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大願精進力夜神章  (第三十集)  1988  檔名:12-005-0030

  請掀開經本,八百八十二面最後一行,這是偈頌第二十二首:

  【我於無量千億劫。學此難思解脫門。諸佛法海無有邊。我悉一時能普飲。】

  從這一首開始。這個以下是講他多劫修行功德成就的大用。這一首很明顯,就是他所修學的,拿現代的話來說,他都能消化得了。而不是像我們一般學的東西很多,學了之後說食而不化,這種情形我們看到很多。世出世間法,這個修學的成就,第一個現象一定是歡喜,學了以後真正歡喜了,佛法裡面講嘗到法味,法喜充滿,這就證明你有了成就,你有收穫了,身心愉快。如果這個法門學得愈學愈苦惱,愈學心裡頭愈煩,這就是這個法門學錯了。不是法門錯了,是你學錯了,也就是說學得不如法。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諸位要知道,如果我們修學沒有這個現象,釋迦牟尼佛何必說八萬四千法門?由此可知,佛說法所謂是應機而說,經上常有個比喻,「應病與藥」。佛好比一個醫王,一個醫生(大夫)一樣,眾生都是病人,每一個人害的病不相同。縱然是同一種病,譬如說最近流行感冒,我們每個人得的感冒,要給醫生(大夫)去看一看,縱然用的那個藥是一樣的,可能分量就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每個人的體質不相同。這個得病的因緣不相同、時間長短不相同、病症不相同,所以同樣是感冒,就不能用同一個方子來治療。

  佛說法也是如此,法是治我們心病的,我們身體有病曉得去找大夫,這心理有病,這就得找佛了。心裡面什麼病?煩惱是病、執著是病、分別是病、無明是病,這個病可深了,必須得找佛。每一個人,我們這個人不是這一生才有的,要曉得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在六道輪迴。怎麼知道一定在六道輪迴?假如你不在六道,你現在就不會在此地了。你現在還在此地,換句話說,你決定沒有超越六道。超越六道你就是佛菩薩,至少是阿羅漢了,你不會再來了。你再來,那也是乘願再來的,絕對不是一般凡夫。由此可知,咱們無量劫來就在六道輪迴打滾,所以這習氣就很重。每個人的習氣不相同,所以佛給我們下這個藥就不一樣。我們是沒有遇到佛,遇到佛了,沒有不成就的。佛就是個醫生,他應病與藥是藥到病除。你看一聽佛說法就證果了,我們在許多經上看,你看那個當機的人,經還沒有說到一半,他就證果了,可見得這個藥很有效。

  我們今天念這些經,怎麼念也不能證果,那個原因就是這個藥不對我們的症。雖然說在一切法門裡面,這個念佛法門是十方諸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就是共同的法門,不管什麼症候都能對治,都能成就,這話是真的嗎?真的。既然是真的,為什麼這麼多念佛的人,他不統統往生?這統統往生,那才算是真的。但是統統往生的確是有的,你像當年東晉時候,慧遠大師在廬山建蓮社(第一個蓮社),參加他這個蓮社念佛的人,一共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往生,一個也沒有漏掉。這個真的就是古德所講的,「萬修萬人去」,一個沒塌掉。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念佛人,一定是自己不如法,所以才不成功。我們仔細想一想,古德教給我們那些原則,確實我們沒有做到,我們違背了,所以我們念佛就念一輩子也去不了。

