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六集)  2008/8/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6-004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六段最後的一小段,也就第六裡面的第六小段,「主伴互現帝網觀」,這段的大意我們學習過了。賢首國師給我們做總結:

  【此表法性重重影現。一切事中皆悉無盡。亦是悲智重重無盡也。】

  『法性』,確實是不可思議,大乘教裡面只有用妙、用密來形容它,這是法性。法性就是自性,就是本性,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沒有理由,說不出,也想不到。在世間法裡面也稱之為宇宙奧妙,所以千百年來,這個世間的科學家、哲學家、神學家都在探索,探索宇宙的奧妙,發現了也不少。可是沒有辦法真正探測到,為什麼?這個原因現在我們才搞清楚,因為宇宙是從心想生。我們的心想真的是太奧妙,心想是能生能變,宇宙、萬物、生命是所生所變。能生能變的無有窮盡,所現所變的當然也是一樣的,亦復如是,你怎麼能探測得到?永遠探測不盡的。要怎樣才能見到真相?真相不必去探究,不要去操這個心,不要起這個念頭,也不需要用任何的儀器,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它就現前,而且什麼?徹底明白了。在大乘教裡面世尊常說,這個事情「唯證方知」,你要不證,你只聽說佛菩薩說有這麼回事情,不是自己境界。科學探索也就等於聽佛菩薩說,為什麼?科學家、哲學家、神學家,沒有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他探索是淺探,深入他做不到,唯證方知。

  佛法裡面一絲毫的神祕都沒有,祕密更沒有,用現在的話說,它全體是透明的。你看不到,那是你自己有障礙;只要你把障礙除掉,你見到的、你聞到的、接觸的,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決定沒有兩樣。所以清涼大師給我們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不是自己的,是一切古佛所說的,他沒有在古佛經典上增加一個字。我相信、我明白,為什麼?你見性跟古佛完全一樣,你怎麼能給它加個字,你怎麼能給它少個字!不管你怎麼個說法,跟過來人相同的。所以這句話一點問題都沒有,並不是真的要拿到古人的經典,不需要。見性的人,他的言行是從心性裡流露出來,你見性了,就沒有兩樣。所以我們可以說,六祖惠能大師一生講經說法,可以說他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沒有在釋迦牟尼佛經上多加一個字、多減一個字,我們相信,見性了,見性都一樣,就是這個道理。關鍵呢?你是不是真的見性。這就是佛法修學唯一的一個目標,學佛學什麼?就是求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方法非常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

  我們講性德、自性純淨純善,純淨純善落實在事相上就是十善業道。這我們前面學過,小乘的三千威儀、大乘的八萬四千細行,內容是什麼?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一展開是八萬四千法門。所以佛在般若會上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我們明白了,無論你用什麼方法,全落實在十善業道上,怎麼會不一樣!我們再想一想,不但佛家如是,你再看看世間所有宗教,他們是不是十善業道?是的。我們看看《新舊約》、《聖經》,看看《古蘭經》,看看印度教的典籍,確實不管它怎麼講法都沒有離開十善業道。所以十善業道圓滿就是究竟佛果,佛像,畫的佛像背後有圓光,圓光頂上的唵阿吽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圓滿就成佛。所以學佛,在行門上講,就是從形相上講,從哪裡做起?十善業。三聚淨戒,沒有一條不是從十善業裡面生的,根就是十善業。我們今天講中國傳統文化,道家的《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你看是不是十善業?這些年來我們提倡儒家的《弟子規》,還是十善業。我們把十善業道疏忽、輕視了,無論怎麼學法,你都不得其門而入;重視十善業,你就把佛門找到了。從哪個台階上去?十善業找到了,進不去,有善巧方便,從《弟子規》、從《感應篇》,《弟子規》是倫理道德,《感應篇》是因果,有這個階梯你很容易就進去。進去之後不斷向上提升,看到重重無盡,奧妙無窮。這是法性重重影現。

