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大願精進力夜神章  (第七集)  1987  檔名:12-005-0007

  請掀開經本,八百三十五面第六行,我們先將經文念一句,對對地方:

  【同智地。受一切佛所轉法輪為眾生故。】

  從這句開始,這是第二十三句。我們讀到這個經文,尤其是在現代這個時代,我們的感觸非常之多。現在這個社會,無論是在中國、是在外國,可以說是昏亂到極處。在在處處,隨時我們都可以看到、聽到、接觸到,所謂佛菩薩再來了。今天上午我又遇到一個,說是地藏菩薩附在他身上給他講經,還寫了三本,拿來給我看,我說我不要看。地藏菩薩給他解釋的《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我翻翻這個本子,裡面就跟鬼畫符一樣,實實在在不得了,這些絕對不是好預兆。所以經上佛一再的勉勵我們要弘揚正法、護持正法。現代人許多受過高等教育,邪正不分,換句話說,相當程度的迷信。

  迷信如何來破除?唯有弘揚正法,邪正一比較,他就會覺悟。俗話常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不識貨,就是不認識邪正沒有關係,邪正擺在面前,他會做一個比較,這是很重要很重要。這句經文就是教我們要發心弘法,為一切眾生,要發心弘法與佛菩薩同一個智地,同等的智慧。接受,『受一切佛所轉法輪』,諸佛所說的正法,沒有智慧不能接受,需要有智慧才能接受。接受這些法為什麼?為了輾轉度化一切眾生,是為這個。所以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學無量的法門不是為自己,為自己學一個法門就夠了,一門深入決定有成就。但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一個法門不能普度眾生,原因在這個地方。但是修學要有善巧,沒有善巧,無論是多法門、是一法門,都很不容易成就,一定要有善巧方便。

  什麼善巧方便才能教我們契入?不入境界,學得再多,自己得不到真實的受用。所以一定要能契入,這個契入就是我們俗話講要證果。這部經上講的信、解、行、證,你要能夠證得,就有受用了。不能證得,還是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不是自己的。證得之後,那就把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變成自己的佛法,這是真正得度了。什麼叫做證、什麼叫做入?我們這一部經,這一品叫「入法界品」,怎麼個入法?前面有三大段,信、解、行,這個信、解、行各個都是獨立的,那就沒有入;信、解、行融合成一體,這就入了。信、解、行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把信解完全變成了生活行為,這個就入境界,這是功夫。我們懂得這許多理論,懂得許多方法、許多境界,這些理論、方法、境界與我們生活脫節了,這個沒入。如何能把信、解、行變成實際上的生活,就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這就叫入法界。

  所以學佛不是講來世,是講現在世,現在就入,現在不入說我來世入,沒有那個道理。現在不入說來世入,來世必入三途,他也有入,他入三途。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怎麼個入法?這一章經就很好,裡面說了八十幾種同,同就入了,不同就沒入,同就入了!所以我們想想看,我們自己生活行為、思想與這些佛菩薩同不同?不同,趕緊想方法要叫它同。同心、同志、同行,同思想、同行為那就入了。所以一定要發心,為佛法、為眾生來弘揚大乘經典。第二十四句:

  【同梵行。安住一切如來所行智境界故。】

  『梵』是清淨的意思,諸佛菩薩的行持是清淨的,為什麼清淨?他依智慧,所謂是依智不依識,他的身心就清淨。凡夫不清淨,是依識不依智,識就是感情,容易感情用事,所以理智失掉了,因此心行都不清淨。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盡量的用理智,少用感情,這樣逐漸逐漸我們就能入菩薩的境界。在《華嚴經》裡面有兩品,一品叫「淨行品」,裡面說出了一百四十個大願,願願都為眾生;還有一品「梵行品」,那個境界比「淨行品」還要高一層。通常我們講發願,雖然天天也在那裡念,可是這個願就發不起來;願發不起來,就與佛菩薩心志不相同。願要怎樣才能真正的發起來?一定要依照「淨行品」去做。「淨行品」不是念念就算是了,願願都要做到。你要是都做到了,給諸位說,你就是普賢菩薩,那是真的,不是冒充的。那是普賢行願的別目、細目,十大願王是總綱,所以要認真去做。