  要怎麼個念法?實在說,古大德給我們說的方法太多太多,隨便用一個方法都能成就,這就是這個法門的特別處,這個法門殊勝之處。譬如像善導大師給我們講的,身,專禮阿彌陀佛,其他的佛菩薩我們都不禮了。禮是禮拜,我每天拜佛,專門拜阿彌陀佛,我不分心。口,專念阿彌陀佛,意是專想阿彌陀佛,他說要這樣修法,那一百個人修就一百個人去,一千個人修就一千個人去,一個都不漏的。我們想想,我們做到了沒有?我們沒有做到。我們見到什麼佛都禮、什麼經都想念,什麼佛菩薩名號也都想念,怕沒有念到好像對不起他,這個就是夾雜了。這樣修法,雖然他也是《彌陀經》、彌陀佛念得比較多,還夾雜著別的佛菩薩。善導大師也說了,一百個人當中可能有一、二個往生,一千個人當中可能有三、五個往生,就不是一百個一百個往生。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傳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我們不肯用這個方法,這就沒有辦法。像《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這個念佛法門最忌諱的就是夾雜。因為你夾雜,心就不專了,心不專就沒有辦法念到一心不亂,就沒有辦法。所以這個法門一定要專心,這是我們應當要把它記住的,只要專修,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修行要適合於自己。所以我也見到過有一些少數的同修給我說。也許,許多同修見到我不好意思說,我想這個現象一定很多。有些同修他是自己個人修行很用功,他跟大眾修行就不行,跟大眾在一塊共修,他就打妄想、就生煩惱。所以也來問我,這是不是業障重?不見得,不見得是業障重。那是什麼?這個共修他不習慣,他個人根性不相同。共修的時候,他感覺得有壓力、有壓迫感,他心不安。自己個人修,沒有壓迫感,他自在,所以自在他就能得到法喜;他要感覺得有一種壓迫感,心裡面不自在,他法喜得不到,所得到的是煩惱。這一點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

  從前人的根性跟現代人的根性不相同,這個是諸位要知道的。過去農業時代,現在不但是工業時代,而且是科學可以說發展到尖端的時代,意識形態、生活方式,所謂對宇宙人生的看法,完全跟從前不一樣。拿從前那一套老方法來修,的確是有很大的困難。所以我自己是很仔細的觀察,觀察那些念佛成就的人,是預知時至、不生病,身體很健康。他曉得他哪一天走,到了那一天,果然他就走了,他沒有生病。我見到的、聽到的很多,而且這些往生的人,差不多大多數都是在家居士。再研究研究他怎麼修的?他都是個人自己修的,他不是跟大眾在一塊共修的。這是我們不能不注意的,我見過好幾個往生都是這樣的。

  所以這個念佛,說實在話,不但念佛法門如此,所有一切法門都是不拘形式,你才沒有壓迫感。如果說一定要什麼樣的形式來修,這個事情就麻煩了。不拘形式的,特別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講四威儀中,行住坐臥都可以念。通常我們一般念佛所採取的,坐著念、站著念、經行,繞佛念(繞念),取這個三種。這個三種可以交換的,我繞佛走累了,我就坐下來念;坐累了,我就站著念,或者再走著念;如果身體需要運動運動,我就拜佛念。拜佛念的方法,以前跟各位講過了,念一聲阿彌陀佛,拜一拜,拜下去的時候不念,念會傷氣,「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念完這一句聖號,再拜下去,拜下去起來再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再拜。但是拜下去的時候可以觀想,觀想蓮花、觀想阿彌陀佛的白毫都可以,觀想他的身相也可以。這個觀想,你觀想八尺這個相、觀想丈六金身都行,這個隨各人。

  所以這個方式是自己隨自己的體力,隨著自己的情緒去轉變,沒有一點壓迫感,這樣我們念起來就很舒服。念累了就休息,不要計較,累了就休息;有了精神,休息好了就再念,這個念得就得法了。如果你一定要強迫自己,還有一些人,就個人單獨修也是盲修瞎練。為什麼?他定的功課很多,譬如又持午,睡眠又少,照古人那個方法,結果他身體吃不消。換句話說,覺沒睡好,飯也沒吃好,佛也沒念好,一樣都沒有搞好,這個錯了。所以怎麼樣修才好?覺也睡好了,飯也吃好了,佛也念好了,事情也做好了,是樣樣都好了,這就對了,這個就如法。我教給大家這個原則,別人用的那個方法不見得我能適用,我用的這個方法別人也不見得適用。原則,就是要樣樣都好,樣樣都自在,你一點壓迫感沒有了,你這個學的時候愈學才愈歡喜,才能法喜充滿,二六時中,這一句佛號不要忘掉就行了。所以這個法門來修學就這麼簡單,原則一定要記住,身心愉快,一點壓迫感都沒有。所以我們共修,我的提倡就是根據這個原則。