  『一切事中悉皆無盡』,這就是前面所說的三種周遍。「周遍法界」,理周遍,事周遍,用《華嚴經》來講,體相用,體周遍、相周遍、作用周遍;「出生無盡」,這是奧妙;「包含空有」,這是大菩提心,就是平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裡頭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自然全都露出來。我們今天心量小,自私自利容不得人,看人家好,生嫉妒心;看人家不好,生驕慢心瞧不起他,這就難了。什麼時候我們看到別人好,生歡喜心,不但沒有嫉妒、沒有障礙,幫助他、成就他,這是好事,這多圓滿!佛家講圓滿功德是這樣修的。嫉妒心生起來,障礙他、破壞他,不讓他成就,自己造的是罪業。看到人家行不善,事情做錯了,諷刺他、笑話他、輕視他,錯了,自己造罪業;應該生憐憫心教導他,幫助他回頭、幫助他改過自新,這是隨順性德。所以,什麼是佛,什麼是魔?都在那一念之間,一念之間隨順性德這個人就是佛菩薩,隨順煩惱他就是魔。我們常講妖魔鬼怪,為什麼?他隨順煩惱,煩惱是自私自利、是貪瞋痴慢。經上給我們講的,『悲智重重無盡』,舉這兩樁事情,把所有性德全包進去了。悲智重重無盡,唯有佛菩薩真的做出來給我們看,他示現在人間,你看他起心動念、看他言語造作,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你細心去觀察,顯出來他的慈悲跟智慧。後面這段大師舉例子來證明,他舉的是《華嚴經》,末後「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如善財童子。從祇桓林中漸次南行。至毘盧遮那莊嚴大樓閣前。暫時歛念。白彌勒菩薩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彌勒彈指。其門即開。善財入已。還閉如故。】

  我們先看這段,這段很容易懂,這段是敘事。『祇桓林』,就是祇樹給孤獨園,善財離開這個地方,『漸次南行』,這是開始出去參學。這個地方也要簡單的說一說,《華嚴》九會,這是我們中文的譯本,清涼大師把它判的是七處九會;李長者判的是十處十會,那是圓滿的。七處九會這就是說明,《華嚴經》傳到中國來的本子不圓滿,是個殘缺不齊的本子,大概只有一半的樣子,另外一半喪失掉了,現在梵文本也找不到了。雖然是一半,《華嚴經》的大意可以能看得出來,所以這是在第九會最後的一會。『善財童子』是文殊菩薩的學生,實在講不一定把他看作一個人,你要看他表法的意思,他代表什麼?代表修學大乘的人。「善」是善根,這個人有善根,善根深厚;「財」是代表福德,你看有善根、有福德。「童子」代表什麼?代表沒有被社會染污,身心清白,它取這個意思。你不要看到說畫個小孩,你不懂他什麼意思,他代表修學大乘的人,把自己煩惱習氣淘汰盡了,不就身心清白了嗎?是代表這個意思的。他的老師是文殊菩薩,你們想想看,文殊表什麼?表智慧。他以智慧為老師,以普賢為大行,智慧代表解門,普賢代表行門。用章嘉大師的話來說,文殊菩薩代表看破,普賢菩薩代表放下,就這個意思。所以你得懂,這是看門道,不能看熱鬧。

  第九會是在祇樹給孤獨園,實在這個時候,這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華嚴經》什麼時候講的?釋迦牟尼佛初成道的時候,在菩提樹下定中講的,哪裡有祇樹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大概十幾二十年之後才有的,它怎麼在十幾二十年前就有了?祇樹給孤獨園沒有建的時候已經有了,這個不可思議!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想到經典裡面有兩句話,「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至於境界現前,緣,緣具足它就現,緣不具足它不現,不現不等於沒有。佛家講個緣,外國人對於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他也講緣。第二次世界大戰那個時候,美國有個預言家凱西還在,凱西好像是在二戰快結束的時候走的,這是世界上知名的預言家。我們看過他的資料,他真的是靈附身,不是他自己有能力,他在催眠狀況之下這個靈附身。這個靈是非常善良的靈,跟他有特別因緣,幫助他,藉他的身體行善積德。他自己沒有什麼能力,好像初中都沒畢業。他說,實際上就是靈透的訊息,這個世界上每個人一生的遭遇都有前世因果關係,從來沒有一樁事情是沒有因果突發的,這個說得好!中國古人講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前頭都有因。修行修什麼?把不善的因、不善的行修正過來。因為我們受前面不善心行的影響,現在常常會做錯事情,做錯事情不怕,我們遇到聖賢教誨,依照聖賢教誨把它改正過來,這就好了。所以因果是可以改變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過去世有惡因,現在世還作惡,惡報就會現前,你這一生所遭遇的果報都是惡報。過去生中造的是不善,現在學了佛,受了聖賢教誨,斷惡修善,過去那些不好的報應,這一生就化解了,善的報應它就現前,就這麼回事情。凱西也勸人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但是他沒有佛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所以因果關係,是可以能化解掉的。

