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普救夜神章  (第十五集)  1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6-0015

  六百九十六面倒數第四行,把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時彼如來為此女人說修多羅。名一切如來轉法輪音。十佛剎極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

  從這個地方看起。經文從這個地方以下,是講聞法所得的利益。我們從大經可以處處能夠見得到,那就是見佛聞法,也是很具體的給我們說明為什麼要見佛,無非是聞法而已。聞法的功德利益,實在是不可思議,底下這段就要討論這個問題。經文裡面說的,『此女人』就是轉輪聖王的女兒,前面曾經說過,她見佛之後修恭敬供養,供養雖然是不多,經過佛給它一變現,就是不可思議的殊勝莊嚴。當時她見這個相就已經得利益,經文裡頭講其心清淨生大歡喜,這個時候佛就為她說法。『修多羅』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經典,它的本意很多,前面我們都說過,在此地就不再麻煩了。佛為她說經,說了一部什麼經?這個經名字在此地也說出來,『一切如來轉法輪音』。這到底是部什麼經?在《大藏經》裡面有沒有?給諸位說,有,就是本經。釋迦摩尼佛為我們說這個名字叫《大方廣佛華嚴經》,你想想這個意思,是不是一切如來所說的「轉法輪音」?這個題目是總說,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大藏經》,是如來一代時教所說的,所以這個名稱是總名稱。

  接著又講,『十佛剎極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我們這個世間也常說《華嚴經》是根本法輪,一切經皆是《華嚴》眷屬,諸位就明瞭了。可是這個經題畢竟是要研究,佛不但經題沒有一定,往往一部經佛立了好幾個名詞,實在講佛說法就不一定,所說這個法一定要契機;換句話說,佛絕不說空話。說出這個話聽的人一定得利益,如果得不到利益這個話說了就沒有意義。佛法裡面講,要不是落在戲論裡面,戲論就是我們今天講開玩笑,這個不是如來五語所說的。佛門裡沒有戲論,因此這個經的題目正適合於她的根性。這個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轉法輪」,尤其要緊的是這個轉字,如果我們說佛說法叫轉法輪,那他轉他的,於我有什麼相干?如果把佛所證得的轉到我們心裡面來,變成我們的了,那這個轉就有用處,就有無量功德。所以我們要特別著重在這個轉,要學的也就是在這個字。

  佛現在不住世了,但是佛的遺教還存在世間,那就是如來的經典,經典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門。佛在世是以音聲為佛事,跟我們孔老夫子當年一樣,每天聚集徒眾,在一塊講經說法,並沒有著作。佛滅度之後,弟子們把佛陀所講的結集起來,寫成文字流通於後世,這是一樁相當不容易做的工作,而且結集得這麼多,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孔老夫子的學生不少,他的學生也結集夫子一生所說的教訓,結集下來薄薄的一本《論語》,比起三藏經典相差太遠了。由此可知,佛的弟子其中有許多都是古佛與大菩薩再來的。所以他有無比的大悲願力,才能夠將佛的遺教,就是佛的法輪常轉而不息。這就說明如來一生的言說,都叫做「法輪音」。

  假如我們這個心清淨到一個相當的程度,這個時候你會體悟到六塵都在說法,所謂萬類之音無不是法輪音。《賢首經》裡面講的,「能令三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音」,這是講我們耳根所接觸到的一切音聲。這不是普通人能夠領略得到的,剛才講了,是要那個心清淨到相當程度,以念佛人來講,到理一心不亂,在我們這個世界就有這種感受。西方極樂世界另當別論,它那個地方特別,凡聖同居土裡面個個人都能夠享受六塵說法,這是一般世間所沒有的,一般世間要相當程度才行。這個理並不難懂,就是佛在大經裡面給我們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不但有情的音聲是一切如來轉法輪音,乃至於無情的音聲,也是一切如來轉法輪音,真的要入到這個境界,自己必定是成佛了。

