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大願精進力夜神章  (第四集)  1987  檔名:12-005-0004

  請掀開經本,八百三十三頁第二行,善財見善友生起十種殊勝之心,經文有十句,前面四句上一次講過了,我們從第五句看起,這就是第五句:

  【於善知識生能生最勝心。令我生於佛境界中智光照故。】

  從這一句看起。這一句裡面要緊的意思,就是『能生最勝心』,最殊勝之心,這個心是什麼心?安住在『佛境界中』。什麼叫做「佛境界」?這一部經上所講的就是佛境界,在經題上說,「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所以這《華嚴經》上講的境界,特別是這一品,也就是我們這一本裡面所說的,這樣講法還是很籠統,我們一下還不容易體會得到。再簡單說一點,就是善財與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是佛境界。這五十三位善知識以及善財童子,他們都是住於佛境界中,這是從上面聽下來的人,能夠略略的體會到一些。如果從更簡略的話來說,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他是把佛境界歸納為十條。這個十條,每一條裡面都是甚深廣大的境界,這是諸佛如來境界。這些境界都是依般若智慧為體,所以六根的作用都是光明遍照,所以叫『智光照故』。這個十願不能一一細說,一一細說哪一願都不是兩個小時能夠講得完的,經文到後面我們還會詳細的討論到。

  譬如說禮敬,禮是外表,是對人;敬是內在的,也可以說對事。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都要用真誠之心。對人有禮貌,對事認真負責,這個就是修禮敬,所以它的境界無有邊際。我們在家庭、在社會身分常常變更,這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千百億化身,我們事實上就是千百億化身。對我們的父母,我們這個身是兒女之身;對自己的子女,那你身上又一變了,變成父母之身。五倫十義,一個人至少他有十種身分,這十種身分就是我們中國傳統裡面所講的,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你一個人至少一生當中,把它歸納起來,你有這十種身分。十種身分一展開,身分很多,這是人與人的關係,身分很多。這個就不必細說了,諸位能夠體會得到的,經上講千百億化身,就是這個意思。什麼樣的身分,他有什麼樣的義務,他有什麼樣的責任,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就說明他這個身分不一樣,他的責任不相同。負責盡職,這都是屬於禮敬諸佛的範圍。

  學了之後要去做,要把這些教誨變成實際的生活,這就叫證入,你真正做到了,做到了就是入佛境界。照這樣說,這個世間很多人也都能做到,為什麼不叫佛境界?他做到了,的確不叫佛境界。佛境界,實在講也是做的這麼多事情,跟凡夫沒有兩樣,所不同的就是佛境界裡面加了一點東西在裡頭,加什麼?加了覺不迷,這就是智慧,正不邪,淨不染。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佛菩薩跟我們凡夫沒有兩樣,你看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做生意的,他就很像個做生意的人;從政的,他也是像從政的,他沒有什麼改變。這個五十三個人裡頭,士農工商、各行各業,沒有說學佛就變得怪怪的,沒有,沒有這個樣子,跟這個世間人沒有什麼兩樣,這就是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就是世間法,世間法裡面,你要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就是佛境界,這就是佛法。諸位要明白這一點,《華嚴經》特別殊勝之處,就是善財與五十三位菩薩把它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才恍然大悟,才曉得什麼是佛法,佛法應該怎樣的來修學,這個是圓滿一乘佛法。

  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充滿了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從真心裡面來的。你這個心地真誠,他就生智慧,心要是虛妄就生煩惱,所以智慧跟煩惱,實在講是一樁事情。所以大乘經上也常說,「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菩提,沒有兩樣。這個裡頭,煩惱跟菩提不同的就是迷悟,迷了就是用妄心,妄心起作用就叫煩惱,真心起作用就叫菩提,真妄不二,真心跟妄心是一個心。就是這個心是在迷,還是在悟,在悟的時候我們叫真心,在迷的時候就叫妄心。實際上心哪有真妄的?沒有真妄。再跟諸位要說得透徹一點,迷悟也沒有,哪來的迷悟?這是跟諸位講到究竟的話,但是這畢竟不是我們初學的境界,所以佛說法,不得不依二諦而說。所謂二諦:俗諦,隨眾生的見解、常識、知見來說,這叫方便說,叫權巧說;真諦,如果是如來自己果地上,那是真實說,真實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哪一個不是佛?而且個個都是究竟圓滿的佛,這是從真實說。可是我們現在確確實實是迷而不覺,為什麼?有分別、有執著、有煩惱,這些雖然是虛妄的,這虛妄的存在,沒有能夠把它統統化成智慧,所以這個不是佛境界。我們再看底下一句:

  【於善知識生出離心。令我修行普賢菩薩出離行故。】

  一切大乘的修行,都是以普賢菩薩行為總綱領,就是連念佛法門都不例外。你看《無量壽經》裡面講的,這些大菩薩有出家的、有在家的,都是圓教等覺菩薩,那麼高的地位還要遵修普賢之德。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普賢菩薩代表了整個大乘佛法修學的共同綱領,這就非常的重要了。我們這部經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十方世界所有的菩薩都要依這個原理原則來修行,可見得這部經的重要性。善財見到善友之後,也激發了他的道心,生起了『出離心』,出是超出,離是遠離。出離的是什麼?這就很重要了。在《華嚴經》裡面講到修行,清涼大師把全經分做四科,就是四大段,信、解、行、證,分為這個四大段。在行的這一段,就是「離世間品」,所以這個地方講「出離心」。「離世間品」,這一品經也很長,有五卷,當然最長的是最後這一品,這一品有四十卷。

  我們現在說什麼叫世間?這個要搞清楚。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這個世間有三種,有有情世間,這就是講我們六道凡夫,三界六道,這個是世間。第二種講器世間,器世間是講環境,物質環境,小,我們貼身穿的這件汗衫,這是我們的環境;大,是我們依靠生存的地球,乃至於我們今天所講到太陽系、銀河系,這都是我們生活當中大的環境,全屬於依報,叫器世間。第三種叫智正覺世間,智正覺世間是講六道之外的聖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智正覺世間。出離心是這三種世間都要出離,這個諸位要了解,你才真正到圓滿成就了。好,這六道出離了,超越六道了,超越生死輪迴了,你做了菩薩、做了佛,圓不圓滿?不圓滿。為什麼?你那個佛是十法界的佛,那個不是究竟的。一切都超越了,那個法界沒法子說了,所以不得已說一個名詞,叫一真法界。諸位要曉得,這是不得已而說的,沒話好說了。真正到這個地步,就是經上常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實在不得已再說一個假名,叫一真法界。

  所以這個出離,不僅僅出離三界六道,連聲聞、緣覺、菩薩、諸佛都要出離。六祖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那個心裡還有個佛,那還是有一物,還是不清淨。所以這個真正講到出離,是這個意思。出離了之後,實在講如果你真的有個出,真的有個離,你還是沒有出離。「本來無一物」裡頭,哪裡有個出?有出的這個念頭,這就壞了;有離的這個念頭,也壞了,清淨心當中沒有出也沒有離,統統沒有這些東西。這個道理參透了,你才懂得什麼叫修行,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都叫修行。為什麼?出與不出是一不是二,離與不離也是一不是二,這叫真正出離。有出有離,已經是二法,《壇經》上講得很好,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淨土經典裡面所講的,像《彌陀經》裡頭最重要的一句話,「一心不亂」,一就是不二。我在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待人接物處事我都用一心,這就是佛境界,這就是普賢行。一心裡面,任何一行都具足普賢十大願王,任何一個動作都具足文殊菩薩十波羅蜜,這就是華嚴境界,這就是佛境界了,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一多不二。我這幾句話諸位要細心的去體會、去領略,否則的話,你愈聽愈玄,你反而不曉得怎麼下手。我說的句句都是真實話,完全非常自然,我們的生活當中入了這個境界,從今以後,你在生活當中法喜充滿,也就是快快樂樂,無憂無慮,不生煩惱,不起分別,不生執著,真正得到快樂自在。佛法教給我們,怎樣求得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圓滿?我現在很自在、很快樂,你將來必定更自在、更快樂,這是真的。現在有憂慮、有煩惱,將來有苦受的。

