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大願精進力夜神章  (第十七集)  1987  檔名:12-005-0017

  請掀開經本,八百四十九面最後一行,倒數第三個字起:

  【作如是事。】

  【善男子。我入此解脫。了知法性無有差別。而能示現無量色身。】

  這一句是要從『善男子』看起。『作如是事』是上面一段的。這一段經文相當長,我們受時間的限制,每一次不能將整段的大意敘說,所以一個大段落要分好幾次講,這是不得已的事情。前面講到總結深廣,這一段裡面有好幾點意思。第一個段落是說明所作的業用,第二個段落是講能現的因緣,經文有七句。今天這是第三個小段,意思講的極用無礙,都是總結前面的大意。

  菩薩自己說,就是『我入此解脫』,「入」也就是正的意思,契入到這個境界。『了知法性無有差別』,這一句非常的重要。「法」是說一切法,一切法在通常講,是講事、理、心、境,大概就把都包括盡了,不是事相就是理論。一種就是心,心之所思,心所對的就是境界,用這四個字總括一切法。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所謂是一切現相、一切事理,乃至於一切發展的過程,這個總合起來也叫一切法。一切法這個性就是它的本體,現相也許我們說它有個體,事理,那體是什麼?也有體。如果沒有體,這個體就是理,那個道理。你有一樁事情,必有個道理,沒有理,那個事怎麼會有?有事一定有理,有相一定有體,體跟理是一樁事情,在佛法裡頭都稱之為法性,這是一切法的體性。體性是空寂,所以它沒有差別。佛法裡面常講,「萬法皆空」,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就叫空,如果我們那麼去想就錯了。空就是《心經》裡面所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那個空,那個空是真空不空,這個不空就是不能當作無講。為什麼它不空?因為它能現一切相。如果真的什麼都沒有,它怎麼會現相?因為能現相,所以我們就不能稱它作無。雖能現相,它沒有自性,所以這個相是空的,相確確實實是空的,就是這一切現相、一切的事物,我們如果用佛經的成語來講,就是理、事、心、境都不可得。《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的意思跟《心經》裡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的意思,一個境界。菩薩入到這個解脫門,徹底明瞭知道一切法無自性,所以一切法沒有差別。真正悟入一切法沒有差別,所以他得自在了。換句話說,他一切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放下、捨掉了,這才有底下這個成就。

  『而能示現無量色身』,這個「色身」怎麼現的?不是他有心現的,為什麼?他這個心已經放下,已經捨掉了,沒有心。而是像《楞嚴》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他哪裡就有應。應是不是他來應?不是,不來不去,「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是這樣應的。因此我們明瞭,諸佛菩薩的法身是遍滿法界的,法身就是周遍法界的。毘盧遮那的意思就是遍一切處、遍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時統統都是的。我們今天講時空,什麼叫法身?時空就是法身。報身是不是遍一切時、遍一切處?也是的。應化身?沒有例外的,還是遍一切時、遍一切處。如果不是遍一切時、遍一切處,怎麼可以叫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那這個話的意思講不通,這個是真相,叫諸法實相如此。佛如此,所以才叫做一體三身。但是這個境界我們很難體會,為什麼難?因為我們有執著,我們放不下,放不下分別執著妄想,所以對於這個境界就不容易體會。

  實在說,諸佛如是,哪一個眾生不如是?跟諸佛沒兩樣。所不同的,諸佛覺悟,他對這個事實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眾生也是這個樣子,跟佛沒有兩樣,所不同的,就是一塌糊塗,什麼也不知道。一個是知道,一個是不知道,知道也是這回事情,不知道還是這回事情,所以佛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如果事實上真有差別,佛怎麼可以說眾生本來成佛?眾生就是眾生,佛就是佛,那不能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不能說一切眾生跟佛完全平等、完全一樣的。所以事實真的是平等的,真的是一樣。我們自己的法身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大概可以承認;我們報身,沒有報身;我們有應化身,我們沒有應化身。其實我們有報身,我們也有應化身,我們的報身、應化身跟諸佛菩薩一樣,也是盡虛空遍法界,雖有,不能證得。為什麼不能證得?佛講得很清楚,《華嚴經.出現品》講的,因為你有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你就要記住,學佛第一個講要斷煩惱,斷什麼?斷妄想執著。果然把妄想執著斷了,你就是本來佛、如如佛。成佛沒有先後,不成佛的時候有先有後,哪個先成佛,哪個後成佛,沒有成佛的時候,方便說;真的成佛,沒有了。成佛也沒有大小,成佛沒有分別。好像水,江河裡面水流到大海,流到大海融成一體了,你再也分不出哪個是先來,先流入的,哪個是後流入的;哪個是這個江的水,哪個是那個河的水,分不出來,融成一體。佛佛道同,道理就在此地。這個境界不得已給它加個名詞,叫一真法界,就是這麼回事情。菩薩入這個解脫門,他證得徹底「了知法性無有差別」,所以能夠隨類現身,現無量無邊的身,跟《楞嚴經》上所講的意思完全相同。我雖然對這些經論不講了,可是諸位如果真發心學,我倒很樂意幫助你。《楞嚴》、《法華》都很有味道,真正發心要學,發心將來學講,我可以幫助你。再看底下一段:

  【於一一身顯現無量諸色相海。於一一相普放無量大光明雲。一一光明照現無量諸佛剎土。一一剎土現無量佛出興于世。一一如來顯現無量大神通力。】

  這個境界不可思議,這確實華嚴境界,重重無盡,顯示出大用無涯。這個是顯示出他所證的神力,他的作用廣大,經文句子非常的明顯。前面接著前面講,他能現無量的色身,現在在無量色身裡面舉一個身。一身如是,所現一切身統統是這樣的,所以說『一一身』,就是每一個身都能『顯現無量諸色相海』。「一一身」,舉一個身來說,一身能現無量的色相。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現在這一身,我們能現喜怒哀樂之相,這個相也是數不盡的。凡夫這內有煩惱,所以他現的這個相,是業力在做主宰;佛菩薩沒有煩惱,沒有煩惱,現的這個也有喜怒哀樂。他喜怒哀樂從哪裡生的?從外面境界的反應,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儀表、什麼樣的言辭來接引眾生,立刻就現這個相,決定沒有心,自自然然流露。這種顯示的相,就是經上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相,無量法門就是無量相,所以顯示「無量諸色相海」,全是為了要接引眾生的,真是所謂無相無不相。心不到寂靜這種大用,這個作用都是我們的本能,你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能力,這個不是修得來的,這是性具的,本性裡頭具足的。可是你心不寂靜,你這個性不能恢復,這性上有障礙。

  所以諸位要記住一個原則,佛法的教學,不管是哪一個法門、哪一個宗派,總而言之一句話,都是修清淨心。念佛目的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參禪,到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也是清淨。所以這個總綱領上三皈依所講的覺正淨,這三個門,這是把所有法門歸納成最後這三個門,這三個門展開,無量無邊的法門。三個門比較起來,確實淨這個門容易入;覺不容易,確實要上根利智,禪就是代表,要明心見性,那是從覺門入;正,太繁了,正就是經教,正知正見,依照這個經律來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太麻煩、太多了。所謂是教下,宗門以外的都是教下。你要不怕麻煩,好了,你去研究經典,依照經典修正你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從正門入,能夠做到大開圓解。像前面菩薩所講的,他入這個解脫門,了知法性無有差別,這是大開圓解,這是從正入進去的。大開圓解跟明心見性是一樣的,一個覺進去,一個正進去。

  修淨土,這念佛,一心不亂,這個一心有事一心、有理一心,當然講這是理一心。理一心跟大開圓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同一個境界,同一個境界,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真正明白了,才知道「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所以我們自己修學這個法門,對於其他的法門應當要稱讚。像這個經上所講的,你看善知識,自己很謙虛,我修這一個法門,我比不上別人,別人修的法門都比我強,我不如他們,都是自己謙虛,稱讚別人。確實我們修念佛這個法門,我們比不上禪、比不上教,他們明心見性、大開圓解,我們真做不到。我們就修念佛這個法門,想到一心不亂我們也做不到,所以求個像蕅益大師下品下生,這是我的定論,是我的結局。蕅益大師他說別的我不敢奢望,但是下品下生是我自己的定局,決定可以得到的,這就行了。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諸位要知道,生到西方,圓證三不退,這就夠了!這一個法門,這一個境界,古大德講,「萬修萬人去」,一個也不會落空,淨土殊勝就在此地。

