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普救夜神章  (第九集)  1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6-0009

  請掀開經本第六百八十一頁第一行,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爾時寶華燈城北有菩提樹。名普光遍照法雲聲幢。以念念顯示一切如來莊嚴道場。金剛堅固摩尼寶王而為其根。一切摩尼以為其幹。眾雜妙寶以為其葉。枝條華果次第分布。並相稱可。四方上下。圓滿莊嚴。】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向下的經文是說,普救夜神敘述他最初修行經過,在佛道場裡面得法的這麼一段經歷。得法就是我們俗稱的得道,或者稱之為開悟,意思都是大約相同的。前面這一小段是敘述佛的道場莊嚴,首先我們看到,一切諸佛成道都在菩提樹下,這個菩提樹是不是有一定的?給諸位說,這是不一定的。因為佛在這個樹下證道,所以這個樹就叫菩提樹。釋迦牟尼佛成道是在印度畢多羅樹下,所以我們就稱它為菩提樹。如果他在一棵松樹底下成道,我們就叫松樹為菩提樹,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為什麼諸佛成道都在樹下?這點諸位一定要明瞭,佛法住持在世間,一定是出家的比丘來做為住持三寶的。所以佛現出家身,出家的制度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不在樹下證道他在哪裡?以後講經說法,有國王大臣、居士長者供養精舍,那是佛弘法利生,好比說已經出了名,才有那麼多人邀請。最初在修道的時候,也是默默無聞,跟一般出家人一樣。

  這個道理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說過,這個制度說實在話,令人容易得道,容易開悟。什麼原因?首先我們要了解,一般人修行為什麼不能證果?為什麼不能開悟?這個裡面當然有障礙,障礙就是放不下。佛定的法子太妙了,放不下也得要放下,除非你不出家。出了家就得要放下,就得要跟佛一樣,因為佛本身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本身是這樣,所以他沒有煩惱障。對於修行人來講,我們修行首先要獲得身心清淨,那就得到很大方便,能夠把世緣全都離開。心清淨之後就容易開悟;換句話說,所知障才容易打破。身心清淨之後要破所知障,那個訣竅就在放下執著。你看,小乘習慣了,戒律很精嚴,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現在人家供養你房子,這不行,這個我不能住。人家晚上擺上宴席請你,來供養你,這不行,我日中一食,這個執著就是不能破所知障。諸位要曉得,小乘人執著對不對?對,是要執著。連孔老夫子也教給我們,「擇善固執」,固執有個盡頭,煩惱障斷了之後那就是盡頭。

  小乘四果是盡頭,擇善固執到這為止,這個時候要把執著打破就超越了;所知障破了大開圓解,道理在這個地方。我們一上來修行,不固執行不行?給諸位說,不行。為什麼不行?心不清淨。擇善固執目的是要達到心地清淨,心地清淨到極處了,你要再執著這麻煩就大了。那就好像是吃藥,吃藥是什麼?是對治病的,病好了,病好藥就丟掉。病好了藥還要吃,還繼續吃,你這個身體什麼時候才能恢復健康?健康的人不要吃藥,就是這麼個道理。好比我們現在有病,擇善固執是吃藥,等到病好了,藥要肯捨掉,才恢復真正的健康。所以到心地清淨之極,這個固執要打破,執著要打破,這個執著一破,就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

  阿羅漢之所以成為阿羅漢,就是他到了這個頂點,他不肯捨他的執著。佛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他的境界是「內守幽閑」,你看他還守,他還不肯把那個放棄。他一放棄就是菩薩,就叫什麼?回小向大。大乘菩薩不固執,一切不固執,他心清不清淨?清淨。守是清淨,放下還是清淨;執著是清淨,不執著還是清淨。如果一不執著,身心立刻就有染污的現象,你馬上還要執著,這個時候曉得什麼?功夫不到家,心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清淨,還依然要固執。這個時候如果放下之後,心不清淨,你要是再不執著的話,你一定為五欲六塵所染,那就是退轉了。這是說明,佛法為什麼說大乘法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道理在此地。

