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普救夜神章  (第十四集)  1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6-0014

  八百九十二頁第七行,向下有四首偈頌是結勸,說明見佛聞法的殊勝,應當親近供養。請看經文:

  【我今與汝俱往詣。觀彼最勝調御師。為轉無上大法輪。道樹降魔成正覺。】

  轉輪聖王要勸他的人民去親近如來,當然他自己要帶頭。如果勸別人去,自己不想去這就沒有誠意,他自己帶頭去,勸勉大家跟他一道去到佛的處所。『最勝調御師』,也是佛的十號之一,佛十號裡面有調御丈夫,「最勝」兩個字是讚歎他。親近佛,就是因為佛為我們說法,為我們破除迷惑,這就是『轉無上大法輪』。『道樹』就是菩提樹,菩提樹下示現降魔證道,成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像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的八相成道一樣。

  【汝應觀佛妙色身。放無邊際光明網。種種妙色咸清淨。除滅眾生惑苦暗。】

  這首是勸勉見佛不要空過,就是既入寶山,哪有空手而回的道理。『佛妙色身』,給人許多的啟示,講到造像就有很大的學問,從前佛像的雕塑,並不是說一般工匠。他懂得佛法、他修學佛法才有這樣好的藝術,大陸上許多名山的佛像都是出家人雕的。《大藏經》裡面有《造像度量經》,佛像不是隨便雕塑的,現在有許多佛具店,雕塑的佛像那是雕塑工人雕的,雕塑的佛菩薩形像,與《造像度量經》裡面所講的完全不符合。不符合,對於那些禮拜供養的人來說,他們充其量只能夠在佛像形像面前,生一個恭敬心而已,除此之外,真是一無所得。如果按照《造像度量經》去雕塑,他得什麼好處?得的好處太多了。我們曉得,佛法裡給我們講,佛法的根本法就是四諦,四諦就是講世出世間的因緣,苦集是講世間的因果,滅道是講出世間的因果,所以整個佛法都是講因緣果報。佛的相好,每種相它是果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叫我們一看到相,我們就會生起要修因,我將來要得這個好相,我應該要修什麼樣的因。譬如說廣長舌相,這諸位曉得,經上講的,三世不妄語,這個舌頭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尖,三世不妄語。佛的廣長舌,舌頭伸出來可以把整個面門蓋住,佛是多少劫不妄語,才能得這麼一個好相。所以這個像哪裡可以隨便的造。

  在這章經裡面,普救女神講到後面,她自己的修因,她的因緣當然非常殊勝,最初的因緣是普賢菩薩勸她修理這個佛像,這尊舊佛像壞了,普賢菩薩勸她修,底下經文會講到,她因為修佛像啟發她的菩提心,這樣子入門的。所以清涼大師他老人家就告訴我們,供養舊的佛像比新雕塑的還要殊勝,這個話在今天來說就有特別的意義。那就說明,現代所塑造的佛像不如法,沒有辦法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塑出來。我們講堂供的佛像是大陸來的,諸位要是仔細去看,跟我們本省所塑造的不一樣,你仔細去觀察。我們這個講堂在未建立之前,我們就有願望講《華嚴經》,《華嚴》的本尊華嚴三聖,毘盧遮那如來、文殊、普賢,我們到什麼地方去請這華嚴三聖?過去簡居士請人發心來畫,也畫了一張,也印了不少送人,可是那個畫的,諸位仔細去看看,那是一般畫家所畫的,工匠所畫的。如果畫得好我早就把它供到這邊,我們此地後面供的是西方三聖,沒有把那張華嚴三聖拿到此地來供。不容易!

