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七集)  2008/8/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6-004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最後一段賢首國師的總結,我們從這段文開始念起:

  【此上所述六重觀門。】

  從這裡看起。

  【舉一為主。餘五為伴。無有前後。始終俱齊。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此理喻如圓珠。穿為六孔。隨入一孔之中。即全收珠盡。此亦如是。】。

  這是舉比喻。

  【開為六門。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圓滿教理。法自爾故。】

  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今天我們再接著看,大師舉善財童子做例子:

  【善財一生。皆全證故。】

  這個『全證』就是圓滿證得,特別著重的是『一生』,一生圓滿成就。

  【卷舒無礙。隱顯同時。】

  『卷』就是我們現在講歸納,『舒』這就是展開,沒有障礙。在《華嚴經》裡面,「卷」就是現在所講的微觀世界,把它濃縮,濃縮成一毛孔、一微塵;「舒」是展開,展開是無量無邊的法界,這裡頭沒有障礙。而且『隱顯同時』,緣不足的時候隱,緣具足的時候就顯。緣,《華嚴經》上講無量的因緣,全是自性圓滿的功德。

  【一際絕其始終。出入亡於表裡。】

  『一際』就是一心,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頭,這叫一際。『始終』是時間,『表裡』是空間。一心的時候,時間沒有了,空間也沒有了,一心的時候;二心就有了,二心,時空就變現了。這在前面我們學了很多,真正在一心的時候是常寂光淨土出現。今天還要講到這些問題,就是宇宙怎麼來的、我從哪裡來的,依正莊嚴。現在緣具足了,因緣具足,這就是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宇宙發生,我也出現了,我跟宇宙同時出現的,這前面說得很清楚。『出入』,這是形容詞,有沒有出入?沒有,出入是假的。我們講有出、有入,而實際上?實際上確實只有經上講的一際,這是真的。我們今天看到的是幻相,全是幻相。所以《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很難懂。

  我們讀到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聽到彌勒菩薩的報告,我們才稍稍體會到實相是什麼樣子,就是真相才能稍稍體會到,體會到一些,那是講的真相。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所有現相,這個念頭,念頭它佔有的時間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個時間多短!可以說生滅同時,生滅不斷。為什麼不斷?緣不斷,念念相續,但是念念都不存在。雖不存在,它念念相續,前一念不到後一念,後一念也不到前一念。很像我們看電影,電影的底片,你看一張一張的,前一張不到後一張,後一張也不到前一張,張張是獨立的,但是它的速度太快,張張不一樣,念念不相同,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如果這個速度快到像彌勒菩薩所講的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這麼多的念頭,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現象,形皆有識,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的現象,這是宇宙萬法的由來,都是從自性裡面現出來的幻相。佛法符合現代所講的科學精神,那你得要證得,你把它證實,佛菩薩所講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善財在《華嚴經》上給我們做了個代表,他一生證得了,全證了。隱顯同時,生滅同時,性相同時,理事同時,無不同時,無一不同時。

  【初心正覺。攝多生於剎那。十信道圓。一念該於佛地。】

  『初心』是初發心,『正覺』是成佛。從初發心到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個修學的時間長,佛經上給我們講無量劫,給我們講三大阿僧祇劫,實際上是什麼?『剎那』,一念,一念展開是無量劫,無量劫濃縮是一剎那。這個剎那就是講的一念,這個一念要曉得,在時間上來講,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迷的時候就像作夢一樣,在夢中時間好長好長,實際上醒過來很短。中國傳奇故事裡頭有個「黃粱夢」,唐人的小說,黃粱是高粱米,煮粥,那個時間很快就煮好了,他在那裡打個瞌睡,那個瞌睡已經做了幾十年的夢,醒過來,這個黃粱還沒煮熟。用現在話來說,不過是幾分鐘的時間,他做了個夢只有幾分鐘的時間,而夢中是幾十年。這就是時間長短不二,來形容初發心到成佛。

  『十信道圓,一念該於佛地』,十信圓滿,成佛了,這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十信圓滿了。十信圓滿,怎麼才圓滿?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十信不圓滿,他在十法界的佛法界裡面;圓滿了,他就往上提升,超越十法界,就是初住菩薩。《華嚴經》上的初住菩薩,這是圓教,別教是初地菩薩,圓教是初住。天台大師講六即佛,這是分證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為什麼叫分證?他沒有圓滿。為什麼沒有圓滿?他無明習氣沒斷,這個要知道,道理在此地。這樣的人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確實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因為他起心動念就出不了十法界,不起心、不動念他才能出十法界。在十法界裡面,用天台大師的話,他是相似即佛,很像,像佛的樣子,不是真佛。