  所以我們初學的人,不能不講求嚴持戒律,嚴持戒律就是擇善固執。試問問,如果我們不嚴持戒律,像菩薩一樣,我們心地染不染濁?我們在境界裡頭生不生煩惱?我們心能不能得到清淨?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就不能不執著,所以佛法是有層次。此地普救夜神他所遇到的這尊佛所示現的,在佛學名詞術語裡面都叫做藏教佛,我們也稱為藏頭佛。藏頭佛這個意思就是按部就班,循規蹈矩,規規矩矩照著這個方法程序來修行。對於初學的人是最有利益;換句話說,也是初學人最好的榜樣。所以我們在一切經裡面看到佛示現成佛,總是在菩提樹下,菩提是覺,他在這個樹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覺悟了,紀念這個樹,這個樹我們就稱它作菩提樹。所以十方世界這個菩提樹不是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不是一定的。因為他樹下一宿,他每天都換地方。

  你看,樹下一宿,為什麼不叫樹下常宿?不可以嗎?佛是怕你起貪心,這棵樹長得很大、很陰涼,風景也很好,每天到這邊來住行不行?不行。為什麼不行?你對於這個地方起了貪心,貪是煩惱。貪戀這個處所,你就沒有辦法得定,你就沒有辦法超越三界。換句話說,將來生死輪迴你到哪裡去?你喜歡這個樹,來世投胎就在這個樹上。那樹上有什麼?小鳥,有蟲、有螞蟻,那你只能投胎投這個,牠不離開這個樹。諸位要曉得,貪心不得了,非常可怕。佛法是叫我們斷貪瞋痴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教給人,一切諸佛沒有例外,都是這樣教給人。樹下一宿,第二天就要搬家,不能在這個地方,不要在這裡起貪心,所以跟你說菩提樹沒有一定。他今天這個樹下,明天那個樹下,這個山上樹又不是一樣的,各式各樣的樹都有,他不一定哪一天在哪棵樹下開悟了,這樹就叫菩提樹,是這麼個意思。

  這個菩提樹有個名稱,叫『普光遍照法雲聲幢』,這些名詞我們看起來很奇怪,其實這是把它從梵音翻譯過來的。名當然有個意思,這種樹也許在我們這個世間沒有,這是他方世界的樹。所以樹從它的德性、功用上建立的名稱,我們這個世間有許多植物,給它起的名字,也是從它的作用,從作用上起的名字。從這個名稱,我們就能夠看到佛的依報莊嚴,樹有光明,而且這個光明遍照。樹有光,不但有光還有音聲,這個我們也不感覺得奇怪。樹有光明,在我們這個世間比較稀少,風吹的樹有聲音,而且這個樹還有香氣,這是我們能夠感覺得到的。樹有光,那就比較稀有了,這是眾生福德因緣不相同。這個樹是寶樹,不是像我們這個世界,這個樹的質料是一般粗顯的五塵,這個世界有點像西方極樂世界所講的勝妙五塵;換句話說,是七寶的,寶樹。而我們這個世間也有寶樹,也有寶花,那是人工造的,我們用七寶做一棵樹,樹不會長大,雖然它永遠不會變,它不會長;他方國土那七寶樹會長大的,這是妙不可言。

  西方極樂世界就如此,我講《彌陀經》,講到經文裡面,還沒講到七寶行樹,講到天樂、天花,講到七寶池、八功德水、黃金為地,講到這些地方。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說明的,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我們這個地是沙土,是粗五塵,它那個地方叫勝妙五塵,地的體是什麼?黃金,金地。所以我很感慨的說,如果我們往生西方帶點這沙土,帶點石頭,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們大家一看這稀有的珍寶,沒有嗎?物以稀為貴。我們這個地方把黃金看得那麼貴重,人家那個土上抓一把就是黃金,沒人要。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好處,沒有生老病死苦,除這個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自由。我們知道這種情形,西方極樂世界不能不去,那個地方自由。這就是沾了阿彌陀佛的光,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發願、修行、證果,我們一往生,他的願行果上的殊勝功德大用,我們都沾了光。