  所以從這個大經,《華嚴經》提倡,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從《華嚴》開始提倡,一直到《法華》。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從頭到尾,全部都是拿求生淨土為教化眾生的第一個手段。你不能接受,那再搞別的,看看你喜歡哪一樣,就教你哪一樣,跟佛法結個法緣,希望你來生不墮落,這才不得已用別的方法;能接受念佛法門,直截了當,決定成就。所以要知道佛的苦心,要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十方諸佛沒有一個不讚歎的。專說西方世界的,就特別介紹的,這是淨土三經,三經一論是專講的,附帶而說的在經典裡面有幾百種之多。這一次我們印的有《淨宗經論合刊》,主要就是三經一論,《無量壽經》五種翻譯本統統蒐集在其中;《彌陀經》兩種翻譯本,羅什大師的、玄奘大師的。《無量壽經》、《往生論》,這是自古以來,不同的譯本我們統統把它會集在一起,精裝一冊,裡面還有不少參考資料。哪些經裡面有提到念佛往生的,在剛才跟諸位講了,有幾百種之多,這經的名字統統都在其中。諸位一看就曉得這個法門廣大精深,容易成就。你願意研究教,很好,多理解一些;你要不願意,乾脆一心念佛,把這些教擺在一邊,到西方極樂世界再研究也不遲。所以這個法門非常非常之好,我們自己修學,普遍勸人修學。人家肯聽、接受了,很好;不肯聽,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也跟給他給跟淨土結了個法緣。其餘的可以不必說,說了實在講也沒用處,很難得到利益。尤其在現代這社會,除念佛法門,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救得了自己、能度眾生。所以這是講到現相。

  『一一相』,又放無量光明,『一一光明』,這個不可思議,『照現無量諸佛剎土』,這個境界確實八地菩薩才能實現。我們雖然性中具足這個德能,決定不能現前,連個彷彿、相似也做不到。可是要曉得這個道理,我們從清淨心上下手,先求一心不亂,先求明心見性,求這個。一一如來,每一個佛剎有一尊佛,這一尊佛在這個世界教化眾生。『一一如來顯現無量大神通力』,這個「神通力」裡面包羅萬象,通是一切通達而無障礙,神是超越我們的常識,所謂神奇莫測,沒有一樁不通達的,沒有一樣有障礙的,像《華嚴經》裡面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入了這樣的境界。

  【隨諸眾生心行不同。開發覺悟宿世善根。未種者令種。已種者令增長。已增長者令成熟。於念念中令無量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安住種種解脫門中。】

  這一句是把它的本意顯示出來了,本意實在講就是菩薩的本願。像我們現在在因地裡面初發心,我們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到這個時候這本願兌現了,完全是為度眾生的,所以現這種種深廣之相,都是『隨諸眾生心行不同』。世界無量無邊,眾生無量無邊。眾生的心理,就是心之所思,他所想、所思,他的見解不同,他的行為不同,所以菩薩現的相也不同,菩薩現的智慧、神通也不同,是這麼樣顯現的,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樣現的。示現的目的何在?為了『開發覺悟宿世善根』,這句是總說。一切眾生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他雖然也有作惡,也有作善。作惡業我們不要理會它,我們來培養他的善根,這個在教育上非常非常的重要。他作惡,我們惡原諒他,不理會它,把它忘掉。他有一絲毫的善行,我們讚歎、幫助他,希望他善能增長,這個樣子才能培養他慚愧心。他自己會覺悟:你看我做很多惡事,人家都原諒我,都不計較;我做一點點善事,他們都捧場、都讚歎。他會生起慚愧心,慚愧是善心所。

  所以現代有些教育確實在設施上,他是方法用錯了,小小的惡他就宣揚,這是了不起,要怎樣來處分他,要責罰他;對於善,善就也不稱讚,好像對於惡特別注意。你看現在報紙上所看到,這個社會上沒人做好事嗎?好人有,好事也有,報紙它不登,它不宣揚。現在的報紙,說老實話是隱善揚惡。所謂這個社會上做好事幹什麼?做好事,你看誰知道!多做一點壞事,馬上就出名了,知名度就高了。而認為做壞事是理所當然的。你看看這麼多人都做這個事情,我為什麼不可以做?所以這個社會反常。佛法的教育跟儒家的教育都是主張隱惡揚善,希望這個社會大家都能夠行善,盡量減少作惡。佛陀教育非常重視這一點,開發宿世的善根。王陽明先生所講的良知良能,那講「宿世善根」。他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

