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大願精進力夜神章  (第二十七集)  1988  檔名:12-005-0027

  請掀開經本第八百七十四面,第三行第六個字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善男子。我於爾時命終之後。還復於彼閻浮提中。作轉輪王。彼法輪大聲虛空雲燈王如來般涅槃後。次即於此。值虛空高勝吉祥王如來。承事供養令生歡喜。】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次我從香港回來,在香港住了一個半月,我們舉行了兩次海上放生。最後一次,就是離開香港不久,在海上吹了風,所以有一點感冒,受了一點風寒。到新加坡十天,可以說一點休息的時間都沒有,晚上要講演,白天要應酬,真是害怕了。回來之後休息幾天,今天算是好得很多了,我想下個星期大概就能夠復原。因此今天,我想我們講一個小時,從下個星期起,我們就恢復正常。

  外面走走看看,新加坡這個佛法表面上看起來很興盛,我們講演聽眾都是一千多人,那個場面很大、很熱鬧,可是學佛的程度不如香港,香港同修的程度不如台灣。所以今天在全世界的佛法來說,台灣是最興盛。南洋,演培法師住在那裡二十五年,我們認識很久,我是一學佛就親近他老人家。沒想到這一次到新加坡,他帶了七、八十個人在機場迎接,場面出乎我意料之外。他跟我談了很多台灣以及新加坡佛教的情形,也是非常的感慨,佛教是後繼無人。新加坡經懺佛事超過了香港,而且擔子很大,所以很多年輕人出家。演培法師告訴我,他為什麼出家?第一個賺錢,出家好賺錢;第二個逃避兵役,出家人不要當兵。他說真正發心的,找不到。他今年七十多歲,身體也不好,所以我勸他回台灣來。他說我現在不想回去了,就打算老死在新加坡,非常非常的感嘆,這是佛法普遍的缺乏人才。所以我希望我們這邊同修,無論在家出家,要發心、要努力。學經實在講不難,要得法,這個得法就是專攻一部。而不是像現在一般佛學院,一天上幾節課、幾個科目,一個學期學好多東西,這個很難成就。

  演培法師他在二十歲的時候,他出家出得早,跟諦閑法師。他的出身,講小座出身,就是諦閑法師講經了,講完了之後到第二天,就要把昨天講的經你重複講一遍給老和尚聽聽,是這樣出身的,講小座出身的。我學經在台中李老師座下也是如此,也都是在講台上練習講經,老師在下面聽。老師坐在最後一排,那時候沒有擴音器,我們聲音講叫老師聽不到,這個不行。他在最後一排,他可以聽到了,大家都能聽到了。所以我們想省一點力氣小聲講,老師要罵人的,不可以的。所以凡是這老一代的講經法師統統是講小座出身的。所以佛學院辦這麼多年,很少有人才出來,這個是諸位要知道的。所以經要專攻一部,一部經通了,一切經就通達了,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學佛的捷徑,所以一定要專攻。

  我們因為國外法緣,沒辦法,丟不掉,所以不能不去,實在是跑得很累、很辛苦,在外面沒有在台灣這麼舒服,相當辛苦。可是現在不能不去。最好的,當然是我們積極的能夠訓練一些人,讓他們將來代我去,我就不必常常出去跑了。在家裡專心的、多多的幫助我們一些年輕真正發心弘揚佛法的同修。所以常出去,這個經就斷斷續續的,這麼大的經,這部經我們從民國六十年講起,今年七十七年了,十七年了,你看看,一半是超過一點,超過一半。如果是每天講的話,這部經大概二、三年就講完了,所以我們現在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才講到此地。

  向下這一段經文,就是這一段文字比較長,但是不難懂,好懂。這一段是大願精進力夜神答覆善財童子問修行對治的方法。所以五十三參裡面,善財童子所提出的問題,幾乎都是我們的問題,這個善知識的答覆都是代表佛答覆的。無論看到哪一個人,可以說都是毘盧遮那佛的化身,善知識所講的話就是佛所說的。許許多多的教訓,我們都可以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才叫做真正的修行。這一段答覆裡面,是說他自己修行,如何從初發心修行到證果。這個菩薩是代表八地菩薩,圓教的八地,不動地的菩薩,他怎麼修的。我們常常感覺到自己的煩惱習氣沒有法子斷,你看看他是用什麼方法斷煩惱習氣、破根本無明,都在這一大段裡面。這一大段裡面分四個小段,第一小段裡面有八句,我們剛才念的這一段文是八句裡面的第一句。第一段就是說他在妙光劫當中的修行,也就是第一個階段的修行,對於我們來說是最要緊的,因為我們現在是初發心,看到他怎麼修行法。

