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九十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45-0090

  請掀開經本,我們從第四十九面第四行看起,廣果天,「復有無量廣果天王,所謂愛樂法光明幢天王,清淨莊嚴海天王,最勝慧光明天王」,上一次介紹到此地。我們接著請看第四尊:

  【自在智慧幢天王。】

  菩薩德號當中的意思非常明顯,可是問題是我們怎樣才能學習到『自在智慧』,特別著重「自在」。德號的意思,他的智慧、他的自在都非常明顯,一般人不難看得到,不難體會,這是『幢』的意思。我們要學習,這是兩樁事情,一個我們沒有智慧,第二個我們也不自在。實在講,自在跟智慧有密切的關係。自在,在佛家的術語就是「解脫」,我們得不到自在是因為有煩惱繫縛,煩惱就像繩索一樣把我們綑綁起來,讓我們動彈不得,佛經裡面常有這樣的比喻。唯有真實的智慧才能夠斷煩惱,或者說轉煩惱,這樣才能夠得自在。自在是每一個眾生,無論他是什麼樣的種性、是什麼樣的根器,沒有一個不追求自在的。由此可知,自在與智慧確實超越了種族、超越了宗教,世出世間種種法裡面,智慧與自在是圓滿的超脫,也就是一切眾生共同追求的目標。

  佛法裡面常給我們講三苦、八苦,八苦裡面有「求不得苦」,我們很想求智慧、求自在,求不得,真的是求不得。因為眾生有求而求不得,諸佛菩薩才出現於世,佛菩薩知道,這樁事情唯有佛法當中可以求得,正是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要不在佛門裡面求,那的確是求不得,這話不是假的。佛門當中何以有求就有應?佛是跟我們講道理,決定不是盲目。佛告訴你,你為什麼求不得,我們把求不得的原因找出來,然後把這個原因消除,那你所求不就得到了嗎?這個說法很合理,我們聽到非常歡喜。為什麼你不開智慧?因為你迷惑;為什麼你不自在?因為你有煩惱。這個字的反面,豈不就是佛常常講的惑業苦?迷惑就障礙智慧,業報就障礙自在;佛教導我們,如果你能夠轉惑業苦為戒定慧,自在、智慧你就得到。這個轉變不在別人,完全在自己,所以自己要做一個大轉變。大轉變要從小處做起,古德常講「理可頓悟,事須漸除」,道理你可以頓悟,可是落實在生活環境當中的轉變要從小處下手。

  怎樣破除迷惑,這是個大問題,佛教給我們的方法,對於中下根人很有效果的就是讀誦大乘。讀誦很多,許多人天天念經,可是頭腦依舊是迷迷糊糊,沒有念經念聰明出來,沒有。原因又在哪裡?方法上有錯誤,佛講得沒錯,我們用錯了。錯在哪裡?以為每天念就會聰明,結果天天念,念成個書呆子,念佛經就變成佛呆子,所以智慧不開。這個事情說起來非常微細,當然最好是有好老師來指導,我們才會開竅。下手的時候,讀誦不求解義,只求熟,念的遍數多,這是修什麼?修根本智。古時候期限是五年,在教下學教來講,五年讀經,每天讀,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念掉,根本智就現前。我們天天念,不但妄想分別執著沒念掉,愈念愈多,這不就錯了嗎?人家是愈念妄想分別愈少,是用念經的方法把妄想分別給斷掉,用這個方法,所以讀誦是修行。妄想分別執著斷了,我們不說斷,斷難,輕了,真正用功夫用上三年、五年,分別執著很淡薄了,諸位要知道,到很淡薄的時候就要開智慧。障礙你的智慧就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愈重,你的智慧就愈不能開,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智慧是自性本具的德能,一切眾生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諸佛如來障礙沒有了,所以智慧圓滿的現前;我們凡夫障礙太重太重,所以智慧已經變成煩惱,現出來的都是邪知邪見,都是煩惱,不生智慧,常生煩惱。我們自己一定要覺悟,要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我們怎樣來突破?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先求根本智,也就是說把心定下來;心不能定也是妄念、分別、執著太多,你心定不下來。教下用念誦的方法來達到這個目的,當我們分別執著輕了、淡了,智慧就現前。

