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一集)  2008/8/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6-004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最後的一段「起六觀」,今天我們從第四小段看起:

  【四者。智身影現眾緣觀。】

  我們把文念一段:

  【謂智體唯一。能鑑眾緣。緣相本空。智體照寂。諸緣相盡。如如獨存。】

  這是一小段。學佛學到現在,我們可以肯定世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成佛,我們對這句話可以接受、可以認可了。在佛法裡面講忍可,意思就是同意,不會有疑惑,不會反對,承認這句話。如來智慧功德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來給我們說,說無量劫都說不完。這個說法我們也能夠認可。生佛一體,一切眾生跟佛是一體。佛有十身,我們也有十身,佛的十身顯,我們的十身隱,只是隱顯不同,不能說我們隱了就沒有了,我們有。為什麼會有隱現?這就是迷悟,迷了就隱,就不現了,覺悟了就現前。實際上迷了也現,不是不現,所以迷悟不二。覺悟的時候所顯的全是性德,就是你自性裡面的真善美慧。這四個字不是假的,真善美慧統統現前。迷的時候也現,現怎麼樣?扭曲了,而是真善美慧的反面,真變成虛偽。你想想看是不是現的虛偽?虛偽就是真,善變成惡,美變成醜,慧變成愚痴,怎麼不顯?都顯,所以迷了之後,你所顯出來的是反面的。實在講正反是一不是二,如果覺悟之後,馬上恢復正常,正常就是真善美慧。這是什麼東西障礙?我們要曉得,佛告訴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不能證得就是不能恢復正常,我們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恢復正常了。

  可見得凡夫成佛真的是一念之間,佛法裡面常講回頭是岸,回頭就是!我們看到古聖先賢的例子,知道這樁事不是假的,最明顯的例子是一下就回過頭來,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表演的,佛法裡面講頓悟、頓超。在中國實在講也不少,惠能大師是個特殊的,總是以他來為代表。在中國歷代像惠能大師這樣頓悟的,一生頓悟的,上百人。你看看《高僧傳》,在家的,《高士傳》、《善女人傳》,不是沒有,真有。但是像能大師那樣言下立刻覺悟的,真的就這一個,其餘的總得學個三年五載,有的學了十年、二十年豁然大悟的,那很多。只要真正開悟,境界是相同的,沒有兩樣。一時頓悟跟修了三年五載、十年八年開悟的,只要是悟了,境界都相同,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自性智慧、德能、相好就現前。這個現前的受用,悟的人他感受到了,他真的受到了,可是我們迷的人看不出來,我們迷的人是什麼?他是我變出來的境界,我是凡夫,他在我面前是凡夫境界,境隨心轉。可是他的境界裡看我是佛,我的境界裡看他是凡夫。這個意思諸位好好去想一想,這是境隨心變,境隨心轉,隨誰的心?隨我自己的心。我自己如果是佛心,我看這一切眾生個個都是佛,一點都不假;他現在在迷惑顛倒,迷惑佛,是真佛不是假佛,一眼就看穿了,他的智慧德能相好跟我一樣,一點差別都沒有,所以謙卑、尊敬的心油然而生,自然就起來了。我們今天是凡夫,是妄想分別執著非常嚴重的凡夫,佛在我們面前,我們看他也是凡夫,為什麼?我凡夫心變出來的,那個境界是隨我的心來轉。這是真理,這是諸法實相,就是事實真相。真正懂得這個事實真相,你才知道心轉境界。

  現在我們居住的地球此時此刻災難頻繁。今天又有人來告訴我,無故被殺害的眾生,不是人道,畜生道的,怨氣很嚴重。這種怨氣造成很不好的磁場,我們中國人叫氛圍,很惡劣的氛圍,這個氛圍會擾亂我們的思惟;換句話說,不知不覺會做錯事情,不知不覺會有犯罪行為,會傷害別人、傷害社會,嚴重的會造成災難。這個災難一般人認為是自然災害,水災、火災、風災、地震、海嘯,甚至於傳染病、瘟疫,會造成這些。我們曉得了,有沒有辦法化解?化解可以說肯定的,只要讓這些幽靈真正接觸到如來聖教,他一下覺悟了,回頭了,這個問題就化解了,要他覺悟。要他覺悟,我自己要覺悟,自己沒有覺悟不能幫助別人覺悟,這個道理諸位要懂。自己不能覺悟,我們天天念經,他在聽,他能不能覺悟?他那個覺悟應該程度跟我們是一樣的,我有多少覺悟的程度他就有多少。我完全沒有覺悟,對他來講利益不大,只可以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個利益是肯定得到的,但是不能解決現前的問題。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自己的修行,我們自己的悟入,這個很重要。也就是說我們自己明白之後要真放下,我們放下多少,我們能想到對方就放下多少,這個效果就大!然後你想到是自度而後才能度人,這佛在經上講的,「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佛說的,自己沒度,度不了別人。

