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普救夜神章  (第二十二集)  1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6-0022

  七百零二頁第四行下半段,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次有佛出。名金剛那羅延幢。我為輪王。親近承事。恭敬供養。時佛為我說修多羅。名一切佛出現。十佛剎極微塵數修多羅以為眷屬。我皆受持。】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段經文,我們一定要把上一次的綱領記住,就是前面所講的,尊重恭敬供養,聞法修行,這兩句非常重要,向後都離不開這個大前提。經裡面給我們別舉大光這一劫,這一劫當中有五百尊佛出現在世間,五百尊佛當中也只舉幾位做個代表。今天我們讀的,『金剛那羅延幢』,這就是舉例當中的第二位,『次』這是次於最初,有佛出現在世間,佛的德號叫做「金剛那羅延幢」。那羅延也是天的名字,也是金剛力士的名字(名稱),它的意思有端正、有勇健的意思,這是梵語。佛以這個名字來顯示,由於這個名字都偏重在常講的金剛不壞身,特別用它來形容如來的報身,法身當然不必說,特別是用它來顯示報身佛。

  這尊佛出世的時候,他是作轉輪聖王,佛出世是相當不容易遇到的,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出現在世間實在不容易。世尊為我們說這句話,並不是要我們把握著他在世間教化眾生的機緣。不要以為這個機緣錯過了,底下佛還多得很,譬如經上常說賢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才第四尊,後面還多得很。這一尊佛錯過了,下面還有不少機會可以遇到,如果我們存這樣一個僥倖的心理,就不好。佛出現在世間我們是不是得人身?如果不得人身,在三惡道裡面,或者在天上,學佛都困難,天人福報太大,福報愈享他覺得沒什麼苦,所以你給他講這些苦集滅道的道理,叫他去修行,他沒什麼大興趣,就好比我們人間所謂是「富貴學道難」。三惡道太苦了,苦得他沒時間去修學,這也是世間人常講的「貧窮學道難」。他三餐不繼,哪有時間學道?所以學道最好的機緣就是在人道,苦多樂少。雖然有苦,也有喘口氣的時候,所以在六道當中特別容易覺悟。因此佛講六道,是特別提到人道之可貴,而不貴其他的五道。

  縱然得人身,有沒有機會跟佛碰個頭?別說在這個地球上,即使當年這部經,講這一品是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講的。當年佛在舍衛大城的時候,佛在那裡住了不少年,在祇樹給孤獨園講了不少經。舍衛城裡面的老百姓跟釋迦牟尼佛見過面的,聽他講過經的,只佔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是聽說有這麼一個人,沒見到過,聞名;還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就不曉得這個地方有這麼一個人,根本就不知道。我們想到這個事情真正是難,能夠遇到佛,這是善根福德因緣一定要深厚,我們自己要不肯努力來修積,縱然佛出世在世間,我們也沒機會遇到,所以一定要珍惜這個因緣。

  不過在世尊末法時期,能夠讀誦大乘,能夠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人,縱然在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將來彌勒菩薩出現在世間,龍華三會有分。我們聽了很歡喜,將來龍華三會我們一定有分。不過縱然遇到了彌勒菩薩,我們能不能成就,佛沒說,沒說你遇到彌勒菩薩一定會成就,經上沒這麼說法。正如同當年親近釋迦牟尼佛的那些人,不見得個個有成就。這並不是說明佛說法不夠善巧,而是眾生的業障太重。譬如經裡面講的,城東老母業障就很重,佛遇到她,她一看到釋迦牟尼佛來了就走開,她掉頭就走了,是這麼一個人。佛現神通,她往那邊走了,佛化一個身到那邊攔住她,她看到了往這邊走,結果四面八方佛現了好多身把她圍住,結果痛苦得都哭起來了,閉著眼睛也不看佛,這說明業障,遇到了也不行。