  如果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他跟究竟圓滿佛沒有兩樣。但是,他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階級?你看《華嚴經》上說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階級,最後是究竟圓滿佛,這四十一個階級都叫做分證佛。也就是說無明習氣沒斷,無明習氣就是起心動念的習氣,他真的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的習氣在,這個習氣很難斷。他們不在十法界了,他住哪裡?他住實報莊嚴土,也叫一真法界。因為習氣沒有斷,所以實報莊嚴土裡面有依報、有正報;如果習氣斷了的話,依正就沒有了。所以實報莊嚴土裡面依正也不是真的,不過它跟真是最接近的,我們通常也稱它作一真法界。

  我們能不能到這個境界?大乘教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們這一生要證常寂光不容易,那是真難,我們這一生當中希望能生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是可能的。像惠能大師那樣就可能,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也是這個境界,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實報土,《華嚴經》的毘盧遮那的實報莊嚴土,這可能的。你要知道,《華嚴經》上講的初住菩薩到等覺菩薩都在這個地方。這裡面的人,除了有無明習氣之外,沒有無明,也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這一定要懂。無始無明的習氣不好斷,沒方法斷,只有讓時間,時間長了自然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地方不能用功,你用什麼功夫,那你就是分別執著都起來了。所以在他們這裡面叫無功用道。古大德說這個境界叫「此處用不得力」,此處,在這個境界裡頭,你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錯了,起心動念是無明,無明煩惱起來了,不起心、不動念,無明習氣在。所以這個習氣沒法子斷,只有讓時間慢慢的把它淘汰掉。多長的時間?大乘教裡面世尊告訴我們,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不是講我們一般凡夫修行成佛,不是說這個。一般凡夫修行成佛,經上通常講的是無量劫。三大阿僧祇是有限制的,這是斷無明習氣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古大德有個比喻,從比喻當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像什麼?像一瓶酒,酒瓶盛酒的,那個酒就代表的是無明,我們把酒倒乾淨,瓶子擦乾淨了,裡面確實沒有了,甚至於你把它烘乾了,聞聞還有味道,那個味道叫習氣。什麼時候才沒有味道?大概放個一年、二年,再聞就沒有味道。所以這個用不得功,你沒法子去處理它,你只有擺它那裡,隨它去,不要去理它,時間長了,自然就沒有了。多長時間?是三大阿僧祇劫。這就說明這個東西很難斷。所以「十信道圓,一念該於佛地」,這個佛地是實報莊嚴土,這是一生可以做得到的。

  【致使地前菩薩觸事生疑。五百聲聞玄鑑絕分。融通無礙。一多交參。圓證相應。名為佛地。】

  此地講的『地前菩薩』是別教的,不是圓教,別教地前菩薩,他疑惑。為什麼會有疑惑?他妄想分別沒斷,分別的習氣當然存在。分別的習氣到什麼時候斷?我們曉得十信菩薩,第九信是菩薩,他分別斷掉了,他有分別的習氣。分別習氣斷掉之後,妄想沒有斷,是第十信,第十信分別習氣斷掉了,妄想沒斷。妄想斷掉之後,他就超越,他就是初住菩薩,超越十法界,妄想習氣不斷。妄想習氣一定要到等覺才能斷掉,這《華嚴經》上講得清楚。所以這個地方地前菩薩是指的別教,他對這個事情有疑惑。正因為如此,所以佛在經上講,大乘教裡頭,大乘菩薩最大的障礙是疑,這個疑就變成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障礙菩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只要一見性,就脫離十法界;不見性,離不開十法界。『五百聲聞』,聲聞是阿羅漢。當然,菩薩尚且疑惑,阿羅漢怎麼能達到這個境界?當然沒他們的分。

  『融通無礙,一多交參』,「融」是圓融、通達,法性沒障礙,它沒有大小,它沒有先後,它沒有真妄;換句話說,它沒有對立。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性,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性體,哪有對立?對立這個念頭我們有,六道眾生個個都有,這是什麼東西?這是煩惱障的根,只要有這個念頭在,你煩惱是根深蒂固,你煩惱障破不掉,因為你放不下;換句話說,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說這個問題多嚴重,所有一切衝突都從這裡發生的。我們在講席跟同學們在一起學習這麼多年來,常常提到這樁事情,一定要從內心深處,跟一切人的對立、跟一切事的對立、跟一切萬物的對立,把這個對立化除掉,你的煩惱根就拔掉,以後斷煩惱就容易,你這個根在不行,這個根太堅固了。所以佛給我們最大的恩惠,就是為我們講經說法。佛陀不在世,這個經典流傳到今天我們還能看到,我們從經典的教誨裡面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斷煩惱從哪裡斷起?就從這裡斷起。所以總有一個開頭。