  因果一定相應,《華嚴經》也講五周因果,世間人有因緣果報,成了佛也離不開,所以好的因一定有好果。最好的因是一心不亂,身心清淨,自在無礙,這是最好的因,我們應當要修學的。所以把「禮敬諸佛,稱讚如來」,一直到「普皆迴向」,都要應用在生活點點滴滴之中。念佛人也是這樣的,參禪、持咒,無有一法不是如此。所以普賢行是一切菩薩修行的總綱領,這個出離的意思要清楚。出離,簡單的講就是不著相、不沾染,不是說我們一切事都離開了,那就錯了。我們看五十三位菩薩,他沒有離開社會,沒有離開人群,沒有離開。由此可知,他這個出離是心出離,不是身出離。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出離。不取相是不著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完全從真性上說的。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從真性上說的。真心有體有用,體上是不著相、不動心,用上有沒有?用上有。

  由此可知,空有是一不是二。釋迦牟尼佛看到學生修行得好他也很歡喜,他面上也表出了笑容,也讚歎,那不是著相了?看到那個頑皮的比丘,六群比丘,天天給他找麻煩,他也生氣,他也要罵人。可見得佛在外表上也有喜怒哀樂,內心,心裡頭沒有。佛如此,我們哪一個人不如此?你們的真心裡頭何嘗動過念頭?所以佛在這個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點都沒說錯。問題出在哪裡?佛覺,佛對於這個心的體、相、作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對於這個心的體、相、作用一塌糊塗,根本就不知道。可見得就佛與眾生之差別就是覺迷,除了覺迷之外,找不到什麼不同的地方。在佛的眼光來看,一切眾生哪一個不是佛,很可惜的,就是他的體、相、作用不清楚,迷了。雖然迷了,還是一樣起作用,不是迷了就不起作用,迷了還照樣起作用。而起的作用跟佛菩薩沒有兩樣,所以佛法才標出一個宗旨,「破迷開悟」,迷破了,苦自然就沒有了;悟要是開了,樂自然就得到了。這個離苦得樂是果,用不著考慮這些事情。關鍵就是在破迷開悟,一定要覺悟,覺悟什麼?覺悟自性。自性的體、相、作用,你只要把這個搞明白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通達,然後你才真正發現到佛講的話真實不虛。不要看這個普賢行很複雜、很多,一一行當中,圓滿具足。

  出離這兩個字意思很深,這是離與不離、出與不出,一到不二了,這才叫真正出離。它的意思是這個,我們不要把它搞錯了。因為我們凡夫讀經所以難,難在哪裡?凡夫的觀念統統落在相對裡頭去,說一個出,對面一定有個入,說一個離,對面一定有一個集合,合起來,他總是二邊的,哪裡曉得佛所講的句句話,雖然用的這個名詞,實際上他的意思是二邊都超越了。離合是二邊,他講這個離,是合也離了,是離也離了,二邊統統離。說出?出也出了,是入也出了,統統都超出了。所以它是絕對的一個概念,不是相對的,這是佛法最難懂的地方。所以經才說,《華嚴經》上講,《智度論》上也講,「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聰明智慧再高的人,沒有辦法理解佛法,那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意在言外,你要從他的言語文字裡面去求,那就糟了,那就全變成世間法,那不叫佛法。那反而被佛法迷了,不但你不能覺悟,你被佛法迷了。再看底下一句,第七句:

  【於善知識生能具足福智海心。令我積集成就福智白淨法故。】

  這個十種心也統統都是有連帶關係的,就好像蓋房子一樣,十層大樓,蓋了第一層,再蓋第二層,再蓋第三層,後後勝於前前,沒有前面的基礎,後面這些生不出來,也做不到。這一條就是講修福修慧,學佛的同修哪一個人不希望多福多慧?真正的福慧,這個地方講具足、積集,必須要真正做到『出離行』才行,你的福慧就圓滿,福慧就具足了。福是定,所以心地清淨這是大福報。心清淨,這個人一生當中沒有憂慮,沒有煩惱,這個福報大。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照見一切法界,這是智慧。實在講,定心就是清淨心,它有兩種作用,一種作用是智慧,另外一種作用是神通,神通與智慧統統是從定當中生的。這個通與智都是我們的本能,不是外面來的,每一個人都有,而且跟諸佛菩薩一樣大,不會說菩薩那個神通智慧比我們高一點,我們比他差一點,沒有這個道理。雖然相同,但是現在實際上顯現出來的不相同。