  所以有不少的同修我都遇到過,他們一心一意修彌勒淨土,就是心裡想本師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了,我們親近不到,現在好好的修彌勒淨土,等著彌勒佛出世,好親近他。這個想法不錯,很難得,可是諸位一定要曉得,彌勒淨土條件太高。近是很近,彌勒菩薩就是在兜率天,欲界的第四天,比西方淨土那是近得太多了。阿彌陀佛的淨土距離我們這邊十萬億佛國土,他是就住在第四天。所以有人就說了,彌勒佛住得這麼近,不去親近他,要老遠的去親近阿彌陀佛,這未免太顛倒了。這些話乍聽起來滿有道理,好比我們讀書一樣,隔幾家就是一個大學校,為什麼不考這個學校在這裡念書,何必跑到高雄去念,跑那麼遠?殊不知近是近,它那個入學的分數很高,我們沒那個成績去不了。而阿彌陀佛那個大學,只要願意去就行,他的條件就是你願意就行了。你能信,信願就能得生,信願行,具足信願就能得生,那個行是你得生之後品味的高下,所以這個法門稱之為萬修萬人去。

  彌勒菩薩是唯識專家,他修的法門是唯心識定,你的定功要不能成就,你就沒辦法到兜率內院。這個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內院是佛的淨土,外院是凡夫天,凡聖同居土,你沒有這個功夫,不能與彌勒菩薩感應道交,你是去不成。相當的定功!縱然到了彌勒內院,親近彌勒菩薩了,是不錯,可是要想到別的地方去觀光、去參學,沒那麼簡單,彌勒菩薩要不同意的話,你就不能出門。到什麼時候他認為你有條件、夠資格,才准你出去參學。否則的話,不能離開校園,哪有西方淨土殊勝!西方淨土只怕你不去,你一去哪怕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就可以每天遊歷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這種殊勝是真正不可思議,他方淨土裡面再也找不到。所以那個淨土是十方諸佛都讚歎,必有他讚歎的道理。我也遇到一些修彌勒淨土的同修,我就勸他,修彌勒淨土要這一生決定能去得了,有辦法,有個很巧妙的方法,那是什麼?修西方淨土。西方淨土有沒有成就?只要到西方了,彌勒菩薩在西方世界教唯識的課程,他唯識老師,他來上課:老師,我們到你家裡參觀。歡迎,一起去參觀去了,方便,不難成就。比那個修唯識淨土,要容易得多,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

  我們回來再看這段經文,這段經文裡講,『親近承事,恭敬供養』,這些話都不必說了。『時佛為我說修多羅』,「修多羅」是經,佛為他講經,這個經的名字叫什麼?叫『一切佛出現』。假如我們要講這個世界,毘盧遮那如來或者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無量的修多羅以為眷屬。《華嚴經》是根本法輪,一切經皆是《華嚴》眷屬。「一切佛出現」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沒有兩樣,名字換了一換,內容是一樣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講的根本法輪沒有兩樣,但是名稱是個個不相同,意思是一樣。我們來看看《華嚴經》是不是一切佛出現,如果是的,那就沒錯。我們有大本八十卷經,這部經說的是什麼?說的是一生圓滿成佛。

  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說到一生圓滿成佛的經,就是這一部《華嚴經》,就是這一部有理論,有講成佛的道理,有成佛的種種方法。不但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表演給我們看。所以過去方東美先生看這部書,他讚歎這部書,他說這是世界上最好的一部哲學書,還帶表演,真是難得。既然講的是一生圓滿成就了,誰成就?經上說得很詳細,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豈不是「一切佛出現」嗎?只要我們自己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你就看到大地眾生同成佛道。出現是自己心的發現,發現到「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就是根本法輪。

  『十佛剎極微塵數』,這是講的數量,這個數量是天文數字,太大太大了,十個大千世界極微塵數這是眷屬經。「一切佛出現」,好像有一棵大樹那個主幹,「極微塵數修多羅」好比它的枝葉,枝葉花果數量非常多,再多也不離開主幹。像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我們中文翻譯過來的不算很多,即使是《華嚴經》也是不完整。《華嚴經》總共是十萬偈,我們八十卷本只有四萬五千偈,加上《四十華嚴》,除掉重複的部分,大概只有一半的樣子,有五萬偈,還有五萬偈我們沒有看到。不過很幸運,從這個五萬偈的本子,《華嚴》裡面所講的這理論、方法、境界,這等等已經具備,已經能看得出相當的完整,對我們修學可以說是有很大的幫助。其餘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