  現在我們這邊還有同修帶著你們念,換句話說,你們還沒有念上軌道。我在美國達拉斯那個道場,沒有人帶,我們也沒有維那,也沒有悅眾,我們放錄音帶,大家跟著錄音帶念。但是有一個規矩,就是一進佛堂,不准講話,你要拜,拜佛,任何人都不要理會。你喜歡繞著念、喜歡散步念,我們劃定一個區域,那個區域是給你散步念的。你喜歡坐在那裡念,我們也有一個區域地方,你到那個地方去坐在那裡,蒲團擺在那個地方。你喜歡拜佛,佛前面一塊區域是專門給你拜佛念的。你喜歡快一點拜你就快拜,你喜歡慢慢拜就慢拜。沒有任何人約束你,所以大家覺得非常自在,他有空,他就來念佛,他念有事情他隨時可以走,所以說一點拘束都沒有,這個大家感覺得很自在。這種方式別的地方還沒有,我在美國做試驗,頭一個提倡。那些同修們很歡喜,最近常常打電話來,說念佛的人愈來愈多了,這是好現象。所以這個時代不相同,意識形態、思想、生活方式不同,我們一定要改變方法,但是決定不違背原則,不違背我們修學的綱領。這也是我們看到許多念佛預知時至,自在往生的,我觀察這個奧妙就在此地。

  這一首偈,菩薩是講他長劫的修行,所以說『無量千億劫』,這一句說是時間之長,『學此難思解脫門』。博學多聞,『諸佛法海無有邊,我悉一時能普飲』,這個「普飲」就是比喻他能接受、他能夠消化。我們今天為什麼不積極提倡博學多聞?實在講消化不了。如果你能消化得了,好,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對的;假如消化不了,那你學了沒有用處。這個消化不良的人,你就吃東西,你叫他多吃、拼命吃,吃出一身病來,那個病愈吃愈重,這點常識我們曉得。佛法這麼多法門,我們能不能接受得了?如果沒有這個能力,那我們學一樣,學一樣我能消化得了,學多了消化不了。不是叫你不要學,是看我們自己的力量。任何一部經我們要修學,真正講要把它消化了。什麼程度才叫消化?明心見性,古人所講,聽教要在消歸自性,這個才是消化。修行要在轉識成智,如果我們不能轉識成智,不能消歸自性,那這個經是白讀了,食而不化。甚至於讀經,起了反作用,怎麼反作用?實在講,我們《華嚴經》前面,那是太久了,在第一卷裡頭講這個經題的時候,清涼大師就說過了,他老人家講,「有解無行」,這就是理論你很通達、經常常研究,但是沒有修行的功夫,就是沒有做消化的工作,他說這個什麼?「增長邪見」。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沒有增長正知正見,還增長邪見。「有行無解」,依照這個方式修行,經論撇開了,不研究了,又出了毛病,「增長無明」。所以他教給我們,一定要解行並進,有解有行,這樣才能夠避免這些毛病。

  說到這個地方,我想起一樁事情。大概總是有十幾年前了,我也有個學生參加我們的講座,也很用心的學習,他學習唯識,學《百法明門》,他也學了會講。以後師大中道社請他去講演,講《百法明門》,他就來告訴我。我就笑笑,我說你講的是明門還是黑門?他聽了就很奇怪,怎麼是黑門?明門是這一百法給你講了之後,你就恍然大悟,就明心見性了,這就明,你這個心地光明就透出來,那就叫《百法明門》。如果講了之後,叫那個學生牢牢的記住那一百條,這一條怎麼講的、那一條怎麼講的,那就是增長邪見。為什麼?他本來腦子裡頭還乾乾淨淨,你又給他加了一百個妄想進去,那不叫黑門嗎?他聽了沒有開悟,他加了一百個妄想,你說糟糕不糟糕?所以我就提醒他,講東西要啟發聽眾的智慧,不要叫聽眾死在句下,不要學語言,不要學名相,不要學這個字怎麼講法,那都是世間法,那就是清涼講的增長邪見,所以這是佛法講學、教學當中很大的忌諱。《華嚴》裡面所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也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真正能夠消化,才有受用。再看底下一首:

  【十方所有一切剎。其身普入無所礙。三世種種國土名。念念了知皆悉盡。】

  這一首明顯的告訴我們,菩薩有這個智慧,有這種能力,一切佛剎他來去自由,由此可知,他決定是擺脫了業力的支配了。我們今天不自由,不自由原因是我們有業力,我們這個身,業報身,所以不自由。人家已經脫離了業報身,他得的什麼身?法性身。當然,這是八地菩薩了,他得的是法性身,所以他自在了,十方世界自在的往來,捨身受身無不自在,沒有障礙了,這就是我們講的神通。後面兩句是講他的般若智慧。『三世種種國土名』,你看前面兩句講十方,後頭兩句講三世,前面十方包括三世,後面三世包括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所以『念念了知皆悉盡』,沒有一樁他不知道的。

  我們讀了會很羨慕,實在說這個能力是我們的本能,他有我們也有;智慧是我們本來具足的,他有這個智慧,我們也有。我們的能力、智慧有沒有失掉?沒有,沒有失掉。如果要失掉了,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此地十萬億佛國土,這個距離相當遠。一個佛國土,拿現在來講,就是一個銀河系,我們今天科學還沒有發達到這個程度,還沒有辦法觀察到十萬億個銀河系外面的世界,我們還見不到。我們現在這個科學能力只看到幾百個銀河系而已,還不能看到十萬億個銀河系,還沒有這個能力。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需要多少時間?經上講,一彈指。我們看很多往生傳,無論是古代或者是近代的,好像往生他走的時候,時間多半都是一刻鐘,十五分鐘。跟大家講話,說要走了,你們念佛送我,念到一刻鐘他就走了,他這麼自在。這是什麼?這就是我們的本能。經上說得很好,臨命終時佛來接引,這個佛光照在身上,我們看三輩九品,佛光都照在我們身上。佛光照在身上,這就是佛力的加持,幫助我們在這個時候得一心不亂,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德能就恢復了,一切業障在這個時候都消除了。所以這個能力我們可以恢復的,不是不能恢復的。

  但是我們要記住,能力怎麼失掉的?實在講,佛在本經「出現品」裡面就說得很好,佛講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講一切眾生跟佛平等平等,無二無別。佛後頭有很感嘆的話,可惜什麼?因為「妄想分別而不能證得」,這就是說出我們的病根。我們這個病根就是妄想分別,把我們本能障礙住了,它透不出來,並不是失掉了,是障礙住了。所以妄想分別執著是障礙我們真如本性的智慧、光明、功德,它障礙了。修行修什麼?無非就是去掉分別、執著、無明,就去掉這個東西而已,沒有什麼好修的。去掉這個,我們本能又現前了,就這麼回事情。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要記住,什麼叫真正修行?那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不要用分別心,不分別。不分別就是轉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就轉了;不要執著,不執著就是轉末那識成平等性智;不落印象,不落印象就是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這是修行,這個是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那是手段、是方法,不管用什麼手段、用什麼方法,統統是轉識成智的。你譬如說我們心裡才動念了,這一動念,不是分別,就是執著、就是落印象,念頭一動,馬上換成阿彌陀佛,這就是轉識成智的方法。一切方法裡頭,用念佛方法來轉是最妙不過的。別的方法不容易轉,這個方法容易轉,這個方法就是現前把你這個分別、執著、印象統統換成阿彌陀佛,你要分別就分別阿彌陀佛,你要執著就執著阿彌陀佛,你要落印象就落阿彌陀佛的印象,其他一切都不要,這樣怎麼樣?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把阿彌陀佛也打掉,你就成佛。現在我們用這一個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佛聞法,再把佛號也打掉,那你真如本性統統顯露出來了,念佛的道理就是這個。

  所以連《華嚴經》上也採取這個辦法。我們內部裡頭有幾位同修這兩天很難得,他們發了心,來告訴我要專修淨土,這個好事情。專修淨土,希望我專講淨土五經。我們這個《華嚴經》也是五經之一,《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五經之一。他們希望我講最後的一卷,十大願王,我也答應他了。他說希望我們道場在道風、學風上建立一個特色,以後我們講五經,五經反覆、周而復始的來講,我說可以。而且他希望我講快一點,不要講這麼詳細,講大意就可以了,詳細的他們再來研究討論。我說很好,這個就更好了。希望我一年能夠講兩部,我說可以,經確實可長可短、可深可淺,我都答應他們了。非常非常的難得。