  第二個階段還是用讀誦,可是這個讀誦,方法跟前面不一樣,著重在隨文入觀,智慧就開起來了。藉著佛經論的文字提起我們觀照的功夫,這叫「隨文入觀」。也就是說最初我們讀誦不求解義,只求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恢復到心地的清淨平等,接近這個境界我們再讀誦,我們就著重在解義,要著重在解,隨文入觀是理解。這個解不是研究,如果說研究,研究落在第六識,那不是智慧;不用心意識,叫你隨文入觀,你讀的時候仔細,對著本子讀,你可以看著文字,不對本子背誦也一樣,想想經裡面文字的義趣。所以第二個階段讀誦著重在明其理、解其義,大乘經上常講「深解義趣」。「深解」兩個字很有味道,佛經字字句句深廣無盡,今天看到這個境界覺得解釋得不錯,再過幾天境界又提升了,比今天看得更廣更深。所以經典永遠讀不厭,就是義趣深廣無盡,遍遍有新意思發現。新意思發現證明你的心清淨,你的妄想雜念少,你才會有進步;如果你有妄想雜念,你怎麼可能有進步?不但沒有進步,可能還會退步。退步也是真的,前幾年好像滿有智慧,這幾年智慧沒有,又糊塗了,這就是退轉,佛法裡真的是進進退退。永遠保持清淨心,你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智慧長了,煩惱就轉變成菩提,你才會得自在,你才會有真正的受用。在物質生活當中得少喜足,得到一點點就很歡喜、就很滿足,他就很快樂;而精神生活,精神生活裡面特別是智慧、是知見,不斷向上提升。所以我們修學,最重要是知道自己的煩惱習氣,這一點是關鍵,如果你不知道你煩惱習氣在哪裡,諸位想想,你怎麼用功夫?你怎麼能夠斷煩惱?你怎麼能夠轉煩惱?一定要知道自己病根、毛病在哪裡,這叫開悟。

  上根利智的人容易學,所謂是聞一知十、一聞千悟,那種人好學;中下根性的人聽一遍不懂,聽十遍還是糊裡糊塗,這就難了。正因為如此,世尊為我們示現,不辭辛勞,一遍一遍重複的再解說,說上百遍、千遍、萬遍,慢慢這個人聽久了他覺悟了,尤其是相續不斷,開悟的機會就多。世尊當年在世,我們在經上看到,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人給我們做一個榜樣,做個什麼榜樣?聞法修學不可以間斷。世尊當年在世,生活方式是遊化,居無定所,哪個地方有啟請,他老人家就去。這些人為了聞法不間斷,那只有跟隨世尊,世尊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跟一輩子;佛說法四十九年,他們就跟四十九年,所以這裡面才有修行、才有開悟、才有證果。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諸位看看佛門裡面這些記載,你看看《高僧傳》,在家修行的《高士傳》、《善女人傳》,再看看中國這些名山山誌,我們在這裡面看到很多很多人住在一個道場,親近一位老師十幾年、幾十年不肯離開。為什麼原因?有些人開悟了還不肯離開,那是作影響眾,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幫助老師教學,當老師的助教,影響新來的同學,讓他們堅定信心。

  世出世間法要想有成就,祕訣只有八個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時間要長,天天要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那不行,你要想求智慧、求自在那就難了,你這一生當中可能都得不到;你要想真正得到,鍥而不捨。天下有善根福德的人不少,但是沒有緣分,我們很想聽經,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有法師講經,想聽找不到地方聽,這是苦處,緣不具足。現代比過去方便多了,現在有錄相、有錄音、有網路、有廣播,在緣上面來講,我們現代人的確突破了這個難關,可以說是因緣無比的殊勝,問題是我們想不想聽?喜不喜歡聽?能不能認真的聽?這個關係福德善根。《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我們今天因緣具足,就看看你自己有沒有善根、有沒有福德。什麼叫善根?能信能解,這是善根,能行能證那是福德。所以人一定要有勇猛心求自在、求解脫、求智慧。第五尊菩薩的德號是:

  【樂寂靜天王。】

  這個名號顯示是功夫。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真正想成就,這是世尊可以說在大小乘經論裡面無數次的叮嚀囑咐,「遠離憒鬧」,這個世間熱鬧的場所要遠離。為什麼?熱鬧場所很容易讓我們起心動念,生起妄想分別執著,生起這些東西就是佛法裡講的造業。熱鬧場所裡容易造業,起心動念都是造業,喜歡看的、喜歡聽的動了情,不喜歡看的、不喜歡聽的生了瞋恚;喜歡的動了貪愛,不喜歡的動了瞋恚,看到有超過自己的又起了嫉妒,多麻煩!所以佛教給我們遠離這些境界。真正修行人喜歡寂靜,靜而後才能得定,定才能開智慧,智慧才能通達明瞭一切,通達明瞭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這是真實智慧。所以寂靜是修行的樞紐,這是屬於定門所設的。佛教給我們「因戒得定」,戒是守法,遵守佛菩薩的教誡。佛教給我們遠離塵勞,遠離這些繁華熱鬧的場所,保持心地的清淨,這是修行重要的原則。

  在現代社會,這個功夫比過去愈來愈困難,問題在哪裡?障緣太多,這些障緣在佛法裡面統而言之,都稱之為「魔障」。什麼叫魔?魔是折磨,折磨就是讓你的心得不到清淨,折磨你,讓你不生智慧,魔來擾亂,魔來干擾。你要懂得什麼是魔?凡是讓我們不能夠得戒定慧的都是魔。《楞嚴經》上佛給我們講五十類,每一類裡面無量無邊,佛把它分做五十類,這五十類是以五蘊而分,色受想行識,每一蘊裡面說十類,總共五十類。每一類裡無量無邊,在現在的社會統統都出現了,有幾個人能禁得起魔的誘惑,能夠不受這些陰魔的惱害?簡直是不可能。

  我們看《淨土聖賢錄》、看《往生傳》,念佛的人從接觸到淨宗,聽說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這一天起他就肯念,他能信、發願、肯念,三年自在往生。過去曾經有同修問過我:為什麼這麼多人念佛三年就往生,是不是他壽命就到了?他這個問問得很好。我告訴他,不見得壽命到了,可能他的壽命還很長。為什麼他提前走?極樂世界太好,誰願意在這裡受罪?你現在是想去去不了,如果真的想去去得了,誰不願意早一天去?那些人功夫成就,有能力去得了,壽命不要了。換句話說,這個世間罪報不想受了,何必等到罪受完再去?這個人不是很傻嗎?聰明人,我這裡還有多少年罪不受了,現在就走,這才叫聰明。所以他的功夫成就,這示現給我們看。民國以來有許多念佛人往生,時間也不過是三、五年,我們聽說得很多,可見得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間什麼都是假的,你在這個社會上地位是假的、財富是假的,甚至於你的兒女、家親眷屬也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萬法無常,這給你講真話,唯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聰明人要在這一生當中利用短短的時間認真努力求真的,不再搞假的。假的,無論你用什麼樣的心思去搞,用多少精神去搞,最後一場空,你要覺悟!真正覺悟的人他才會修真實功德,經典裡面常講「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費、就是空過。我們要修積真實的福報,決定不落空,這講修西方淨土。

  要想真正成就,一定先要修寂靜的心,歡喜清淨。念佛堂裡面同修雖然很多,如果你真正功夫得力,再多的人如同一個人都沒有一樣,這個大念佛堂裡面,你自己感覺得只有自己一個人,這是你心真正到寂靜了,即使在你身旁的同修都決定不干擾你了,這意思就是你不會受他的干擾。你已經入寂靜的境界,這個境界就叫做念佛三昧;你得到念佛三昧,周邊的我們今天講磁場,你都不受影響,這是你得到寂靜。真正到一念不生,一個妄想都沒有,你想想這多自在。要想契入這個境界,必須身心世界放得下!這個境界裡有真樂,宗門裡面講的禪悅之樂,有真樂,絕不是世間任何快樂能夠跟它相比,這是真樂,這是佛菩薩的享受。第六尊:

  【普智眼天王。】

  『普』是普遍,普遍從境界上來說,十方三世虛空法界沒有見不到的,這是普眼。『普智眼』,如果嚴格的來說,只有如來果地上才能有這個稱號。《華嚴》裡面說「十眼圓明」,不是五眼,十眼圓明這才叫「普智眼」,如來果地上見性圓滿。菩薩也有五眼、也有十眼,但是沒有佛果地上那麼圓滿。這個德號裡面,從如來果地上說那是圓滿的;從菩薩因地上來說,現在在修德,而且不斷的在增長。