  譬如說兩個池子的水,水是一樣的,一樣的乾淨、清淨。一個池子的水是清淨的,是定的,所以沒有風浪,平靜的,平的。平的水就像個鏡子一樣,外面的境界相照在裡頭清清楚楚,統統照到了。另外這一池水,它起了波浪,它照外面就照不清楚。其實這個起波浪的水,它也有照的功能,不過是現在起了浪而已,沒有能定下來。在佛經裡常常把心比作水,心水,佛的心水是靜的,平靜的,不起波浪;我們凡夫現在這個心水,是起了大風大浪,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你要把這個風浪息下來,要平靜了,你的本能跟佛的本能哪有兩樣?沒有兩樣。這個風浪是什麼?是分別、執著、妄想。所以佛在《華嚴經.出現品》裡頭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佛法講是真正的平等,平等當中現在所現的相不平等,就是眾生這個風浪的大小。佛這個心完全平靜的,風平浪靜,一點波浪都沒有;菩薩是有一點小小的波浪,所以對外面境界照得還是滿清楚的,是小浪;緣覺、阿羅漢、辟支佛,那個浪比菩薩就大一點了;六道凡夫,天,那個浪比阿羅漢就要大;人,比天更大;畜生、餓鬼、地獄,那比我們人間的風浪大得太多太多了,那是完全迷惑了,他才跑三惡道去,就是這麼回事情。

  佛法的修學,就是教我們把心定下來,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那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統統修定,全都是修的定。如果他不修定,那就不是佛法,統統修的定。念佛法門也是修這個定。所以念佛應該怎麼念法?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色、耳聞聲,心裡面起分別、起執著了,趕緊念佛號,因為分別執著妄想就是波浪,用這句佛號把這個浪壓下去,這就是念佛的原理。所以用這一念,就是佛號這一個念頭,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壓下去,把它伏住。果然能伏住了,這就叫功夫成片,這成片了。真正把它制伏了,分別妄想執著沒有了、斷掉了,這個時候叫一心不亂,那功夫就相當深。要往生西方要什麼條件?壓住就能往生,凡聖同居土的三輩九品統統是伏住了,沒斷,沒有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就可以往生。那一心不亂,當然就更不必說了。所以學佛念佛人一定要懂得佛法的道理,然後你才會在這一個法門裡死心塌地,你才能真正收到效果,不會被外境所轉,不會被外境所動搖,你的定慧就能夠成就。

  經文上是『具足福智海』,「海」是比喻,比喻深,比喻的廣,生起要具足圓滿的大智、圓滿的大福報,這個就是如來果地上的,我們稱佛叫二足尊。這個二就是福智,就是這兩種,足就是圓滿,智也圓滿了,福也圓滿了,稱為二足尊。這個心起來,也就是圓成佛道的心。可是這個心生起來了,要做,不做那還是打妄想,沒用處。一定要去『積集成就福智白淨法故』,「白淨法」,白是善,淨是清淨,如果單單修白法,就是修善法,果報在三善道。善法要做,怎麼個做法?用清淨心去做,也就是雖然做了,不要染著,不要著相。我做了多少多少善事,做了多少多少好事,是不錯,你心不清淨,你心裡頭有染污,被什麼染了?被善染了。這個不是普賢法,不是出離法。所以雖然作善,而不染污,應該要這樣的修法。

  可是這一個世間,這一個社會,非常重視這個辦事的成績,那你要不把一樁一樁都記載下來,做了多少好事,人家說你一樣也沒做,這個怎麼辦?剛才說過了,染淨是一,那就叫真正出離。對世間,我們做一樁善事,記錄下來,像我們這個講堂,一年做了多少善事,我們要報告政府,要公布給社會,我們心裡頭有沒有?心裡確實沒有,這才一如。我們心裡頭真正有,你就被這個善法染污了,你只有白,沒有淨。我樣樣都清楚面對社會,我有白;我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我有淨,要這樣做法,這一點很重要,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面對社會是接引眾生,接引眾生,如果心裡有執著的話,那被眾生度了,那就是古人所謂是「好事不如無事」,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一定要用清淨心修善事,這才能夠福智圓滿,為什麼?清淨心裡面就生定、生慧。做許許多多善事是福,福裡頭不著相就是慧。因此世間種種善行我們要做,不能不做。世間善法要做,你要不做,這是違背了佛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你不做,就離了世間了,不離世間。要緊就是覺,不離世間覺,覺就是佛法,覺是真正出離,所以福慧要這樣的修法,努力去修善而不著相。這是我們個人修的話,確確實實要這樣做法,團體裡面它有它特殊的原因,它要對社會,它要對接引眾生,它有它的做法。第八句是:

  【於善知識生增長心。令我精進速疾增長一切智故。】

  這一句很重要很重要。凡夫學佛所以不能成就,可以說最大的障礙就是退轉。古人說得好,學佛一年,佛在眼前,非常熱心,剛剛學佛,熱心;學佛兩年,佛就在天邊了,就遠了;學佛三年,佛就化成雲煙,就變成老油條了。一年比一年退轉,不能精進,退轉了。為什麼會退轉?如果從根本上的因素來說,每一個人都有懶病,都有這個習氣,這個習氣是無始劫以來俱生帶來的。人懶,誰去學懶?沒有人學習的,它自自然然,這個是與生帶來的煩惱。所以這個懈怠,懈怠是與生帶來的煩惱,而且是非常重的煩惱,它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懈怠、懶惰,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成就,這是眾生的根性。所以六度裡面,精進,精進度什麼?就是度懈怠,這是遠因。近因,沒有能夠親近善知識,沒有能夠依教奉行,他就會退墮。這個病非常的嚴重,在世間法來說,它障礙你的事業,你一個懈怠懶惰的人,做什麼事情都不會有成就。學佛,障礙你道業,所以這是大病,一定自己要覺悟,覺悟了怎麼樣?想種種方法來對治,要克服這個毛病。但是每一個人根性不相同,因此用的方法也不一樣。所以自己要清楚,自己要想方法,把自己這個毛病克服。

  善財見善知識,激發了精進心,這是我們中國俗話所說的見賢思齊,看到別人精進,想到自己也應該發憤。因此多讀古大德的傳記有好處,可以警策自己,像《高僧傳》、《居士傳》、《淨土聖賢錄》,各宗祖師的語錄,常常看看這些書,等於說跟他們做做朋友。讀這部經也好,這裡頭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看看善財勇猛精進,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那菩薩地位就提升了一層。到此地參訪到大願精進力夜神,善財童子也是八地菩薩,這是一個方法。這個方法要沒效,那就用別的方法。諸位要讀古書,你曉得在春秋戰國的時候,蘇秦、孫敬,你看看人家那個發憤念書,懸樑刺股。晚上念書,沒有精神,打瞌睡,頭髮長,把頭髮吊在那個樑上,一打瞌睡,頭髮就拉他,這是什麼?這就是精進,用這個方法來對治自己的毛病,人家那個成功不是偶然的。

  一個人用功容易懈怠,所以要找好的同參道友,找幾個人大家在一起共修。為什麼?一個監督一個,依眾靠眾,互相監督。你打瞌睡了,喊你一下、拉你一把;我打瞌睡了,他們也來提醒我,所以這是同參道友要互相的警策,這也是個方法。這個要自己去找,自己不找,那就沒有法子了。菩提道上要想成就,光有好老師沒用處,老師是指路的,指你一條路的,路是要自己走的。指你這條路,你不走,那是沒用處的。走路的時候,就要同學互相幫助,大家一同來走這個路,結伴一起走就方便多了,比一個人單獨修那要好多了,所以是一定要有同學。有老師、有同學,這就因緣具足,容易成就。除非是你懈怠、懶惰,那沒有辦法;你要能夠精進,決定有成就。

  這個星期六、星期天給你們來講古文、講《論語》的周家麟跟徐醒民都是我台中的同學。我在台中,我們一共有七個同學,每一個星期定期聚會一次。我們互相研究討論,因為都是學講經的,所以我們七個人就推一個人出來講經,六個聽眾。聽完了之後就批評,有的時候吵架,吵得面紅耳赤,一個不服一個的,常常吵架。可是外面轉一圈就沒事了,氣就消掉,明天再來。非常好,沒有這些同學互相在一起切磋琢磨,都不能成就。所以你們諸位同修,好的同參道友也要常常聚集起來,一個星期得有一天,此地來也行,在你們家裡面也行,一個星期聚會一次,把你一個星期所聽的、所讀的,提出來報告研究討論,這樣才能進步。不是聽了就算了,這收的效果很少,因為經過討論、經過辯論,有的時候聽的意思才不至於錯會了。有許多聽了,把這意思錯會了自己不知道,經過一番研究、討論、辯論的時候,那就清楚多了,把自己錯誤的地方糾正過來,這就是求一切智,求如來果地上的智慧。佛法自始至終,就是求智慧。