  我們今天一般的佛門同修也只是限於阿賴耶識裡頭種了佛菩薩的種子,我們做種種超度佛事效果也只在這個地方。淨宗法門是例外,因為淨宗確實是能夠引發個人的宿世善根福德因緣,有時候我自己沒度他得度了,我自己還沒往生他往生了,這個有。除這個法門之外,所以這個法門是無比殊勝,除這個法門之外,別的法門就非常困難。而且九界有情眾生他們有許多是報得五通,他不是修來的,是報得的,就是說他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就是沒有漏盡通。換句話說,我們看不出他,他能看到我們,我們是真幹、是假幹,他一眼看穿了。我們真幹,他歡喜,他佩服,他護持你;我們幹假的,他們也是善人,幹假的,他們離開我們,對我們敬而遠之,如此而已。如果遇到煩惱重的、習氣重的,可能對我們有一些傷害,為什麼?他瞧不起你,他跟你開開玩笑,這種事情也可能有。所以明白之後,真的要認真。杜順和尚、賢首國師這一篇教導我們修行的指導綱領,太好了,我們依照這個修行,鬼神尊敬你,諸佛如來、菩薩、聲聞自然擁護你,得真幹!

  今天這一段裡面一開頭是「智身」。如來有十身,法身大士有智身,法身大士的智身跟如來果地上實在講沒什麼大差別,但是菩薩、聲聞的智身就比不上如來,如來是圓滿的。我們平常講,阿羅漢,一般教裡頭講阿羅漢智慧沒有開,菩薩智慧開了。智慧雖然沒有開,阿羅漢能夠完全依教修行,佛在經上怎麼講的他真幹,他全落實了,雖然沒悟,但是在行門上來講,跟佛是非常相似,相似即佛。不像凡夫,凡夫連相似都做不到。這應該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一定要知道求智。學佛學什麼?沒有別的,學佛就是求智慧。而且智慧,曉得,智慧跟知識不一樣,知識可以在外面求,智慧不是的,智慧向內求。

  『智身影現眾緣』,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理智面對一切眾生。不能用情識,用情識是凡夫,要用理智面對眾緣。這個眾緣,狹義的來說是一切有情眾生,這個一切有情眾生包括九法界;廣義來說,還對無情眾生,「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華嚴經》廣義的講法,面對一切。下面我們看賢首國師的開示,『謂智體唯一,能鑑眾緣』,為什麼?智體是自性,自性裡面本來具足圓滿的智慧,不用到外求,外面求不到。佛能不能給我們智慧?不能,佛只能給我們做增上緣,我們迷了,他用種種方法誘導,讓我們自己覺悟。不但智慧如此,我們的德能,一般講我們的德行、我們的能力,都是圓滿的。我們的相好,世間人講福報,實在講福報是相好裡面的一分,相好包括福報,福報不能包括相好。因為相是無量相,沒有一個相不好,所以福報的範圍小,相好的範圍大。講身,你看看大乘教裡面佛說的,報身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太少了。三十二、八十可以說是略說,細說說不盡,每個相好細說都說不盡,這是真的。大迴向裡面講報身佛,「微塵相海身」,微塵能有數嗎?什麼人能數得清?數不清,微塵相海身。報身佛的名號叫盧舍那。所以智體就是自性,自性是一個。「能鑑眾緣」,鑑是照,像鏡子一樣能照。鏡子是一個,它能照,什麼都能照。緣,通常一般講是人事,有情眾生。對有情眾生叫緣,對無情眾生叫境,境界,所以佛法用一個境字、用一個緣字來做代名詞。

  『緣相本空』,這你一定要曉得,「緣相」就是有情眾生相,這個有情眾生相是十法界,連佛都包括在其中,沒有一個是例外。這個相從哪裡起來的?相從念起來的。就是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叫一彈指,一彈指三百二十兆,三百二十兆的念頭,「念念成形」,形就是相,有佛相、有菩薩相、有天相、有人相、有畜生相、有餓鬼相、有地獄相。我們這裡講緣,這是講有情眾生,就是十法界的眾生相,連佛包括在裡頭,不是真的。它那個存在的時間你一定要曉得,照彌勒菩薩的講法,那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它存在時間就是這樣的,這一點不假,極樂世界也是這樣的,華藏世界沒有例外的。