  我們學習要以智眼觀一切法,這是我們的學處。什麼叫智眼?智眼與一般的眼差別在哪裡?一般眾生的眼,眼裡有情識,大家要懂這個道理。這樁事情,法相唯識裡面講得清楚、講得透徹。法相家說,我們眼睜開之後能見,眼根對外面色塵境界是了別,不是分別。眼睛就好像照相機的鏡頭一樣,把外面所有一切境界相老老實實,一點都不遺漏,完全照在裡面,這叫了別,反應給第六意識,傳達給第六識,第六識分別,就變現一個相分,這個相分是從眼識相分傳過去的。第六意識分別,它分別誰?分別自己的相分,它不是分別眼識的相分,是分別自己的相分,學過唯識的都懂得這個事實。八識每一個識都有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眼識不但它傳遞給第六識,同時也傳遞給第七識,第七識執著。執著從哪裡生的?也是第七識的見分執著它的相分。

  這個要說起來很複雜很複雜,佛給我們講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是略說,細說太多太多,說之不盡,非常複雜的一種關係,而且這個關係一個連一個,真的像羅網一樣牽一髮而動全身,整個心心所統統都牽動了。而且心心所多大?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但是諸位要曉得,識是情,叫情識,由此可知,我們眼見色塵,落在第七識、第六識裡就變成情見,麻煩就來了。諸佛菩薩見色聞聲不墮在情見裡面,他不用心意識,他把心意識轉變,轉煩惱成菩提,人家轉了。轉變之後都不叫八識,阿賴耶識轉過來之後叫大圓鏡智,末那識轉變過來叫平等性智,第六意識轉過來叫妙觀察智,前五識轉過來叫成所作智,智見,這樣才是智眼。由此可知,不落在情見裡面那才叫智眼,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初步就從這裡下手。一根如是,六根都不例外,我們學什麼?學見色聞聲、嗅香嘗味不落在情見裡,你就是真正學佛了。再用淺顯的話跟諸位說,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用理智而不用感情,初步在這裡下手。用感情就會生愛憎,順自己意思就起貪愛,不順自己意思就討厭,這是情見。智見裡面,那智慧,不生情見,心是平等的,心是清淨的;也就是說順境裡面不生貪愛,逆境裡頭也不厭惡,真正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喜是法喜,不是愛憎裡面感情的喜,不是的,這是法喜,法喜是理智的,與智相應的叫法喜;與情相應的不是,那個喜樂是壞苦,不是真的喜。所以普智眼菩薩,我們學習要懂得怎麼學法,見色聞聲如何用功,你要會用功夫,會用功夫不墮情識,與自性智慧相應,你真會用功。功夫不能間斷,正所謂須臾不可離也,你只要一間斷、一離,性德立刻就墮在情識裡面,墮在情識裡面決定造業,你造的善業,三善道果報;你造的惡業,三惡道果報,沒有辦法出離,你墮在情見裡面去了。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學佛智慧不開,什麼原因?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統統落在情見裡面,你智慧怎麼會開?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下面一尊:

  【樂旋慧天王。】

  這個德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旋』是什麼?旋是旋轉,『樂』旋轉就是愛好。你懂得怎麼轉,你喜歡轉,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轉貪瞋痴成戒定慧,轉六蔽成六度,都在那個轉,你看看你能不能夠旋轉。新加坡這邊有一家旋轉餐廳,你們到那個餐廳吃飯有沒有想到旋轉,我怎麼轉法?菩薩所以能成菩薩,佛所以能成佛,沒有別的,就是會轉。我們剛才所講的,如何把情見轉成理智非常重要,只要你會轉,你的功夫就得力。得力的現象非常明顯,煩惱少、智慧增長,煩惱輕、菩提長,一定是這個現象。人到煩惱輕、智慧長,你的身心安樂,佛法裡面叫輕安,這是你得到的受用。你得到輕安,精神飽滿,疾病不生,縱然有疾病不需要醫療,自自然然就能夠恢復。為什麼?你心裡面的觀念轉過來了,境隨心轉,我們身體也屬於境,也是隨心在轉。會轉變的這是覺悟的人,是佛菩薩,不會轉變的是凡夫。

