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大願精進力夜神章  (第三十一集)  1988  檔名:12-005-0031

  請掀開經本,八百八十五面第六行,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普化眾生。令生善根解脫門。】

  從這裡看起。這一段經文是在這一章裡面第五大科(就是大段落),這一段落是「謙己推聖」。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每一參經文都是分為六段。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觀察到菩薩都是很謙虛的,對於別人非常的推崇,在此地我們又看到了。但是這經文裡面,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第一句就說出他自己修學的這個法門,他就是用這個方法修行證果的。現在我們從表面上來看,他是八地菩薩。這個『我唯』就是謙虛的話,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唯獨就知道這一個,其他的我都不知道,這很謙虛的話。

  我們從這一部經整個的看來,也就是五十三參,我們得到一個很大的啟示,那就是菩薩修行,此地所說的菩薩,有男女老幼、有各行各業,五十三位當中,出家的只有五個人,其餘的統統是在家人,個個都修成菩薩,都去成佛了。你要去看他的門道,沒有一個不是專修,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留意。修行只能修一個法門,一個法門是一門深入,沒有不成就的。一門通了,一切法門都通達,沒有哪個法門說不通達的。為什麼菩薩說我唯獨知道這個法門?這就是謙虛的話,因為我修這個法門成功,你來訪問我,到我這來參學,我當然可以教給你、傳授給你。你問別的法門我不是不知道,我也懂,可是什麼?另外有別人他專修這個法門的,我們應當把他介紹給他,介紹給別人。不必說你不要去參學,在我這裡行了,我樣樣都通,你學什麼我都可以教你。這樣一來,就變成了貢高我慢,是自讚毀他,這個是不順法性,不順性。所以煩惱裡面,除了貪瞋痴,就是傲慢,你才曉得這個東西嚴重,障礙我們明心見性。不但障礙明心見性,連我們念佛想求個一心不亂、想求個功夫成片,都被他障礙了。所以要想自己修行成就,必須先把這些障礙一層一層把它淘汰掉,我們修學,所謂菩薩道上就沒有障礙,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菩薩這個法門,前面曾經介紹過,現在我們又念到了,也許有一些初來的同修沒有聽到,我們再略略的補充說幾句。他這個法門的名稱叫做『菩薩普化眾生令生善根解脫門』,這個法門的名稱是如此。從這名稱裡面我們能看到,菩薩必須要教化眾生,所謂上求下化,這是菩薩的事業。沒有一個菩薩是不弘法、不利生的,沒有,那這個菩薩你找不到的;阿羅漢有,阿羅漢有不度眾生的,所以小乘自了漢。但是阿羅漢不度眾生,並不是完全不度眾生,眾生找到他那裡去了,拜他做老師,他一看這個眾生有緣,他喜歡了,他就教他;他不喜歡,他不收你這個徒弟,你就沒有法子,他也不教你。所以阿羅漢教化眾生是被動的,是要人去找他的;菩薩不然,像《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那個為諸庶類就是為一切眾生。眾生沒有去找他,菩薩主動的去找眾生,去找他來教化他,這是菩薩。因為菩薩他的身分,好像跟大家是平等的,都是佛的學生,菩薩也是佛的學生;我們現在初學也是佛的學生,就好像他是我們前期的學長一樣,不會擺什麼架子,主動來幫助我們。所以菩薩一定要幫助佛教化眾生。

  底下這一句是教化的目的,「令生善根」,這才是菩薩道。善根有世間善根、有出世間善根,世間善根叫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所以諸位要曉得,貪瞋痴在佛門裡面稱之為三毒煩惱。煩惱多,沒有比別的更嚴重的,我們講的八萬四千煩惱,講無量無邊的煩惱。這個煩惱從哪裡生的?能生這麼多的煩惱,那是什麼?這個叫根,根是能生的意思,就是貪瞋痴。貪瞋痴要是不拔除,問題非常嚴重,不但我們道業不能成就,在六道輪迴裡面,它是三惡道的業因,這個就麻煩。貪心墮餓鬼道,不管你貪什麼,只要貪心。我這個世間法不貪了,我還貪佛法,那將來到哪裡去?還得到餓鬼道去。為什麼?這個成佛,不是叫你貪心換對象,是要叫你貪心滅除才行,你有了貪心就不行。