  『善男子』,這一句話是對善財童子的稱呼,稱呼善財為善男子。『我於爾時命終之後』,這個文是緊接前面來講的,他在那個時候,「命終之後」,『還復於彼閻浮提中,作轉輪王』。這一句話告訴了我們什麼事情?告訴我們確確實實有輪迴的事實。所以人不是一生,不是死了就完了了。如果死了就完了了,我們也不必學佛了。這一生死了還有來生,來生再死了,還有底下一生,永遠沒完沒了,這個事情就麻煩了,這個問題嚴重了。來生到哪裡去?當然不出六道,這是我給諸位同修老老實實的說,你就是學佛,你也不能出六道。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宗派,你想出六道不容易。想出六道,唯有念佛求生淨土,只有這個法子,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這一生修得再好,來生不過享福而已。

  像菩薩所示現的,他死了,來生又做國王了,做個轉輪王。這個轉輪王就是大國王,許許多多國家的領袖。像我們今天這個世界,自由世界跟共產黨的世界,美國的總統也算是轉輪王,自由世界都得聽他的,我們今天所謂是超級強國,做這樣的國王。他的福報實在講很大,為什麼?前面一尊佛滅度之後,後面這一尊佛接著來,這個當中沒有末法、沒有滅法,這個是福報非常非常之大,很稀有的。前面這一尊佛就是『法輪大聲虛空雲燈王如來』,他滅度之後,這個底下一尊佛就是『虛空高勝吉祥王如來』,所以這是兩尊佛相繼的出現在世間。

  底下這就說他修行了,『承事供養令生歡喜』。這兩句話看起來是很平常,實在講決定不平常。我們這個時代佛為什麼不出世?不但佛不出世,連真正的善知識都走了,原因在哪裡?住在這個世間,不但眾生不知道承事供養,反而羞辱他、輕視他。輕視、羞辱這個罪很重,佛菩薩當然不願意叫眾生造這樣大的罪業,所以他就走了,不來了,不來就沒事了!你就不會造罪業了。可見得這個事情是不容易。人人都知道恭敬供養,佛就住世了,善知識就常常現前了。承事,簡單的講就是師事善友,我們把他看作自己真正的老師,這一點很難很難。一個真正的好老師遇到一個學生,那也是非常稀有的事,可遇不可求。我們做學生的想求一個好的老師、善知識,不容易;善知識想把自己東西傳授給一個人,也不容易,難!你看看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在少林寺住了九年,人家瞧不起他,沒有把他看在眼裡頭。九年之後,才遇到一個慧可,慧可認識他。他傳給慧可,這是禪宗的二祖。少林寺那麼多人,住幾千人都沒人去理他,沒人向他討教,可見得眾生福薄障重。真正的正法在他面前他不認識,真正的善知識遇到了等於沒有遇到,不認識,不肯向他討教。

  過去李老師在世的時候,我是常常勸請,請他老人家多教幾個學生。他多教幾個學生,我們在外面就輕鬆了,不必一個人很辛苦的跑那麼多地方,我這個話說了總有十幾遍。最後一次,他老人家就告訴我,他說學生找老師難,老師找學生更難!他說你替我找去。我從此以後不再講這一句話,為什麼?我找不到學生,找不到,真的找不到。到哪裡去找一個學生對這個老師真正恭敬,百分之百的順從?所以我們中國人講孝,孝底下是順,順這個意思,簡單的講就是服從,百分之百的服從。現在年輕人成見很深,他不服從,你講一句,他講十句,他頂回來。所以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他不願意跟你爭執,不願意跟你吵架,他一定會歡歡喜喜恭維你幾句,讓你走了算了,不能教了。凡是有成就的,必定是對老師百分之百的順從,這個人才有成就。

