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三二二集)  2000/6/2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322

  請掀開經本,「摩睺羅伽王」長行第九句看起:

  【須彌臆摩睺羅伽王。得於一切所緣決定不動到彼岸滿足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見理智成,則緣不動。智為行本,諸度悉圓,亦猶海納百川,更不流矣」,這個註將菩薩修學證果祕訣都跟我們說出來了。經文裡面說『於一切所緣決定不動到彼岸』,還要『滿足』,滿足就是圓滿。由此可知,他的成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他怎麼成就的?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一切所緣決定不動」,就是這八個字。我們想想我們今天所緣的,佛跟我們說四種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所緣緣是我們所攀緣的這種緣,這裡面太複雜了,也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攀緣無量無邊,總不外這三大類。人有善惡,對善的生起貪愛,對惡的生起厭惡,這都是緣,都是所緣;對一切事、一切物,那就更複雜了。菩薩有能力在一切所緣之中他不動心,我們常講的不動心、不起念、不分別、不執著。由此可知,菩薩修行是隨緣,隨緣就得自在,「到彼岸」是自在,「滿足」是圓滿。我們首先把這個要領掌握住。

  再看清涼大師跟我們講解,為什麼他能夠做到不動心、不起念?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大師頭一句話重要,「見理智成」。理是什麼?一切人事物的道理,這個道理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諸法實相」。我們現在把這句話說得容易明白一點,我們講作「宇宙人生的真相」。世尊四十九年教化眾生,教的是什麼?就是這樁事情。人生的真相你要是明白了,你就會做人,人與人應該如何相處;宇宙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我們把它分成兩類,一類是自然環境,一類是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在佛法裡面講天地鬼神,這就全部都包括盡了。我們不了解人生的真相,所以跟別人不能相處,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誤會、怨恨,甚至於戰爭,人禍的根源。我們不能夠明瞭通達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係,不懂得如何跟地球上所有一切生物、植物、礦物,不知道跟它們的關係,所以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天災,天災人禍是這麼來的。還有能夠影響天災人禍的是天地鬼神,他雖然不是因,他是緣,增上緣,吉凶禍福跟他們有關係。我們也不懂這些道理,不能了解事實真相,所以好的緣很少,惡的緣就很多,不知道與天地鬼神如何相處。這個問題清涼大師在此地講,要「見理」。「見理」這句話在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你才能見到事實真相,你才懂得怎樣跟人跟物跟事相處,天地鬼神是包括在事裡頭。

  見理,智慧就成就了,萬事萬法通達明瞭,所以遇緣自己能不動心。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著一切人事物,智慧當家,不是煩惱當家。下面講「智為行本」,這個人生活在圓滿智慧之中,他生活表現的,用現在的話來說高度藝術,在佛法裡面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人家念念是成就功德,行行累積功德,所以能成無上道。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現在是什麼狀況?我們今天不是智為行本,我們是惑為行本,迷惑顛倒。智為行本的結果是「諸度悉圓」,六度萬行圓滿。我們是迷惑,惑為行本,果是什麼?眾罪畢集。《地藏經》上講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我們是積結無量無邊的罪業,所以果報當然是三途。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多,六道眾生的老家是三途,你在三途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很短,到三善道就好比是你去度假、去旅遊,時間不長,三惡道是老家,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很有幸,出來做一個短暫旅遊,到人道來了,縱然你活上一百歲,在人世間很長壽,在忉利天才一天。在餓鬼道,餓鬼道的一天是人間一個月,我們人間一年是餓鬼道的十二天。很短暫時間的旅遊,旅遊結束回家去了,就都回去,又要回三惡道。這是諸佛菩薩無盡的感嘆,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