  所以我走的地方很多,也見過許多修行的同修,甚至於出家的法師,世法不貪了,喜歡佛像,這個事情很麻煩,那個喜歡就是貪心,不能喜歡。所以古來祖師大德教給我們,供佛像,不要供那個古董,不要供很名貴的,為什麼?貪心,增長貪心。供個普普通通的佛像,人家拿去了,拿去也無所謂,你就不會天天提心弔膽,供一尊好的佛像,出個門都怕人進來把它偷去,這天天提心弔膽,這個錯誤。所以我見到有很多喜歡佛像的,他佛像收集得很多,別人來請一尊,他不肯,不能割愛,他愛佛像。還有喜歡經書的,這個東西也很麻煩。這是我舉兩個例子來說。這都是替自己找麻煩,喜歡佛像,你將來死了以後,你那個貪愛之心不捨,一個就是做鬼道去了,去當餓鬼去了。另外一個就變成畜生,畜生道他還是離不開佛像,佛像裡頭長一些蟲,那都是喜歡佛像的那些人去投胎去了;喜歡經書,那書裡頭有蛀蟲,他就變那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什麼都要放下,什麼都要放下,決定不能有貪愛之心,有貪愛之心,那你是決定出不了三界。阿彌陀佛也沒辦法,也沒法子接引你去的。所以第一個要斷貪心,世出世間法都不貪愛。

  第二個,瞋恚心。瞋恚是地獄的業因,經上常講,「火燒功德林」,什麼火?瞋恚之火。所以在逆境裡面,你要把它看淡,不要認真,不要去計較,不要生氣,生氣吃虧的是自己,與別人不相干。自己吃虧,把你所修的功德全都燒光。功德是什麼?是定、是慧。你看,一生氣了,哪裡還有定,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一發脾氣,定慧都沒有了,所以這個是要曉得的。順境裡頭不生貪愛,逆境裡頭不生瞋恚,我們真能做到這一點,這個修行才算是能把握得住,才能夠上軌道。

  第三,不愚痴。不愚痴就是世出世間法樣樣清楚、樣樣明白,這就是不痴。如果說我也不貪、我也不瞋,但是樣樣都不清楚、不明白,這不行,這是愚痴,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所以貪瞋痴果報在三惡道。所以佛在一切經典裡面勸我們,要斷三毒煩惱。斷三毒煩惱,誰得好處?自己得好處,與佛菩薩不相干,是你自己得好處。這個是世間法的三善根,世間善根是出世法善根的基礎。

  所以今天學佛,說實在話,在家同修學佛的成就比出家的殊勝,比出家的多。我看到許許多多往生的,預知時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都是在家人,出家人反而很少,你想想那個原因在哪裡?都是被貪瞋痴害了。說個老實話,現在修行,在家容易放下,出家反而不容易。因為在家,他這個境緣,所謂是緣是人事環境,境是物質環境,他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面都小,都不大,換句話,這個貪瞋痴的幅度小。這一出家了,不得了,廟愈蓋愈大,還在比賽,徒眾愈來愈多,一天到晚想動腦筋,怎麼樣對付這些徒眾,把這些徒眾抓到,不要讓他跑掉,天天搞這些去了,天天在增長貪瞋痴。所以這修行的功夫不如在家人,這個是事實。廟大了,住眾多了,換句話,逼著你,你不搞也不行,你不搞也不能維持。你要想維持,換句話說,天天增長貪瞋痴,這是路完全走錯了。

  所以現代出家人,沒有從前出家人那個福報大。以前寺廟是十方常住,那個產業是公家的,不屬於哪一個人的,任何出家人都可以去掛單當清眾。你當了清眾,寺廟裡的什麼事情都不要管,你真的可以用功。客人來了,到寺廟裡,出家人見到理都不理,招呼都不打。所以我過去,初在台北講經,有個曹居士,很熟的,他是青島人。過去在大陸期間,青島有湛山寺,就是倓虛法師的道場,他們偶然也到那個寺廟裡去燒燒香,他就說了,裡面出家人架子好大,見到人理都不理。從前寺院確實如此,招呼客人有知客師,由知客師去招呼,有照客去招呼,他們清眾決定不跟你打招呼,理都不理你,你叫他他不理你,他心在道上,那個可以。現在不行,現在這個寺院情況跟從前不相同。所以這是我們要找出障礙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不能成就?你把這個障礙找到了,然後把這個障礙消除掉,我們就能成就。這個方法,我相信諸位都能夠接受的,就這個講法。

  出世間的善根只有一個,就是精進,你看經上說得很清楚,釋迦牟尼佛講,他跟阿難尊者在過去生中他們兩個是同學,兩個人地位平等的,阿難喜歡多聞,釋迦牟尼佛喜歡精進。所以精進的人,他成佛了;多聞的人,他落得很後了,他跟他當徒弟。不但當徒弟,還當個須陀洹的徒弟(初果的徒弟),差好遠,一個是成佛,一個是小乘初果,這是喜歡多聞,這佛在經上說的。換句話就是阿難不精進,在楞嚴會上你們能看到,他還存一個僥倖的心理,不用功、不修行,因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是他堂哥,你們都要修行,我不要,到時候大概我那個堂哥就會把那個什麼禪定、三摩地,馬上就給我了,這哪裡曉得遭了摩登女之難,才知道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誰也幫不上誰的忙,才恍然大悟。可見得修行比那個多聞重要,多聞成不了佛,精進會成佛。

