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五十四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45-0054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九面,主空神。昨天我們介紹到第五尊,「廣步妙髻主空神」。今天接著看第六尊:

  【無礙光焰主空神。】

  名號裡面『光』與『焰』都表智慧。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每一類的大眾在基本上都離不開智慧,所以戒定慧是世尊教導一切眾生的根本,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基本的教義。此地著重在『無礙』,智慧與體性相應就無礙。我們今天不但是做一切事有障礙,我們的智慧也有障礙,這種智慧在佛法裡面稱之為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智慧。為什麼有障礙?沒有離開意識;換句話說,凡夫之人,不僅僅是我們一生,生生世世都受意識的主宰,沒有辦法超越意識的範圍。意識當然就有障礙,雖然唯識論裡面告訴我們,第六意識的功能很大,對外能緣虛空法界,能緣十法界,對內它能夠攀緣到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外面它就沒有能力緣得到,阿賴耶識的外面是自性,真如本性;換句話說,它緣不到真如本性,它沒有辦法明心見性。它有能力緣十法界,它沒有能力緣一真法界,這就是說它有障礙。

  這種說法是對一個真正修行人來講,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我們凡夫起心動念統統有障礙,哪裡能說沒有障礙?可是佛告訴我們,我們本來沒有障礙。為什麼現在有障礙?有幾個人能夠很冷靜細心去想一想?如果這個問題要不肯仔細的去觀察、去思惟,我們的障礙就永遠沒有辦法突破。你能夠思惟觀察,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覺悟,菩薩跟凡夫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凡夫實在說粗心大意,認為所有的障礙這是正常現象,哪個人沒有障礙?觸處成障。思惟想像有障礙,言語有障礙,造作有障礙,好像這是理所當然的,所有眾生都生活在障礙之中,我怎麼能例外?這種思惟是凡夫的思惟法。佛菩薩就不如是,一定要找出障礙的因素、障礙的根源,然後把這個根拔掉,就恢復到無障礙的境界。本經裡面所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障礙的法界是真實的、是正常的。

  怎樣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要智慧,智慧還要跟空性相應,你才能契入;有智慧而不能與空性相應,依舊不能入。哪些人?三界之內的就不必說了,我們講三界之外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天台家所說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沒有離開十法界,這些人有智慧。為什麼有智慧不能入無障礙的法界?無障礙的法界也叫做不思議的法界,本經末後一品,在《四十經》裡面經題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解脫就是沒有障礙,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無礙,經題裡面這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普賢行願,願願都與空性相應,所以它能入,我們今天最大的麻煩就是與空性相背。這是《金剛經》上說的「無住生心」,無住就是空性,我們今天有住,我們今天說一個「應無所住」,早就住了,住在哪裡?住在「應無所住」上,他就住了。什麼叫住?分別著相,我們講無住生心豈不是著了無住生心?就著了相。這就是與空性相背,你當然有障礙。真正與無住生心相應,心裡沒有念頭,那才真的叫無住,有一念就壞了。惠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他說得沒錯。我們去讀《壇經》,「本來無一物」,心裡已經有一物,有個什麼?有「本來無一物」。他那個心是真的本來無一物,我們今天念這一句,心裡有一個「本來無一物」,就有了。《般若》的難處就在此地,所以我們學《般若》,學了幾十年還是有障礙。由此可知,離相、放下真難!這樁事情、這個道理,的確是可以意會,不可言傳。最怕的就是我們接觸之後又起了分別執著,又起心動念,這就壞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自性本具般若現前,決定與四無礙相應;只要起心動念就落到意識上去,那就是有障礙,這個一定要曉得、要明瞭。第七尊:

