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寂靜夜神章  (第十集)  1983  檔名:12-007-0010

  七百二十四面第五行,從中間看起:

  【若見眾生厭生死苦。應為如來之所化者。我為說法。令悟無生。示現受生。】

  從這一句看起。我們前一次講到對治悉檀,這裡面一共是有十句,講了五句,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接著再看第六句,這是第六句。『厭生死苦』是有兩種人,一種人是真正覺悟了,這在佛法裡面講機緣成熟了;另外一種大概在世間遭遇許多不如意的事情,厭世。這一類的人,那就看他的機緣了,如果他要是遇到了佛法,往往也是一個很大的轉機。而我們曉得,學佛的人也有不少厭世而自殺的,這個我們也看得很多。諸位要曉得,這些學佛的人盡是不通之人,因為佛法裡面說,自殺只有造罪業,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佛教絕不是鼓勵我們自殺,活得不耐煩就自殺了,這是很大的罪業,這個是錯誤的。俗話常說,這個世間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我們一定要覺悟、要明瞭,現前的果報是多生多劫業感所現的,業是因。佛教給我們了生死,諸位要知道那個「了」是什麼意思,了是明瞭,對於生死的真相完全明瞭了,叫了生死。真正明瞭生死是一回什麼事情了,三界也就沒有了。不但三界沒有了,超愈了,十法界也沒有了。為什麼?因為三界、六道、十法界,都是不明瞭才顯現這個樣子的。不明就無明,它是從無明變現出來的。這一下明瞭了,明瞭無明破了,無明破了之後,這個外面的境界叫一真法界。所以了生死他怎麼不超三界?必定超越三界,把十法界轉變為一真法界。

  佛法裡面有許許多多名詞的定義、含義,一定要十分的清楚,知道它說的是些什麼,它教給我們的是些什麼。能夠曉得「生死苦」,是一個很大的覺悟,這是一個得度的機緣成熟了。所以他底下說,『應為如來之所化者』,應該。佛度化哪些人?度化這些人,這是他應度的。我們現在學佛,說老實話,我們對於生死苦,還沒有到厭離的時候。怎麼曉得?學佛不認真,馬馬虎虎,若有若無,這就是對於生死還沒覺得討厭,沒感覺得厭離的意思。真正有厭離,他這一生決定得度。這個道理特別顯現在淨土法門。古人所說的話說得很好,「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你對於這個世間還有所喜愛,當然你沒有厭離,換句話說,縱然是學佛也不能離開生死輪迴,這個是很平常的現象,不足以為奇的。不要認為一學佛,他就一定能夠超越生死,出輪迴了,生佛國土了,不盡然。

  我們今天在座的同修,只要你有這個緣分在這個地方能坐上這一個半鐘點,你能生歡喜心,就證明你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學佛的、都是念佛的,你沒有出輪迴,你今天還在做人。現在做人,過去也許六道哪一道都去過,天上你也做過天王,地獄也受過苦報,都去過。現在都忘掉了,都去過。所以我們要問,為什麼沒有成就?就是愛沒斷,對這個世間還有所貪愛。愛好不好?不是好東西,可是能對這一點覺悟的人的確是不多,愛是迷惑。我們講是感情作用,感情就是迷惑。佛法叫你要理智,不要動感情。也有很多年輕人,尤其年輕的大專學生,這個我都碰到過的,在講席當中舉手發問,人生在世如果沒有感情,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這個話聽起來也滿有道理,我那一年在佛光山夏令營當中講《唯識》,學生這麼提出來問我。我說:那很好,高雄有愛河,跳下去愛河永浴,那不是很好嗎?你又捨不得命,又不肯跳下去了。那是要命的,要什麼命?要你的法身慧命,生命不值什麼。所以要曉得,那是迷惑顛倒,那是煩惱不是智慧。如果你認為是沒有愛、沒有愛情,人生就沒有意思,四禪天、諸佛菩薩那麼樣值得人羨慕,他為什麼?他們沒有愛,他們活得比我們有意義的多了,他叫什麼?他叫慈悲。