  可是真正不可思議,感應道交,居然大陸上的華嚴三聖在十月三號到我們講堂來了,實在是不可思議。他們打電話,從香港打電話來告訴我,有幾尊佛像要送來,那邊同修看了非常滿意,我說好,既然大家這麼好意,就寄過來好了。信上寫著文殊、普賢,還有一尊準提菩薩,我也是以為是三大士。我們仔細一看,日常法師告訴我,這當中不是準提,是毘盧遮那佛,細細的一看,果然是毘盧遮那佛。多少年我們心心念念的求華嚴三聖,華嚴三聖來了,這個三聖像是從大陸來,不知道是哪個寺院,供奉了多少年都不曉得,舊的佛像,與我們講這章經非常的相應,講到下面諸位就曉得。所以觀佛色身,你就知道修因證果,就懂得這個道理。

  這個放光是智慧,『放無邊際光明網』,所以這尊像要塑的,不但把他的相好都要能夠塑造出來,而且叫人一看他是個很有智慧的人,不是個愚痴的人。有智慧、有福報,要塑成這樣的像,你一看到才能生歡喜心。所謂是見賢思齊,見到佛,我們就想到學佛,我們也要成佛;見到菩薩,我們想到也要成菩薩。這個像造得能夠叫人生起殊勝之心,這個造像的功德無量無邊,我們見像一生心,這個功德就變現。『種種妙色咸清淨』,佛的清淨相、本質性帶起我們自己的清淨。看到佛的智慧相,帶起我們破迷開悟,這個像它就有功德。這就是『除滅眾生惑』,「惑」是迷惑,『苦』是種種的苦報,『暗』是迷惑,「暗」也是事理是非不能夠明辨,這就愚痴。

  【從於一一毛孔中。普放無數光明雲。遍照一切諸群生。咸令愛敬心歡喜。】

  這個地方講的是佛的真身,不是講佛像,見佛像的功德都不可思議,何況見到佛的真身。佛真身有不可思議的威神,經典裡面所說的,「一一毛孔放無量光明雲」,這個話也是真實,是不假的。可是這種境界不是我們能見到的,譬如說釋迦牟尼佛,我們跟菩薩一起見釋迦牟尼佛,菩薩所見到的境界,跟我們所見到的境界不一樣。那些法身大士、地上菩薩所見的境界,跟經典裡面講的境界是完全一樣。凡夫為什麼見不到這種微細的相?不但一一毛孔出光明雲,光明雲裡面還有東西,光中見佛,佛還在那裡開法會,還在那裡說法度生,愈觀是愈微細,不可思議的境界。這些境界不是我們常識能達得到,但是在理上決定能講得通。如果真正能夠體會得到,萬法唯識,萬法唯心,那你就不難明瞭。《華嚴經》上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能變的是真心,真心真是萬德萬能,所變的是境界,沒有不能變現之物。

  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求得自己的真心,真心就是佛性,也叫真如,名相很多,都是說這樁事情。禪家所求的明心見性,淨土所修的一心不亂,都是一樁事情,見性了就叫做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確實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現前我們怎麼不生愛敬歡喜心?這是必然的。今天下午我們有幾位同修在討論,有人說風水輪流轉,佛的這個法運漸漸在西方興盛,在中國好像是就沒落,東方沒落,西方興盛。這幾年我在國外走了走,確實有這個趨勢,說得也不無道理。可是古人說得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一定會再興旺起來,唯有佛法興旺,眾生才有福可享。我們今天政府所謂安和樂利的社會,一定要佛法興了才能真正達到。要想佛法興一定要有人去弘揚,這些人不是普通人,都是諸佛菩薩再來的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再來人在哪裡?一定有,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出來,一定有。我自己就是很樂觀,我覺得佛法有無量無邊的前途,我們自己應當要努力。末後一首就勸勉我們:

  【汝等各各應思念。】

  思念三寶。

  【發起廣大精進心。即時同詣彼如來。親近至誠而供養。】

  『親近』是聞法,『至誠』才能夠得利益,親近沒有至誠還是得不到殊勝的功德利益。供養裡面最重要的是依教修行供養,這是一切供養裡面最為殊勝的。我們看下面這一段,前面這是轉輪聖王自己率同他宮廷裡面眷屬、大臣,乃至他的全國老百姓一同去見佛,見佛之後首先供養。