  他在文殊會上,文殊菩薩會上成就了根本智。在老師會下,跟著老師最重要的就是成就這一點,叫根本智。根本智是怎麼回事情?《般若經》上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無知起作用是無所不知,叫後得智。無知,你眼一看就知道、一聽就知道、一摸接觸就知道,為什麼?不離自性。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無知,無知是清淨心,清淨心中一絲一毫都不染著。那個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它不知,照的時候它就知,它不照的時候它不知,它一照的時候就知。所以佛菩薩的心是鏡子,任何一個人你有疑難雜症去問他,他馬上給你解決,他就給你解決問題。所以世尊一生講經說法,你看十之八、九都是有人啟請提出問題,他給你解答;沒有人問,他自己說的,少!那叫無問自說。無問為什麼說?別人問不出來,可是什麼?緣成熟了,那就是眾生的緣是冥感,它不是顯的,冥感,而佛顯應。像《彌陀經》,《彌陀經》沒有人問,自始至終都是佛說的,雖然叫著舍利弗,舍利弗也沒有回過一句話,舍利弗只是聽,從來沒有提出一個問題。這是什麼?機緣成熟了,能信、能解、能行、能證,但是他問不出來,佛知道,所以不要你問,佛也說。你看《金剛經》,須菩提提出問題;《楞嚴經》,是阿難尊者遭摩登伽女之難,這樣發起的,都有個因緣,讓佛的後得智顯示出來給我們看。

  所以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從文殊菩薩那裡得清淨心。得清淨心,還不是讓你放下、放下、再放下,先把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放下。起心動念只要一放下,畢業了,老師不留你了,叫你去參學。他會介紹你到哪裡去參學,介紹德雲比丘,《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叫吉祥雲比丘。中國翻譯的兩個名字不一樣,意思一樣,德也就是吉祥,吉祥就是德。你到那裡去親近去,你有什麼問題他會幫你解決,第一個老師指導你,第二個善知識是第一個老師介紹的。第一個老師,你到那裡去,他把修行的方法都告訴你、傳授給你了,再介紹你到第二個去。所以善知識是一個一個介紹的,你一個一個去參訪,這是五十三參。德雲比丘修什麼法門?修念佛法門,這個太重要了,而且是修念阿彌陀佛的法門,他自己是修般舟三昧的。見到了,跟他講二十一種念佛法門,實際上它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一句阿彌陀佛展開就是無量無邊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包括我們日常生活、起心動念、穿衣吃飯、待人接物,全是念佛法門,決定跑不掉的,一即一切。參禪,無量無邊法門都是禪;你學教,無量無邊法門全是教門,一通什麼都通了。你一個法門通,禪也通、教也通、淨也通、密也通,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為什麼?不離自性,都是從自性生的,都是從自性變的,哪有不通的道理!所以你何必要攬得那麼多?那是你自找麻煩。

  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命裡有多大財富,你好好的經營一種生意,命裡面的財富全部都會現前。不必去搞第二個行業、第三個行業,搞了好多行業,沒意思,那就錯了。如果大乘菩薩,行,利益眾生,與自己毫不相干,行;如果想是利益自己,沒有這個道理。利益眾生是把自己的福報去供養一切大眾,這是菩薩商主。菩薩示現在商業界,他每個行業養那一批人,他不是養自己;如果說為自己,決定不搞第二個行業。學,做學問亦復如是,佛法裡頭說得好,一部經通一切經都通,一個法門通,所有法門都通了,不但佛法通,世間法也通。你得真放下才行,真放下叫真學佛。原理原則明白了,放不下,這種情形很多,不是現在,自古以來就很多這個現象。文人當中在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很多放不下!當年遠公大師建東林念佛堂,謝靈運這是中國的文學家,歷史上有名的,想參加他的道場,想入會,我們遠公拒絕他,不讓他入會,雖然是很好的朋友。為什麼?文人習氣太重,對於做文章、寫詩詞這個習氣放不下,這不要他。你看祖師的取捨,謝靈運跟遠公是好朋友;陶淵明,遠公很佩服他,邀請他參加蓮社,他不肯來,他不願意來。緣不一樣,真的是該什麼時候得度,他就什麼時候得度,緣不相同不能勉強。

