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三四八集)  2000/8/2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348

  請掀開經本,「迦樓羅王」長行第七句看起:

  【妙嚴冠髻迦樓羅王。得莊嚴佛法城解脫門。】

  妙嚴菩薩他所修學的,就是我們天天念迴向偈,「莊嚴佛淨土」。我們每天念,念得很熟,「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看看人家怎麼莊嚴法,拿什麼功德來莊嚴。莊嚴是要有行動的,絕不是空口所說的。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裡面,跟我們講了很多的道理。

  『佛法城』,「城」是個比喻,從比喻裡面也能夠顯示出佛陀的教化。清涼在註子裡面跟我們說,「城」有三個意思。在從前的城有城牆,現在許多城市城牆沒有了。有城牆,這個意思就非常的明顯,第一個意思是「防外敵」,所以城牆是防衛的;第二個「養人眾」,使大家在這個地區裡面安居樂業,不怕外面的盜賊來侵犯;第三個意思是「開門引攝」,打開城門,外面的賓客引導他來進城,現在講的觀光旅遊,或者從事於工商的事業,開門引導大眾。佛在此地用「城」做比喻,比喻佛法,所以稱為「佛法城」。

  佛法通常把它分為四大類:有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是教學,我們今天展開經本,經本是佛教的教科書,跟我們上學念的課本一樣,經典就是課本。這個課本裡面,含攝著有很深奧、很圓滿的道理,這叫理法。這些道理我們要通達、要明瞭,明白之後要把這些理論落實,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落實在日常工作裡、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落實叫行法,我們要行;得到真實的受用,這就是證、這就是果,有了結果。所以信、解、行、證,這是方法,佛的教導是教、理、行、果。

  學佛的人,第一步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穿衣吃飯,我們的生活要跟佛所講的道理相應,這就是莊嚴;如果跟佛所說的相違背,莊嚴就不存在了。生活裡面第一樁大事,就是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這是根本。如果我們想法看法錯誤,什麼是錯誤?跟事實真相不一樣,這就錯了。這個錯了,那你就全盤都錯了;全盤錯了,凡夫知見,六道輪迴是這麼來的。你為什麼在六道輪迴裡面不能超越,生生世世流轉六道?原因就是我們的思想見解,跟事實真相相違背。

  事實的真相是什麼?《般若經》裡面講得最清楚、講得最透徹。而佛在一生教學當中,講《般若》的時間最長。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當中講《般若》用了二十二年,幾乎佔一半的時間,所以《般若》是整個佛法的(我們用經上分法)正宗分。《般若》說什麼?說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諸佛如來親證的境界,不是他理想的,不是他研究所得來的,完全是事實真相,跟我們世間許多科學家、哲學家不一樣。科學家、哲學家是用思惟、是用想像,有結果,當然有結果。為什麼當然有結果?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什麼就現什麼。但是這個不是本來面目,這是你妄想變成的事實,絕對不是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才是事實真相。

  《般若經》部頭太大了,自古至今也沒有人講過一次。《華嚴》還有人講,《大般若經》沒有人講,六百卷怎麼講法?《般若經》裡面的部分講的人很多,六百卷,我們大家都知道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六百卷裡面的一卷,這一卷在中國講的人很多,念的人更多。為什麼六百卷單單取這一卷?這個原因是惠能大師,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從這個經裡頭開悟的,所以這一卷就特別流通了,是這麼個關係。就好像自古至今中國這些高僧大德很多,但是名氣最大的是玄奘大師,唐三藏。唐三藏何以出名的?《西遊記》把他搞出名的,如果沒有《西遊記》,誰知道玄奘?各有因緣。玄奘大師之出名,是吳承恩寫《西遊記》把他捧出來的。當然這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法師,在中國像這樣同樣同等級的法師很多很多,不只他一個人。

  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金剛經》確實是古來祖師大德都肯定,《金剛經》是六百卷《般若經》的綱要,也就是最精彩的部分、最精華的部分。這部經上世尊跟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麼?總歸結六個字:「無所有」、「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凡夫迷惑顛倒,無所有執著以為有,不可得執著以為可得,錯了,這個錯得太離譜了。所以我們過去生中,也是生生世世修行,不能證果,就錯在這個地方。這一生當中要想成就,必須肯定這兩句話。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三心不可得是指什麼?妄想,就是你所想的是空的。這個心不是真心,是妄心,就是我們講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不可得。