  我們聽到佛菩薩這些話做何感想?真正有志氣的人勇猛回頭,他在這一生超脫了,沒有志氣的人甘心墮落。什麼是沒有志氣的人?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煩惱習氣裡面最重要的,自私自利,患得患失,這個習氣要不能改掉,你想脫離六道難了,念佛都不能往生。如果人能把得失放下,你的煩惱就去掉一大半。釋迦牟尼佛以及當時他們這些學生,給我們做出的榜樣,我們要深思。他為什麼要過這個生活?三衣一缽,樹下一宿,為什麼過這個生活?把自己的煩惱習氣,自私自利、患得患失的念頭完全放下了。我們從這個地方認識世尊教化的本質,對於這個世間絲毫都不沾染,這在一生當中才能夠超脫,這是真實智慧。「行」就是生活,世尊所過的生活是真實智慧的生活。世間人不肯過,認為這是乞丐,貧賤到極處,他不曉得貧賤到極處是最高度、最圓滿的智慧。世間人貪戀五欲六塵,執著名聞利養,他所以生生世世出不了六道,常住三途,就被這個害了,他不覺悟,他不明瞭。他也想往上提升,就是提升不上去,原因在哪裡?沒有明瞭事實真相。所以釋迦牟尼佛慈悲,他所示現的究竟圓滿的智慧生活,我們凡人看到不知道。天天為我們講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說什麼?就是說這個道理,說這個事實真相。

  我們凡夫不能放下,有恐懼的心理:放下之後,我明天生活怎麼辦?我日子怎麼過?所以印光法師教我們念《了凡四訓》,這裡頭有大道理在。《了凡四訓》真的念明白了、念懂得了,你會相信因果,你會相信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我命裡頭有福,這個福丟不掉的;你命裡頭有財,你的財決定丟不掉,你把你的財富布施光了,明天自然就來了。命裡頭有,無論做什麼事情,做事情是緣,他都賺錢。命裡頭有財是因,不管做哪個行業是緣,因跟緣結合,果報就現前,就這麼個道理。愈捨愈多,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迷惑,有財富不肯捨;不肯捨,這一生享盡了就沒有了,來生貧窮下賤。

  自己有能力、有學術,不肯教給別人,這叫吝法,吝法得生生世世愚痴的果報。在唐朝時候,玄奘大師在印度留學,這個人很聰明,講經說法印度這些大國王都喜歡聽,每一個國王都希望留住玄奘大師在當地弘法利生。玄奘大師告訴他,他到印度來的目的,是為東土大唐苦難的眾生求取佛法,他是這個使命到印度來的。你們留住我,不讓我回去,使佛法不能夠普及到東土,你們將來生生世世得愚痴果報。那些國王都是懂得佛法的,一聽說這個話害怕了,不敢留了,乖乖的把他送回東土,這是真的。而且還幫助他,贊助他的旅費、馬匹,馱這些經書,運輸的,一路照顧他。所以要曉得,吝法得愚痴果報。

  為什麼佛法在印度消失掉了?這個因緣非常非常複雜,玄奘大師在印度的時候知道,不是不知道。這個複雜的因素,無量劫來冤冤相報,若不是大修行人,沒辦法超越。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佛也不能改變定業,你才曉得這因果多可怕。所以真正明瞭了,人在一生當中決定不跟人結惡緣;換句話說,決定不可以以惡心待人,那自己要受報應的。別人以惡心待我,我以慈悲心、真誠心對他,我這個業消掉了。如果我們不懂這個道理,一定要以對等的報復心來對他,這就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太可怕了!冤家宜解不宜結,不能跟人結怨,時時刻刻、念念當中,都要把過去的冤結化解,這是智慧。

  佛菩薩的示現,在中國歷代典籍裡記載的就不少,無論是應化出家,或者是在家,在家或者是居士身分,或者是宰官身分,都是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唐朝的龐居士,這是在家菩薩給我們示現的。他家裡環境也算是不錯,學佛見理智成,禪宗講明心見性。他把他家裡面的財物裝在一條船上,船划到長江的中心,把船打破,沉到江心,統統都不要了。他這個舉動,實在就是留一句話給後人。當時人問他:「龐先生,你這些財物雖然不要了,你為什麼不拿去救濟貧苦?」他說了一句話:「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幾個人懂得無事?他以後的生活怎麼辦?編草鞋。草鞋有很多人沒見過,我們這次從中國旅遊帶了一雙草鞋來,你們大家可以看看什麼叫草鞋。每天自己編草鞋,編幾雙草鞋賣幾文錢,過今天的生活,他自在!什麼牽掛都沒有了,什麼累贅都沒有了,得大自在。所以你有錢是累贅,還想著錢做什麼做什麼,你說多麻煩、多操心!他教我們這一套,特別提醒我們。

