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八十三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45-0083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五面,倒數第三行,最後一句歎德:

  【皆勤調伏一切眾生令得解脫。】

  因為天王以出世間法來化導眾生,所以歎德裡面才有『解脫』的字樣。在這個地方我們很清楚的明瞭,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示現在六道當中,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這些事實不勝枚舉。諸天天王當中很多都是佛菩薩再來的,而我們世間各個階層,各種不同的社團,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也都有許多佛菩薩化身在其中,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而他的示現又跟我們一般常人沒有什麼差別,如果我們不是很細心去觀察,你會感覺得他跟凡人沒有兩樣。即使細心觀察也不容易覺察到,除非你自己修學有功夫,那是另當別論,你真有功夫就很容易能夠發現;自己不是真正修行有功夫,這些人示現在世間就和光同塵。

  這些天王裡面不都是諸佛如來嗎?可是他們的示現,如果我們很細心去觀察,他決定是勸人修出世間法,決定不會說世間種種法就滿足了,從這方面來觀察,你就能得一點消息。世間人最高的目標無過於生天而已,一般宗教家都是以天堂為自己終極的目標。印度有一些高級的宗教,他們修定,知道天上的狀況不是單純的一種,他們知道天有二十八層天,所以他們求生天道,也逐漸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他們可以生到色界天、生到四禪天,甚至於生到四空天。現代有沒有人修行達到這個功夫我們不知道,我們從佛的經典裡面記載,佛陀在世的時候,確實有不少人達到這個境界,可是他們往往把這個當作究竟涅槃。諸位要知道,「涅槃」這個名詞不是佛教專有的,是世尊出世,每一個宗教希求的目標,稱之為涅槃。涅槃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滅,或者翻作永生,有這個意思在。人有這樣的志向,有這種修學的目標,就能感動諸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也就是你們已經有意求,但是求不到,你們心裡面非常嚮往,可是你把境界認錯了,所以諸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釋迦牟尼佛應化,為什麼不應化在中國,而應化在印度?佛沒有私心、沒有偏愛,而是在那個時候,印度有不少人有這種願望,有這種修學的功夫,而在中國還沒有發現。中國在研究討論裡面有,有討論到天道,但是真正修行的人,在中國史書裡頭並沒有記載。雖然如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也以種種身分示現在一切剎土,一切眾生的生活範圍之中,顯示出諸佛菩薩無盡的慈悲,所以他教導人,總是勸人了生死、出三界。

  『解脫』,「解」我們念去聲,當作動詞講,就是把它解開、把它解除。把什麼東西解開、解除?把煩惱,解除煩惱,脫是脫離生死苦海、脫離六道輪迴,這叫解脫。誰做到?在佛法裡面講,阿羅漢做到了,辟支佛做到了,菩薩當然不用說,比他們的位子更高。這是佛法教學、修學跟世法不一樣的地方;換句話說,給你說明六道輪迴的狀況,教你怎樣脫離六道輪迴,這個人決定不是凡人。六道裡面都有這些示現,聖賢示現在其中,所以他們『皆勤調伏』。「勤」這個字難得,不辭辛勞教化眾生,調和眾生煩惱習氣,降伏眾生造作種種不善。我們從這些地方去觀察,就知道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數量很多,在在處處都能遇到。如果是魔示現的,跟佛菩薩示現,他的作為恰恰相反,魔是決定不希望你脫離三界,不希望你脫離輪迴。凡是勸導你求得人間天上的福報,勸你生天,勸你作神作仙,這是魔道,決定不是佛道,佛跟魔從這個地方也能很清楚的辨別出來。

  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再看看下面這一段,「他化自在天王」,欲界的第六層天:

  【復有無數他化自在天王。所謂得自在天王。妙目主天王。妙冠幢天王。勇猛慧天王。妙音句天王。妙光幢天王。寂靜境界門天王。妙輪莊嚴幢天王。華蕊慧自在天王。因陀羅力妙莊嚴光明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修習自在方便廣大法門。】