  諸位要曉得,慈悲跟愛在表面上完全一樣,用心不一樣。如果有私心,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那個慈悲我們就叫它做愛。如果說離開了分別、執著、妄想、私心,這個愛就叫做慈悲。所以要曉得,真的愛就叫慈悲,真的愛是永遠不變的。世間人這個愛,假的,虛情假意,絕對不是真的,千萬不要上當。說某個人愛某個人,笑一笑,一笑了知。為什麼?曉得不是真的。幾時你那個愛是真的,證了阿羅漢以後,你沒證阿羅漢以前,你那個愛與情隨時會有變化的,而且這個變化的幅度非常之大。世間人愚痴,常常被這個欺騙了。要看穿了,唯有諸佛菩薩、阿羅漢以上的,才能夠談得上愛,其他的人等而下之,談不上這個字。所以世間人講愛情是有名無實,你要是看穿了,你就捨掉了,這個世界沒有意思,虛情假意。為什麼?因為你用的心就是假心,就不是真心。我們今天用的心是生滅心,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這個心是妄心。真心,真心是如如不動,那是真心。諸佛菩薩用真心,真心那個心像一面鏡子一樣,乾乾淨淨,活活潑潑,不是死的,外面什麼相進來,他照得清清楚楚,可是他自己一塵不染,這是真心。妄心是染污,照一個相就染一個相,照一個相就染一個相,我們今天講落印象。落印象,染污的心才落印象,妄心裡落印象,真心不落印象。真心裡面沒有分別,真心裡面沒有執著,真心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他活潑,他自在;不變他清淨、他光明,這是佛法。

  佛法要沒有這麼樣的殊勝,我們學它幹什麼?佛法所標榜的離苦得樂,它這個樂是真樂,這個樂不是苦樂相對的樂,苦樂相對的那個樂還是苦,那不是真樂。世間人概念當中苦與樂兩邊都離開了,這真樂,佛法叫法喜充滿,所以一定要覺悟。覺悟的人要套一句宗教的話說:「他有福了」,真正有福報了。不覺悟的人可憐憫。所以一定要覺悟,覺悟的是愈早愈好。這是我們在這裡看到一個覺悟的人,他厭生死苦。生死苦是一切苦裡面最大的,可以說一切苦裡頭根本,所有的苦都包括在其中,從生到死全都包括了。所以苦是修道的增上緣,大乘佛法雖然不贊成無利益的苦行,並不主張每一個修行人一定要吃苦,可是能夠耐得住苦的人,佛在經典裡總是讚歎,比較不容易墮落。容易淘汰的是享樂,福報一享,愈迷愈深了,享福就享糊塗了,那個麻煩才大。

  菩薩為他說法,『令悟無生,示現受生』。這個境界很高,可是跟諸位說那是事實,這個話講的是千真萬確的話。諸佛菩薩對這個事情,剛才講了,明瞭是怎麼回事情。我們是不明瞭,不明瞭事實的真相,佛經裡面講諸法實相,我們是迷了諸法實相。實相在不在?當然在,只是迷而不覺,諸佛菩薩是覺而不迷,只是覺與迷的不一樣,事實的真相沒改變。好比我們走路,我要往東方走,可是我迷了,迷失了方向,我往南面走去,我把南面當作東面。這是我迷,絕不是方向就隨我這個迷轉了,沒有,東方還是東方,南方還是南方。所以事實真相永遠是事實真相,叫諸法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跟諸位說明,說了,說了你又不相信,事實的真相是不生不滅。那個不滅都是多餘的,不生當然就不滅,有生就有滅,不生哪來的滅,實際上這個法就是個不生。

  不生怎麼樣?底下說的妙,「示現受生」,這是講的諸法實相。我們現前哪一個不如是?就是你很可憐,你是個迷惑顛倒的佛。所以《華嚴經》裡面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看看這一句是不是本來成佛,這個話不是佛勉勵我們,不是佛讚歎我們,事實是如此。佛就是覺悟了,我們是迷惑了。示現為什麼叫無生?實在講生與滅都說不上,它的速度太快了。所以一切相在唯識經論裡面,《華嚴經》也是唯識根本經之一,唯識一共是有六經十一論,《華嚴》是六經之一。唯識裡面說得詳細,唯識可以說是非常高明的心理學。相是從哪裡生?相是從心變現的,是從想生的。心動了就有相,心不動的時候無相,所謂是覺後空空無大千,覺心是清淨的,無明是動向。一切相分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今天講的宇宙人生這些森羅萬象,只要是相,統統是無明變現的。既是無明變現的,這個相全是動的,絕沒有靜止的。這個到現在科學家承認了,在從前以為星球裡還有說恆星是不動的,行星是動的,現在曉得全是動的。這個道理,你看在佛法三千年前就說出來,因為什麼?能變現相的無明它是動的,它所變現一切現相,沒有一個相不是動的。最小的從現在所講的原子、電子、基本粒子,大的時候是三千大千世界,統統是動的,沒有靜止的。