  菩薩非常難得『我皆受持』,這句話也就是四弘誓願裡面所謂的,「法門無量誓願學」。可是我們說到這個地方,又不能不多說幾句,怕大家錯會了意思。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絕對正確的,那我們現在統統來學行不行?給諸位說,不行。博學多聞一定是自己得根本智以後,禪家完全用這個方法。如果你要說歷代的這些禪宗大德,你要說他是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他不重視經教,你們去看看他的語錄,任何一位禪德的語錄,我們今天在《續藏經》裡面可以看到,通宗通教。連六祖能大師都不免,能大師不認識字,他有許多的經論,他都能夠念得上來,他記憶力好,人家把這個經念一遍給他聽,他就會,他就記得了。所以他給人講開示的時候引經據典,他通宗通教。禪德博學多聞是在大徹大悟以後,沒有悟之前那就是參究,苦苦的去參究。悟了以後再去博覽經論,那個快,他一看就明瞭,比教下的人來得踏實。教下是從經論上下手,如果不能夠大開圓解,那比禪宗大德差遠了,那沒法子比。大開圓解之後的見地是一樣,那個沒有兩樣。

  永嘉大師他就是從教下手,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壇經》裡面也提到。他是學天台的,有天台的基礎,然後在天台止觀上下功夫,他從這個地方悟入的,悟了以後,在六祖會下印證,所以他也算是六祖的學生,這點我們要記清楚。當我們自己修學經論,有個十部二十部足夠用,不要在搞多了,搞多了是浪費時間。十幾二十部差不多理論有了大概,方法也明瞭,要修行了,不要再搞了。經論它最大的功能,對我們初學人來講,斷疑生信,這是它最大的功德。我們不疑惑了,信心真正建立了,還去搞這個幹什麼?遇到這個方法一門深入就好了,悟了以後再去博覽群經,再去廣學多聞,準備普度眾生。它的修學是有層次的,有這個程序,不能夠顛倒,不能夠錯亂。這種情形在我們中國古來大德,無論是宗門教下我們都可以看到非常好的榜樣。再看底下第三位:

  【次有佛出。名金剛無礙德。我於彼時為轉輪王。恭敬供養。其佛為我說修多羅。名普照一切眾生根。須彌山極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我皆受持。】

  這種文章,它的格局,我們習慣上稱它叫流水文章,前面一段意思講了,後面統統是一樣的,念念就可以了,需要提起的一個是佛的德號,一個是給他講這個經的名稱。雖然都是說根本法輪,它的名稱不一樣,它的意思當然也有一點差別。譬如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用意跟一切佛出現不一樣,雖然是一部經,內容是一樣的,它有所偏重,這種偏重,當然這個題目都是為了眾生根性而建立的。佛沒有名字,佛講的經也沒有名字,佛的名字可以隨時變,為什麼?是因為眾生而建立的,經的名字也是因為眾生而建立的。譬如我們同樣是一個地方,杭州南路一段55號三樓,我們在此地講經,外面掛個「講堂」,講堂是講經的。如果這是念佛打佛七的,就掛個「念佛堂」,人家一看這是念佛堂,還是這個地方,沒變。那個經就是這麼個意思,內容就好比我們這一座建築物,因為什麼樣的需要,馬上可以掛個招牌換個名稱,還是這個地方,還是這麼多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它這個味道,很適合於我們的口味,我們對它羨慕至極。「大方廣」講我們的本能,體大、相大、用大,「大」是講真如本性的理體;「方」是講的現相,有體當然有相;廣是講無邊大用,是說我們本人;「佛」是覺,這是整個題目裡面這個字最重要。覺了的作用就是佛,迷了的作用就是凡夫,凡夫跟佛是一不是二。覺是大方廣,迷還是大方廣,大方廣它裡頭沒有覺迷。「華嚴」是比喻,好像一座大花園,一切品種是應有盡有。題目原來的意思是雜華莊嚴,這個意思就是說體相用裡面包羅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法是大方廣之外,統統包括在其中。它這個體的意思在這裡,給我們介紹整個佛法的概況,前面這尊佛他用這個名稱的時候,他就是希望你見佛,一切佛出現。換句話說,這個體的意思是勉勵你一生要成就,一生圓滿成佛。當你成佛了,你就見到一切佛出現;你自己要不成佛,見不到這個境界。你一成佛了,才能真正見到「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這個體有鼓勵我們一生成就的意思。