  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天最高的一層,他們的福報大。世尊告訴我們,化樂天已經很了不起,可以說是他們的生活很令人羨慕;再上一層,他化自在天比化樂天還要殊勝。化樂天種種娛樂享受要自己變化,不靠別人,隨心所欲,變化所作,可是第六天的天人,他種種一切的娛樂享受自己都不需要變化,他化。他是指誰?是第五天,前面講的化樂天,化樂天變化種種娛樂享受去供養他,他自己都不需要變化,所以叫「他化自在」。數量也是無數無量,在這段經文裡面,無數、無量同時出現,第一句舉數『復有無數』,這一段總結『其數無量』,你把首尾合起來看,數目是無數無量,顯示出華嚴法會是盡虛空遍法界大不思議的境界。類別說明這個團體,這個團體是欲界第六層天,他化自在天王。向下也舉了十位天王來表法,顯示五地菩薩難勝地菩薩的智慧德相。第五地是「難勝地」,勝是殊勝,他們的智慧、神通、道力,一般人要想勝過他相當不容易,稱為難勝地。

  第一位,『得自在天王』,「得」是他真正得自在,所有一切受用都由化樂天來供養。這一句看起來好像是不難懂,他得到自在,其實意思很深很廣。這一看得自在,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得福報,這是得大福報,自在就是大福報。他怎麼會得這麼大的福報?這一句說的是果德,果必有因,如果過去沒有修因,他怎麼能得這麼大的果報?過去修什麼樣的因?佛給我們講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如果沒有修到相當圓滿的因地,哪有這麼殊勝果報現前?世間所有一切善法,到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圓滿的現前。修行的因要善,因是什麼?心,心裡面確確實實無貪、無瞋、無痴,這是三善根;以無貪瞋痴的心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才得這個福報。

  也許同修要問:為什麼沒有離開欲界?他享受五欲六塵樂,享樂這個念頭沒斷,所以他所修行的果報在欲界最高一層天;如果他能夠把享受娛樂這個念頭斷掉,他就不在欲界。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要記住,然後你才明瞭,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有一念沒有放下,出不了欲界。佛將凡夫的欲念歸納為五大類,稱之為五欲,第一個是財,第二個是色,第三個是名,第四個是飲食,第五個是睡眠。財色名食睡,欲界天人對這個很淡薄了,為什麼?他已經是無貪、無瞋、無痴,對於五欲愈往上面去愈淡薄;雖然說他是淡薄,不能說他沒有,他還是有,所以離不開欲界。如果對於這五種欲念,念頭都沒有,他們就不會在欲界,就會到色界去,他就得禪定。我們要問:他化自在天人修不修禪定?修,功夫也相當不錯。如果單單修善,不修禪定,福報只能到忉利天,四王天、忉利天不需要修禪定,憑福報就能夠往生。

  諸位你們在佛門裡面看到很多公案、故事,佛經裡面所說的超度亡人,幫助別人,即使諸佛如來幫助一個眾生,佛菩薩福德加持他,他也只能到忉利天。我們看《梁皇寶懺》,這個故事是梁武帝超度他的妃子,這個妃子生前造作罪業,墮落在惡道,梁武帝請寶誌公主持法會,超度法會;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不是普通人。我們念佛都知道,觀世音菩薩久遠劫已經成佛,是如來倒駕慈航,示現菩薩身,幫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他來主持這個法會,也只能把她超度到忉利天。再看過去安世高超度共亭湖的水神,水神前世跟他是同學,一個是得道的高僧,一個落在神道。他福報很大,為什麼?持戒,持戒修福,他是個出家人。他福報很大、很靈感,為什麼?他明經,他懂得佛法。為什麼會落到神道?經上告訴我們,是因為分衛的時候,分衛就是托缽,托缽的時候人家供養的菜飯不好,他心裡就很難過:我是個修行人,道德學問都還不錯,今天托的這缽飯不好吃,心裡面就有點不太痛快。就這麼個原因墮落在惡道,畜生道,蛇身,是個大蟒蛇,做了神,入神道去了。他也有人祭祀,有人供養祭祀,他的福報很大,道場周圍一千里這麼大範圍的人都來拜他,這是前世有修行。一念錯誤的念頭落在神道,安世高從他道場經過去度他,也只把他度到忉利天而已。

  這就是說明以福報幫助你,只能到忉利天,往上去,像夜摩天以上都要修定,要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你才曉得這個事情難,不容易。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這四層都是定是有修,定沒有修成。如果我們說定功修成了得滿分一百分,他們所得的分數只是八十分、六十分、四十分、二十分;二十分的夜摩天,四十分的兜率天,六十分的化樂天,八十分的他化自在天,滿分就到初禪,就出了欲界。所以他們修定、修四無量心沒有達到標準,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懂。諸位然後你就能夠了解,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比修這些天道容易多了,而且我們的成就比他也高得太多,他簡直不能比。這些天人,那也正像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他們在一生當中沒有遇到淨土法門,如果有緣遇到淨土法門,早就到西方作佛去了,怎麼會在六道?這個事情我們不能不留意。

