說『隨眾生心,悉令滿足』,這個境界也非常得深,我們很難體會,不但它理上確實是如此,事上也不例外。也許諸位要聽了,就感覺到奇怪了,現在非洲鬧飢荒,餓死那麼多人,菩薩怎麼能說是「隨眾生心,悉令滿足」?他現在需要糧食、需要衣服、需要醫藥,菩薩你什麼時候令他滿足了?我們看到這個樣子又懷疑,此地的眾生心,不是指的我們第六意識這個心,要曉得這個道理。這個心是自性清淨心,眾生在迷他不覺,悟了的時候滿足,那個滿足的相顯著,是自在的滿足;迷的時候也滿足,滿什麼足?業果滿足。這個境界是大菩薩的境界。俗話也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造的善因得的善果,這是因與果相應,這是滿足。因果不相應就不叫滿足,種的善因得的惡果,這就不對了;種的惡因他得的善果,這個也不是滿足。

  種瓜它結瓜,種豆它結豆,哪個因果不圓滿!每個因果都圓滿,這些道理非常非常的深。我們凡夫只從表面,從表層上來觀察,我們看得太淺,所以我們感覺到疑惑很多。其實佛法說得非常的究竟,非常的透徹,非常的圓滿,真正覺悟過來,才曉得這個因與果完全相應。這個業果別人代替不得的,漢朝時候鄧通,大家曉得,讀過歷史知道,他在年輕的時候,看相的看到他虎口有道紋:你這個人將來一定餓死。當時這個皇帝非常寵愛他,哪有這個道理?跟著我你怎麼會餓死?這看相的決定不靈。所以把四川銅山給他,等於國家造錢由他來負責造,那是鄧通的錢。等於像今天的銀行一樣,鈔票都交給你印,全國都用你的錢,那你怎麼會餓死?他想想大概也不至於,哪裡曉得老皇帝死了,底下一個太子繼位之後,對他恨透了,把他所有財產統統都沒收,硬是把他餓死。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因果絲毫不爽。

  可是佛法不是宿命論,佛法承認有因果,這個因果可以轉變,為什麼?因是你自己造的,果你當然要承受。你既然能造因你就能改因,而且什麼?這個因別人不能給你改,鄧通靠皇帝幫忙替他改,改不過來。他自己要是懂得佛法,要好好的修善,自己可以改,仰仗別的力量來改不可能,別說皇帝改不了他,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毘盧遮那佛都幫不上忙,改不了的,一定要自己去改。所以佛法裡頭沒有迷信,佛法要自己依靠自己,菩薩稱為無依道人,沒有依靠,這個只有依靠自己,什麼人都幫不上忙,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你覺悟之後,你才會不怨天不尤人,自己對自己要負責任。佛菩薩所給我們的是增上緣,把這些道理、方法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要得受用,他給我們講的,我們要覺悟,我們要依教奉行,才能夠轉自己的命運,才能夠改造自己的命運,與諸佛菩薩才能感應道交。所以自助,別人才能幫助你,自愛,別人才能愛護你。

  所以,聞佛法的機緣實實在在不容易,得善的果報是滿足,得惡的果報也是滿足,滿足果,對那個因就報掉了。受苦,不是生生世世受苦,享樂也不是生生世世享樂,我們每個人造的因都是善惡交雜,你說哪個人行善,一生從來沒有起過一個惡念,這找不到。再惡的人、再壞的人,他一生當中也起幾個善念頭,也起幾個好心,統是善惡交雜。果報它是哪個力量強先報,《唯識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強者先報」。如果他惡的力量強,這個惡報先現前,惡報報完之後,善的種子又起現行,不是說他將來就沒有福報,沒有善報,不是的。種子決定不會消失,遇著緣就會現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二六時中起心動念,多起個善念,我們將來得個果報善,善裡面最善的,無過於成佛。所以能夠起佛的念頭,能夠起利益一切眾生的念頭,這個好,這是善中之善,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深入觀察,隨眾生心,悉令滿足,這是完全正確。諸佛菩薩就是對我們現前來講,我們每個人根性不相同,而我們所得的是各個圓滿。經中常常拿雨水來做比喻,雨水滋潤一切草木,雨水落下來平等的,大樹它吸得水分多,它滿足了;小草它吸得水分少,它也滿足了,各個皆滿足。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九法界的眾生,上從菩薩,下到地獄眾生也如此。隨他的智慧、隨他的煩惱、隨他的業習,果報無有一樁不相應,這就是滿足的相。而佛菩薩時時刻刻警覺我們、啟示我們,這個因緣也是普遍而沒有等差的。但是眾生有的人覺悟,有的人還不覺悟,那是個人煩惱、業障厚薄不相同,還是悉令滿足。所以這個意思很深很深,能體會到這一層,我們這個慈悲心,悲愍一切眾生的心就能生起來,這個生起來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我們看到眾生這麼苦、這麼可憐,平常一個人,如果遇到這個人是你的家親眷屬,是你的父母,是你的妻子兒女受那種苦難,你心裡很難過,總得想盡方法來救他,來幫助他。像《地藏菩薩本願經》婆羅門女、光目女,看到自己母親在地獄裡受苦,她這個大心發起來了。