  【爾時轉輪聖王說偈讚佛。開悟國內一切眾生已。】

  國王勸勉大眾,教大眾覺悟,佛出世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勸諸位,即使是末法也不容易遇到,我們這一生遇到釋迦牟尼佛的末法,不簡單。千萬不要懷個幻想,我這一生不行,來生還可以遇到,這是絕對不保險。來生還能得人身嗎?既然得人身,有機會聞到佛法嗎?台北市這麼多人,幾個人聞到佛法?不簡單。所以對於這種機緣要十分的珍惜,絕對不能讓它空過。我是二十六歲聞到佛法,我就很認真的去修學,當時我有很多長官、同事都說我迷信,說這個不值得,縱然要學這也是四十以後的事情。我告訴他們,我二十六歲見到佛法太晚了,再早個十年,我的成就就更多了。不容易,真正不容易!世出世間什麼樣的利益,沒有在佛法裡所得的利益大,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的。見面,我們一般在家人也如此,人與人見面先要送一點禮物。此地講的供養是先送上禮物,表示敬意。

  【從輪王善根。出十千種大供養雲。】

  轉輪聖王福報大,『十千』就是一萬,他帶的供養這個物品實在很豐富,種類就有一萬種。你要說送禮送幾樣?送一萬樣很圓滿的數字。轉輪聖王如果帶少了也不好看,地位不一樣,這禮送得很豐富。『雲』這個意思前面講過很多次,諸位要記住,「雲」代表三輪體空,代表不著相。這個禮物有沒有送?有送,送得決定不著相。如果一著相那就是凡夫,這不是佛菩薩。雲是非有非無,代表這個意思。不著能修供養的我相,也不執著所供養的這些物品,亦不執著對方他接受我的是一位佛,都不著這個相,這才叫真正見佛。如果一著了相就見不到佛,見不到真佛,只能見到佛像,見不到真佛。真佛是見性,性裡面是三輪體空。佛法凡是講到供養都用個雲令我們覺悟,修一切法都要三輪體空。

  【往詣道場。向如來所。】

  底下舉了幾個例子:

  【所謂出一切寶蓋雲。】

  『寶蓋』所表的意思是防止染污,「寶蓋」怕灰塵落下,防止染污,取這個意思。在台灣一般的寺院規模小,而且有許多建築都不如法,當然更談不上圓滿。從前大陸,現在日本有,日本的寺廟不少,規模大的很多,佛像頂上有寶蓋。寶蓋的用意,叫我們一看到就要防止一切的染污,淨而不染,取這個意思。由此可知,我們心地真正能夠防非止過,那就是你頂上真正有寶蓋,取這個意思。

  【一切華帳雲。】

  這也是莊嚴具,『帳』是幔帳一類的,它用花做的,前面這個蓋用寶做的,一方面是莊嚴,一方面是掩蔽,取這個意思。換句話說,這個意思裡面引申包括我們一般所講的,無論在行為、言語都要含蓄,取這個意思。聰明智慧高的人他一聽就了解,中國過去詩詞,凡是好的作品,它都有相當深度的含蓄,意在言外,「帳」是表這個。

  【一切寶衣雲。】

  『衣』是表忍辱,「衣」是禮,遮羞,取忍辱的意思,忍辱衣。諸位如果真正能夠明瞭經論裡表法的義趣,哪一法不是佛法?這是我們要明瞭的。我們每天穿衣服,曉不曉得修忍辱?看到別人的過失,知不知道提醒自己修忍辱?忍辱在修學裡頭非常重要。《金剛經》說「一切法得成於忍」;換句話說,你的成就高下與忍辱完全成正比例。不能忍不能成就,一定要修忍辱,不能忍辱,你們諸位想想,絕對不會有精進,不會有禪定,不會有智慧。由此可知,忍辱是精進、禪定、般若的基礎。

  【一切香海雲。】

  這個『香』表法,我們平常就說得很多,它裡頭含義也很豐富。

  【一切寶座雲。】

  佛這個『座』叫法空座,「座」也就是我們的心所安住的地方。正如六祖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寶座」。