  對立怎麼產生的?有我就對立了,我跟人對立,我跟一切萬事萬物對立。《金剛經》講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都是對立的。無我,也就沒有人相了。所以,四相破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破了是什麼果位?須陀洹,《華嚴經》裡面初信位的菩薩。這要知道,你就入門了,釋迦牟尼佛辦的一條龍的學校,你就進入小學一年級;還有我、人、眾生、壽者,你在幼稚園。我們現在都念幼稚園,沒上一年級,上一年級,這個問題就解決了,然後你就是步步高升。只要進了一年級,不會退轉,為什麼?位不退。住在哪裡?還住在六道裡,沒出六道。須陀洹一直到阿那含都沒有離開六道,阿羅漢離開六道了,畢業了,小學畢業了。阿羅漢在《華嚴經》相當於七信位的菩薩,也就是七年級,他離開了。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沒有離開六道輪迴,七年級離開了。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十年級,這個時候他們在十法界裡四聖法界,沒有到一真。十年級畢業了,十信滿了,十信道圓就是十信滿了,圓滿了,畢業了,他離開十法界。所以四聖法界是娑婆世界的方便有餘土,六道裡面是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他離開十法界,那就是到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跟華藏、跟極樂世界沒有差別,完全是相同的境界。『圓證相應,名為佛地』,這個證是圓滿的證,只是無明習氣沒斷而已,習氣不礙事,所以有究竟圓滿佛的智慧、德能、神通、相好,統統具足。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是前面一段。我們再接著看後面這一段:

  【然此觀門名目無定。】

  這六觀,這六種實在講沒有名稱的,名稱是為了教學方便暫時給它起的。所以「名可名,非常名」,我們不要執著名詞術語,但是也不能離開它,我們自己學習以及教導初學,這個東西它有用處,但是不可以執著,執著就錯了。

  【若據一體為名。】

  這講六門,「還源觀」總共說了六段,這六段也就是此地講的六門。這段文是屬於總結。『若據一體為名』,前面跟我們講一體,要從一體上來說,一體是什麼體?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真的,那一點都不假,它是能現、能生、能變,宇宙、生命是所生、所現、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這是比什麼都重要的,能所不二。就一體為名,前面我們也讀過,叫:

  【海印炳現三昧門。】

  海印三昧,在前面也跟諸位介紹過,因為它很重要。這個科目學到今天,這是第四十七次,一次兩個小時,差不多有將近九十四個小時,前面肯定有很多同學沒聽到,我們今天再溫習一遍。我們依照《教乘法數》,這是最簡單的介紹,海印三昧,它說「如來三昧法性平等,離諸名相,不加功用,而能顯現一切諸相」,這是什麼?「無心能現」。確實沒有起心動念,它怎麼會現?在這個境界裡頭,精神跟物質現象全沒有,怎麼會起心動念?大乘教裡面佛告訴我們,「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一念意思你要懂,現代的科學裡面講,極其微細的波動現象,發生在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偶然的有這麼一個波動現象,這個波動現象非常微細。佛告訴我們,阿羅漢的定功不錯了,感受不到,就是接收不到。好,我們講法身菩薩,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起心動念也放下了,這在實報莊嚴土的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地菩薩第八地,他才感到這個波動現象。八地菩薩,那個名號叫不動地,七地以前,就是他那個很微細的振動,七地菩薩都不知道,八地才感覺到,這多微細!要用現在的話,這是《華嚴經》裡面的科學,儀器測不到,再精密的儀器都不行,這是什麼?甚深的禪定。

  我們知道,實報莊嚴土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諸佛如來。《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如來,你看江味農居士的註解,就是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真佛不是假佛。真佛、假佛是怎麼分法?就是用真心跟用妄心,就這麼差別。用真心,是真佛;用阿賴耶,用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十信位的菩薩,到十信位的佛,十信圓滿就是佛,佛位,十法界的佛,他還是用阿賴耶。轉識成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這才能出十法界,那就不在十法界了。這就我們剛才講的,他在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稱之為佛,轉識成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八識成四智,這就離開十法界。你看看,這一轉,初住菩薩就離開了,就轉八識成四智,但是阿賴耶的氣氛,就是習氣,當然前面這六、七沒有問題,阿賴耶的習氣沒斷,他真的轉了,真轉,那個習氣沒斷。所以在一真法界裡就有四十一個階級斷那個習氣,這是真難斷。