  現在我們曉得,諸佛實報莊嚴土這是報身所住的,清淨身跟清淨土,怎麼來的?念生的,只是這個念裡面真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要從理上講,連這個報土也沒有。但他報土有,有報土,為什麼?無明習氣沒斷,無明習氣現的報土。所以那裡面的諸佛如來,《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他們的境界。初住菩薩確實六根接觸六塵起心動念放下了,不起心、不動念了,所以他跟究竟圓滿佛真的是沒兩樣,可是起心動念習氣很重,分別執著沒有了,那個習氣斷盡了,只是起心動念的習氣,並不是真的起心動念。這總得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曉得緣相本空的意思,他證的。

  『智體照寂』,這自性的,自性裡面的般若智照是永恆的。在我們現在,那就是剛才說的,變成煩惱,智慧變成的,迷的時候,變成起心動念、變成分別執著,智慧也扭曲了。可是在體上講,它永恆不變,它是照寂。在作用呢?作用,因為我們裡面附帶著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把它變成煩惱。它帶著妄想那就是無明煩惱,它帶著分別就叫塵沙煩惱,它帶著執著就叫見思煩惱,體是一個,體是永恆不變的,能鑑眾緣,它能夠鑑十法界。

  『諸緣相盡,如如獨存』,這是功夫。「諸緣」,十法界的這些有情眾生,那個相什麼時候盡?現前就盡了,覺悟就盡了。覺悟,還在,還在是幻相,那是什麼?那是虛幻的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這就盡了。不是等它統統滅掉的時候才盡,現前就盡,能照、所照都是空寂。「如如獨存」,如如是什麼?如如是自性,真如自性獨存,真如自性就是淨宗所講的常寂光淨土。這個不好懂,我們現在還是拿電視屏幕來說。電視這個道理我懂得一點,不透徹,我得找個人來講,把它講透徹。電影的畫面大家很容易看得出來,它是幻燈片,電視不是的,電視是用點、線組成的面,所以它講是多少條線條組成的。電的速度太快,你看一秒鐘三十萬公里,所以這個畫面很細密的布置起來,只要電源一開好像立刻都現前了,其實它有先後,是用這麼一個原理。這速度快,就跟佛在經上講的道理是一樣。佛法裡面講的速度比電還快,你看一秒鐘,一秒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我們假設說這是個點,它不是點,它是全面,它是整個宇宙一時頓現,跟電視畫面還不一樣,電視畫面它不是一時頓現。它跟電影那個幻燈片的原理一樣,鏡頭一打開,全部它一時頓現。電視不是一時頓現,因為它速度太快了,我們沒有辦法辨別,好像也是一時頓現,它所現的效果比電影的銀幕還要清楚,效果還好。這也可以說電視這個音像(色相跟音聲)是直接的,電影的屏幕是間接的,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能夠體會到一些。

  整個宇宙是一時頓現,念念不住,它不能說是這一念能夠停一下,不可以、不能夠,它的時間就那麼短,前面一念滅了,後面一念又起來了,念念都是一時頓現。所以前念沒有到後念,後念不是繼承前念,這是真相。雖然不是,它相似,特別是在十法界,十法界產生的相似相,什麼原因?十法界已經把自性變成阿賴耶了,阿賴耶裡頭有習氣種子,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習氣種子產生了相似相,雖是相似,我們還要很清楚,各個不相干。所以諸緣相盡,你一覺悟的時候就看穿了,看到什麼?佛法裡頭講的兩句話,「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真空它現相,現的相是妙有,它不是真有,根本就不存在。存在的是什麼?如如獨存。如如是什麼?就好像屏幕,我們電視的屏幕,它獨存,它是真的,它從來沒動過,裡面的相是假的。我們這個自性是如如獨存,在哪裡?你六根接觸不到,你看不見,你聽不到,你捉摸不到,你也想不到。你不想呢?不想就明白了,那就真的覺悟了。你覺悟的時候,你也沒有辦法告訴別人,所以這個事情是唯證方知,你不證不行。我們再看下面賢首國師的開示:

  【謂有為之法無不俱含真性。猶如日輪照現。迥處虛空。】

  迥是遠。

  【有目之流無不睹見。生盲之輩亦蒙潤益。令知時節寒熱之期。草木無情悉皆滋長。如來智日亦復如是。】

  你看看智慧的起用,它在沒有起心動念之前一片光明,佛經裡面常講的「大光明藏」,淨宗講「常寂光淨土」,常寂光就是大光明藏,這個東西永存,起心動念就把它扭曲了。大光明藏好像是一盆水一樣,乾淨沒有波浪,乾淨、平靜,它像一面鏡子一樣,什麼都照,都照在裡頭,一起心一動念水就起波浪、就不平,分別執著染污了。分別執著,不但是不平,它染污,分別染污得輕,執著染污就重,它還是有照。但是那個照,又有風浪、又有染污,它照的時候會把外面的境界給照扭曲,這是肯定的。所以說『有為之法無不俱含』,含是包含,它全都照在裡面。「有為之法」,有為是生滅法,我們今天科學裡面把它歸為兩大類,精神、物質兩大類。佛法裡面也是這個說法,名詞不一樣,佛法稱物質為色法,用一個色做代表,稱精神為心法,就是色心二法,就是現在講的物質跟精神,這是有為,它是有為法,有為是什麼?有生滅的。你懂得這個意思,你就會很清楚時間跟空間也是有為法,為什麼?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裡面產生的,所以時間跟空間也不例外,有為法。可是我們凡夫看不出這個空間有什麼變化,時間裡面有變化,但是時間本身好像沒有什麼變化,它只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佛把這二法,為教學方便起見,說之為不相應行法,它在有為法裡頭。

  百法分為五大類,分為心法,精神;色法,物質;它還有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是精神現象,就是精神的作用,精神現象,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就是它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有法,但是與它們能相應,不屬於它們,我們現在稱為抽象的概念,是假的,絕對不是真的。因為前面是依他起,就是有許多因素、條件生起來的,不相應行法不是這個情形,完全是一種錯覺,所以時間、空間是屬於錯覺,它根本不存在。這是很難懂得的。它也是在極其微細念裡面產生的,跟色法、跟心法同時產生的。產生之後,色心裡面有變化,色是隨心法轉,有變化,就起了十法界,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這麼出來的。時間、空間,迷了之後它也起了一些障礙;殊不知,全是微細念頭裡面所產生的現象,統統屬於有為。

  百法後面叫無為法,無為法有六個,六個裡頭有虛空無為。虛空在不相應行法裡面是方分,方分是四方、四維、上下,我們講十方,時間是過去、現在、未來,時分,時分、方分都在不相應。但是無為裡面有虛空無為,就是虛空我們一般看不到它的變化,到什麼時候才看到變化?到明心見性就看到了,看到什麼?看到那個起心動念。起心,依報現前了,一時頓現;動念,正報現前。諸位一定要搞清楚,正報是講我自己,不講別人,這是依報、正報,正報是我,我現前了,我跟宇宙同時現前。我在這個境界裡面出現了,境界在變,像萬花筒一樣它在變,我們要是不覺,那就跟著變。如何在這些重大變化當中能省悟過來?省悟過來什麼?省悟過來之後就走回頭路,回頭是岸。不回頭是愈走愈遙遠,愈遠那個動的幅度就愈大,就像圓的旋轉一樣,愈是外面這一圈它的速度就愈快,愈是中心它速度慢,愈在外面它速度愈快,這個道理我們懂。你從外面往裡面走,不要向外走,往裡面走,走到中心點就不動了,那個中心點是自性,它就不動了。到不動,你看所有一切動的它也不動。動中有不動,你看不出來。

  這句是說,一切有為法,遍法界虛空界,自性完全包含了。真性就像太陽一樣,『照現迥處虛空』。照現,你看,虛空是現出來的,它不是本來有的,虛空裡面所含的一切物質全是現的,什麼現的?心現的,心能現相,連虛空也是心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那是識變的。十法界裡面講的正就是自己。你看我們現在在十法界裡的人法界,失掉人身之後到哪個法界?隨業流轉,在六道;如果往上升那就不是隨業,是隨智。隨智往上升,隨業的往下墮。隨智不在六道,聲聞、緣覺、菩薩、佛,往上提升,隨智。要知道智是理智,情是情識,情識是出不了六道的。所以古德有兩句話說得好,對念佛人講的,「愛不重不生娑婆」,這個愛是情執,出不了六道,娑婆是指六道,「念不一不生淨土」。你看這兩句話跟《華嚴經》上我們學過的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在《華嚴經》上讀過的,「迷唯一念,覺止一心」,你們想想這兩句話,愛不重不生娑婆,這是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的根是什麼?情執,就是愛。所以佛不說愛,佛說慈悲,實在講慈悲跟愛有什麼兩樣?在相上講沒有辦法區別出來,但是在骨子裡面是不相同的,一個是以理智為基礎的,一個是以情識為基礎的,不一樣。從情識裡面,在佛法裡面講,世俗人講的愛,從智慧裡面生的就叫慈悲。其實智慧與情識是一不是二,迷了,智慧就叫情識,覺悟了,情識就叫智慧。所以佛法講「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它是一不是二,菩提是智慧。