  念佛,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給諸位說,也是福慧雙修。可是念佛也是要依眾靠眾。一個人打佛七很困難,疲倦了、睡著了不知道,等睡醒了很懊悔,怎麼睡了覺了?真是業障重,重也沒有法子,沒人提醒你。所以打個佛七,最好也是至少有三、四個人,最多不要超過十個人,這種精進佛七是非常有效的。至多不超過十個人,少的時候有三、四個人,才能有效果。一個人很難,我見過很多閉關的,閉關,關房裡幹什麼?睡覺、打妄想,我見過。我過去有一個師兄弟在南部閉關,在去之前問我借了一部書,《中觀論》的註解(《中觀論疏》)我有一套線裝本,十二冊,借去了,他要在關房裡面去看。我說好,那書我買了,我還沒看,你既然閉關,我就先供養你。三年關快要滿的時候,大概距離出關的時候只有二、三個月了,我到南部去看他,快到三年了。我去看他的時候當然很歡喜,給我講佛教裡頭的情形,我在那裡聽了兩個鐘點,聽新聞。我在外面,這個佛教界各寺廟發生的事情我都不知道,他是清清楚楚,真是不得了,好像有神通一樣,清清楚楚,告訴我這個寺廟怎麼樣、那個地方怎麼樣。我就問他要書,我說書借給你,這書不多,只有十二冊,薄薄的本子也不厚,十二冊應該看完了,該還給我了。他沒法子,書就還給我了。我把書拿來一看,因為我那書買來時候新的,看過一遍總有痕跡,結果只有第一本他看了三分之一,後面三分之二沒動,我就曉得他這三年關是這樣閉的,我就明瞭了。不容易。將來閉關也要結伴閉關才行,是不是?一個人閉關靠不住是不是?靠不住。所以這是閉多少年關,我不大相信。

  所以說一定要曉得自己毛病,要曉得找方法來對治。我本身就是很懶惰的人,也許常常接近我的同修都知道,我懶到什麼程度?連一封信都懶得寫。你們沒有看到我發表過文章,為什麼?懶得寫字。所以人家請我講,可以,我願意講給你,要我動手寫,我不幹。為了治這個懶病,所以才發心上台講經,這就是對治懶病的。因為在求學的時候,不上台就不用功了,老師上課的時候聽一遍就算了;自己要上台,聽一遍不行,必須要有充分的準備,否則的話下不了台。剛剛上台講經的時候,講一個鐘點要準備二、三十個小時,這是非去準備不可,不準備,自己在台上就難看。一個老師督促不了我,要找幾百個老師,這就無可奈何,沒法子了。是用這個方法逼到自己精進,逼到自己看經,逼到自己寫筆記,用這個辦法。所以自己要曉得什麼方法逼自己,使自己不懈怠,你就用什麼辦法。不過我覺得上台講經這個方法很有效果,因為你面對著這麼多人,這麼多眼睛看著你,你要不好好的準備,你就很難看。今天這些人看到你的時候,你講得不好,下一次大家不來了,你就自己難為情。所以必須要充分準備,這次講了,下次他還來,這才證明自己沒有懈怠。好辦法,你們如果要有我一樣的毛病,用同樣的方法來對治,我覺得這個很有效果。下面一句是:

  【於善知識生能具足諸善根心。令我志願悉得圓滿。令諸眾生生歡喜故。】

  這一句著重在『善根』,善根上加一個『諸』,就是無量無邊的善根。「根」是能生的意思,凡是能生善法,就叫做善根。善法無量無邊,所以能生的因緣也是無量無邊,稱之為「諸善根」。諸善根裡頭,它上面加了個『具足』,「具足」就是圓滿而沒有欠缺,所有善根統統具備,他的志願當然就圓滿。志願要是講一般共同的,在佛法裡面講就是四弘誓願,第一願是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大願。要真正發這個心,你真正發這個心,你自然就精進不懈怠,為什麼?如果是懈怠,怎麼能對得起眾生?今天你學佛修行,已經不是為自己。為自己,懶惰一天沒有關係,這自己的事情。現在斷煩惱、修行是為別人的,是為眾生的,我自己早一天成就,眾生早一天得度;我要是晚一天成就,眾生就要多受一天罪苦。你要是把一切受苦難的眾生,都想成自己父母、親屬,你要是快快的救他們,你自自然然精進心就生起來。