  【無礙勝力主空神。】

  前面這一尊菩薩德號裡面表現的著重在般若,底下這一尊著重在德能,他的能力。『勝力』,勝是殊勝。哪些是殊勝能力?大乘法裡面菩薩行的綱領是六波羅蜜,「光焰」是般若波羅蜜,「勝力」是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達到無比的殊勝。怎麼知道他達到無比殊勝?因為他無礙,布施波羅蜜也無礙,持戒波羅蜜也無礙,忍辱、精進、禪定統統都無礙。無礙就與般若相應,般若與性德相應,性是空寂,與空寂相應。所以他的布施、持戒、忍辱,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與空性相應。實實在在講,這是得大自在,這是真正的解脫,這是真正過諸佛如來的生活,就看我們自己會不會轉變,一轉變就得大自在。實在說,我們讀《般若》、讀《華嚴》,要懂得怎樣轉變,現在人的講法是怎樣落實,在佛法裡叫轉變,如何落實在自己生活上。這兩尊菩薩合起來就是六波羅蜜,可是它的精要之處是在無礙。我們今天無論是在智慧、是在前五度,都有障礙。

  什麼叫做布施波羅蜜?用「布施」這兩個字,現在人很難理解,總以為布施是到佛教寺廟布施一點錢財,這叫布施,其實這種解釋錯得太離譜。布施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服務。服務,無論是有代價、是沒有代價,有代價是有報酬的服務,無代價是無報酬的服務,我們叫義工,義務的服務,那就是布施。有代價的布施得的福報小,無代價、義務的布施得的福報大。如果能與空性相應,福報就無量無邊,不論有沒有代價,福報都是無量無邊。能與空性相應,那是真正的菩薩,真正的菩薩行。

  修學布施波羅蜜,就像普賢菩薩所說的「無有間斷,無有疲厭」,顯示出無礙勝力。不但布施的心願無間無斷,布施的行業同樣也是無斷無間,正如同我們日常生活一樣。過去,我記得曾經在休士頓講演的時候,講演完之後有一位同修提出一個問題,她舉了個例子,我們家庭主婦怎樣修菩薩行?怎樣修菩薩道?她問得很好,這是一個例子。一個家庭主婦,從早到晚忙著家務事情,每天都做一樣的工作,時間做久了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如果學佛,通達大乘,她念頭一轉,她每天做的工作就是修六波羅蜜,她每天做的那些事情是菩薩道、是佛道,那她天天做得就快樂無比,跟普賢菩薩一樣不疲不厭,念頭轉過來了。工作沒轉過來,還是照常,念頭轉過來了,果報就完全不相同。從早晨起來就要打掃家裡面,清潔環境,將這個家整理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讓一家人過得很舒適,這是妳對一家人修布施波羅蜜,剛才講服務,為妳一家人服務,用妳的勞力、用妳的智慧去布施。用勞力是屬於財布施,用妳的智慧是屬於法布施,用妳的愛心照顧家人是屬於無畏布施,三種布施都有了,妳對家裡這些眾生。

  妳的工作有程序、有條理,一點都不紊亂,這就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妳很有耐心,做任何一樁事情都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辱波羅蜜,天天做這些事情,年年做這些事情,不疲不厭,忍辱波羅蜜。不但天天要做,還要求改進,希望家裡人能夠生活得更舒服,生活得更快樂,精進波羅蜜。妳是個家庭主婦,自己有主意、有主宰,不為環境所動搖,不為外界所誘惑,禪定波羅蜜。妳能把一家人看作妳度化的對象,妳是菩薩來度眾生的,這幾個眾生天天跟妳生活在一起,先度他,知道家人統統是法眷屬(本來是感情上的眷屬,這一變為法眷屬),這是般若波羅蜜,妳有智慧,妳又清楚、又明瞭。妳這一家整齊了,妳這一個家庭是所有家庭的榜樣、所有家庭的模範,妳的親戚朋友、妳的鄰居,沒有不羨慕妳的,沒有不讚歎妳的,發心來效法妳,跟妳學習,妳用這一個家就度了很多的家。家家得度就社會得度,各個社會得度就國家得度、世界得度。所以妳千萬不要以為,我們在家庭裡面做主婦,洗洗衣服、燒燒飯,這個洗洗衣服、燒燒飯的功德就盡虛空遍法界。為什麼?洗衣服、燒飯裡頭具足六波羅蜜,你們想想對不對?