  世出世間法,別說娑婆世界,他方無量無邊諸佛國土都沒有例外的,第一無比的殊勝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過去大慈菩薩勸我們,你能勸兩個人修,就比你自己精進;你能勸十幾個人,你的福德就無量。這個人數是以什麼為標準?往生。你勸人念佛,真的有兩個人往生,真往生了,你那個福德就很大,自己修什麼樣的福都不能比,都比不上勸兩個人真正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一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不退成佛,你幫助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不退成佛,你的福報多大!上一次跟諸位說過,世尊在經上講,以真誠恭敬心供養辟支佛一缽飯,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的果報;你幫助一個人成究竟圓滿的佛果,那個福報有多大?沒有法子說,真正不可思議。所以你要會修福,會修福怎麼修?勸人念佛,勸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的福報就大。你所勸的這些人當中,仔細看看有幾個人往生,真的往生。我們要懂這個道理,然後才曉得怎樣修不可思議最大的福報。你真的清楚、真的明白,修福,修福修慧,了生死出三界,那是真實的果報。所以我們讀到天王的名號,有很深的感慨。

  第二尊,『妙目主天王』,這一尊天王名號裡面標示出「妙目」,目是眼目。佛經裡面常說,「如來五眼圓明」,那個眼目就妙。如來有肉眼,跟我們沒有兩樣;如來有天眼,跟天人見的能量也相當。我們肉眼可見的佛也見到,天眼能見到的我們肉眼見不到;佛有天眼,天人能見到的佛也能見到。如來有慧眼,慧眼是聲聞、緣覺的見量,他們能夠見到的東西天人見不到,如來也有慧眼;換句話說,聲聞、緣覺能見的佛也能見。如來有法眼,法眼是菩薩之眼,能見度就更高,聲聞、緣覺見不到的菩薩可以見到;佛有法眼,菩薩能見到的佛也能見到。末後說如來有佛眼,這個見量是究竟圓滿,菩薩見不到的佛都能見得到。五眼圓明,圓是圓滿,明是融通,說明一即是五、五即是一,這才是真正的妙目主。在此地給我們顯示的天王不是凡夫,諸佛如來應化的,所以他有妙目。

  落實在我們現前修行上來說,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觀察要謹慎,要有能力辨別真假,不能夠把假的當作真的,把真的看作假的,你就錯了,你看錯了。有能力辨別邪正,一切人事物哪些屬於正、哪些是邪,要有能力辨別;有能力辨別善惡,有能力辨別是非,有能力辨別利害,你要有這些能力,你也算是五眼圓明。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真不容易。我們看現前世間很多人,包括我們佛門的同學,甚至於包括出家的同修,往往把假的當作真的,把真的當作假的,看錯了,看錯就修錯了;那要講護法,護錯了,真正的福田捨掉,沒種到福,假福田上真的下了不少種子,到後來一無所獲,一樣也收不到,這不能怪別人,怪我們自己看錯了。所以妙目主的意思就很深。

  現在我們要問:怎樣培養我們的正確觀念,也就是妙目如何來培養?只有一個方法,多讀大乘。讀誦大乘一定要有好老師指導,才能夠收到效果;如果沒有好老師引導你,經論太多,浩如煙海,從哪裡讀起?所以一定要有明師指導,這很重要。以後我們才明白要一門深入,這是正確的指引。在一切經裡面,如果自己沒有能力選擇,請老師幫助你選擇。老師不是佛,也不是菩薩,沒有能力知道我們自己的根性。要遇到佛菩薩就不難,為什麼?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情形他都知道,他給你選擇一部決定是契你機的,現在這種人沒有了。即使佛菩薩示現他也裝糊塗,他也不是那麼樣認真的來給你選擇,也裝糊塗。所以總是選擇幾種,讓你在幾種當中去選擇一種,這是現在一般善知識教導的一個模式,這個模式好,我們覺得合情、合理、合法。選擇個五、六種,五、六種當中讓你自己去選擇一種,這是一個辦法。另外一個辦法就李老師常常用的,他要我們自己在經典裡面選擇,你自己選,選來給他看,他看了之後,覺得這個對你不太適合,或者太深了、太難了,你的程度達不到,你再去選擇;總你自己選擇個三、四次都不妥當,他才給你介紹,介紹給你,告訴你你試試看。這是善知識,這是好老師。