  我們今天看這個世界眾生,我們是眼光太短淺。這個眾生是什麼樣情形,就擺在我們眼前,哪一個不苦,哪一個人不受煩惱生死的煎熬,長劫輪迴,生死疲勞這多苦。只是這種苦,你沒覺察到,你沒看得出來,這個沒看得出來,說得不好聽的話,麻木不仁,沒看出來;真正看出來之後,他一定發菩提心。譬如說看到非洲的災難、看到印度的災難,看到我們煤礦出事情的這些災難,這些災難在眼前大家都能看到。我們現在社會上這些人,那些苦難你沒有感到,一墮落在三途那個苦難,比這些你眼睛所見的,不知道要苦多少倍?刀山油鼎,哪一個人沒有經歷過!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都忘掉了。無量劫以來誰沒有入過阿鼻地獄?每個人都有。哪個人沒有到天堂去過?也各個人去過,大家說穿了,平等平等,天堂也住過,地獄也去過。可是如果不脫輪迴,往後入地獄的機會,還多得很,真正是頭出頭沒,怎麼去救這些眾生?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才能夠度一切眾生。

  所以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你看那個願是為誰發的?不是為我。「眾生無邊誓願度」,是為救度一切眾生才發這個大願,那個願要是從這個地方發,一定精進不會懈怠。如果這個願是為我個人,馬虎一點,反正是自己,與別人沒關係,懈怠一下也無所謂,容易懈怠。為那麼多眾生,無量無邊苦難的眾生,我精進,他們就享福,我早一天成佛他們早一天得度。這是多麼強大的力量在鞭策著自己,自己日夜都不敢懈怠,勇猛精進。無論是從斷煩惱上,從學法門上有進無退,為什麼?這個事情不是為我,是為救度一切眾生。所以佛法的修學是為別人,不是為自己。佛法偉大在此地,佛法崇高在此地,佛法值得我們敬佩的,也在此地。這是我們要覺悟,要學習。第一條意思明白了,後面這個九條都不難懂。第二:

  【二。修淨戒廣大法藏。普入一切佛功德海。】

  戒稱之為『淨戒』,持戒是清涼、清淨自在,一般人把這個戒看作什麼?看作繩索一樣。一持戒我樣樣事情都不能做了,好像繩索把我綁得緊緊的,一動就犯戒,動不動就犯戒造罪,戒不能受,受了戒就不自由了。他不曉得,戒才是真正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在。我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平時放逸慣了,惡習氣太深,一下想學好,好像很拘束。戒行是正行,換句話說,是正當的行為,是自在的行為,是真正幸福的行為。哪裡是約束人的?世間法律是約束人的,我們什麼人感覺到我被法律約束?沒有,沒有感覺到被法律約束。只有那個犯罪的人這個不得了,犯了罪這被法律約束。你要不犯罪,法律對你豈不是清涼自在!你要不起惡念,不作惡行,戒律是清涼的,是自在的。所以戒律是佛菩薩的行為,我們既然要想成佛、成菩薩,我們的行為上要學,要學佛菩薩,要像個佛菩薩,這就是講戒律一定要受持。