  佛在經上常講積財喪道,什麼是喪道?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裡頭有牽掛,你有憂慮,道就沒有了。道是什麼?道是清淨心,道是平等心。《無量壽經》經題「清淨平等覺」,這是無上大道。所以這些東西麻煩!你們同修到此地來送給我的供養,你們很多人看到,這個紅包我不看的,為什麼?麻煩!不是好東西。如果有人送個道場給你,那就完蛋了,這個道場是家,你已經出了家,現在再把個家給你枷住,你就出不了了。釋迦牟尼佛沒有家、沒有道場,樹下一宿。以後在家弟子多了,尤其許多國王大臣,提供些精舍、園林、道場,釋迦牟尼佛在那裡講經說法。那些精舍道場的主人,都是在家信徒、在家居士,借用的。我們今天所講的,釋迦牟尼佛要的是使用權,絕不要所有權,所有權是在家這些國王、大臣、長者的,是他們所有的。可以使用,不可以所有,所以他得大自在。現在有不少出家人都有道場,有所有權狀,他有所有的,很辛苦,比在家人過得還辛苦。為什麼?在家人的家業小,苦少;出家人寺廟家業大,苦就大了。我們在往生瑞相上看,現在在家人修行往生瑞相好,很多,出家人反而少,很少能看到瑞相。原因在哪裡,我們要知道。

  真正不辜負這一生,決定要明理,決定要求智慧,世出世間的德業都靠智慧。你們大家都認識何云先生,他到新加坡來住的時間不長,大概只有兩個月,在兩個月當中他讀了六十多本書,不容易!非常勤奮,晚上都是一、兩點鐘才睡覺。成就世間的事業,沒有智慧、沒有學問、沒有德行不能成就。今天我們走的道路是出世間的大事業,無比殊勝的事業,不讀經怎麼行?不修行怎麼行?修行是什麼?是讀經的落實,是把經論當中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佛在經論當中所說生活、工作、處世待人的原理原則,要落實在生活當中,這叫修行。

  修行的總綱領,清涼在此地這兩句話講得明白,「智為行本」,我們修行要領這就抓住了。我們今天是迷,迷為行本是六道生死凡夫,智為行本是諸佛菩薩。由此可知,轉迷為悟重要。轉惡為善要不要勸?不要勸,他覺悟了,自自然然就轉了;沒有覺悟,勸他也枉然。由此可知,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慈悲在哪裡?慈悲在教學,不疲不厭,真正做到有教無類。佛是以清淨平等慈悲普度一切眾生,「度」就是教導,「普」是決定沒有差別。只要你肯接受,佛都熱心教導你;你不肯接受,那就沒法子了,這是佛家常說的緣沒成熟,你不肯接受。真正肯接受,能信、能解,能夠依教奉行,這個人緣成熟了,這三個條件具足,他這一生決定得度,決定超越生死輪迴;如果修淨土,決定往生,成就就圓滿了。

  我們今天求的是什麼?智,明理,宇宙人生真相。這樁事情咱們天天聽,天天讀經、天天學習,自古至今,學一輩子的人都還不明理、都還糊塗的很多很多。原因是什麼?原因是他所學的沒有落實,就這麼個原因。他所學習經裡頭的道理,沒有轉換他的邪知邪見,這個邪知邪見就是錯誤的思想,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特別是現代的社會,提倡創新、創意,創新、創意說得很好聽,其實不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裡面,跟諸位說,決定沒有創意,決定沒有創新,是要走古聖先賢的老路,你自己不能重新開闢一條道路。你要是真的成佛了,真的證得究竟圓滿的智慧,你的路跟過去佛決定是一條路。我們什麼時候把這個事情看清楚,肯定了,下定決心走古聖先賢的老路。現在世間人創新,開的新路很多,我們不走,我們走老路。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述而不作,他沒有創作,他沒有自己的意思,沒有自己的想法看法,他所說的是古佛所傳的。在中國,孔老夫子也沒有創作,夫子一生述而不作,傳述古聖先賢的教誨,沒有自己的東西。走古聖先賢的老路靠得住,幾千年來,凡是走老路的,都達到目的地,都成就了,走新路的人臨命終時手忙腳亂。我們要細心觀察,然後知道怎樣選擇自己的道路。只有走老路,才真正能夠達到「見理智成」。我們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自自然然就可以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什麼?這是定功,你的禪定成就了,禪定是福,你的福報現前了。一切人事物通達明瞭,這是智慧。就生活上來說,這是佛經裡面常講的定慧等運;在學習過程當中,福慧雙修,諸位要曉得,福是修定。這個路正確,這樣才真正生活在圓滿智慧之中,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圓滿智慧相應。這個圓滿智慧就是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與這個相應,決定不迷惑。在形象上來說,覺悟的人決定不生煩惱。煩惱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有沒有智慧,就是看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還會不會起心動念,還有沒有分別執著,如果有這些東西,你要曉得你是惑為行本,你沒有智慧。果然在生活裡面,處事待人接物,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都不起心、不動念,自己清楚,我現在已經轉迷為悟、轉惑成智了,現在是智慧作主,智為行本。