  所以選擇經典法門的確不是容易事情,就如同我們中學畢業上大學,大學就分科系,我們究竟選擇哪一個科系,去學習哪個科系,關係你一生。法門的選擇,實在講不僅關係一生,關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有成就,能不能脫離六道輪迴,這是第一個要考量的。選擇這個法門,可以超越六道輪迴算是正確的,你沒有選錯。第二個考量,能不能在一生當中證得佛果,如果說在一生當中能夠成佛,最上乘的選擇,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一生當中凡夫能成佛,給諸位說只有《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再多一點,古人講往生經,往生經就是淨土宗的經論,現在所講的五經一論。你依照這些經論去修學,對它有信心,能夠理解,信心堅定,絕不改變,你這一生當中決定能成就,這是最上乘的選擇。

  對於淨宗,早年剛學佛是輕視淨土,總認為淨土是老太婆教,我們是知識分子,怎麼會去念阿彌陀佛?以後懺雲法師介紹我讀《印光大師文鈔》,《文鈔》讀完之後,我不敢再批評淨土,但是要叫我學淨土還是很難。李老師雖然勸我很多次,表面上我接受了,其實我沒去做。末後,李老師晚年的時候我們啟請,請他老人家講《華嚴經》。啟請的因緣是有一天他講經的時候說,他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往生他能走,想多住幾年也不礙事。我們幾個同學聽到老師今天說這個話,我們就希望他多住幾年。我們曉得他住在這個世間幹什麼?就是講經,不講經他就走了,所以要找一部大經給他講。想來想去,八個同學聯名啟請,請他講《華嚴》,他同意了。而且還給我們說了很多次:行!我把《華嚴經》講圓滿,然後再講一部《彌陀經》我就往生了,好!誰知道講到一半他就食言,他走了,當然這裡面也有一些其他的因緣。他講到「十迴向品」,九十七歲走的,講了一半。所以善知識很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後我們能聽他的指導,我們在修學省很多時間,少走很多冤枉路。

  我對於淨宗的信心,是在《華嚴》裡面啟發的。李老師在台中講《華嚴》,我聽一卷,聽第一卷,一卷聽完之後,《華嚴》我全都懂了,我也能講得圓滿,我跑到台北去講。我一個星期講三次,一次講半個鐘點,所以我不到兩年就追上他,就把他的進度追上,講的超過他;我講得比他詳細,沒有現在這麼詳細。同時講《四十華嚴》,我《八十華嚴》跟《四十華嚴》同時講,兩天講《八十華嚴》,一天講《四十華嚴》。有一天突然之間起了個念頭,《華嚴經》裡面,我們常講華嚴三聖,毘盧遮那如來、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華嚴三聖,是以普賢、文殊來表法的,我突然想起,普賢、文殊是修什麼法門成就的?後面又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主修哪個法門?這個念頭生起來之後,仔細再看看經裡,原來統統是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淨土,我這是吃了一驚,沒想到。特別是文殊菩薩,菩薩當中智慧第一,在《華嚴》裡面他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在經裡面看到,「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這才恍然大悟。

  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修學哪個宗派,最後的目標,你要是脫離十法界,你到哪裡去?都到華藏世界,在華藏世界裡面接受文殊、普賢的教誨。華藏世界是從初住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然後這才登地。前面三賢位次,你可能修學你宿世所修的法門,法門無量,不知道你修的是哪個法門;登了地之後,肯定你把自己所修的捨掉,你去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為什麼?登地之後真實智慧開了,文殊、普賢勸導你,你完全能接受;你的程度不到,遇到真善知識勸導你未必肯聽。你不要看菩薩,菩薩個性也很強,不太容易接受別人意見,所以要到大菩薩,我們常常念的摩訶薩,他就會聽,他就知道;在普通菩薩都很難接受。所以我們這些凡夫遇到這個法門,聽了就肯接受、就肯真幹,令這些地上菩薩看到不能不佩服。我們什麼原因能達到這個境界?宿世善根;過去生中如果沒有深厚的善根不能夠接受,不能夠相信。你看看學佛的同修多少,在家、出家,修學其他法門的,你叫他來念佛他不肯念,他不肯來。這樣你才懂得,你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的深厚,你這一生有機緣遇到這個法門,遇到了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不可思議。所以重要的,我們要仔細觀察,決定不能看錯,一步看錯步步錯。其他的損失不論,我們的精力損失、時間損失,沒有法子能夠彌補,這一點太重要太重要,其餘的損失那真是無所謂的。我們要珍惜自己寶貴的時間,要珍惜自己的精力,決定不可以浪費。所以「妙目」提醒我們仔細觀察。