  【一切寶幢雲。】

  『幢』是高顯,無論是智慧、功德都非常的顯著。

  【一切宮殿雲。】

  『宮殿』也是表法,在世俗裡面講「殿」,是辦事的場所,像我們現在所講的辦公室。「宮」是私人居住起居室,這裡面有內有外,內裡面清閒,外裡頭要為一切眾生服務。皇帝在他大殿處理國家大事,佛弟子在外面要代佛教化一切眾生,勸勉一切眾生,這是辦事,內心要清淨不染,是這個意思。

  【一切妙華雲。】

  這個『華』表修因。

  【一切寶鈴網雲。】

  『鈴』不但音聲美妙,而且能警覺人心,現在說警鈴,提起我們的警覺,打破我們的昏沉。舉這幾種例子樣樣要曉得、要明瞭。

  【一切莊嚴具雲。】

  這是一句總說,『莊嚴具』無量無邊。

  【於虛空中周遍嚴飾。】

  雖然是種莊嚴,是種裝飾,可是要曉得,它不是隨便陳設,這裡面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像剛才我所說的佛像它是代表教育意義,我曾經見到一個藝術家,他造了一尊釋迦牟尼佛像,當然跟我們想的都不一樣,那個像很像一個印度人,那釋迦牟尼佛印度人,造的那個像很威武,他的意思,這個人代表釋迦牟尼佛應當有他的性格。他不懂得什麼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把它當作一種藝術品來造,那就錯了。他不曉得,佛像是教我們明因,求果報,有這個意思在。不是叫你欣賞藝術,藝術也是附帶在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啟發我們信念,所以這一切莊嚴具無不是這個意思。這先帶上禮物,禮物太莊嚴了,也是太偉大了。

  【到已。頂禮普智寶焰吉祥威德王如來足。右繞無數百千萬匝。即於佛前坐普照十方光明摩尼寶蓮華座。】

  這個幾句是描寫,轉輪聖王到佛的所在先禮敬,『頂禮』是禮敬裡面的最敬禮,五體投地,以我們最珍貴的頭頂禮佛之足,這是最敬禮。印度還有一個習慣,是頂禮之後圍繞,這也是禮節。這圍繞的禮節有一點像小孩依著父母,有一點依賴、依戀的意思,印度禮節裡頭頭也很重視這個。一般要繞三匝,這地方講他繞『無數百千萬匝』,諸位想想,如果要真的這樣繞大概頭也轉昏了。你再一想,這個話又是真的不假,他帶多少人去?如果帶一萬個人繞三匝就是三萬匝。你明白這個意思,經裡面並沒有誇大,他帶的人太多了,所以要懂這個道理。再看下面這一段,就是要說到普救女神的本事,講到她這段因緣:

  【時輪王女普喜吉祥蓮華眼。】

  普救女神的前身也是一個女生,就是這位轉輪聖王的女兒,名字叫『普喜吉祥蓮華眼』,前面跟諸位說過。

  【即解身上一切瓔珞諸莊嚴具。持以奉散。】

  她的父親,你看,那個供養就那麼偉大莊嚴,女兒跟著一道去看了佛,非常的歡喜。她把自己身上戴的瓔珞,帶的莊嚴具,這莊嚴具就是身上佩戴的這些飾物,統統拿下來都供佛了,也修供養。

  【時莊嚴具於虛空中變成大摩尼寶蓋。有種種色摩尼寶網周匝垂下。一切龍王共所執持。一切宮殿於中間列。】

  這段是說明她所供養的東西不多,但這個果報不可思議。身上佩戴東西能有多少?沒有想到她至誠的供養,佛給它加以一變化,就變成無量無邊。諸位要曉得,這就是所謂的至誠感通,供物雖然小,得的果報不可思議。由此可知,我們平常這供具當中,最重要的是供養的心,心可貴,果報是從心地上論,不是從事相上論的。大富長者到你這個寺院裡面來,他隨便捨一點功德,供養你捨個十萬塊錢,在他算不了什麼。他隨便捨一捨,他也沒有什麼恭敬心,送給你,拿去吧!如果一個貧苦的人,他身上僅僅有一塊錢,那一塊錢就是他全部的財產,他以一個很虔誠恭敬的心送上,諸位要曉得,那個果報,拿十萬的不如拿一塊的,比不上。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這樣的公案,看得太多了。