  譬如講這一食之頃就可以往返十萬億佛國土,蕅益大師也特別指出來,這是有所為而說。其實在大本經裡面所講的,阿彌陀佛在因地參學,我們這個經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當然此地是講綱領,每位善知識代表一個階層,這個階層裡頭可以說無量無邊,他訪問十個人、二十個人,都是在一個階層,那就算一個,是取這個意思。大本經裡面給我們說,阿彌陀佛曾經訪問過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真正是博學多聞,我們世間人常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阿彌陀佛曾經遊歷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他的見聞太廣了,他這一成佛太可了不起,其他的不說,單講這二百一十億個大千世界,那裡面的諸佛菩薩都跟阿彌陀佛是好朋友,拿今天來講是他的國際關係,外交辦得到家。只要是西方極樂世界人,無論到哪個佛國土去不要辦簽證的,不需要出入境的,等於自己的國土一樣,這是什麼?這就是沾了阿彌陀佛的光。他的大願、大行、大果,我們一去帶業往生,人天的身分受用就跟如來果地上沒有兩樣,這真叫不可思議,難信之法。所以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那些情形,那是又當別論,真正了解的沒有一個不願意去,沒有一個不想快一點去,早一點去。那個世界太理想,好處不是我們用頭腦能夠想像得到,太好了。此地講的佛境界,與西方境界非常類似。

  你看底下講的,『以念念顯示一切如來莊嚴道場,金剛堅固摩尼寶王而為其根』,這是講樹的根,這樹的根是金剛摩尼寶王。「金剛」已經不得了,是金剛摩尼寶,「摩尼」,一般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如意,能如人意這個太難得了。在四神足裡面有如意足,這個意思就是隨心所欲,我們哪個不希望這一生能事事如意?你看我們中國古人做的如意,大家都看到那個如意是怎麼做法?那個頭是回過來的,代表什麼?回首如意。你能回頭就如意了。你看這個意思深,佛法裡面講回頭是岸。古人手上拿如意的它是表法,叫你一看到這個東西,我要回頭,回頭就如意。從哪裡回頭?從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裡頭回頭,這一回頭心安理得,哪有不如意的!這地方摩尼就類似我們中國的如意。

  前面這個一句是表法,「念念顯示一切如來莊嚴道場」,我們要注意它的一切如來,不是一尊佛、二尊佛。可見得這個依報莊嚴其來有自,它是有因緣的,不是無緣無故的,這講根。這個樹的幹,『一切摩尼以為其幹』,一切摩尼寶,樹幹是摩尼寶。『眾雜妙寶以為其葉』,是菩提樹的樹葉,『枝條華果次第分布,並相稱可』。這個樹不但體是眾寶所成,而且這個樹生得之美,你是愈看愈歡喜,所謂是花花相對,葉葉相當,它生得太好了。『四方上下,圓滿莊嚴』,因為它是寶樹,又長得這麼好,寶都有光彩。

  【放種種色寶焰光明。】

  寶有聲,微風吹動,不要說眾寶那個音聲之美,我們通常看個風鈴,在微風吹動之下,音聲就非常的美妙,那不過是幾個銅管做的而已。那是眾寶,這個花葉風一吹動的時候,是互相的撞擊在一塊,那音聲非常之美妙。

  【出妙音聲。】

  不但聲音美妙,更難得的:

  【演說一切諸佛如來自在神通甚深境界。】

  這跟西方境界一樣六塵說法,我們在淨土經論裡面看到的,西方世界六塵說法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的。由此可知,像西方極樂世界這種境界,在十方諸佛世界裡頭不是沒有,也有。我們在此地看到就是一個例子,有一個例子就有無數的例子。

