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普救夜神章  (第二集)  1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6-0002

  請掀開經本六百六十六面第七行,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善財又見一切世界種種差別。所謂或有世界雜穢。或有世界清淨。或有世界趣雜穢。或有世界趣清淨。或有世界雜穢清淨。或有世界清淨雜穢。或有世界其形平正。或有世界隨心想住。或有覆住。或有側住。】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是善財童子蒙普救夜神光明加持之後,前面說過他先得的是三昧,從三昧起廣大的作用。前面曾經說過,所見的那些事相是總說。從這地方以下的經文,這是別名,別說,別說裡面有許多的境界,與我們近代的科學不謀而合。由此可知,佛的五眼圓明是一點都不假的,現代科學雖然發達,還比不上佛眼。這個幾句話裡面所說的,是先講這大的世界,此地所講的世界,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大千世界,諸佛的剎土。經文裡面有的時候只是一、二個字顛倒,顛倒了意思就不一樣。第一句裡面說,『或有世界雜穢』,那是兩樁事情。『或有世界清淨』,譬如說以娑婆跟極樂來講,我們娑婆世界就是「雜穢」,極樂世界是「清淨」。下面兩句是『或有世界趣』,「趣」就是指有情眾生,經典裡面講五趣,或者講六道,五趣輪迴是指有情眾生『雜穢』。『或有世界趣清淨』,在這無量無邊世界之中,清淨的世界是比較少,雜穢的世界是比較上佔多數。

  最極清淨,諸位在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裡面,讀到是西方極樂世界,何以曉得這個世界是最極清淨?就《彌陀經》本身上來說,十方諸佛讚歎,十方諸佛普遍的勸他們國土眾生求生淨土。如果西方世界要不比他自己的國土清淨,他為什麼要勸他自己國人求生西方?這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其次就是以本經《華嚴經》為證,《華嚴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最後,都跟普賢菩薩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當中不是第一清淨,華藏海會的這些法身大士,又何必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不是很明顯的道理嗎?所以學佛諸位一定要知道學什麼,佛法之所求,你去看善財就曉得。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一開口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什麼?這就是他所求的。所求的是無上正等正覺,你要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叫成佛。你要是幾時得到正覺,我們把大小乘合起來講,你要得到正覺就叫阿羅漢,你要得到正等正覺就叫菩薩,你要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就叫成佛,佛法所求就是這個。

  佛法之所修也是善財童子說出來的,不知道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行了,兩個問題提出來,這就是佛法的所修,佛法之所修一個就是行,一個就是道。什麼是行?行是生活,我們今天講生活教育,這是行。道是講存心,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覺有情,菩薩道就是覺悟的心,菩薩行就是覺悟的行為,這是所修。修學的綱領就是三皈依,皈依佛,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淨而不染。你看覺正淨是不是菩薩道?是不是菩薩行?是不是修的無上正等正覺?我這幾句話就把十方三世所有的佛法,統統講完了,再沒有了。千經萬論都是這幾句話的註腳,抓到了這個綱領,你才曉得什麼叫菩提道,知道怎麼個修法。