  所以四弘誓願後面的三願,都是為了成就第一願.我為什麼要斷煩惱?為了要救眾生,我自己煩惱不斷,我度不了眾生。為什麼學法門?也是為了度眾生,我沒有智慧、沒有方法的時候,度不了他。為什麼要成佛道?為了究竟圓滿的度眾生。我是阿羅漢,我就度不了辟支佛,辟支佛比我高;我是辟支佛,我度不了菩薩。所以你成佛了,連等覺菩薩都度了,這才真正度眾生度到圓滿了。所以四弘誓願實在講就是為了第一願,這是真正大悲心,大慈大悲。學佛的人不能不發這個心,這個心發了,我們常常想著斷煩惱沒有能力,煩惱一天到晚在增長。還有很多學佛的人,我沒有學佛,煩惱還少一點,學了佛還煩惱增加了。是不是真的?真的。為什麼這種情形?不如法。學佛把路走錯了,所以才惹了一身無謂的煩惱。如理如法的修學,這個佛法必定叫你的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天比一天自在,這是學法得力,學法如法上軌道。

  真正無力斷煩惱,無力來學法門,那怎麼辦?最後還是有一個方法,老實念佛。果然把這一句佛號念好了,念到功夫成片了,智慧就生了。我們世間俗語也說得好,「福至心靈」,這個人有福,他的心思就靈敏了,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有福的人就是心地清淨的人,心地清淨他就生智慧。心清淨,煩惱就不生了;心靈敏,智慧就增長,這是在不得已的時候,沒有機緣的時候就老實念佛能成功。真正要得到四弘誓願都能夠滿願,『令我志願悉得圓滿』,就是這個經上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方法,求生淨土。華嚴會上,等覺菩薩尚且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就是為了要圓滿他的志願。菩薩志願圓滿了,眾生當然歡喜,為什麼?眾生個個都有指望,個個都能得度。這也是我常常期望的,希望有四個人同心,這個世間有僧團出現了。四個人真正同心同德,遵守佛的教誡,修六和敬,如法羯磨,這個僧團就出現了,這個世間眾生就有福了,世間眾生就得救了。這個是希望真正發菩薩心的人,真正能夠捨己為人,功德利益不可思議。那真的像佛經裡所說,唯有諸佛他才能知道,等覺菩薩都沒有辦法知道你功德之大。末後這一句說:

  【於善知識生能成辦大利益心。令我自在利樂眾生。安住一切菩薩法故。成就一切種智道故。】

  這是自度度他圓滿的境界,就是覺行圓滿了,這個是『大利益心』,無論對自己、對眾生,沒有比這個利益更大。『自在利樂眾生,安住一切菩薩法故』,這一句是講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在度眾生裡面得大自在。清涼大師在本經裡面詮釋一真法界,說的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利樂眾生」。利樂眾生,不依小乘,但是小乘可以做接引眾生的手段,不能以它做目標。要以大乘一乘菩薩法為度眾生的目標,這是利益他心。末後一句是自利心,『成就一切種智道故』。當然自己能成就,也能夠幫助別人成就。到這個地方,就是善財童子見到大願精進力夜神,還沒有請教,一見面,看到他的威儀,看到他的身相,就能夠生這十種殊勝之心,啟發他的心志。我們讀了之後,要覺悟、要效法,能學善財,能學菩薩,學普賢行願,我們從今之後應該怎麼做法,這是我們念了之後重要的一個課題。我們要怎樣發心?要怎樣修行?怎樣做到真實的自利利他?尤其是在現在這個社會,古時候真正發願修行的人太多太多了,你一個人發心還不足為奇,現在我們看到沒有人發心,所以說你一個人發心,十方諸佛怎麼不護念?一切護法龍天善神,怎麼會不保佑你?怎麼會不擁護你?不可能。今天發心,那真是甚為稀有,真正續佛慧命,真正是繼承如來家業。所以我期望同修們要發心,希望台灣在不久的將來,能出現真正的僧團,和合眾。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這裡是一個大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