  除《華嚴》之外,經典裡面有一部叫《梵網經》,這部經據說是很大,可惜到中國來之後,我們把它翻成中文本,只翻了裡面的一品,這一品有兩卷,「梵網菩薩心地戒品」,就翻了這一品。這一品經很重要,在中國受戒,受菩薩戒都是用的這一品經。這一品經這上下兩個部門,上半部是講存心,菩薩在生活當中用什麼樣的心,這個很重要。後半部是講戒律,是講行為,表現在外面是行為,這是戒律,十重四十八輕。嚴格的來講,上半部比下半部更重要。諸位想想,沒有菩薩心哪裡會有菩薩行?菩薩心沒有,縱然說有菩薩行,那個戒律也是裝模作樣的,也是只有形式沒有內容。最重要的是菩薩心,這個是應當學的。所以《梵網經》裡面這個一品,可以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行法。所以讀《華嚴經》,不能不讀《梵網經》,讀《梵網經》也不能不讀《華嚴經》。《華嚴》經大、文長,解釋得非常透徹;《梵網經》文字少、簡約,便於修持。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我們要抓綱領,愈簡單愈好;但是解釋當然是愈長、愈詳細愈好。所以這個兩部經可以相輔相成。這是講到『梵行』,他是依智不依識。底下一句:

  【同大慈。念念普覆一切國土眾生海故。】

  底下一句是:

  【同大悲。興大法雲普降法雨潤澤一切諸眾生故。】

  我們把這個兩句合起來講,大慈大悲,慈悲上加一個大就揀別不是普通的慈悲,佛在經上常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換句話說,如果不能做到無緣、同體,就不能說是大慈大悲。無緣就是無條件的,拿現在的話,無條件。同體就是自他不二,看別人就跟看自己一樣。這樣生起來的慈悲心,才叫做大慈大悲,這是我們應當要訓練的。我們每個人的本心、本性,確確實實是廣大無有邊際的。可是現在這個心量很小,非常的窄小,兩個人都不能相容,這個很苦,這是完全違背了自性。不管你修持得怎麼好,給諸位說,來生如果還能得人身,你就是天大的幸運。生天,沒分,為什麼?天人的心量大,生天沒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更沒你的分。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古人講的,「風吹不動,雨打不濕」,你都不能往生,為什麼?心量太小了,與西方世界的那些眾生不相應,人家都心量廣大,你心量那麼窄小,你怎麼能跟人家相處?所以念佛求生淨土的同修一定要把心量拓開,要能容人,要能容物,這樣才能夠相應。

  換句話說,要修慈悲心,做不到大慈大悲,至少也要有像天人的慈悲,天人要修慈悲喜捨,叫四無量心,他的心量就大。心量不能拓開,天天念佛,這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了一個念佛的種子;你哪一生、哪一劫心量拓開了,你往生的機會就有了。生生世世這個心量不能拓開,換句話說,那你還有得輪迴了,長劫輪迴。金剛種子雖然不壞,沒有法子到極樂世界去,這是諸位同修要牢牢的記住。如果我們真想在這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一定要把心量打開,要能容人,要能容物,要能夠慈悲一切。像諸菩薩一樣,念念念眾生,不要念自己,把自己忘掉,當然這也是相當深的功夫,一定要往這個方向去走。經上告訴我們,『念念普覆』,「普」是普遍,「覆」就是加持,『一切國土眾生海故』。你看人家心量多大,不僅是念我們這個世界,十方所有的諸佛國土的眾生,他這個慈心統統都念到。慈是與樂,悲是拔苦,能叫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慈悲。

  『同大悲』裡面,這是舉了個比喻來說,『興大法雲普降法雨』,法雲、法雨也是譬喻說法利生,是佛法來覺悟一切眾生,就好像雨潤澤一切草木一樣。土地如果缺了水分,就變成沙漠;沙漠如果得到灌溉,沙漠就變成綠洲。所以一切眾生如果要是得到佛法的滋潤,就好像沙漠變成綠洲一樣;得不到佛法的滋潤,那就綠洲變成了沙漠,這一句是用比喻來說。