  點點滴滴,不要看到事情小,這是菩薩事業。菩薩事業裡沒有大小,大與空性相應,小也與空性相應,沒有大小、沒有輕重。所以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你就契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無障礙的法門,就是不思議的境界,就是與空性相應。家庭主婦如是,家庭主婦再縮小,煮一餐飯、炒個菜,六波羅蜜都全了,你們想想看對不對?你能不能看得出來?所以一念覺悟,她是在修菩薩道,她在作佛、作菩薩;一念迷,那就是凡夫。一天到晚怨恨自己沒有福報,家裡沒有傭人,沒有人來侍候,自己還要下廚房,總是不甘心、不情願,那就是凡夫,那就是搞六道輪迴。你看看,不都是一個念頭轉變嗎?由此可知,無論我們從事哪一個行業,無論做什麼樣的工作,就是念頭會不會轉。念頭與主空神相應,你就是行菩薩道,你就是修六度,就是修十大願王;念頭轉不過來,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凡聖的差別,跟諸位同修說,不是在事上的差別,是在念頭上的差別,事上沒有差別,在念頭上有差別,現在一般人講就是在認知上不相同。

  這是說到「無礙勝力」,這個力我們可以把它看作能力,殊勝的能力,沒有障礙。凡是與空相應,這個空是自性真空,不是頑空,頑空是什麼都沒有,空無,與這個相應不行,成就不了事業,要與自性真空相應。第八尊:

  【離垢光明主空神。】

  這個德號表法的意思非常清楚、非常明顯。『離垢』,垢是污染,我們現在所講的自然環境的污染。現在每個國家地區都注意到環保,實在說,自然環境污染得太嚴重,科學家才提出警告。如果我們環境的污染現在要不能趕快的糾正,科學家的估計,五十年之後這個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到那個時候,不但水有毒不能飲用,空氣也有毒,你不能呼吸,科學家們預測的。他說得很有道理,可是事實是不是如此?事實不然,五十年之後的那些眾生,他們抵抗力比我們強,他們可以活下去,我們活不下去。這個道理很明顯,諸位細細的想一想你就懂得。我們一般生活在現代化的都市裡面,講究衛生,衛生設備的條件非常好,在這裡面生活成了習慣。如果把你放到非洲沒有開發,落後的地方,你到那裡一天都難過,這還得了嗎?可是他們那些人在那裡生活得滿好的。他們那些人到我們這裡生活沒有問題,我們過他的日子就過不慣。他在那個地方,河裡面、溝裡面的水,拿起來他就喝、他就飲,他有這個抵抗力,我們是嬌生慣養,抵抗力失掉了。他吃的食物不需要消毒,他本身有抗體,我們就不行,我們到那個環境一定會生病,沒有抵抗的能力。所以我們想像當中,五十年之後這個世界縱然是濁惡至極,生在那個時代的眾生他有適應的能力,我相信地球上人類不會滅種。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哪裡說五十年之後地球上就不適合人類生存?科學家有他的看法,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還是能夠生活在這個環境裡面。

  但是遠離污染,實在講是重要。最重要是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這個東西嚴重,比我們的環境、比我們的生理還要嚴重。這個世間也有一些聰明人意識到,感到這種污染非常嚴重。這些污染從哪裡來的?說實在的話,現在生下來的小孩,幾個月就被污染,他還不會說話,他已經被污染了。什麼媒介他污染?電視。小孩雖然不會說話,睜著眼睛圓溜溜的看電視螢幕,電視裡面所演的殺盜淫妄,他雖然不會說話,那個印象已經烙進去了,已經被污染了,這還得了!

  在台灣三十年前,台灣政府提倡恢復中國固有的文化,搞復興文化的運動。有一天教育部有幾個官員訪問方東美先生,那一天我正好也在方老師家。這些官員就陳述政府的意思,要復興中國固有文化,請方老師提供一點建議,這個工作要怎樣才能做好。他們提出問題,方先生聽了之後非常嚴肅。靜默了至少有五分鐘,方先生開始說了,方法有,他說第一個,台灣電視台關閉;第二個,所有廣播電台關閉;第三個,所有報紙雜誌一律停刊。這些官員聽了這個話搖頭,做不到!方先生說,這些東西天天在破壞中國傳統的文化,你要不把它們統統停刊、廢除,要想復興中國文化不可能,很乾脆的答覆他們,真的有道理。我想這些官員到處去請教學者專家,恐怕沒有碰到方先生這種說法。這是對於問題真正有認識,就是此地講的「離垢光明」,這是社會大眾思想、見解、心理、精神污染的根源,你要是想得清淨心,應當把這個根拔掉。