  如何幫助眾生?這就說了原則了,這些原則我們可以學的。『未種善根者令種』,就是沒有善根,這個善根是專門講對佛法裡面,特別是對什麼?對西方淨土這一方面,他沒有種善根,我們幫助他。怎麼幫助他?叫他念一聲阿彌陀佛,這就種了善根,種子種下去了,念一聲阿彌陀佛就行了。這一點我們台灣做得非常普遍,你看到處電線桿、牆壁上都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是跟許許多多人種善根。所以有很多國外的同修,在台灣看到都很稱讚,台灣人有福。外國什麼?不准你隨便亂貼的,你貼的時候要受法律制裁的,不准你貼的。台灣可以貼,到處都可以貼,尤其你貼上南無阿彌陀佛,警察先生來看到,很好,還稱讚、鼓勵你,不但不取締,還鼓勵你,這是我們台灣人的福報。連在香港都不行,香港隨便到處亂貼東西,要受處罰的。這個台灣行。

  我們勸人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給他種善根;他不肯念,我們念,念他聽進去了,也種了善根了,那種子也種下去了,這就是第一句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幫助人。這次在美國,他們也曉得這個道理,我常常跟他們講,最近他們印的西方三聖的像,印的圓圓的,貼到汽車裡面的,希望每個同學的汽車上都貼一張,別人一看到是阿彌陀佛,這下面用英文拼音,拼的南無阿彌陀佛,希望外國人看到也念一聲。汽車後面保險槓桿上面也貼一張「南無阿彌陀佛」,是用英文拼音的,這現在在國外我們在進行。我們希望學佛的同修,他們的車子上都能夠前後都貼上。這都是這第一句的意思,「未種者令種」。

  『已種者令增長』,「已種者」是他已經學佛了,已經學佛的人,要勸他念佛,勸他求生淨土,不管他學的哪一宗、哪一派,都要用念佛法門來勸導他。當時也許聽了他不以為然,後來他會覺悟的。像在屏東鍾景德老居士,八十多歲了,我在年初到屏東去講演三天,他三天都來聽經。他也跟我是老朋友,我沒有出家之前就認識他。他學得很雜,也參禪,也學密,現在念佛了。他告訴我,他說禪、密我搞了這麼多年不管用,功夫不得力,沒有法子,現在年歲大了,年歲不饒人,快要死了,只好念阿彌陀佛,回過頭來念阿彌陀佛。不錯,一天念三、四萬聲佛號。他退休了,什麼都放下,身體很健康,因為他念佛,他是走路念的,所以他一天念四萬聲佛號,他走四萬步,他走一步念一聲。所以他這個運動量很夠,他不是說像我們坐著,他是在街上轉著散步念,他是這麼念。他要走好幾個小時,一方面是運動,一方面念佛,一天念四萬聲佛號,他跟我說要走四萬步。所以身體,八十多歲身體很健康,說話的聲音還很洪亮,很難得。他說現在什麼都不搞了,禪也不搞,密也不搞了,老實念佛。現在很乖,不容易。這就是什麼?年輕的時候他雖然不接受,他有這個印象;年歲大了,他曉得搞別的法門不得力,他會回頭,這個就是「已種者令增長」。

  『已增長者』,那是什麼?就是已經修念佛法門,專修念佛法門的,這個就是「已增長」的。已增長是幫助他成熟,就是幫助他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這個是決定往生。這是已經路子摸清楚了,已經發心專心念佛了,我們要在這方面來幫他。只要一往生,往生就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成佛的。所以這個法門是真真實實當生成就的佛法,當生成就。

  『於念念中令無量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這是菩薩的願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就存的這樣的心。所以菩薩慈悲,愛護眾生,念念不忘眾生,是眾生不聽話,把菩薩給忘掉了,眾生不孝順,把菩薩忘掉了。這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面舉的母子的比喻,母親天天念兒子,兒子不念母親,這個不能起感應道交。所以眾生不要怕佛不念你,實在講是你不念佛。你要念佛,立刻就有感應,為什麼?因為佛念你沒有間斷過,佛念眾生從無間斷。佛對於眾生的希望,是希望你快快的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是梵語,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佛的願望,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對於成佛這個法門不退轉。真正要做到不退轉,說實在話,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正不退轉。