  所以離開老師,我們中國從前人講出師,現在人講畢業,什麼畢業?統統放下就畢業了。起心動念沒有放下,畢不了業,你不可以離開老師;起心動念放下,畢業了。畢業,老師不留你,你想留也不行,老師會讓你離開,出去參學。參學是什麼?成就後得智,就是要讓你對社會廣泛的接觸。五十三參怎樣?就是現在社會,從早到晚你所接觸的一切人事物就是五十三參,什麼樣的人都可以接觸,什麼樣的事都可以接觸。接觸在裡面,接觸,樣樣明瞭是智慧,你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什麼都清楚、什麼都明瞭,這叫智慧,不接觸不行!所以這叫參學,成就後得智。我初學佛的時候,方東美先生給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佛陀真了不起,他的智慧不是假的,他是從境界裡面真正鍛鍊出來的。跟富貴人交往,沒有貪戀富貴的念頭;跟貧窮人交往,沒有輕慢貧窮人的念頭。他要鍊,不鍊不行,不鍊,你說你怎麼樣,那靠不住,一定要練。所以我們淨土宗修的淨,就比不上密的淨,統統修清淨心的,專門著重修清淨心的,在大乘宗派裡面就是淨土跟密。密宗比淨土是更清淨,為什麼?他考驗,你看密宗的供養都是金銀七寶,富麗堂皇,你動不動心?動心是阿鼻地獄,不動心是成佛了。

  淨土宗的,你看淨土宗祖師裡頭,我們進他的念佛堂,他的小念佛堂,大概還沒有攝影棚這麼大,印光祖師的關房的念佛堂,大概只有這一半大。牆壁上什麼都沒有,只供了一尊佛像,一個桌子、一尊佛像,什麼設施都沒有,後面掛了一個死字,他老人家自己寫的。那跟密宗上師怎麼能比?所以淨土的清淨,是遠離染污的清淨,容易;密宗的清淨,不離,不離難,太難了,不離得清淨心,多難!所以密是誰修的?這我的老師告訴我的,不是凡人,初地菩薩以上,老師給我講真話。因為我們初學,他不傳密法,時候沒到;現在要傳給你,你照這個方法修就準出亂子,那不就把你送到地獄去了嗎?這不忍心。所以他給我說密,在佛法裡好像學校,它是博士班。你現在程度,你現在才小學,慢慢來,小學、中學、大學再上博士班。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我們對密是尊重,知道,不敢學。他們那些上師有些做的,我們看到很不如法的,但是在密沒有關係。可是問題他自己是不是真的放下?真放下了,他升;如果他不是真放下、真持密,我們知道他墮落,他絕墮三途。所以密沒有中間的,不是上天堂就是墮地獄,沒當中的。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他是密宗的上師,貢噶的傳人。他告訴我,新中國建國以來,他知道依照密法修行成就的人只有六個人,他自己不行。所以他自己最後是密淨雙修,他得力於淨土,臨往生的時候,每天十四萬聲佛號,他念佛走的,到最後密他也不要了,一心念佛,一天十四萬聲。這道理要懂,事實要清楚,我們這一生要決定有成就!

  《華嚴經》到最後,善財童子參訪到彌勒菩薩,這是第五十一參,五十二、五十三接近到圓滿。下面一個善知識就是他的老師,所以文殊菩薩出現兩次,一個是沒有參學之前,到最後遇見文殊,文殊指導他去參訪普賢圓滿,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華嚴經》自始,始是德雲比丘,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這個經的味道,自始至終引導我們求生淨土。所以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這個人了不起,通宗通教、顯密圓融,聰明到極處,他還不到二十歲,大概是十八、九歲考中進士。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用現在的官位來講,就是國防部長,現在的話就是高幹子弟,他父親是國防部長。所以他雖然考中進士,一生沒做官,他就學佛了,學佛、學道,他樣樣都學、樣樣都通,這是在家的一位大德。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這話他講的,《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有道理!《華嚴經》到最後導歸極樂。所以說,學《華嚴》,講《無量壽經》那才講得有味道,真叫深入淺出,講得有味道!所以淨宗的根本經典應該是《華嚴經》,叫大本《無量壽經》。所以他做了一個《華嚴念佛三昧論》,這篇文章是他寫的,黃念祖老居士在北京講過,有講記流通,這個值得做參考的。

  漸次南行,就是開始出去參學,到『毘盧遮那莊嚴大樓閣前』,這就是參訪『彌勒菩薩』,這是彌勒菩薩的道場。『暫時歛念』,歛念就是把念頭止住,這是恭敬,這都做給我們看的。我們人平常心是散亂的,念頭放下了就是一心不亂,這是最恭敬的。使我們想到,早年章嘉大師見客,一般客人去訪問他,這個無所謂;如果有佛法方面要向他請教,那就不一樣,他的方式是你必須把妄念放下,精神集中,他才答覆你問題;你心裡面念頭是散亂的,他不跟你說。為什麼?散亂心不能接受大法。你就能夠想像得到,現在為什麼老師教學,學生不得受用,就是所謂心浮氣躁,他怎麼會得受用?可是老師知道,哪一個得受用,老師會看學生每個人的表情,你看他專注,他不分心,這個人得受用,老師看得出來。在古時候,漢朝時候也有一位大學問家鄭玄(鄭康成),他一生專門學禮,儒家講的禮,《周禮》、《儀禮》、《禮記》,他給這三部書做註解。這個註解是權威的註解,一直到今天,我們要真正學三禮,還要看鄭康成的註子。鄭康成年輕的時候跟馬融學,馬融官也做得很大,真的是一代大學問家,歷史上有他的傳。他是馬融的學生,馬融講學他有個嗜好,喜歡聽音樂。音樂怎麼辦?不像現在,現在可以有唱片放上去,你就很方便。他家裡養著有一個樂隊、歌女,上課的時候,歌女(他拉了一個幕)在後面彈琴,他在前面講學。學生當然會偷偷的往後面看看,只有鄭康成從來沒看過一眼,三年如一日。他佩服,他說真正我的東西,鄭康成學去,對鄭康成很嫉妒,鄭康成確實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超過老師太多了。他同學那麼多,為什麼一個人超過老師?專心,沒有別的,別的同學不能像他那樣專心。