  在乎至誠恭敬的心,你有至誠恭敬心,在這個時候當然是盡其所有都奉獻,果報是真正不可思議。佛立刻就將她的供具很小,馬上就把它變大,這是佛為她所現的神變。神變當中給她啟示,因雖然很小,果報很大。好像種果木,那個桃樹桃核很小,因很小,將來長成一棵大樹,結出千萬個桃子,都是那一個因所變現的。這是佛給我們這種啟示,不要輕視了自己,自己很艱苦,很困難,我怎麼能修福?怎麼能比得上人?那就錯了。底下這段都是如來的神變,我們念下去好了,一切龍王來給她執持,一切宮殿當中裡面一些排列,就好像現在的展示一樣。

  【十種寶蓋眷屬圍繞。形如樓閣。內外清淨。諸瓔珞雲遍覆其上。及諸寶樹香海摩尼種種妙飾以為嚴好。】

  『摩尼』是如意寶,能隨人心願變現這個莊嚴。

  【於此蓋中有菩提樹。枝葉榮茂。普覆法界。念念示現無量莊嚴。毘盧遮那如來坐此樹下。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菩薩前後圍繞。一切皆從普賢菩薩行願出生。住諸菩薩不可思議無差別住。】

  這是王女修供,如來給她加以神變,變成不可思議的境界,叫她親自見到。當然也叫同時與會的大眾各個都見到,不但當時與會的大眾見到,我們今天在此地也聽說了,能不能見到?要看你功夫。這也是真實的境界。在我們凡夫一般有個錯誤的觀念,那就是時間的觀念,這是過去,不是現在。可是現在科學家也說,如果我們這個速度要超過光速,時光可以倒流,這是近代才有這麼一說。但是在佛法裡,真的是如此,你們要是讀《天台九祖傳》,智者大師是隋朝時候人,距離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已經一千多年,隋朝時候。他在讀《法華經》的時候入了定,定中就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還在那裡講《法華經》,他還聽了一座回來。他說「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我們今天到印度去朝聖,看到靈鷲山什麼東西都沒有了。有功夫的人靈山一會,智者大師那個時候未散,現在還未散。既然靈山一會未散,這個境界當然也不散,這不是神話,這是真實的境界。

  佛法裡面所講的,都要我們自己去親證,絕對可以親證得到的。所以,佛沒有妄語,佛的言語沒有誇大。記住佛是「真語者,如語者」,如語,事實是什麼樣子,他就說成什麼樣子,不增不減叫如語。恰好就如那個樣子,一點都不過分,我們要相信佛沒有妄語。所以現在在這個地方念到這個經文,聽到有這樁事情,將來你自己修到菩薩道上,你修到這個境界,你一看到,在過去我們讀經的時候果然不錯,經上講的是這個境界。那就沒錯,就可以親證這個境界。底下一句說:

  【亦見一切諸世間主。合掌瞻仰。圍繞如來。】

  一切世間主,在本經就是大經,八十卷裡面說得很詳細,也舉了很多的例子,有情世間主、無情世間主。無情世間主像什麼?像山神、樹神這一類,這一類都是無情的世間主,初會裡面一共舉了三十幾種。智正覺世間主就是諸佛菩薩,這是講的一切世間主都『合掌瞻仰,圍繞如來』。這句話裡面的用意非常之深,我們不能夠這麼輕易的就帶過去,這教我們什麼?教我們一切恭敬。我們之所以不能成佛、不能得一心、不能明心見性,我們自己有大毛病改不掉。所以佛在經論上時時刻刻在那裡點醒我們,剛才講得含蓄,我們要懂得他的意思。『一切諸世間主』,我剛才說過包括諸佛菩薩,菩薩不必說了,菩薩見到如來當然要敬禮,諸佛呢?佛與佛也非常的敬重,所謂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沒有毀謗的。佛出現在世間,當然要教化這個世間,如果沒有人幫助他,他再慈悲也沒法子。

