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八集)  2009/4/5  台灣高雄  檔名:12-047-001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五頁第四行,我們將這段文字念幾句,對對地方。

  【二者。法界圓明自在用。是華嚴三昧也。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這裡面首先講到法界,這個名詞我們簡單要介紹一下,什麼叫法界?學佛的同學們,我相信這兩個字聽得很熟,但是它的含義未必很清楚。在總的說法,一切諸法總名稱就叫「法界」。法界的意思很多,通常是用「二義釋之」,一個「就事」,一個是「約理」。「就事而言,法是諸法,界是分界」,這是從事上講的。佛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歸納起來用六個字,性相、理事、因果,各有各的界限,而實際上來說,這還是歸納,要是細分那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這個稱為諸法。譬如在我們一個人這也是一法,人,頭,我們從外面看,身體、手足,各是各的部分,它都有界限,從這個地方我們體會,什麼叫做分界。《菩薩瓔珞經》上這樣說法,「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業果」。無明,我們要知道,在這一節『法界圓明自在用』,前面第一段講的是「海印森羅常住用」,那是說宇宙的起源,這個宇宙從哪裡來,這一段是講我從哪裡來的,前面是講依報,這一段講正報,佛家常講依正莊嚴。可以說依報跟正報是同時起來的,沒有辦法辨別哪個在先、哪個在後。先後有沒有次序?先後確實是有,但是有兩種說法,有一種說法:依報在先,正報在後,也有一種說法:正報在先,依報在後,這兩個講法都沒有問題。

  為什麼?它速度太快,快到什麼程度?世尊問彌勒菩薩,眾生起一個念頭,這一念很短,很短的一個念頭,這個念頭裡面有多少個細念?有多少物質現象(就是講的依報),有多少精神現象(這講的正報)。依報跟正報可以說是同時生起來,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一彈指的時間很短,有多少念頭?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我們現在所謂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的微細念頭,三百二十兆。他說「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佛問得好,他也答得好,每一個念都有物質現象出現,每一個物質現象都有精神現象。識就是八識,我們這個地方不講八識,講阿賴耶識,第一個是阿賴耶識出現。由此可知,凡是物質它統統有識,也就是說它有見聞覺知,為什麼?因為自性裡頭本自具足,它不是從外來的。這些現象,相跟識,相是物質,物質現象,識是精神現象,都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前面跟諸位說得很多,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給五祖忍和尚提出的報告言簡意賅,他向老和尚報告自性,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有許多祖師說,你說來聽聽。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要用現代的話就是說,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清淨的,現在呢?現在還是清淨的。無論你是在天堂,或者是在地獄,自性從來沒有染污過,一定是清淨的。第二句話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自性是本體,在哲學裡面講宇宙萬有的本體,這個宇宙是從它變現出來,生命也是從它變現出來的。這個地方的生命不說別的,單單指我自己,我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眾生,這兩個字要搞清楚,眾生不是單單指人,它是廣義的,眾是講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叫眾生。可以說所有一切現象,無論是物質現象、是精神現象,統統叫眾生。所以眾生跟法界意思也相同,這個範圍太廣了。

  眾生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能大師第三句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跟《華嚴經》上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我們要懂得廣義,我們今天講動物、植物、礦物、自然現象,全是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講的自性,就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智慧、德能、相好,本自具足的。能大師只說一句話,本自具足,《華嚴經》上就講得詳細,具足一切智慧、德能、相好,這就講得很清楚。智慧無量無邊,不是知識,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這個要搞清楚。無量的德能,這個德能是什麼?德是德行,能是能力,佛門裡也叫神通,神通屬於德能。無量的相好,相好我們今天講福報。都是圓滿的,智慧是圓滿,德能是圓滿,相好也是圓滿,所以才說佛佛道同。到成佛之後,你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平等平等,沒有說哪個多一點,哪個少一點。為什麼?你證得自性!自性是一,一切眾生的自性是一,一切諸佛的自性還是一,自性沒分,它是本體。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哲學與科學,從理上講是哲學,從事上講是科學,都講到登峰造極,都講到究竟圓滿。宇宙跟生命的起源,到現在哲學跟科學裡面都沒有定論,但是佛在《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很肯定。