  今日之下講到戒就相當的難,譬如講經的法師大德還不少,講戒的沒有了,找不到一個講戒律的。學經、聽經的人多,如果要是講戒,恐怕沒有人願意來聽,為什麼?一聽從開頭到結束都在罵我,算了,我都不要去聽了。他聽一次下一次再不來了,所以也沒人講,也沒人樂意聽。凡夫都願意聽好話,對我讚歎我很開心;一天到晚去挨罵,誰願意去挨罵去?這樣對我們真正修學的人,我們這一分的福分就沒有了。戒學要自己去研究,實在講佛菩薩、諸善知識非常慈悲,曉得末法時期,眾生業障深重,不容易自拔,業障太重。所以你看印光大師所提倡的,他用《安士全書》、用《了凡四訓》、用《感應篇》,這些東西我們容易看,不像戒律那麼嚴肅。內容全是戒律,教我們明白因果,斷惡修善。尤其是在現代這個社會,現代社會是開放的社會,在這個社會裡面,修行就難了,因為開放社會講民主、講自由,這一民主、一自由,我們的真性上面蓋覆的無明煩惱,必然是一天比一天要深厚。我們細細的去看中國的歷史,諸位會體會到古時候這些古聖先賢,對於一個人的生活行為,真是想盡了方便法來防範。

  所謂是閑邪存誠,才能維持一個社會、國家長治永安,維持一個純樸的風俗。文化的交流這個衝擊把我們防範的堤防掘開了,這一到今天變成不可收拾,我們想想,再用防範的手段行不行?不行了,那叫開倒車。河堤已經崩潰了,再想築堤把洪流攔住,沒有這種力量。在今天用什麼方法?疏導。跟治水一樣,堤防功效已經失掉,沒有辦法再築堤防就疏導,大乘的戒法著重在疏導。小乘的戒法就好像築堤防,所以小乘戒跟大乘戒是不相同。末法時期開放的社會,你講大乘戒,人家容易接受;講小乘戒沒有人願意聽,也沒有人願意學。無怪乎佛在《法華經》裡面告訴我們,末法時期要講大乘法,末法是講大乘法。原來大乘法,容易被一個開放的思想、開放的社會所接受,尤其是《華嚴經》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圓滿自在,那哪個不願意學?各個願意學。在這個裡面拈出戒律的精神,防非止過,對於物質、精神上種種享受不排斥,在這個裡頭教給你要修清淨心;如果在這個境界裡你要不修清淨心,你會墮落。如果你要是把這個種種享受都排斥,一般人說你開倒車、說你落伍,那你又承受不了。

  末法時期修小乘行的稀有,修苦行的稀有,值得我們讚歎,那是少數人,那些人必定都是將來的祖師大德。為什麼?他培的是真正深厚,他有這麼深厚的基礎,將來才能夠弘法利生,才能夠成就自己,成就別人。我們要求廣大的群眾,一樣的這樣修法不可能。所以末法時期,人都聰明,不是聰明人不會做壞事,做壞事的,都一等一的聰明人。他一回頭可不得了,回頭是岸,那一回頭就是佛菩薩。沒有智慧的人,想做壞事情,他也做不成。所以這個戒重要是戒在心裡,這是在這個時代修學,因為每個人生活在工業時代非常忙碌,生活這是個現實問題。你說我學佛了,我要修清淨心、清淨行,我把家都不要了,妻子兒女都不要了,這違背佛法。如果大家都這樣做了,這個佛法一定會被國家法律禁止。這還得了,這搞得這麼多人連家都不要了,把我們整個社會制度都破壞了,這是不會被這個時代所接納的。

  佛法實在也了不起,我們古人讚歎孔老夫子「聖之時者也」,佛法也如是,佛法講中道,無論在什麼社會,無論在什麼時代,無論在什麼國土,它統統是中道,這是了不起。所以它沒有障礙,它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眾生,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思想,能夠適合各種不同的行業,無所而不適用,這個法門到哪裡去找!這就是大乘佛法,所以,心地要清淨。戒要不要讀?要讀,讀菩薩戒。在家的同修沙彌戒可以讀,菩薩戒可以讀。比丘、比丘尼戒最好不要看,原因在什麼地方?沒有祕密,諸位要曉得佛法裡頭沒有祕密,祕密一定不是好事情,不可告人還會是好事情嗎?佛法裡頭沒有祕密,佛法裡有深密,它太深了,不是淺學的人所能夠理解的。所以佛法有深密沒有祕密,佛法樣樣都公開的,沒有一樣不能公開。比丘戒、比丘尼戒又何嘗不能公開?為什麼不給你看?這個不准看釋迦牟尼佛定的,大慈大悲。