  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的,李老師還特別把它標出來,《無量壽經》就是清淨平等覺經,原來的頁數第十三頁原書的頁數第十三頁。經文上講,有許許多多的菩薩在無量劫中住菩薩道,供養四百億佛,這個福報都不得了,供養四百億佛還是有隔陰之迷,還有退轉,你們想想看不容易!幾時到不退轉?八地菩薩不退轉,七地以前都有隔陰之迷,都有退轉。雖然他對於西方淨土有緣,他曾經念過阿彌陀佛,他沒發願往生,緣因雖然是有,就是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機會雖然是有,但是你沒有發願,那還是長劫輪迴,長劫流轉。所以李老師在後頭下了一個斷語,「不求帶業往生,非愚即狂」。這說什麼人?說學佛的人。你學佛,你要不發心求帶業往生,你不是愚痴就是狂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在華嚴會上,文殊、普賢都是發願往生的,普賢菩薩不但自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以十大願王把這四十一位佛菩薩,就是從初住到等覺,整個華嚴會上這些菩薩們,統統勸導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往生西方。所以華嚴最後的歸宿是西方淨土,都歸西方極樂世界,你看這是什麼樣的境界、什麼樣的現象?所以《華嚴經》是接引往生的經典,不讀《華嚴》,確實不曉得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不曉得往生西方的重要性,讀了《華嚴》才恍然大悟。因為一往生,他就不退轉。你看你不往生,你要修行修到第八地才不退轉,七地都不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必要登地,下品下生,凡夫身分,人的身分,連個小乘須陀洹都比不上,但是什麼?但是他就不退轉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不退轉。你們想想這一句經文的意義,不是說西方淨土說什麼?佛菩薩念念希望與無上菩提不退轉,只有一個方法叫你達到這個目標,就是求生西方淨土。

  『安住種種解脫門中』,這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不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法子。所以你不管喜歡哪個法門,沒有關係,盡量去喜歡,你念佛求生淨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去學你喜歡的法門。你喜歡《華嚴》,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喜歡《法華》、喜歡《唯識》都可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我不退轉,我再去學,只有進步,沒有退步。無量無邊的法門都能成就,這是西方極樂世界殊勝之處。所以真正明白了,我們就不耽誤時間,在此地盲修瞎練,到處去摸索,又找不到好老師,花那麼多的精神,花那麼多的時間,為什麼不把這個精神、時間拿去念佛?這個帳要好好的算算。

  《四十二章經》註解裡面就談到念佛,這個第一個功夫的成就。因為我們這邊有幾位同修晚上在樓上念佛,他們來告訴我這幾天的境界,我聽了很歡喜。為什麼?跟經上講的一樣,就是不論在什麼時候、在什麼處所,心一靜下來,佛號馬上就聽到,這個是念佛功夫剛剛得力。有了這個功夫了,要保持,保持這功夫,漸漸就可以到功夫成片、到一心不亂,這是念佛第一個得力的現象。如果念佛的人,不念佛的時候,心靜下來聽不到佛號,證明你還沒入門。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這個心一靜下來,想聽佛號,佛號馬上就有,清清楚楚,這是念佛入門了。我過去曾經跟諸位說過,我在達拉斯常常聽到佛號,我那個佛堂裡頭有佛號,半夜睡醒以後會聽到佛堂裡佛號,清清楚楚。莊傳忠居士在那裡住了半個月,他也聽到。有好幾位居士在我那裡住過,都聽到。心地清淨就能聽到佛號,所以確實是有感應,能夠增長我們的信心。有了信心了,什麼都放下,不但世間法放下,佛法也放下,專心念佛,曉得往生淨土決定有希望。不管什麼事情,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辦,現在決定不浪費時間,決定不浪費精力,全部的精神,整個的時間,我們取西方淨土。所以這個種種解脫門中,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辦去。

  再看底下經文。下面這第二十五卷,但是經文是接著這一段的,還是大願精進力夜神,還是屬於這一章。

  【爾時。夜神告善財言。善男子。如汝所問。從幾時來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如是之義。我承佛力當為汝說。】

  前面這一段是答問名,善財童子請教他,他證得這個解脫門叫什麼名字,這一段我們讀完了。這一卷一開端是答第二個問,就是善財童子問,你老人家發心多久了?什麼時候初發心的?你到現在修行多久了,才到這個境界?這主要答這個問題。所以就告訴善財,稱他為『善男子』。『如汝所問』,就像你所問的。『從幾時來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你是什麼時候發這個心,「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菩薩非常謙虛,非常客氣,你看他說,『如是之義,我承佛力當為汝說』。他給善財童子講,還要求佛的神力加持,這是謙虛的話,念念不忘老師,不忘本,佛是老師。這一點是我們要學習的、要效法的。往往有一些人稍微有一點點成就,自己以為不得了,背師叛道。甚至於說某人老師都不承認的,這個是最要不得的,這個是要背因果的。我們看看這些大菩薩們,他們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典型,在在處處都要向他們學習。底下這就是給他說明了。