  我們看底下這個題『普照一切眾生根』,這個題一看我們就曉得,偏重在利益眾生上;換句話說,要想度一切眾生,這是大慈大悲。如果不能通達一切法,度眾生就有障礙。這一切法我們常講的,世出世間法都要通達,出世間法的一切經我通達,世間法我不通達,不行,那個世間有好多人情世故,你要不懂你就處處碰釘子,處處有障礙,所以世間法也要通達。通達就叫覺,覺就叫佛法,世出世間法都是佛法;不通達世間法是迷,不通達佛法還是迷。迷了佛法,佛法就變成世間法;悟了世間法,世間法就變成佛法了。所以諸位這個定義要搞清楚,所謂佛法就是通達,所謂世間法就叫不通達。不管是哪個法,不通達的就叫世間法,通達的就叫佛法,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佛門裡頭,特別是宗門裡頭常說,哪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法都通達,哪一法不是佛法?如果一概不通,哪一法是佛法?沒有一法是佛法。諸位要把這個意思搞清楚,你對於佛法一定就深深的喜愛,你會喜歡去修學,為什麼?原來一切法都通達,我當然希望通達,通達是智慧,這樣才能夠自度度他。再看底下一段:

  【次有佛出。名火焰山吉祥莊嚴。我於彼時為長者女。供養恭敬。其佛為我說修多羅。名普照三世藏莊嚴。閻浮提極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我皆受持。】

  在這一會,佛的德號叫『火焰山吉祥莊嚴』,「火焰」是表智慧,叫智慧之火,能燒煩惱之薪,煩惱就好像樹木花草許許多多的,一把火都燒乾淨了。「吉祥」是善根福德,這個德號裡面包含著智慧,吉祥是福德莊嚴,這叫真正的莊嚴。我們在經論當中也常常提出來討論,真正的莊嚴是身心清淨,是有智慧、有福德,這是莊嚴。如來稱為福慧二足尊。由此我們就明瞭,無論是道場,或者我們自己的家裡,我們自己學了佛,莊嚴不定是在道場、在佛的講堂裡面,家庭要莊嚴,才能與佛剎種種莊嚴相應。莊嚴具是什麼?最重要的是清淨心,清淨極最重要,其次的就是我們環境整齊清潔,這是莊嚴。再簡陋只要它整齊清淨、一塵不染,就是真正的莊嚴。不在於豪華的陳設裝飾,不在這個,所以真正的道場愈清爽愈好。

  我學佛是在台灣才開始學,大陸上那麼多的寺院叢林,有的時候也去玩過,但是沒留意,現在想想真後悔。大陸的大寺院我沒有去探訪過,日本有很多寺院我去看過,日本的寺院多半是仿照中國隋唐時候的建築,那個形式多半是隋唐時代的建築,所以還能夠看到。你看人家的大殿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點我們不能不佩服人家。它供的佛像簡單,一個殿裡面只供一尊像,而且日本的佛像都很小,殿好大,佛像只有一點點大。我們中國人去看,往往看不習慣,因為我們中國人看大佛看太多,跑到日本看小佛像,可是它做得非常的精緻,這是真正莊嚴。