  【於彼樹前有一香池。名寶華光法雷聲。香水盈滿。妙寶為岸。】

  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看到是七寶池,這個地方雖然沒說七寶,『名寶』,與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也非常的類似。『寶華光法雷聲』,「法雷聲」是比喻,比喻一切眾生有種警覺性。雷,春天第一次打雷叫驚蟄,取它能夠震動人心,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有這個意思,這稱之為法雷聲。

  【百萬億那由他寶樹圍繞。一一樹形如菩提樹。】

  雖不是菩提樹,它的形狀與佛成道的那個樹很類似。

  【眾寶瓔珞周匝垂下。復有無量宮殿樓閣。眾寶所成。周遍道場以為嚴飾。彼香池內出大蓮華。名普現三世一切如來莊嚴境界雲。】

  這個蓮花裡面就有不可思議的境界,你看,先看到這麼殊勝,這麼微妙的境界。

  【須彌山極微塵數如來於中出現。】

  這蓮花裡頭出現的佛數目之多,沒法子計算。下面略舉幾尊做個代表:

  【其第一佛名普智寶焰吉祥威德王。於此華上。最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千歲演說妙法。成熟眾生。】

  這是第一尊佛,佛的名號跟我們說出來。佛菩薩的名號都是從他的智慧德能上建立的,名實相符。所以見到佛菩薩的名號,你就能夠體會他的實德能。第一尊佛在德號裡面有普遍,凡是有『普』,都是清淨平等周遍法界的意思。『智』是智慧,『寶焰』是比喻,比喻圓滿的智慧。『吉祥』是福德,福裡面還有威德,才能教化眾生;如果有智慧又有福報,但是他沒有威德,不能教化眾生。一切眾生多半都是所謂剛強難化,沒有威德攝受不能成就眾生。這尊佛在蓮花上最初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我們俗話講的得道、成佛,成佛之後一定是度眾生,說法度眾生。說法時間之長也不可思議,『無量千歲』,這個時間的單位是以一千歲為一個單位,「無量千歲」。『演說妙法,成熟眾生』,注意「演說」兩個字,說是言教,為大家講解;「演」身教,演是表演,做樣子給他看。一舉一動,生活言行都是眾生的榜樣,所以這個演是有表演的。這些字眼我們都要特別留意,不僅只是口說說而已。從這地方也能看到佛的大悲願力,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再看下面經文:

  【其彼如來未成佛時。十千年中菩提樹王放大光明。顯現神通。成熟眾生。】

  這是妙了,這講佛沒有成佛以前的預兆。那個地方如果要發生一樁什麼事情,事情在沒有顯現之前就有預兆。這種情形,我想大家聽了不會奇怪,就我們自己身上來說,有許多事情要發生,也是都有預兆。有人心細覺察到,有的人心粗覺察不到,仔細想想,有預兆。最明顯的,我給諸位說,人在死之前有預兆,你要很留意觀察的時候,必定跟往常一般情形不一樣。我以前有個長官,他在過世前二、三個月,當時沒有人注意到這個,他過世之後大家發現,他對於他所居住的環境,這些花草東西非常愛惜,一樣一樣都看很久,好像要永別一樣,念念不捨的味道。平時沒有,看了二、三個月,有這種情形,果然二、三個月就過世。你要問他自己,他自己也許都不曉得。所以細心的人觀察的他有預兆,凡事大小,統統有預兆。

  佛出現於世那更不必說了,經上告訴我們,須菩提尊者解空第一,出世的時候他家裡面,他家是非常富有,家裡面倉庫裡頭的寶物空了,統統沒有了,所以須菩提叫空生,這個預兆,就是他將來是佛的弟子當中,解空第一。善財童子在出生的時候,他家裡的那些樹木花草都變成七寶的,跟須菩提恰恰是一個很大的相反,所以一個是小乘裡面第一,這大乘佛法裡第一,這是我們在本會裡頭所看到的。可見得這是一種非常特殊而明顯的預兆。我們這個道場,在沒有建築完成的時候也有很多預兆,我們也沒見到。是這地方的里長見到,還有我八樓對面那個公司的老闆他們見到。好幾次見到這個大樓放光,那時候樓還沒蓋好,也沒人來住。簡居士聽到有人打電話告訴他大樓放光,他趕快騎腳踏車來看,他一次也沒看到,除這個之外,還有許多不可思議的預兆。