  只要智慧開了,六度萬行就圓滿,「諸度悉圓」。這個話怎麼講法?我們舉例子來說,布施度什麼的?慳貪的。你面對一切人事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哪裡有什麼慳貪?慳貪沒有了,布施度圓滿了。持戒是度惡業的,我們面對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哪裡有惡業?善業尚且不可得,哪來的惡業?持戒波羅蜜圓滿了。忍辱度瞋恚的,精進度懈怠的,禪定度散亂的,般若度愚痴的。只要做到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真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六度不就圓了嗎?六度圓,萬行就圓滿,道理在此地。歸結到最後是要見理,於是我們就明瞭我們修學的目的在哪裡?目的是要明理,目的是要開智慧。

  我們通過佛法的學習,這是佛給我們做增上緣。我們今天有非常殊勝的增上緣,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我們所緣緣錯了。親因緣不必提,親因緣是十法界之因,我們統統具足。我們阿賴耶識裡頭有佛種子、有菩薩種子,聲聞、緣覺,一直到地獄種子,統統具足,這是親因緣。所以親因緣可以說一切眾生是平等的,關鍵在所緣緣,我們今天緣哪個緣?接受佛菩薩的教誨,就要緣佛菩薩這個緣。如何緣佛?清淨平等是佛,《無量壽經》的經題好,「清淨平等覺」。怎樣緣菩薩?四攝六度。我們能緣這些,你道業就會成就。這個話說得淺顯一點,就是存心一定要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心,六度四攝是我們的行為,這就叫緣佛、緣菩薩,我們以這個所緣,我們真的轉變過來了。每天讀經研教,親近諸佛菩薩,哪有不長進的道理?才是佛經上常常讚歎的勇猛精進。我們今天的大麻煩,雖然天天在讀經研教,我們還是緣煩惱習氣,我們所緣緣緣錯了,依舊是自私自利,依舊是搞名聞利養,依舊墮落在五欲六塵之中,迷戀在其中,不曉得事實真相。《金剛經》上講得清楚明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人生是一場夢,不是真實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我們一定要斷惡修善。因果何以不空?因果轉變不空,因剎那之間就轉變成果,果剎那之間又轉變成因,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因跟果永遠相續;還有循環不空,我們所謂的冤冤相報是循環,說因果不空是說這三樁事情,我們要明瞭。

  我們怎樣去掌握、怎樣去學習,如古德一樣,這一生當中能見理,能成就自己的智慧?必須捨棄煩惱習氣,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改正自己的生活習慣。所以修行,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的行為一定要著重當前、現前,不是過去、不是未來,不是別的地區,是現前此時此地。我們大家共住在一起,我們應該守哪些規矩,必須要遵守;不能遵守,這是毛病習氣,必須把毛病習氣改正過來。佛教給我們團體生活一定遵守「六和敬」,六和敬裡面第一條「見和同解」,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建立共識。絕對的共識是萬緣放下,一個雜念都沒有,這自然就相同了,絕對的共識。所以佛跟佛見面,一句話都沒有,為什麼?都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佛跟佛見面的時候,跟諸位說,也不打招呼,也不說話。菩薩跟菩薩見面會打招呼、會說話,為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不過他是與善相應、與理相應,善行;我們今天跟你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菩薩。佛沒有這些,佛還分別這些?佛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菩薩有,菩薩要成佛,《金剛經》上一句話,「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把清淨平等真誠統統捨掉,成佛了,才真正到大圓滿。法捨掉了,世間這一些也都捨掉,真正歸到清淨。