  諸法,外面境界一切諸法,因緣所生。因緣生法無有自性,也就是沒有自體,佛跟我們講「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外面境界,包括我們的身體。根身器界都是緣生之法,相有理無;事是有,事上好像有,體沒有,空寂的,所以佛說這種有叫假有,不是真有,叫「幻有」,《金剛經》上用「夢幻泡影」來比喻,這個是事實真相,夢幻泡影。真正明白了,心開意解。你真明白了,你就得大自在,你真的快樂無比,所有的憂慮、煩惱、牽掛一掃而空,你就成佛了。佛跟我們凡夫差別就在此地,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佛菩薩了解事實真相,他在這個世間捨身獻身,做種種示現,皆是夢幻泡影,絲毫執著都沒有。

  為什麼要做種種示現?幫助眾生覺悟,這就叫大慈大悲。是來度眾生的,幫助別人的,沒有自己。我們想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不乾不淨;幫助別人是善法,幫助自己夾雜不善,不乾淨。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只有幫助別人,沒有幫助自己,他沒有自己,這才叫乾淨,我們所說的清淨平等,這才叫真清淨、真平等。裡面摻雜自己在裡頭,錯了!說老實話,你智慧不開,你沒有智慧。智慧何以不開?被堵塞了,就是那一點染污的、不乾淨的東西把它堵塞住。你這個堵塞去不掉,你所修學的都是屬於記問之學,是你聽得多、看得多,記在心上,是這麼一個學問。這個學問能不能解決問題?小問題還是可以,生死大事不能解決,超越輪迴的事情不能解決,你就這麼大本事而已。

  要想了生死、脫輪迴,必須住真實慧。你想住真實慧,必須把你這個障礙去掉。為什麼?真實智慧是你自己本有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佛說的,一點不錯,真的。我們今天如來的智慧沒有了,如來的德能也沒有了,如來的相好也沒有了,什麼原因?就是你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自私自利,無所有以為有,不可得以為可得,毛病就出在這裡。起心動念頭一個為了我,你的智慧德相就不能現前。佛教導我們,佛教的方法非常巧妙,只要把念頭轉過來,沒有自己,只有眾生、只有別人,你這個障礙就消除了、就沒有了。

  修學,不但在佛法,世法也不例外。我在北京有一些同修聊天的時候談到,古今中外大聖大賢沒有著作,想想果然沒錯,釋迦牟尼佛一生沒寫過書,經典是他老人家說的話,圓寂之後學生記下來的;孔老夫子一生沒有寫過書,西方像蘇格拉底一生也沒有寫過書。於是我們明白了,沒有寫過書的人,他的智慧是真實智慧,是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寫成一個講稿,寫成一個書,就好比大夫給病人看病,先把處方寫好再給你看病,不就是這個味道嗎?你害病要照著我的方子害,我的方子就很靈,一下就把你治好了;你沒有照我的方子害,你病害錯了,我方子沒錯,這笑話!從這個小小的例子裡要體會到住真實慧重要。

  我過去跟李老師學教,李老師不准我寫筆記。最初的時候我聽他講經,我也寫筆記,他看到了(我坐在第一排),大概是第三次、第四次他就找我,找我到房間談話,告訴我不准我寫,所以我跟他十年沒有筆記。有好處,他說你寫筆記,你不能專心聽,你所聽的是什麼?是言語,你不能體會意思;換句話說,你能夠把東西全部記下來,你不開智慧,你所得到的是常識,不是智慧。他要我什麼都放下,專心要聽,體會他的意思,意思一通的時候什麼都通,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你寫筆記,寫一部筆記,你這一部經拿去講,講的是什麼?不是你自己的智慧,你完全照老師,就像錄音帶重新翻版,重新翻版的時候,聽眾未必契機,所以這個方法不是個好方法。我深受利益,這是高明的老師,這不是普通老師。我們在學校念書的時候,老師都叫我們寫筆記,交筆記本,所以我們遇到那個老師感覺得奇怪,他為什麼不准我們寫筆記?以後才知道,這個法子是智慧之法,你寫筆記是記問之學,你所學的是皮毛,你所學的是常識,你決定不開智慧。為什麼?把你的悟門堵塞了。