  現在我們雖然沒有證得這個境界,經讀多了、念多了,對這個事情慢慢熟了,不懷疑了,那就是能信、能解,那現在我們要做的功夫就是要證。證,沒有別的,證就是放下。放下一切執著,就是轉末那為平等性智;放下分別,就是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放下妄想,就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這是果上轉的,在因上我們做不到的。因上只有兩個功夫,就是要把分別執著斷掉,這兩個斷掉之後,那個妄想自然就斷掉了。所以它有因上轉、有果上轉。我們現在的功夫,一定要用在斷分別執著,這比什麼都重要。分別執著,執著是最粗的,執著的根是對立,太可怕了,不但我們會跟人對立,自己跟自己對立。自己跟自己發生衝突矛盾,外面才會有衝突、才會有矛盾;你裡面沒有,外頭怎麼會有?所以我們中國老祖宗,幾千年前就教訓我們,化解衝突,所謂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遇到困難要想解決,從哪裡解決?從自己內心裡面去解決,問題決定不在外頭,外面沒有問題。

  我們今天錯,錯在哪裡?總認為問題全在外面,大錯特錯!外頭沒有問題。外面什麼?事事無礙。障礙全是在裡面,就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就這個東西在作祟。你只要把這個除掉,你就成佛了。三個都除掉,這邊給你講,頓悟、頓超。業障習氣太重,佛也很慈悲,這三大類煩惱不能一次斷掉,慢慢來,先斷執著,再斷分別,最後再斷煩惱,斷無明煩惱,給你分成階段。這個階段都有果位的。真的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你就成正覺,正覺是阿羅漢,所以阿羅漢是學位的名稱,他成正覺。如果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了,那你就證得正等正覺,這法身菩薩,你出了十法界,你住在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也就是你自己的實報莊嚴土,這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的習氣。習氣哪一天斷掉,那你就加上個無上,你成無上正等正覺,那你的名字要換了,你是佛陀。在佛法裡你拿到最高的學位,你真的是還源了,你是究竟圓滿的還源,妄盡還源。

  所以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話是真的,一點不假,就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跟佛有什麼差別?沒有差別,就是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但妄想分別執著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被這些假相欺騙了,被這些假相愚弄了,受了很多辛苦,搞六道輪迴,搞生死不斷,錯在這裡。這樁事情,在世間只有大乘教裡面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我們也算是難得,搞了半個多世紀,總算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搞明白,我們要是不幹,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父母,對不起歷代祖宗,對不起佛菩薩。別人不能搞,情有可原,為什麼?他對於這個事實真相,確實他一無所知,那這個不能怪他。佛在經上講得透徹,我們讀了五十年才讀懂,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下就看出來,真是古人所說的「踏破鐵鞋無覓處」,搞了五十年,「得來全不費工夫」,原來就在這裡!怎麼年年看,看了幾十年都沒有看懂,現在才看懂,談何容易!我出家,頭一部請的佛經就是《華嚴經疏鈔》,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的,這個經好!那時候我學哲學,這是佛經哲學概論,他是這樣介紹給我的,佛經哲學概論。我那時候請智開法師幫助我,從香港買了一套。那時候跟智開法師沒有見過面,我對他很恭敬,寫的信都規規矩矩稱他老法師,以後見了面才曉得他跟我同年。他對我幫助很多,我非常感激他。因為那個時候剛出家,生活非常苦,很窮,沒錢,想要這些書,寫信給他老人家,如果能找到,就趕快寄給我,我什麼時候有錢,什麼時候付錢。他能信得過我,所以一找到,很快就寄給我。看了這麼多年,才看出這個味道出來,真不容易!所以說是,我如果說是不幸短命死了,這個東西永遠搞不懂。孔老夫子七十歲還求老天爺保佑他多活幾年,他想學《易經》。不容易!

  所以無心能現。對於這樁事情,最忌諱的是懷疑。所以科學有個盲點,這個盲點不能突破,他永遠看不到真理,那就是什麼?他懷疑。因為疑,他才研究解決,全是用心意識,心意識是妄心。妄心,只能看到妄心這個範圍之內,他看不到真心。所以我稱它這個叫盲點,這個很難突破。這個不突破,他不能進入甚深禪定,他不能了解事實真相。你看現在雖然是講到宏觀世界,講到宇宙,也很難得,講到微觀,能夠講到基本粒子,這不容易了。基本粒子就像大乘裡面講的微塵,但正報裡面講毛端、毛孔的時候,科學沒有講到。依報裡頭微塵他講到了,可是微塵裡面有世界他沒講到,他大小沒有突破。不過現在科學,他也慢慢的肯定、承認了,承認空間跟時間不是真的,但是他沒有法子突破。