  在本省,由於神道教混到佛門裡來,搞得大家神佛不分。佛的莊嚴是清淨,清淨為莊嚴;神就不一樣,神歡喜熱鬧,愈熱鬧愈顯它的莊嚴。所以神廟裡面佈置得拉拉雜雜的,你看佛龕裡面大大小小供一大堆一大堆的,好像統統都來開會,統統都聚集在一起,那是神的莊嚴,不是佛的莊嚴。佛的莊嚴是清淨的,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佛與神道不一樣,神的福報叫紅福,佛的福報叫清福,不一樣。所以我們供佛像要簡單,不要供得很多,知道佛像是表法的意思,應當供一尊佛一個殿,觀音殿是供觀音菩薩,頂多是善財、龍女,其他的就不供了,供其他的就不清淨。我們現在沒有那麼多、那麼大的場所,那怎麼辦?只好就供在一起。供在一起也得要有個區分,如果一個家庭客廳就只有這麼大,那供在一起不得已只好勉強大家一塊住了,一間房子住在一起,沒有法子,這個都不及格。

  寺院裡面有那麼多堂殿,是為了接引眾生的,而我們自己修行實在講不需要供那麼多,自己修行供一個本尊就夠了。我們看淨土宗的祖師大德們,他們給後人的開示,教給後人,你修淨土,這個房間小小佛堂裡面,只有一尊阿彌陀佛、一本《阿彌陀經》、一個香爐,其他的什麼都沒有,你專心。有兩尊佛像,看拜了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沒拜不行,得罪他了。你想想看,你要修一心不亂,你念念當中,心都是起二個作用、三個作用,你幾時能得一心不亂?看到《彌陀經》,旁邊還有別的經,想這個也不錯,今天沒看完不行。幾時得了理一心不亂,才可以看看別的東西,那是沒有問題,是應該要看的,不看都不可以,應該要看的。

  如果得事一心,看看別的東西也很勉強,為什麼?得事一心你決定往生。多看一點東西,品位低一點也馬虎,無所謂,不要跟人爭了。這個時候你要是多看經論,打閒岔,使你的品位降低。你要到理一心,就應當博學多聞,事一心的時候是勉強可以,最好還是專精,把自己的境界提升到理一心不亂。假如連功夫成片都沒有得到,往生西方一點把握都沒有,這個時候菩薩拜多了、經論看多了,誤了大事。你要拜那麼多佛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再拜,佛菩薩不會見怪。你要聽要讀各種經論,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讀不遲,蓮池大師講得好,「三藏十二部讓給他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蓮池大師自己一天就是十萬聲佛號,就是一部《彌陀經》,他才不搞別的,這是古人給我們做的模範。我們要多想想,想想它真有道理,那我們就真這麼幹,多了一定打閒岔。

  所以我供佛像就供一尊,我這一尊佛像,我到哪個地方都帶著這一尊。這個方式不是我開頭,是蘇東坡開頭,蘇東坡當年在世的時候,不管到哪個地方他帶一幅阿彌陀佛畫的像。人家問他這是什麼?他說這是我的西方公據,「西方公據」這個名稱是他說的。一尊像看熟了,就好像人一樣,天天見面熟了。不要就是同樣阿彌陀佛的像,很多阿彌陀佛像,我們選一尊,一生就對這一尊,容易有感應,直指這一尊像,到你臨命終時,佛化身來接引你的時候,一定跟你拜的這尊佛像一樣,準錯不了的,你就放心跟著去。如果變一個別的相貌來的時候,這個靠不住,為什麼?與平常我們印象不一樣,這是說魔變的來欺騙我們。與你所供養本尊完全一樣,這就不錯。魔雖然善變,會欺騙人,魔不敢變本尊,所以魔有魔的好處,他就說我要叫你上當,我要拖你下水,但是我不用你本尊。如果你能夠辨別,那是你的幸運,放你一馬,過去吧。如果你要是把我當作你的本尊,那你活該,你上當了,你不能怪我。魔也滿講理的,他來找人麻煩也講道理,也不是不講理的,所以我們看魔也很可愛。