  佛出現於世間,當然是不平凡,尤其是眾生也有大福德,所以「普智寶焰吉祥威德王佛」,在沒有出世之前,『彼如來未成佛時』,這個地區『十千年中』,「十千」是一萬,一萬年前就有預兆,什麼預兆?那菩提樹樹放光。那個時候還不叫菩提樹,菩提樹是以後叫的。就是佛在那個樹下成道的那棵樹曾經放光,一萬年前放光,一萬年後有佛在這個樹下成道,預兆。『顯現神通,成熟眾生』。根利的人一看到這個預兆就曉得,曉得在多少年之後,有聖人在此地出現,教化眾生。底下一段經文這細說,可見得這個預兆,從一萬年的時候就開始有,以後常常有,愈來愈殊勝。

  【所謂十千年前放淨光明。名一切眾生離垢燈。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心自開悟。知十千年後佛當出現。】

  就是這個樹放光,如果這個眾生有緣,他走在這個樹下,這個樹下放光,被他遇到,這個光明照著他,他心開意解,他就曉得一萬年之後這個地方有佛出世。好像當年智藥三藏預言,曹溪菩提樹下,在這幾百年之後,有生身菩薩在這個地方示現成道,坐道場廣度眾生,這是以後的六祖大師,這有預兆的。

  【九千年前放淨光明。名具足無垢吉祥藏。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得清淨眼。見一切色。知九千年後佛當出現。】

  這一萬年當中,每一千年都有一個瑞相。第三段講:

  【八千年前放大光明。名一切眾生業果音聲。若有眾生遇斯光者。悉能自知業海差別。種種果報。知八千年後佛當出現。】

  這就佛出世愈來愈近了。這個經文裡面有幾句,我們應當要注意,譬如前面講的「得清淨眼」,這句裡面所說的,『悉能自知業海差別,種種果報』。這些地方全是講境界,而是有佛的威神加持,當然他自己也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緣。否則的話,遇不到,遇到都是有緣之人。佛雖然沒有出世,他有成就,就是佛經裡面講的獨覺一類的人物,這個世間佛沒出世,沒有佛法,他在這個自然界當中,或者見到光,或者聽到聲音,不定是什麼樣的境界,一警覺他了,他開悟,他證果了。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的,講小乘人修行,他要是這一生當中斷了八十八品見惑,證小乘見道位,就是須陀洹果(初果),從這個時候起,他一定是天上人間七次往返,證阿羅漢果。那是講證阿羅漢是有佛出世,他在第七次到人間來的時候,正好有佛出世,他證阿羅漢。如果沒有佛出世,沒有佛出世他證辟支佛果;換句話說,絕對不落空。絕對不要到第八次往返,不要,只有七次往返。

  由此可知,修行斷煩惱重要,煩惱要是不斷,不要說果報不能成就,開悟都不可能,真是大障礙。所以古人說得好,煩惱輕,菩提長;絕沒有說,煩惱重的人會長菩提,沒這個道理會開智慧,沒這個說法。煩惱一定要輕;煩惱輕,換句話說,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要看破,要放下,你煩惱才輕。樣樣都執著,樣樣放不下,菩薩道上聽聽而已,得不到受用;換句話說,沒法子入門。聽經無非是警覺你,叫你自己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苦空無常這是真相。這是講什麼?這是講一般凡夫,二乘以下的聲聞、緣覺、六道凡夫,他們的真相是苦空無常;佛菩薩的真相不一樣,常樂我淨。