  我們今天,你看菩薩跟凡夫,菩薩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跟佛那邊相應的,我們今天總結的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存心,與佛心相應;行為,「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每一個佛都念佛,這是行跟佛相應。他把世間所有的一切煩惱習氣捨掉了,人家起心動念是跟這個相應。我們凡夫起心動念跟這十個標準完全相違背,起心動念動的什麼?虛偽、染污,染污是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染污;不平等,貢高我慢,總是把別人看低一級,不平等;愚痴,沒有智慧;自私自利,沒有慈悲。我們跟這個相應,這叫什麼?這叫做世法,六道輪迴法。心行都不相應,果報不相同。與佛菩薩相應的,果報至少在四聖法界;與凡夫煩惱習氣相應的,果報在三途、在六道。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走的是哪一條路,清楚得很,一點都不模糊。路,各人走各人的路,誰都幫不上誰的忙,別指望別人幫助你,那是假的。你們讀《楞嚴經》,釋迦牟尼佛都沒有辦法幫阿難的忙,楞嚴會上阿難尊者覺悟了。原來路是自己走的,所謂「父子上山,各自努力」,「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這是真理,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理如是,事也如是,你才真正不會走入歧途,才真正不至於迷失了方向。我學佛這幾十年當中,總結成這二十個字的綱領,便利同學參考,我們的心行這就相應,念佛求生淨土決定成就。

  行門的基礎是斷惡修善,解門的基礎是轉迷為悟,你能把這個根本掌握住,我們的修學才真正能做到事半功倍。這裡面必須要克服自己的障難,障難是什麼?是自己的毛病習氣。譬如這邊有同學告訴我們,我們每天晚上去聽經、去講經,我們的大車七點鐘開車,有許多人拖延時間,拖延五分鐘、拖延十分鐘,慢慢才來,這就是錯誤的,這就是毛病習氣,不遵守時間,讓那麼多人等你一個人。這就是什麼?這造罪業,許許多多人坐在車上恭恭敬敬等你。這是舉很小的事情,決定不可以!早晚功課,再忙、再辛苦,一定要做。我們現在的工作量很大,諸位同學在此地學習,每個星期要寫一萬字講稿,都很認真努力,晚上讀書寫作往往都到二、三點鐘。所以我們早課的時間縮短,不要很長,但是不能夠缺,早晨打個三皈就可以了。不必像其他道場,早晨還要讀很多經、很多咒,因為他們平常不讀,我們一天到晚都在讀。所以早晚課的時間可以縮短,不能缺少,為什麼?養成一個習慣。

  李居士昨天晚上告訴我,我們居士林最近這個副林長,是個女的,是你們去幫她助念,昨天火化,留下有二十多顆舍利,舍利的顏色非常好。這個人一生心善、行善,她做個小買賣,一個小店,人家到她那兒拿東西,有的時候想偷東西,不付錢,她把他叫回來,「還要不要?要再拿」,都是這樣的。一生做人是這樣的,喜歡布施,開小店,到她那兒拿東西,沒錢不要緊,她布施。所以她往生的時候鄰居都哭,這是什麼?平常修善因,你看臨終那麼多人感動,那是善果。像這些瑞相,她走的時候全身柔軟,火化的時候有這麼多舍利,這在佛法三轉法輪叫「作證轉」,給我們做證明,這不是假的,這是真的。走得那麼安詳,走得那麼自在。所以要懂得為人,一切為社會、為眾生,不為自己。自己做小生意、小買賣賺的錢也能夠奉獻給社會更苦的人、更需要的人,寧可以刻薄自己,厚待別人。

  新加坡過去也有一位大富長者,陳嘉庚,白手起家,成為南洋的大富長者。一生經營所賺的錢奉獻給社會,自己的生活很清苦,我聽說晚年的時候檢查身體營養不良。曾經有強盜把他的兒子綁票綁去了,提出要多少贖金,他通知那個強盜,「你可以把我的兒子殺掉,我一分錢不會給他,我的錢全部做社會慈善事業,絕不給後人,你趕快把他殺掉」,那個強盜接到信,把他的兒子放掉了。確確實實他一生當中,錢沒有自己去享受,自己生活還是過得那麼樣的清苦,說老實話,他們家的伙食比我們這個道場差遠了。人家做的是什麼事情?他一生非常重視教育,所以辦了很多的學校,此地南洋大學都是他辦的。他知道辦教育幫助人破迷開悟,人只有覺悟之後,他才會自動的斷惡修善,自動的改正自己的毛病習氣。