  今天我們展開經文,如來以佛眼觀察這個世界,世界有淨穢,眾生有淨穢,依報正報都有淨穢。可是諸位要曉得,依報隨著正報轉,極樂世界為什麼清淨?你仔細思惟,不難而知。我們這個世界是業力變現的境界,你造善業感三善道,而且那些個善業又不純,裡頭摻雜著,所以雖然善,善裡頭有雜染。造惡業感三惡道,老實說惡也不純,裡頭還雜一點善,所以惡道裡頭也有享福的,也有莊嚴的一面,雜穢,依報正報都是這樣。西方極樂世界它不一樣,它那個地方眾生,往生的條件不是業力,不是業報,既不是造善業可以往生,也不是作惡業可以去得了的。它那個地方的條件是要多善根福德因緣,經上不說得很清楚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這是他方世界相當不容易成就的,西方世界的條件是要多善根福德因緣。所以它的素質整齊,它的水準相當之高,它的條件是在一心不亂。縱然帶業往生,沒有能夠證得一心不亂,到那個地方去,再去證得,這是西方世界,跟一切佛國土所不相同的地方。那個地方好比是什麼?好比諸佛在無量無邊世界當中,大概是公推阿彌陀佛在那個地方辦一個佛教大學,它那是佛教的學校,所以素質有那麼整齊,不同於一些人的家庭。那家庭小孩來投生都是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的,都是有這麼多的業。他上學沒有這麼多事情,那都是善根福德因緣,很像是一個諸佛所辦的佛教大學。所以諸佛都叫他的子弟求生西方親近阿彌陀佛,連《華嚴經》上所講的都不例外,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

  第一對我們就曉得,他是從依報上講;第二對是從正報上講的,那就是世界趣;第三對是從依正上講的,所以這個句子並不重複。第三個一對,『或有世界雜穢清淨,或有世界清淨雜穢』,這是從依正兩方面來說。下面是說世界的形狀,這個形狀都是講大世界,不是講一個小世界,講大世界。『或有世界其形平正』,像這個東西,我們今天在天文的照片裡面看到的星雲,有些星雲,我們光照的只有一條線,那一條線是從側面看,你看手掌從側面看的一條線。既然從側面看一條線,可見它這個世界很平。你看也有星雲看到是球形,有的看到是半圓形,所以太虛空當中的星雲,許多不同的形狀。

  我們讀《華嚴經》上讀到,再到天文館裡面去一看,果然如此。天文館裡面所拍的那些照片,還沒有佛經裡頭說得那麼多,大概還有很多太遠了,我們現在這個望遠鏡還達不到。譬如經前面講的有很多世界,有像畜生的形狀,像馬頭的形狀、牛頭的形狀。馬頭的形狀發現了一個,這個天文學裡頭著名的黑馬頭,那個形狀真的像個馬頭,這是個很神祕的世界,到現在天文學家都搞不清楚,它那能夠吸收光,光到那裡被它吸進去,不知道那是個什麼世界,形狀像一個馬頭,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看,三千年前佛的慧眼看得這麼清楚,我們現在用高倍的望遠鏡才看到不完全,沒有佛看得那麼詳細。

  『或有世界隨心想住』,這在理上講完全正確,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眾生心想變現的境界。所以佛在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不是真實的。『或有覆住,或有側住』,「住」就是安住,有些世界是憑精神的安住,那就是「心想」。譬如在我們這個世界裡面,諸位曉得,我們這個世界講三界,欲界、色界,還有個無色界,這個無色界就是精神的世界,完全是憑想住。他的心入在大定裡面,如果一旦定失掉了,不但他自己墮落,那個境界也沒有了,四空天的世界也沒有了,四空天的世界全憑他的意念。那個確實跟欲界、跟色界,大大的不相同。「覆住、側住」,這個覆好比像一個碗的形狀一樣,這種圖形我們常常看到,星雲裡頭這樣的圖形不少。側住的情形也不少,所以與這些現代天文裡面所觀察到的,我們所看到的照片,的確許多地方非常符合。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如是世界一切趣類。一切生中。皆悉見此普救眾生威德夜神。於一切時。遍一切處。隨諸眾生如是壽量。如是信樂。形貌言辭。行解差別。以方便力普現其前。隨宜調伏而成熟之。】