  二乘以下跟佛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區別?給諸位說,這個區別就是覺迷。迷的境界裡頭苦空無常,覺的境界常樂我淨,境界還是一個,境界沒變,你的人生觀、你的宇宙觀、你的感受完全不同,迷人跟覺人不一樣。而覺性大家都有,《起信論》裡說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我們現在把本有的搞成沒有了,絕對不相信自己有;本無的,認為有,真有,一點不假,這叫顛倒,我們病根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你悟了以後自然曉得,這就是講宿命通,知道宿命,「自知業海差別,種種果報」,又能夠先知,知道八千年後佛出世。再看底下這一段:

  【七千年前放大光明。名生一切善根音聲。若有眾生遇斯光者。一切善根悉皆圓滿。知七千年後佛當出現。】

  『一切善根』就是講的無貪、無瞋、無痴,我們常講的三善根,一切善法都是從這三善根生的。所以貪瞋痴叫三毒,一切煩惱惡業都是從三毒生的。這些道理真正明瞭之後,你就曉得我們所謂修行修什麼?修貪為無貪,修瞋為無瞋,修愚痴為無痴,這叫修行。經也不念,佛也不拜,什麼儀式都沒有,真正能把貪瞋痴斷掉,轉變為無貪、無瞋、無痴,那叫真修行。天天拜佛、誦經,如果貪瞋痴還是天天在增長,那不叫有修行,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修行要從斷貪瞋痴下手,因為這個三善根是世間法,世間善根沒有,出世間善根你不要談了。出世間善根,是建立在無貪、無瞋、無痴三善根的基礎上。

  【六千年前放大光明。名佛不思議境界音聲。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其心廣大。普得自在。知六千年後佛當出現。】

  這個也很重要,心要大,心大就自在。心小很痛苦,心量小很痛苦,不能容忍,很痛苦,為什麼?天天要生氣,要受氣。心量大,一切看開了,人家給他氣怎麼樣?他不受,他不受他自在,這是對的。為什麼?心本來是廣大的。諸位想一想,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你的心多大?佛法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盡虛空遍法界都在自己一心之中。可是這個心才起一念就糟糕了,就把盡虛空遍法界的廣大心畫了無數的界限,有界限就有障礙,有界限就有苦惱。所以學佛人要懂,別人跟我畫界限,是他的界限;我不跟別人畫界限,我沒有界限,他畫的界限不是我的界限,我沒有界限。

  不管他怎麼個畫法,我還是得大自在。怕的是什麼?他畫界限,你照他那個界限去描一下,壞了,他是本質相帶起你的帶質境,糟糕了,他本質境帶起你的帶質境。他那個本質境與我的本質境不相干,絕不受他影響,絕不為他變帶,這就是本事,這就叫功夫。諸位要能在這上面覺悟了,你在一生當中縱然不能得大自在,也得相當的自在。這就是一般所說的不為外境所轉,唯識裡面講的「不隨他本質起自帶質」,這是唯識裡講的;一般教下講好懂,「不為外境所轉」,就這麼回事情。所以這是『普得自在』,心一定要大,心量要大。

  【五千年前放大光明。名嚴淨一切佛剎音聲。若有眾生遇斯光者。悉見一切清淨佛土。知五千年後佛當出現。】

  這個我們一看就曉得,得的天眼通,這天眼相當之大,這是佛的神力加持,他能見到一切諸佛的清淨國土。

  【四千年前放大光明。名一切如來境界無雜亂燈。若有眾生遇斯光者。悉能深入如來境界。遍一切處往覲諸佛。知四千年後佛當出現。】

  這是境界愈來愈殊勝,感應愈來愈不可思議,為什麼?佛出現的愈來愈近。『入如來境界』,什麼叫「如來境界」?諸位要記住,本經所講的就是如來境界。你看品題裡面「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不思議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普賢行願無量無邊,普賢菩薩大慈大悲把它歸納為十大綱領,歸納為十條,十大願王。這部經講到最後總歸結,歸結這十條;換句話說,這十條一展開,就是全經所講的。每句都不會超過這十條當中的一條,或者一句包括二條、三條不等,總離不開這十大綱領。所以這十大綱領每一條綱領裡面境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像前面講,叫我們心量拓開,沒有這大心量,不能修普賢行願。禮敬諸佛,諸佛在哪裡?佛在本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就曉得,禮敬諸佛,一切眾生都是佛,我對任何一個人不恭敬就是對佛不恭敬,我這個禮敬諸佛就沒有修圓滿,欠缺。