  我們修淨土也是如此,你要是精進念佛,你決定往生;你真精進,可以上品上生。你要每天多聞,天天搞《無量壽經》、淨土三經一論,說得嘴皮說破了,你還是不能往生,這個一點都不假。一定要修行,經上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人問阿彌陀佛,要怎樣才能往生到你那個國土?阿彌陀佛答應得很痛快,念我的名號就決定可以往生。可見得持名念佛這個方法,不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是阿彌陀佛告訴我們的。所以大家一定要認真努力,自古以來,一直到現在,沒有學過教的、沒有聽過經的,不認識字的,但是他老老實實念佛,他走的瑞相都非常好,這就是給我們做的證明。

  講經、研讀經典,目的在哪裡?目的是斷疑生信,所以它是個方便法。我們有疑慮、有懷疑、有顧慮,心放不下,這才給你講經說法。你真正相信了,死心塌地相信,再也不懷疑了,再也沒有顧慮了,這經就不要聽了,這一句佛號就決定成功了。所以這天天講經說法,就是因為這個法子難信,難信之法。信了,那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所以菩薩教化眾生,是令一切眾生生善根。解脫是成就、是證果,既然證得解脫了,當然法身、般若都得到,三德祕藏,不會說得一個,那兩個得不到的,沒有,一個得到,三個都得到。所以在此地,他是代表的八地菩薩,圓教的八地。

  下面這是讚歎別人,前面這一句是謙虛自己,無量法門裡面,自己只懂得這一個法門。

  【如諸菩薩摩訶薩。】

  『如』就是像,像別的那些『菩薩摩訶薩』。這個名詞在佛經裡面是很常見的。為什麼說「菩薩」,又要說「摩訶薩」?摩訶薩是大菩薩,這樣說法就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全部包括了。因為單講菩薩,從初發心到三賢的菩薩,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我們都稱菩薩;摩訶薩,那是登了地了,從初地到十地,到等覺,等覺我們通常也叫十一地,這十一個位子是大菩薩,就是三賢十聖,這個摩訶薩就是十聖,所以這統統包括了。要就《華嚴經》來說,《華嚴經》上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換句話說,此地所講的菩薩不包括十信位的菩薩。從初住開始,這個是《華嚴經》上的當機者。如果我們放寬來講,初信位也包括在其中。這是這個名詞的解釋,這就是說,像那些三賢十聖那些菩薩們,他們智慧、德能那就大了,意思就超過我了。

  【超諸世間。現諸趣身。】

  這個底下一共是有十四句。第一句,他有能力隨類現身,就像《普門品》上觀世音菩薩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示現什麼身分,他有這個能力,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要想度眾生,必須現跟那個眾生同類身,你才能度他。菩薩要度我們人,他一定要現個人身,來給我們講經說法;他要度那些豬、狗,他一定現個豬身,他跟豬混在一起,天天跟牠講經說法。如果現個人身,把一群豬找來跟牠講經說法,牠聽不懂的,這不可能的事情,一定要現同類身,他有這種能力。第二句說:

  【慧眼明徹。永離痴翳。】

  他有智慧,他不迷,『痴翳』就是代表迷惑顛倒。他跟眾生在一起,跟六道眾生在一起,在人道,他現人身分;在鬼道,他現鬼身分;在地獄,他現地獄身分,他不迷,他有這個能力,他有定、他有慧。

  【不住攀緣。無有障礙。】

  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學。學,你像前面講,這個隨類化身我們學不到,學不到也要學,不能說不學了。那怎麼個學法?人當中也有很多類,像經上講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遇到哪一類的人,你就跟他說哪一類的好話,他就容易接受了。換句話說,我們跟中國人講《華嚴經》有中國人的講法,跟美國人講有跟美國人的講法,這個就是類似的,先度群生,這就叫觀機,應機說法。決定不可以去用一個死板板的講義到處去宣講,那是決定講不通的。所以這個經活活潑潑,所謂是見人就說人話,見鬼就說鬼話,他才能夠接受,才能夠度得了這些眾生。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不迷,不為境界所迷,一定要常常提起自己的觀照功夫,要真正了解這個世間,世間是無常的,在這個世間,自己要明白,你一樣都得不到,這是真的,一樣都得不到。真正觀察清楚了,曉得一樣得不到,我一樣都不要,我身就輕鬆,所以看破、放下,你放下就自在,身心沒有一切牽掛。