  這個地方所講的經名『普照三世藏莊嚴』,「普照」兩個字容易懂,也就是全部都包括了;「三世」是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藏」是代表一切法,像寶藏一樣。我們今天稱佛的一切經,我們把它定一個名字,這是我們後人(中國人)訂的,名叫《大藏經》,藏就是庫藏的意思。以後明清將我們中國自古以來,這個典籍蒐集起來,也模仿《藏經》的方式,稱為《四庫全書》,庫與藏是一個意思。佛法裡頭有三藏,世間法有四庫、四藏,這是智慧莊嚴,博通三世一切法。當然這一部經的經題也是根本法輪的題目,不是根本法輪不能夠包括這麼大。所以《華嚴經》,你看,近代弘一大師極力的提倡,他老人家有許多文字讚歎《華嚴經》,勸勉人學佛法從《華嚴》下手,尤其是《華嚴疏鈔》。他說《華嚴疏鈔》就是一部佛學大字典,如果把《華嚴疏鈔》用幾年工夫研究過了,以後再看其他一切經迎刃而解,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錯。

  可是這部《華嚴疏鈔》分量太大,能夠由這部經入手,認真的來研究討論是可以,不是做不到。雖然是一乘圓教的大經,深經可以淺說,淺經也可以深說,這是佛法的圓融。可是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真正能夠遇到這個機會的不多,因為要人家來教我們這部大經,要相當長的時間,要很大的耐心。如果每天用八個小時來研究討論,這部《華嚴經》大概足足要一年,如果一天二個小時,諸位想想要四年。其實真正想研究討論,一天八個小時我們消化不了,沒有用處;二個小時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所以,弘一大師提倡是有他獨到的見解,有他的好處。再看底下一段:

  【次有佛出。名一切法海高勝王。我為天王。恭敬供養。其佛為我說修多羅。名分別一切法界智。五百修多羅而為眷屬。我皆受持。】

  由這個五段當中,我們已經很明顯的發現,那就是說他每次身分不一樣,或男或女、或作天王、或作人王,身分一世一世都在改變,遇到佛的名號不一樣,佛所講的這個經的名稱不一樣,數量多寡也不一樣。這數量就很少了,『五百修多羅而為眷屬』,這個數量就少,相當的少。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說的經有三千多部,《華嚴經》是為主,三千修多羅而為眷屬。佛的德號『一切法海高勝王』,「海」在此地是比喻,比喻一切法是無量的深廣。這個意思我們不能輕易的看過,任何一法都不可思議,不能看輕。前面我們讀過,所謂說「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那一微塵是不是深廣?前面我們也曾經讀過,在一微塵當中見到無量無邊恆沙剎土,那比大千經卷又不曉得超過多少。這是《華嚴經》的教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事實真相。因為這個事實真相,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給諸位說,對自己用功有很大的幫助。

  為什麼?我們這個用功不上道,大毛病就是分別執著。這個比那個好,那個不如這個,這是障礙,不曉得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如果曉得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修這個好,他修那個很好,都好,沒有一個不好,為什麼?門門都成無上道。好像我們進這個講堂,講堂四邊有十幾個門,從哪個門進來都好,不一定這個門不行,從那個門進來,沒有這個必要。隨便你從哪個門,都好,一切都好,統統是一樣的,哪有兩樣?我們的平等心就現前,我們的障礙就去掉許多。不但從佛門裡頭,八萬四千法門進來好,從外道門進來也好,我們這個《四十華嚴》不是有很多修外道的,也好,為什麼?覺了就是佛法,哪有什麼內道跟外道的。覺悟了叫做內,迷了叫做外,覺了叫佛,迷了叫世間,就這麼回事情。不管你是從哪個道,覺了就好,平等法,唯有平等法,這個法就高、殊勝。「王」是比喻什麼?比喻自在,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得大自在。在一切法裡得大自在,離開了一切分別執著就自在了。所以我們在這些大經裡頭,時時有這些句子提醒我們,要認清一切法無二無別。隨便拈一法都是不可思議,無量的深廣,這是佛號當中所顯示的意思。