  第三尊,『妙冠幢天王』。「冠」表頂法,冠是戴的帽子,這個部位在頭頂。「幢」表高顯的意思。「妙」就是指妙法,哪一法最妙?在本經當然是指這部經,而在這部經裡面告訴我們法法皆妙,無有一法不妙,問題在你能不能認識,你有沒有覺察到。如果你覺察到,你就會得道,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就妙在其中。如果沒有見性,我們六根所接觸外面,接觸的是相分,接觸相分,迷在相分裡面,這叫凡夫。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們六根接觸相分,他知道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稱為佛菩薩。我們不懂性相是一,如果真正明瞭性相是一不是二,法法平等。我們今天看一切法不平等,著相,相不平等,可是能現相的性體是平等的,我們就不知道。所以你著相就迷了,迷什麼?迷了自性,迷了能現相的那個體性。古德用比喻告訴我們,所謂「以金作器」,器是相,金是造成相的體質,你執著相,把它的體忘掉了,不知道性相是一不是二,不知道這個事實。

  世尊、菩薩、祖師大德們雖然常常如是教導,我們也可以說是常常在聽聞、在讀誦,可是依舊入不了這個境界,原因在哪裡?我們有沒有自己認真去思惟、去反省、去檢點一下,毛病到底出在什麼地方?為什麼經論,祖師大德講得那麼清楚,講得那麼明白,我們不但入不了境界,即使對於所見所聞的也都含糊籠統,說你不懂好像是懂,說你懂你還真的不懂,這原因在哪裡?總而言之一句話,原因是我們用心不真,我們不是用真心在學,我們依舊是用妄心。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上講得一點都沒錯,我們把六塵緣影的心當作自己的真心,自己原有的常住真心忘得乾乾淨淨。我們不能不佩服佛的智慧,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道破了。所以我們展開經卷,當機的人啟請,佛在說法之前一定囑咐「諦聽諦聽」,這一句重要;我們為什麼沒入境界?我們沒有諦聽,諦聽是用真心聽,我們是用妄心聽。用真心,也絕不是限於我在讀經的時候、聽經的時候、拜佛的時候我用真心;離開佛堂,我處事待人接物還是用妄心,那你的本事很大,同時可以用兩種心,這個不行的。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絕對不會說是這個人會用心,會用一半真、一半妄,沒這個道理。你用真心,你就是佛菩薩一流的人物;用妄心,那你是六道凡夫。

  但是問題來了,我們很想用真心,怎麼用法?這是事實。哪個不想用真心?哪個不想立刻成佛?什麼是真心,能說得清楚、說得明白的人就不多。他為什麼說不清楚、說不明白?因為他也不會,他也未曾用過;他要用過他才能說得出來,他沒用過他怎麼會說?無量劫來我們都用的是妄心,從來沒有用過真心,可以這麼說。但是佛不這麼說,佛給我們講,我們天天都在用真心,可惜的是什麼?時間太短了。譬如眼見,張開眼睛見到,這是真心,不是妄心,但是你的真心保不住,第二念就變成妄心。怎麼說?第一念的時候,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張開眼睛看外面境界,我們用淺顯的話說,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心;第二念就起了分別,這是人、那是物,這是長、那是短,再還有是、還有非,愈搞愈糊塗,第二念就落在妄心裡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第一念是真心。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的本事就是能夠保住第一念,不落在第二念,這就是佛菩薩;我們保不住,剎那之間就落到第二念,快得不得了。

  如果我們真的要想學佛,就要在這個地方下功夫,盡可能把分別執著減低,我們功夫就進步、就得力;如果還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那就難了。果然能夠練到對於一切人事物都不執著、都不分別,你的心就清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什麼?見性,你妙目就開了,妙法就現在眼前。「妙冠幢」是表妙法,法法皆妙,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正如本經所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個事實真相,要離妄想分別執著你才能見到,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決定見不到,你所見到的是虛妄的。隨順虛妄,你就免不了要造業,造業一定要感果報,業因果報就是六道輪迴。所以佛法不能不學,一切諸法當中唯佛法獨妙。佛法要翻成中國意思,覺悟之法、智慧之法,凡是能夠幫助我們開智慧,幫助我們覺了一切法的,就稱之為佛法。