  【善男子。菩薩智輪。寂靜圓滿。遠離一切分別境界。不可以生死妄想之中。長短。染淨。廣狹。多少。如是諸劫。分別顯示開悟眾生。】

  這一段話很重要。我們從這一段開示裡面能夠體會得到,凡夫這個心態全是相對的。正如同愛因斯坦所說,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是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相對的世界,不是真實的。所以佛法講真實的,叫一真法界;而相對的,則說之為十法界。我們眾生是以十法界的知見來向菩薩請教一真法界的境界,那當然是沒有法子,也沒有法子說,也沒有法子體會。所以菩薩要開示之前,先把這個障礙把它排除,就是說出『菩薩智輪』。「輪」,在佛法裡屬於表法的意思,代表圓滿,代表不思議法,非有非無,代表這個意思。相有輪有,外頭輪有,那個圓有,心沒有,圓心不可得。但是不能說沒有心,沒有心那個圓怎麼成的?如果說圓心在哪裡?找不到。找不到,它有,不是沒有,雖有而不可得。所以用輪這個相來表法,這個地方代表菩薩的智慧,菩薩的智慧,根本智,就是無,就像那個輪的心一樣,圓心是根本智。

  所以《般若經》裡面講,「般若無知」,那個無知是講根本智;「無所不知」,那是外面的圓,那是輪相,外面的無所不知。起作用就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知。起作用跟不起作用同時,沒有先後。就像鏡子照外面境界一樣,鏡子本身無知,無照,起作用的時候,外面照得清清楚楚,印像在裡面清清楚楚,這個裡面照與它本身的清淨般若是同時的。我們從這去體會,菩薩的根本智跟後得智是同時的,沒有先後的,但是必須要得根本智,才有後得智。如果沒有根本智,你說有後得智,那是假的,沒有這個道理。像那個樹一樣,沒有根、沒有本,會有枝葉花朵,哪有這個事情?沒有這個事情。所以一定要先有根本智,然後才有後得智。如果沒有根本智,你的智慧很大,那個智慧是什麼?世智辯聰,那是障礙,那是所知障,這一點諸位同學一定要知道。真正的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所以一心不亂就是根本智,一心不亂起作用就是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所以這才說「菩薩智輪」。這個智輪裡就含著有根本智與後得智。

  『寂靜圓滿』,不但體是「寂靜圓滿」的,就是根本智是寂靜圓滿的,起作用還是清淨圓滿的,就是無所不知也是清淨圓滿的。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講經說法說了四十九年,這是什麼?這是後得智,無所不知。這種現象,也正如佛在《金剛經》上說的,佛不但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說無有法可說,是根本智。他說了沒有說?確實沒有說,從根本智上說他沒有說;從後得智上說,他說得很多。但是根本與後得是一,不是二,所以說即無說,無說即說,它是一不是二,這是我們很難體會,因為我們把有無總分成二邊,總合不攏來的。哪裡曉得它是合攏的,它不是分開的,妙就妙在此地。這就叫圓滿,這就叫寂靜,這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我們念佛要念到寂靜圓滿,那是要到理一心不亂,才到這個境界;事一心還是分開來的,還沒有能達到圓滿。理一心這就是圓滿,達到這個境界,就一切通達,就沒有障礙了。『遠離一切分別境界』,他的妄想執著分別統統沒有,這是說出菩薩境界,說出一切法的實相。

  底下這就是教訓善財童子,所以你『不可以生死妄想之中』,就是種種妄想分別執著來看佛菩薩的境界,這是錯誤的,所以「不可以生死妄想之中」。『長短』,相對的;『染淨』,相對的;『廣狹』,相對的;『多少』,相對的,統統講的相對。你問菩薩什麼時候發菩提心、什麼開始學菩薩行、到現在有多久了,全是相對的,這些全都是凡夫的心量、凡夫的見解,不是真實的。真實法裡頭是寂靜圓滿,這個意思非常之妙,離開一切分別執著,當下就是寂靜圓滿。所以這個裡頭沒有生死、沒有妄想、沒有長短、沒有染淨、沒有廣狹,也沒有多少,也沒有先後,這才是諸法實相。

  底下講,『如是諸劫,分別顯示開悟眾生』。這是首先說明真如本性,一真法界,他沒有一絲毫的過失,分別執著妄想的過失他沒有,沒有這些過失。所謂「凡夫開口便錯,動念皆乖」,處處都落在心意識裡頭。心,就落印象,阿賴耶識;意,末那識,執著;識,第六意識,分別。所以你這動不動都落在分別執著妄想,落在這個裡頭,所以你沒有法子見性,沒有法子體會到一真法界,也就是諸法實相。《華嚴》叫一真法界,《般若》叫諸法實相,淨土裡面叫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名稱不一樣,是一樁事情,是一個境界。這個幾句話所顯示的是無障礙的智慧,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圓滿無缺,所以特別用輪來表示。