  真的,古大德是過來人,講的話講得是有道理的。眾生跟佛只有迷悟之差,除了迷悟之外,一點差別都沒有。境界?境界完全是自己變的,隨著你的情識在變,變人天,變畜生,變餓鬼,變地獄,都是自己變的,善變善境界,惡變惡境界,境隨心轉,這我們總是要把它記住。不能接受的時候,那是我們對於聖教諸法實相的薰修不夠,我們要努力認真學習,從佛的教誨這個地方得到宇宙人生真相,這是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無比的恩德。知道之後我們去證實,證實自己就得受用;如果知道之後自己不去證實,就是你不去落實,你得不到受用,你還是搞六道輪迴。具體來講,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佛法幫助我們轉輪迴心為菩提心,佛可以幫助我們做這個。我們知道這是虛妄的,妄心丟掉用真心,菩提心是真心,不再搞虛妄,知道搞虛妄是錯誤的。現在我們講菩提心也講得很具體,不像古大德講的那個很玄,你不太容易了解,我們講得很具體、講得很白,真誠心,真,不是假的,誠,不是虛的。也就是說世間人用的心是虛情假意,我們今天用真心、用真實,絕不是虛情假意。真心跟虛情假意的差別在哪裡?真誠永恆不變,這是真誠,虛情假意多變。想想我們自己,不要說對別人,對自己,對自己都常常起變化。所以你才曉得,六道凡夫的心就是虛妄的心,叫輪迴心,虛假,不是真實的。我們今天求道、求法,跟聖賢人學習都三心二意,都是用這個虛偽的心,怎麼能學到真東西?真誠心就學到真東西,跟著真人學到真東西,虛偽心跟到真人也學不到真東西。

  所以一個人的成就關鍵在哪裡?關鍵在自己,不在別人。好老師,佛是好老師,你想想當年佛陀在世多少人跟他,不要說別的,幾個證阿羅漢的?幾個成菩薩的?這不就清楚了!什麼原因?真心跟他學習的就學到了,虛偽,對他沒有信心,這就是印祖所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在世尊一代時教裡面看到,你看有些人在世尊法會裡面證菩薩果位、證佛的果位、證阿羅漢的果位,有的人只得到人天福報,還有些人連人天福報都得不到。那什麼原因?大家對釋迦牟尼佛誠敬心不夠,他有等級,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從這個現象裡面能夠看出學生業障的厚薄,業障習氣很重就不行,他多疑,這很糟糕。佛說得很清楚、很慈悲,菩薩最大的障礙就是懷疑。所以他把疑放在根本煩惱裡面,貪、瞋、痴、慢、疑。疑不好斷,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為什麼?到處人都騙你,你怎麼能不疑?佛菩薩在面對這些欺騙他的人一點都不懷疑。這個做不到,我們今天講,對好人不懷疑,對壞人還是要懷疑,對好事不懷疑,對惡事要懷疑,菩薩不懷疑。菩薩為什麼不懷疑?菩薩沒有善惡、菩薩沒有染淨、菩薩沒有好壞。為什麼沒有?菩薩知道根本不存在,念念不住,哪有東西?所以他生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心,他成就了。你想想看佛說這句話的意思多深!只要你不懷疑,平等心現前,就成佛了!

  世尊給我們講十法界第一個因素,十法界是識變,因素是什麼?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因素裡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怎麼成佛的?平等心成佛,六度心成菩薩,因緣心成辟支佛,四諦心成阿羅漢;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天道;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那裡面加上傲慢,貢高我慢,修羅、羅剎;貪婪,餓鬼;瞋恚,地獄;愚痴,畜生,這是講第一個因素。你看平等,平等要到什麼時候平等?不懷疑,善惡都沒有疑慮,也就是說面對十法界的眾生只用一個真誠心對待。對佛真誠,對人真誠,對善人真誠,對惡人也真誠,對畜生真誠,對餓鬼、地獄都真誠,我們知道,這個人雖沒有成佛,他距離佛很近了,他在這一生當中非常可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為什麼?在這個境界裡面,就是根熟眾生,根熟眾生諸佛菩薩一定來幫助他,所謂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他要先度你,你成熟了。佛說得清楚,我們體會不到,體會不到總是防一著,沒有曉得這個防一著給我們自己造成多大的傷害。我們這一生可以成就,在念佛人講,我這一生可以能生到實報莊嚴土,就是因為要防人一著,一下降低了,降低到凡聖同居土,這個虧吃多大?太大了。可是你不防,我眼前就要吃虧,能不防嗎?你眼前不會吃虧,為什麼?你只要不防你智慧現前了,他搞什麼你都知道,你怎麼會吃虧?吃虧是什麼?你不知道,你沒有智慧眼你會吃虧,你有智慧眼怎麼會吃虧?不但不吃虧,你還要幫助他,你影響他,他不會影響你。這就是真性如日輪,照現虛空,遍照法界。