  我們今天要讓這些東西統統停刊不可能,辦不到,那怎麼辦?只有自己不看,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不看報紙、不看雜誌。也許同修問,你是個現代人,連現代這些事你都不知道,這能算是現代人嗎?對,不算是現代人。現代人好苦,作現代人有什麼好處!作現代的佛菩薩,天天天下太平,天天沒事,沒事就天下太平。你一看到報紙,事就多得不得了,天下就不太平,天下大亂;不看,不看天下太平,沒事情。換句話說,每天接觸這些傳播媒介,他們生活在亂世,他們生活在五濁惡世,我們遠離之後,我們生活在太平時代,我們生活在清淨時代,跟他們的生活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兩個不同的世界重疊在一起沒分開,心態完全就不一樣,一個是天天不斷在被染污,一個是遠離一切污染,他怎麼會一樣?這是就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應當懂得怎樣修學,我們有一個入手之處。

  在這部經裡面,「垢」的意思更深更廣,因為它裡面所講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我們現前充其量只能夠說遠離見思粗重的煩惱,見思煩惱裡面輕的、微細的我們都不能夠覺察。菩薩在此地是要離極其微細無明煩惱,與自性完全相應,所以這是法身大士,他不是普通人。又何況這些神眾,確確實實都是諸佛如來化身而來的,真的是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們就示現什麼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會修行的人,我們眼前所有一切的眾生,我跟諸位說過,真正是諸佛如來的示現,凡夫只有我自己一個人,我們這一生就決定得度。是不是佛勉強教導我們這樣修學?教我們要這樣子想法?如果是說諸佛菩薩、善知識強迫我們這樣做,教我們應當作如是觀,這個話也講得通,不是講不通,也講得通。是對初學,換句話說,這對六道眾生講的,同樣是這句話,意思就淺了。如果給你說這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這個意思就深。還是這麼一句話,佛對誰說?佛對四聖法界所說的,佛對法身大士所說的。真的,千真萬確,一點都不假,確確實實是諸佛如來示現的,正如本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示現的人無心,他是佛菩薩。

  也許有人說,我看到這一切眾生他都有心,你怎麼說他無心?佛菩薩在經上告訴我們,這些眾生真的是無心,我們沒有發現,沒有看出來,我們看得太淺,只看到表面。表面他們是在演戲,演給我看,我看了覺悟了。我為什麼看到覺悟?我為什麼看到明白?他在我面前示現的,正是諸佛如來加持他。我們世俗人常講鬼魂附身,真有這個事情,同樣一個道理,佛菩薩也附身。佛菩薩附在他身上表演給我看,我覺悟了,等我覺悟了,佛菩薩就離開他,怎麼不是真的?所以他一切表現,有心也是無心,有意也是無意。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作如是觀,我們在菩提道上就一帆風順,成佛哪裡要那麼長的時間?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品位一定高。為什麼?念念與性德相應,自性裡面圓滿的誠敬心顯露了,對人、對事、對物一片真誠,對善人、對好人真誠;對惡人、對欺騙我的人、對陷害我的人也是真誠。為什麼?欺騙我的、陷害我的是佛菩薩示現的,幫助我斷煩惱。示現善的境界,幫助我離開貪煩惱;示現惡劣的境界,侮辱我的、毀謗我的、陷害我的,幫助我離開瞋恚的境界。諸位想想看,豈不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當中,都是在修六度波羅蜜嗎?沒有這些境界現前,你的六度萬行從哪裡修起?