  這段是講菩薩教化眾生,可是諸位要記得前面的意思,千萬不要忘掉。善財童子怎麼觀察到的?是從一微塵裡頭觀察到的,像這個要記住。我在上一次跟諸位講「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有什麼稀奇?人家在這裡,從一微塵當中看到無量無邊的世界,這個地方所講的都是一微塵裡面的世界,這絕不是神話。這個境界,就是《華嚴經》裡面講的事事無礙,小中有大,大中有小。這個大小可以互攝,雖然互攝,大並不是它變小了,小也不是它放大了,妙就妙在這個地方。這是一種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很難比喻。我們講到這個地方,平常我們用唯一的一個比喻,就是我們現前這個世界很大,我們能見的眼球那個瞳孔很小,我們很小的瞳孔看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景象完全收攝在瞳孔裡面,研究唯識的人就明白這個事理。

  這眼識,眼根對外面的色塵,眼識就起作用,眼識就在眼根的後面造成一個相分,眼識的相分,眼識的相分當然離不了眼根,而且這個根是勝意根,不是浮塵根。可是這個相當然是很小,可是在你感官裡面跟外面一樣大,並不小。誰去感官它?第六意識。第六意識不會跑到外面去,第六意識緣什麼?緣眼識的相分。眼識把外面的相分照到裡面去,照一個好像底片一樣,第六意識是緣它,於是第六意識也造了個相,它從那裡轉播轉過去了,轉相分。如果你要對這個相生歡喜心,是不是第六意識?不是,是第六意識相應的心所,就是五十一個心所。心所起作用,心所怎麼起作用?心所又緣第六意識再轉播一個,等於拷貝一樣,又拷貝一套去了。它在那裡起了貪心、貪愛,這個貪愛於第六意識不相干,於眼識也不相干。你要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這個心裡作用是非常複雜,唯識裡頭只給你講一個皮毛。

  所以我們的感官世界當中,無論是第六意識的相分,或是五十一個心所相應的相分,都好像跟外面世界一樣大,可見得這個大跟小的確是互相攝入的。我們這個眼根勝意根沒放大,外面境界並沒有縮小進去,你感官世界跟外面一樣大。今天善財童子在一微塵裡面,看無量無邊的大千世界沒有縮小,他是在一微塵當中看到的。而且看到普救夜神以無量無邊的化身,應化身,正如《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普救夜神既然是無處不現身,十方諸佛如來、諸大菩薩沒有例外,哪個不是無處不現身!諸佛菩薩悲心特別切,哪個地方眾生有苦難,特別在那裡要多現一些,雖然現身,那個業障重的人他不接受,那就沒法子了。雖然不接受,菩薩絕不捨棄眾生,這才叫做真正的慈悲,他的慈悲與法性相應,稱性的慈悲。所以說不管眾生接不接受,菩薩都現身,無時無處不現身。

  我們在這個經文看到,『如是世界』,就是善財童子所看到的世界,『一切趣類』,「一切趣類」就是一切眾生,這個地方是講九法界的眾生,上面有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下面有六道。在這一切眾生之中,『皆悉見此普救眾生威德夜神』,這是他這次參訪的這位善知識,這位夜神他代表四地菩薩。你看第四地的菩薩,以什麼樣的身分來跟這些眾生打交道?以夜神的身分。晝神、夜神究竟是什麼?也許諸位在民俗裡頭聽說過,有白無常、有黑無常,白無常就是晝神,黑無常就是夜神。這裡面含有很深的意思,一切眾生之類,哪一個不怕黑暗?而這個黑暗意又深廣,不僅是我們沒有光明的黑暗,實際上沒有光明的黑暗不可怕。我們常常講人心黑暗、社會黑暗,這就可怕了,是代表這個意思。失去了公理,大家都不講理,天理、國法、人情都不講,這叫大黑暗。這就是一個恐怖的世界,佛菩薩要在這個世界裡面去救度一切眾生。