  是從想生的,心動生的。我們中國人造字不得了,中國文字不能改,這個文字字字都是佛法、都是智慧,叫你一看到那個字就覺悟。想,心上一個相,那是想,心一動就現相;一起分別就叫做思,思上面畫個田,畫個界限。你沒有分別的時候,沒有界限,萬法是平等的,沒有好醜。才動了一個好醜的念頭,那就叫思,有了界限,有了分別,再嚴重時候就有了執著,這個迷是愈迷愈深。唯識裡面跟我們說,一彈指,他是講勇士,身體非常強健,他彈得又有力又彈得快。佛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就是你那個心已經動了九百次。像我不算是很強壯的人,我一秒鐘也可以彈四次,就以我來算,一秒鐘四次,四乘六十,乘九百,這一秒鐘已經二十多萬次了,二十多萬個生滅了,你說生,生早不存在了。所以我們見到這個相是什麼相?是相續相。就好比我們看電影,那個螢幕上的相,相續相。電影螢幕大家知道,它一秒鐘那個鏡頭開合二十四次,二十四次已經就把我們欺騙了,我們看到好像是真的。現在一秒鐘,就算我這個算法,我這個算法並不是佛法講的真實的,距離真實還差得遠,一秒鐘已經是二十多萬的開合,你怎麼能夠覺察得出它是假的。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示現,什麼示現?真如本性的示現。我們今天隨著業力,又隨著本性的示現,兩種關係,所以才有六道輪迴的相出現,才有十法界的相出現了。事實真相如是,說穿了是一文不值。你在這個幻相裡面,虛妄相裡面起分別、起執著、打妄想,那就是自找麻煩、自生煩惱。本來沒這個事情,都是你自己找的,而是你自己妄念招得來的,是你自己無明不覺招得來的。你一下要覺悟了,告訴你煩惱是假的,沒有,煩惱性空。一切萬相是依他起性,沒有自性,也是虛妄不實的。這是大覺,這是真正的覺悟,悟了之後,你怎麼不得大自在?無論在哪個環境裡頭,逍遙自在,受用現成,這涉及到很深很深的道理,這個叫佛法。

  再告訴諸位,這種道理不叫做哲學,因為哲學也是妄想,哲學給人生帶來的禍害太大了,我們要覺悟。一個哲學,一個主義,說了都說要救人,其實不知道害了多少人。所以佛法它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佛法就是佛法。我們學佛首先要正名,孔老夫子所說「名不正,則言不順」,首先要正名。佛法之所求,我們這個經上講得太清楚了,求的是什麼?無上正等正覺。哪有迷信?印度的梵語稱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看善財童子每見一位善知識,他一定要說出來,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我已經發了心要求無上正等正覺。剛才說,正覺,阿羅漢以上稱之為正覺,可以相信自己了。正覺什麼?用真心,不用妄心。其實阿羅漢所用的那個真心,只是相似的真心而已,並不純真,他沒見性。為什麼佛在經論上說明證得阿羅漢之後,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因為阿羅漢無我,破了我執。換句話說,阿羅漢決定沒有私心,阿羅漢處處絕對不會是為我著想,沒有,無我,這叫正覺。換句話說,有我都沒有達到這個標準。

  《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菩薩起碼的條件。他為什麼無我?他曉得這一切法無生。一切法是自性示現的,這個裡面沒有我。無我,是無我們凡夫概念當中的我執,離開了我執之後有真我,有真正的身,真正的身是清淨法身,真正的我就是真如本性的名稱,那是大我不是小我,是大身不是這個小身。你不要感覺到奇怪,佛菩薩的身,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的色相就是他的身,他不執著這個身是身,為什麼?自性變現的,自性是自己。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性變現的幻相,幾時你承認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身,所謂是「沙門一隻眼」,這個時候你就證得了清淨法身,你無明破了。你會感覺得這個境界不可思議,無法想像。其實,我們這個身在大宇宙裡面就像什麼?像我們身體的細胞。你想想,假如把我們這個身想成一個大宇宙,把我們的細胞想成我們自己的一個身,那個細胞新陳代謝每一天不知道多少新的生了,多少舊的滅了,新陳代謝。無身不是滿好的嗎?清淨法身不生不滅,細胞新陳代謝剎那剎那生滅。