  交光大師在楞嚴會上教導我們捨識用根。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我們三條:「離言說相」,不要記人家的言語,人家怎麼說,你記它幹什麼?「離名字相」,名詞術語,不可以執著名詞術語;更重要的是「離心緣相」,不可以想,你聽了之後,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那你就錯了,你就掉到意識裡面去了。換句話,就現在人所講的,純粹用直覺。我專心、靜心,一切妄念放下我來聽,兩個小時我能聽懂一句、兩句,受用就無窮,真得到東西。如果你不懂得這個方法,你執著言說、執著名相,還要用你的妄想去想,你就白聽了,什麼都沒得到。但是這個方法,我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也不是每個人都教他這種方法,也有同學寫筆記他理都不理。這是什麼?因人施教。換句話,看你,你有開悟的可能,就教你開悟的方法;看看你,你不可能開悟,那好,你就繼續去寫,不可能開悟。這些道理,老師教導我們,我們一生感恩。

  學講經,我們現在都是中下根性,不是上根利智,上根利智一開端就不需要講稿,我們是中下的根性,不能不做充分準備。可是愈早離開講稿愈好,但是離開講稿的條件是要住真實慧,住真實慧的條件是要煩惱輕。跟儒家所講的那套方法完全相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佛也是這套方法,四弘誓願就說很清楚了。四弘誓願頭一條是勸我們發願,發什麼願?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大願。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大菩提心。

  你要為一切眾生服務,你自己得有條件,所以頭一個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儒家講的格物;物是什麼?欲望、物欲,對於貪圖物質享受的欲望要把它革除。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樣子,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做出了格物的樣子給我們看,不再受物質的誘惑,這就是四弘誓願裡面「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要從根本上斷,所有一切布施掉,布施就是放下、捨棄,然後才能成就學問,「法門無量誓願學」。你煩惱不除,你學法門沒用;煩惱不除,所學的法門都叫記問之學,不是智慧,現在人講知識,你學的是知識,不是智慧。煩惱斷掉之後,知識就變成智慧。只要有煩惱存在,煩惱裡面頭一個是自私自利,只要有這一點點念頭,什麼還都為自己想,你所學的東西全部都屬於知識,不是智慧,這個要懂。我們要開真智慧,真智慧能轉煩惱為菩提,知識沒有用,知識決定轉不過來的。轉煩惱為菩提,就是宗門講的大徹大悟,那這是無量功德。學佛的人要懂這個道理,要在自己內心做一個大轉變。內心做轉變,事相上也要做轉變;內心轉,事相不轉,這個事相會影響內心,所以內外一起轉才能收到效果。轉外面不轉內,那是一點用處都沒有;轉內不轉外,不乾不淨,一定要內外一起轉,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榜樣。

  成就智慧就是儒家的「致知」,格物之後才致知,佛法裡面講斷煩惱之後才廣學多聞,儒跟佛講的完全相同。這兩層功夫要是做不到,菩提心決定沒有。佛家講菩提心,儒家講的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就是菩提心。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菩提心,他說菩提心的體是直心,菩提心的自受用是深心,菩提心的他受用是大悲心,有體有用。而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講,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你看儒家講的誠意,至誠是菩提心的體;作用,自受用也講的深心,跟《起信論》講的一樣,他受用講的迴向發願心,迴向發願是念念為眾生,不為自己,那就叫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菩提心。往上這才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太平,那是屬於果德。我們要不從根本上來修學,希求果德的圓滿,沒有這個道理,不修因哪來的果報?

  佛非常慈悲,想拯救這個世間人、幫助世間人,佛用什麼方法幫助?教學。教了你肯做,就能救世間;教了你不做,還是沒辦法。各人的業報要各人自己轉,諸佛菩薩沒有辦法代我們轉,你要想諸佛菩薩代我們轉,這是迷信,這是錯誤的觀念。佛只能教導我們,不能夠代替我們,我們自己有多少成就,完全靠自己努力,千萬不可以在這裡產生誤會。這是對於佛法粗淺的認知。

  這一切諸法,這是幻相,夢幻泡影,幻相,到底是不是存在?佛跟我們講不存在,所以說「如露亦如電」,這個意思很深,很不容易體會。現代的科學家逐漸證實了,科學家也講世間決定沒有物質的存在;過去還講有物質,現在已經不承認有物質存在。物質現象是什麼?他們說是波動的現象,這個講法愈來愈跟佛法靠近。佛法確實講的是波動的現象,佛家不講波動,講「無明」,無明就是現在所講的波動。「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這統統都是講波動造成的幻相,夢幻泡影的幻相。這幻相存不存在?不存在,但是我們感覺當中好像它是存在,這個存在是我們所感覺當中是它的相續相,不是它真的存在,是我們看錯了、想錯了。

