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寂靜夜神章  (第十二集)  1983  檔名:12-007-0012

  第七百二十五頁第六行中間,我們念幾句對對地方:

  【出種種音聲海。具種種莊嚴身。入種種如來門。】

  從這個地方開始。這段是菩薩答覆善財童子所問的「作何觀察」,答覆的經文很長,在第一段裡面有三十三句,我們上一次講了八句,今天這是第九句開始,接著我們來研究討論。經文這是從中間看起,所以一定要記住,上一次所講,「觀察」的意思,這兩個字含義非常的深廣。前面講到神變,這一句接著講音聲,佛法特別是在我們這個世界,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文殊菩薩揀選圓通就提出來,「以音聲為教體」。佛法如是,在我們中國古時候,孔老夫子教學亦復如是,正是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都是以音聲說法,種種音聲也有許多的講法,以梵文來說它有四十個音母,就是四十音,在我們中國現在是用注音符號來拼音,有母音、有子音,種種音,除這個之外一切眾生它的言語不相同,這裡頭也有種種音。在六道裡面講每一道語言,就不知道有多少種類,畜生有畜生道的言語,畜生道種類繁多,也是一類一類的都有牠們的語言。在古時候傳記裡面所記載的,像學佛的同修對於安世高大師都很熟悉,因為他有很多經典也非常的流通,像《八大人覺經》就是他翻譯的。傳記裡面記載的,安世高就懂得野獸、鳥雀的語言,這個鳥在那裡叫,他聽得懂牠們在那邊談話。能夠通達鳥獸言語的當然不止安世高一位,在古時候確實有不少人能懂得的。

  佛經裡面有很多咒語,咒語何以不翻?咒語裡面許許多多都是六道的言語,有天人的言語、有畜生道的言語,有餓鬼道、地獄道的言語,佛每說一部經後面總要以密咒說幾句,我們肉眼凡夫見不到道場其他的眾生,我們只看到人,除了人之外看不到。佛其實在道場講經,有諸天天人來聽經,也有鬼神道來聽經的,凡是有緣都能夠參與法會。特別是我們在華嚴會上所看到的,那些天神鬼神眾之多,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的。佛在人間說法,是以人為主,他們來聽,當然也能夠懂得人間的言語,最後佛用他們的言語說幾句,也表示特別的親切。所以不翻,我們稱之為密咒,密是顯之密,把佛講的經做個總結論,以他們的言語來宣說。所以你要問密咒是什麼意思?密咒,這些經裡面講的意思,是一般無二,這才是顯密圓通。

  因此,『種種音聲海』裡面,這個境界就非常非常的廣大了,唯有得四無礙辯才,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在言語上他沒有障礙。『具種種莊嚴身』,教化眾生一定要用莊嚴的身相。相好莊嚴前面我們也常常提到,一切眾生它的標準不相同,不要說其他類了,就是以我們地球人類,你看看幾個大洲,在世界上各種的民族,他們審美的觀念就不一樣。佛是度什麼眾生,就要示現那個眾生心目當中莊嚴的觀念,隨類現身,這是不可思議的。『入種種如來門』,這個門就是法門,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都是諸佛如來為我們宣說的,入種種門就是種種法門都能夠通達。諸位要記住,這是為了教化眾生。我們自己要想證得,那一定得一門深入;你是指路給別人,是門門都通。所謂是就近回家,哪條路近你就走哪條路,不必迂迴找麻煩,最近的路跟諸位說,一生成就這是比什麼都重要。

  我早年學佛的時候,曾經有個願學清涼大師,因為對《華嚴經》非常的喜歡。如果能找到有兩個志同道合的,就能成就了。每天我們講八個鐘點經,念八個鐘點佛,我想要有這麼一個道場,成就眾生就能夠辦得到的。可是一個人要領眾,每天講八個鐘點經,再念佛堂領著大家念佛八個鐘點,體力做不到。所以我就常常留意,找一些法師,我說我們來合作,八個鐘點講經我負責,八個鐘點念佛你來帶,我們合作來辦這個道場。有很多法師聽了:好,很好,這個很理想,好了以後就沒下文了,求人難。所以到以後我們有了視聽的設備,不過現在因緣還沒成熟,現在怎麼?就不得閒,時間抽不出來。總想再過個二、三年希望有這麼個因緣,我自己真正能夠一天講八個鐘點經。