  體,離分別,這個講體,就是本體,也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我們講的真心。像《起信論》說,真心離念,沒有念頭。有念就不是真心,叫妄心。念就是無明,起念就是起無明。《楞嚴經》第四卷裡頭,釋迦牟尼佛給富樓那尊者說得很好。富樓那尊者請教釋迦牟尼佛,眾生既然本來是佛,那為什麼會起無明?什麼道理他起了無明?幾時起了無明?這是富樓那尊者問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佛門叫大問,根本的問題。你說眾生現在無明顛倒,什麼原因起的無明?幾時起了無明?佛解答得清清楚楚,統統在《楞嚴經》上,所以《楞嚴》的確是開智慧的經典。古人所謂「開慧的《楞嚴》」,開智慧的《楞嚴經》;「成佛的《法華經》」。《法華經》為什麼講成佛?因為佛在其他一切經典裡面常常說,一闡提,沒有佛性,不能成佛,這是佛權巧方便說。到法華會上,佛講真話,一闡提也成佛;換句話說,沒有一個眾生不成佛,這是給我們講真話。所以講成佛,講得最圓滿的,講得沒有缺漏的,一個不漏的,是《法華經》,這稱為成佛的《法華經》。

  楞嚴會上雖然講得很清楚,你讀《楞嚴經》未必能夠開悟,那是什麼?佛話講得很清楚,你體會不到裡頭的意思,《楞嚴經》幾乎它的精華都是意在言外,你要依文解字,那就糟了,那你就沒有法子體會到佛的意思。所以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要以至誠恭敬之心去體會佛的話,話裡頭有話,你才能恍然大悟。佛講「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句話解釋得非常的圓滿,答覆了什麼原因起的無明,也答覆了幾時起的無明。這個底下,這一段話都是說明離過顯德,決定不能用妄想心去求諸法實相,或者是想了解佛菩薩的境界,那就錯了。所以它這一段經文主要是說這個意思。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何以故。菩薩智輪。本性清淨。】

  這是把原因說清楚,『本性清淨』。

  【離一切分別網。】

  這『分別』太多太多了,所以比喻作『網』。

  【超一切障礙山。隨所應化而普照故。】

  這一段就解釋為什麼不可顯示,說明這個道理。這就是前面講是不可以生死妄想之中這些分別顯示開悟眾生,這不可以的,這樣開悟眾生,眾生依然迷惑顛倒。正如同清涼老人家這個經題裡面所講的,不善開示,叫聽的人增長邪見,道理在此地。所以學佛,說起來也真難,聽經聽了很多年,得到什麼東西?得到一大堆邪知邪見,這個很冤枉,這不值得。所以諸位要曉得,聽經或者聽開示,我們要想得到什麼東西?得清淨心,這是你真正有利益,真正得到東西。我得清淨心,清淨心裡面生智慧,我聽了有悟處,一個半鐘點,你聽這麼多話,當中有一句、兩句裡頭有悟處、有體會,這是真正的心得。決定不要記住這個言語,那就糟糕,那叫死在句下,那就錯了,那就是增長邪見。要記住,佛無法可說,我們後世的佛弟子還有什麼法好說?佛都無法可說,我們有什麼法好說?沒有法。所說出來所謂應病與藥,藥到病除,病除藥也不要;法也不要了,「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是你真正得到東西。所以聽經要會聽,決定不隨言語起妄想分別執著,不隨這個,前面這段文所教誡的重點就在此地。

  說,不能用分別心說,要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說;聽也是這樣,離一切分別妄想來聽,這個說、聽都有功德,說的人有悟處,聽的人也有悟處。這個很不容易達到,雖然不容易,要向這個目標去追求,向這個目標去精進。所以這是常常講,印光大師講誠敬,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什麼叫誠?你看看曾國藩在他讀書筆記裡面,對這個誠下的定義,「一念不生謂之誠」。心裡頭起個念頭,這個心就不誠了;誠心就是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念頭,沒有妄念,無念之心,這個心是誠心。內誠,對外敬,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敬。敬是什麼?誠的起用。誠是體,敬是用,以誠敬心,那你就得到,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讀經,要用誠敬;禮佛,要用誠敬;念佛,要用誠敬;聽經,也要用誠敬,你自己決定會有悟處,會有體會的地方。最忌諱的就是分別執著,他有成見,有先入為主,我聽這個經上寫的,不以為然,我以前學的跟這個不一樣;我以前那個老師教給我這個不一樣,他帶著有分別執著,那就決定不得其門而入了,這也是此地開示重要的意義。所以離一切分別執著,這樣才行。所以體用非常之深,非常之深。本性從理上講的,也就是前面講的圓滿寂靜;離分別,這是從智上來顯示智慧之深,所以離一切分別這個界限。