  所以這裡,「法界」,「圓」是圓滿,是德相,「明」就是智慧,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相,「自在用」,用是起用。現在我們的圓明沒有,我們的智慧沒有,我們的德能、相好也沒有,所以我們現在不自在。我們現在用的是什麼?這個佛在《華嚴經》上也說得清楚,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圓明自在用不能夠現前,不能夠得這個受用,原因就是我們有無明、有煩惱,《華嚴經》上說的是妄想、分別、執著。大乘經教裡面它用的名詞是用煩惱,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個名詞同學們都很熟悉。無始無明煩惱就是《華嚴經》上說的妄想,塵沙煩惱就是分別,見思煩惱就是執著,這兩個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清楚。由此可知,這三種煩惱障礙了我們的「法界圓明自在用」,它障礙了。我們有沒有失掉?沒有,跟諸位說,這個一定要肯定,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是一點都沒有失去,跟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只是我們自性上有點障礙,這個障礙就是這三種煩惱,《華嚴經》上講妄想分別執著。如果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捨棄了,法界圓明自在用就現前,這一放下就叫成佛。所以在《華嚴經》上凡夫成佛,在理上講,在事上講也一樣,一念之間,只要你肯放下,放下就是!這個事情與修不修、學不學沒關係,就看你能不能放下。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當年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十九歲離開家庭,出門去求學,學了十二年。前面跟諸位報告過,當時印度宗教跟學術界,他都去參學過,再沒有老師,沒地方學。他並沒有傲慢,沒有覺得我是第一,這一切人都不如我,他沒有起這種煩惱,他還是非常謙虛。在我們想像當中,這有三個問題不能解決。當時印度無論是學派、是宗教都崇尚禪定,所以佛門裡面所講的四禪八定,這不是佛教的,古婆羅門教他們所修的。得這個禪定,得四禪八定,六道裡面的狀況,我們現在講六道裡面不同的空間維次,他完全突破,也就是說他瞭如指掌。如果我們證得這個境界,還要是很謙虛,還要是好學的話,肯定裡頭還有問題,什麼問題?六道你都明白,你都清楚,六道從哪裡來?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肯定有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在當時宗教界跟學術界都沒有答案,往往把四空天當作大般涅槃,般涅槃是梵語,意思是不生不滅,意思是宇宙的本體他們見到了,他也沒有懷疑,不像釋迦牟尼佛他有懷疑。所以他把十二年所學的也放下,入更深的禪定,這一入定就是所謂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佛在經上常常講,學佛不能見性是有兩種障礙,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前面講的三種都是屬於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是煩惱障。除這個之外,所知障,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這十二年怎麼樣?是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知識障礙你見性,所以也得放下,所知障斷掉,二障統統斷掉,障礙沒有了,自性清淨心現前。

  所以世尊所證得的境界,跟惠能大師證得的境界完全相同,這明心見性了。能大師見性提出的報告簡單扼要,五句話說明白了,自性是清淨的,是不生不滅,是本自具足的,是本不動搖的,能生萬法。而釋迦牟尼佛見性之後,他做了一個詳細報告,這個報告是什麼?現在我們所學習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釋迦牟尼佛是細說,能大師是略說,要知道內容不增不減。由此可知,《華嚴經》如果把它歸納起來,就是能大師講的五句話;能大師五句話把它展開細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不增不減。說得好!世尊為我們示現的,他是學了十二年,真的叫廣學多聞;而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一天沒學過。這兩種表演就是告訴我們,這樁事情與學不學不相干,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放下。我們學佛,學佛到底求什麼?佛經裡有一句話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可以翻譯,為什麼不翻,還用原來的音然後再加註解?這叫尊重不翻,不是不能翻,而且很容易翻,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譯經大德們對這個尊重,為什麼?學佛就求這個,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佛說這三種煩惱,三種煩惱是講煩惱障,三種,妄想、分別、執著,所知障也離不開這三種,障礙了自性。像世尊、像能大師,他們很厲害,他們說放就統統放下,這在佛法叫上上根人,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這是真的。不是上上根人,縱然你明白了,我們學佛學了將近一甲子,我學佛到今年五十八年,再差兩年就一甲子,沒開悟!雖沒開悟,天天受經教的薰習,我們古大德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什麼?這是上中下根人所走的路子,不是頓悟,不是徹悟。頓悟、徹悟好像上這個大樓,坐電梯一下就上來,那是頓悟。漸悟是什麼?漸悟我們沒有能力,沒電梯只好爬樓梯,爬樓梯一階一階往上升。我們從漸悟當中把這個事實真相也能悟出來,這個悟出來在佛法叫解悟。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原理、原則、方法都懂得,現在並沒有到頂點,頂點上有些什麼樣子大概可以了解一些。欠的是什麼?欠的是功夫。功夫是什麼?放下,你怎樣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