  我們這個身,宇宙之間任何一個相,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都像細胞的新陳代謝一樣。所以物質不滅,精神不滅,不滅的才是真正的自己,精神不滅是自己的靈性。我們拿唯識的話來說,阿賴耶的見分是自己,物質的這種新陳代謝是阿賴耶的相分,性相一如,性相同是自證分,不是兩樣東西。所以精神可以變成物質,物質可以變成精神,可以互為轉變。現在科學家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現在所講的能與質的轉變,那是質的能,質的性質,還沒有能做到精神上的能與質。如果能做到精神上能與質的轉變,那就成了佛,就成了菩薩,而且是明心見性的菩薩,《華嚴經》上稱之為「法身大士」,這是實相,諸法實相。我們雖然還是博地凡夫,煩惱重重,在這個地方給諸位透這麼一點消息,也有好處,雖然不是自己的境界,總是這個話我聽說過了,聽說過了有好處,為什麼?到時候就幫助你破執著,幫助你把境界向上提升。

  所以要曉得,「示現受生」,不是佛菩薩專利,是我們現前每一個人統統如是,沒有一個是例外的,只是我們是迷而不覺,不知道諸法實相。諸佛菩薩乃是覺而不迷,明瞭、通達諸法實相。換句話說,通達明瞭諸法實相的就叫他做佛菩薩,迷了諸法實相的就叫他做凡夫。佛跟凡夫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只是迷悟不相同,給他取兩個不一樣的名字。現在迷了是自己,悟了成佛還是自己,並沒有換一個人。所以悟了之後換個名字,沒有換實相。迷是他,悟還是他,迷悟不二,迷悟一如,諸位能懂這個意思嗎?再看底下一句:

  【若見眾生愛著五蘊。我為說法。令其得住無依境界。】

  這一句多半都是說的小乘人,小乘人我執是破了,法執沒破。經上常說我們現在這個身是什麼身?叫五蘊之身。他明瞭五蘊裡面沒有我,所以他我執破了,但是五蘊有,他執著有五蘊,這就執著法執存在。雖然是破了我執,他有法執,法執障礙了他見性,法執使他沒有能力破無明,不能見性。所以必須要進一步,像《心經》裡面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不但我們這個身是空的,我是假的,五蘊也是假的,也不是真實的。照破五蘊皆空,那要相當的智慧。諸位要曉得,破我執有定功就可以了,所以阿羅漢、辟支佛主要的都是修定。九次第定,他這個定的深度超過了四禪八定,這樣深的定叫滅盡定,把見思煩惱給它斷乾淨了,破了我執,這個時候他覺悟了。可是要破法執,單靠定功還不行,一定要靠智慧,智慧能破無明,智慧當然能斷煩惱。定功能破煩惱,不能破無明,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因此,佛法自始至終他所修的是智慧,智慧不是向外求,要向內求,是你自性的智慧才管用。如果向外求的那個智慧,這是世智辨聰,我們今天講的常識。再說的不好聽的,別人的東西,不是自己的,儒家所謂是「記問之學」,對你自己一點用處都沒有。以記問之學在世間謀個生活是不成問題,它沒辦法幫助你斷煩惱,也沒有法子幫助你破無明,換句話說,與你自己生死邊上事,毫不相干。

  讀經,善聽的是利用這個機緣開啟自性的智慧,這叫會聽。在前面我們講轉法輪,那個轉的意思就是這個意思,佛將法輪真正轉給你了,你自己開悟。你有這個機緣開悟了,這才行;絕不是說叫我們聽了這麼多,佛講這麼多統統把它記下來。把釋迦牟尼佛的東西當作自己的東西,結果還是他的東西,我們的煩惱沒能夠減少,我們的障礙沒能夠排除。把別人東西當作自己的,這不是佛的意思。佛講經說法是以這個因緣,開啟你的智慧,換句話就是幫助你,拔除你的茅塞,叫你自己一聽之後,心開意解。心開意解是自己的事情,不是佛的事情。所以,佛出世間,《法華經》裡面講得很好,是「一大事因緣」。什麼叫一大事?開示悟入,就是這麼個大事。佛講經說法是開啟、顯示,顯示是做出這個樣子給我們看,我們要是一聽、一看就悟了、就入了,悟入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佛沒有辦法代我們悟入。我們聞法不能夠悟入,只記這些名相是死在文句之下,縱然把經典說得天花亂墜,全是釋迦牟尼佛的,全是歷代祖師的,與自己毫不相關,這就錯了。所以一定要有個入處、要有個悟處,悟是解悟,入是真正得到受用。入是得境界、真得受用了,是證悟,入是證悟,所以這悟有解悟、有證悟。證悟的什麼?證悟日常生活當中,生活就是佛法,生活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哪裡?從早到晚穿衣吃飯、待人接物,《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多自在!與十方法界,與華藏海會諸佛菩薩,古人所謂同一鼻孔出氣,這個意思是無二無別,這是我們得受用。