  佛法要誰說?每一位佛弟子都應當發心來說法,講經要學。我這次特別將季聖一居士編的《四十二章經新疏》重新來翻印,其目的就是幫助同修們學講經,依照他那個方式就好。諸位現在聽我講經,要是學我這個方式,那就錯了。我現在講經這種方式你們可以聽,不能學,你們如果要學,決定是不得其門而入。因為我現在沒有方法,沒有規矩,高興了,一句經文可以講幾個鐘頭,不高興的時候念上一大篇。沒有方法,沒有規矩,這是諸位要知道的。我在十五年前,那個時候講經循規蹈矩,所以老一批的那些同修他們得利益了。像現在常常在外面熊琬他們那一代的人得利益,那一代的人親近我,我在台北講經循規蹈矩,他們可以跟我學。現在不行,現在學不得。所以我就把季聖一居士編的這個註解印出來供養諸位,你們依照那個方法學,他那個是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依照那個方法就行。一定要發心,為一切眾生,為釋迦牟尼佛正法久住,不為自己,同修們要發這個心。大家肯發心,宣揚正法的人多了,我們台灣人就有福,將來在大的劫難當中,我們可以倖免,至少我們遭難的程度可以減輕。也許諸位說,現在有講經人不少,到處都有,未必是正法。目前這個社會正如《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怎麼得了!所以同修們一定要發大心,一個是希望你們有志的年輕人組織一個經學班,可以報名來參加。你們有組織,我就會請法師來指導,我們聘請法師來指導。同時還希望同修們發心,成立一個念佛班,我們樓上佛堂可以念佛,解行並重,把佛法推動起來,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這是真正大慈大悲的流露。下面第二十七句:

  【同身業。以方便行教化成熟諸眾生故。同語業。以隨類音演說一切諸法門故。同意業。普攝眾生置一切智境界中故。】

  這三句是身語意三業,三業與佛菩薩相同。佛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度化眾生,他要示現人身。我們今天也算不容易得到人身了,更難得的是聞到正法。佛法與我們的恩德太大太大了,怎樣報恩?現在與人類是同類身,換句話說,我們要善用這個身體,拿這個身體來修行佛道,來幫助佛度化眾生,我們這個身就有無量的功德。第二是『語業』,能夠多懂一國的語言當然更好,如其不能,也給我們同語言的,我們要盡心盡力的幫助他。這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講中國話,你要發心度眾生,將來有眾生給你度,一定要發大心。實在講,在全世界語言,說英語的全世界也不過三億多人;說中國話的有十億人口,四十億人口裡頭佔四分之一。這是同類語,演說一切法門。

  『同意業』,「意業」非常重要。一心一意要學佛,佛是什麼心?念念度眾生,我們也要存這個心,念念當中要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圓成道果,這個是意業。『普攝眾生』,要把眾生都放在『一切智境界中』,這一切智的境界中就是無上菩提,幫助一切眾生個個都能證得無上菩提,要有這樣的心,常常存這個心。底下一句:

  【同莊嚴。清淨莊嚴一切十方諸佛剎故。】

  我們簡單講,道場。道場怎樣才是莊嚴?有修、有學、有證,這才是真正的莊嚴。所以一個道場,一定要有道風,要有學風,這才是一個道場。我們這個地方標榜的是《華嚴經》,解依《華嚴》,這是我們的學風,行門我們提倡念佛,念佛是我們的道風。雖然我們極力在提倡,但是現在沒做到,所以我勸同修們發心組織一個念佛會,組織一個經學班。確確實實把我們的道風、學風建立起來,能有十幾、二十個人就建立起來,就帶動了。我過去在台中,在李老師會下學經,他台中蓮社裡面就有一個經學班,是同學們自己組成的,大概有二十幾個人。這二十幾個人,可以說台中除了本身有幾個道場之外,外面還有十幾個佈教所,都是這些學生們維繫這麼多年,能有今天這麼樣大的成就,是得力於當年的經學班。常常到我們道場來的徐醒民居士、周家麟居士,都是經學班的同學。台中蓮社念佛的同修就多,法緣差一點的也有三、五十個人,所以它有四十八個班,人數總有幾萬人之多。

  所以希望我們同修也能夠模仿台中這種方式,首先成立這兩個機構,這是莊嚴道場。可是本經裡面所說的莊嚴,意義比我剛才講的還要深一層,清淨莊嚴。每一位同修來了這個道場,得身心清淨,這是真正的莊嚴。到這個道場來,是學道的、修道的、弘道的,決定沒有名聞利養,決定沒有貪瞋痴慢,所以一定要遵守六和敬。要真正發大心,別人不遵守我遵守,久而久之,必定能夠感動人。這佛法裡面不責備人,你像當年弘一大師在世的時候,弘一大師帶這些學生,看到學生做錯了,他不打,也不罵,也不說,他怎麼辦?他絕食,不吃飯。所以學生一看到弘一大師這一天不吃飯了,每一個人都反省,我有沒有過失?為什麼法師今天不吃飯?一定看到我們當中有人有過失的,他用這個方法。用慈悲心感化別人,他不責備的。古德許許多多好的榜樣我們應當要學,應當要效法。底下一句:

  【同親近。見一切佛出興於世皆親近故。】

  在這個地方,我特別要告訴諸位,你果然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句沒問題。現在在我們娑婆世界,現在在台灣,不行,外面許多人說我是什麼佛來的、我是什麼菩薩來的,好了,你去親近他,統統著魔了。現在不能親近,為什麼?現在講佛菩薩再來的,全是妖魔鬼怪冒充的,不是真的,決定不能親近。我們今天如何來做這一條?親近正法,讀誦大乘經典就是親近佛菩薩,外面人不管他怎麼宣傳、怎麼說,我們不聽。所以今天早晨有一個人來說的,他是什麼菩薩附在他身上來解釋《楞嚴經》,寫了三本,我看都不看,我叫他拿回去。《圓通章》的註解我看不看?我看,我看誰的?我看圓瑛法師的,我看灌頂法師的,清朝康熙年間人,他有一部《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疏鈔》,我過去講《大勢至圓通章》,就是根據這個本子講的,我看這個。所以看古大德的註解,看真正的經文,這就是『同親近』。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讀的這個經,我們今天也讀這個經,他們參考這些註解,我們今天也參考這些註解,與古大德「同親近」,我們才不至於把路走錯了。下面一句:

  【同勸請。】

  這個就是請轉法輪。

  【請一切佛為諸眾生轉法輪故。】

  我們今天到哪裡去請佛?請他佛不如請自佛,所以要勸自己出來弘經,勸自己,勸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一塊切磋琢磨,這樣才行,我們才會有進步,才能達到弘法利生的目的,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求人不如求自己,自己真正肯發心了,我們旁邊很好的朋友,我已經發心做了,你也應該來,我們一起來,這樣才行。今天下午,簡居士告訴我,我們這裡也有幾個同學在這裡研究講經,他在擔心我們這幾個人會散掉。如何能保持不散掉?不但不散掉,希望這個團體能擴大、能加強,實在說是事在人為,有幾個人肯帶頭,這個事情就成功;沒有人熱心來帶頭,確實就會散掉。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我們那個小班十年不散,為什麼不散?我在那裡去拉,我們每一個星期有一次聚會,在一塊共同研究討論,哪一個同學沒有來了,我就會打電話找他,甚至於我到他家裡去找他,他不能不來。我離開台中之後,這個班就散掉了,為什麼?沒有熱心的人去找人、去打電話,就散掉了。所以一定要熱心,要曉得這個事情重要,關係我們整個佛法的前途。年輕的同修,有口才的同修,我們要勸進他,要勉勵他,希望他能夠加入我們這個小班。底下一句:

  【同供養。常樂供養承事一切諸如來故。】

  供養當中,你看佛在許多大乘經典裡面都告訴我們,本經也不例外,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要修法供養,要肯與大眾結緣,法緣就殊勝。不肯與大眾結緣,諸位想想,這法緣怎麼會盛?一定要與大家結法緣。印經就是結法緣裡面最好的一種方法,我有能力,我單獨自己印一部經,與大眾結緣;我沒有能力,跟大家集合起來,我們共同來印經,這是結法緣最好的方法。建立道場也是與大家結法緣。今天有一個居士看到簡豐文,他來跟我說,簡居士也在,他說看到簡居士這個相貌,好像曾經救過十萬生靈的面相。我就告訴他,他差不多,他建立這個道場,幫助了多多少少的人,這個功德很大很大。所以面相會改,這人有大陰德,面相會改,這也是一種方式。建立道場,供養大眾。第三十四句:

  【同教化。調伏成熟一切世間諸眾生故。】

  『教』是教學,『化』是目標,教學要在變化氣質,我們教學的目標就達到了,真正有了效果。並不是說我們講這部經,他聽了,他也會講了,他會講有什麼用?會講沒有用處,我們今天用錄音機錄下來,講的一句、一個字都不錯。要緊的是變化氣質,把凡夫變成聖人,超凡入聖,這個目標就達到。要怎樣才能到這個效果?『調伏』這兩個字非常非常重要,你要能夠調和你的性情,這是真正修行。「伏」是什麼?降伏你的煩惱。煩惱生起來了,你用什麼方法把它伏住;性子起來了,想方法如何來把它調和。所以佛法用兩種方法,用梵唄來調和,心地不開朗有憂鬱的時候,唱唱歌、唱唱讚,心裡面就疏解了,用這個方法來調。用什麼方法來伏煩惱?用戒律,用戒律來伏煩惱。用音樂來調心情,梵唄就是音樂,佛法用這個方法。在過去儒家孔子公也用這個方法,孔子用禮樂,禮就是戒律,來降伏煩惱的,用樂來調性情的。所以禮樂是教學最重要的工具,不能缺少的。

  所以我們佛門學教梵唄是很重要的,現在佛門實在講缺少音樂家。《大藏經》裡面有這個歌曲,《大藏經》這麼厚的本子大概是有三本到四本,只有詞沒有譜,那都是從前佛門裡面所唱的歌,歌詞。你們去查《中華大藏經》,在第二輯裡面就是讚佛,讚歎三寶的,那個詞就有這麼厚的本子,三本。我那個時候看到這一部分非常受感動,如果能夠譜上曲,大家都會唱,確實能夠淨化社會、能夠淨化人心,為什麼我們不提倡?如果要把這個經典編成電視劇、編成卡通片,我們這個本就最理想,五十三參就是五十三個單元,每個單元演個三、五次,好材料!用戲劇的方法來弘法利生,把佛法介紹到每個人家庭裡面去。可惜就是我們佛教現在沒有這個人才,我們一定要向這個目標去發展,利用現在科學的工具,把佛法介紹給大眾。

  『成熟』是最後的一個目標,什麼叫「成熟」?他這一生可以了生死、出三界,這叫成熟。這一生不管你修得怎麼好,你出不了三界輪迴,不算成熟。這個成熟經典上也講根熟,他根熟了,這一類的眾生,他在這個世間,這個六道輪迴裡面,這一生是最後生,因為來生他不再輪迴、不再在六道,這樣的人叫根熟的眾生,叫成熟。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有沒有成熟?修其他的法門,確實我們這一生辦不到,沒有能力了生死、出三界,為什麼?見思煩惱沒有能力斷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你要相信念佛往生這個法門,那你算是成熟了,你根熟了,這個法門就是萬修萬人去,怕的是你不相信,你不肯幹。所以只要是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人可以說在大乘佛法當中他根熟,他這一生在這個世間是最後生,決定不再輪迴,這一點諸位同修要特別記住。

  不是說別的法門不好,門門都好,問問自己有沒有能力斷煩惱?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金剛經》裡面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四相你能不能破?貪瞋痴慢你有沒有能力斷掉?伏不行,伏煩惱不行,出不了三界,斷煩惱才能出三界。伏煩惱,四禪八定都是伏,諸位想想,他有能力到四禪天、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他依然是伏不是斷,所以他還是出不了三界。不容易,真正不容易!所以李老師說,「不求帶業往生,非愚即狂」,不是愚痴就是狂妄,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錯,確確實實把我們當頭一棒打醒,想想修任何一個法門沒有能力,別人修,我們只有恭敬讚歎而已,想想自己,沒有能力。要想在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所以《華嚴經》到最後,還是這樣提倡,到了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還是勸你求生淨土。換句話說,如果不求生淨土,這部《華嚴經》上講的也是白講,沒有人能做得到。底下一句:

  【同光明。普能自在照了一切諸法門故。】

  『光明』是智慧開了,智慧開了之後,你一切法門都通達。這個地方這一句,這個要緊的是在『自在』,不自在就沒有光明,就沒有智慧。「自在」從哪裡來的?自在從一心不亂來的,從清淨心來的。心清淨就自在了,一切憂慮煩惱都沒有了,智慧才能現前。有憂慮、有煩惱,你怎麼能得自在?你怎麼會有智慧?念佛這個法子就是專修清淨心,專修一心不亂,得一心自在。能念到功夫成片,就得一點小自在,何況一心不亂?所以一切法門自然通達,雖然通達,你一定還是守一個法門,就像此地五十三位善知識一樣,這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法身大士,他什麼不通?世出世間法樣樣都通。雖然樣樣都通,但是他還是專門修一個法門,這一個法門必定是他本修的,他最初初發心的時候就是修這個法門,修到成佛他還不捨這個法門,真正是一門深入。