  祖師大德慈悲教導我們,不著急,慢慢來,慢慢來要認真幹,真放,先把執著放下,執著是見思煩惱,最粗的、最嚴重的,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名聞利養這些東西。這些東西造成什麼?造成六道輪迴。這一切相是從念頭生的,我們這個念頭裡頭帶著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這個相就變成六道。六道裡面有善惡,你的念頭善、言行善,這個境界就是三善道;如果我們的念頭不善,言行不善,現出的境界是三惡道。如果我們的見思煩惱斷了,也就是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給諸位說,六道就沒有了。那就是永嘉大師所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覺是什麼?放下就覺悟,這個六道、這個世界就沒有了。所以《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很難體會。我們最近學習《華嚴》,我常常用電視做比喻,因為現在電視很普遍,家家都看電視。這個自性清淨圓明體是什麼?我們把它比喻電視的屏幕、螢光幕。螢光幕裡有沒有東西?什麼都沒有。你能不能說螢光幕裡頭真沒有?不可以說,你頻道一按下去,色相就出來,就出東西。按鈕按下去把它關起來,這個時候就是惠能大師講的本自具足,它裡頭有東西,但是它不顯,你在外面什麼都看不到,是這麼個境界;按扭按下去,頻道按下去,色相出來是能生萬法。所以電視機擺在這個地方,你沒有按,關起來的時候你不能說它沒有,你打開的時候也不能說它有,我們宇宙之間的現象,跟這個道理完全相同。所以,在沒有現相的時候不可以說沒有,現相的時候不能說真有,假的,不是真的,這個比喻我們不難體會。

  但是覺悟之後,它怎麼就沒有了呢?這個用我們的電視不大好比喻。我就想到我們看電影,電影可以能夠顯示得出來這種現象。電影我們知道是用放映機放的幻燈片,它的底片是幻燈片,一格一格的,它一秒鐘二十四張。也就是鏡頭打開,這張幻燈片打在銀幕上,你看到了,鏡頭再關上,第二張放出來,第二張不是第一張,第三張不是第二張,張張都是獨立的,大乘經上講各各不相到,就是說的這個意思。但是它速度太快,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的眼睛就看花了,就好像是真的一樣,你就沒有法子辨別,像真有其事,我們就被它欺騙。現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自性裡面這個速度多快?一秒鐘,我們現在都用秒為單位,他說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也就是一彈指是三百二十兆那麼多次,三百二十兆。我們彈指大概一秒鐘能彈四次,再乘四,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鐘它速度移動多少?現在電影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自性裡面這個振動,一秒鐘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張,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我們現在眼見、耳聽的現象不是真的,一秒鐘裡面,這是講振動,妄想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的速度一秒鐘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次,那個次數,一秒鐘裡面這個頻率,每一次每一個振動就是一個畫面,就是一個物質現象,物質現象裡面就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有這個精神現象,它是同時現起的,它的速度太快。

  現在科學家也發現這個道理,他說物質是假的,物質不是真的,是無中生有。這個跟佛法裡面講的就很接近,沒有《華嚴經》講得這麼詳細,這是極細微的振動。細微的振動,我們講像水一樣,開始是很微細的波動,小浪,甚至於你肉眼都看不見;分別,分別就是大浪,那就很明顯;到執著,執著那是巨浪,所以執著是很麻煩的。這一振動,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現前,就是彌勒菩薩講的這個振動,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次的振動,這是諸佛的剎土。從這個振動,如果再加大變成分別,分別就是大浪,實報土沒有了。好像海水這個平面,那個平靜的看不到了,看到有波浪,這就是方便有餘土,我們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他是有分別。他有分別,他沒有執著,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就是我們講方便有餘土,這淨土宗講的,四聖法界。所以娑婆世界,四聖法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變成巨浪,大風大浪變成巨浪,那是執著,執著是巨浪,四聖法界不見了,變了,看到海上大風大浪,那是什麼?那是凡聖同居土,就是六道。六道裡頭有善惡,四聖法界裡頭沒有善惡,它有染淨,有染淨沒有善惡,六道裡頭有善惡,所以有三善道、有三惡道。

  我們把執著放下之後,六道就沒有了,分別放下之後,四聖法界沒有了,也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都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剩下來是一真法界,也就是諸佛的實報莊嚴土,你就看到報身佛,那裡面都是證得報身的。如果起心動念也沒有了,給諸位說,實報土也沒有了。實報土沒有了,剩下什麼?剩下就像我們電視的屏幕一樣,沒有現相,你把所有頻道都關掉,一片空白,常寂光土,那就是真正的自性,自性的本來面目就現前,自性的真面目。常寂光裡面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物質現象。我們淨土裡面講的四土,四土這麼來的。四土只有常寂光土是真的,它不生不滅,其他的現象統統都有生滅。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它就沒有了,你斷多少它就起多少變化。所以這個境界,真的,佛講總的綱領原則,「一切法從心想生」,沒錯!既然從心想生,你為什麼不想善,你為什麼不想清淨?你要想染污,你要想那些惡業,那就錯了,你想清淨就現淨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佛祖都告訴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不可以有污穢,心淨則佛土淨。無論什麼人往生,他念佛那個念是清淨的才能生淨土;他念頭不清淨,一天念十萬聲,沒用,他不能生淨土,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淨土是從哪來的?是我們自性變現的,我們的清淨心變現的。一生沒有念過佛,最後臨終的時候遇到善友勸他念佛求往生,他雖然念個十句、念個八句,他真往生,為什麼?他念念是清淨心,是這麼個道理,他一點都不希奇。