  我們再看文裡面的意思,『愛著五蘊』就是所知障,法執,這個人已經破了我執,還有法執,這些人指的是二乘權教菩薩,指的是這些人。『我為說法,令其得住無依境界』。有執著就是有依,依就是執著。我們凡夫都要想依靠一個,沒有依、沒有靠好可憐,孩童要依靠父母,我們學佛要依靠三寶,叫皈依。可見得有依靠的時候是自己沒能獨立,這才要依靠。能獨立了就不要再依靠,如果小孩一輩子依靠父母,這人沒出息,那就俗話說他永遠長不大,這個話就不好聽。由此可知,佛法所依,我們初學的人就像孩童一樣,要依靠父母,這個父母是誰?住持三寶,不能離開。佛寶,佛現在不在世,佛菩薩的形相,佛的形相無論是雕塑的、彩畫的,我們一定要把它當作真佛看待,得要依靠它,離開它不行。這是事相上的依靠,一定要講求,換句話說,天天眼睛要看到佛像。看到佛像就好像小孩天天看到父母,他心安了;幾天看不到父母,他著急了,他就苦了。我們看到佛像就要想到佛對我們的教訓,佛給我們講的這些道理,我們有沒有領悟,佛跟我們講這些方法,我們有沒有去照做,這個佛像功德就很大。所以佛像在那裡時時刻刻提醒你,你要覺悟,你要依教奉行,斷惡修善,開始要這麼學法。

  法寶是經典,天天要讀誦大乘,不能一天不讀經。讀經就是親近佛菩薩,經是佛講的,讀經是親近佛。註解是菩薩們所做的,看註解就是親近菩薩,每天讀誦經典,天天跟佛菩薩往來。你要說佛沒給你說法,你今天沒有遇到佛,沒有遇到菩薩,你看了經沒有,你讀了經沒有。你讀了經,你見佛、見菩薩,還不就是跟他談談話而已,你讀經、看註解豈不是佛菩薩天天在跟你談話嗎?讀經是親近佛菩薩。僧寶是出家人,出家人是住持佛法的,代表佛法。換句話說,住持三寶能夠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得要靠出家人,出家人是代表傳法的人。沒有出家人,法寶跟佛寶就不能住世了,所以出家人重要。出家人是在家人的榜樣,是在家人的表率,我們有疑問的時候可以去問他,可以向他請教。當然,在這一個時代,出家人的素質低落了,不見得每一個人都通達佛法。可是我們對於任何一個出家人這個恭敬心要平等,在這個境界裡面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要想到僧伽它的本意。僧伽的本意是和合眾,所以一看到出家人立刻就能想到六和合,把六和合運用在你自己家庭裡面,你的家庭就是僧團;運用在你公司裡面,你公司就是僧團;運用在我們政治上,我們政治就是僧團,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初學的人不能沒有依靠,這就是說明為什麼學佛一定要受三皈依,道理在此地。這跟諸位講的,這是非常淺顯的、初學的依靠。功夫再往上提升一層,標準就高了,他所依的什麼?是依理。事依不依?事並沒有捨掉,理事不二。如果是執理廢事,那又錯了,為什麼?因為法不圓融、不圓滿了,你的自性上有欠缺,有污點。所以境界無論怎麼提升,提升到無上正等正覺,對於事還是不捨,沒有把事捨的道理,沒這個道理。為什麼?因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是真正達到究竟圓融,真正得到大自在。理上覺觀見到佛,佛是代表的無上正等正覺,覺而不迷,我們今天從早到晚,我們在生活當中,我們待人接物,我們有沒有迷?是不是樣樣都覺悟?樣樣都覺而不迷,這叫皈依佛,這個佛就是自性覺。我們早晚起來做功課,看到佛像,早晨看到佛像提起自性覺,晚上做晚課再回來看看佛像,反省一下我今天有沒有自性覺,有沒有迷?你看這個意思又不一樣,又提升一層。要念念覺,時時覺,處處覺,覺而不迷。法是代表的正知正見,他的反面就是邪知邪見,皈依法是捨邪知見,依正知見。僧代表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在今天一天生活當中,我們心地有沒有被外面染污。什麼叫染污?動了念頭是染污,起了煩惱是染污,落了印象是染污。有沒有真正能心像一面鏡子一樣,從早到晚活活潑潑,照得清清楚楚,一個也不漏。就是正在照的時候,鏡子何嘗染污一點?沒染污。