  在這種社會裡面,他所示現的身分總名叫夜神,這是總名稱。究竟什麼樣子?樣子是不定。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得度,無論現什麼身都叫夜神。為什麼?是因為在這個黑暗的時代、黑暗的社會,來幫助一切眾生,來教化一切眾生,是這麼個意思。你看西洋歷史裡面有黑暗時代,那個在一、二百年之間,就是世間很混亂,沒有公理,完全是講強權,這就是黑暗時代。黑暗跟文明是相對的,像在歷史上凡是暴君、暴政統治的一個階段,都可以稱之為黑暗時代,這個時候佛菩薩所示現的都叫做夜神。所以你看看這個經典裡面這些菩薩,特別是地上菩薩,怎麼都是以夜神的身分來出現?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不是地上菩薩,在這個黑暗時代他也沒有能力教化眾生。所以三賢菩薩不以夜神的身分出現,地上菩薩多半以夜神的身分出現,我們懂這個道理。這是他的總名稱,曉得他表法的義趣,激發我們自己的道心。現在這黑暗時代,我們要做夜神,我們要在黑暗當中去救苦救難。

  下面兩句,『於一切時,遍一切處』。就是無時無處不現身,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真正是感應道交。感應裡面佛法講有四句,有顯感顯應,很明顯;有顯感冥應,你明顯的求,菩薩暗中保佑你,保佑你你自己不曉得,這就叫顯感冥應。有冥感顯應,冥感什麼?沒有求感應,但是如法的去做。譬如我們依教修行,但是我們並沒有求什麼,菩薩他到時候幫助你。我們只曉得自己學佛,只曉得盡心盡力這樣做,你看我們沒有求這個道場,沒求,到時候它自己來了,這種情形就是我們沒求,但是我們天天在做,這個沒求就是冥感,菩薩應是顯應。

  還有一種,是冥感冥應,確實有感應,感應不可思議,必須到你心地相當清淨的時候,你才能夠覺察得到。我們平常一般人感覺不到是什麼?心裡面太亂,心稍微一清淨,菩薩真不可思議。我們自己起心動念去求,那真是多操了心。所以自己要求的就是求心地清淨,求戒定慧三學增上,三學要增長,我們求這個就好了,其餘的諸佛菩薩時時刻刻都照顧到。如果你捨掉三學,心裡面念念是貪瞋痴,你怎麼樣求也沒有感應,不相應。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在經裡面可以得到理論的依據,理上貫通,這個事當然是沒有問題,決定可以成立。所以你看這段經文,就曉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這樣。

  『隨諸眾生如是壽量,如是信樂』。十大願王是總綱領,十大願王裡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好難,順不容易。要順著眾生,不是一天、二天的順,恆順眾生,才能成就隨喜功德,什麼功德?定慧增長。諸位要曉得,如果你不順,你想想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你不順的時候一個是我執、法執。你沒有我執、法執,那就恆順。你不肯隨順當然就起我執、起法執,起我執、起法執誰吃虧?自己吃虧。定慧都不能成就,把你無上正等正覺障礙住,所以要隨順。隨順裡頭不是不明瞭,如果要隨順裡頭一點都不明瞭,那就變成白痴。樣樣都清楚,這個時候正是所謂用心如鏡。你看鏡子隨順,好人它也照,照得清清楚楚,壞人它還是照得清清楚楚。不會說好人我把它照得清楚一點,壞人我給他照模糊一點,不會的。

  所以這經,經就是鏡子,我們要把自己的心變成一面鏡子一樣,平等隨順一切眾生,隨順當中又樣樣清楚,這就叫增長智慧。其實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修的什麼?就是修用心如鏡。你看每個境界他都參學,這個裡頭有出家人,有比丘、有比丘尼,還有外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統統都參學,那個鏡子照得清清楚楚,結果怎麼樣?一塵不染。他的智慧圓滿了,後得智圓滿!他在文殊菩薩那一會裡頭,本會就是我們中國人俗話講「讀萬卷書」;出來參學的時候五十三參,這「行萬里路」。這種學問才真正有用處,才踏實,博學多聞。所以諸位要記住,什麼時候才有資格參學?《金剛經》上的兩句話你做到,就有資格參學,就可以當善財童子。哪個兩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有資格參學。如果做不到這兩句,好好的回到老師身邊,不能離開老師,你根本智沒有成就。