  這個世間所有一切境界相剎那在變化,我們實在講太粗心大意,看不出它的變化。我們要看多久?一年,一年有個變化;心思細密一點一個月,一個月有變化。一個星期的變化一般人看不到,一個星期,你還不是老樣子嗎?你沒變;其實變得太多了,他怎麼還沒變?這就是粗心大意。佛眼睛當中看的是剎那變化,《仁王經》上講,《仁王經》說老實話是舉例而說,這個事情我們在《華嚴經》前面跟同學們細說過。《仁王經》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這一彈指時間很短,我們彈得快,一秒鐘可以彈四次,我的速度一秒鐘可以彈四次,這一彈指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佛說這一剎那當中有九百生滅,你就想這個變化之大。如果我們說一秒鐘我們四個彈指,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是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已經有兩個十萬八千次的變化,我們怎麼會曉得?佛在《仁王經》上說的。其實佛這是略說而已,事實呢?事實不止。這是我們在前面跟大家做過詳細報告。

  十法界依正莊嚴哪裡是真的?從這個地方你細心去體會,才知道諸法無所有,三心不可得。你果然契入這個境界,你心定了,妄念不生,比袁了凡的功夫高。袁了凡是命被人算定了,想也沒用處,所以他就乾脆不想了,天天打坐,不想了。你能明白這個道理,這是真正入三摩地,你的妄念自自然然就少。什麼叫妄念?為我的妄念,這個念頭沒有了。妄念沒有了不是無念,無念還是個妄念,無念的果報在四禪無想天,外道天。妄念沒有了,正念現前,正念是什麼念?諸佛菩薩「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念頭起來了。盡虛空、遍法界,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這是正念現前。所以無念是無妄念,不是沒有正念,這個道理要懂。正念都沒有了,那佛菩薩還度眾生嗎?連小乘都不如,無想天的那些人真的連小乘都不如。小乘是不主動去幫助別人,別人找到他他會幫助,你求他他不會捨棄,他很慈悲,但是他不主動找你;大乘菩薩,你不找他,他來找你,主動來幫助你,跟小乘差別就在此地。

  清涼大師在註子裡面講,「行契理教,則無不俱嚴故」,這一句總說。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經典裡面的理論、教訓相應,也就是佛在經上常常囑咐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就完全相應,這才叫「莊嚴佛淨土」、「莊嚴佛法城」。這個總裡面也開出三個意思,合「城」的三義。第一個意思,「了心城之性空,則眾惑不入」,這就是「防外敵」的意思。就是我剛才講的,你真正參透了三心不可得,諸法畢竟空,諸法無所有,你的心多清淨,什麼樣的誘惑對你都不起作用,這叫禦敵;換句話說,外不受誘惑,內不生煩惱。所以把佛法比喻做「城」。

  第二個意思,「見恆沙性德,則萬行爰增」,這是「養人眾」,有這個意思。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德相,德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能力,相就是講的相好,我們今天講的美好,佛家的術語叫依正莊嚴。我們自己身相以及生活環境無盡的美好,自性裡頭本具的,人人都有的,而且是平等的。見了性,這個智慧德相才能現前。不見性,我們的依報、正報是受業力的轉變;見了性之後,我們的依報、正報就不是業力了,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我們叫它做一真法界,《華嚴經》裡面稱作華藏世界,淨土經裡面稱為極樂世界,都是從自性裡頭流露的,無量的莊嚴!這個比喻是「養人眾」。佛說這個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今天的性德不能現前,一定要曉得原因之所在。我們希求恢復自性,必須捨棄障礙性德的這些迷惑、煩惱、習氣,我們在講堂裡面常說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障礙我們的性德,我們把它捨棄掉,我們的性德就現前,我們就得受用。不捨怎麼行?要捨得乾乾淨淨。