  我們一天到晚念佛,念的時候心裡有雜念,有分別、有執著,這樣念佛不得力,有沒有好處?有。好處是什麼?阿賴耶識落了阿彌陀佛的種子,這是好處。這一生不能去,為什麼不能去?心不清淨。所以你要懂得,念佛是個手段、是個方法,清淨心是目的,清淨心現淨土,極樂世界是淨土,這個道理要懂,這是真正的原理。我們如何能叫自己清淨心現前?你要不能把這個世界這些拉拉雜雜東西放下,你的心怎麼會清淨?所以我們要記住,凡是帶不走的統統要放下,真正能帶得走的,我們才把它提起。真能帶走的是善根福德因緣,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加功用行,要認真努力,這是你能帶得走的。所以一定要曉得,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是非人我、五欲六塵都是帶不走的,帶不走的就要放下,不要執著,隨緣不攀緣。世尊在世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他老人家一生的生活,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我們今天讀這些經典,文字資料,我們對於世尊,以及當時追隨世尊學習的這些同學們,有菩薩、有羅漢,我們佩服,我們五體投地,我們今天做不到。為什麼?人家身體多好,風吹雨打日頭曬,他不生病,他能生活在曠野。我們今天的身體不行,要像他們一樣,到野外去住上一天,第二天不就到加護病房去了!他為什麼身體那麼好?沒有別的,我們能想到心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健康長壽。他們住世,不是說壽命到了,他沒有壽命。世尊在世住世八十年,我們中國人講虛歲八十年,外國人講實足年齡釋迦牟尼佛七十九歲圓寂的。他們住世時間長短在於緣分,跟眾生有緣多住幾年,沒有緣他就走了。眾生有緣是感,菩薩有緣是應,感應道交,什麼時候感,什麼時候應。用什麼感?善根福德,善根是能信、能解,福德是能行、能證。世尊當年在世,在印度這個地區,確實有些人能信、能解、能行、能證,感得釋迦牟尼佛出現。這些人都度了,再沒有這樣的人,這是哪樣的人?能行、能證的沒有了,他就走了。還有那個能信、能解的,他不能行、不能證的,由後面的弟子跟他有緣,他們來度,這所謂是佛度有緣人。

  《瓔珞經》上這句話說,「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無明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自性的照失掉。不起心、不動念,自性,佛經上用水做比喻最多,像這湖水乾淨沒有染污,沒有波浪,水平靜,外面的景緻都能夠倒影在水裡面,像一面鏡子一樣。如果這個水染污、水起了波浪,它就不能照,這個照就失掉。無明就是一念不覺,就是我們講起心動念,不可以起心動念。這裡面也許有同學有疑惑,能大師見性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剛才給諸位說,從來沒有染污過,我們的真性沒有動搖過,也沒有染污過。這一念不覺是什麼?一念不覺決定不是自性,自性要有一念不覺那就出了麻煩,那怎麼可以叫不生不滅?怎麼能稱之為真如?所以一念不覺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從哪裡來的?妄心是從真心而來,但是它不是真心,這一定要知道,妄心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有這個現象不是真心。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說得好,「本覺本有」,本覺是真心、是自性,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是妄心,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沒有,本來沒有,本無。本有的一定可以現前,本無的一定可以斷掉,你不要認為這個東西斷不掉,能斷掉,為什麼斷不掉?習氣太重。也就是我們被這些妄想分別執著薰習的時間太久,在六道裡生死輪迴不知道經過多少時間,古大德常講無量劫又無量劫,我們墮落在這個輪迴裡頭,生生世世幹這個事情,時間太久,染上這個習氣太深,所以明白之後,想斷還斷不了。