  可是淨土法門還有個很妙的,西方極樂世界你可以得到,念念念阿彌陀佛,將來決定生西方淨土,那個可以得到的。這裡什麼都得不到。你要是聰明,得到的,我們要努力去爭取、去求得;得不到的,趕快放下,不要在這個裡面生一些無謂的煩惱,這個就是『慧眼明徹,永離痴翳』。『不住攀緣,無有障礙』,不攀緣,佛教我們隨緣,不要攀緣。攀緣就有得失,就有苦惱、有煩惱;隨緣沒有煩惱,沒有得失。哪個地方有緣,有緣我們多住幾天;沒緣?沒緣,歡歡喜喜離開這個地方。這個世界是個大旅館,我們在這裡可以盡情的去受用,知道一樣也不是自己的。所以要學隨緣,不要攀緣。

  【了達一切諸法自性。】

  『自性』是空寂的,自性就是本體,一切法相有體無,體沒有。在有情眾生,我們叫它做佛性;在無情的眾生,我們講植物、礦物,叫它做法性。但是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二性,一性無二性。這個拿現代哲學裡面所說的,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我們佛家叫自性。現代哲學家叫本體,哲學家對這個本體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古今中外的哲學家都沒有搞清楚。佛經裡面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我們要明瞭、要通達。真正明瞭通達了,這就見性了,明心見性,你也在此地稱呼裡面,菩薩摩訶薩這一類裡頭。為什麼?你見了性,見了性就是法身大士。見性,我們一生可不可能做到?可能。問題就是你想不想見性?你不想見性,那沒法子了;你想見性,想見性要排除障礙自性的那些東西,要把這些東西排除掉,你的自性就現前了。那這是什麼東西障礙?還是貪瞋痴,就是這個三毒煩惱障礙了自性。如果再說得多一點,就是貪瞋痴慢疑、邪見,這六個根本煩惱障礙了自性,這六個根本煩惱要是除掉,見性就不難了。這樣說起來,這個斷煩惱非常非常的重要,這是真的。用什麼方法去斷煩惱?這方法太多了,所以說八萬四千法門,法就是方法,門就是門道,門道、方法很多。可是最有效的方法無過於念佛,這個方法方便、巧妙,人人都會用。

  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這個念頭才起,這個念頭就是貪瞋痴慢疑的念頭、邪見的念頭,念頭才起,馬上換成阿彌陀佛,就用這個方法,就能斷除一切煩惱。你也不要分析這個煩惱是什麼煩惱?是貪、是瞋、是愚痴、是傲慢?不要去分析這個,只要他一起念,立刻就把它轉過來,古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什麼?換成阿彌陀佛,你要換得快,不要叫這個念頭相續,不要叫它相續,叫它立刻就換過來,這就是念佛法門裡面斷一切煩惱的方法。他的方法的確是妙,不但能破見思,還能破塵沙、無明,這是其他方法比不上的。到你念到一心不亂了,這個一心不亂不要求,不必求一心,煩惱少了,一心就接近了。哪一天煩惱斷了,一心就現前,一心就是自性,一心就是真心,就是我們的本性,就是此地講的自性。所以一心得到了,就是此地講的「了達一切諸法自性」,你就明瞭通達了。為什麼說不能求一心?諸位想想,我一天到晚念佛,念了我怎麼還不得一心?你這個念頭就障礙你一心了。一心裡頭沒有雜念,怎麼還跑出來「我怎麼還沒有得到一心?」,不可以有這個念頭,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那個才是自性清淨心。

  【除滅眾生無明黑闇。】

  這是在煩惱裡面提出的根本煩惱,就是『無明』。「無明」就是對一切法不明瞭,就叫無明。本來我們對於一切法都通達、都明瞭,現在不明瞭、不通達了,這就叫無明。所以無明是愚痴。怎樣才能除滅無明?一定要修定,一定要開慧。所以諸位要曉得,定只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定只能伏,斷不了的。智慧開了就斷了,所謂是轉煩惱成菩提,那要靠智慧。慧從哪裡來?不是從研究經典上會得來,不可能的事情,是要從定當中得來的。佛門裡面常常教我們讀誦大乘,他那個讀誦大乘的方法跟我們世間念書的方法不一樣。他念經的方法是戒、定、慧同時修行,所以這個念經的功德很大。這個念經,你說餓鬼道,甚至於天人都能夠超度他,要那樣念才行。一面念,一面想這裡頭的意思,甚至打妄想,這沒有用處的,這是前面都曾經跟諸位說過許多。所以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樣讀經能得定、能開慧。