  我當年拜他做老師的時候,那個時候我沒有出家,我還是居士的身分,拜他做老師。當時就提出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不能接受,那就算了,就不要拜我做老師了。三個條件完全接受,行,他就收我這個徒弟。三個什麼條件?第一個條件,從今天起,只能聽我一個人講經,任何人,不管是法師或者是在家大德居士,任何人講經不准聽,這第一個條件。我們服不服?你不服就不行。第二個條件,一切經書,就像《大藏經》裡面一切經書,沒有經過他同意的不准看。你說這個條件很苛刻,非常非常的苛刻。第三個問題,所有疑難、有問題的,只准問他,不要問別人。這樣條件去找學生,所以我不敢跟他找了,我找不到。像我這樣愚人,能聽話的人還找不到!老師為什麼這麼苛刻?諸位要曉得,一個老師真正要傳道,教你東西,對方必須是個法器。好像我們雕塑一個佛像,我們用木頭雕個佛像,這個木頭要百分之百的服從,我這個刀怎麼雕,它要順著我;它要不順,這個像就雕不好了。換句話說,百分之百的服從,他才能夠把你塑造成佛、成菩薩,才能把你造成一個典型。

  為什麼不許你聽別的法師、別的大德講經?如果你要一聽,他就沒有辦法了,為什麼?一個老師一個方向、一個老師一條路、一個老師一個知見,你聽多了,你這個腦子就雜亂了。老師要替你清洗,洗不掉,洗不掉的,沒有法子洗的。所以老師願意教什麼人?願意教那個剛剛學佛的人,他聽的也不多,看的也不多,這個學生好教。如果他聽的多了,看的太多了,這個老師對他是無從下手,他成見很深,他執著、他固執,要想把他這些邪知邪見去掉,不是容易事情。所以這就非常非常的困難。所以現在學佛,可以說親近善知識這個緣已經沒有了,所以這是我們學佛人苦處,你找不到善知識。找不到,你真正要發心學,那就說是不得已而求其次,求其次怎麼個求法?就私淑古人,私淑古人也是承事供養。

  供養裡面,諸位我們《華嚴經》末後,十大願王有廣修供養,第三大願。經文裡面講得很詳細,一切供養是法供養最。所以這個地方講供養,什麼供養?依教奉行,這叫供養。把老師所教的,完全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叫供養。所以此地這個供養絕對不是說我每天要給老師送一點錢、送一點吃的東西,不是說這個,說老實話,老師不要這些。老師教你依教奉行,你修行證果了,這才是真實的供養,這樣老師就歡喜,你真正有成就了。諸位要記到這一點,承事供養是最初修學必要的條件,這四個字做不到,你這個佛法永遠沒有根柢。

  所以我常常勸一些真正有心的人,我們學一樣東西只學這一樣,除這一樣之外,一切的我們不看,我們不聽、不接觸,為什麼?用心要專,用心專,專了之後會開悟,悟了以後再看。悟了以後就沒有問題了,什麼法門都可以接觸、都可以看。當我們沒有悟的時候最好不要看,為什麼?會被他誘惑。你譬如我們心裡沒有主宰,看到這個禪師來了,講禪,又想去學參禪;看到一個密宗上師來了,聽聽也不錯,又想去灌頂,結果搞得真是今天張三、明天李四,搞得頭髮白了,一無所成,這個自己虧就吃大了。佛法裡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好,門門都好,門門都第一,沒有第二的。但是門門都第一,你只能走一門。像我們這個講堂一樣,講堂有幾個門在那裡,你不能同時從兩個門進來,你只能從一個門進來。你進來了,你所得到的完全相同,所以它是平等的,它沒有第二,不論從哪個門進來,統統是一樣。所以古人這個求學,修學佛法,跟現代人的觀念不相同。

  我算是沾到一點古人的邊緣,學法是從專裡面進去的,不是從博,是從專進去的。所以佛法的修學,是先專後博;現在世間人求學觀念是先博後專,他是這個修學法,他跟我們學佛,他真是完全是相反的。這個先專,的確他能夠得定,能夠開慧。先要學博,不容易得定,為什麼?你腦子裡學的東西太多了、太雜了,你想定,定不下來,你想專,你也專不了,你這個心是散漫的。所以開始學一定要專,專門學一樣。你去讀古人的語錄,看看《高僧傳》、《居士傳》,幾乎一百個人裡面有九十幾個以上的,都是從專攻入手的。除非有那個特別的天才,我們一般講上上根性的人,極少數,先從博學而開悟的,那種人太少太少了。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從專裡面悟入的,悟入之後再博學。所以老師都是那麼樣的專制,都是那麼樣的跋扈,都是這樣的。可是到你真正有了悟處,這個悟處我們也談不上什麼大悟、小悟、徹悟,咱不談這些。古時候的標準不然,古時候的標準說出師,你可以離開老師獨立了,禪宗要大徹大悟,教下要大開圓解,這個時候老師就叫你出去了。什麼人講經,你都可以聽,什麼書你都可以看,所有一切限制統統解除了,你沒有任何約束了,為什麼?你有能力辨別真妄,你有能力辨別邪正,你有能力辨別是非,你有這個能力。老師如果再留你在身邊,多留你一天,老師對不起你。你沒有這個能力,老師把你放出去的時候,老師也對不起你。