  不但有情眾生是諸佛,無情眾生也是諸佛,經文到末後講到,桌子善知識、香爐善知識、蠟台善知識,所謂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心量還得了!有情,我們用敬心,無情也要用敬心。有情眾生,我們對他有禮貌,我們有形式行禮,見到點點頭鞠個躬,這是儀式。對於無情怎麼樣?無情,保持它的整潔,這是對它的禮敬,髒亂大不敬。見到佛,曉得趴在地上磕三個頭;見到人,也曉得趴在地上磕三個頭,如果他住的地方很髒、很亂,那個禮敬諸佛他沒修到,為什麼?無情這個佛他沒有禮敬,不簡單。自己的環境要整齊清潔,任何環境都要保持整齊清潔,所以佛國土清淨莊嚴怎麼來的?大家都修禮敬諸佛,它怎麼不清淨莊嚴?怎麼會有髒亂?

  今天諸位哪個人沒有念過十大願王?「普賢行願品」這個別行本,就是我們這四十卷最後一卷。當年清涼大師將這部經翻成之後,特別提出來流通,因為它是全經的綱領,怕大家沒有機緣讀到全經。在那時候不容易,在那時候因為沒有印刷術,經都是手抄的本子。像這部《華嚴經》,我們前面還有四冊,合起來這麼多,抄一遍不簡單、不容易,所以一般人沒有機會讀到《華嚴》。那怎麼辦?就最後那一卷單獨提出來流通,一卷抄起來容易,使它廣為流布,使一切人都有機會能讀到。諸位想想,念這一卷的人太多了,幾個人做到禮敬諸佛?真正做到才叫修普賢行,才叫深入如來境界,才能『遍一切處往覲諸佛』,這不假。

  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恭敬學起,從禮敬學起。世間聖人教給我們,你看儒家,諸位打開《禮記》,《禮記》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十大願王第一句,「禮敬諸佛」,意思完全一樣。世間聖人教人從哪裡學起?從一切恭敬,毋不敬,無有一法不敬。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要存一個恭敬心,敬心是真心,是實德,本性裡面的性德。我們失去了一切恭敬,就是本性迷了,本性染污了,本性裡面的性德喪失掉,世出世間聖人教我們恢復。他對我不敬,他迷;我對他恭敬,我覺。應當我影響他,不能他影響我,我這是本質是對的,帶起他的帶質境,不能我搞顛倒了。我對人恭敬,他們對我都不恭敬,我為什麼對他恭敬?換句話說,他們都要下地獄,我為什麼不下地獄?就這個意思。他們要跳火坑,我也應當跟他一道跳火坑,那沒話說了,那真是迷惑到所以然。這是講入如來境界,我們這部經裡面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如來境界,希望諸位細心的體會,如來境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只要你會用心,這個境界就是如來境界。再看底下一句:

  【三千年前放大光明。名一切眾生普照三世現前燈。若有眾生遇斯光者。悉能現見一切如來諸本事海。知三千年後佛當出現。】

  這比前面又進了一步,前面講的籠統入如來境界;這地方又要細一點,曉得『一切如來諸本事海』。「本事」是講他在沒成佛之前,修行過程當中生生世世所修行的事情,那就太多了,「海」是比喻廣大。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就給我們講了不少他老人家的本事。也給我們講了許多菩薩的本事,像《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的大長者子、婆羅門女、光目女、小國王,都是地藏菩薩過去的本事,他們在生生世世當中,怎樣發願、怎樣修行、怎樣證果的,這些是做給我們看,給我們一個榜樣,讓我們在這個裡面去學習。所以佛有言教、有身教,我們要去做,要把它做到。所以真正一個道場,所謂同參道友為什麼不叫同學?我們這個世間一般學校同學,佛法是叫同參,參跟學不一樣。