  比丘他的責任是傳道,在社會上他的身分,是老師的身分,換句話說,他是社會的楷模。但是他還是凡夫,他沒成佛,他沒證果;換句話說,他毛病當然很多。你要看這個戒本,你會對這個尊重心就沒有了。本來看到的時候非常尊重,一看戒本,他這又犯了戒、那個地方又錯了,一天到晚光是拿著這個尺碼去量比丘,看他有沒有犯戒,我們這個心就壞了。所以不叫你看這個戒本,是教你對出家人生恭敬心,你自己就有福了。一天到晚去批評人,不管他有沒有毛病,他縱然是犯了戒,你去批評他,他墮地獄,你跟他去,他犯戒墮地獄,你說他的壞話,說壞話不是好事情,不是功德,你也跟他墮落。所以佛不叫我們看比丘戒、比丘尼戒,是大慈大悲,是這個用意,是一番好意。並不是說那很祕密,那個不能看,不是的,我們要曉得這個意思,不是不能看。我們還是守佛的教誡為妥當,既然為佛弟子,就要接受佛的教誡。

  這個淨戒底下一句要注意,『普入一切佛功德海』,什麼是「功德」?定是功德,當然慧也是功德,但還是偏重在定上,因戒才生定。諸佛果上的大定,《楞嚴經》上稱之為首楞嚴大定,本經裡面稱之為「師子奮迅三昧」,師子奮迅三昧是從比喻上得名的,顯示出大定的自在。戒怎麼能夠得定?這是諸位一定要曉得的,戒律是戒自己的,不是戒別人的,你就會得定,你心就會得清涼、得自在。如果說戒律是戒別人的,不是戒自己的,那這個持戒適得其反,你天天造罪業。你不受戒還不造罪業,這一受了戒天天造罪業,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不順眼。在四眾當中你常常去起心動念,你怎麼能得定?所以真正受持淨戒的人,學生就是自己一個,除自己之外都是佛菩薩,都是善知識。那個人持戒很精嚴的是我的善知識,他教我要持戒,給我做個榜樣;那個破戒、犯戒的也是善知識,他故意表演這套給我看,看看我警覺不警覺,統是善知識。所以恭敬心是平等的,對於持戒人恭敬,對於破戒人也恭敬,決定平等。他成就自己的定功,他在境界裡頭不起分別心。

  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我舉出一個例子,講功德是相等的。我舉岳飛跟秦檜,當然那些聽眾也是一個很大的震撼。我說他們兩個都是民族英雄,對我們中華民族的貢獻一樣大,岳飛教給我們盡忠報國,正面跟我們做個榜樣;秦檜從反面叫你千萬不要做漢奸,做漢奸就這樣的下場。兩個人對我們同樣功德,我們對岳飛尊敬,對秦檜也尊敬。我們在這裡要生平等心,對於岳飛對他行三鞠躬禮,看到秦檜相吐他幾口唾沫,那是凡夫心,那個境界不高。真正要看透了,兩個人功德一樣大,一個從正面教給我們,一個從反面教我們。一個教我們修善,一個教我們不可以作惡,作惡就像這樣的下場。現身說法,所以我下個結論,岳飛生天堂,秦檜也生天堂,他們聽眾聽了之後,感覺得很突然,我怎麼這個說法?我說我看得大概不會錯,為什麼?他的功德太大了。所以我們對一切眾生能夠生平等恭敬。

  如果這些作惡的人,對我們社會沒有貢獻,二十五史何必寫他的傳?用不著寫他傳了。寫歷史的有很深的用意,那個智慧了不起!第一部歷史,司馬遷真正不得了,這個人真正是有大智慧,善人立傳教後世效法,惡人給他立傳教後世警戒,不可以學他。你看這個用心多麼的善!隱逸,我上一次跟諸位提過,有學問、有道德、有能力不出來做事,一天到晚遊山玩水,這些人也給他立個傳,他對社會有什麼貢獻?正面的貢獻沒看到,負面的貢獻也沒看到,為什麼給他立個傳?有很深的用意在。這些人教給我們什麼?於世無求,於人無爭。這個不得了,這個人要給他立傳。你看我們社會一天到晚是爭名奪利,那些隱士給他立傳的用意就是教後人,這是高人,高在哪裡?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有能力出來跟人競爭,他不爭;他可以求功名富貴,他不求,清高之士。所以這些著眼點了不起的智慧,他看一個問題看得深遠、透徹,他思想周密,不是普通人所及的。