  根本智的成就決定是不取相、不動心,不管哪個境界你都可以去,這個時候怎麼樣?大大的開放了。沒有到這個境界,老師畫一道圈一道圈把你捆在裡面不准你動,為什麼?你出去就出毛病,就要犯錯。所以戒律要很精嚴一點都不能犯,要約束你。到你在境界裡頭已經能夠不取相,就是不著相,不著相、不動心了,所有的繫縳統統解除了,你解除得大自在了,不管哪裡你都可以去,你都可以看,你都可以聽,這時候就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華嚴境界。所以要記住,文殊菩薩那一會,那個本會就是做學生,他的目的是成就根本智,五十三參是成就後得智。如果在十波羅蜜裡面,根本就是般若波羅蜜。五十三參學的是什麼?學的是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成就後得智這智慧才圓滿。所以這個地方講到恆順眾生,他能夠「隨諸眾生如是壽量」。

  「如是信樂」,這個如是就是指眾生,你說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人正好是在減劫的時候,人壽百歲,釋迦牟尼佛出現。而釋迦牟尼佛出現應當也是百歲才對,可是世尊示現八十歲入滅了。這個裡面當然有因緣,佛在經論裡頭說過,他身入滅了,他的福不滅,福報不滅。又特別對我們加持,末世比丘只要依教奉行,四事供養都是佛的餘福,我們要相信。末法時期無論多少人修行,不要為道糧憂愁,為道糧憂愁就不是佛弟子。佛法最重要是信,我們能不能相信釋迦牟尼佛?果然相信那就不愁!佛自己講,他把這二十年的餘福供養末世比丘,我們依教奉行,我們的四事供養不愁。求人就離了道,這是一定要明瞭,求人是什麼?攀緣心,攀緣心心就不在道了。餓死都不攀緣,要有這個毅力,有這種決心。何況《彌陀經》上給我們絕大的保證,若一日到若七日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如果沒有人供養,關起門來念佛,念個三天保險到西方極樂世界,永遠離開那個苦世界。何必求人?這一求人,西方去不成。再說護法神也不保佑你,護法神是護法的,他有責任。如果真正這個修道人餓死了,他不得了,他的麻煩大了,恐怕除了撤職查辦之外,大概還有很重的刑罰。所以你要相信護法神,不要相信人,人靠不住,佛菩薩決定可靠。我學佛當年章嘉大師教給我,他叫我不要求人,求佛菩薩,求人靠不住,還要惹麻煩。求佛菩薩一定有感應,他說你沒有感應的時候,是有障礙,有障礙怎麼辦?懺除業障。懺除的方法,是曉得自己有過失後不再做,這才叫懺悔。不是在佛面前拜了幾部懺,以後又再幹,那個沒有用處的。是內心裡真正懺悔,後不再造,一定有感應。這個地方的「如是」,完全隨順眾生的受用,諸佛菩薩在我們中國應現的,在歷史上所記載的非常之多,他的壽量跟我們一般人壽量差不多。「如是信樂」,信是信心,樂是愛好,也相同。

  『形貌言辭』,當然都一樣,不一樣的時候,與這一類的眾生就格格不相入。也要示現同樣的,正是「普門品」上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樣的身分。『行解差別』,「行」是講行為,「解」這裡講思想,他對於整個人生宇宙的看法、想法這是屬於解,一切眾生有無量無邊的差別。世界的好壞,諸位要記住,絕不是看到科學發達,經濟繁榮,如果拿這個標準來衡量世界的好壞那就錯了。科技發達、物產的豐富也可能是個黑暗時代,你們想想,我們今天是不是一個黑暗時代?物質文明發達到極處,精神生活沒有了,這就是黑暗時代。我們今天這個精神生活,不要說是比起古人,我們在台灣想一想三十年前那個社會,物質生活苦,精神生活比今天豐富,它有個濃厚的人情味。