  如果一天能夠講八個鐘點,我一年把《華嚴經》錄成一套完整的錄影帶,我一個人可以開道場了,為什麼?八個鐘點講經利用電視就可以了,我就跟著大家在一塊念佛了。聽經,打開電視去聽去,念佛堂我就可以帶了,一個人也能辦得到。當然這個道場就跟古時候叢林寺院沒有兩樣,那才真正用功精進。一年下來,抵得我們現在修三十年都不止,那效果就大了,會成就的。在家同修怎麼辦?我辦法早就想好了,你們不是都有工作嗎?好好的去工作,努力多賺一點錢,存在銀行裡面,哪一天我這個道場建立了,你就休假一年,把工作辭掉到這邊,好好的在我們道場學一年。每天八個鐘點念佛,八個鐘點聽經,可以參加我們道場,一年畢業你再去找工作去。有些人怕找不到,不會,有佛菩薩加持,一定會找到理想的工作。只要大家真正肯發心,我想我這個願望早晚會實現的。這就講真正要入門一定是一門深入,指點別人是門門都要通。因為一切眾生他的根性不相同,他的嗜好不相同,菩薩大慈大悲,開示無量無邊的法門。底下一句是:

  【詣種種國土海。】

  當然此地寂靜音海夜神是五地菩薩,這沒話說,地上菩薩沒話說。我們如果要想能夠得這個受用,十方諸佛國土自在往來,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隨時可以參見,這個福報多大!如果我們想很快的得到,那唯一的辦法求生西方世界。《彌陀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十方一切諸佛國土,你就統統有緣分,統統都到達了。這句話不是假的,『詣種種國土海』,這是真實話。

  【見種種諸佛海。】

  這就不必說,你能夠參訪佛國土,就能見佛,能見佛當然就聞法,增長你的智慧這是必然的。

  【得種種辯才海。】

  這是四無礙辯才。

  【照種種解脫境。】

  這個地方,你看它用的字就變了,它用『照』,這是我們要特別留意,『解脫』,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自由自在,在一切境界裡面隨心所欲,得大自在。我們今天沒有辦法能做到,那是有障礙,有煩惱障、有業障、有報障,這就是講的三障諸煩惱,所以我們不得自在。這些障礙,唯有智慧觀照能把它照破,像《心經》裡面告訴我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就得大自在!由此可知,大乘修學是以觀照為主,小乘的修學是以禪定為主,禪定功深能破見思煩惱,觀照功深能破根本無明。所以「照」是智慧,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也是一定要修學的。

  【得種種智光海。】

  『種種智』,是指道種智與一切種智。

  【入種種三昧海。】

  『三昧』翻作正受,也翻作禪定,定怎麼有種種?『種種』是指境界,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的境界無量無邊,每種境界都不動心,「三昧」就無量了。譬如說我們見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在財裡面得了三昧;你在色裡面也不起心、不動念,你在色相裡面得三昧。所以外面境界是無量無邊,有人世間財色名食睡他不貪圖,他貪圖佛法,佛法來的時候他動了心,世間法裡頭他得正受,佛法裡頭不得正受。由此可知,佛是教我們在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要得正受。這樁事情,往後還有許許多多的經文,來詳加討論,這個事實的真相一定要清楚。真相明白之後才能放下,才真正能得到心開意解,心開就是得種種智光海,意解就是證得種種的解脫境界。

  【遊戲種種解脫宮殿。】

  這就像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乃至於九法界教化眾生,所謂遊戲神通。

  【以種種門趣一切智。】

  『門』是方便門,『趣』是趣入,也就是我們一般講證得,以種種方便趣向一切智道。

  【以莊嚴雲覆虛空界。】

  這個意思都好懂,莊嚴在大乘,尤其是一乘了義經論裡面,它是以清淨為莊嚴,清淨心這才是真實的莊嚴。虛空界,包括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土,包括了種種的色相,色相為什麼說作虛空?諸位要曉得,色與空是一不是二。《心經》上說得很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亦空,空不亦色」。所以諸位要看這個字面上說,虛空為什麼莊嚴?你要曉得色空不二,種種莊嚴,心地清淨,絕無染著,決定沒有染著,這就是『以莊嚴雲覆虛空界』。事上我們要修,理上決定沒有,事與理不相違背,理事是一不是二,這個境界非常之高。