  凡夫實在講,他也天天在轉,愈轉愈苦;佛菩薩覺悟,愈轉愈自在,愈轉智慧愈大,這個本事我們應當學。怎麼學法?佛菩薩今天不在世間,留下來的只是經論,我們依照經論來學習,就如同在佛菩薩身邊沒有兩樣。可是學習最重要的,不能把意思解錯,這一點是我們在末法時期修學關鍵的所在。怎樣才不至於走錯路?一定要依法修學,依照世尊講的這些原理原則。佛在《吉凶經》裡面教導我們,《吉凶經》的全名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是阿難尊者啟請的,意思是說學佛到底是吉還是凶?阿難尊者提這個問題。佛為我們解答,如理如法的修學一定得吉利、得善福;如果你要是學錯了,不如理不如法,你修學還是得來一切不如意。你學佛得來的這一切不如意是你學錯了,不是佛法錯了,你學錯了,佛給你講的沒錯,你自己學錯了。

  佛在這個經裡面第一句話,就是教導我們要親近明師,這是第一個條件。所以我們曉得,我們修學,在這一生當中有沒有成就,關鍵在善知識,在一個好老師的教導。這種老師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我們到哪裡去找?遇到了非常幸運,你接受他的教導,少走很多冤枉路。你遇到了,你對老師要有信心,要能夠依教奉行。老師真肯教,完全是義務,不需要一絲毫的報酬。我自己年輕學佛的時候生活非常艱難,自己很辛苦的工作,賺得一點錢僅僅是自己生活費用,沒有多餘的。我們有幸遇到善知識,善知識免費教導我們,不需要我們一絲毫的報酬,所以我們感恩戴德,永遠不忘;不是說繳了學費他才教,不是,一分錢學費都沒繳過,我們日子過得苦,老師有的時候還要來照顧,還要來幫助。所以善知識可遇不可求,貴在同心,同心同願非常難得。只要你真心悟道、真心修學,他一定全心全力幫助你,絕沒有吝法。

  所以我們要懂得如何轉變自己,特別是自己的煩惱習氣很深重,煩惱習氣是我們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礙,你要不能做一個大轉變,你怎麼能成功?實在講,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礙是我慢,傲慢,自以為是。傲慢的心哪個沒有?只要有我執就有我慢。你們念過唯識經論知道,第七末那,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第一個是我見、我慢,我見就是成見,執著這個身是我;只要有我,我就比別人高,人就不如我,我慢念頭就起來了,跟著就起來了。這個煩惱是無始煩惱,不是學來的,與生俱來的,最大的障礙。儒家教學,儒家沒有講離三界,沒有講離輪迴,所以儒家教的是「傲不可長」,只講到此地,傲慢有,不能再增長。佛教我們要出三界,出三界這個煩惱一定要斷,你要是不斷這個煩惱,你就出不了三界。為什麼?出三界靠智慧,有這個煩惱障礙你,你的智慧不能現前。用什麼方法來斷煩惱?佛用的方法很好,禮敬。我們人最尊貴的是頭頂,我們用頭頂去禮別人的足,足是最下的,這是接足禮。這是一個修行的方法,目的何在?降伏自己的煩惱,我們禮佛,以我們的頭禮佛的足。然後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對一切眾生就要像對佛一樣,以我們至尊的頭頂禮他的足,用這個方法降伏我慢的煩惱。處處自以為是,這個事情就麻煩。

  佛在經典裡面固然說的有是非的標準,我們能不能執著?你說不執著你錯了,執著你也錯了。怎樣才不錯?在應用的時候你要懂得時節因緣,你用得恰到好處,那就對了。所以你要懂得觀機,佛說法契機契理,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在一切人、一切時、一切處都要明瞭、都要通達,然後我們言語造作一切行為才做得恰到好處,這才做得如法。講經說法你學過要觀機,處事待人接物要不要觀機?沒有例外的,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第一眼就是觀機。佛為什麼能普度一切眾生?凡是遇到佛的決定沒有空過,道理在哪裡?佛善觀機,能令一切眾生得殊勝利益。《無量壽經》上講三個真實,這三個真實就是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離開生活,而且都在起心動念之處。我們這個心念念起,念頭念念都動,念念都明瞭,明瞭就是觀機,然後沒有一樣不恰當,這樣才真正做到惠以眾生真實利益,「惠以真實之利」,而自己才是「住真實慧」。住真實慧是自利,惠以真實利益是利他,自利利他都與實際相應,「真實之際」。真實之際是性德,是與自性智慧德能相應,這是菩薩心、是菩薩行,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你不會,不會你就是用輪迴心造輪迴業。