  所以現在我們常常教學,在學校裡也看看這些學生,我現在不願意到學校裡去上課,就是學生沒有一個能專注,能夠把精神專注聽完一堂課,沒有。跟我們講經的這些道場,像過去我在澳洲,我們講堂通常也有五、六十個人,我講經一次是講四個小時,兩個小時之後當中休息十五分鐘,接著講第二堂,四個小時,我們同修都能坐得住。現在大學學生不行,一個小時坐不住,交頭接耳,東張西望,那怎麼行?那不是白講了嗎?所以在學校裡面有很多教授,就朋友們聊天告訴我,對學生講課不要超過十五分鐘,後面時間講故事、聊天,大家歡歡喜喜,原來大家是這麼上課的方法,我不懂!所以在現在的社會,誘惑的力量比從前超過一百倍都不止,人的煩惱習氣非常嚴重,他怎麼能學到東西。教學又不能勉強,自古以來,中國、外國做學問真正成就,沒有一個是別人勉強他成就的,都是自動自發的,不是真正好學,很難成就學術。世間學術還有人學,為什麼?他有利益可圖,學了之後將來會賺錢,為了賺錢不能不學。仁義道德賺不了錢,佛法教育更叫你放下,所以對這個興趣就淡了,不容易成就。這是講到歛念的重要,把念頭收起來,這表恭敬,內心的恭敬,外面的禮節當然非常的真誠了。

  『白彌勒菩薩言,唯願大聖』,大菩薩,『開樓閣門令我得入』,彌勒樓閣,我們簡稱就稱彌勒樓閣,非常莊嚴,門是關的。善財一請求,彌勒就開門了,『彌勒彈指』,門就開了,善財進去門又關了。你看看科學還沒有做到這個,科學現在按鈕,電動的門按鈕;他不需要,他彈指就開了。所以這是講科學,跟佛還不能比,佛經裡怎麼會沒有科學!處處都能夠看得到,進去之後它門關了。下面你再看看,這是科學上做不到的,進去之後,這個樓閣就像魔術的宮殿一樣,無奇不有。你看:

  【見樓閣中有百千樓閣。】

  進去之後,發現這個樓閣無量無邊,怎麼這麼多!

  【一一樓閣前各有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每個樓閣都有,你看不盡,重重無盡!

  【一一彌勒菩薩前。各有善財童子。一一善財童子皆悉合掌在彌勒前。】

  會看到這個相。我們現在沒有看到,沒有法子進到樓閣。就像賢首國師,他老人家當年讓皇上做一個八角亭,每一面擺個鏡子,八個鏡子,走進去之後,看到一個自己人重重無盡。這是樓閣,沒有擺上鏡子,這是真的重重無盡;擺上幾面鏡子,是真的你想不透,你無法理解,用鏡子讓你去體會。體會只能體會個彷彿,是有這個可能,但是事實上還是懷疑,還在打問號。事實是真的不是假的,善財童子是親眼所見,親身經歷。下面就說這個表法的義趣,這是表什麼?法界重重。