  為什麼?這是如來的境界。你要不成佛,你怎麼能夠有如來的境界。那我們要來研究,這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今天有個同修來問了我幾個問題,他是教書的,他有事情剛剛走了。他說他曾經跟煮雲法師打過一次佛七,現在念佛念得有一點不太正常。他說他心裡面念佛,就是心裡頭在念,心裡念佛,念得這個心愈來愈大,很自在。然後古德也常常教我們,佛號要從心裡生起來,口裡頭念出來,耳朵聽進去,這種方法容易攝心,不會打妄想,也不會昏沉。他錯會了意思,他認為是心裡頭在念佛,口裡頭沒有佛號,耳朵聽的外面聲音都是佛號。我說你這麻煩來了,聽是你自己口裡的佛號。他說那這是不是反聞聞自性?我說反聞自性還差得太遠,如果到反聞聞自性那就六塵說法了。如來究竟圓滿的法輪就是自性,為什麼說六塵都在說法?六塵都在轉法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見性,不是著相,那叫轉大法輪。十方如來把法輪都轉到你心裡面去,你明心見性,從凡夫位一樣的入了佛位,這叫真正的轉法輪。

  如來會轉,我們也要會接收,如來轉到我們這裡,我們要把它接收過來變成自己的,他會轉,我們不會轉,一方面轉沒用處。要彼此都會轉,他轉到我門口了,我要把它收回來變成自家的,這個轉才有意義。再說我們就以音聲來說,佛在娑婆世界以音聲為佛事,而觀音菩薩耳根又最利,代表這個世界眾生的根性。楞嚴會上文殊菩薩揀選圓通,就選的觀音菩薩耳根法門,觀音菩薩聽一切音聲都是如來轉法輪音,為什麼?那就叫反聞聞自性。音聲的自性就是真如本性,音聲的相不同,性是相同的,相是性的作用。相是千變萬化,性是永遠不變的,能夠在相上見性,就叫做反聞聞自性。我們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著在相上,分別名相、執著名相,所以不能見性。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你要是再有疑惑,你看看,《法華經.方便品》如來給我們講十如是,天台大師將它一發揮成為百界千如,哪一法不如!哪一法不是!只要你回頭無有一法不如,無有一法不是,回頭就是反聞。六根要是能夠回過頭來,萬法皆如,你就看到一切法,無有一法不是一切如來轉法輪音。

  這是從體性上講,體性起作用,就是『十佛剎極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這就不難懂。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那就是「極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我們學佛,你看看古來的無論是宗門教下,那個善學的人從根本學。從根本修,你得到根本了,那個枝葉就全都得到;如果是在枝葉上,就是微塵數修多羅,一樣一樣的修,那好苦,這個時間長,吃的苦頭多,收獲得少。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心地,你看《大珠和尚語錄》,一開頭就叫人從根本修。六祖大師在《壇經》裡也是從根本修,乃至於念佛法門求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就是根本。平時用功,或者是研教、或是參禪、或是念佛、或是持咒,能夠把根本抓住沒有不成就的。根利的人極短的時間,就有不可思議的成就;根要是鈍的人,他要是不捨棄,工夫一直用下去也一定會成就,這就是一轉一切轉。底下一段經文,是說她得利益了。

  【時彼女人聞此經已。即得成就十千三昧門。身心柔軟。無有粗強。如初受胎。如始誕生。如娑羅樹初始生芽。彼三昧心柔軟可愛。亦復如是。】

  這個功德實在不可思議,有些時候我們看經都沒辦法相信,我們也聽經,天天聽經為什麼得不到?即使是如來當年在世的時候,天天講經說法,聽經的人那麼多,究竟有幾個人有心得?這就是心得。聞得的人多,心得的人少,聞得是什麼?佛講經說法音聲聽到了,心沒有能夠契入境界,這是只有聞得,沒有心得。所以說不容易,聽更不容易,會說的不如會聽的,有時候說的人無意,聽的人他開悟了,可見得會說不如會聽。這國王的女兒她會聽,佛也善說,她也善聽,所以她一聽就契入了。她所得的這個法門就是調伏眾生解脫,因為這尊佛是普智寶焰如來,佛傳的法門是調伏眾生解脫。