  由此可知,這樁事情如果沒有相當長的時間在大乘法裡面薰習,我們實在學不會;真正想學會,得用一段長時間留意大乘經教。大乘法裡面,可以說第一殊勝、無比殊勝的是《華嚴經》,但是《華嚴經》不容易遇到,講的人太少,念的人也不多,這個大經裡面講得透徹。我們講了半年多,才講了多少?這一卷快講完了,到底下「大自在天王」這一段才是這一卷圓滿,第一卷圓滿,證信序到這裡就講完了,第二卷是本經的發起序。我們用了半年多的時間,這半年多時間沒有講到經文,是給諸位介紹來參加華嚴法會的這些大眾,給諸位做介紹,看看參加這些人物、這些族群、這些社團,我們是給諸位做介紹。你要認識明白了,他們在這個大會裡面代表的是些什麼,我們從這個地方學習。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知道有一個轉變,我們現在日子過得苦,怎樣把苦轉變成樂,真做得到,不是做不到。

  現在這一段時期,許多同修都受到經濟風暴的災害。即使你的錢丟得光光的,苦不堪言,《華嚴經》一念,苦就轉成樂,就得大自在,真能幫助你轉境界,一點都不假,你不再為這些操心。為什麼?事實真相恍然大悟。財富不是個好事情,財富是假的不是真的,像水一樣從你眼前流過而已,你可不能當真,那是你的嗎?你生一文錢沒帶來,你死一文錢也帶不去,不過是給你看看而已,何必那麼當真?但是有智慧的人那就不一樣,從面前流過,雖然我得不到,我可以分流,我有這個方便,我能把這些東西做真實的功德,那你就有智慧。那這個財在你面前流永遠流不盡,源遠流長,你真的懂得這是什麼東西,你會利用它,利用它來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幫助一些需要的眾生。我們自己要不要?不要。你看看你每天還不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的錢在哪裡?你說你錢多少多少,空數目字而已,都在銀行帳號上,空的數目字,你怎麼就被這個玩意騙了?這些數目字再大等於零,沒有還是零,你沒有用上。所以聰明人拿這個東西去修布施,去做真實功德。

  佛給我們講得很好,財布施得財富,得的什麼財富?就是財富永遠在你眼前流轉,就是得的這個,不是你真得到。你要知道什麼叫做「得」?也就是說在你面前流轉,你有權支配它,你支配得善,積功累德;你支配得錯誤,你造作罪業。所以禍福相差不遠,中國聖人造字很有趣味,「禍福」兩個字很像,你不留意就把禍看成福,就看錯了,這兩個字的形狀非常接近;禍福在一念之間,一念你的分配。所以財布施得財,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修學的人往往都在我們面前,都在我們周邊,這正是佛家所講的三轉法輪,「示轉」是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告訴你,然後進一步「勸轉」,勸你修學,勸你學習,你肯學習你就得果報;最後「作證轉」,哪些人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他得果報,個人修行個人得到,團體修行團體得到。

  【善種慧光明天王。】

  『善種』,這個德號裡頭著重在「善種」,善是善根,善根的種子能生善根,善根能生一切善法,一切善法就是『慧光明』,所以這個德號裡面有因有果,意思非常圓滿。善根的種是什麼?三善根,這大家都曉得,無貪、無瞋、無痴,菩薩善根是精進,這個都知道,可是此地講種子是什麼?我們從這個地方去思考,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種在哪裡?《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所講的孝敬,這是種,我們能夠孝順父母,把孝順父母的心擴大到孝順一切眾生;我們尊敬佛陀,佛是我們的本師,我們將尊敬本師的心擴大到尊敬一切眾生,這是善的種。我們接受佛法的薰陶也相當久,三善根我們都能道出,能說得出,但是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孝敬的心沒有。雖然知道三善根,三善根的種沒得到,於是三善根變成有名無實,不能現前。這就是為什麼大乘的教學要以地藏菩薩為根本,道理就在此地。《地藏經》是佛門孝經,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孝是大根大本。「孝」這個字,尤其中國文字,這個字的形象非常之好,在六書裡面它屬於會意,讓我們見到這個字的形象體會它的意思,確實是佛法裡面所說的大總持法門。這個字形象裡面的含義,就是佛家講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個符號代表這個,十方三世是我們一體,這是孝的概念,善根就從這裡生起來。「善種慧光明天王」,我們體會到這個意思。所以《地藏經》雖然這一遍講完,我們下個星期從頭再講一遍,道理也在此地。為什麼要重複的講?因為它是我們修行的根本,是我們修行基礎的基礎,決定不能夠疏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