  【同三昧。】

  『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受是享受,正是正常,就是正常的享受。

  【普知一切十方世界眾生心故。】

  一切眾生他想什麼、他念什麼,他的心態、行為你都知道。你怎麼知道的?從三昧當中知道的。所以底下這句經文就是講三昧的大用。你真正能知道一切眾生的心態,你的心就定了,心安理得。這意思、道理明瞭了,心就安了,你就曉得在現前這個階段我們自己應該怎麼做法,你就明瞭。一切的做法一定符合佛法,契機契理,這要靠三昧。念佛人,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在事一心的時候,念佛三昧,理一心那是開智慧了,那是大徹大悟。底下一句說:

  【同充遍。以自在力遍一切剎修諸行故。】

  這是真真實實把《大方廣佛華嚴經》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起心動念,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無不自在,無有一法不是《華嚴經》的理論、方法、境界。無有一法不是,穿衣吃飯統統都是的,待人接物也是的,沒有一法不是修行,修什麼行?修菩薩行。如果我們把它歸納起來講,說得具體一點的,修十波羅蜜行,修十大願王行,展開來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叫真正修行。當然這種修法,一般初學的人做不到,這是真正心開意解之後,才能入這個境界。具體講來,像本經裡面講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統統都是這個境界。

  【同住處。住諸菩薩神通海故。】

  這個地方要解釋一下,什麼叫『神通』?「通」是通達無礙,「神」這個字就是超越了我們的常識,我們的思惟想像都達不到,太神奇了。他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瞭,沒有一法他有障礙的,這叫做神通。真能做得到嗎?給諸位說,真的。為什麼?因為這種能力是本能,不是從外頭來的,每一個眾生都有,是你的本能,佛菩薩不過是恢復了本能而已。我們今天本能失掉,失掉不是真正失掉,是什麼?迷失了,不是真失掉的,是迷失掉的。所以佛說,你幾時覺悟了,你的能力就恢復。你的心本來是清淨的,現在你迷了,迷了就不清淨。幾時你恢復到本來的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有兩種,一種是照,照是智慧,照見;一種就是通達,就是神通。所以它有兩個作用,這兩種作用都是清淨心為體。所以佛法的修學,雖然法門講的是八萬四千無量無邊,說穿了,那只不過是方法、手段不相同,目標相同,就是修的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禪定,就是三昧。只要你心恢復到清淨的,沒有一法不通達。所以諸佛菩薩住神通海,『海』是比喻,比喻的是既深又廣,這是與佛菩薩同一個住處。

  【同眷屬。一切菩薩共止住故。】

  我們世間人有家親眷屬,學佛,志同道合就是眷屬。他不是真正的眷屬,是舉比喻,與眷屬這個意義有相同之處,就是志同道合的,這就是眷屬。菩薩一定與菩薩同一類,這個是一定的道理,他不會與二乘同一類的,不會與凡夫同一類的。他雖然發心教二乘、教凡夫,但是與他同一類的必定是諸菩薩。所以說到這個地方,希望同修們真正發菩薩心,真正發菩薩願,行菩薩道。我們利用這個小小的道場,我們團結起來,人少不要緊,古人所謂「三人同心,其利斷金」,那種鋒利就能夠斷所有的金屬、鋼鐵,硬度高,可以能夠破壞它,這是舉比喻。

  我剛才給諸位同修提到過,我們在台中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我們的經學班有二十多個人,但是他那個班只開了兩年。兩年之後,我們只有七個同學志同道合在一起,我們在一塊互相切磋琢磨有十年之久。但十年當中我們同學只有七個人,這七個人不多,所以人數多寡沒有關係,志趣決定要相同。我們不但自己要努力的修學,要認真的修學,同時要把佛法普遍的弘揚到全世界。還有同學說,我們在家人到外面弘法總是不相同的。那你就出家好了!學成了以後再出家。我奉勸諸位這種做法,我自己本身就是學成以後出家的,所以我一出家就講經;我學的時候沒有出家,學成了以後再出家,這是一個很好的主意。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