  現在學校的教學說實在話,我就很不贊同,這種教學是填鴨子式的,食而不化,到後來變成什麼樣子?所學非所用變成這樣。佛門裡面的教學,自古以來非常高明,真正講的善巧方便到極處。你要不相信,展開經本一看,佛教裡頭一問一答,佛主動講點經給大家聽聽的,少,很少有。都是一問一答,答的當中有疑問的時候,馬上提出疑問,再來辯論,《楞嚴經》就是開辯論會,這叫做參學。所以真正的教學,我還是搞了幾天,時間不長,當年李老師在台中辦內學研究班的時候,我教了一個學期。他老人家把我安排的一個星期四個小時課,上課分成兩節,上午兩個小時,下午兩個小時,我兩個小時一起上,當中不下課的,就分成兩節。我上課的方法,什麼都不帶,就帶把扇子。

  老師要我教同學們《金剛經》,我就把《金剛經》經本發給同學,選兩種註解發給同學,一種註解是為主,一種註解是為輔助。我告訴他,就是這個星期從哪一頁看到哪一頁,總得看十幾二十頁的樣子,看那個註子。到上課的時候我坐在最後一排,學生上台講給我聽,你們不是都看過了嗎?經、註解都看過了,講完之後,同學們再來討論他講得怎麼樣。一次講只有兩個人,我們學生有八個人,還有沒有講的,你們有什麼意見?哪些講得合你的意思,哪些講得你不以為然,我們這麼研究討論。同學們討論完了之後,我在最後在台上做十分鐘的總講評,我這課就完了,再指定下個禮拜從哪裡再到哪裡,所以我的課很輕鬆,不要預備,不要帶書本。同學怎麼樣?同學告訴我,他說法師,上你的課最苦,上你四個鐘點的課,我們足足要準備要兩個整天。你們去看「學記」,教學的人輕鬆,學的人苦,這叫什麼?我教、你學,教你學,不是我講給你聽,是我教你學,你學會了講給我聽,這才是對的,學生真是吃苦頭。我們不講,沒有講解地方,你們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這個經文註解你們都能看得懂,你看了之後講給我聽,把你的心得、感想,你的意思、你的看法、你的見解統統說出來,給我們大家批評,這叫教學,這不是講經。

  講經是宣傳,目的是要叫大家對佛法有個正知正見,目的在此地。教學是什麼?是要教他學會,用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是教他學會。聽聽講經是什麼?做參考。真正是學講經的話,你自己同樣看這個註子,我看清涼大師的註子,你也看清涼大師的註子,你看了這章經文,看我在台上怎麼講課的,這叫學,這學講經。如果你上台怎麼個講法,你覺得我講的哪幾句你中意,哪幾句不以為然。你要能這樣聽的話,古人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為什麼?前面那個老師,他的好處我都學到,他的毛病我都改過來,我當然是升級,怎麼不升級?升級是進步,一代比一代高。要是不升級,糟糕了,一代不如一代,應當要升級。前人長處學到了,毛病都改過來,我們比他升一級。我們中國過去古代作官的,你看戴那個帽子後面高出一截,那個帽子叫進賢冠,前面是自己,底下是後一輩,希望後一輩比自己高,你看這個用意多好。每天戴上帽子要想到要提拔後人,希望後人比我都高,都要在我之上,國家才有前途,老百姓才能享福。我最高,後來的人總要比我差一點那完了,那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

  所以諸佛菩薩生生世世的修行,那種大願大行都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曉得怎麼樣去學。譬如講經怎麼個講法?教學怎麼個教法?教學跟講學不一樣,完全是兩樁事情。講學苦,講兩個小時,就得要嘴巴不停講兩個小時。你看教學的時候,我兩個小時只要講十分鐘,我不要講那麼多。講學要準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