  北京師大全體老師共同擬了八個字,我看到非常感動,「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那是中國第一所師範大學,培養師資的。我們學佛,佛是天人師,所以常常想到,我這種做法可不可以為社會大眾做榜樣?如果不能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趕緊改!修行就是修正錯誤,你每天知道你自己的錯誤,這叫覺悟,佛家叫開悟。什麼叫開悟?知道自己的過失。把自己過失改正過來叫做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這個行為裡面包括思想。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說法、錯誤的做法,你能發現,你天天在覺悟,你能把它改正過來叫真修行。修行不是一天到晚敲著木魚念經拜佛,不是的!那個搞法,古人笑話你,說你「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你將來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你不懂得什麼叫修行。修行在起心動念之間,在言語造作之處,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根本就是一個智,一個迷惑。凡夫為什麼還犯錯?迷惑顛倒。佛在經論裡常常感嘆著「可憐憫者」,真可憐!我們要體會到佛這些教誨,可憐什麼?可憐自己,自己不能夠改正自己的毛病習氣,諸佛菩薩說我是個可憐的人。我自己果然覺得我是個可憐憫者,也覺悟了,也就很難得了。千萬不要看到佛經上「可憐憫者」,那是他們,不是我,你怎麼能得到佛法利益?你怎麼能得到佛法受用?我講經的時候也提醒過很多次,佛的字字句句話是對我一個人說的,不是對別人說的。如果我們是,「這是對別人說的,不是對我說的」,別人得利益,我不得利益。這是古人常講「直下承當」,你能夠直下承當,你就是法會的當機者。你如果說這是教訓別人的,不是教訓我的,與我不相干,你是門外,你決定得不到佛法的殊勝功德利益。學佛、修行都在這些地方。

  大師末後用個比喻,「猶海納百川」,這個海是智海,真實智慧,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一個都不漏,都融在智海之中。這句話也提供我們很重要的一個訊息,那就是智慧開了,萬德就圓滿。我再說得明白一點,智慧開了,所有佛法都通達了,古人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通,門門都通,就這個意思。不但佛法通了,世間法也通,為什麼?全都融在智海裡面,你講經說法沒有障礙了。不但佛的經論沒有障礙,今天我們跟許許多多宗教往來,我再告訴你,所有宗教裡頭的經典,你統統都沒有障礙,為什麼?全都融在智海之中。

  可是智怎麼開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重要。所以同時學很多經論決定是錯誤的,那是什麼?那是今天人的創意、創舉,他們開這條道路。古人道路不是這樣的,古人道路是一門。你這一部經論沒有學圓滿,決定不可以學第二部經,不可以同時學兩部經,這是古人的道路。我往年在李炳南老居士會下,他所傳的就是這個方法;你說你同時學兩部經,他不教你,他決定不接受。一門深入。但是李老師的標準已經放寬了,他的標準,你學這一部經,這一部經上台去講,他聽了點頭,可以了,你這部經學圓滿,可以學第二部經,放寬太多了。古人怎麼樣?古人說你這一部經要明心見性,不到明心見性不可以看第二部經,我們看看《高僧傳》、《五燈會元》,禪宗裡面些公案都是這樣的。古人的標準很嚴,現在要是定上這個標準,恐怕沒有人來學了。所以李老師是隨順現在眾生的根性,把這個標準放寬了,只要求你這部經學到會講,講得不錯,沒有錯誤,你可以學第二部,所以我在台中十年學了五部經。照古人是不可以的,你這一部經沒有開悟,不可以涉及第二種。

  《華嚴經》上我們看的,每一位都是菩薩、都是法身大士,他們所學都是一門。各人學的法門不一樣,各人學的經教不一樣,個個都成無上道,這給我們說明「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我們看到須彌臆摩睺羅伽王,他的成就是圓滿,「到彼岸滿足解脫門」,這是無上的佛果。我們在這裡學習,這才能建立信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