  大經到末後,教給我們修行一個總原則,叫「歷事鍊心」,歷是經歷,事就是一切人事物,你要經歷一切人事物裡面去鍊心,鍊什麼?真心。善導大師教給我們,「一切從真實心中作」,就是這個道理,而後你離垢才離得乾淨。要知道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都是塵垢,不僅說是一般人講煩惱,厭煩叫煩惱,歡喜也是煩惱,只要動了心都叫煩惱,都叫做污染,所以離染污要離得乾淨。離染污是真正的懺悔,是真正的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一切人、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物之中,修自己的清淨心,重要!就事相上來講,佛教給我們修學十善業道,這是最初下手之處。我們來對治煩惱、對治七情五欲,恢復自性清淨平等,十善決定不能夠疏忽。善跟戒有差別,事上好像是沒有兩樣,十善前面也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五戒裡面也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好像都是一樣的,條目一樣,用心不一樣,目的不一樣。修五戒,戒的目的是要得定,所以他用心、果報不相同。修善的目的是要得福,要得福報,他不是在得定。所以持戒是功德,行善是福德,這個不相同。事上是一樣,用心不一樣,願求不一樣,一個是世間法,一個是出世間法;五戒是出世間法,十善是世間法。所以這兩者我們要合起來講,一定要認真的去做到。

  不殺生,不殺生裡面包含著不惱害一切眾生,如果要叫一個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就破了戒。這裡面在事相上來講很細微,不能不知道。不殺生的反面是仁慈。單單不殺是消極,一定要仁慈厚道,我們常講忠厚、仁慈,你這一條才做得算是有了成就,你有福,仁慈的人有福,厚道的人有福。不偷盜,形相非常非常微細。這任何一條,兩個小時都講不完。不但不偷盜,我們還要講道義,樂意幫助別人、成就別人,決定不可以傷害別人。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的細行,不能不留意。我們生活微細之處,點點滴滴說不盡,佛給我們講的只是舉幾個例子而已,我們從這幾個例子要能夠想到整體。所謂是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佛大乘經裡面講「一聞千悟」,要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要從理上講,人人都具足,今天你沒有這個能力,是你的煩惱習氣太重,把你這個能力障礙住了。哪一個人不是一聞千悟?煩惱輕的人就現前,煩惱重的人就沒有法子。可見得煩惱是障礙,你不斷煩惱怎麼行?斷煩惱的方法就是五戒十善,幫助我們破除第一重的煩惱。

  而煩惱裡面說實在話,最容易犯的是口業。《無量壽經》上講到修行的根本法,善護三業。要按著順序來講,一定是身口意,可是它沒有按順序,它把口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口業裡面,最嚴重的是挑撥是非。在道場裡面,如果對這個道場主持的人、領導的人,走得比較近一點,常常在他面前打小報告,這個人這裡不對,那個人那裡不對,好像對的只有你一個,除你一個,別人都有毛病。做真正領導的人他有智慧,他要沒有智慧,他那個道場領不起來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決定不聽這些閒言語。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想想看,一個老實的人,心地仁慈忠厚的人,怎麼會說人家的過失?別說人家沒有過失,看到人家有過失他也不說。所以我們要知道,意見多的,喜歡說這些是非的,這個道場裡有德行的人、有智慧的人會對你特別防範,吃虧的是自己,不是別人,受害的到最後還是自己。那就應了古人講的一句話,來說是非者,你確實是個是非人。所以口為禍福之門。觀察一個人,真正是一個領導人不簡單,他有慧眼,他對於每一個人,優點他知道,缺點他也曉得。用你的優點再慢慢幫助你改正你的缺點,這叫善知識,這是真正的慈悲、真實的智慧。所以這些理事我們不能不懂,你要是不懂,不但你修行有障礙,你在這一生當中,世間法裡面你都有障礙。下面一尊:

  【深遠妙音主空神。】

  『妙音』指說法之音。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宣揚妙理,這都是妙音。妙音裡面最極微妙的,念阿彌陀佛的音聲。怎麼知道?我們在講席裡面講過好幾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歸結到最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所以才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淺而言之,以釋迦牟尼佛做個例子,他老人家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總歸納起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華嚴》是一切經的根本,歸到根本就是這部經。這部經再歸納,就歸納到《無量壽經》,因為本經,《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隋唐大德曾說,《華嚴》、《法華》只是《無量壽經》的導引而已。導引是什麼意思?要是我們用佛經三分來講: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導引是序分。《華嚴》、《法華》是序分,《無量壽經》是正宗分,《阿彌陀經》是流通分,一點都不錯。這就結歸到《無量壽經》,全部的《無量壽經》歸到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又總歸結到第十八願,十八願是講「十念必生」,所以到最後歸納的,一句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說法如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講經說法無一不如是。西方淨土的殊勝誰知道?「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我們這一生實在講太幸運了,發現這個法門,超越一切法門,不是一切法門能夠相比的。還有不少同修還不認識淨土法門,修學其他的法門,對淨土無知,沒有涉獵、沒有研究。在他觀念當中,那些法門殊勝,淨土法門不如。我在早年也是這個想法,搞了十幾年這才搞明白。我搞明白,得力於《華嚴經》,要不是講《華嚴經》,還不知道這個事情,我是在《華嚴經》裡面證實過去這些祖師大德們所說的。