  在佛法裡面,他用禪定的功夫很容易把時空這個界限突破。小乘須陀洹,你看他就有天眼通、天耳通,雖然不大,但是一般六道裡面東西他能看得很清楚。人,跟低級的天道,有二十八層,二十八層是大分,要是細分,細分比這個多。我們中國人通常講忉利天,忉利天不高,欲界第二層天,可是忉利天下面,四王天下面,也是屬於天道,底下是鬼道,這當中有很多層次,可以說天,也可以說鬼,時空維次不相同,須陀洹能夠接觸到,能夠看到。當然層次愈往上提升,他這個能量就愈大,他能看到,他能夠接觸到。所以到四禪八定,對於六道裡面的狀況,這個時空維次全部突破了,他在六道裡頭沒有障礙。這樁事情,最早是印度婆羅門教說出來的。婆羅門教我們也有接觸,就是現在的興都教,他們前身是婆羅門教,根據他們說,他們至少有一萬多年的歷史,很久了。可是印度人不重視歷史的記載,現在世界承認它八千五百年,至少有八千五百年,就是用這個說法,也比佛教早五千年。佛教現在世界上承認只是二千五百零二年,今年,我們中國歷史上記載的大概是三千年。印度人不重視這些東西,為什麼?他們的概念當中,時空都不是確定的,是從人的感官當中所產生的,人在快樂的時候,好像時間過得很快,度年如日;人在痛苦的時候好像時間好長,度日如年。所以這個是感官當中的,它不是真的,所以他們不重視歷史記載。不像中國人,中國人對於歷史記載是有了文字就記得很清楚。

  所以無心能現很難懂,這個我們就用佛的一句話,「唯證方知」。我們現在有理由可以不懷疑它了,完全接受佛陀的教誨,我們相信。我們功夫不到,功夫到的時候,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如來三昧」,三昧是禪定,是正受,正確的翻譯是正受。三昧是印度話,三這個音是翻作正,昧就是受、就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裡面沒有苦樂憂喜捨,如果有苦樂、有憂喜,這就不正常。正常享受它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才真正正常享受。它也翻作禪定,禪定就是正受。「法性平等」,用法性比用佛性範圍大,因為佛性只是法性裡面的一部分,它的功能就是智慧。佛在「出現品」裡面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他講了三樁事情,智慧、德能、相好,講三樁事情。如果講佛性,只是講裡面智慧這一部分,這一部分稱為佛性,所以法性包括佛性,佛性不包括法性。一切眾生有佛性,當然他能成佛,這是本性裡面有圓滿的智慧,智慧不必到外求,障礙去掉之後,自性的般若智慧就現前。所以法性平等的,這個平等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有這個東西就不平等。「離諸名相」,它裡頭沒有名,也沒有相,名是屬於精神方面的現象,相是物質的現象,所以名跟相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精神跟物質,它沒有,法性裡面沒有物質也沒有精神。「不加功用」,裡面沒有功用,就是不起作用,沒有作用。「而能顯現一切諸相」,它只要稍微動一動的時候,它就現相,就現宇宙,就現生命,所以生命跟宇宙是同時起來的,叫「無心能現」。這一條是最難懂的。

  我們再看第二條,「現無所現」,現了,「隨眾生心,現種種相」。這都是如來三昧,如來三昧就是自己的,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我們中國人講「人之初,性本善」,如來三昧就是本善,就是本性本善。「隨眾生心,現種種相,如光如影,了不可得」,這是給你講現相。大乘《般若經》裡面常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叫有為?有生有滅,就叫有為。你想想看,彌勒菩薩所講的,這個現象,無論是精神、無論是物質,它有生有滅,生滅得很快,它存在的時間只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它存在時間就那麼長,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都不例外,都是這個現象,所以真的如光如影,了不可得。

  這裡頭有一句話最重要,隨眾生心,《楞嚴經》上佛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眾生想什麼,他就現什麼,永遠變不盡、現不盡的。我們在第二段的時候就讀到,「起二用」,起二用裡面就是現依報、現正報,起這兩種作用。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是一點都不錯。如果你要是把這個道理搞清楚,真的搞通、搞明白了,你這一生就非常幸福美滿。為什麼?都從心想生。你念念都是善心善意,你所遇見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一樣不善,境隨心轉。我們現在迷了,迷了之後搞顛倒了,所以佛經上常講「顛倒妄想」。怎麼顛倒的?境隨心轉,現在是變成你的心被外頭境轉了,你說糟不糟糕?想想,我們現在到底是境隨我的心轉?還是我心隨境轉?肯定是我心隨境轉。我遇到順境善人生歡喜心,遇到逆境惡人,我就生煩惱,你心被境界轉,那個苦不堪言!如果你倒過頭來的話,我的心能轉境界,順境善緣不生歡喜心,逆境惡緣也不生瞋恚心,你的心是什麼?永遠叫心平氣和。你看順逆境界,順逆不二,看善人、惡人,善惡不二。這怎麼看法?看性,不要看相,性是一個,性是純淨純善,善人純淨純善,惡人也純淨純善。那個善惡是什麼?善惡是他的煩惱習氣,你總得要懂,那個煩惱習氣是假的,不是真的,千變萬化。