  佛經這個「經」字也當鏡子講,教給我們用心如鏡。鏡子是善知識,你早晨要照照鏡子,晚上要照照鏡子,有沒有想到我的心也像一面鏡子。心像一面鏡子,這個心就是佛心,這個心是真心,確確實實跟《金剛經》講的兩句話完全相應,「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看鏡子是不是做到這兩句話,它一切相它都照,不取,就是不著相,它如如不動。我們用心要用到這樣的,你想想看怎麼不自在?怎麼不快樂?一天到晚嘻嘻哈哈,像彌勒菩薩一樣,滿面笑容,法喜充滿。你問他為什麼那麼快樂,就是因為不取相、不動心,用心如鏡。這是講到皈依。此地叫無依,是不依外境,這是破所知障,所以佛稱之為無依道人。他依什麼?依自性。你看三皈依,依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他不依外面境界。所以看到眾生貪著外面的五欲六塵,以為這個是有的,菩薩就給他說法,叫他「住無依外境」,要依自性的覺正淨。再看底下一句:

  【若見眾生其心下劣。我為顯示勝莊嚴道。】

  這一類眾生確實是有,就是他的眼光太短了,心智太小了。譬如學佛,我這個學佛,只要佛菩薩保佑我身體健康、年年發財就可以了,了生死、出三界不行,這個我做不到,這就是太小了。還有,求往生西方好,我只要一個下品下生就可以了,沒有意思要把自己品位提升,沒這個意思。這就是『其心下劣』,得少為足,得一點點他就滿足了。我們俗話叫做小兒科,小朋友他心量很小,給他一點點他就滿足了。我們對於世間法的確知足常樂,對於無上菩提不能夠知足,知足就變成自己的障礙,所以對於無上菩提一定要發心證到究竟圓滿。所以菩提分三級,正覺是菩提,正等正覺是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是菩提。正覺,這是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就有了;正等正覺就是法身大士,《華嚴經》是圓教,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這是正等正覺;如來果地,那叫無上正等正覺。你看善財童子發的心就大,他發的什麼心?他發的是無上正等正覺,他不是得少為足,不是說我只要成一個正等正覺就好了,那他這個五十三參參訪二、三位善知識就可以了,後頭不會再參了,為什麼?他已經得到了。如果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那就非得要把五十三參統統參圓滿才能得到。

  可是諸位要記住,五十三參參圓滿怎麼得到的?你一定要追問這句話,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得到的。這個事實明白的擺在這部經上,這就是跟我們說明,無上正等正覺除了西方極樂世界,別的地方得不到。不管你是有什麼樣的成就,不管你是到哪一方淨土,你要想成無上正等正覺,還得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彌陀經》它本來的名稱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你要懂得它這個意思。換句話說,一切諸佛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都在西方,所以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所以讀《華嚴經》,你要能夠把這個門道看出來,算你沒白讀。如果連這個都沒有看出來,《華嚴經》真是當面錯過了,它所講的最重要的給你一個提示,你沒有能夠領悟到。這是華嚴海會,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可以修學,可是你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求生西方。念佛求生西方那是最直截、最了當的,修學其他法門,拐彎抹角轉一道彎,還是要到西方才能成就。如果你要不以我的話為然,你去求生東方藥師如來的淨土,到了那裡去了之後,藥師如來還是要勸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拐個彎抹個角。一定要覺悟,這個法門不可思議。