  這個我們也能夠理解,只要自己有決心真肯幹,一生能不能成就?答案是肯定的。就看你是不是真幹?真幹真能成就。真肯放下,不再計較,無論在生活方面、在工作方面,方方面面都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那就好,這就好辦。如果堅固的執著,我一定要怎樣怎樣怎樣,那個麻煩,那出不了六道輪迴,也生不了極樂世界,這都是真話。所以常常想到,為什麼不像佛菩薩當年在世一樣一切隨緣?飲食,佛一天一餐飯,出去托缽,給什麼吃什麼,一點分別心都沒有。諸位要知道,如果分別執著真的沒有了,無論你托的什麼東西都是上味,最好的味道。為什麼?你的心好,它把外面境界都轉變,那不是境隨心轉嗎?再不好的飯,在他那一缽,他的意念對著它的時候就變成最好的。你們想想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所以這個科學可以能夠證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再想想,我們在憤怒的時候,不平的心情,不平的時候,再好的美味東西嘗起來都是不好吃的,都會發脾氣把它丟掉,不是一個道理嗎?境隨心轉,飲食隨心轉,沒有一樣不是隨心轉的。所以佛菩薩得的是妙味,上品妙味;我們得來的,我們的意念對著它就變壞。這個跟江本博士水實驗的道理是一樣的,被科學證明出來。所以我們一定曉得這個道理,一念不覺,不了一切法的真相,真相在天台家講就是空假中,《般若經》裡面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也不能說它真有,相是心現的,相裡面產生變化那是識變的,識是什麼?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阿賴耶,執著是末那,分別是意識。所以「迷法界起三界業果」,迷法界起三界業果,這個很重,為什麼?三界業果是講六道輪迴,講到我們身上來。

  在大乘法相宗裡面講「三細六粗」,迷!三細,這三種相可以說一念完成的,一念裡頭有這三種相。彌勒菩薩講「念念成形」,形是境界相;「形皆有識」,識是見相,也叫做轉相,轉變;那個念頭的動是業相,起心動念是業相。業相、見相、境界相,「三細相」就是根本無明之惑。「因對六粗,故名三細」,因為底下還會展開,這個三細要知道就是一念。你們想想看,一念那麼短,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麼短裡面還有三細,三細,每一個相那就再乘三,你說這個你怎麼能發現?所以大乘教裡面,佛說誰能夠發現、能看到?有人,八地以上。八地以上的菩薩那個心非常清淨,極細清淨心他能感受到,他能見到,這是佛家講的科學,這不是理想,你能夠看得見。換句話說,你也有這麼大的能力能夠追得上它的速度,你跟它的速度相等,你就看到;你跟它速度不相等,差距,你就看不到,它太快,你沒有發現。所以在八地菩薩,七地還不行、還見不到,八地菩薩就能見,八地以上統統都能見到,這就不是假的,不是理論,不是猜測,也不是從數學裡面推演。

  第一個是「業相」,「業相者,即從真起妄,初動之相也」。注意它那個初動,要知道初動,初沒有後的。有初,有沒有後?沒有,念念都是初,念念都是初動,你才真正懂得佛的意思。我們今天看的境界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個動就是初動。第二個細念也是這個速度,統統都是初動,沒有第二個動。所以這個無明,佛講得好,他把它加個無始,叫無始無明,無始是什麼?沒有開始,所以它是虛妄的;如果有始有終,那就真有其事,不能說是假的。這是宇宙的起源,起源就是虛妄的,它最後變成大的波浪、變成巨浪,一切都是浪,沒有一樣是真的。我們真正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才會徹底放下,為什麼?全是假的。為什麼放不下?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把它都看作是真的。這就是《瓔珞經》裡面所講的「不了一切法」,了是明瞭,你才會有初動,才會有動,所以從真起妄。這個事情也很難理解,因為我們一般人追根究柢總要找個水落石出,最初的一念是什麼原因起來的?幾時起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一念妄動?我們都會找這個原因。佛告訴我們,這個最初的一念沒有原因,什麼時候起來的?沒有時候,它才起立刻就滅。

  正像我們看電影放映機裡放的底片,一格一格的,那一格過去了,下面一格出生,每一格都是新的,所以各各不相到。你說前面,前面已經沒有了,你看就是現前這一個畫面,可是這個畫面你還沒看清楚它又沒有了,這一秒鐘才二十四張。現在一秒鐘給你提升到一千二百八十兆張,你怎麼能知道它是假的?所以全被假相欺騙,以為它是真的,我們在這裡生起嚴重的分別執著。所以六道輪迴就不會斷,這個電影影片就繼續放下去,它不會停止,就變成這個樣子。什麼時候覺悟,我不再執著,我把執著真放下,六道這個片子就沒有了,就斷掉。斷掉它還有現相,現的什麼?就是四聖法界出現,出現第二個頻道,第一個頻道是六道,會出現第二個,第二個也不是真的,第二是分別。如果能夠對世出世法不再分別,這個很高明,不再分別的時候,四聖法界沒有了,就是方便有餘土沒有了,實報莊嚴土出現。實報莊嚴土我們講過,前面講得很多,無始無明習氣造成的,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法子斷,所以你也不需要斷它。在這個狀況之下,覺而不迷,隨著時間自自然然它就消失,你決定不能在意,你一在意那你馬上就退轉。