  『有目之流無不睹見』。這個「目」不是指我們眼睛,他這是用比喻,你都看見,你都看見日光遍照,智光遍照。『生盲之輩』,這是講愚痴,也就是我們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的就好像是生盲。生盲是什麼?出生眼睛就瞎了,這叫生盲。雖然他見不到日光,日光給他的好處、給他的利益,他有沒有享受到?享受到,沒有兩樣。這就說明,比喻什麼意思?我們六道眾生愚痴,沒有智慧,把智慧變成煩惱,但是自性的功德利益,覺悟的人得到,不覺悟的人也得到。只是覺悟的人得到之後,他知道向上提升,不覺悟的人雖然得到,得到他自己不知道,所以錯用了,那就真可惜。錯用他造業,果報在六道,他要受六道之苦,這個苦他不能不受,可是苦受盡了之後,他還是會慢慢向上提升。我們在這個世間跟一切眾生結法緣,引導他回頭,引導他入佛道,入佛道就是回頭,回歸自性。用什麼方法?可以學習釋迦牟尼佛,根熟的,根熟的我們沒法子,我們自己沒熟,我們就幫不上根熟的人,我要根熟了我能幫助根熟的人。所以我們幫人只能夠幫助程度跟我們差不多的,比我們低的,程度跟我們相等的、程度比我們高的幫不上。小學生幫不上中學生的忙,中學生能幫助小學生,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四弘誓願裡頭才有一願,「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什麼?你要不成佛道,等覺菩薩你就不能幫助他,你是等覺菩薩,跟他一樣;你成佛道了,等覺以下統統可以幫上忙,叫普度眾生。等覺菩薩他能夠度十地以下,等覺跟他平等,他沒有辦法度他們。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求究竟圓滿的佛果,道理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如果要是為自己,初住菩薩就足夠了,可以說自己就得大圓滿了。智慧德相跟究竟佛果沒有什麼差別,為什麼還要提升到究竟佛果?這就是前面四德最後的一句,「代眾生苦」,是為這麼一個道理,自己不能不向上提升。但是在這個境界裡面向上提升是自然的,什麼力量讓你向上提升?自性裡頭本具的功德,它不是起心動念,沒起心動念,自自然然的向上。這就像我們燒一堆火一樣,火滅了,真的乾淨了,沒有火了,熱氣還是往上升,就是這個道理。

  生盲是講有情眾生,下面講無情眾生,『令知時節寒熱之期,草木無情悉皆滋長』,這是我們很容易能覺察到的。現在這個時代科學技術發達,真的可以講是日新月異,探測大自然精密的儀器愈來愈進步,讓我們真正體會到智身影現在山河大地,礦物裡頭也見到了。非但礦物,在自然現象裡面也發現了,應了前面所說的一句話,「有為之法無不俱含」,遍法界虛空界一法不漏。這一段所講的智照利生,利益眾生,普度眾生,我們不說群蒙,為什麼?眾生的範圍大,眾生就是有為之法,眾緣和合而生,所以說它是智身影現眾緣觀。我們如果是常常用智慧,不要用情識,這裡頭最重要的,我們多重複幾句沒有關係,用真誠。你會用真誠,下面會連帶的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它連帶起來。我們說了五個心,一個得到了五個全得到,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從真誠是最快,因為它是體,它是根,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都是它的用,它的作用。真誠像手掌一樣,清淨、平等、慈悲像手指一樣,它是手掌生出來的,起的作用,一個得到全得到了。中國古人講得很好,誠,一生守住,誠誠懇懇的待人接物,你的路就對了。不怕吃虧、不怕上當,吃虧上當是消業障,吃虧上當是積福。古人講「吃虧是福」,這個話講得有道理。不肯吃虧的人沒有福報,怕上當的人沒福報、沒智慧。釋迦牟尼佛一生不怕吃虧、不怕上當,孔子、孟子也不怕吃虧、也不怕上當,為什麼?真誠、理智,正覺就是理智,成就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這一段我們就學到此地。我們再看下面第五段,第五段的文長,講什麼?講應身、化身,那就講到我們現前的境界。

  【五者。多身入一鏡像觀。】

  下面我們看賢首大師的開示,這句:

  【即事事無礙法界也。】

  前面是講理事無礙,這是講事事無礙。

  【謂毘盧遮那十身互用無有障礙也。】

  《華嚴》講十身,一般大乘教講得簡單,講三身;三身,法身、報身、應身,應身裡頭還包括化身,這是一般大乘教裡講得最多的。法身是體,報身是從法身現的,應身是從報身現的,化身也是從報身現的。報身是佛身,應化身呢?應化身就是十法界無量無邊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佛能現,我們也能現,佛能的我們都能。如果說佛能的我們沒有,那就錯了,那這不是佛法。只可以說是佛用得很正,我們用錯了,他覺,我們迷,迷就用錯了。好比我們用錢一樣,佛有錢,你也有錢,你們兩個財富是相等的,佛聰明,他錢用得正當,對自己有利而無害;你沒有智慧,愚痴,你那個錢用得不正當,拿去吃喝嫖賭,自己沒有得到真正利益,反而傷害到你自己身體,身心都受傷害,這就是會用不會用。佛菩薩會用,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幫助許多有緣眾生回頭是岸,這用得正當。我們舉的用錢做例子,這裡頭有大學問,大學問是一文錢能修無量無邊的功德,這一文錢用得太有價值了;不會用的,億萬財富造一身的罪業,最後要墮三途,錯用了。

  所以財富,我們現前是業報身,不是法性身,法性身那就沒有話說了,為什麼?自性裡面的相好現前什麼都好辦。我們沒見性,沒見性是業力,業力,財富從哪來?財富是修得的。自性不要修,是你本來有的,有多少?無量無邊,迷了之後,失掉了。失掉,等於說離開家了,你到外面生活必須自己照料,自己去臨時打工賺一點錢來生活,迷失在六道就像這種狀況。要怎樣去賺?佛菩薩告訴我們,布施。世間人的財富從哪來的?世世代代布施累積得來的,它不是自性的,喜歡修財布施的,世世代代累積的財富。算命的說你命裡財庫很豐足,過去生中修的,命裡有的。智慧呢?智慧也是累積的,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這個智慧不是佛經上講的智慧,叫世智,世間聰明智慧,世智辯聰,這不是佛的,佛的那個智慧是自性的,不一樣。自性裡面的智慧不夾雜煩惱,也就是貪瞋痴慢疑惡見決定沒有,有這個就是世間智慧,絕對不夾雜這個,決定沒有自私自利,這是自性般若智慧現前。還有自私,就是說還有情執,智慧就沒有了,非常現實,你放下了分別執著,智慧就現前。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放下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正智現前。正智是什麼?阿羅漢,得正智就稱阿羅漢,正覺;再放下分別,正等正覺現前;放下起心動念,無上正等正覺現前。這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我們要曉得、要清楚。所以,放下就是!是自性本來具足。《華嚴經》上佛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平等的。所以成佛,佛不驕傲,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我們兩個一樣的,有什麼好驕傲的?我不比你多一點,你也不比我少一點,所以大家就平等,為什麼?性是一個,心現識變。十法界裡面差別很大,那有不同,那是什麼?障礙的淺深,障礙深,你智慧德能就現得少,障礙淺一點,智慧德能就多,就現出多了,是這個。所以現,如果障礙到很嚴重的程度就現不出來,就全變質,六道,六道是全變質了,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不是別人害的,是自己迷的,沒人叫你迷,沒有人陷害你。所以遇到聖教,這是一個機緣,這也是無始劫來的善根福德因緣,你碰到了,碰到你就有機會覺悟。如果我們沒有遇到佛法,哪裡知道這些事情?怎麼肯放下?逐漸明白了才真的肯放下,歡喜放下。這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歡喜幹。要不要果報?沒有想到要果報。不要果報,果報反而多,要果報,果報反而少。要果報,就是你所要的,都得到了;你不要的,不要是意想不到的,不知道那麼多。可是果報現前怎麼樣?果報現前要捨,可不能執著,一執著就變成煩惱,馬上就墮落了,決定不能執著,愈多愈施,利益更多的眾生。

  釋迦牟尼佛的福報圓滿的,諸位想一想,佛有沒有享福報?佛為什麼不示現享一點福報,建個大廟,富麗堂皇,不是很好嗎?接引大眾,可以!他不這麼做法,他所做的是我們想像當中恰恰相反,一生沒有建道場。我們中國古來的祖師大德住在山上還建個茅蓬,釋迦牟尼佛連茅蓬也沒建過。晚上找個樹底下休息一下,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一生過這樣生活,托缽,給什麼吃什麼,沒有分別心。他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我們知道,境隨心轉,他托的東西不管好壞,意念會把它轉變成最美好的,這個我們相信,沒有一樣不是盡善盡美的。能轉境界,這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也不會告訴別人,告訴別人對別人產生障礙。人家想他是佛,你看這麼不好的東西到他那裡變成那麼美,我做不到。這他不說,永遠恆順眾生,示樣子,釋迦他能做得到我也能做得到,把人嚮往佛法的心,這個心生起來了,幫助人回頭是岸。