  【以表法界重重。猶如帝網無盡也。此明善財童子依此華嚴法界之理修行。位極。】

  菩薩位次到了頂點,等覺菩薩。

  【頓證法界也。此舉一樓閣為主。一切樓閣為伴也。】

  我們要問,這個境界在哪裡?就在我們現前,可惜我們做不到,我們看不到。如果你看到,你會感到驚訝,為什麼?你看到的,比善財童子看彌勒樓閣不知道莊嚴多少倍?這個話,如果你細心去想想,前面我們所學的,你也不難體會。前面我們學過,一毛孔中周遍法界,一微塵中周遍法界。我們身上的毛孔,身上多少毛孔,每個毛孔都如是,你說有多少世界?每個世界裡頭都有我,每個世界都有像外面世界一樣的現相,重重無盡!到什麼時候你才能見到?這裡就告訴我們,到等覺位就見到了。難怪前面世尊告訴我們,普賢菩薩,他講的是普賢菩薩,能進入微塵世界裡面去拜佛、供養、去問道。一微塵裡面現出無量無邊的法界,裡面有無量無邊的諸佛,他到裡面去參學。微塵世界沒有放大,外面世界沒有縮小,自性裡頭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遠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事事無礙!你知道你有多少身?彌勒菩薩多少身說不盡,善財童子多少身說不盡!我們跟他沒有兩樣,只是我們現在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三種煩惱障礙了自性,我們不能親證。而佛一再告訴我們,這個事情是唯證方知,你自己必須要證得你才得受用,你沒有證得你不得受用。善財得到受用,彌勒得這個受用,我們不得受用。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沒有能力把煩惱淘汰盡,在《華嚴經》裡面,給我們顯示這個方法,求生淨土,好主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這個境界就現前。

  我們在淨土經裡面看到的,西方極樂世界人不分等級,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人,這個境界他也現前了。什麼境界?每天到他方世界去供佛、去聞法,經上講的十萬億佛國土。過去祖師大德告訴我們,這種翻譯的方法,或者是世尊講經的時候可能也是這麼講過。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情執很重,說十萬億,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意思就說你天天都可以回來,是這麼個意思。只有生到極樂世界,你才有這個能力,天天都能回來看看你的家親眷屬、朋友們,是取這個意思。實際上,實際上是無量無邊,不止十萬億佛國土,是遍法界虛空界,那是真的,給你講十萬億是方便說。所以我們要常常想像這個事情,還是留在此地搞輪迴好?還是到極樂世界去好?到極樂世界,我們就跟善財童子同樣境界;換句話說,我們活動的空間是遍法界虛空界。我們要是貪著這個世間,我們的生活圈子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得這麼一個人身。六道範圍很大,是三千大千世界,不小,貪戀這個身體,你就離不開地球,這很糟糕。

  佛陀在世的時候,祇園精舍那個時候有點工程,可能是造房子,旁邊有個螞蟻窩,佛看到這個螞蟻就停下來,看了很久。這些同學們就問佛,問佛陀,你為什麼看這麼久?佛告訴大家,這窩螞蟻,已經七尊佛出世,牠還是作螞蟻身。我們就是普通講,一尊佛修行成果三大阿僧祇劫,七尊佛是二十一個阿僧祇劫,牠沒有離開螞蟻身。不是有這麼長的壽命,死了之後還投胎投螞蟻,還在這窩裡頭,為什麼?牠執著,牠認為這就是牠自己,這就是牠家。牠那個堅固執著不變,牠就沒有辦法脫身,七尊佛都過去了,不離螞蟻身。如果我們愛惜這個身是自己,你就永遠不能脫離,就麻煩大了。所以佛法裡面,別說是大乘,小乘須陀洹,我們在《金剛經》上念的,須陀洹已經把身見破了;身見不破,佛就不會說他是須陀洹。這才開始什麼?轉凡成聖。

  法界重重無盡,確實就像萬花筒這個道理,實際上?實際上根本就沒有法。法從哪裡來?從念頭來的,有念就有。所以起心動念,起心,宇宙就現前,在佛法講法界,遍法界虛空界現前;動念,動念我就出生。起心動念差不多是同時的,所以依正莊嚴同時起來的,一時頓現。還源呢?還源也是一時頓滅,一念沒有了,就好像人作夢清醒過來,醒過來夢中境界全沒有了。不是哪個先沒有,再後沒有,不是的,一時頓滅。這是世尊為我們說出的真相。在這裡舉的例子『頓證法界』,頓證法界,你要想到前面法界的三種周遍,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包含空有,這是事實真相。這個地方舉例子,『一樓閣為主,一切樓閣為伴』,告訴我們主伴互現,主伴圓融,事事無礙。