  《起信論》裡面這個說法,我們把它念下去,它這前面還有「然本覺心源,離念寂靜,因無明故,覺成不覺,遂成業相。故《起信論》云,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是也」。本覺是自性,《起信論》裡面講本覺本有,本覺就是清淨,離念寂靜,它沒有念頭,它不會生念頭,它是清淨的,它不生滅。能大師告訴我們,自性就是本覺,「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後面說「能生萬法」,怎麼能生萬法?它動念就生萬法,它不動念頭不生萬法。怎麼動念?因無明故。所以一定要知道,我們的真心「離念寂靜」,這四個字重要,這四個字是真正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現在的念放不下,那怎麼辦?佛教給我們一個好方法,以念止念。用什麼?念阿彌陀佛,你念頭一起來,「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念。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一念沒有了,你就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怎麼樣?明心見性之後還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勸導那些沒有見性的人,我用這個方法成佛的,我把這個方法教給你,我做樣子給你看,示範的。釋迦牟尼佛念佛成佛,這個話是蕅益大師講的,蕅益大師根據《彌陀經》說的,有經做證明,釋迦牟尼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依念佛法門,這個榜樣做得好!

  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記住這個字,「離念寂靜」,這真心,寂靜就是真心現前,真心是寂,心裡沒事。心裡面的事太多,妄念太多,那是嚴重的障礙,學佛也不行,學佛怎麼?不能往生,不能了生死,在佛門裡面所修的統統變成了福報,不是功德是福德。早年達摩祖師到中國遇到梁武帝,梁武帝是我們佛門大概從歷史上來講是最大的護法,替佛教造寺院叢林造了四百多座。幫助人出家,他非常喜歡人出家,供養出家人、照顧出家人幾十萬人。達摩祖師來跟他見面的時候,他非常自豪,問達摩祖師,我做的這些事情,我這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這一盆涼水澆給梁武帝,梁武帝興趣就沒有了,再不跟他見面,達摩祖師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等到一個慧可。為什麼?他沒有離念,他心不寂靜。離念寂靜是功德,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你能夠,離念是放下,放下,清淨心就現前,寂靜,那叫功德,離念是功,寂靜是德。如果你心的雜念很多,沒放下,那叫什麼?福德,不是功德,福德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來生就享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也不能往生。念佛法門,「心淨則佛土淨」,還是要寂靜,跟寂靜沾上邊,念佛才能往生;跟寂靜沾不上邊,念佛也不能往生。你就曉得,這四個字是多麼重要!

  為什麼會變成業相?「因無明故,覺成不覺」,本覺變成了不覺。無明是什麼?起心動念,要知道起心動念就是不覺,不覺就叫業相。業是什麼?業是造作,業是動,不動就不叫業。你看我們講事業,事是什麼?造作,造作的時候是事,造作的結果就叫結業。所以業是個動相,也就是不覺,心就動;覺,心就不動。這不是真心,這是個妄心,因無明,無明就是迷,所以一念不覺,這是迷。《起信論》裡面這句話說得好,「依不覺故心動」,我們現在不覺太久了,這個心動已經變成大風大浪。《地藏經》上講得好,「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罪是什麼?業裡面最嚴重的。學佛修行修什麼?這個諸位不能不知道,八萬四千法門統而言之全修的是定,就是修的是寂靜,這叫真修行。法是方法,門是門道,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那是講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門徑,方向目標是一致的,都是修寂靜。寂靜也叫禪定,我們淨土宗叫清淨心。你看《無量壽經》經題上,在一個經題把因跟果都說出來,先說果報,「大乘」,大乘是智慧;「無量壽莊嚴」,無量壽是德,第一德就是長壽,莊嚴是相好。所以果上就是世尊在《華嚴》上講的,自性的智慧、德、能,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能,果!怎麼修得的?現在講修,我們已經失掉,這個失不是真的失掉,是有障礙,障礙去掉之後自然就恢復。佛叫我們修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心就是修定,平等是大定,從定起作用就是覺,覺而不迷。我們就曉得,我們現在從哪裡修?要從清淨心修,再修到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心。