  這是說她會聽,她一聽了這個經立刻就得到,『即得成就十千三昧』,此地「十千」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無量。字面上是表法的,成就無量三昧,正如同我們教下常講的大開圓解,宗門裡所謂大徹大悟,一悟一切悟。這些現象,在禪宗裡面,確實有不少人有這種境界,他沒悟的時候,在那裡鑽牛角尖,真遇到一個善知識,看出他病源在哪裡,輕輕的一點他就恍然大悟,那一悟是一切悟。三昧是正受,這個時候受用是清淨自在,受用無量無邊,六根在六塵裡面的感受,無量無邊的受用,所以叫「十千三昧門」。凡夫這個感受是不正常的,在感受裡面是起惑造業,起分別、起執著,在受用裡面打妄想。

  悟了以後的人,他一切受用裡面沒有妄念,這一切受用裡頭成就什麼?成就禪定,成就智慧。正如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是這個經上我們所念到的,讀《華嚴》要能體會這個意思,你看善財童子接觸多少人物?可以說這個社會各個層面他都接受,他都經歷,他跟我們凡夫不一樣,人家永遠是正受,他在這裡面成就他的大定。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他都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禪定。不取相是禪,不動心是定,樣樣明瞭、樣樣通達這是慧。人家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是增長禪定,增長智慧,智慧愈來愈圓滿,禪定愈來愈深,跟我們凡夫的確不相同。

  底下這幾句話是形容詞,形容他這種感受的自在,這種定慧的享受,實在講世間無論什麼樣的樂受,都沒有辦法跟它相比。佛在此地不得已說了幾個比喻,『身心柔軟,無有粗強』,這句話是總說,底下統統是用比喻來講,真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末後這個接著,『彼三昧心,柔軟可愛,亦復如是』,像這個比喻當中所講的。向下怕我們不容易體會到這個境界,佛實在是慈悲,給我們舉了十個例子,底下有十句。十句清涼的科裡頭講別行,前面是總說,他得的等持是平等受持;換句話說,在一切境界裡頭成就了平等心,所以他才有這樣殊勝的受用。

  【所謂現見一切佛三昧。】

  『現』是現前,見到『一切佛三昧』,三眛我們說個通俗的話,就是受用。此地講的「一切佛」,就是佛在大經裡面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他在現前這個境界他見到了。見到的時候,這一切眾生是不是各個都變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還是眼前這個樣子。那怎麼叫見佛?禪家說得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凡夫搞錯了見相,把性忘掉;開悟的人他相在,他不著相,他見性。這個意思要是一下子再會意不過來,我們再做一個比喻,古人常講「以金作器」,凡夫著了器的相,著了相,不曉得這個東西的可貴,做一個鐲子,他著了個鐲子相。那個鐲子,銅也可以做,鐵也可以做,在台灣大理石也可以做,我看也有不少的,著了這個相。相有千千萬萬種,不曉得這個質的珍貴,不曉得這是純金的。相有差別,質沒有差別,千千萬萬東西都不一樣,都是純金的,價值都一樣,無論做哪一種都歡喜,他在裡面沒有分別心,為什麼?他所要得的是黃金。不管做成什麼樣子,那是真金他都歡喜,他在裡面生平等心,沒有挑挑揀揀的。那個著相的人,他在裡面挑揀,而且不曉得它質體的珍貴。所以說開悟的人他懂得這個,他現前見到的是一切佛。就是自己成佛的時候,見到大地眾生同成佛道,見性就是這個境界。第二就說:

  【普照一切剎三昧。】

  『一切剎』,「剎」是指諸佛的剎土,在太虛空裡面無量無邊,這個時候他的智慧光明能普照一切佛剎,我們能相信嗎?其實這個理要是懂,你就相信了。經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禪家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真心包括虛空,《楞嚴經》上比喻得很好,太虛空在我們真心裡面,就好像一片雲彩在太虛空當中一樣。把這個虛空比作一片雲彩,把我們的真心的心量比作虛空,哪個大?怎麼不能周遍法界?當然可以周遍。而我們今天不能周遍,吃了什麼虧?起了分別,分別是界限。本來沒有界限,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原來是這麼大的心量。在這一起分別、一有執著,好了,那麼大的心量一塊一塊割,割到最後剩一點點。不是說你的心是一點,心還是那麼大,可是你守住這麼一點點。你這個廣大心不起作用,就偏偏執著那一點點起作用,這可憐。

  菩薩在這個時候,他為什麼有這種境界?他的分別執著打破了。一切法裡面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心境就跟虛空法界一樣大。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心,當然「普照一切剎」,這是決定沒有疑問的。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如果真正想修行,真正想入華嚴境界,華嚴是一真法界,這個不但世間,出世間也在內,一絲一毫都牽掛不得,所以大乘佛法自始至終教給你什麼?雖然講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就是一個總綱領,是什麼東西?布施,捨。捨就要放下,什麼都得要放下,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就是障礙,障礙你見一切佛,障礙你普照一切剎,障礙你真心全體的起用。

  所以佛教給我們要放下是對的,他自己也放下,不是說你放下,你都給我好了。你那些錢財寶貝都要布施,最好都布施給我,我這多多益善,那錯了。可是我剛才跟諸位說,會說的不如會聽的,那個會說的說什麼?你們放下都給我,我變成凡夫。會聽的真放下他成佛了,豈不是會聽的超過會說的嗎?要捨得乾乾淨淨,但是世間人他有恐懼,那就是什麼?他執著丟不掉,分別執著他總是丟不掉,我放下了,我這個放下都捨掉,我明天吃飯怎麼辦?我衣服捨掉,明天沒有衣服穿,這叫堅固妄想。這東西斷不掉,所以成佛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其實佛講三大阿僧祇劫是方便說,想想我們本人,諸位哪個人不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個三大阿僧祇劫都不止,你現在還是這個樣子。我們不是一生學佛,我們是生生世世學佛,無量劫以來我們都在這裡學佛,都沒成就,那個病根就是懷疑,我放下之後我怎麼辦?堅固執著打不破。為什麼打不破?給諸位說,理沒透徹。

  所以看破跟放下是相輔相成的,你沒看破,真正看破了,哪有不肯放下的?看破是學問,放下是功夫,看破難,放下容易。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無非是幫助我們看破,幾時看破幾時放下,幾時就成佛,成佛真不難,看破難,那就是迷惑,破迷開悟難。可是我們在日常修行功夫上,一方面這上去探討,理論無非是破疑,因為我們這個疑根太深了,說不疑,說不疑還是疑,說得容易,那個根實在是很難斷。幫助我們斷疑,同時一方面也要修布施,因為你沒有布施幫助你在這個教理上,你這個教理很難突破,所以看破跟放下是相輔相成的。你能夠放下一分就能夠多看破一分,多看破一分又可以多放下一分,這個樣修學自然就得受用,那個受用實在不可思議。這個兩句別說裡面的綱領,因為這兩句可以說把整個都包括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理全都包括在其中。第三句是:

  【深入一切三世門三昧。】

  『三世』有沒有?有。「三世」是相,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我們世間人看這樁事情,這是了不起的神通,他知道過去的事情,還知道未來的事情。當然知道,因為三世不離一心,三世也是唯心所造,唯識所變,沒離開一心,在在說明一心要緊。