  這個時候佛菩薩為天王的身分,佛給他說的經『分別一切法界智』,這是從現相、從作用上來說的。一切法的法性是一不是二,從性上講無分別,一切法無分別,是一不是二。從相上講則有分別,像《華嚴經》這部經的法相就非常之多,也非常的完整。常說的十二分教,唯獨《華嚴經》具足,確實十二種的題材,有散文、有詩歌、有偈頌、有問答、有討論,十二種方式《華嚴經》是完全具足。《法華經》只有九種,《彌陀經》裡面只有二種,一個是散文,一個是無問自說,所以這十二分裡它只有二種。由此可知,《華嚴》為我們分別一切法相,最完整的一部經典,這也就是弘一大師說它是一部佛學大字典,道裡在此地。讀了《華嚴經》就讀了佛學大字典。將來以後讀其他一切經,分別一切法相,那你就很熟,這種智慧叫後得智,後得智是從根本智起來的。再看底下一段:

  【次有佛出。名甚深法吉祥海光。我於彼時為龍王女。】

  『龍』是畜生,畜生道,畜生裡面龍是最殊勝的。牠能夠變化,為龍王的女兒。

  【雨如意摩尼寶雲而為供養。】

  牠有神通、他能變化,變化這些寶物來供佛。

  【其佛為我說修多羅。名速疾增長歡喜海。百萬億那由他修多羅而為眷屬。我皆受持。】

  佛給他說這個經正是契合龍女的根性,適合牠。佛的德號意思非常的明顯,諸位能夠看得出來,修多羅的名稱,佛給牠講經的名稱。『速疾』是快,很快的增長你的歡喜;『海』是比喻大,很大很大的歡喜。這是說這個經能夠很快的叫你開悟、叫你證果,如果不開悟、不證果,你的歡喜怎麼生起來?初地菩薩叫歡喜地,得大歡喜。什麼樣的經才能叫我們很快的成就?剛才跟諸位說過,一生圓滿成就的就是《華嚴經》,可是在此地我要附帶的說一句,如果講一生成就,《華嚴經》當之無愧,沒話說。要講圓滿成就得力於最後一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才圓滿。這個意思一定要把它看出來,這是門道。

  《華嚴經》它圓滿成就是用什麼法門?念佛法門。大經,清涼分為四分信解行證,我們現在讀的這品就是最後一分。大經裡面行成證入,怎麼證入的?證入就是證入法界,怎麼證入的?念佛。善財做了個榜樣,做了一個修行的樣子,你看第一位善友教給他這個法門,吉祥雲比丘我們這個四十卷經,八十卷經裡頭翻作德雲比丘,教給他的念佛法門。這第一個老師,我們常講先入為主,第一個老師關係你一生的成就。所以我們中國古時候,學生念書考中了狀元,衣錦榮歸回家第一個是拜祖先,第二個拜老師。拜哪一個老師?拜啟蒙的老師,第一個老師。不是拜以後的老師,拜啟蒙的老師,這個老師關係你一生。我們在這個地方要重視,最後一個老師就是第五十三位善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這一個頭、一個尾,你就曉得這個法門成就是用念佛法門,當中是以五十一位善知識代表一切法門。

  好像一棵樹一樣,念佛是根、是本,主幹一直到底下,當中這個枝枝葉葉代表無量無邊的法門。在此地用五十一位善友來代表,這裡面我們真的會看到禪教密、戒律,統統都有,當中這五十一位善知識世出世間法統統都有,可以說包括盡了。但是是以念佛為主,我們讀《華嚴經》,如果是這個意思沒有看得出來,那很遺憾。明白這個意思了,你就曉得這個經跟《彌陀經》是一樁事,所以我把這兩部經常常連在一起講。《彌陀經》教你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能入;《華嚴經》這品講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所入。什麼條件能入?一心不亂能入。能所不二,一心不亂就是一真法界,受用上就是一真法界。你要得到一真法界的受用一定是一心不亂,所以學《華嚴》沒有不念佛的。真正把《華嚴經》念通了,死心塌地去念佛。何況文殊、普賢都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真正「速疾增長歡喜海」。我們現在還沒證得,這個法門搞清楚、找到了,決定不懷疑就非常歡喜,這條路找到了,曉得由這條路決定通達無上道,決定往生、決定成就。下面第七段:

  【次有佛出。名寶峰光焰燈。】

  這也是從如來果德上的般若智慧而建立的。

  【我為海神。雨寶蓮華雲。親近承事。恭敬供養。其佛為我說修多羅。名法界方便海光明。佛剎極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我皆受持。】

  前面他為龍女,這一會他為『海神』,「海神」就是龍王,都是有變化的、有神通的,所以他現的境界非常廣大。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見到的《華嚴經》那個分量大,「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大龍菩薩他收在龍宮裡頭,釋迦牟尼佛講的《華嚴經》是這個樣子的,不可思議,那不是我們凡夫能夠受持得了的。龍樹菩薩看了之後,沒有辦法帶到人間來,所以才帶了個下本《華嚴》,下本是十萬偈,四十八品是十萬偈,帶了這個本子回來。所以你看看龍所見的數量都非常之大。經名叫『法界方便海光明』,經裡面所談的離不了「法界」,所談的再告訴諸位,都叫方便法,即使給你說的是真實法,真實法還是方便法,為什麼?真實說不出的,真實可以悟,說不出。譬如我把這個抖起來,你們大家看到真實的。離開一切名字相、心緣相,你說給我聽聽看這是什麼?什麼名字相這些都離開,你說這是什麼?說不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清不清楚?清清楚楚這是真實。

  名字是假名,連老子都曉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是能夠思惟、能夠想像、能夠言說的,都是方便法。所以《法華經》裡面主要的一品經,叫「方便品」,真實要從方便裡頭領悟,只可以神會,不能言傳。所以從方便法裡面悟入真實,那你就開智慧,「光明」就是智慧,你智慧就現前。所以這一切經教,我們決定不能死在文字底下,你就開悟了。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受持經典,他有個方法,教我們聽經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這樣才能夠聽到真正的東西,一點沒錯。如果我們真的能夠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我告訴諸位,六塵說法。不是說我們今天在這裡講《華嚴經》是說法,一切音聲都在說法,都是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為什麼?你只要把這三種離開了,這是障礙,障礙你的佛性,障礙你的自性。自性上障礙去掉了,見色聞聲都是無上妙法。可是菩薩說得容易,我們聽了也好像懂,可是要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好不容易,想離離不掉,我們這個病就在此地。

  也許諸位要問,那離了之後,人不是變木頭人了,那這個人在世間還有什麼意思?諸位要知道,離是叫你心離,不是叫你身離,心裡頭沒有。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六祖說不說話?說話。六祖講不講經?講經。六祖也一樣穿衣吃飯、待人接物,凡是與他相接觸覺得他和藹可親。心裡清淨,沒有這些拉拉雜雜的東西。所以說如果真正把一切名字相離了,從你的心地裡頭掃得乾乾淨淨,言說相掃得乾乾淨淨,心裡面是什麼都沒有。起心動念攀緣,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把這個妄想心掃得乾乾淨淨;換句話說,分別執著妄想去乾乾淨淨的,還要說什麼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法,不完全擺在面前嗎?還要說個什麼法?

  由此可知,我們把這些諸佛如來勞累得他千辛萬苦,搞得舌焦唇爛,給我們說這些經典,就是我們這三個毛病去不掉,才叫他受這麼多辛苦。我們如果真正能夠體會到佛的意思,這三個毛病要一天比一天輕,不能嚴重。去,一下去掉就成佛了;能夠一天比一天輕,你就是菩薩了。果然能夠真的一天比一天輕,我給你說,你就得大歡喜,從此以後,你一定是精進不懈,你不會退轉,也不會造業,你不會墮落,這是佛法真正給我們的功德利益。可是我們要不從如來這些方便法當中得到啟示,我們永遠是迷而不覺。佛祖對我們的恩德,實在太大了,我們要學這些菩薩一樣,一定要能受持,受是接受,真正懂得,體會到這個意思。而且能把體會到的道理應用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會顯示得活活潑潑,圓融自在。那身心哪有不安樂的道裡!離苦得樂這個意思你真正能夠體會到。今天時間又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