  在十法界裡面,佛給我們講十法界第一個業因,因緣無量,最重要的一個因是什麼?成佛,成佛是平等。平等是佛的因,六度是菩薩因,十二因緣是緣覺的因,四諦是阿羅漢的因,講第一個因。天道第一個因是上品十善,人是中品十善,阿修羅是下品十善。下面是三惡道,三惡道的業因,鬼道的第一個業因是貪、貪婪,畜生道是愚痴,地獄道是瞋恚。常常心裡有怨恨,有不平,常常喜歡發脾氣,那你要知道,你造的是地獄的業因,念佛還是到地獄去。這個話是灌頂法師在《大勢至圓通章》註解裡面所講的,我當年看到這個註解很疑惑,念佛是好事情,念佛人怎麼會墮地獄?我就向李老師請教,李老師講:你問得好,這個問題很嚴重,我不答覆你,我要在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說。許多人不知道,他念佛一百種果報,第一條就是墮阿鼻地獄,第二條墮餓鬼,第三條墮畜生。什麼原因?貪瞋痴三毒沒有拔掉,很嚴重,雖然念阿彌陀佛,貪瞋痴慢的心嚴重,所以他還是墮三惡道。念佛成佛,那你就曉得,離念寂靜,念佛決定成佛。所以修行,我們要不把這些東西搞清楚、搞明白,自己以為修得很好,到最後的結果不是自己所想像的。有些人怨天尤人,怪佛菩薩不靈,怪經典上講的有偏差,那就大錯,那造成重罪,謗佛、謗法、謗僧,那個墮得就更深。所以這是必須要搞清楚、搞明白的。

  心既然動,這一動就產生「見相」,見相是什麼?「見相者,見初動之相也,亦名轉相」,這就產生變化,「謂依初動業識,轉成能見之相也」。你看這就是識,它就有能見。有能見當然就有所見,就發生底下「境界相」,這是第三個細相。境界相就是「轉相分別初動之境界也。亦名現相,由前轉相,則境界妄現」,境界現前。諸位要知道,這裡頭沒有執著,有分別,這個分別是極其微細的分別,我們能不能覺察到?不能覺察。佛在大乘教裡面講,八地菩薩才能覺察到那種微細的分別,我們的念頭太粗了。這個三細相解釋了彌勒菩薩那一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三細相是解釋這一句的。分別就麻煩,為什麼?分別的時候馬上境界相就現前。科學家講的物質是假的,無中生有。你看佛講得這麼詳細,彌勒菩薩講的形就是物質現象。佛問答的,這個念頭裡頭,我們平常人這個念頭裡頭,有幾個念、有幾個形、有幾個識?彌勒菩薩說清楚了,有幾個念?我們今天一般都是用秒為標準,一秒鐘裡面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個念頭,念念都有形,形都有識。這是自性裡面本自具足的,沒有分別,不動念的時候本自具足。所以宇宙之間千變萬化的境界不出自性,這個道理也不好懂。

  我講到這個地方,就想起我們小時候玩的萬花筒,跟這個道理差不多。這是個萬花筒,你看它裡面就是三塊玻璃,三面鏡子三角形的排列,裡面只有幾片碎片,顏色不相同。你這一轉的時候,它裡面就產生變化,就有圖案,你轉上一萬次,你看不出有兩個相同的。這就像什麼?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整個宇宙千變萬化,萬花筒好像自性,你在動了,起心動念,它就產生這些幻相出來。我用這個東西解釋,大家好像比較容易懂一點,確實是這個樣子。「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佛說的,境隨心轉,這話很有道理,境界隨心轉的。我們今天這個地球有災難,有人說地球生病,地球是怎麼病的?地球哪裡會有病,人的心病了就影響外面地球,地球就生病。人心怎麼病?反常!古聖先賢的教誨沒有別的,只是教我們隨順自性,自性是清淨的,自性是不生滅的,自性裡面有無量智慧、德能、相好,你只要隨順,一切稱性,那是什麼境界?諸佛菩薩的實報莊嚴土。《華嚴經》裡面講的華藏世界,極樂世界,那就是隨順自性,現這個相。如果我們跟自性相違背,相就變了,變成什麼相?變成六道三途,就變成這個相。所以今天這個地球上災難很多!

  昨天有同修從網路上下載一個信息給我看,南極有一個冰架融化了,這冰架是很大面積的冰化掉了,速度非常驚人,比科學家估計的快多了。科學家告訴我們,在這個地球上的冰百分之九十在南極,北極不多,但是北極可能會化完。南極的冰如果再一融化,這個地球海水要上升,大概是三十米到五十米的樣子,沿海的城市都會被淹沒。這是科學家從數據裡面提出的警告,沒有辦法能解決。可是佛法裡真有解決的方法,他人不相信,怎麼辦?說佛法是宗教、是迷信,就沒法子。佛法怎麼解決?佛法懂得境隨心轉。地球溫度為什麼升?這個原因他們講是什麼?二氧化碳,當然這也是一個原因,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什麼?貪瞋痴,這是三毒煩惱,瞋恚就是火,你天天不高興,天天發脾氣,這地球溫度上升,這個道理很少人懂。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的人,我們放下貪婪、放下瞋恚、放下愚痴,這個地球會恢復正常,天災人禍都沒有了。人禍也離不開貪瞋痴,為什麼會打仗?還不是為貪瞋痴!所以佛陀教給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不但天災人禍沒有了,居住在地球上的人跟居住在天堂上沒有兩樣,這個地球上一切現象都會變得非常美好,人類所需要的資源,它自然就變現出來,決定不會缺乏。