  【演說一切佛法輪三昧。】

  這是代佛說法,代佛轉法輪,『演說』,不但說還帶表演的,我們要問,什麼叫表演?生活就是表演。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就是表演,演是身教,說是言教。釋迦牟尼佛能捨,他的國王王位都可以捨掉,從前世俗裡面講,富貴莫過於天子富有四海,貴為帝王。人家求都求不得,想盡方法想奪這個地位,他是現成的王子就要繼承王位了,他不要,他去出家去、他去托缽,天天去要飯,這就是演,表演給我們看。諸佛出現於世間都是現這個相,菩薩則不一定,佛一定示現生在帝王家,捨富貴而出家的,才能夠啟發人的信心,才能夠叫人去思考,他到底為什麼,啟發人的這個疑情,叫人破迷開悟。世間富貴是無常的,捨無常,取正常,這是聰明人,所以這點就比外道高。

  你看其他一般宗教教主,哪幾個是出在帝王家裡的?這點是發人深省之處。所以我們曉得,演就是他的生活,他的一舉一動從出生,我們講到老死,一生都是我們的模範,都是我們的榜樣。將整個佛法他在一生生活當中統統做到,將佛法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他完全表演在生活當中,統統受用到,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絕不是談玄說妙,不是玄學,是一種真實的生活,我們拿今天來講,真善美慧的生活。世間人講真善美這有名無實,真善美慧是在大乘佛法裡面,小乘雖然有,不圓滿、不究竟。尤其是在《華嚴經》裡面,真正是顯示得非常圓滿,而沒有遺漏。五十三位善知識從事於各行各業,什麼人不能學佛?沒有一個人不能學佛。

  究竟要什麼樣的資格,才能享受這樣圓滿幸福的生活?人人都可以享受真是平等。這裡面有富貴的、也有貧賤的、有有智慧的、也有很愚蠢的,個個都行,沒有不行的。只要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依教修學,把它變成自己現在的生活,變成現前的受用,這是佛法。學佛來生才受用,來生固然是有,不是沒有,假如說現前沒有得到受用,說來生才受用,就好比這個樹沒開花,將來會結果,誰相信?現前這個花開得非常的好,又大又美,那我們預期將來的果實一定結得好,才能相信。所以《華嚴經》五十三參講的花報,完全是現在很時髦的話講人間佛法,現前所享受的境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是來生的享受。五十三參就是開花,導歸極樂是結果,所以這個經實在是圓滿。深入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是一而三,三而一。

  【了知一切佛願海三昧。】

  『了』是明瞭,『知』就是知道,『一切諸佛願海』,這裡面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狹義的,指已經成了佛的人,過去諸佛、現在諸佛,已經成佛的。這些諸佛從因到果,從初發心到成佛,當然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所發的許多大願,菩薩這個時候都明瞭、都見到。廣義說,還有未來佛,未來佛就是一切有情眾生,這都是未來佛。這一切有情眾生現在在迷位,他沒想修行,他還不想聞法,這個時候是什麼願,菩薩也明瞭,在凡夫裡面的願不外乎貪瞋痴慢,沒有得到的想貪得,得到之後又想怎麼樣保持不要讓它失掉,患得患失,總是這些願全都明瞭。

  明瞭有什麼好處?明瞭則能夠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知道眾生的心願,說法就契機,佛門裡常說先以利欲去勾引他,「先以利欲勾,後令入佛智」,這有善巧方便。所以要是不知道眾生的心願,不容易接引他入佛門;知道他的心願,就很容易把他領到佛門裡面來。這個事情必須自己先在佛門得到受用,真正得到好處了,教別人,他相信。自己沒有得到,教別人,人家一問,你怎麼樣?我現在還不行,這個不可靠。自己要得到就可以幫助別人,他眼前有什麼困難,有什麼需求,真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句話很中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求,求不應的時候,是你不如法;如理如法的求,沒有不感應的。所以求有求的道理,有求的方法,要懂得這個道理、這個方法,才真的有求必應。第六句說:

  【開悟一切眾生令出生死苦三昧。】

  前面一句著重在觀機,這句就是度眾生,這就有行動。佛法教人是以出生死輪迴為目的,但是,那些菩薩在教化眾生,當然不能跟佛相比,佛是再來人,那是沒問題的。菩薩縱然是等覺菩薩,他還有一品無明沒斷盡;換句話說,他雖然覺,覺中還有迷。四十一品無明,等覺菩薩已經斷了四十品,還有一品沒斷,四十一品覺裡頭他還有一品迷。那地位更低的菩薩,更不必說了,像圓教初住菩薩四十一品無明,他還有四十品迷,只有一品覺。可是這個地位的菩薩,他就發心度眾生,他也能示現三十二相,應以佛身得度,他可以示現佛身來教化眾生。但是他在教化眾生裡面,就得要有三昧,尤其是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正如同《地藏經》上所說的「剛強難化」。菩薩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自己要沒有相當的定功,三昧就是定功,也可以把它翻作禪定,沒有相當的定功,會被環境所轉,那就退轉了。

  這句就是說,菩薩在三界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絕不退失他的清淨、禪定,他不退,只有在境界裡頭加深他的禪定,增長他的智慧。度眾生於他有沒有好處?好處太大了,他要不度眾生後面那麼多品的無明脫不掉,正是所謂教學相長。他在這個境界裡頭,愈磨鍊功夫愈深,智慧愈長。不像阿羅漢,阿羅漢一看眾生剛強難化,算了,他不度了,自己過他悠閒的日子去了。不像菩薩,菩薩是主動的,像《無量壽經》裡面所說,「作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請他就來了,自動的來了,不請就來了,這是菩薩精神。阿羅漢不行,阿羅漢一定要請,你不請,他不來,你不去跟他求學,他不主動教你。菩薩不一樣,你不請他也來,你不想學,他硬要教你,這是菩薩跟阿羅漢不一樣的地方。

  【常願破一切眾生闇三昧。】

  這個功夫比前面要更進一層了,因為前面講出生死苦,幫助眾生斷見思煩惱就行了,三界就超越了,可以說把眾生提升了一個層次。提升一個層次可是不究竟,為什麼?他還有塵沙、無明沒斷,塵沙惑跟無明惑沒斷,必須繼續不斷的在幫助他。所以這個地方講『常願』,這是菩薩的大悲願力,這種大悲願力是恆長的,永遠不退轉的。『破一切眾生闇三昧』,「一切眾生闇」,闇是代表無明,幫助眾生破無明,這已經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圓教初住以上的。

  【常願滅一切眾生苦三昧。】

  前面第六句所說的,「開悟一切眾生令出生死苦」,是三界六道輪迴。這個地方講一切眾生苦,是三界之外變易之苦,要叫這些眾生,這個眾生是菩薩眾生,九界有情眾生。菩薩一個位次、一個位次向上提升裡面,沒有苦受,這個在四教裡面只有圓教,圓教的人真的是聰明伶俐。別教以下都有苦,他是因地裡面分別執著習氣太深了,他性相不能圓融,縱然是破一品無明,證得一分法身,那個別教裡面是初地菩薩,跟圓教初住在斷證功夫上來講是相等的,都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可是在苦樂享受裡面大大不相同,別教裡頭有變易生死之苦,圓教裡面就沒有。由此可知,這一句裡面法身大士,別教裡頭如何把他轉變為圓教,他能夠捨離變易之苦,我們常講變易生死之苦,變易生死跟分段生死是完全不相同的。

  【常願生一切眾生樂三昧。】

  前面是講拔苦,這句是講與樂,這句是廣義的,菩薩這個大願,不但是對那些法身大士,九界有情眾生無不是以平等心令一切眾生得樂,與一切眾生同樂。同樂裡面,眾生有樂受,菩薩是平等清淨受;菩薩與一切眾生同樂,菩薩心地清淨絕不染污,這是人家高明的地方。《戒經》沙彌戒,歌舞場合不能去,這是十條戒裡頭之一。那我們看到佛菩薩為什麼載歌載舞?你就曉得,初學佛的人沒有這個境界,他在歡樂場中,心被境界所轉。幾時到心不為外境所轉,那就可以與九法界眾生同樂,不為所轉,《楞嚴經》上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是甚深禪定,才能夠與一切眾生樂。所以學佛先學大悲心拔一切眾生苦,先修這個。要想與一切眾生樂,最低限度也是要圓初住以上的法身大士才行。否則的話,那就太危險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自己的程度。佛法確實是無障礙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是我們自己程度不到還是有障礙,有障礙就要曉得避免,等到程度到的時候再說,不到的時候不行。