  就好像父母對子女一樣,他還不能獨立,必定要依靠父母;當他自己能獨立了,那個父母還把兒女養在身邊,養一輩子,那小孩不變成沒出息了嗎?所以不可以,他有獨立的能力,要放他出去,他到社會上去創業去,那是他的事情。佛法也是如此,不能獨立的時候,不可以離開老師;能獨立的時候,就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的時候,不可以多留他一天。但是也有的想報老師恩的,一生不離開老師;老師圓寂了,才離開的,這人也有,這個是感恩的心特別重。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六祖的學生裡面就有,一直到六祖圓寂之後這才離開,那是對老師特別的感恩。同時留在老師的身邊,幫助老師教導初學,這也可以說是正當的行為,那個不是老師不放他出去。所以「承事供養」這四個字裡面,含義非常之廣博,也非常的深遠。

  現在我們遇不到善知識了,我們不得已而求其次,就是私淑古人。這個私淑古人在中國最早是孟子,孟子他師事,就是此地講的承事,就叫師事,孔夫子。可是孔子那個時候已經死了,不在世了,他如何去學孔子?孔老夫子的著作在世,他就天天去念孔老夫子的書,他學成功了。所以後代尊孔老夫子為至聖,而尊孟子為亞聖。孟子自稱為孔夫子的私淑弟子,這個是中國由他開頭。到以後,像這種情形歷代都有,像司馬遷,這中國歷史第一部《史記》,這司馬遷文章非常好,司馬遷跟誰學的?跟左丘明學的。你們想想左丘明跟孔老夫子同一個時代,司馬遷是漢朝時候的,相去時間久遠,當然左丘明也不在世了,他學什麼?他學《左傳》。《春秋》、《左傳》現在這書店很多,到處都買得到。他就專門念這一本書,這個書念通了,他文章會寫了。所以他是學《左傳》,他學成功、學到家了,成為一代的文豪。唐朝韓愈,唐宋八大家裡面第一個人。韓愈的文章了不起,韓愈學誰的?學司馬遷的,司馬遷是漢朝初年時候的人,韓愈是唐朝時候人,相隔好幾個朝代,他怎麼學的?他學《史記》、他念《史記》,他念成功了,學《史記》的文章。都是專精,專門念一本書。

  在佛門裡面,蕅益大師師承蓮池大師,那個時候蓮池大師也不在世了,蓮池大師的著作在世。現在《蓮池大師全集》,我們台灣印過好多次,很容易找到。現在精裝本四本,這麼厚的本子四本。蕅益大師他什麼都不念,他就專門念蓮池大師的書,專念蓮池大師一個人的書,蓮池大師以外他統統不看,就念一個人的,這就等於是老師一樣,他學成功了。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第七代的祖師,蕅益大師是第八代的祖師,他學成功。

  再說我們近代的,也許同修當中有些人看過《影塵回憶錄》,倓虛法師的自傳,倓虛法師中年出家,他就親近諦閑法師,被諦閑老師看中了,繼諦閑法師之法,成為天台祖師。他的根種在哪裡?是他在家的時候,八載寒窗讀《楞嚴》,根在這裡扎的。一部《楞嚴經》,他沒有人教,找不到老師,也沒有人給他講,他怎麼樣?他就念,天天念,天天念,念了八年。《楞嚴經》不算太長,一天可以念一部。所以以後親近諦閑法師,大開圓解。他這個情形有一點像法達禪師一樣,我們在《壇經》裡看到法達禪師,法達禪師是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遍。我想這個功力跟倓老差不多,八年可以念三千遍,一天念一遍,念一部,八年可以念到三千部了。所以在六祖會下,幾句話一點,他就大徹大悟。我們今天為什麼不開悟?你們想一想,你們哪一個人在一部經上下了八年的功夫?這個好,看幾行;那個也不錯,好,看兩頁,這個不行!這個搞八十年、八百年都開不了悟,都還是博地凡夫。