  【善能觀察一切諸法。】

  智慧開了,對於一切法,世出世間法都不迷惑,都清清楚楚的。

  【善巧方便微細思惟。】

  他思惟什麼?這個地方絕對不是像我們凡夫用這個思惟思考,不是的。諸位要曉得,菩薩的聞思修,這三個字是三個符號,代表三個意思,與我們普通的解釋不相同。聞是接觸,就是接觸叫聞。思是代表明瞭,不是他去想一想才明瞭的,一接觸就明瞭,從明瞭這一面來說就叫做思。因為我們平常一般人對這個事情要明瞭,要好好的思考一下才會明瞭,所以就用這個思字。實際上他並沒有思,他一接觸就明瞭,這明瞭當然就不迷惑。所以從不迷就叫做修,從明瞭就叫做思,從接觸就叫做聞,所以他這個聞思修是同時的,沒有先後次序的,這個諸位要知道。以後凡是看到經典裡面,尤其是大乘經典,講到思惟都是這個意思,隨便說一個字,它三個都連在一起,你講聞一定有思修,講思一定有聞修,因為它三個它是同時,沒有先後次序,這個叫菩薩三慧。所以在這個阿羅漢(小乘)三學之上,三學是戒定慧,在他之上,這是不可以搞錯了的。此地講的『善巧方便微細思惟』,前面講的觀機,這一看到眾生的根機,他立刻就曉得應該要給他說什麼法,這個說法的技巧,這是善巧,用什麼方式來接引他,用什麼道理、什麼樣的理論,這就是屬於思惟了。這叫善巧思惟,接引眾生。

  【得無我智。證無我法。】

  行菩薩道,在六道裡頭不被環境所迷,這一句是非常重要。《金剛經》上也說得很好,釋迦牟尼佛教給須菩提,須菩提要行菩薩道,教化眾生,請教釋迦牟尼佛,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度化眾生?佛給他講了兩句話,那就是一個原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就可以教化眾生。不取於相,就是不著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著相,就是此地講的『得無我智,證無我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種態度行菩薩道,於別人有利益,於自己更有利益,自己的功夫就是在這個地方去歷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什麼?就是參的這個,參的這個「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叫真正修行,真正用功。有一些人他怕,他不敢接觸外面境界,一接觸境界自己就把握不住、就亂了。永遠不敢接觸,那換句話說,永遠不能成就,這是真的,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你都不能成就。只有一個例外,關著門在家裡老實念佛,行,還能成就,除這個辦法之外,沒有一個辦法你能成就的。所以念佛法門它攝受的眾生廣,什麼方法都不能度的,它還能度,這個法門的殊勝就在此地。

  可是我們明白這個理,我們在境界上要能夠禁得起考驗,這個裡頭就要有像禪家講的,有觀照的功夫。什麼叫觀照?實在說,觀照是用意識心,所以我們每個人做得到。觀照就是不迷,我在這一切境界裡,一切境界好壞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的境界裡面,剛才講了,提醒自己不要有歡喜心;不好的境界,也要提醒自己不要不高興、不要生煩惱。為什麼?離開這個境界,我到哪裡去修去?我要把我的貪心修掉,我要把我的瞋恚心修掉,我到哪裡去修?我面對著我歡喜的人、歡喜的物,我才能把貪心修掉;我面對著冤家對頭,我才能把瞋恚心修掉。我都不要這些境界,我這個心到哪裡修?沒地方修。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叫帶業往生,為什麼?你沒修得掉,你天天不怕境界來磨鍊,你把這個貪心、瞋心、愚痴心,在這裡頭去鍊,鍊到最少的程度,這樣往生你品位高,你帶的這個業少,你到那裡品位就高。你禁不起境界的磨鍊的話,你就帶得多,你往生的品位就低。

  由此可知,離開眾生,沒得地方修行。像那個磨刀一樣,要把那個刀磨快要磨刀石,離開那個石頭,刀怎麼樣會磨快?我們把這個貪瞋痴、煩惱,就像那刀上那些鏽一樣,骯髒東西,誰替我們磨?境界就是磨鍊的。所以菩薩修行,自行化他,勸化眾生是讓他得利益,跟眾生在一塊相處磨鍊自己,要把自己的煩惱習氣連根把它磨掉,所以你沒有人怎麼行!有一個冤家對頭,一看到你就生氣,天天找你麻煩,你要曉得那是你的大善知識。假如沒有他,我瞋恚心怎麼會發現?我心裡不高興,曉得我煩惱起來了,你看立刻就照住了,這個就叫觀照。所以觀照的時候,就是不被境界所迷。觀照久了就得定,得定就叫照住。所以照住,你這個心不動了,觀照的時候心還動,一生氣,一氣起來馬上就知道,那是我錯了,我要修行,我又何必這樣計較?我要生他的氣,我就對不起老師了。他是來替我斷瞋恚的,那我再一生氣的時候,我不是又糟糕了嗎?等於那個老師來考我的,我一不生氣,考試就及格了;他一叫我生氣我就生氣,這考試就不及格。這個就是觀照的功夫。