  【教化一切眾生不生疲厭三昧。】

  這是我們要學的,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每一願末後都講到不疲不厭。前頭說到教化眾生很苦,眾生剛強難化,多少人為教化退轉,所以如果沒有大悲心確實不容易。以講席這個例子來說,我在做學生的時代,我就常常勉勵一些年輕法師們,我勸他們學,看他們很聰明、有智慧,反應也很快、也有福報,我就常常在外頭勸勉。我說李老師他這個人很難得,肯發心教人,能有能力教人的人多,但是他疲厭,不肯發心,不耐煩教人家,那沒有辦法。這個老人很難得,他很耐煩,這個不容易。我曾經有一次陪他在一起,馬來西亞的一個僑生,那個時候在念政大四年級的僑生。到台中去拜訪李老師,李老師接見他,他就問了問題,一個一個問題連續不斷的問,問了三個多鐘點,所問的這些問題非常幼稚、非常可笑,在我們任何一個人看到:這個還理他幹什麼?可是老師自始至終以一種虔誠恭敬心,一樣一樣來給他解答,我們在旁邊看了就很受感動。

  那個時候我在旁邊,後來想想,李老師不是教他,是教我們,教我們要學不疲不厭,要學有耐心。因為我們那個時候年歲還很輕,沒有那個耐心,看他問的是不三不四,幾句話打發他就算了。這麼大的耐心真不簡單!我勸很多人到那去學,可是這些人都叫我失望,在那裡住了幾個月都走了,為什麼?教的人不疲不厭,學的人疲厭了,那就沒法子。因為李老師在台中,我跟他十年,每個星期只聽他講一次經,教一次學。講一次經一直講到現在,台中慈光圖書館每個星期三講一次經,他有翻譯,實際上就一個小時,一個星期只上一個小時課。另外他在蓮社教我們古文、教四書,教一個半鐘點,一個星期是兩堂課。我請他去的這些同修們到那裡去,他說不行,這個時間太少了,一個星期只有兩個半鐘點,沒有什麼意思,所以住了二、三個月都退了。

  我就跟他說,我到這個地方來,老師一個星期教兩個半鐘點,對我來講正好,我能夠接受得了。假如他時間加一倍,他一個星期要教四個鐘點的時候,我覺得很趕,我能接受,我就要趕了,沒有那麼清閒的來受用。假如他一個星期要教八個小時,那我頭就大了,消化不了。他們喜歡這個課程排得很多,學了三年,再問三年學了什麼東西?一無所得,那個光陰白過了。老師講了一個鐘點經,我們在一個星期當中細細咀嚼,完全消化,完全吸收。我們在講台上一個小時也能夠把它講下來,非常歡喜,真正接受了,並沒有空過。這就是學要有長遠心,沒有學成,決定不能夠離開老師,老師是我們求學當中的依靠,離開老師這個不行,不會成就的。老師耐煩的來教,學生更應該不疲不厭的提起精神來學。

  李老師教學,當然實質上他很重視,但是那並不是勉強的,可是外表可以勉強,他是強迫的,他要求得很嚴格,他要求什麼?你跟他學這個經,這個經學完之後,你一定要上台去講;你要不能上台去講,那你就做一般聽眾,不能做他的學生。做他的學生,他講一部經,你也要這部經從頭到尾能講得下來,這是他的標準。所以他的是學生個個都能上台,就是這麼逼出來的。其他的功夫那是你內證的功夫,那是你自己,無法勉強,這一層是可以勉強做得到的。這個辦法我們在那裡發覺到有很多的好處,就是學生自己都會用功,不要人管,為什麼?他到時候下不了台,他自己難受,所以他必須全力以赴,整個精神貫注在經教上。所以無論在教、無論在學都要不疲不厭,才能夠得受用。