  這些年來我講《彌陀經》愈講愈是心開意解,你問我這個境界怎麼會年年月月不一樣?跟諸位說就是念《彌陀經》、念阿彌陀佛念出來的。天天不一樣,這個經裡頭的法味,法味無窮,真正是無上醍醐都不能比,你沒有嘗到不曉得這個味道。這個味道古人所講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說不出來,法喜充滿。我們現在《彌陀經要解》快講完了,大概還有個七、八次就差不多,就講圓滿了。這次一共我預定講六十次,留著有錄影帶。講完之後有很多同修要求我,我們現在印了一本《阿彌陀經通贊疏》,大家要求我講這個本子。我說好,我們就把這個本子講一講,這個本子講有一個特別的用意,就是為了這個意思我才答應講這個本子。諸位曉得窺基大師是玄奘的學生,是玄奘大師的大徒弟,最得意的徒弟,又是法相宗開山的祖師。他註解的《彌陀經》,他不用他老師的本子,他用鳩摩羅什的本子,你們想想看這個裡頭有什麼意思。我老師是一個譯經的大師,他也翻了這個《阿彌陀經》,我註解《彌陀經》不註老師的,去註鳩摩羅什大師的,這什麼意思?我們要從這上面去想,這個註解用意就太深了。

  玄奘大師度量大,他譯的這個經沒有人給他流通,現在放在《大藏經》裡面,沒有單行本流通,他翻得不是不好。普天之下流通《彌陀經》的鳩摩羅什的本子,沒有人給他流通,自己徒弟應當給他做註解流通,自己徒弟也註別人的不註他的,玄奘大師這個肚量就了不起,他們師徒兩個都是讚禮《彌陀經》、讚禮持名念佛,含的有這麼深的意思在裡頭。雖然他標榜的是法相,傳的是法相,心心都在《彌陀經》上,對於鳩摩羅什大師可以說是,由這一點來看,推崇備至。玄奘大師是何等人物,推崇備至,無以復加,師徒兩個人一條心,真正是難得。我們今天人沒這個雅量,老師如果翻的經,雖然古人也有,徒弟一定是把老師的經趕快出版,趕快流通,趕快來註解、講解,不會把老師的經冷凍到一邊,還去搞古人的。你看看古人是存的什麼心,用心不一樣。所以大家來啟請,我答應就是憑這個理由,本來我是沒發心、沒考慮講這個註解的。講一次也好,窺基大師他的文學基礎非常深厚,他註的文字好,那是標準的唐宋八大家古文,註得有相當的深度。所以我們《疏鈔》、《要解》之後,接著來探討《通贊疏》,希望把我們境界再往上提升一層,我們對於念佛法門信心更堅定,功夫更要增進。

  這幾位大師給我們寫的這些註解,換句話說,給我們推崇介紹這個法門,使我們的心增上了。本來我們不敢高抬自己,看了祖師註解才曉得,實實在在不應該看輕自己。當然也不應該驕傲,貢高我慢是煩惱;那個過分的小看了自己也是煩惱,所以要把這些疑慮、妄念在自己內心裡頭把它掃得乾乾淨淨,曉得生佛平等,無二無別,一心一意要求無上道。也有同學來問,無上道怎麼個求法?這是個大問題,這個叫緣分、福報。現在人的福報,物質生活享受的福報,那古人是望塵莫及。可是斷煩惱、開智慧的福報,今人大不如古人。古人修道有道場,現在沒有道場,現在沒地方修。現在這個社會適合於什麼人修?法身大士。你要沒有大徹大悟,你沒有辦法修。大徹大悟什麼?歷事練心,處處都是道場,什麼樣的境界都是道場,對他是太好的環境。