  這個說出來,名號功德是第一,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在十方世界講經說法,無論他說多少法門,不論說多少法門,不論時間長短,最後歸結一句阿彌陀佛,這個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做阿彌陀佛的學生,一切諸佛如來都尊重,為什麼?大家尊重阿彌陀佛,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阿彌陀佛的學生最吃香,走到哪一個世界,哪一尊佛看到阿彌陀佛的面子特別招待你,都請你上座,把他的學生都放在下面,你上座,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要把這個認識清楚,然後才懂得「深遠妙音」就是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震動不止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太小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菩薩都聽到,一切諸佛菩薩都加持、都保佑。不是我們自己的能力,是得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

  念佛的人愈多,可以消除這個世間的劫難,功德不可思議,妙音就深遠了。不但念佛的音是與自性相應,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自性的德號,所以經論當中又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就是念真如,就是念本性,所以功德無量無邊。不僅僅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一切菩薩、一切善神,沒有不歡喜的,沒有不擁護的。報佛恩就要依教修行,報眾生恩就要把這些事情為一切大眾說清楚、說明白,讓大家知道選擇這個法門,一生就成就了。

  這是深遠妙音的意思,意思沒有窮盡。別說念佛的聲音是深遠妙音,我們平常打個妄想,輕輕的說一句話,兩個人聽到,第三個人聽不到,耳語,那個音聲也是無量的深遠,也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說音,一切音都妙;說色,一切色都妙,沒有一樣不妙。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要是不能達到深遠,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怎麼會知道?我們起心動念他都知道;我們說個悄悄話,可能對方還沒聽見,西方世界人老早聽清楚了,你才曉得所有的音都妙、都深、都遠。這就是我們前面跟諸位講的我們的思想波,一般科學家講思想波,在我們佛法講心波,心動念它就是波動,這個波動比電、比光還要快速,電跟光比不上。電跟光的波,愈遠波愈微弱,這個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心的波、思想的波無遠弗屆,速度之快不可思議,幾乎是同時盡虛空遍法界,而它的波度沒有變化,所以能跟一切諸佛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起心動念你怎麼能不小心?不要以為我動個念頭別人不知道,所有一切諸佛統統知道。你只能夠瞞糊塗人、愚痴人,諸佛如來這些聰明人一個都瞞不住。不但這些人瞞不住,就是貼近的這些鬼神都瞞不住,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怎能不謹慎?怎能不小心?末後一尊:

  【光遍十方主空神。】

  心性清淨,清淨就放光,這個光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光有兩種,一種是自性本具的清淨光,清淨光沒有波動,諸位要曉得,沒有波動自自然然就遍虛空法界,真心,《般若經》上講的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無知是沒有波動的智慧。沒有波動,是體,法界的本體,就跟虛空一樣,周遍法界。它起作用這就有波動,起作用是後得智,無所不知,那個波動就像剛才所說的,起心動念統統周遍法界。這是事實真相,與科學家所講的沒有兩樣。科學家還講不到這麼清楚,講不到這麼透徹,科學家今天只體會到有一個思想的波,思想的波是什麼?是八識。說老實話,八識裡面阿賴耶識他不知道,他們所能夠意識到的就是第六意識跟第七識,絕大多數的都知道有個意識,連第七識都不知道。佛在經典上,小乘經典裡面只講到第六意識,大乘經裡面才講八識。思想波是屬於識,不是性,性裡面那是智慧,那是不動的,根本我們六根都接觸不到,都不動,接觸不到,只有甚深的禪定入這個境界。佛在經上說,什麼樣的定功才能入這個境界?圓教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才見到這個境界,見到自性不動的本體、性體,才見到;換句話說,七地以前都沒有見到。這才叫真正入佛境界,所以『光遍十方』。