  【三世所有諸佛海。一一明見盡無餘。亦能示現其身相。普詣於彼如來所。】

  這個就是見佛,親近、承事、供養、聞法,這個意思統統具足了,三世十方一切諸佛,他那個佛剎他可以見得到,他有能力來去自由,見佛當然沒有問題。一切善知識裡面,佛是第一善知識,親近佛,那所得到的功德利益是無量無邊的。他能夠同時去親近,『亦能示現其身相』,就是他有分身術,能夠在同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面前都有他在,都有他在那裡禮拜、供養,在那裡聞法。不必要這一尊親近了,再去跑到那一尊,那累死了,那很累的,他可以有能力同時親近。我們要在娑婆世界來修,修到這個程度,給諸位說,得登地菩薩才行,至少得初地(歡喜地)才有這個能力。我們要修到初地菩薩,可不是個簡單事情,但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所以這是一條近路,我們要想很快的恢復到這個能力,那你就修學這個法門。所以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有道理的,就是很快可以能夠恢復我們自己本有的智慧、神通、道力,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

  【復於十方一切剎。一切諸佛導師前。普雨一切莊嚴雲。供養一切無上覺。】

  這一首是講供養,供養就是一切莊嚴,那這個莊嚴具那就太多了,這個供養的物品就說不盡了。他後面這個『雲』這一個字要注意到,這個在本經說得太多了。雲表什麼意思?表一切法非有非無。你看雲,我們看到雲有,雲在哪裡?現在我們有方法,我們坐了飛機到空中去看雲去,走到那裡沒有了。相有體沒有,這是最容易見到的,相有體無,遠看到有,近看就沒有。所以說明一切法都是相有體無,所以在相上可以受用,你不要執著。為什麼不要執著?因為它體是空的,你執著就錯了,所以用這個雲是表這個意思。不管你用什麼莊嚴具,你去供養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例外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拿著這個莊嚴具去供養佛,這個心是對的,可是不執著,身心清淨。這是以恭敬、清淨心供養,所以這個莊嚴具代表這個意義,以清淨、恭敬心來供養。

  【復以無邊大問海。啟請一切諸世尊。彼佛所興妙法雲。皆悉受持無忘失。】

  這一句,凡是親近善知識,一定要請教、要請法。如果你要是不請法,那太可惜了,那這善知識不是當面錯過了?可是我也曾經見到有人,這個請法錯誤了,請錯了。我好像在初出家的時候,遇到有一個僑生見李炳老,問了三個小時,我在旁邊坐著,所問的問題非常幼稚,那個人要是問到我,我老就拒絕了,就把他趕走了。可是在那裡,我學到了一點東西,這李老師非常慈悲,很有耐心的給他解答,那時我們見到這個情形,非常的佩服。這老人家有耐心,我們在這裡學了這一招。可是也曾經就在早年,在大專講座裡面,有一些學生參加講座,懂得一點佛法了,回到台北來,聽說在這個教區,寺廟裡遇到法師,向他請教。問了幾個問題,這個法師答不出來,躲起來了。以後就跟別人說,這大專學生少理他,怪問題很多,搞得我們答不出來,下不了台,我們見他就敬而遠之,就迴避了。這個就是問人問錯了。

  所以我們請教一個人,一定要有禮貌,要有恭敬心,他能夠解答我們歡喜,不能解答,決定不問第二個問題,這是對他的恭敬。因為的確有很多法師從小出家的,尤其是大陸,沒有受到過好的教育,世間教育沒受到,佛法教育也沒有受到,我們要能夠體諒。像這些都是屬於叫人情世故,我們要懂得,這才叫智慧。不要給人家為難,不要沒有禮貌,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好像處處逼著人一樣,這個是絕對的錯誤。請教是要恭恭敬敬的,人家說的這個話,自己要想一想、消化消化,不要這個話一說了,立刻就有個反對的意見就提出來,你自己根本還沒有完全了解。所以像這個樣子請教,那真正善知識對你笑笑,不會教導你的。所以我們向人請教、提出個問題,我們慎重多聽,聽了以後多想想,這樣自己才能真正得到受用。所以請教有請教的禮節,一定要懂得。

  接受佛的教導,『皆悉受持無忘失』,這句話很重要,要能接受,要能依教修行,這個叫持、叫能夠奉行,不忘失。不忘失,自己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唯有自己得受用,才能夠真正幫助別人,所謂是自行化他。