  【故云主伴互現帝網觀。亦是事事無礙觀也。】

  沒有障礙,障礙是出在我們分別執著上。起心動念,沒有障礙,也就是實報莊嚴土還有起心動念的習氣,他習氣要是斷掉,實報土就沒有了。實報土沒有,才叫做真正的一真法界,為什麼?它永遠不變。這裡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一片光明,佛經上用四個字形容,叫「大光明藏」,這叫一真。起心動念確實沒有了,但是有習氣,這個習氣就變成了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有色身、有現相。但是雖有色身、現相,這裡面的人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也沒有起心動念,這個高!所以他們應化在十法界做種種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給眾生說什麼法就講什麼法,身沒有一定,法也沒有一定,依什麼說?依眾生心。就像大夫開藥方一樣,大夫去看病,今天開什麼藥方,他自己也不知道,必須看了病人病況之後,才給你開處方,是因你而開的,不是他開好處方帶給你吃的,不是的。這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楞嚴經》上講的。所以佛菩薩沒有自己,自己有法身,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叫法身。所以他的心是清淨的,心是平等的。好像我們什麼時候一下覺悟,整個身上每根汗毛都是自己,都很愛護,都能照顧周到,那是什麼?知道這個身是自己。什麼時候你要是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你對一切眾生都會照顧到。這是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講的,「悲智重重無盡」,你真的認清楚法界虛空界是自己,為什麼?真如本性是自己,法界虛空界是真如本性變現的,那不是自己誰是自己!

  現在我們的麻煩,就像世尊在大乘教裡面舉的比喻一樣,他的比喻說得好。我們的自性像大海,迷失了自性,在大海裡面起了水泡,迷失自性的人把水泡當作自己,大海不知道,大海不是自己,只相信水泡是自己。這水泡怎麼形成?妄想分別執著把你圈著,這是小水泡。如果裡頭破了一層,執著沒有了,水泡大了一點;分別斷掉之後,又大了一點;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這水泡就破了,破了之後才曉得大海才是自己。這個比喻比得好!他把我們的自性比作大海,大海雖然有起心動念的習氣,變的是實報莊嚴土還是自己。所以能夠認得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是自己,這叫證得法身。所以真正證得法身的人叫法身菩薩,他對於法界一切眾生,沒有不關懷的、沒有不愛護的,為什麼?是他自己。這就講菩薩有大慈悲心,經上常說叫「無緣大慈」,無緣就是沒有條件,他的愛心沒有條件的;「同體大悲」,他對眾生的關愛、關懷、照顧,同體,是一體。所以你要問,他為什麼對我這麼好?凡人對我這麼好,他有企圖,他有目的;佛菩薩沒有,佛菩薩知道你跟他是一體,不二!所以我們凡夫看到別人對我們好,一定懷疑,這個懷疑是應該的。所以菩薩了解你,菩薩對你好,你對他懷疑了,他就不理你,他也不需要跟你講,對你冷淡一點,為什麼?善巧方便!這才叫隨心應量。你能接受多少給你多少,不能接受也可能對你凶巴巴的,但是那是真實的愛心流露,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妄盡還源」到這個地方全文介紹完了。後面還有一段文是大師做總結,總結非常的精彩,我們來讀這一段:

  【此上所述六重觀門。舉一為主。餘五為伴。無有前後。始終俱齊。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此理喻如圓珠。穿為六孔。隨入一孔之中。即全收珠盡。此亦如是。】

  我們先看這段文,上面講『六重觀門』,是指末後這一大段,起六觀,這六重觀門是看破。第一段裡面「攝境歸心」,這是從體上說的,我們講人生宇宙觀,這是根本的,首先告訴你,整個宇宙、森羅萬象是心現識變的。這個心是真心、是真性,所以我們老祖宗講「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本善。你看現的森羅萬象,這就本善,它是一體。萬法歸心,法不重要,法是心的相分,是所現所變,不重要,重要是能現能變。你要是隨順幻相,那你虧吃大了,你永遠回不了頭來;你知道它是心現識變的,就在相上認識性,就開悟了。性在哪裡?相就是!相不善,我討厭它;性善,性沒有變。你要一歸性,你那個好惡的煩惱就沒有了,你不會喜歡它、討厭它,沒有了。它清淨,它不生不滅,它千變萬化,你就不會討厭它,你也不會去戀愛它,你真心顯露對待它。真心是什麼?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裡面是尊重、關懷、愛護,沒有情執。凡夫有情執,情執是煩惱、是習氣,要放下,這叫轉凡成聖、轉迷為悟。所以世間人是有心、無心、有意、無意,都要把它淘汰乾淨,心境不二,皆不可得,這是第一個教我們看法。它裡頭有四句話講得非常好,「由心現境,由境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你必須真正理解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你才能懂這四句話。