  【觀察種種道場眾會。】

  此地所指都是諸佛如來的道場,道場之多不可思議,道場之廣大不可思議,道場的設施,都是眾生的感應所現的。佛在這樣的法會裡面,是以菩薩為對象的,菩薩裡面還是以法身大士為對象,沒有證得法身的不能夠參與這個法會,所謂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雖然都是法身大士,他們在因地裡面所修所學,還是有種種的不同,法身大士也帶著多生多劫的習氣。所以如來海會這裡面,還是說了無量無邊的法門,就像《華嚴經》一樣,《華嚴經》這裡面法門之多,沒法子計算的。「離世間品」裡面雖然講二千多法門,那都是說的綱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那是總歸納,歸納為十門,十門展開在本經就是二千多門。應用在我們生活裡面那是無量法門,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然後這個經義、方法、境界,才會變成我們實際上的生活,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所以這是講,『觀察種種道場眾會』,應用在生活上,就是我們從早到晚所見所聞,這是要智慧來觀察,那成就當然是不可思議的。下面說:

  【集種種世界。入種種佛剎。詣種種方海。受種種如來命。從種種如來所。與種種菩薩俱。】

  這個幾句,全都是以妙觀察,才能夠時時處處都見到,這些境界都是現前的境界。世是講的時間,界是說的空間,『種種世界』,它的來由,都是從一切眾生分別知見裡面,顯現出來的。時間跟諸位說,抽象的概念,空間這個十方也不是真實的。這個世界,諸位要是看看《百法明門》、看看《瑜伽師地論》,你就會覺悟到它是不相應行法,是個抽象的概念,絕對不是事實。依他起性還好像似乎有那麼一點真實,抽象的概念是假中之假,絕非事實。時分、方分,在《百法》統統列在不相應行法裡面。所以我們一個人到禪定功深,就是當你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都止息這個時候,你的境界完全起了變化,會感覺得整個虛空世界跟自己成為一體。這個境界是好境界,我們偶然也能得到,但是時間太短了保持不住,一個妄念起來了又恢復到老樣子,不能長住在那個境界裡面,那個境界是真實的。我們現前這個境界不是真實的,這是佛法裡面的世界觀,跟我們人間天上人生宇宙觀,大大的不相同。

  『佛剎』,諸佛的教化區,所以一尊佛的教化土,我們通常稱之為叫大千世界,或者講三千大千世界。諸位要曉得,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大千世界,因為它的組合是有小千、中千、大千,是這麼說的。有些人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是佛家語,就認為佛所講大千世界不過就是三千個而已,這是誤會,三千大千世界是無量無邊佛剎。『詣種種方海』,「方」可以說之為方向、方位。『受種種如來命』,「如來命」是什麼?如來命是教我們要發願幫助一切眾生,佛以度生為事業,度生的度字很重要,是要幫助他得度。眾生得度靠誰?靠自己。佛菩薩他所以能夠幫忙的,只是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路是要自己走,行要靠自己修,所以要自悟。老師跟我們開示,我們要覺悟,悟了以後要自修自證。所以經論上常講,佛不度眾生,眾生是自悟、自修、自度。你怎麼知道自悟?你怎麼曉得自修?靠佛菩薩幫你忙,這就是佛教給我們的使命。

  種種如來命就是種種的法門,因為眾生有種種的根性,有些人,真的,他覺悟得快,想想我們是覺悟快的、還是覺悟慢的,這個事情也不必問別人,自己好好的反省一下就行了。真正覺悟到生死可畏、輪迴可怖,就是覺悟快。聽說佛家有這個法門,一生能夠解決生死輪迴的,我別的都不要,只要這個方法;別的我不修,只修這個方法就行了。這就是根性大利之人,聰明絕頂之人,決定一生成就!真有這個意念、有這個認識,有這樣的決心,一生確實可以辦得到。也有人發心他不願意一生成就的,真的有人發心,那個心發得很大的,我要生生世世都當法師,生生世世為眾生講經說法。這個心發得很好,很難得,可是不容易,自己要沒有成就,幫不上別人的忙。發這種心自己要好好的想想,我來生有把握能得人身嗎?真有把握嗎?太難太難。真正有把握得人身的條件五戒具足,一條都不犯他有把握。殺盜淫妄酒,想想看行不行?有沒有把這五條都做好?如果這五條都沒做好,分數都不及格,發什麼樣的大願也不行,還是要落空。一墮三途一轉世就迷惑顛倒,隔陰之迷,連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一轉世、一投胎,都有隔陰之迷。願雖然好,不是自己能力可以辦得到的,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的。