  我們有能力、有福報,要效法古聖先賢,要效法那些明白人,把智慧福德布施給一切苦難眾生去享受,不要自己享受。我們到每一個地方講經是布施佛法,這是佛家講的法布施。法布施,智慧天天增長。不肯修法布施的,吝法,佛說得很好,得愚痴果報。諸位仔細去觀察、細心去觀察,有很多出家、在家的大德,也講經說法,但是名聞利養沒放下,寫成的書本後面是「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流通的錄像帶、光碟我都看到了,「版權所有,不准拷貝」。過了幾年聽說他走了,怎麼走的?得痴呆症走了。你看果報就現前了,這是什麼?吝法的果報。臨走的時候糊塗,人事不省,愚痴馬上就現前了。反而不如鄉下老太婆,念佛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比不上!為什麼?吝法,自私。吝財得貧窮果報,吝法得愚痴果報,不肯修無畏布施得多病短命的果報,這個東西就在我們眼前,你只要仔細一觀察,清清楚楚,我們希望這種下場嗎?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瞭,佛在經論上真是無數次的苦口婆心勸導我們,要真正勇猛的去修這三種布施。財布施,不管財多少,有就施,你這個財富無盡的。但是要記住,來了就布施,大來大去、小來小去,絕不留在身上,你得財果報,你會用財。

  法,念念當中都要把法傳給別人。佛法這麼好,今天如此的衰微,原因是什麼?講經說法的人太少了。如果今天全世界能有一百、兩百個講經法師,這個世界馬上改變了。過去許多大德,包括北京黃念祖老居士在內,老居士勸我十幾次,每一次見面都要提到,寫信的時候一定要提到,勸我辦佛學院培養人才,這個在今天佛法裡面的功德是第一功德。我講得再好,我死了之後就斷了。如何能叫後繼有人,我死了沒有關係,後面有人起來了,佛法能夠延續下去,這是無量功德。我跟老居士講,我說我知道,我曉得這個重要,但是沒有緣分。我自己沒有道場,我也沒有錢,也沒有助手,緣不具足,我說緣要是具足,我再辛苦,我也不會推辭。有這個緣我們不幹,我們有罪、有過失;沒有這個緣,勉強去幹也有過失,你自找苦吃;必須因緣具足,順水推舟,這個事情就好辦了。

  第三個意思,「道無不通,則自他引攝,便能契果」。「道」是路,所謂四通八達。我們現在在新加坡團結九個宗教,團結不同的族群,道無不通。我們的城門大開,歡迎不同的宗教。現在我們六月份城門就開了,每一個星期天,各個宗教到我們講堂裡面來傳道、來講經,我們的城門開了,歡迎他們進來。講得都不錯、都很好,增長我們的知識,增長我們的智慧。我們要讀他的經典要費很多時間,他們讀好了給我們提出報告,我們省多少事情!所以這個「城」,三個意思都圓滿、都具足,特別是後面這一條。

  我們要想幫助這個世間眾生,就是一般人講弘法利生這個工作,我過去在學教,李老師教我,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是諸佛法身大士的事業,它的條件一定是真實智慧,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才能辦得到。你通達佛法,不通達世間法,你所講的契理不契機;你通達世間法,不通達佛法,契機不契理。契理不契機等於白說,契機不契理那是魔說,不是佛說。由此可知這樁事情難,太難了!我們要怎樣求得?

  說實在的話,我們對於,以中國的學術來說,對中國的國學、佛學,我們的基礎都非常薄弱。我們都沒有從小認真的學起,半路出家,二、三十歲才開始學,遲了!人家從六、七歲就開始學,我到二十六歲才開始學,落後別人二十年,這麼多的典籍你怎麼學法?李老師舉個例子,不說別的書,單單講一部《四庫全書》,這世間法我們就學不了。《四庫全書》的分量,諸位沒有看見過,分量等於十五部《大藏經》。我們現在《大正藏》一套是一百冊,《四庫全書》是一千五百冊,等於十五部《大藏經》,怎麼學?《四庫》外面的這些圖書、典籍,不知道超過《四庫全書》十倍、百倍都不止,你怎麼辦?老師這一說,我們都寒了心,沒指望了。他老人家說話有技巧,他說行,有另外一個辦法,什麼辦法?求佛菩薩加持。我們要不求佛菩薩加持,你決定沒有法子,世法、佛法擺在你面前,你沒有能力去讀,沒有能力去學。於是教給我「至誠感通」四個字。通,這裡講「道無不通」,怎麼個通法?感通,不是學通,學通我們沒指望,我們只好求感通。用什麼感?誠,誠要做到極處,至誠,至誠才能感通,他教給我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就是我們一生做人的原則,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真誠心相待,決定沒有虛偽。對欺負我的人、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都是用真誠心,決定沒有用第二個心,這樣才能有感應。所以我講經四十一年了,憑什麼?就這四個字,老師教的。