  所以你有能力,只要如如不動,他就會被你化了,善人被你化了,惡人也被你感化了,全被你化了。你感化不了他,是自己功夫不夠,不在外頭,在自己,反求諸己就對了。所以先決條件就是保持,我們俗話講保持心平氣和,不要受外頭境界干擾,這非常重要。你頭一個把這個根紮穩,知道什麼?知道外面的相,常常念《金剛經》這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你心裡生煩惱了,順境善緣生歡喜心了、生貪戀心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平了,把這個貪念打掉。逆緣惡境裡面,惡人裡頭,逆境惡人現前的時候,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瞋恚沒有了,厭惡沒有了,永遠保持心平氣和。這個在世間法講,這是養生長壽之道,你健康長壽,你心情快樂。快樂什麼?相貌就變了,體質就變了,你永遠不會生病,你永遠不會衰老,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你要用得上才行,真的用上了。不要常常想老了、不行了、體力衰了,你常常這樣想的時候,你真的老了。為什麼?境隨心轉。你為什麼會老?你想老。為什麼會有病?你想病。為什麼會死?你想死。都是這個念頭。

  所以這裡講隨眾生心現種種相。我們為什麼不能存個菩薩心、存個佛心?佛給我們講的,我們現在這個心,十法界的心統統有,就看你用哪一個。聰明人,有智慧的人、有善根的人,他用佛心、用菩薩心。佛心是什麼?佛心是平等心,心平氣和是佛心,你常常用這個心就成佛了。菩薩心是六度四攝心,阿羅漢是四諦心,天人是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四無量是慈悲喜捨,他會用。會用,到什麼時候會用才叫學佛,不會用是佛學。我們今天在這裡上課,是佛學。你學會了,你能夠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上,真正把你的觀念統統改變了,你真學佛了,你真得佛的受用了。所以「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兩句話重要!要知道,相真的是假的,如光如影,了不可得。光是什麼?我們看到電影屏幕裡,那就是光,那就是影。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相,就是光、就是影。是什麼光?是你自性裡面的光,光影,就是如來三昧的光影,法性的光影,如來三昧是自己,法性是自己,是自己的光影。

  海印三昧一共有十條,第三「能現所現非一」,非一就不是一樣,「能現之智,與所現之境」。「如來三昧」我們就省了,因為什麼?統統都是如來三昧,就是法性。你看,能現之智,智能現,境界是所現。德、能都是境界,德是無形的,境界是有形的,有時候用一個字把兩樁事情都包括盡了,德是屬於精神,精神現象,境是屬於物質現象,它兩個分不開。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所以這一個「境」就可以把兩樁事情都包在裡面。從哪裡來的?一念來的,「一念圓融」。雖然一念圓融,都現出來了,可是「十方普應不同」。這個十方講一切眾生,十法界裡面眾生感受不一樣。這個事情在哪裡?就在現前。我們看到這個宇宙,白天看到太陽,晚上看到月亮、星星,看到自然現象,這是什麼?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可是這種自然現象也隨著我們眾生心產生變化。我們眾生心和、心善,所以我們常講四個字「和平安樂」,我們都想快樂,世間沒有一個快樂的人,為什麼?他不安。他不安,哪來的樂?現在誰心安?富人心不安,貴人心不安,貧人心不安,賤人心不安,統統都不安。為什麼不安?不平。為什麼不平?不和。所以和是因,平是果;平又是因,安是果;安又是因,樂是果。你看中國的文字,妙!因果連續的。所以你想得樂,你要跟一切眾生和,要跟天地萬物和。為什麼?宇宙本來是和睦,它一體的。為什麼不和?我們不知道它是一體。像我們整個身體,我們的身心和,會非常快活。為什麼?它一體。他不知道展開來整個宇宙是一體。宇宙是什麼?一個法身。大乘教裡面我們常常念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華嚴經》上前面念到的。我們如果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就和了。他不和,我們不能怪他,因為他不知道是一體。身上這個器官,知道是一體,眼睛、耳朵、鼻子,裡面是五臟六腑,知道這是一體,所以它們從來不打架,從來沒有糾紛,身心和睦。可是跟別人相處就不行了,我不是他,他不是我,那就像什麼?眼睛忽然之間,它開竅了,眼睛是自己,鼻子不是我,耳朵不是我,麻煩就來了,個個要爭第一,衝突就發生。衝突提升就鬥爭,鬥爭提升就是戰爭,戰爭提升就同歸於盡,死路一條。知道是一體,心就平了。