  那些幫助的人都是他方諸佛化身來的,所以他的教化才能夠興起,才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像人有成見,你今天才成佛,我早就成佛,你應該來拜我,我還去幫你?這凡夫心,這不是佛心。所以修行,我們在講席當中,時時刻刻勸勉同修,要修平等心,要修清淨心,不要在境界裡頭有高下之差。更不許可有法門勝負這個觀念,那就錯了。我修淨土的,我毀謗修禪的,禪是不是佛說的?是佛說的,那不就叫謗佛了嗎?那不就謗佛、謗法、謗僧了嗎?既然謗佛,你修淨土也是佛說的,這就不能成立。我們在這部經上看到,五十三位善知識每個人修的法門不同,你看看有沒有毀謗的?有沒有自讚毀他?我這個法門好,善財你跟我學就好了,不要去參訪,不要跟別人學,有沒有這個情形?沒有。個個都是自己謙虛,讚歎別人,這是一真法界裡頭的現象、特色。

  如果我們大家都是這樣一個見解,都是自己謙虛,去推崇別人,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一真法界。自讚毀他,這才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無量法界。像這些句子裡頭,它往往含有很深的意思,我們要能看得出來,要從這個地方去學習。即使是初學的人,他在正道上,就要幫助他,要尊重他,決定不輕後學。以往我們在《六祖壇經》講過很多遍,六祖大師是我們的榜樣,他在東禪寺,連一個小沙彌他不敢輕視,他自己那時候已經是得道之人,已經是見性之人,你看,他對於任何人的稱呼都稱上人,決定沒有輕慢的態度,沒有輕慢的口氣。為什麼?他已經入一真法界,他明心見性。這些地方,實在值得我們深深的反省。再看底下經文:

  【亦見一切如來自在神通之力。】

  這是見到佛他的德能,我們今天講他的智慧、能力、才藝,已經達到自在的程度,自在就是沒有障礙。

  【又見一切諸劫次第世界成壞。】

  這個世界大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四個中劫就是成住壞空。在一真裡面超越了時空,超越時空,這個時空裡頭這些現象還在,所以都看得清清楚楚。

  【又亦見彼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出興次第。】

  每個世界都是佛的教化土;換句話說,都是佛教化眾生的場所。依報是正報變現出來,沒有正報哪來的依報?這個理很深。如果諸位在這個地方真正能夠體會到一些意思,你今天這個宇宙觀就改變,你就曉得每個星球裡面都有有情眾生,不會說是,我們太空人登陸月球,月球上是個死球什麼都沒有。我們肉眼看的是沒有,還有些有情眾生我們看不到,譬如在我們這個世間,大家曉得人鬼雜居,鬼實在是有人看見過的,不是每個人都看見過的,真有。你看汪少倫居士寫了一本大書那麼厚,《多重宇宙觀與人生》,那名字我都記不清楚,他送了一本給我,我是偶爾翻一翻。他是在全世界專門蒐集鬼故事,到處蒐集作了那麼一大本書。英國最相信鬼,還給鬼錄音,給鬼照相,有好多照片、錄音帶來做證據,真有。可見得的確有些眾生是我們肉眼見不到,他們生活環境跟我們不一樣。假如有一天我們這個眼睛靈了,各種光波都能見得到,沒有障礙,那這個世界完全變樣子。