  最難懂的是末後兩句,「心不至境,境不入心」,但是,境是物質,心境一如,我們用現在話說,精神跟物質是一體、是同源,心中有境,境中有心。但是心不至境,境不入心,那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雖同源,它還是兩樁事情,兩樁事情同時發生,神妙極了,現在只能用奧妙來說。第二「從心現境妙有觀」,這是講法身、報身怎麼來的。第三「心境祕密圓融觀」,確實它本來是圓融的、本來是自在的,什麼障礙也沒有,都是講的自己。到第四才講到幫助別人,智照利生,普度眾生,或者講普度有緣,總得要跟眾生結善緣。眾生在沒有覺悟之前,他有染淨、有善惡,跟一切眾生結善緣,決定不結惡緣,惡緣要化解。第五「多身入一」,這是應化自在。最後這一段告訴我們「主伴互現」,這裡頭講得很深,法界重重無盡。這都是講一樁事情,無論從理、無論是講事,事是從理變現的,理是由事才顯示出來,沒有事,顯不出理,沒有理,不會成就事,它是一不是二。所以隨舉一觀統統都在裡頭,這就是萬法歸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沒有先後,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始終俱齊』,特別是在一真法界,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有時間就有先後,有空間就有遠近。要知道空間跟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迷的時候有,覺的時候就沒有。『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後面舉這個比喻很好,像一顆珠子一樣,我們學佛的人手上都拿念珠,如果把一顆念珠穿六個孔,咱們念珠都是穿兩個孔,兩邊,穿六個孔也是一樣,隨便入哪個孔全都入了,這個比喻好懂。

  【開為六門。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圓滿教理。法自爾故。】

  『法』是一切法,『開』給你講六門,六門每一門再開就是又是六門,就變成三十六門,你不斷展開,無有窮盡,不可思議!就像世尊跟我們說的,你去想想看,你能摸得到底嗎?微塵裡頭有世界,世界裡頭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那個世界裡又有微塵,沒有邊底。然後曉得,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要是入一門,『全收法界圓滿教理』,這不是跟你講了嗎?一法通一切都通,一個法門通一切法門通,一部經通一切都通,一個理通了一切理都通。我們今天聽不懂這些話,什麼原因?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永遠聽不懂;什麼時候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一聽就懂。那個境界是什麼境界?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的境界,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面開悟的境界,「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這個時候我們才真正知道,不肯放下,虧吃大!沒人障礙你,自己障礙。成佛、成菩薩、成阿羅漢都隨便自己,為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的,愛到哪裡去就到哪裡去,誰都不能障礙你。這都是給你講真話,可是這個真話叫難信之法。

  那淨土,淨土是最難信的,難中之難。我們對淨土信了沒有?好像是信了,未必真信,為什麼?如果真信了,你的生活、待人接物的樣子就變了,真信就變了,我們都能看得出來。變了什麼?變了他隨緣,他不執著了。就是我們這些年常常提示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不再有分別執著,全放下了,身心世界都放下了。心裡面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這真念佛人,這個對於淨宗真相信。你要問他什麼時候能往生?我們看古來的例子頂多三年,你看不難!三年不長,一千天,全在一心專念。身住在世間,跟大眾完全結善緣、結法緣,看到一切眾生需要的,盡心盡力的幫助他、成就他。只要他幹的不是壞事,都能成就,善事幫助,壞事不幫助,好事都幫助。他做的好事,他不是好心,還是幫助,為什麼?好事,不好的心那是他自己有果報。譬如他救濟貧苦,他真的去救濟,拿錢去幫助他,他救濟是要搞自己名聞利養,那他自己事情。有時候論人不論事,有時候論事不論人,但是原則是利益眾生為主。所以心開意解,做的事情做完之後三輪體空,不要去想著我做了多少好事,不要把這個念在心上,要把阿彌陀佛念在心上,這是最大的好事。常常念著自己有多少功德,功德完全沒有了,有什麼?福德,功德沒有了。做的好事把它忘掉了、沒有了,心上沒有了,是功德,這很重要!

  所以我們要學善財,一生全證了。要曉得法就是這樣,所以佛在經上常講「法爾如是」,爾是什麼?自然的。此地講『法自爾故』,這裡講四個字,通常我們講兩個字,「法爾」。它本來就是這樣的,你不必去懷疑它,你不必去分別它,你也不必去執著它,法就是這樣。可是現在人怎麼樣?看這個法很希奇,他去研究它。所以科學家、哲學家都是什麼?都是從一切法裡頭生起分別執著,他要去研究,把一生的精力去研究它,發現了一點奧祕並不徹底。佛給我們講,法本來就是這樣的,你把一個物體,你把它分析,分析到最後變成原子、電子、粒子,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你分析它,它是這樣,不分析它,還是這樣的,所以這種發現沒有什麼希奇。到見性之後才真正徹底的明瞭,這是佛法跟科學不相同的地方,有同有異,手段方法不一樣,終極的目標超越了。後面還有一段,明天可以圓滿,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