  所以知道一體之後,所表現的是謙卑、是尊重,自己謙卑,能夠尊重別人,這是覺悟的人。為什麼?必須表現這個態度,四德裡頭說,那個四德是性德,自性裡本來如此,第一個「隨緣妙用」,第二個是「威儀有則」。所以真正覺悟,你見到任何人都是九十度鞠躬,為什麼?性德自然流露。從哪裡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對哪一個人沒有禮貌?你在中國看孔子、看孟子,對什麼人沒有禮貌?對小孩、對殘疾都不失禮,沒有傲慢心,沒有自以為是,沒有,這是真智慧。所以你要曉得,就是整個現象,無論是物質現象、是精神現象、是宇宙之間的現象,是一念圓融,十方普應不同。你了解事實真相,你常常用這個來看現前的社會,從早到晚看一切大眾,你就會心平氣和,你就會很自在,你不會生煩惱。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用智慧去處理,不會用感情,這個東西學了有用處。

  第四「能現所現非異」,前面講是非一,現在又非異,到底是一還是異?一異不二。那個不一,是一念圓融,十方普應不同。你看此地他所講的,「如來三昧,能現之智與所現之境,雖十方普應不同,莫不本乎一念」,它沒有兩樣。十法界依正莊嚴不同,是不是一念變現的?一點都沒錯。我們今天世界,無論怎麼樣的繁雜,本乎一念。你看那個電影裡面所演的,或者是戰爭,或者是打鬥,怎麼樣凶猛,你到那個放映機裡面看看,一張一張照片,一念,它有沒有動?沒動。非一非異,這下你真正了解真相。這個現象,你看現在用照相機的人很普遍了,不像半個世紀以前,半個世紀以前照相機是奢侈品,不是一般人家能夠有的,現在太普通了,好像每個人手上都有,發展到連手機上都可以照相。在高速度的快門,千分之一秒的快門,你去照噴射機,它動不動?不動。千分之一秒,它正在飛行的時候,你把它照下來,它上面一個螺絲釘都看得很清楚,沒動。它在飛,你連續照個十張,張張都不動,這一張沒有進入那一張,那一張也沒有進入這一張,幻影,不是真的。從這個地方也能悟出事實真相,佛經的術語叫諸法實相,你能夠體會到。一切現相非一非異,你不能說它是一個,你也不能說它是多個。

  話說回來了,回到哪裡?回到自己。我們坐在這個講堂,我們不要說那麼微細,那麼微細我們無法想像,一秒鐘,前一秒鐘的我跟現在這一秒鐘的我,到底是一還是不一?我們此地講,到底是一還是異?這個你還不能夠發現這個問題,如果用錄相把你錄下來,就會有這個問題了。現在錄相還不太容易看,為什麼?它完全用電子。要用從前那個電影的攝影機,用膠捲的,你就很容易發現。以前這個小電影機,一捲帶子,我們普通這個旅行用的、玩的小的電影機,一個膠捲是四分二十秒,它的長度必須要把它接起來,一個小時要好多個帶子,就算一捲,都是很長。你照下來之後,哪一張是你?哪一張又不是你?張張是你,怎麼會有那麼多你?哪有這麼多?

  所以你從這裡去想這些現象,《華嚴經》所說的這些味道你就得到了。一切法,自己,不能說一,也不能說是不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歸結在一念。一念,就是一張,一個畫面。這一個畫面是全息畫面,為什麼?遍法界虛空界都在裡頭。所以今天科學發展到這個電晶體,人很聰明,小小一塊電晶體,像指甲這麼大,能夠包容許許多多的信息,但是比起佛經上講的還差遠了。佛經上那個體多大?肉眼看不見的,現在講基本粒子,裡面包多少訊息?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全在裡面。科學家沒發現,只發現這個東西,指甲發現了,不知道裡面有這麼多東西。大乘佛經裡面講科學,圓滿,一樣不漏,而且千變萬化,永遠不會有同樣的。我們想不通,所以我們就想到小時候玩的萬花筒,你看萬花筒一點點那麼大,真的,你轉動,千變萬化,找不到一個相同的。法性就是這樣的奧妙。所以前面講,「三遍」裡面說,出生無盡,出生就變化,它出生這個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沒有止境的,不能用數量去數。但都是從一念生的,念念不相同,前念跟後念有相似,它不是相同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第五「無去無來」,時空沒有了,「如來三昧,萬法現於自心,彼亦不來;自相遍於法界,我亦不去」。有沒有來去?沒有。所以佛法裡用名詞用得也很妙,叫緣聚緣散,緣聚的時候不來,緣散的時候不去。為什麼?沒有生滅。可是你一定要曉得,萬法現於自心,十方諸佛剎土是現於自心。這一次我們護國息災法會做了七天三時繫念,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講開示就講到,「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現於自心,「此土即是西方,西方即是此土」,這是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哪一法不是自性?哪一法不是唯心?總離不開自性,總離不開唯心,哪有來去?我們看到電影的影片,這個膠捲一拉開,有沒有來去?沒有,後面一張沒到前一張去,前一張也沒到後面去,張張都是獨立的。有沒有關係?有關係,總不離一念。一念就是一張,又起個一念,又是一張,彼此不相到,妙就妙在此地。