  所以戒,曉得是戒自己,不戒別人,你就能夠得定,就能開智慧,戒才能得清淨。小乘戒是戒私生活,所謂私生活就是個人,沒有與大眾相處。儒家所講「慎獨」,小乘戒就重在這個地方。大乘戒是處眾的規範,與大眾相處這種生活的規範,與大眾相處這個生活規範是只管我個人,不是管別人的,我在大眾當中應該怎麼做法,不要求別人對我怎麼做法,這是菩薩行。所以這個戒律無論大乘戒、小乘戒統統是律己,沒有一條戒是律別人。我們把這個戒律搞錯了,戒律好像我們大家處處一同要來遵守的,我守,你也得要守,你守,與我守有什麼關係?沒想到戒律自己要遵守,不能要求別人遵守。為什麼?別人是菩薩、是佛,他是示現的,我是真凡夫,他假裝的,我怎麼可以要求他來持戒?這樣才能做到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才有資格修普賢行。不能夠嚴持戒律,就不能修普賢行。為什麼?你對於一切眾生恭敬心生不起來,稱讚的意念生不起來。這要是用在我們念佛法門上,與我們的品位有很大的關係,決定性的關係。能持戒的,品位必定增上,心清淨!一個念佛的人又能修普賢行,在我看他這一生當中,縱然不能得到理一心不亂,事一心靠得住。如果一天到晚,拿著戒律尺碼子到處去量人,他要能往生也不過是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品位不高。

  在教學當中也是如此,善知識有慧眼,看你是個可造之才嚴格的教你,對你斥責,那是慈悲,一點都不馬虎,給你苦頭吃。成天動腦筋想什麼苦頭來給他吃,來找他的麻煩,為什麼?鍛鍊他,使他能成個大器,這是大慈大悲。如果看這個學生不堪造就,怎麼叫不堪造就?你跟他說真話,勸他真實修行,他心裡不高興,甚至於反抗,甚至於你故意找我麻煩,我將來有一天總會報復你。對於這樣的學生怎麼樣?對他非常客氣,用不著再去督促。為什麼?不能成就。老師要對學生一客氣了,等於說老師把這個學生放棄,為什麼?不可教,客客氣氣的跟你結個善緣,不跟你結冤仇。可以造就的,就好像是眼中釘一樣,這個老師看到我像眼中釘,好老師,真正想成就你,這要曉得。老師天天管教你那是愛護你;老師天天隨你去,樣樣都不管你,不要你了,只跟你結個善緣而已。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第三句說:

  【修安忍廣大法藏。能遍思惟一切法性。】

  六度、十度那是開合不同,其實十波羅蜜裡面,最重要的有兩條,一個是布施,一個是忍辱。如果要講最重要的三條,那就包括持戒,這講兩條就是布施跟忍辱,如果講一條就是布施。所以要能忍,古德把忍波羅蜜翻作忍辱,這是在中國所翻的。因為中國人有一個觀念,辱這是不能忍,「士可殺不可辱」,辱這個不能忍,殺頭可以忍,沒有關係,辱不能忍。所以佛法到中國來,你們把辱看得這麼重,忍辱,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沒有一樣不能忍,辱也能要忍,沒有一樣不能忍。諸位要明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不能忍,吃虧的是自己,不是別人;得利益的是自己,也不是別人。成就功德是布施、持戒,保持功德是忍辱,所以要是不能忍辱,功德雖然修,不能保持,經上常講「火燒功德林」,火是什麼?瞋恚之火。這是要不得的,所以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你看《金剛經》上佛講的,「一切法得成於忍」,可見得忍是成功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一定要忍,沒有不能忍的。忍裡面才有吉祥,忍裡面有定慧,這是一定要學。