  真正有這個大心先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正等菩提倒駕慈航回來來得及,那個時候自己有把握了,乘願再來。這是我們要珍惜,要有這個自知之明。在現前有一樁事情是可以做到的,這是可以發心的,也是什麼?乘願再來。現在我們自己修行這個功夫,已經可以了生死有把握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有把握,要去就去得了。到這個時候可以去、不去,我在此地勸大家多帶一些人去,這也叫做乘願再來,你有能力去你不去,這個可以。雖然有這個能力了,我們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多幫助一些有緣的同修,自己對於西方淨土決定不能退心。自己的行履還是一樣的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娑婆世界的境緣,今天現前這個世界物質的環境、人事的環境,是相當大的誘惑。如果自己稍微不慎,本來西方極樂世界是可以去成的,一下又墮落掉了,這是一條險道。自己一定有智慧、有定功能夠把持得住,可以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這就是現前這個身也是乘願再來,這是乘願再來可以。就是輪迴,乘願再來必得到西方才行,如果不到西方我認為很不保險、不可靠。這是說的如來命。

  『從種種如來所』,這是指接受佛的教化。『與種種菩薩俱』,這個境界要說相當之高,無論在智慧、在德能上都與菩薩相同,無有一法不與菩薩相同的,這個向後也會詳細的來講到。

  【雨種種莊嚴雲。】

  這個『雨』字念去聲,當動詞講。

  【入如來種種方便。觀如來種種法海。思如來種種神通門。順如來種種智慧海。往如來種種殊勝會。坐如來種種莊嚴座。】

  這個幾句,句句裡面都是以如來果地上的成就,為我們自己修學的目標,這才是大願大行。而不是得少為足,自己證到個羅漢位就覺得很滿足,證到菩薩位也就很滿足,這不是佛教給我們的。佛的願望是希望我們跟他一模一樣,到他同樣的境界,這是佛對我們的期望。這個幾句都好懂,末後這一句『坐如來種種莊嚴座』,這跟諸位略略的提一提,「如來」是以法空為座,「坐」的意思是表不動。我們坐在這個地方是最穩當的,所以坐是表不動的意思。你看,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坐禪,諸位看「教授坐禪」這一章,那個坐是講不動心,並不是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個地方,坐是表不動心。所以佛的像,大多數佛像都是結跏趺坐,示現這個相給我們看。它對我們的啟示,意思就是教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能夠真正做到如如不動,那就是個坐相,不是叫你身不動。

  身要不動怎麼能度眾生?怎麼能幫助眾生?身要動,心不能動。所以坐禪是心坐,不是身坐,要懂得這個意思。達摩祖師所傳的這個支派,就是《金剛經》上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五祖以後,用《金剛經》來印證那是很有道理。所以中國的禪宗六度裡頭,不是修的禪定波羅蜜,它是修的般若波羅蜜。所以中國禪宗是智慧,不是講的禪定,智慧包括了禪定,所以它講心定,不是講身。六祖在黃梅八個月,每天做苦功,他天天在坐禪,無時無刻不在禪定之中。可見得人家那個禪是活活潑潑的禪,不是盤腿面壁那個禪,不是的,活活潑潑的禪,所以要懂得這個意思。「如來種種莊嚴座」就是如此,所以才莊嚴。心清淨,身不辭疲厭教化眾生,這是坐如來座。再看底下這句,這是這一小段裡面的總結。

  【善男子。我觀察此道場眾會。知佛神力無量無邊。生大歡喜。】

  叫法喜充滿,我們現在學習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這非常重要的,入門要從讀經開始。我們讀《華嚴經》就是觀察毘盧遮那如來『道場眾會』,就是『觀察』。見到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智慧神力,你就生歡喜心。讀經要能讀到法喜就有味道了,這種快樂是無法形容的。幾時你能夠讀到,把吃飯也忘掉、睡覺也忘掉,你就有點入處。我們從前小時候看小說,真是廢寢忘餐看小說,小說看到雞叫天亮了,看得津津有味,看得入神。你說我們看佛經要有看小說那種興趣,你就得法喜了。其實小說是騙人的,浪費了些精神、體力,消耗在那裡不值得;佛經裡面法喜,句句是真實的,這是從這入門。讀經讀到法喜不能現前,那是你沒入進去,這個裡面微妙的義理、境界,自己沒能體會到,就是看不懂,看不懂就沒有味道,看懂了才有味道。看不懂怎麼辦?看不懂也得要看,這個時候要有耐心,這個時候講求的是信仰,你要具足信心絕不退轉,相信這裡面有好東西,我現在還沒體會到。