  我們三十八年剛剛到台灣,到一個生疏地方去不認識路,去問個人,人家好客氣,不但指你路,他把自己工作放下來帶你去。今天你到馬路上問個人,路在哪裡,他搖頭不知道,理都不理你。那個時候的社會作惡的人少,你幾天在報紙上看到有個偷東西,搶人、殺人的看不到,現在看報紙一天不曉得多少次。香港那物質文明比我們豐富,天黑了沒有人敢上街,沒有人敢走路。五、六點鐘,商店都關門打烊,不敢做生意,怕打劫的,甚至於大樓電梯上都有打劫的,這就叫黑暗世界。燈火是通明,是有燈亮的黑暗世界,諸位要懂這個道理,真正的智慧沒有了。今天這個世界,是有世智辯聰,沒有智慧,智慧是從定中生的,不是世智辯聰,世間那個聰明是從第六意識裡頭生的,他善於分別,那些科學家、哲學家善於分別。

  歐陽竟無說的兩句話沒錯,哲學是什麼?是我們佛法講的,五種見惑裡面的邊見,你看看唯物一邊,唯心又是一邊,它二個在打架。哲學是鬥爭的根本,沒錯,佛法裡面講邪見,世智辯聰是邪見。正知正見是從禪定當中生的,是從清淨心當中生的,是從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當中生的,是從用心如鏡當中生的,這是真智慧,這叫正知正見,這是可貴的。所以《法華經》的主意,「入佛知見」,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大事?入佛知見,佛的知見就是用心如鏡。所以如果不通過禪定而生的智慧,就不是佛法,那就不叫覺,不叫做正見。一定要通過禪定,通過清淨心,你看,念佛法門講的一心不亂,就是禪定。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事一心不亂斷見思煩惱,你就曉得,與小乘阿羅漢一樣,小乘阿羅漢就斷見思煩惱,事一心就斷見思煩惱。理一心是分破無明,跟禪家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同樣的境界,沒有兩樣。可見得這個法門雖然是多,殊途同歸,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道理是在此地。

  正像我們現在,現在是天下大亂,天下大亂的根本在哪裡?就是知見太多。這是開放社會裡面,最大的流弊什麼都講自由,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大眾傳播自由,於是乎這個世間充滿邪知邪見,邪知邪見到最後一定毀滅這個世間。什麼都不可怕,邪知邪見充斥在社會上,這是最可怕的,比原子彈還要可怕,這個事情是麻煩。所以在從前專制時代,我們中國這個社會能夠綿延到這麼長久,有它的道理,為什麼?它始終維持一個正知見的水準,不管你怎麼想法,總離不了這大的方向,那就是儒家的倫理道德,總是以這個為標準。你看看歷代,無論他個人怎麼個想法、怎麼個做法,他總是不離開這個大原則,這就是帝王他用政治的力量來護持。以儒家為正統,從漢朝到清朝都沒有改變過,這是我們思想的主流。其次就是佛法,大乘佛法的思想是我們中國的主流。而這兩個主流在中國歷史上,差不多都相當。

  諸位要曉得,儒家思想成為中國主流,是在漢朝時候才建立的,漢以前,儒家跟諸子百家是等量其觀的,沒有哪個特別尊重。這是漢高祖建立了王朝之後,漢武帝才以儒家為主流,特別把儒家的地位提高,把其他各家的地位給它貶下去,開科取士是以儒家的經典為標準,這是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道統儒與佛。佛也是在漢朝傳到中國來,所以在時間上講差不多是相當的,前後也不過就相差一、二百年而已,佛法也就是那個時候進來的,這是中國道統。今天是個民主的社會,國家不能用命令來禁止一切不屬於主流,或者與主流抵觸太過分的言論,現在不能限制。在從前限制,在從前如果是違背倫理道德,那可是大逆不道,是處很重的刑罰。所以現在到在民主時代可不得了。