  我們今天這個眼球能見度非常有限,比這個光波長的看不到,比這個短的也看不到,就那麼一點點。無量度數的光波,只有那麼一點點能見度,我們藉了科學儀器,能夠把我們所見不到的東西,像紅外線、紫外線一類的,X光一類的,能夠看到一些,但是這些儀器還是很有限。佛眼就是無限的,什麼都能看見。所以我們真正能夠在佛法裡明白這個道理,依報是隨著正報變現的,你就相信,只要是有星球地方必定有有情的眾生居住,而這一類眾生是我們肉眼都看不見的。我們看不見他,他也看不見我們,生活環境不一樣,像這些情形我們也能夠理解,譬如生在寒帶那些動物,如果你要是告訴牠,熱帶赤道那個地方有生物,牠一定不相信,那個地方熱都熱死了,哪裡還能生存?熱帶那些動物,你告訴牠,還有寒帶一年到頭冰天雪地,牠也不相信,牠說那個地方不能生存,一樣的道理。我們看到太陽一團火球,也許那個地方眾生正適合那個溫度,他在那裡生活很舒服,到我們這個地方都凍死了,很難講,這些有待於科學慢慢去證實。佛經裡面有好多東西,已經為現代科學所證明,還有些不能被證明的,他就說神話,到以後神話也被證明了,又變成科學,又不叫神話了。這真是有些不可思議的境界,看到諸佛出現的神變。

  【又亦見彼一切世界一一皆有普賢菩薩種種供養一切如來。種種調伏一切眾生。】

  『普賢菩薩』實在是不可思議,凡是有佛的地方,他一定去供養。凡是有一切有情眾生的地方,他一定去幫助那些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種種調伏』。普賢是大行,心量廣大,他不為一個人,他不為一個道場,他不為一個地區,他的心是平等的。正如經上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普賢行稱之為大行,真正的清淨平等慈悲。

  【又亦見彼一切菩薩及其自身莫不皆在普賢身中。】

  這個境界不可思議,這完全是一真法界裡面的現量境界。這個境界,在我們這個世間只有一個方法,得到相似的境界,那就是用鏡子互相來照。往年清涼大師講到這個境界,當時皇帝不懂,沒有辦法,他就叫他做一個八角亭,每邊放一面鏡子,八個鏡子。他請皇帝到這個亭子裡走一下看看那個境界,他一走的時候面面都是自己,才有一點點相信。自己的身,在一切諸佛菩薩身中都有,都有自己的身,而自身裡面也有一切諸佛菩薩的影像,就是這樣的境界。普賢菩薩如是,實在講哪個人不如是!沒有兩樣,佛法裡頭無有二法。菩薩到這個境界他見到了,我們現在見不到,見不到是我們境界不一樣。實在講不是境界不一樣,我們用心不一樣,我們心染污,他心清淨。清淨心裡面現的境界不相同,諸位可以不必去理會這個外境,不要去管別人,也不要去看佛菩薩,你想想自己,就可以能夠覺悟得了。

  想想自己這一生過程當中,我們在小學對這個人生,對這個世間怎麼個看法?到你到大學的時候你又是一個什麼看法?到社會的時候做事情,你又是一個什麼看法?不一樣。由此可知,你的智慧天天增長,你的人生體驗愈來愈深,看法不一樣了,就不相同。由此可知,你心愈清淨觀察就愈不相同,清淨之極,法界就成一個,就是一個了,為什麼?本來是清淨的,本來不二。一是真,十法界,沒有說十真法界,只講一真法界,沒有說十真法界。這個不思議的境界是真實的,確實是如此。每個人的心靈,就是一面光明的鏡子,這個鏡子上的染污要是去掉,鏡子放光,你照別的,別的也照你,在你這一面鏡子看到無量無邊的鏡子,無量無邊的鏡子,每個鏡子上都有你的鏡子,就這麼回事情。諸位細細從這個比喻上去體會,這個鏡子就是我們的真心。

  在現前真心是有了染污,有了障礙,不是不起作用,作用決定不失。雖起作用,自己不能覺察,這是冤枉。這就是諸佛所講可憐憫者。所以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佛從什麼地方看?佛從真性上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不是佛是什麼?凡夫眼睛裡看諸佛如來也是凡夫,為什麼?心染污,我染污,他大概也染污,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看法、想法錯了,不是正確的;正確的亦沒有此心,亦沒有此理,心與理都沒有了,就清淨。你那個心裡還有人同此心,還有心同此理,那就是染污,那就是分別執著,那就是不清淨,就是不平等。