  入這個境界有什麼好處?入這個境界是佛,入這個境界裡面沒有苦了。苦從哪裡來?妄想分別執著來的。入這個境界,妄想分別執著全沒有了,那是什麼?就是我們常講的菩提心,清淨心現前了。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之後第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從來沒有染污過。說誰?每個人都有分。我們每個人的自心、真心有沒有染污?沒有。如果是有染污,那不是真心,那不是本性。從來沒有染污,從來沒有生滅,它是真的。而且「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這只有隱顯不同。我們現在沒有,看不到了,看不到是隱,隱不代表無;只要有緣分具足的時候,它就顯了,顯也不代表有,有無不二。法界永遠是平等的,佛與法身菩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頭一個我們真的要知道,萬法現於自心,所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第二個要知道,自相遍於法界。我們在前面,剛才讀過,賢首大師引用《華嚴經》末後的善財童子參訪彌勒菩薩這一段經文給我們作證,自相遍於法界。他進了彌勒樓閣之後,發現是無量無邊的彌勒樓閣,看不盡,每一個樓閣都看到有彌勒菩薩,都看到有善財在菩薩面前禮敬,重重無盡,自相遍於法界。他能看到,為什麼我們看不到?我們迷失了自性,這個現相隱了,不現了,不是沒有。什麼時候你能夠見到?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見到了,你會見到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有釋迦牟尼佛、有阿彌陀佛,也有你自己,十方諸佛菩薩一個都不少,他也不來,你也不去,真的他就在一起了。

  古人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我們今天可以換句話說,不讀《華嚴》,不知道學佛的富貴;不讀《華嚴》,不知道學佛的殊勝,不知道學佛的自在。方老師當年介紹,只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一句話也就全包了,不學《華嚴》,確實不知道學佛最高的享受。在宏觀世界裡面,在微觀世界裡面,都是無去無來。所以我們現在真的是迷了,不知道萬法是自性,開悟的人知道。所以開悟之後,「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那個道就是自性。但是自相遍於法界,這個不知道,為什麼?因為自性遍法界。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的,自性遍法界,我怎麼會不遍法界?當然遍法界。要怎樣我們才得這個受用?佛菩薩教給我們,祖師大德也教給我們,得真放下,真學,走佛菩薩這一條路,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真學佛,我們就真得受用。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第六「廣大」,廣大是講心,「如來三昧,普遍包容,無法不備,眾生世界,不離一心」。首先這一句,你要肯定如來三昧是自己,是自己的正常享受,這四個字就是這麼個意思。我們本來正常的享受,那心量有多大?就是前面「三遍」裡面所說的包含空有,這個地方講普遍包容。我們佛七,大迴向裡面,就是你們這個佛四也一樣,疏文裡頭一開頭就念「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包空就是心包太虛,包空,含有就是量周沙界。這裡一個包、一個容,包是包虛空,容是容萬法,不就是量周沙界嗎?虛空不大,心量大,心量是在虛空之外的,虛空是在心量裡面。無法不備,備是具備、是完備,就是樣樣具足,一樣都不缺。眾生,這兩個字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這是什麼?就是六祖能大師末後的一句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眾生就是萬法,正報;世界是依報,世界就是宇宙。佛法裡面講的法界,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萬事萬物,不離一心,都是從一心當中出現的。

  一心沒有失掉,我們只是迷了,不是失掉了,要是失掉了,那一切萬法就沒有了。今天一切萬法有,有,我們迷了,迷了是我們念頭不正,我們有邪念、有妄念、有惡念,所以把整個宇宙也搞亂了,道理在此地。宇宙搞亂了,所以變成天災人禍,不正常的事情發生了,這個我們要知道。現在大家提起災難都憂心忡忡,災難能不能化解?看到《華嚴》,化解的方法、理論你全就得到了,只要恢復清淨心,外面境界都轉變了。所以佛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天下太平,世界清淨,宇宙清淨,眾生和睦,災難就沒有了。消災免難不在外面,在內心裡面,心只要一轉變,外頭境界都跟著轉了;心要不知道改變,用什麼方法去改變外面環境是做不到的。今天時間到了,明天我們再續一堂,好像是四十八,我們明天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