  忍能夠破除無量無邊的障礙,所謂是小不忍則亂大謀,這還是世間法。何況你要修無上菩提,你不修忍辱波羅蜜那怎麼能成功?佛法的修學,諸位要曉得,最重要的是平等心,不忍是決定不平等,所以平等心是從忍辱當中得來的。瞋恚是大煩惱,根本煩惱,三毒之一,忍辱就能夠除瞋恚,能夠消除瞋恚,能夠成就功德。所以忍辱,下面是精進,才能精進,不忍就不能精進。這不是講世間這些學術、技能,世間這個學術、技能,不忍他也能進步的。佛法講的是定、是慧,你一發脾氣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三學、三慧不能進步。精進是講的三學、三慧,精進是講的禪定、般若,能忍就能精進,精進就得禪定,就開智慧,所以非常非常的重要。也許同修們聽了之後,就很為難,我現在在這個社會上做事情,惡人很多,很多用這種不合理惡劣的手段來對付我,我要忍,他天天欺負我,我愈忍他愈來欺負我,到最後的時候我簡直無路可走,這怎麼辦?這個事情有沒有?真有,俗話也常說,好人總是被人欺負。我們要是覺悟了,欺負替我消業障,自己也能夠安慰自己。可是那總有個限度,無限度的加給你,怎麼辦?何況有些不合理,所謂什麼不合理的?他造罪業。

  這個諸位要曉得,老師要故意找你麻煩的時候,來給你罪受,那是功德,人家不是造罪業。他折磨你,他是要成就你,他就得訓練你的忍辱波羅蜜,成就你忍辱波羅蜜那是功德,那是大善知識。世間有一等惡人來欺負你,來折磨你,來障礙你種種善行,他造罪業。這個時候你要有智慧,你看看這個經前面讀過甘露火王,甘露火王就是凶巴巴的,羅剎之相,眾生看不順眼馬上就殺掉,剝皮抽筋,那個對付眾生之殘酷,比地獄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是大菩薩。善財童子到他那裡去參訪就嚇了一跳,這是怎麼回事情?這是大慈大悲,那些沒有善根的人、極惡的人,不用這手段不能夠止住他不造罪,不能止住他不造重罪,所以這要智慧去應用。一發脾氣,事情就做得很圓滿;一發脾氣,那個眾生他本來想造惡、造罪業的,他就不敢造了,這種發脾氣叫善巧方便,不是真發。如果你心裡真有動氣的時候,那就壞了,這就跟唱戲一樣,不是真的,是假的。

  可是這個假的怎麼樣?假的還要做得很逼真。因為什麼?才能夠降伏對方,才能轉他的境界,決定不是真的。所以佛法它真是活活潑潑,不是死呆板的東西,就是戒律每條戒律都有活潑的,條條戒律都是開遮持犯,要懂這個道理。譬如講五戒裡面有不殺生,菩薩戒裡頭不殺生,很多大專同學在台灣,實實在在是這個現象是好現象,許多年前的大專同學學佛,受菩薩戒的、吃長素的,真難得。這個男同學畢業了,服兵役派到金門去了,手上拿著槍,他問題就來了,如果敵人來了,我這個槍開不開?要把他打死我不犯了殺戒嗎?就有不少同學來問我這怎麼辦法,到那個時候你這個槍要不要開?他來問我的時候,我說要開槍,不能不開。他說那不殺生嗎?我說不叫殺生,開緣,開遮持犯不是有開緣嗎?存什麼心去殺他?不是瞋恨心。你來攻擊我,你是個壞人我一定把你殺了,這就算殺戒。

  就是用心不一樣,是大慈悲心,大憐憫心,可憐愚痴,被人利用,造這種極重的罪業,殺了你就不造罪業,被殺的人沒罪,殺人的人有罪,被人殺了那有什麼罪?他沒罪。這個在修布施,無畏布施,我們大後方這麼多老百姓在這裡安居樂業,我們靠什麼?就靠你們幾個人保護。你們能夠盡自己的責任來保護我們,對我們是無畏布施。軍人對於老百姓修無畏布施,叫我們得到心安,你們在前方拼命來保護我們,使我們能安居樂業,使我們社會能夠繁榮,是無量功德!如果你這個時候想:我寧願去當俘虜。跟你說那好了,敵人到我們這裡來,我們各個都要去受苦,要受難,你這個罪業可造大了,那你準下阿鼻地獄沒錯。所以條條戒律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條條戒律都是活活潑潑,沒有一條是死的,你要懂得什麼一種情形之下,如何才叫持戒,怎樣才叫不犯戒,怎樣才叫修圓滿功德,這是要細細的去講求。

  這個地方修忍辱,底下這句,『能遍思惟一切法性』,這是菩薩境界,是不可思議的。功德,最殊勝的功德是明心見性。此地的「思惟」,正思惟,離心意識,就是聞思修的思惟,三慧。就說明三慧,見性是要從忍辱當中才能得到。我們念佛,我們當然想求理一心不亂,不修忍辱,理一心達不到。不但理一心達不到,事一心都達不到。事一心是念佛三昧,所以忍辱對我們非常非常重要。第四是:

  【修精進廣大法藏。趣一切智恆無退轉。】

  『一切智』是無上菩提,就是一切種智,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進』是絕不退轉,不但不退轉而且要精,『精』就是不雜,純而不雜叫「精」,進而不退這叫「進」,所以具足忍辱才能有精進。這個十波羅蜜也是後後深於前前,前面不包括後面,後面包括前面,一定要精進。其實我們哪個人修學,不希望自己有進步,為什麼自己不能進步?還懈怠懶惰。這個因素我們要追求,換句話說,要把這個懈怠懶惰的病根找出來,然後就好對治了。這個病根前面的三條,前面三條沒修得好,或者縱然是修不得力,你才會退墮。布施是放下,放下一些,還有些放不下,放不下才會退轉,才會墮落;真正放下了,決定不會退轉的。像剛才說的,真正一心一意為一切眾生,把自己給忘掉。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末後是條條不疲不厭,他為什麼不疲不厭?他自己忘掉了。他為什麼會有疲倦,會厭倦?他有我,誰厭倦?我厭倦。無我了,誰疲倦?那個疲倦雖然有,沒有地方落腳。什麼時候把「我」忘掉,真精進!

  所以,修學大乘佛法的人,起心動念都是想一切眾生,不想「我」,這個法門妙極了。小乘,諸位要曉得,他破我執好難,從見道位就是須陀洹以後,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才把思惑斷掉,破了我執。用那麼長的時間受多大的辛苦,才把我見破掉。大乘法太妙了,它教你起心動念都想一切眾生,自自然然,我不斷沒有了,這個法子實在是高明,佛法善巧方便至極。所以我們如果要會用的話,一生當中能成,比小乘速度要快而且斷得乾淨。不像小乘人拖泥帶水,證得阿羅漢了習氣還不斷,那就是拖泥帶水。大乘法之妙,巧妙,所以大乘的修學,比小乘容易,成就比小乘高,速度比小乘快。對小乘來講難信之法,小乘人不相信,為什麼?不是他的境界。他說我修行費這麼長的時間,受這麼辛苦才斷掉,哪有你那麼容易、那麼就會斷掉?他不相信,叫難信之法。所以我們要修學的時候,確實中國人自古以來,歷代的在家出家修行成就的人那麼多,得力於大乘。再看看南傳的小乘,從佛滅度之後幾個人證阿羅漢果?幾個人證須陀洹果?很少聽說。而在中國歷史裡面,真正證得一心不亂的,禪家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教下大開圓解的,每一代都有不少人,得力於大乘法。

  所以嚴格的講起來,大乘比小乘容易修,容易成就。可是在我們初學的時候,絕不能夠疏忽小乘的基礎,沒有小乘的基礎,在大乘上不能有成就。好像蓋房子一樣,小乘是地基,沒有這個基礎很難成就。在中國古代,可以說小乘佛法,雖然傳到中國來,沒人學它,為什麼不學?中國的儒家、道家代替了,儒家四書五經,道家《老子》、《莊子》,他們在行門上絕不亞於小乘,在思想上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我們中國人得天獨厚,所以儒書不能不讀。如果四書五經、《老子》、《莊子》也不讀,換句話說,沒有根柢。一下來就學大乘佛法,這困難,太難太難了。所以我們過去印送佛經,我們還印了四書,那就是勸勉同學們,四書不可不讀。你沒有時間讀其他的,最低限度學儒《論語》、《孟子》一定要熟讀,拿這個基礎來入佛法,這是不能再少了,再少那沒有法子。

  這是我們講到精進,才能夠得到真實永恆圓滿的成就,所以佛法絕不落伍。如果人家說佛法是過了時代的,這是錯誤的,它精進怎麼會落伍?它精進怎麼會被淘汰?永遠站在時代的最先鋒,領著時代走。可惜是大家不認識它。我們儒家也是如此,日新又新,如果說這是古老的東西,是舊的東西,那日新又新這四個字怎麼講法?萬古常新,永遠是新的,它不舊。諸位要細讀、深思,細細去研究你就會發覺這是真的,真實的寶貝,遠超過一切宗教學術思想,給社會、給眾生帶來的決定是幸福,不會是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