  【亦見自身在一切如來前。一切普賢前。一切菩薩前。一切眾生前。】

  這意思剛才講過不必說了,我剛才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華嚴經》正是字字句句,都是講我們現前切身的問題,說的是我們自己,不是外人。所以經不可不讀,讀了之後認識自己、認識環境,這就叫佛菩薩;迷失了自己、迷失了環境就叫做凡夫。

  【又亦見彼一切世界。一一各有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種種際畔。種種任持。種種形狀。種種體性。種種安布。種種莊嚴。種種清淨。種種莊嚴雲而覆其上。種種劫名。種種佛興。種種三世。種種方處。種種住法界。種種入法界。種種住虛空。種種菩薩莊嚴。種種菩薩住處。種種如來菩提道場。種種如來神通力。種種如來師子座。種種如來大會海。種種如來眾差別。種種如來巧方便。種種如來轉法輪。種種如來妙音聲。種種如來言說海。種種如來契經雲。】

  這些全都是說明佛為她所現的變化。到這一段裡面所講的,這個果報就太大了,她那麼小的因變這麼大的果報。前面說的已經是大得不得了,這個真是不可思議,簡直也叫我們不敢相信。可是不敢相信,還得要相信,為什麼?佛沒有假話。佛說話絕不過分,這是真正的在此地教給我們,因小果大。種的小因,結無量無邊的果報,這個裡面關鍵就是在心地的清淨。末後這一句,這是見到神變,她得到的利益。

  【既見是已。其心清淨。生大歡喜。】

  如果這個心要不清淨,生了歡喜那就壞了,所以這個喜是七情之一,是煩惱,是染污,七情裡面第一個就是喜,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在這個地方是心地清淨,清淨心裡面沒有七情五欲。《金剛經》告訴我們這些現象就現前,「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才清淨。要一歡喜這個心不就動了嗎?如果果然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真的像木人看花鳥,學佛學到最後各個都變木頭人、變成石頭人。你才想到這個叫事事無礙,歡喜踴躍,手舞之、足蹈之,心地還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才叫無礙法,這是一乘境界。心真清淨,真的沒有取相,確實明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正明達,明瞭通達。可是在這一切變化相當中,也不妨隨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是講真受用,真自在。凡夫跟二乘都做不到,為什麼?凡夫執著有,在隨緣裡頭,他隨緣隨著變,苦。二乘人執著空,他不變不隨緣,剛才講了就變成木頭人,所以佛駁斥他們焦芽敗種,掉到涅槃坑裡去了。

  小乘人是不變不隨緣,凡夫是隨緣隨著變,哪裡能像菩薩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四句我在講席裡頭,可以叫四種人,隨緣不變是菩薩,隨緣裡面學什麼?學不變,這是功夫。一切境界都隨緣,喜怒哀樂都隨緣,隨緣裡面是修清淨心,外面隨,裡面不隨,裡面清淨,真正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諸佛倒駕慈航的,人家是不變隨緣,他已經不變了,不妨隨隨緣,隨緣是什麼?利益眾生。他要不隨緣不能度眾生,功夫成就了的人。這些是我們應學,就像這些經文句子裡頭要特別留意,心清淨又歡喜,心清淨沒變,歡喜是隨緣。我們要是能把這種功夫應用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那多自在,那多幸福,只有快樂,沒有煩惱,這個多幸福。這是我們世間人所追求的,為什麼求不到?要懂這個道理。所以佛菩薩生活是真正究竟美滿的幸福,真正是佛法所說的宗旨,離苦得樂。不是叫你捨樂,去吃苦去的,不是的,他叫你離苦得樂,破迷開悟。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底下這是講見佛,當然最重要的是聞法,佛要給你講經、講開示。聽了之後一定得利益,下面這一大段經文,就是講這些大眾聽佛說經所得的利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