  佛點點滴滴真的沒有一點一滴是為自己的,全是為利益眾生。這是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我們應當常常想到要向他學習,他什麼都放下了,名聞利養不沾邊。所以他教出家弟子嚴格的遵守戒律,戒律裡頭有一條,接受施主供養限於四事,生活必須的。第一個是飲食,每天出去托缽,施主給你一點飲食,這個接受。托缽的時候,有的時候貧苦人家給你是一點點,人家吃剩下來一點點,你不夠,到第二家去托。所以佛容許的是托七家,七家托不到不要再托了,你再托下去你貪心了。怎麼樣?回去,有人托得多的分給你。所以出家人他有規律,這值得人尊敬。不是貪而無厭到處去托,不是的。而且不許可常常到那一家去托,那家富有,菜飯不錯,天天去,貪心起來了,增長貪心,你的心不平等了。要廣種福田,每天選擇是不同人家去托,跟一切眾生結緣,平等結緣,廣結法緣,不要專門找幾個人。這佛教的,都教你生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表現在生活當中,這是飲食的供養。

  第二個是衣服,衣服供養就少了。古時候衣服不容易得到,因為布都是手工織的,所以資源缺乏。衣服實在破舊了,不能再穿了,到什麼地方找?叫糞掃衣,一般在家人穿的舊衣服丟掉了,不要了,丟掉了,把它撿起來,撿起來還有可以用的地方把它裁下來,不能用的就捨棄。可以用的把它縫縫補補,所以那個衣服是一塊一塊的,顏色也不一樣,質料也不一樣。縫起來之後,把它染一染。染的顏色是五色調和,紅、黃、藍、白、黑,白的不要,就是紅黃藍黑,那是這種顏色。染出來之後,就是現在講咖啡色,叫糞掃衣,染色衣。不准穿正色,什麼正色?紅黃藍白黑是正色,五色。這裡頭代表很深密的意思,這就是和合,現在講多元文化,講大同,意思真的是很深,一種都不漏,和合在一起。連飯也是,好多家的飯都放在一起。托缽不是托來的時候就一面托一面吃,不可以,托缽回來之後,大家所托的混在一起,然後從裡面再取。所謂是「一缽千家飯」,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釋迦牟尼佛那個僧團,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個人出去托缽,回來之後不是千家飯嗎?飯都混合在一塊,真的是一缽千家飯,這一點不假。所以你曉得他那時候的生活方式,你看他多平等。這真正的共產黨,這不是假的。這是佛法六和敬裡的「利和同均」,大家決定是平等的。這是飲食、衣服。

  第三個生病的時候的醫藥,再來臥具。臥具,他們差不多都是不倒單的,晚上打坐,打坐下面有個墊子,這個墊子叫臥具。所以接受衣服、接受臥具、醫藥、飲食,其他的不接受。沙彌戒裡面就不准手上拿錢。在今天這個社會不行,行不通,你出門沒有錢你不能走路。古印度的時候沒有交通工具,出家人都是走路的,所以他不必要錢。像現在旅行坐車、坐船都要費用,他那時候沒有,那時候坐船,看到出家人都不收錢。頂多是坐船過渡,走路是沒有問題的,沒有人問你要錢,所以說不執著這些財物,他都捨得乾淨。出家人布施用什麼?法布施,無畏布施、法布施,內財布施,像現在在道場做義工,內財布施。佛門弟子跟釋迦牟尼佛天天在一起學習,托缽的時候就為人說法。所以居士們是財供養,衣服、臥具、飲食都算是財物,用這個來供養,出家人對他是法供養,回報,要給他說法,最低限度,要給他祝福。這是有施有報,做出最好的榜樣。

  佛教傳到中國,中國是特殊的環境,跟印度完全不相同,中國人提倡的是倫理道德、孝親尊師,把老師看得很重,老師的身分跟父母是平等的。孝順父母、師長,怎麼能叫老師去討飯?不可能的,所以老師要供養。尤其是皇帝請來的,皇帝的老師到外面討飯,那人民決定是責備他。所以皇帝不可以,皇帝要做好樣子,皇帝要給老師建房子,建跟皇宮一樣。所以寺廟為什麼像皇宮?是皇上建的,所以它可以用黃瓦,可以用紅牆。一切飲食起居供養都是皇室供應的。出家人到中國來就要過中國人的生活,用中國的方式來教化中國人,所以他一來就被中國化、本土化了,我們講兩個,現代化、本土化。所以佛法它沒有執著,無論到哪個地方,立刻接受現代化、本土化,所以它根紮得深,很容易得到大眾的愛戴、歡迎,這是事事無礙。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