  所以順境裡面提醒自己不貪愛,逆境裡面提醒自己不生氣,一切境界裡面自己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愚痴,這就是一個修行的方法。所以修行離不開處事待人接物,道場在哪裡?從早到晚,睜開眼睛,接觸的境界,統統是道場。功夫在心裡頭做,這叫真修行。所以念佛法門,提起這一句佛號,這一切妄念,貪瞋痴煩惱都沒有了,統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功夫最深的就是照見,你看《心經》裡面「照見五蘊皆空」,那個見就是見性,所以那是最高的一個層次,從觀照,到照住,到照見。我們換句話說,這個觀照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警覺心,他警覺心很高,所以他不迷。一念迷了,第二念就覺悟,這個是警覺心。照住就是禪定,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講,就是事一心不亂。照見就是理一心不亂。所以照住必定是見思煩惱斷了,照住那最低限度是破一品無明,這就照住了。

  【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恆無休息。】

  所以前面都是講自己做的功夫,自己成就了,要幫助別人,要把佛法發揚光大,要發心教化眾生。『調』是調和,『伏』就是降伏,將眾生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要能伏得住,他這個性情乖異,要能把他調和,這個都是講教學的目標。

  底下講發心要長遠,要有恆心,不休息。

  【心常安住無二法門。】

  『無二法門』,在本經裡面說,就是一真法界。這一品就是「入法界品」,《四十華嚴》,它這個題目是「入不思議境界」,這個不思議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裡?就是我們眼前。所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不是二,你在這個境界裡面,有分別、有執著,這就叫十法界;如果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個法界就叫一真法界。離開了分別執著妄想,法法平等,法法圓融,所以佛與大菩薩住一真法界,我們住十法界。而不是十法界之外另有一個一真法界,那就錯了,沒有這些事情的。這就是心要常常安住在一真法界裡面。要是拿西方淨土來說,可以說四種淨土都是一真法界,這是西方不可思議的境界。一般講是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這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但是西方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它裡面那一切的享受、受用,那是一真法界。所以這個四淨土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四淨土是佛為我們方便說,真正到西方境界,那是說不出來的。

  【於三寶境得不壞信。】

  這就是對三寶有堅定的信心,決定沒有懷疑。

  【究竟了知諸行生滅。】

  這一句話,實在講也就是真正觀察到一切諸法的真相。

  【善說三世清淨實際。】

  『善』是善巧,有辯才,有巧妙的方法,能把甚深的事理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通常講的四無礙辯才。

  【普入一切諸言辭海。】

  這就是一切言語沒有障礙,能夠通達一切言語。到這個地方一共是十四句,這十四句都是讚歎那些菩薩摩訶薩,他們有這樣的智慧,這樣的德能。底下說: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海。】

  這謙虛了。我比不上他們,我沒有這個能力來讚歎他們,說他們種種的功德,我說不出來。

  【彼勇猛智。彼心行處。彼三昧境。】

  『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正受。正受也就是禪定,他那種定功,那種定中的境界。

  【彼解脫力。】

  『解脫』是自在。

  【彼自在門。】

  『門』就是法門,接引眾生的法門。

  【彼神通事。】

  像這一些舉的這些例子,菩薩謙虛,我沒有辦法能說得出來,我知道的很有限,都比不上這些菩薩摩訶薩們。這樣的求學態度我們一定要學習,要學菩薩謙敬。這個謙敬是對一切眾生。或者我們平常一般人,對確確實實勝過我的,我們對他有一點恭敬心;跟我差不多的,這恭敬心就沒有了;不如我的,我都瞧不起他,這是我們一般人的現象,這個現象障道。這個現象說老實話,叫業障,不但障礙你念佛,一心不必談了,功夫成片你都得不到,而且障礙你的慧解,你天天研究經、讀經,都是你意識裡頭的境界,你不能開悟。意識裡頭見解免不了有錯誤,把這個意思錯解了。所以真正讀經,要想求智慧的人,我在講席上也常常說、常常勸導,可是沒用,沒人聽,沒人肯相信。應該怎麼讀法?不求解,你只記住一句話,經典沒有解釋,這是真的。經典有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沒有解,你只一直念下去,它有無量解;沒有意思,你展開來,會有無量的意思。這個意思是真的、是假的?給諸位說,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怎麼說不是真的?譬如我現在一展開看到這個意思,再過幾分鐘我就沒有了,它不是真的。怎麼說不是假的?我看到了,我講給你們聽,你們都聽清楚了,這不是假的。我下了講台之後,這一個半鐘點講什麼東西,我一句都不知道。我勸你們在這上下功夫。明天再翻到這一頁,再跟諸位講,也講得頭頭是道,跟今天講得不一樣,那你就曉得它不是一個意思,不止一個意思,所以它本身沒有意思,它起作用的時候是無量義。所以你要是真正體會到了,我們到外面去講經,要不要準備?不要準備,準備什麼?清淨心,心愈清淨愈好。