  古人常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不怕不懂,功夫深了就懂。他讀書千遍,那個意思怎麼會自見?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功力用深了他心清淨,他沒有妄念。我們今天為什麼入不進去?妄想太多了。經論要體會,要清淨心才能體會,把一切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放下,這個味道漸漸就透出來。透出來之後,以後這個味道一遍比一遍深,它的深度是沒有止境,沒有限量的。為什麼?它與法性相應,經論裡面的言語、文字,是從諸佛如來法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所以讀經能見性,讀經能得定。這是告訴諸位從哪裡入門?初入門說難,不懂,沒味道,愈念愈枯燥無味,念到最後不想念了。所以一定要有耐心,看不下去還要看,要有這種毅力,要有這種決心,遍數多了就體會到味道。聽經也是如此!初聽的人聽不懂,沒有味道,調頭而去,那他就沒有緣分。他要是聽不懂也來聽,打瞌睡我也願意在講堂打瞌睡,這些人都是有緣之人,都是可度之人。他聽久了自然就懂,自然就聽出味道出來。聽比看要容易,聽出味道之後再去看,就容易得多了。

  特別是《華嚴經》,《華嚴經》如果聽過一遍之後,自己再去讀、再去看,那就完全不一樣。這個聽講等於說是領導大家來讀誦,然後再進一步把境界轉變為我們實際的生活,這叫什麼?就叫證果。什麼叫證?理論、方法跟我們自己生活打成一片,這就叫做證,這就叫入境界了。你只懂得、只歡喜,不能跟自己實際生活融成一片,你沒入,沒有入這個境界,證是得到,你沒有得到這個境界。所以第一步是講你在裡頭得法喜,第二步功夫就是你要實證,要親證這個境界。親證是把《華嚴經》變成自己的生活,我們現前生活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修學才算是圓滿,才是真正得到受用,現在就得受用了,那將來更不必說了。現在這個受用在佛法上說是花報,將來是果報,現在花開得非常好,那個果實我們可以預期,果一定結得很圓滿。現在沒看到開花,說將來有果報,很難說,很難相信。學佛是現前就得變境界,就要得受用,這是佛教給我們的。

  如果說佛法都把果報說到來生,那它就變成宗教,所開的支票開得遠期,到時候能不能兌現不知道。這樣的佛法告訴諸位,如果是我,我不學它,為什麼?未必可靠。學佛的人說老實話是最講現實的,如果不可靠我們決定不學,它的受用在眼前,學了馬上得受用。所以佛法講的果報,它有所謂花報與果報,講這個受用,現前就得受用。古來那些祖師大德們,都是我們的榜樣。《壇經》在這個幾年講了很多遍,諸位很熟悉,你看看六祖的受用,其餘的受用不談,只看經裡面,他跟五祖所說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想想自己,我們心中常生煩惱,他常生智慧,這就是花報,就是現前的受用。常生智慧就是離苦得樂,他不苦,他天天樂,自在得不得了。佛法的受用是現前,不學佛的人苦,學佛的人快樂,真正是快樂無比。這就是說,我們為什麼要學佛,所以然的道理,樂!

  向下有一段長文,講觀佛殊勝的德用,前面是觀菩薩的境界,一共是有三十三句。講到觀佛殊勝德用,經文裡面有十門,也是用的歸納法。請看經文:

  【善男子。我觀毘盧遮那如來。念念出現不思議色身。既見是已。生大歡喜。】

  「毘盧遮那」法身如來,在《華嚴經》裡面是以毘盧遮那佛,代表我們自己真如本性的本體,要是拿現在哲學家的術語來講,宇宙人生的本體,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毘盧遮那如來。《華嚴經》裡面,你看讀了這麼多經文,佛沒說法,都是菩薩說法。本體沒有言說,所以不說法,體是空寂的。為什麼叫菩薩說法?菩薩代表從體起用,作用上是有說的了,體上沒有。由此可知,佛法裡面造像一佛二菩薩,他為什麼不二佛,不三菩薩、不四菩薩?或者一佛一菩薩也可以,為什麼一定是一佛二菩薩?佛代表理體只有一個,真理只有一個,他代表一真法界,代表真如本性,代表我們自己的佛性,代表這個。從體起用,作用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德用,可以歸納為兩大類,所以用兩個菩薩來代表,一個是什麼?智慧,就是解,理解是智慧。一個代表行為,解與行兩大門,解是智,行是悲(慈悲)。所以講西方三聖阿彌陀佛代表本體,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代表行門;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代表解門,這就夠了。統統都代表完了,不需要再加一個菩薩。王陽明先生他是個學佛的人,他在佛法裡頭,佛法講解行並重,解行合一。他變變名詞叫知行合一,都是從佛法裡來的。所以這兩大菩薩,一個是代表知,一個是代表行門。

  菩薩位置不一樣,你就曉得它偏重在哪方面,西方三聖左邊是觀世音菩薩,右邊是大勢至菩薩,這個排列就是告訴我們,西方淨土以行門為重,觀音菩薩在大位。華嚴三聖裡面,我們的佛堂上面供的華嚴三聖,文殊菩薩在左邊,普賢菩薩在右邊,這是代表什麼?智慧為主。《華嚴經》把這些道理、方法、境界,說得實實在在是非常的透徹,它經文長,說完了這些之後,一定要行。所以普賢菩薩雖然是立在右面,經上又處處提出來,《華嚴經》上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庶男,這是比喻老二,可是他們的座位老二在坐大位,老大在坐二位,這個用意好深!解了之後要實行,並不是專門著重在解門,可以說是他行與解是並重的。先開頭著重解,後面你看到我們這個經,這是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平常人家說看到「普賢行願品」,認為那個薄薄的一本,那是錯了,他是沒讀過《華嚴》,「普賢行願品」四十卷,這個經裡頭完全著重在實行。行成證入,不行不能證入,一定要實行。

  我剛才告訴諸位,有入門的方法,先什麼?先讀經求解,生歡喜心,然後把這些道理變成自己的生活,就是實行。我們的生活是什麼?生活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到這個時候你一定會發現,這個發現就是觀察。發現一個,過去從來沒有發現到的事情,那就是『毘盧遮那如來,念念出現不思議色身』。毘盧遮那佛是誰?就是自家的清淨法身,這個要知道。整個《華嚴經》說的是什麼?說的是自己一個人,沒有說的自己以外。《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自己的體相用,經上所講的諸佛菩薩,所講的一切的這些神眾,統統是自己,沒有一個是外來的。離開了講堂,境界在哪裡?境界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真如本性變現的現相。

  經上說得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那個造就是現、顯現,就是此地講得「出現」。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性是體性,十法界依正莊嚴的體性是什麼?是自己真心真如本性所顯現的。能現是真心,所現的是法界,此地用色身來代表,這個色是廣義,就是包括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用一個字來做代表,全都包括了。種種變化,變得不一樣,千變萬化,剎那剎那在那邊不停,這個又是什麼原因?識變的。能現的是毘盧遮那,就是我們真如本體,會變那就是識,識變的,唯識所變。你看《唯識》裡面講的三能變,有能變、有所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真心,識是妄心,妄心會變,真心所現,真妄不二,能所一如,他怎麼不自在!怎麼不歡喜!這個第一句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這一歡喜在別教裡叫歡喜地,所以它這章裡頭所列的十條,初地菩薩的境界,歡喜地。這個十門也是第一門是總綱,第一門見性;換句話說,真正覺察到諸法實相。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實相,這真實相就是心現識變,心、識都是自己。

  如果真入到這個境界,他用心,跟沒有見到這個境界用心大大不一樣。沒有入這個境界有我、有他,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裡面一條一條界限劃得清清楚楚,自己在製造麻煩,製造煩惱。入了這個相的時候生佛一如,上與十方諸佛,下與九界眾生同一體,這個時候的慈悲心生起來,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真是同一體,同體是真相、是實相,不會再有分別,心量就拓開了,盡虛空遍法界原來就是一個自己,不會再把這個身看作自己。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他對任何一個人的關心,就關心自己一樣,還不能說一樣,一樣裡頭還有個差等,就是自己。關心別人,別人就是自己,不關心別人就是不關心自己。所以講真心,到這個時候真心才現前,沒到這個時候都是虛情假意,誰有真心?見了性的菩薩才有真心,對待任何一個人都是真實的。可是我們眾生怎麼樣?還是拒絕他,因為我們對人是假心,你大概也是假,也不是真的。把那真心對待你,你也誤會他,他也無可奈何,也幫不上你忙,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所以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佛菩薩看凡夫也是佛菩薩,這個話的意味也很深長。再看第二句,它每一句前面有一個又字,所以這個十門很容易區分。