  民主應當在什麼時候實行?應當在儒家的學說跟佛法的學說普遍弘揚,這個時候來提倡民主那沒有問題。為什麼?社會上正知見的人多,邪知見的人少,正是邪不勝正。現在怎麼樣?正知見沒有了,全是邪見。所以有很多人來跟我說,法師,有好多大專青年、大學教授都信了邪教,這怎麼辦?我告訴他,那是應該的,理所當然。為什麼?人的生活除了物質生活之外,還需要精神生活。如果沒有正知正見,那外頭邪知見他一接觸,他怎麼不去?他當然要去。現在國家又不能夠下達命令來禁止,所以正法的道場少,正法修學的人少,修學邪法的人多,他們的徒眾多,他們有組織。

  佛法裡頭沒有組織,佛法自始至終是教學,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佛法絕對不會拉人來聽,不可能的。佛法講的是你自己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缺少一個都不行,三個條件統統具足,你這一生決定成就。三個條件統統具足,就是佛經裡面講,根熟的眾生,他這一生會有結果的。三個條件裡面只一條、二條,這個可以學佛,可以給他下種子,在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我們今天聞到大乘佛法多生多劫之前薰習成種,三個條件沒有同時具足。要到同時具足,我們起碼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菩薩身分,不會再到此地來了。三個條件總是缺那麼一條,沒去得成。這一生當中明白了,好好的要把三條具足,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統統要具足,那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所以講到「行解差別」,我們就看到今天這個社會的可怕,值得我們警惕,雖然可怕決定不能灰心。諸位要記住,達摩祖師當年到中國來,就給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他離開他的故鄉印度到中國來,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從印度到中國真是萬里迢迢。到中國來怎麼樣?沒有一個志同道合的,中國佛法雖然這麼興盛,他跟哪個談都不投機,到最後沒有辦法,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沒有同志。他等了九年等到一個慧可,遇到一個志同道合的行了,這一個志同道合就能傳燈,他的法就不斷滅,有一個人繼續把他傳下去,這是二祖。二祖傳給僧璨,三祖僧璨傳給四祖道信,四祖道信再傳到五祖是弘忍大師,一直到六祖才開花結果。所以要沒有耐心怎麼行?如果當年達摩祖師一看沒有人算了,我回去吧,那中國的佛法也就沒了。

  一定要有耐心在那裡等,如果說真的沒有這個因緣?不會,你要真有這個心,諸佛菩薩會投胎到這裡來接你的法,會有再來人來!不怕等不到,怕的是你沒有耐心。佛法,諸位要想想,現在這個世間既然邪說橫行了,佛法有沒有復興的指望?給諸位說決定有。怎麼曉得有?釋迦牟尼佛的末法一萬年,現在才過一千年還有九千年,佛法焉得不興!佛的法運也就跟我們人的命運,五年一轉運,有好運的時候,也有不好運的時候。現在佛的運是走到最低的時候,走到最低了慢慢就要往上升,這是一定的道理。魔、外道這個運現在走到最高的時候,佛法低了它就高,佛法將來運高的時候它就低落下去,這是一定的道理。為什麼曉得低落?佛法只要有人宣揚,世間人的確是個聰明人,所謂是「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

  現在外道很多,沒有比較,這些人沒有接觸到正法沒比較,這個不錯,真好。等到他一聞到佛法,這個比那個還要高明一點,他自然就過來。所以對於這些邪魔外道,你看我向來的做法,對他們是敬而遠之,我不批評,各行各的道,各講各的道,我沒有說他們一句壞話。你們聽的人,兩邊比較比較那就明白了。我不但不說他壞話,我還去捧他,還說他好話。所以正法興盛,邪法自然衰退,社會才真正有安和樂利。不然的話,安和樂利只是我們的理想、願望,不是事實。西方人求真善美,真善美在佛法裡面才能夠實現,佛法不能夠發揚光大,真善美只是一句空頭口號而已。