  【復於十方無量剎。一切如來眾會前。坐於眾妙莊嚴座。示現種種神通力。】

  這一首所講的是參與法會,諸佛的法會都是教學的場所。所以佛的身分是老師,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我們稱一切諸佛都稱為導師,他是老師的身分。所以佛的會統統是教學,所以講講經說法,是這樣的法會。在過去可以說是沒有例外的,到佛教傳到中國後期的時候,才有講經說法以外的法會,才有這些法會,在以前沒有。以前你譬如說,就是連這個三皈、受戒,都沒有團體的,嚴格的講三皈,三皈是個別傳授的。《戒經》裡面講,除非是有難,實在不得已,大眾一起來受三皈。如果沒有這個遮緣的話,應該是一個一個傳授,不能夠說是大家集體在一起傳授的。受戒也是如此,也是個別個別的傳授。現在因為受戒的人太多了,那個別要是受戒的話,恐怕那個戒師在戒壇上累死了,那個戒子的戒還傳不完。不說多吧,你說一個人十分鐘,十分鐘是需要的、短的,那要有一百個人、幾百個人去受戒,那就不得了了,那他簡直是不能休息了。所以現在連受戒都是整批,一隊一隊上去的。我受戒都是一班九個人,九個人一班同時上去的,但那《戒經》裡面講,是一個一個上去,這是就現在情形跟從前不相同。現在有什麼超度的法會、誦經的法會,很多,法會名堂太多太多了,在從前沒有。從前的法會都是講經說法。還有研究討論,這個是有的,有專門研究討論的,是這種法會。

  【復於十方無量剎。示現種種諸神變。一身示現無量身。無量身中現一身。】

  我們把底下這一首合起來看:

  【復於一一毛孔中。悉放無數大光明。各以種種巧方便。除滅眾生煩惱火。】

  這個兩首偈是諸佛教化眾生,幫助佛接引眾生,幫助佛教化眾生,這是佛弟子的責任。佛是老師,師道非常之尊重,所謂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這是師道。所以學,要求學。好的老師在此地,老師絕對不會到外面宣傳,「我是好老師,你們要來跟我學」,這個話說不出口。哪有自己稱讚自己的道理?不可能的事情。真正好老師,就連佛你去見他,佛都非常謙虛。你看看這些菩薩,善財童子去參訪的時候,這菩薩多謙虛,無量法門,我只知道這一個,其他的那些善知識都比我強,我都不如他們,你看看,個個都是自己謙虛而稱讚別人。佛也是如此。這樣情形之下,怎樣叫眾生能夠親近善知識,向佛來請教?這就要靠學生去介紹,學生去推薦了。所以菩薩做一切眾生不請之友,菩薩跟大家身分地位是平等的,可以去勸他,勸他親近佛陀,向佛請教,替佛去招生,替佛去介紹學生,他有這個責任。佛不能自己宣傳他自己的德行,學生可以稱讚,我老師怎樣怎樣,勸別人來。

  所以我們那個讚佛偈不是念給佛聽的,你曉得,念給佛聽的就錯了。讚佛偈念給誰聽的?念給那些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念給他們聽的,你這一唱歌,他在歌詞裡聽到的很受感動,原來佛有這麼大的智慧,這麼大的學問,就來親近,是這個意思。所以這歌詠讚歎接引眾生是最好的,為什麼?我並沒有勸他,但是我又盡到了責任,我把佛法介紹給你,你有興趣,你想學你就來。所以絕對不拉信徒,不像其他宗教到處去拉人,不!連這個勸都不正面的勸,間接的,只是把佛的好處宣揚出來,你聽了你自己來,不拉你來,你自動的來。所以佛教招生是用這個方法,這是菩薩在此地要盡這個責任。所以示現『種種神變』,這個「種種神變」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分,所以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這就是這個意思。

  底下這個兩句就更不可思議了,一身能現無量身,無量身合起來是一身,「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就是《華嚴》十玄門裡面的意義。毛孔是我們正報最小的,這『一毛孔』,這是身體是正報,正報最小;『光明』,這個是依正裡面最大的,小中現大,現大,這個放光。這個是完全從相上來說。如果從理上來說,我們這個一念的心很小,一念之心很小,可是一念之心所起的作用,廣大而無邊際,它取這個意思,取大小不二,一多不二,這個才能夠盡體用之能事。底下就說出目的了,目的何在?目的是幫助眾生,這個煩惱裡面包括的範圍就非常的廣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就是包括盡了,為了除滅一切眾生的煩惱火。