  我這次到新加坡,新加坡有四、五個地方請我講演,因為時間不夠,最多的一個道場講四次,其餘都是一個道場講一次。他們問我,法師講什麼題目?我說沒有題目。講什麼內容?沒有內容。他們都覺得奇怪,問了,我說到時候我看到人再說,我看不到人,我不曉得;看到人,我就有話講了。他們也有錄音,也有錄影。講完之後,你們聽聽內容,給它想個題目、標個題目好了,我沒有題目。這是我告訴諸位的真實話。所以讀經要不求解的這個心,會開悟。因為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求清淨心。我們裡面動一個念頭,那是妄想,那不是解義,那是打妄想。所以這一點我們要知道。讀經重要,比我們研究註解重要得太多了。研究註解的時候是可以做參考,就是把古人他們那些悟處提給我們做參考,我們有沒有他同樣的悟處,或者我們有些悟處超過他,有一些悟處還比不上他、不及他,這是做參考的。所以佛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菩薩所作的論,那都還是人,他沒成佛。

  到這一段,就是謙己推勝。底下一段是指示後友,就是介紹下面一位善知識,讓他去參學。

  【善男子。此閻浮提從菩提樹。恆河西北。迦毘羅城。有一園林。名嵐毘尼。彼園有神。名妙威德圓滿愛敬。汝詣彼問菩薩云何修菩薩行。生如來家。為無盡燈。光明照世。盡未來劫。難行能行。而無厭倦。】

  底下這一位也是神,他是林神,林神在我們中國人俗話講樹神,他是個樹神,這樹神很了不起,九地菩薩。在佛經上說,樹木高度超過一個人,就有樹神。樹神從哪裡來的?樹神多半是鬼神,鬼神看到樹木有這麼高,依這個樹木而住,他住在這個地方。並不是這個樹成了神,不是的,是鬼神寄居,把它當作房子、把它當作家,他住在這個地方,是這個意思。這位菩薩是九地菩薩,他用樹神的身分,大概是眾生機緣成熟,要度這些樹神,依附樹木而住的這些鬼神,他要度他們,當然要跟他現同類身。所以我們不要看這些都是那麼大的菩薩,為什麼統統有鬼神的身分?你曉得他是應機說法,同時也叫我們不敢輕視鬼神,鬼神裡面有許多佛菩薩示現在當中。

  這個地方是『嵐毘尼』,「嵐毘尼」是梵語,在這個『迦毘羅城』,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釋迦牟尼佛也就在這個園出生的。嵐毘尼翻作中國的意思,是快樂、殊勝、圓滿、光明的意思,所以佛他出生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相傳在古代有天女下生到這個地方,所以才起這麼個名字。現在在本經裡面它代表九地,九地菩薩光明普照,所以它有總持光明普照的意思,這是地方表這個法門。這位善知識,就是這個樹神,這位樹神他的名字叫『妙威德圓滿愛敬』。我們看了這個名字就曉得,這位神充滿了智慧,實在講九地菩薩。九地菩薩這是教化眾生,九地是法師地,就是他的身分是法師,他是教化眾生的,所以他的智慧圓滿無缺。

  這個園在「迦毘羅城」東面二十里,就是當初摩耶夫人生釋迦牟尼佛的地方。因此這個大願精進力夜神叫他到那裡去請教,你去請教那位善知識,請教這個林神,你去問他,『菩薩云何修菩薩行』,就是要怎樣修菩薩行?在前面我們聽到善友教導是兩句話,云何修菩薩心,云何學菩薩行,都是這兩句,這一段它特別,後面有這麼多話。『生如來家』,因為那個地方是佛出世的地方,同時九地菩薩是剛才講了,法師位,他要代佛說法的,所以特別有這一問,問『生如來家,為無盡燈,光明照世』,這幾句話都是形容弘法利生。『盡未來劫』,這是講時間之長。『難行能行,而無厭倦』,自行化他,永遠不疲不厭,這也是成功的祕訣。

  諸位如果細細的去看看《高僧傳》、看看《居士傳》,或者念念《二十五史》裡頭的列傳,你就會發現,自古以來成就的人都是有恆心的。特別是佛門,親近一個老師,少則十年,多則一生不離開,所以他能成就。一生住一個道場,絕對不是天天到外面去換新鮮地方、去找新的善知識,不是的,那樣不會成功的。參學在什麼時候?是在自己道業上成就了,這個時候才出去參學;換句話說,在老師會下畢業,這有參學的資格了。參學最低的標準是能夠辨別真的佛法、假的佛法,你有能力辨別,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善惡,你有能力辨別,這個時候老師才叫你出去參學。像善財一樣出來參學,參學完畢之後,智慧圓滿了。這參學就是什麼?歷事練心。因為原來跟一個老師,你接觸的面太小,你歷鍊的機會不大,叫你出去參學,好的環境、壞的環境,相差很懸殊的,你天天可以接觸得到,在這個地方磨鍊你自己的習氣。到你自己習氣淘汰盡了,智慧圓滿了,德行也圓滿了,那你就看看哪個地方與你有緣分,你就到那個地方去做道場,去度化眾生。去開道場,教化眾生了。自古以來,幾乎統統是這個樣子,沒有例外的。