  所以諸位要記住,我現在是年歲大了,體驗特別之深,我教年輕人,真正想有成就,一部經。抱住這一部經,先去好好的念它三年、五年,這個三、五年當中什麼都不看,就是讀這一部經,你三、五年這個根基扎下去之後,決定就不一樣。從一部經上下手。哪一種經最好?真正對自己有利益,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彌陀經》好,但是太短了。所以《彌陀經》諸位自己要念,最好是念蕅益大師的《要解》,連經帶註解一起念。你如果說一天念一遍,你念上十年,這個十年當中決定不看第二本書,我保證你會開悟,你會開悟的。如果說是《彌陀經》太短了,想長一點,你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那個分量非常適中,現代人受持的確是特別的方便。像《法華》、像《楞嚴》太長了,現在這個工業時代,大家工作繁忙,受持不容易。但是像《無量壽經》兩卷,你早晨念一卷,晚上念一卷,你能夠不斷的念個五年,你這個根扎牢了。

  所以這讀誦大乘非常非常重要!我們這個會裡面,最近這幾個月,我提倡的,同修們每一天讀經讀一個小時。我們現在所念的是《無量壽經》的註解,黃念祖居士註解的本子,一天念一個小時,參加來念的,現在每個人都法喜充滿,嘗到讀誦大乘的味道了,這個難得了,嘗到這個味道了。所以讀誦大乘要緊,《觀經》裡面講三福,求生西方淨土要修三福,三福這三種淨業,第三種就說得很清楚,「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可見得這個讀誦大乘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每天一定要念經。大家在一起念很好,如果沒有這個緣分,自己一個人要念,要專攻。我說這麼多話,都是講這個承事供養,不是那麼簡簡單單的,就是你懂得那些人初發心是怎麼個修行法,就是這個修的,這樣修行法,這種修行叫師資道合。好,我們看底下第二句:

  【次為帝釋。即此道場。值釋梵主藏王如來。親近供養令生歡喜。】

  這個『次』,這又是一個時代了,幾乎不止是一個世紀,這又是一尊佛了。他這個第一段裡面一共講八尊佛,就是八個時代。在這個時候,他自己是什麼身分?他是帝釋天的身分,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一般宗教裡面講的天主,忉利天主。前面他是人間人王,這是天王。他能夠上升為天王,是他承事供養的福報很大,所以做為天王。也在這個道場當中遇到一尊佛,這個佛叫做『釋梵主藏王如來』。『親近供養』,「親近」與前面講承事,可以說這個意思非常的接近。如果嚴格的來講,承事是弟子,像佛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這是佛的常隨弟子。這個親近就不一定常隨了,我們一般講的優婆夷、優婆塞,叫近事男、近事女,這就是親近,並不常跟佛住在一起。有時候來聽聽法、親近教,有時候事情忙了就不來了,這個叫親近。底下一句說:

  【次為夜摩天王。即於此界。值大地威德吉祥山如來。親近供養令生歡喜。】

  這個底下的意思都相同,只是時代不一樣,親近的佛陀不相同。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注意到的,就是他歷劫修行,他沒有退轉。何以曉得沒有退轉?看他這個地位節節高升,就曉得他的這個功夫沒有退轉。他由人間的人王,第二世一變為天王,由天王,你看這裡又變成『夜摩天王』,夜摩天比忉利天要高一層了。所以從這裡看,曉得他精進,福慧雙修。第四句說:

  【次為兜率天王。即於此界。值法輪光明大聲王如來。親近供養令生歡喜。】

  兜率天比前面夜摩天又高一層,這是第四天,彌勒菩薩就住在兜率天,兜率天的內院。所以佛經上說,我們這個世界有三個地方是凡聖同居土,有三處。第一個處所,就是我們這個世間,地球是凡聖同居土,我們這個地球上有凡夫,我們都是凡夫,有菩薩、有阿羅漢住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但是我們肉眼凡夫,我們遇不到他,沒有這個緣分,遇不到。你像悟達國師遇到迦諾迦尊者,那是阿羅漢,聖人。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曾經在五台山遇到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虛雲老和尚年譜》上也有記載,他也曾經朝五台,在路上遇到困難的時候,也遇到文殊菩薩來替他解決困難。所以沒有特別的緣分,遇不到。

  法照禪師,就是淨土宗四祖,遇到了文殊菩薩,傳給他的五會念佛。所以這五會念佛是文殊菩薩傳給法照的,法照原來修禪的,他從這以後,他不參禪了,他念佛了,所以變成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我們現在也有這個五會念佛的錄音帶,這個不可靠。不要以為這個就是法照傳下來的,我想一定不是,為什麼?因為我聽了一聽,像唱歌一樣。演奏會裡面用這個調很好,叫大家聽,聽了歡歡喜喜,因為這個調聽了之後不能得定,不能得定,所以我想它一定不是這個調。我們今天聽這個,像台中念佛的音調容易得定,容易心清淨。這個五會念佛的這個調,心不容易清淨,但是在接引初機的時候很好,初學的人會很歡喜聽這個調。所以這個要知道,五會聲調是失傳了。