  【復於一一毛孔中。出現無量化身雲。充滿十方諸世界。普雨法雨濟群品】。

  這就是說法,接引眾生,代佛說法。代佛說法的時候是有兩個時期,第一個是佛住世的時期,佛的弟子在不同的地區代佛說法。第二是佛不住在世的時候,菩薩、羅漢示現在人間,代佛說法。佛陀在世的時候,我們常常在經裡面看到,每一部經一展開,你看看那個大眾,所列的大眾裡頭,有聲聞眾、有菩薩眾。聲聞眾是常列的,每一部經一展開,一千二百五十人,部部經上都有。這個是什麼?這是代表還沒出師,沒出師就是還沒畢業,常常跟著佛,不能離開佛,沒畢業的,就是在校的。菩薩,已經畢了業的,畢了業的這就有資格到外面去代佛說法。雖然代佛說法,諸位要曉得,佛門裡頭有一個制度叫結夏安居,每一年有三個月夏安居。夏安居是什麼意思?就是把外面那些,平常在外頭代佛弘法的那些菩薩,每一年召集回來再教育,做進修的教育,這個制度非常非常之好。所以古今中外這個教育制度裡頭,沒有能比得上佛的,的確做到了教學相長。

  平常這個菩薩個人主化一方,他在那一方教學,一定遇到很多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事,有些他處理得很恰當,有些處理得不是很恰當。為什麼?菩薩智慧還沒有圓滿,所以還一定有一些不恰當的。怎麼解決?夏安居就解決了。夏安居期間,一方面聽佛說法,這就是再教育,進修教育;一方面,同學當中開研究討論會,把這一年當中,他教化眾生的這些心得、感想,或者遭遇到的困難、處理的方法,向大家報告,彼此交換意見,增長智慧、增長神通道力。可見得佛教教育制度之美,沒話說。現在台灣也有這個,每一年有寺院結夏安居,那只有形式,意義沒有了,真正的精神意義看不到。這是我們讀到這個地方,想到的是菩薩代佛弘法,過去有這麼好的制度,我們要記住。如果有這個機緣,要把這個制度恢復,這樣才好。

  這個經文裡面,末後這一句『普雨法雨』,上面這個「雨」是讀去聲,做動詞講,就好像降落下來的意思;下面這個就雨水的雨。所以讀音不一樣,意思不相同,底下這個雨是名詞,上面那個雨是動詞。『群品』就是眾生。

  【十方一切諸菩薩。入此難思解脫門。悉盡未來諸剎劫。安住修行菩薩行。】

  菩薩所證得的這一個法門就叫做『解脫門』,『入』就是證得,『難思』是說這個法門不可思議。入了這個法門,就是你證得了,以後那是修行,因為這個證得入是初入,你是剛剛證得。前面說過,法門就是方法、手段,用這個方法、用這個手段來證得,這種方法、手段就叫做「解脫門」。證得之後這個境界是相同的,怎麼說相同的?依《華嚴》圓教來說,初住以上就是無功用道,什麼叫無功用道?我們說一句最簡單的話,離心意識。識是第六意識,離第六意識就是不分別了;意是末那,第七識,離末那就是不執著了;心就是第八識,離第八識就是不落印象。換句話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試問問,還有什麼初住、二住,十住、十行、十迴向,有沒有?沒有了,你要有這些,那就有分別、有執著。佛為什麼講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是為我們說的,因為我們分別執著,所以佛給我們講的。真正到初住以上,沒有了,完全沒有。雖沒有了,所入的境界的確有淺深不同,因為從淺深不同,所以佛方便為我們建立了四十一個位次。所以要知道,真正到了初住以上,他心裡頭決定不會有這些念頭,還有什麼十住、十行、十迴向,如果有這個念頭,他沒入,他沒有證得。證得的時候他心清淨,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那就是證得了,本來無一物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境界。心地真正清淨,一切明瞭,一切通達,一念不生,這個是入了境界。入境界之後這是他自己得到的,自己得受用。