  所以史傳不可以不讀,讀了有很多好處。看成功的人他怎麼成功,失敗的人他怎麼失敗的,我們把他這個原因都找出來,我們學成功的,避免那些失敗的,我們怎麼會不成就?當然成就。所以要有恆心,要有毅力,不疲不厭。尤其現在我是常常勸勉諸位同修學一部經,學一個法門。一部經,你把它從頭到尾,學上個一千遍、兩千遍、三千遍,你這個根才扎下去,你才有悟處。為什麼?你能讀幾千遍,你的心定了。你心不定,決定不行,念了一遍,不想再念第二遍,他心不定。所以見異思遷,看看這個也好、那個也好,這個也摸一下,那個也去動一動,永遠不能成就。所以心要定在一部經上,定在一個法門上,這樣能有個三年,就有小的效果,就能看得到了,變樣子了;五年、七年,那就有小成就;十年、八年,那就有相當的成就。沒有別的訣竅,不是說哪個聰明、哪個笨,不是,就看誰有耐心,誰有這個定力,不疲不厭。這是把底下一位善知識推薦給他,介紹給他。

  【時。善財童子。頭面禮敬彼夜神足。】

  這是禮謝,到他這個地方來,這麼久承蒙他的教導、開示,內心裡面的感激。

  【遶無數匝。慇懃瞻仰。】

  這個『遶無數匝』是古印度的禮節,表示什麼?表示依依不捨,像小孩繞著父母轉一樣的,依依不捨。

  【一心戀慕。辭退而去。】

  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這個『辭退而去』,他的這些法門我統統明瞭、統統學會了,「辭退」是什麼?不學他的,還是學自己本來的法門。譬如說我們念佛人,我們遇到這個禪宗善知識,我們向他請教,他把禪裡面的道理統統講給我們聽,我們明白了;他的禪堂我們參觀,我們也去坐個一天、兩天,完了之後老實念佛,不學那一套,這叫做禮辭。你要跟他學了,那就錯了,那你就學雜、就學亂了。這個參學是叫你什麼都知道,你的智慧開了,你沒有一樣不通達。參學之後,我樣樣都通達,我樣樣都不學,我心是定的,真正是像《金剛經》講的,「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我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絕對不受你影響,絕對不會跟你轉。這個參學是定慧兩種成就,一切明瞭,慧成就;如如不動,定成就,兩種成就。所以要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參學。現在的人參了禪,他就真的想學禪去;再參到密,他真的就想學密去了,這個是不夠資格。為什麼?一見到境界,都被人家轉去了,到最後,他一事無成,一樣都不能成就。

  所以像善財,他開頭他念佛,最後他還是念佛,當中念佛決定沒有改變主意。他要是改變了,他不夠資格參學,文殊菩薩不會放手的。所以他決定不會被外境所動搖,這個參學利益就大了,增長智慧,增長一心不亂。這一會就是八地菩薩這一會,我們到此地就講圓滿了。

  還有一樁事情向同修報告的。我上一次從美國回來,帶了一部《無量壽經》的註解,這個註解非常之好,註得非常詳細,很難得的本子,黃念祖居士著作的。這個本子現在還沒有出版過,給我這個本子是打字油印的,他也就是贈送這些比較好的朋友的,還沒有出版過。我回來之後,我就發心把它做成版,我想印一萬部流通。這個經流通之後,對於淨土有很大的貢獻,諸位要念了這部註解之後,可以說對於淨土裡面許許多多的疑問都能夠獲得正確的答案,所以是無量的功德。現在第一次的校稿已經差不多了,但是要很多遍的來校,希望它避免有錯字。第一卷現在已經做版了,二、三、四卷我們這裡有些同學校,這裡人手不夠,想徵求你們同修當中,要肯發心幫忙的。肯發心幫忙,到櫃台去登記,櫃台有個登記表。你們發心,願意校一遍也行,從頭到尾校一遍那是更好;不願意,我們四卷你校一卷也行,就是希望大家來幫這個忙。這校對一遍比念一遍那個印象要深刻多,所以這是自利利他,無量無邊的功德,這是一個機會貢獻給諸位,諸位有興趣的就在櫃台登記。

  好,我們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