  第二就是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但是凡夫與這個彌勒菩薩也是有隔礙的,沒有緣分見不到的。所以一定要有很深的緣分。第三個同居土就是第四禪,四禪天。四禪天裡面有五不還天,那是聖人所住的,普通四禪天人也見不到他們。所以娑婆世界淨土一共有三處,這是我們要知道的。他做『兜率天王』。第五就說:

  【次為妙變化天王。】

  這就是我們講的化樂天。

  【即於此界。值虛空智燈王如來。親近供養令生歡喜。次為他化自在天王。】

  這是欲界的第六層天了。

  【即於此界。值無能壞威力幢王如來。親近供養。令生歡喜。】

  他這個是一世一世的不斷往上升,都是從人王到天王。『他化自在天』是欲界第六層天,就是欲界天頂了,再往上去就是色界天。但是這個色界與欲界當中還有一層魔天,我們常講魔王,底下就說了:

  【次為阿修羅王。】

  這個『阿修羅王』,不是普通「阿修羅王」,就是我們講的魔天。為什麼?他在第六天之上,這是大阿修羅,不是普通的,在化樂天之上,在色界天之下,就是初禪之下,欲界之上,我們稱為魔王天,他到那裡去做王去了。

  【即於此界。值一切法音王如來。親近供養令生歡喜。】

  他歷劫的修行,善根深厚,在魔天裡面也遇到佛,也能夠『親近』、承事、『供養』。

  【次為大梵天王。】

  這就是色界,從欲界超生到色界。

  【即於此界。值普現變化影像法音王如來。親近供養令生歡喜。】

  這是這麼長的一段經文,裡面最主要的一個意思就是承事、『親近、供養』,就是這六個字,這一段裡頭重要的就是這六個字,我們應當要學習的,這是菩薩敘說他在修行過程當中最初的階段,歷劫的修行。

  【善男子。此寶光明世界妙光劫中。有一萬佛出興于世。我皆親近一一承事。恭敬供養令生歡喜。】

  到這個地方,這是第一個小段。這一句總結前面,前面舉了八尊佛,實際上他在這一劫多少尊佛?一萬尊佛。每一尊佛前,他都是『承事、恭敬、供養』。由此可知,我們學佛從哪裡下手?要從「承事、恭敬、供養」,要從這裡下手,這個意義就很深很深了。如果不從這裡下手,你決定一無所成,你看印祖當年在世的時候,有人問他老人家,學佛有沒有什麼祕訣?我們要得到祕訣,那不很快就成就了?這在《文鈔》裡頭都有記載的。他老人家說有,什麼祕訣?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你沒有誠意、沒有恭敬,那你什麼都得不到。所以同樣是一個老師上課,或者講經,聽的人那麼多,誰得的利益最大?就是那個人對老師的恭敬心最大的,他得的利益最大。如果對這個老師沒瞧在眼睛裡面,無所謂的,他得不到利益。所以我們修學佛法得利益的大小,與自己的承事、恭敬、供養決定成正比例,這個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這一段經文,菩薩教善財就是教這幾句話,教善財實際上就是教我們,我們能在這裡學到這個,剛才講了,我遇不到善知識,遇不到善知識有經書在、古大德的東西在。所以說你學蓮池大師的,蓮池大師著作在;你學蕅益大師的,蕅益大師著作也在;你學近代,我學印光大師的,印光大師《文鈔》就夠了。學一個人。學一個人,以這一個人做為我們的榜樣,做為我們的模範、我們的典型,我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如果你覺得這些人不好,我希望這一生成佛,我剛才介紹,你去學《彌陀經》,你學那個《無量壽經》,你跟佛學,那麼你將來一定成佛了。學佛,成佛;學菩薩,成菩薩;學祖師,就成祖師。下手,從哪裡下手?就是恭敬、承事、供養,這個供養特別教給你,修法供養,依教修行供養,這個是一切供養裡面第一供養。你不是說我讀了個書,讀了就算了,不是的,讀了要完全把它做到,把經典、把祖師的註解、語錄都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這是第一供養。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