  【又觀如來。於念念中。放大光明。充滿無邊廣大法界。既見是已。生大歡喜。】

  『如來』,就經文上來說就是毘盧遮那如來,第一句說了,底下就省掉,就用「如來」。凡是稱到如來,多半都從本性上說的,禪家常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楞嚴經》上也說「迥脫根塵,靈光獨耀」。這都是真的,都是事實,而是我們迷而不覺,明明擺在現前就看不出來,很冤枉。好像我們出家人戴念珠,有的時候已升座了,念珠到哪裡去了沒找到,到處去找,結果人家:你念珠不是掛在這裡嗎?這一看才曉得,迷了。有沒有失掉?沒失掉。我們現在是不是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是的,是不是迥脫根塵,靈光獨耀?也是的,你沒有覺察到。這好一個比喻,好像我們戴個眼鏡見外面東西,我們現在自己迷失了,把這個眼見忘掉,以為是眼鏡,這就叫迷了,戴上眼鏡見外面還是眼根見。六根的根性是真性,就是迥脫根塵,我們見性脫根脫塵。佛在楞嚴會上講得很清楚,「十番顯見」,它是獨立的,它不依靠根塵的。我們聞性亦復如是,六根的根性就是靈光獨耀,就是放光動地。現在它也戴上個眼鏡,這個眼鏡什麼?六識,眼識見色塵,眼識要離開了見性,還有眼識嗎?沒有了。眼識是虛妄的,見性是真實的。

  眼識要依靠根塵,你看《唯識》裡面講「眼識九緣生」,少一個緣它都不生。見性不要,見性什麼緣都不要,它是獨立的,獨立的是真的。需要假借緣才能生的那是假的,是依它起性,所以八識是依他起性。見性是圓成實性,依他起,離開圓成實,就沒有了。由此可知,我們今天用不用見性見色性?用。用不用聞性聞聲性?用。一天到晚都在用,念念中放大光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我們現在怎麼樣?只曉得用識心,不曉得用根性。其實是不知道根性在起作用,只知道用識心,不曉得根性在起作用,這就是迷。一旦覺悟了這個事實真相,你自自然然的就捨識用根了。用什麼方法捨識用根,這個話都是沒有意義,你迷了你就不會,你覺悟了怎麼不用根性,為什麼還會用六識?用六識一天到晚,就是凡夫常生煩惱,何必跟自己過不去?馬上要換成根性的話那就常生智慧,哪個不樂意我念念生智慧!這個問題你看看,就是轉識成智,我不用眼識就用的見性,捨了眼識,顯露在外面就是見性;我捨了耳識,顯露在外面就是聞性,這一轉變剎那之間。

  我們現在是轉不過來,原因是什麼?我們的無始劫以來,妄想執著的習氣太深了,佛法給你薰修力量太短暫,真相一說,似乎覺得對,可是在一剎那之間,我這個話講完之後,你又迷了,又不管用了。這個意思就是告訴你,經不能不讀,天天要讀,天天要討論,薰習深了,不知不覺境界轉過來了。境界一轉過來得大自在了,不但得大自在,再告訴諸位一句實話,生死沒有了。因為生死也是不相應行法,沒有生死,也沒有衰老,生老病死都是不相應行法,都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不是實在事情。這跟你們講,你們聽了很驚奇,這太奇怪了,哪有這種事情,明明我老了,那是什麼?你沒覺悟才會老,你一覺悟就不老了。所以要趁早覺悟,為什麼?你二十歲覺悟,你永遠就二十歲,六十歲覺悟了永遠六十歲,這個關係很大,所以覺悟要趁早。我二十六歲學佛的,好像年年感覺得都是二十六歲,沒有覺得自己老,年年都覺得總是在這個年齡,停住在那個地方。所以我自己有親身的經歷,在此地奉勸諸位,這個話句句是真實。所以只要你一發覺,此地「觀」就是你發現、你覺察到:原來如此。這個經念得怎麼會沒有味道!怎麼不歡喜!真的『既見是已,生大歡喜』,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好,只講了兩句,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