  說「分別網」,剛才講了,我們起心動念、虛妄分別執著,這無量無邊,就像羅網一樣,層層交雜,搞不清,太多太多了,這些都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所以前面經裡頭曾經講過,「永斷分別根,是故說明佛」。佛與眾生什麼地方不一樣?就是眾生有無量無邊的分別執著,佛沒有,佛把這些分別執著統統斷得乾乾淨淨,那這個人就叫佛。沒有斷乾淨的,那就叫眾生,九法界有情眾生;統統斷乾淨了,這個人就叫做佛。

  『超一切障礙』,這是從斷得上顯示的,障礙是什麼?煩惱障、所知障。所以學佛、學道,諸位要記住,學什麼?學個無知。跟世間人不一樣,世間人學我什麼都知道,我是博學多聞。佛法不是的,佛法縱然是博學多聞,他求什麼?求無知,在一切知裡面達到無知。無知是本性,恢復到本性,無知是真智慧,是般若智慧。有知就錯了,有知就是無明,《楞嚴》上不是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它叫做無明的根本。無明的根本是什麼?是你有知,你有知、你有覺,這就是無明的根本。你看《起信論》上所謂本覺即是不覺,給你講得清清楚楚,不覺是本覺,那個不覺是什麼?是覺性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知是什麼?是般若智慧不起作用的時候,這個時候叫無知,這個時候叫不覺,所以它是本覺。它起作用了,《起信論》上叫始覺,起作用就開始,他就覺悟。般若裡面起作用,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就是始覺。本覺跟始覺合一,合成一個,這叫究竟覺。所以說根本智跟後得智合成一個,就是圓滿智,究竟圓滿,這個裡頭沒有障礙了。

  這的確是很高的境界,很深的境界,同修們聽了,如果聽不懂,不要理會,不要在這裡起分別執著。這個經長,後面還有這麼長經文,不曉得要講多少遍,要講多少次。一遍不能體會,再第二遍,二遍不能體會,三遍、四遍,大經的好處就在此地,統統看完了,自然有悟處。但是悟處,每個人淺深不相同,必定有悟處,不能大悟,也有小悟,決定得利益。千萬不要聽了之後胡思亂想,那就錯了。所以佛法這一門,它跟世間學問不一樣,世間學問聽完之後,回去要用頭腦,要去研究,要去思惟;佛法不是的,佛法聽完之後心清淨,什麼都放下,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才行。不要去想它,我們心地清淨,才能有悟處。所以聽完之後,懂也好,不懂也好,回家老實念阿彌陀佛就對了,就決定不錯了。這是佛法的祕密,佛法的妙訣,你能這樣去用心就會開悟,就會得清淨心。

  末後這一句說『隨所應化而普照故』,這是顯示它的作用,作用深廣,能夠隨一切眾生、隨一切境界宣揚佛法。所以善財童子問,你這個時間,從發心到現在是多久?菩薩答的是智輪,用這個來答覆他。換句話說,不管是時間長也好、短也好,都是智輪,體用不二,這個答覆非常的圓滿,這種答覆能夠啟發人的悟性。正如同經典一開端,你看如是我聞,一時,它不說出哪年、哪月、哪日,不說出,說一時。這個一時的意義非常非常之深,什麼時候?感應道交的時候。如果說出年月日,這個是決定過去了。說一時,一時並沒有過去,我們到一心不亂的時候,這個境界就現前。所以那個一,可以解釋為一心不亂,證得一心不亂,一切諸佛所說法,沒過去,現在還在說法,你還有機會參加這個盛會,這個我們心裡多歡喜。現在我們沒有辦法參加這個盛會,就是我們心沒有到一,心裡頭胡思亂想,所謂三心二意,沒有能得一心。真的得一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時現前說法。所以時間不是真實法的,時間是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拿現在的話說,完全是個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的。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