  菩薩更不必說了,他住在正定之中不為境界所轉,他成就了。還有些法師學得也不錯,我勸他講經,我提供他講經的場所,這點不容易。譬如說我現在想學講經,我到哪個寺廟跟住持商量一下,你這個道場大殿借給我練習講經,行不行?借不到的。我找到場所請他去講,他也很歡喜,講了兩次,人愈講愈少,到後來他跟我說,這不行,我不是講經的材料。退心了,怎麼樣勸他,他的氣都提不上來,這是疲厭。所以我勸初學的同學臉皮要厚,人統統講跑了,還在上面講。我練習講,我講不好,哪一個人一上台就講好的?沒這個道理,古今中外沒有一個。講台上要是講得得心應手,要聽眾聽的有興趣,不會跑掉,至少要十年。頭十年你要不能忍耐那怎麼行?李老師自己告訴我們,他來得早,台灣光復他就來了,在台中法華寺講經,頭一天講經有十幾二十個人,第二天講經只有三、五個,第三天講經剩一個,他還是講。講完之後:很難得,你還能來聽。他說我住在這裡,住那個地方。

  李老師勉勵我們,把人講跑掉,講光了都不怕,只要你有耐心,天天還對著桌椅板凳講,你總有一天成功。要有恆心、要有毅力、有自信心,不怕失敗,失敗為成功之母,不怕失敗。凡是被這個境界阻礙住,他不能成功,他怕失敗,結果怎麼樣?結果他真失敗了;不怕失敗的人,最後他成功。所以要有毅力、要有耐心,有恆心精進不退,這是我們一定要學的。凡是有疲倦、有厭倦了,一定要想方法振作起來,三十七道品的七菩提分要善於運用,那是專門對治我們毛病的。我們有這個念頭,就曉得這是錯誤了,這是我退轉了,這是我鬆懈了,一定要記住。

  【一切菩薩住一切地自在莊嚴三昧。】

  這句是講十地菩薩,因為講的『一切地』,從初地到等覺,等覺叫十一地,就是包括這十一個地位,這些菩薩住在他自己境界裡面,『自在莊嚴』。「自在莊嚴」包括自行化他這二方面,他自己修行自在莊嚴,教化眾生也是自在莊嚴,這個莊嚴就是指我們一般所講善巧方便,我們也可以講,他做到盡善盡美,這就是莊嚴的意思。

  【一切菩薩無障礙幢三昧。】

  『無障礙』就是大自在,在《華嚴經》裡面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在果證上講到究竟圓滿之處。『幢』是表示非常的明顯,就是他這種無礙的境界非常的明顯,一般人都能夠看得出來,並不要什麼很深的功夫,或者比他境界高的人才能看得出來,不是的,普通的人都能看得出來他大自在。末後這句:

  【普詣一切清淨佛剎三昧。】

  這句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些眾生,有相同的意味,極樂世界的人民能在一食之頃,遍遊無量佛剎。跟你講的十萬億佛剎土,那是方便說,因為什麼?經裡說的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相距離十萬億佛國土。這句話用意很深,怕的什麼?你還想家,到極樂世界我幾時再回來?回來很快,隨時可以回來,含著有這個意思。其實那個能力是無量無邊的,不限於十萬億佛國土的,我們在講《彌陀經》裡面,都把這個意思向諸位討論過。所以他也有這樣不可思議的神足通,能夠普遍到達『一切清淨佛剎』。到這個地方是一段,底下有一句是總結,我們把它念下去:

  【得如是等十千三昧已。復得微細等引。】

  這句是總結前面的文,末後這句是引起底下這段經文。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諸位看到這個『等』,就曉得前面十三句,只不過是舉例而已。他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能夠得自在受用,不取相、不動心。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的。我們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