  體性本來就光遍、就周遍;作用,剛才講,不論是佛菩薩起用,我們凡夫起用,沒有一個不是光遍十方的,真的,我們打個妄想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世出世間的聖人都勸導我們、教導我們要做慎獨的功夫,慎獨就是沒有人看見,你一個人處在一個地方,沒有人看見,你也要謹慎,你也不可以放逸。為什麼?我們以為沒有人看見,住在一個小房子裡,門窗關得緊緊的,其實諸佛菩薩、鬼神都看見了,你那個牆壁門窗攔不住他們,他們的眼睛透視,什麼樣東西都擋不住。大家曉得,鬼神有天眼,天眼就能夠穿過一切的障礙,他能看得見。再往高層次的更不必說,除天眼,他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華嚴經》上有十種眼。你怎麼可以瞞人?瞞不過人的。最重要的是心地清淨不染;真正清淨,世出世法都不染著,於一切法當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的身心清淨,境界也清淨,你才能得諸佛護念,才能夠得到一切天龍鬼神擁護。這段菩薩的德號就介紹到此地,我們看底下總結: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這是總結與會這一類的大眾,數量也是無量無邊。歎德這一句是:

  【心皆離垢。廣大明潔。】

  歎德當中,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特別提示我們,他提示的話雖然不多,非常重要,「若情塵亂起,翳本性空」。這是說我們凡夫,不但是六道,十法界四聖法界也不明。這裡面要注意「情」,情是感情,諸位要曉得,情是迷,感情用事是迷,不是智慧,迷情。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諸佛菩薩不用迷情,他用智慧。智是什麼?再跟諸位說,智是真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是覺悟的。由此可知,情跟智是一樁事情,覺悟的情就叫智,就是智慧;迷了的智慧就叫感情,情跟智是一樁事情。佛家講的,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生死跟涅槃是一,也不是二。覺悟了,生死就叫涅槃,煩惱就叫菩提,情就叫做智;要是迷了,智就叫情,菩提就叫煩惱,涅槃就叫生死,名字就不一樣。眾生跟佛的界限就是一念覺迷,一念覺你就成佛,一念迷你就是凡夫。

  我們以真誠心、清淨心,也就是說,如同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攝是收攝,把六根收回來。怎麼叫收回來?眼不往外面看,眼根收回來了;耳不再聽外面東西,耳根收回來了。六根都收回來,你心就一心,一心稱念阿彌陀佛,這叫覺。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這個一念相應,都攝六根就相應,與覺相應。如果你六根沒有收回來,你在念佛堂念佛,眼睛看窗戶外面有什麼事情,耳朵豎起來聽聽外頭有什麼聲音,你的心就不專一,你念那句佛號就不相應。所以進念佛堂,萬緣放下,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看,什麼都不要聽,專聽佛號,專看佛像。所以念佛堂掛滿了佛像,統統掛阿彌陀佛的佛像,讓你無論轉到哪一方,都面對著阿彌陀佛,這個好!佛就在佛堂裡,你看到那麼多佛,想想一定有一尊是自己,這個多殊勝。所以念佛堂連「念佛堂」三個字都不可以掛,掛著什麼?看到打閒岔,分心。就是叫你不分別、不執著,不夾雜、不懷疑,一心稱念,叫老實念,所以有這樣不可思議的感應。

  情是裡面的煩惱感情,塵是外面的誘惑;內有煩惱,外頭有誘惑,你本性就迷了,你自性空寂的境界就失掉。清涼教給我們必須要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境界自然就轉了。可是智慧怎麼開法?智慧要從禪定裡面生出來。我們念佛就是修禪定,佛在《大集經》裡頭講,念佛是「無上深妙禪」,不是普通的禪,無上深妙禪,所以它的成就比參禪的還要殊勝。這句佛號念久了,自自然然就得念佛三昧,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伏下去了。雖有妄想分別執著,不起作用,這叫帶業往生,這叫功夫成片,你的功夫得力了。一心就生智慧;一心現前,情塵自然就沒有了,煙消雲散,你自性空寂的境界自自然然現前,主空神所表的,你就真正成就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