  我講經離開講稿早,大概是講第一部經用講稿,第二部經就不用講稿了。我對於用講稿有厭煩,為什麼?吃過虧。我記得我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參加講演比賽,老師把我選出來,講演比賽,念講稿的,上台去念了一半,後頭忘掉了,一緊張就忘掉了,很不好意思下台。可是我又很喜歡上台,所以吃了這次虧,以後我永遠不用講稿。我喜歡上台,不用講稿,我上台寫幾條大綱,我只記住這幾條大綱,我講的東西也不會亂。所以我講經用講稿只有一次,第二次就沒有用講稿。而且用講稿一次還不是我自己講,我寫講稿給別人講的,人家請我替他寫講稿。可以說我自己上台講經就沒有用過講稿,但是我用大綱,早年在台灣同修都知道,我的大綱寫在黑板上,把它畫成表解寫在黑板上,所以我講的東西比較活潑,沒有拘束。這都是李老師教導的,李老師不准我寫筆記,所以聽的時候要把整個精神貫注,用心的聽講,體會他的意思。

  我在台中參加複講,複講的時間很長,我複講了整部的《楞嚴經》。三年的時間,一個星期講一次,三年。我講《楞嚴經》的時候沒有筆記、沒有講稿,我聽老師的東西,我聽他一個小時,我至少可以講到五十五分鐘,我有這個能力,所以不需要講稿。我的記憶力很好,能專心、能記憶,所以學講經有學講經的條件。現在同學藉著高科技的工具方便多了,我們那個時候沒有,連錄音機都沒有,全憑記憶。而且老師教學決定不重複,你說老師,你這一段講的時候我沒聽清楚,「好,過來」,過來的時候打你。打了之後跟不跟你講?不跟你講。他說我要打你,再跟你講,你心存僥倖,「沒有關係,聽不懂頂多挨一頓打,還可以聽到」;打了也不講,這個沒有法子了。他的方法就是教你,聽課的時候要專心,決定不能一心二用。打你不跟你講,你就沒有法子,你非要專心聽不可。

  我們學東西只聽一遍,聽不到第二遍。現在留的錄像帶,你聽十遍、二十遍,一百遍、兩百遍都沒有問題。所以今天中人以上,只要肯用功,沒有學不出來的。我們那個時代難,非常非常難,你要沒有這一點天分學不出來,要有博聞強記的這個本事你才能學。李炳南老居士那個時候開班教講經,我們班上二十多個人,現在還能繼續講經的,大概只剩下三個人,你就知道這個事情難。可是今天我們借重科技的工具方便,你可以多聽,可以重複的聽。過去我在美國加州,有一位趙立本居士,他是加州大學的教授。退休之後對佛法很有興趣,他找到我兩套錄像帶,一套是《金剛經》,一套是《六祖壇經》,他聽了二十幾遍,來跟我說,他聽得很有興趣、很有心得。他告訴我,我一生專門學這兩種,念佛求生淨土行不行?我說可以,沒有問題。我說二十幾遍還不夠,至少要聽一百遍。他一百遍聽完之後告訴我,我說再聽一百遍。現在他在美國到處講這個經,講得很好。熟透了,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

  這裡面的祕訣在專,專就是誠。心裡頭有妄想就不誠,不專就不誠,專就誠。這一部經通達了,給諸位說,其他的經論觸類旁通,都通了,至誠感通的。《華嚴經》我在李老師會下只聽了一卷,八十卷我聽一卷,這一卷聽完之後,這八十卷我都能講了。我比李老師講得還詳細、講得還透徹,為什麼?他受時間限制,我不受時間限制。所以「至誠感通」這四個字重要!末法時期學講經說法,為人演說,離開這四個字沒有第二個辦法,靠學學不來,決定要靠感應。所以說是「道無不通,則自他引攝」,像我們現在跟其他各個宗教不同的族群,甚至於社會上不同科系的學者、名流,我們跟他們交往,都絲毫障礙都沒有,感通。他們那些專業的學科我們並沒有學,可是一接觸,他不會覺得我們外行,靠感通。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