  底下講是『悉盡未來諸剎劫』,「剎」是佛剎,「劫」是世界。他還要不斷努力修行,為什麼?他雖然見到,他證道並沒有圓滿,他還不斷的還要修行。但是這個修行跟我們現在修行方法不一樣,他是真正離心意識。所以這佛教術語叫「無功用道」,無功用道這個境界很難說,也不容易體會。從前李老師講到這個地方,他舉了個比喻,這個比喻現在你們還是不容易懂,為什麼?你們沒見過。他比喻說我們中國,像大陸上那個划船,那個搖櫓,小風船。他說在水當中的時候,沒有到岸,我們要努力,要搖櫓。快要到岸的時候,就是快看到岸沒有多遠了,一、二丈距離了,這個時候櫓也停下來了,高起來,讓它自己慢慢的,那個就是像無功用道,此處用不得力,一用力就錯了。所以圓初住到等覺、到妙覺都是這樣子,一點力量都不能用,就是你一個妄念都不能起,起個妄念就錯了,他是一點妄念都沒有了。所以在這個裡面,見他的道力的淺深,佛為我們方便說出四十一個位次。你不要執著真的有四十一個位次,你也不能說沒有四十一個位次,你說沒有四十一個位次,錯了;你真正執著四十一個位次,也錯了。所以佛說這四十一位,也是非有非無,要明白這個道理。菩薩行是自行化他。

  【隨諸心樂為說法。令彼皆除邪見網。示以天道及二乘。乃至如來一切智。】

  這就是為眾生說法的綱領,為眾生說什麼法?一定要為眾生說他心裡面喜歡的法。『隨諸』,那個「諸」就是諸眾生。『心樂』,他心裡頭歡喜,這個「樂」,愛好,他心裡頭所愛好的為他說,他就容易接受了。這是契機。如果單單契機,要不契理,那這個法是說錯了,只投其所好,違背了正理,這個是不對。所以佛法要契機又要契理。底下一句就是契理,『令彼皆除邪見網』,這個就是契理,破除眾生的邪見。如果他的根性是人天乘的,那你就給他說人天的佛法;他的根性是小乘,你就給他說聲聞、緣覺;如果他的根性是大乘,那就你給他說如來一切智。所以這些舉例就是五乘說法,你看那個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性。我們常常在經上講的,根熟眾生,什麼叫根熟?說老實話,相信念佛法門的,根就熟了。為什麼?這個法門是叫你在一生當中成佛,比大乘還要高。大乘叫你成菩薩,你一生未必能成得了;這個法門叫你一生成佛,是決定成得了的。所以能夠對於淨土法門深信不疑,老實念佛,這個是根熟的眾生。

  【一切眾生受生處。示現無邊種種身。悉同其類現眾像。普應其心而說法。】

  這個就是非常明顯的隨類現身,就是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隨類現身,每一尊菩薩都有這個能力。

  【若有得此解脫門。則住無邊功德海。譬如剎海極微數。不可思議無有量。】

  這最後一首是總結,是讚歎的話。菩薩是已經得到,他也勸勉善財童子要努力。如果有人跟菩薩同樣得到這個『解脫門』,那個功德是無量無邊,讚歎不盡的意思。前兩句是讚歎,末後兩句是比喻。第三句是比喻,第四句是法合,『不可思議無有量』,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

  偈頌到這個地方,我們講完了。這一章後面長行文不太多了,我想下一次就可以講完了。我們也應允同修們的請求,我們這一章講完了,我們講最後一章,就是最後一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最後一卷是《華嚴經》的精華,所以當年清涼大師他參加這個翻譯,翻成之後他把這一卷特別提出來別行流通。他曉得有很多人對這個大經,沒有力量讀的,你就單獨讀這一卷,這一卷經,歷代有很多大德受持,把它當作早晚課。近代的弘一大師就是受持這最後一卷,弘一大師能夠背誦。所以我們好好的來研究這一卷經。這一次我們採取略說,把這一卷大意說出來,以後有時間我再跟諸位細講。細講要相當長的時間,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義。

  今天我們講經就到此地,我們念佛迴向,國喪期間,我們講經的功德、說聽功德都迴向我們的總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