  沒能大徹大悟,剛才講,要依靠事相上的三寶,要這個道場。悟後大千世界就是他的道場,沒悟之前要靠一個事相的道場,要靠一個形相的道場才能成就。所以從前道場他的功課不間斷的,解行並重,一天二時講經、二時修行。這個二時是講印度的那個時,印度是晝三時、夜三時,二時就是我們現在的八小時。每天在講堂聽經聽八個小時,用功(修行用功)也是八個小時。這個用功的方法在中國多半都是兩種方式,一種參禪,一個是念佛,參禪的每天禪堂八個小時,念佛的人念佛堂八個小時。像我們這個地方,我們三樓講堂,你一天在這裡上八個鐘點課,我們樓上念佛堂,再到那裡去念八個鐘點佛,剩下來時間都疲倦睡覺了,不會打妄想了。這個道場住上三年,跟諸位說,我們現在學三十年,比不上他三年,薰習的力量太強了。所以在一塊修行,或者是念佛,或者什麼,為什麼還要聽經?聽經他告訴你理論,告訴你方法,同時還有一個很大的作用,降伏你的煩惱。大眾在一塊,凡夫,我看這個人不順眼,這個事情我不滿意,你就要生煩惱。一聽經,還是佛說得對,算了,統統原諒他,心就定了,就平起來了,所以有很大的作用,能降伏你煩惱;換句話就是維持秩序。三天不講經,裡面人一定打架、要吵嘴了,秩序就大亂了。所以它有三個作用,維持秩序,又給你講理論、給你講方法。經不能不聽,經不可不讀,佛不能不念,你在念佛參禪,你也不打妄想了,統統都是降伏其心的方法、手段。

  所以不能離開道場,到什麼時候可以離開?心已經降伏了,真正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時候可以出去了,這叫參學。才有資格離開道場參學了,就是不依這個形相,依理論,才到處參學,煩惱伏不住沒資格參學,所以參學要有參學的條件。這裡講是我們今天的福報不如古人,古人有一個真正修行道場,那個修行道場出家人可以在裡頭安單,居士也可以在這掛單。你看古來的這些,你們在《大藏經》裡看這些《居士傳》,有些居士在廟裡頭一住,住上三年、五年,住個十幾年,他沒有出家,他的成就跟出家人沒有兩樣。所以我們中國過去叢林,有許多叢林是在家跟出家是同修的,不過在大陸上的叢林,沒有男眾跟女眾混合在一起的,這個沒有。我們祖師的規矩,女眾的廟距離男眾最低限度要保持一里路的距離,他才有個定力,就是至少要距離有一里路以外。但是,出家跟在家人是在一起共修的。第九句是:

  【若見眾生心生憍慢。為說如來平等法忍。】

  『憍慢』是大煩惱,而且是根本煩惱,我們要曉得它的嚴重性。像三毒貪、瞋、痴,底下接著就是「慢」,可見得這個慢的煩惱是非常非常之重大。只要有這個煩惱在,一切善法都沒有辦法接受,他傲慢,不服人。世間聖人也叫我們戒除,你看《禮記.曲禮》裡面,掀開第一章裡頭就給我們講,「傲不可長」。世間人,傲慢人人都有,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不是學來的,是與生帶來的。因為第七識裡頭四大煩惱常相隨,裡面就有我慢,可見得它是俱生煩惱,生生世世都有這個習氣。這個是大煩惱,障道,障一切善法,一定要把它斷除。怎麼個斷除法?你看佛法裡頭講修行,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為什麼一上來就要修這個,頭一個就是斷俱生煩惱的傲慢心。世間學問也是從這下手,《禮記》裡面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那個毋不敬跟我們禮敬諸佛是同樣的意思。所以世出世間聖人叫人成就學問,成就德行,都是先去傲慢。如果這一條不去掉,學什麼都是枉然,學什麼都不是真實的,得不到真實的受用。

  所以禮敬諸佛,我們天天拜佛,以我們最尊貴的頭頂禮佛的足,足是最卑下的,折服傲慢。對佛如此,對一切眾生統統要如此。《華嚴》上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由此可知,我們五體投地禮佛,就要五體投地頂禮一切眾生,把自己無始劫以來的傲慢習氣消除得乾乾淨淨,那你就是法器。所以開始修行的時候,修怨親平等,從這下手。哪一個是你的冤家對頭,你最恨他、最不滿意的,你把他看跟佛一樣。這個你拿平等了,當中都沒有問題了。所以修行人有很多人覺悟到我這個傲慢習氣很重,沒辦法,脾氣改不掉,習氣不能斷除。我就教他:你家裡供的佛像?有,有供佛像。你把你這個冤家對頭寫個長生祿位,放在佛像的旁邊,你每天拜佛也拜他,你把他看作佛一樣。他真照做,做了幾個月告訴我還是不行,我看他還會生氣,想到還會生氣。我說那是你的功夫沒到家,繼續再拜,拜到哪一天看到他就跟見佛一樣的歡喜,你的功夫就成功了。要真幹,不幹不行,怨親平等,『平等法忍』。這是一個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