  我們看,菩薩『以方便力,普現其前』,注意這個「普」,是以平等普遍的示現在其前。『隨宜調伏,而成熟之』。「調伏」就是教化,「成熟」就是功德圓滿,這都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學要「隨宜」,決定不能夠勉強。調是講調身,我們常說「身口七支,以戒律為標準」,調整我們的行為,也就是我們過去所講的修身。伏是降伏其心,就是要伏煩惱,這就是修心。成熟剛才說過的,善根、福德、因緣三者在一生當中具足,這就是成熟。成熟裡面這個相也有淺深程度上的不同,淺顯的那就是帶業往生,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那是成熟,哪怕是下品下生他不退轉。到西方極樂世界諸位要曉得,就叫做最後身,因為他一生成佛,他最大的一個便宜就是無量壽。像佛在一般經典裡面告訴我們,講凡夫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需要多少時間?要三大阿僧祇劫。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壽命是無量壽,那三大阿僧祇劫在他,就像我們人壽一百歲,要幾天才能學得成佛?三天,那個太簡單了,太輕鬆了。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成佛,好事在此地。中等根性的人那是事一心不亂,他成熟就快了,他不必住凡聖土,一到西方就住方便有餘土。那個更高一等得理一心不亂的,那就更快了,跟《華嚴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完全相同。在此地念《華嚴經》,念的這麼多佛菩薩,這麼多的善友,一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個個都很熟:你大名我過去早已經久仰了,你這個事情我也聽說了。非常親切,跟老朋友見面一樣。所以讀讀《華嚴經》,到西方世界絕不陌生,這些人統統在西方世界,那熟人多。所以一定要把經念熟,朋友多了。

  我跟大家講的都是真話,句句真實。所以功夫成片帶業往生是成熟,下等的成熟;事一心不亂,中等的成熟;理一心不亂,上等的成熟,都叫做成熟。如果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不能算完全成熟。即使在這個世界你修禪,你已經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算不算成熟?不算。為什麼?再一投胎有隔陰之迷。自古以來這些禪宗大德迷失了本性多得是,我們在禪宗語錄裡面都看到,大家所熟知的蘇東坡,是五祖戒和尚再來的,那都是大徹大悟的,一投胎做了富貴人,把前世都忘掉了。所以這個世間國王大臣、大富長者,前生都是大修行人,這一轉世迷失了自性,幾個人能再接著幹?不容易。所以唯有往生西方世界才算是成熟。

  我在此地敢這麼肯定的說,斬釘斷鐵一點不懷疑的這樣說這個成熟,是因為本經到最後的結束,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是憑這個來說的。不是我自己毫無依據的在胡造謠言,我是有根據的。因為末後,最後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可見得往生極樂就是成就。所以本經裡面,凡是所說的成熟、成就,都可以指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這部經它最為主的就是普賢菩薩,《華嚴經》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庶男,這兩個人都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可見得全經談的成熟、成就,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指什麼?我們讀經、研究經,能夠把這點看清楚,就沒有白讀。

  五十三參裡面一頭一尾,一開端吉祥雲比丘教善財童子念佛法門,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當中是代表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哪個法門,念佛是主流,它要不入主流,不能成就。好像這枝枝葉葉當中是個主流,入了主流就算成就,所以古德才講「八萬四千門,念佛為第一」。我們在過去對這個話不大相信,總是認為這是淨土宗自己標榜自己。我一直是到讀《華嚴經》才覺悟到,淨土宗祖師絕不是像世間所講的,「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不是的,真有道理,真正覺悟到八萬四千門,念佛為第一,真正覺悟到。

  好了,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只好講到此地。底下這就是細說,細說這個菩薩在一切世間,細說裡頭舉了許多的例子。這些例子很像觀世音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章」裡面,平等救護一切恐怖的眾生,很類似。好,我們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