  諸佛菩薩,這些大聖大賢,我們在平常想像當中,都是明心見性的再來人。像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他們是不是佛菩薩再來的?我曾經就這個問題向李老師請教,我說這些人他們以帝王的身分出現在世間,他們所說的、所行的與自性都相應,是不是這佛法裡面講的,應以帝王身而得度者即現帝王身而為說法?這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裡頭的。老師告訴我,在理上講得通,但是事上沒有證據,這個說法好。所以我們今天一些世人贊成民主,毀謗甚至侮辱帝制,這是錯誤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個應是應眾生的需求,不是他自己,他自己沒有意思。所以你細心去觀察,他跟性德相不相應?如果跟性德相應,不是佛菩薩也是佛菩薩。他跟性德不相應,那就是妖魔鬼怪,那是給世間帶災難來的,不是帶幸福美滿來。性德是自然的,中國人講道德,道就是大自然,大自然的秩序,大自然的法則。像中國人所講的春夏秋冬,這是大自然,這不是人造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自然法則。所以中國聖人給我們講五倫,五倫是自然的,五倫是講關係,人跟人的關係,父子、夫婦、君臣、兄弟、朋友,這不是哪個人發明的、哪個人創造的,不是的,自然的。所以倫理是讓我們認識自然的規則、自然的秩序,然後進一步明白之後,如何能夠隨順自然把這些關係處好,父慈子孝,君仁臣忠,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些就是屬於德,德的核心就是父子有親,那是親愛。

  所以江本博士做水實驗,他告訴我,他做了幾十萬次這個實驗,發現只有愛跟感恩、感謝,所現的結晶圖案最美。他問我:這是不是宇宙的核心?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確實這是宇宙的核心,那是性德的核心,宇宙是自性變現的。所以時間、空間也不是真的,空間在《百法明門》裡面叫做方分,時間稱為時分,所以時分、方分是我們現在講的空間、時間。時空在百法裡面排列在不相應行法裡面,不相應行法完全是假的,是抽象概念不是事實。科學家到近代才可以說肯定時空不是真的,釋迦牟尼佛至少早它二千五百年,就把這個事情說清楚、說明白了。我們希望科學再能進步、再能提升,把佛所講的事實真相,用科學來做證明,所以佛經裡面確實有高等科學、有高等哲學。方東美先生早年把佛法介紹給我,說是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我們通過這半個世紀多的學習,確確實實明白,佛經裡頭有高等科學,也可以說是世界科學的最高峰,科學是論事,哲學是明理。

  境界現了之後,這都是三細相,就是在一念當中成就的,在那個很短很短一念當中成就,這一成就再發展就變成粗相,粗相有六種,叫六粗。「六粗,謂由業相、轉相、現相三細而生,故名六粗」。「業、轉、現」,這是三細相,「即第八藏識中初起之三相,以其微細,故名三細」。諸位想想,這個三相細到什麼程度?在一秒鐘裡面顯現出一千二百八十兆次,你說多麼細!這是一念當中。那個念頭不簡單,念頭裡頭起變化,那麼短暫的微細念頭裡頭,所以稱為三細相。三細相繼續發展就變成粗相,三細相的境界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六粗呢?六粗就是十法界裡面的現相。第一個是「智相,謂依三細中第三境界相,不了自心所現,妄起分別染淨之相,於淨境則愛,於染境則不愛,是名智相」。這個境界相,就是三細相裡頭的現相,從這裡面生分別,分別是什麼?分別是智。這個智,我們今天的話來講,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怎麼?智慧它不分。

  所以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智慧裡面有覺,知識裡面不覺,沒有那個覺心,也就是他看錯了,知識是迷,智慧是覺。所以相宗的修行,常常講「轉識成智」,識是知識,如何把知識轉變成智慧就對了。我們現在一般教學,實在說是把智慧轉變成知識,這就錯了,這就迷了。求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如果加上分別執著就都變成知識,不是智慧。所以佛教給我們「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是什麼?戒是規矩,你一定要依照佛菩薩、祖師大德教給你的方法、規矩,你去修定。那個方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有無量法門,哪一個法門適合自己修學方便,你就採取那個法門,不一定別人學這個,我也學這個,這不一定。總要看自己的根性,與自己的生活、現前的環境相應,那你修起來就方便,就容易快速,才能成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