  第四尊,『勇猛慧天王』,這個德號裡面關鍵的字在智慧。「勇猛」是精進,表現在事相當中,無論是什麼事,我們現在人說,他做得很認真、做得很快速、做得很圓滿,這幾個意思合起來就是勇猛。沒有智慧他做不到,沒有智慧的人勇猛精進是有限度的,到達這個限度他會退轉,不能夠再向前邁進。原因是什麼?障礙很多,遇到障礙他沒有能力突破。佛菩薩教人都是做好事,都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的事情;雖然是好事,諺語常講好事多磨,遇到一些折磨,算了,不幹了,反正這個事情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辛辛苦苦的做,犧牲奉獻,利益都是別人的,你還要來障礙,那我何必做?就退了,很容易就退轉。所以沒有真實智慧,勇猛畢竟是有限度的;如果具足真實智慧,他這個勇猛就不會退。那我們要問,有沒有障礙?有;這邊有障礙,那邊沒有障礙,這就是有智慧。譬如我們把佛法介紹給社會大眾,有一些人歡迎,有一些人討厭,有一些人幫助你,有一些人障礙你。障礙我們的暫時迴避,有歡迎的這一方面我們認真努力去做,做好了讓這些障礙的這一面,讓他去看看,時間久了他也看到好處,到那個時候他也就會接受。絕不能說因為障礙就算了,捨棄了,就不管他,這不可以。佛門裡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也要度他,也要幫助他,怎麼能捨棄眾生?只是暫時有障礙,暫時迴避一下,這個說之為善巧方便。

  總得做出成效來給世人看,特別是現代的社會,許許多多人對佛法產生誤會,誤以為佛法是宗教,而且佛法還是低級宗教。現在人也有明瞭的,不是真的明瞭,是明瞭佛教徒人數很多,它也有一股力量,不能不運用它而達到他的目的;他對於佛法,真正的佛法,還是一無所知。我們跟這些人接觸,要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他,讓他真正認識佛法、明瞭佛法,知道佛法對社會、對眾生真正的好處、利益,他如果發現、明瞭,我相信他不會障礙你;不但不會障礙,他還要主動的幫助我們。像最近,英國的教育部將佛經列入學校的課程,就是因為他們發現佛教教育對社會、對人民有好處,這是我們想像不到的。英國不是佛教的國家,現在把佛教納入正規教育,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近來澳洲政府特別重視多元文化,也把佛教教育看成第一位。像這些國家地區,確實有高度的智慧,有很聰明的做法,我們應當全心全力協助他們,希望他們做出成績來,做出一個好的榜樣來,給世界上其餘的國家地區看一看。他們開頭在做,等於是在試驗,如果這個試驗成功了,有效果,確確實實對國家、對社會、對眾生有很大的利益,我們深深相信,其他國家地區一定會仿效。英國距離我們比較遠,現在有幾位同修在那邊做。澳洲對我們比較近一點,所以他們那邊有重要的會議邀請我,我也很樂意參加,幫助他們能夠真正達到多元文化共存共榮、互助合作的目標。我們相信,這是全世界任何一個人都嚮往、都希求有這麼一個美好的社會,帶給我們幸福美滿的生活。非常難得有這些人在發起,這些發起的人在我們心目當中,豈不是諸佛菩薩化身示現的?你說不是,不是也是,他跟諸佛菩薩的心願完全相同,相同就是不為自己,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

  而整個佛法,我們仔細觀察,就是他們所講的多元文化共同生活體。我們展開《華嚴經》,從頭看這些參加的大眾,不同的團體、不同的族類,都能夠集合在這一個法會當中,共同向佛學習,豈不是多元文化一個最好的融合的模式?所以我把《華嚴經》介紹給澳洲。他們非常希望把這樁事情做好、做成功,帶給澳洲的社會和平安定,帶給澳洲人民幸福美滿。《華嚴經》自始至終實在講,就是講的這樁事,這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教材。可是經典是華文,沒有英文的譯本,這是比較上困難,文字上有障礙。如果談到翻譯這部大經,也不是容易事,也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但是我們總得有耐心、有恆心、有毅力,盡我們的心力幫助他,這是勇猛慧。絕不因為任何障難我們就停止,我們把這個事情就捨棄,這個不可以的。一定要能夠掌握到機會,認清機緣,全心全力將如來的正法介紹給一切有心希求的大眾。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