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五十一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45-0051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八面,我們從第一行看起:

  「復有無數主火神,所謂普光焰藏主火神,普集光幢主火神」,昨天講到這個地方。第三尊:

  【大光普照主火神。】

  『大光』是形容自性本具的智慧,唯有自性般若才能『普照』虛空法界,照的作用就是起感應道交。十方三世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一切的造作,都在佛光注照之中,不但現前眾生的心念佛知道,即使是無量劫前,我們微細的念頭也在般若智光之中。我們聽了這些話,讀了這些文字,感到很希奇,感到不可思議。實際十方三際是一體,沒有前後、沒有廣狹、沒有淺深。這在自性般若光明才看到這個現象,這個現象就是大乘經上所講的一真法界,因此他有這麼大的德能,與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主火神所表的,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迷關破除之後,業障、煩惱、習氣才能夠斷除,而後覺悟,悟了之後才真正得樂。眾生煩惱習氣還沒有除的時候,這個時候與諸佛如來就不能產生感應,在前面我們都將這個道理給諸位報告過了,是我們的心、境跟如來果地上不相應。

  大乘經上常講,眾生一念微善都能感動諸佛菩薩。一念是講時間短促,一剎那,時間很短;微善,極其細微的一個善念。我們想想,這種微細的善念、一念的微善,我們哪個人沒有?可以說一切眾生都有。為什麼我們不能感動諸佛菩薩來示現?不是佛講錯了,還是我們望文生義,曲解了一念微善。實實在在說,我們每個眾生,乃至於地獄眾生,善根福德都相當具足,哪裡只微善!為什麼還墮在三途?雖有善根、雖有福德,經上講「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這個把他障礙住了,道理在此地。由此可知,經上所謂的一念微善現前,沒有障礙;或者是有障礙,這個障礙很薄弱,好像很輕的雲彩,稍稍風一吹雲彩就吹掉了,這樣才能感得諸佛菩薩現前。

  又何以說它是一念微善?這一念微善是性德的光明。譬如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他怎麼降生到這個世間來?這個世間有一些,也就是一念微善現前,感得佛陀到這個地方來應化,應以佛身而得度之,則現佛身來度眾生。雖示現佛身,這些有善根的人不認識佛,也不可能向佛請教,更不可能向佛學習。這就是說明他一念微善現行,佛來了。在這種情形之下,一定有諸佛菩薩來幫助這些善根福德成熟的眾生。在經上講,他們最初得力於五不還天裡面的淨居天人,淨居天人都是修行證果的,在一般經論裡面說三果聖人,都是小乘三果的聖人。他們看到了,看到佛應化到世間來了,世間這些眾生不知道向佛請法,他們來示現、來啟請,代我們啟請。不僅如此,我們在佛家常常聽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許許多多諸佛如來示現外道,示現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乃至於童男童女,各個階層普遍的示現,他們起帶頭的作用。聽說這個世間有這麼一個大智慧的人、大學問的人、大德能的人,都來皈依,都來親近佛陀,做佛的弟子,帶動整個社會,把那些一念善根成熟的眾生都接引到佛門來。這個叫做一念微善,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

  在佛法裡面,特別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經題比我們這部經題更明顯,把修行的綱領給我們說出來,清淨、平等、覺。雖然這三樁事情是一而三、三而一,它也有次第。次第從哪裡修起?從清淨心修起,這是對中下根性的人來說。如果是上上根人,他從覺門下手,清淨、平等、覺三個門,上上根人可以從覺門進來,像中國的禪宗、性宗,他們從覺門。教下,他們從正門、從定門,從戒定這個法門。淨土宗是從淨門,從清淨心。由此可知,離開了覺正淨,違背了清淨平等覺,雖有善根福德現前,也沒有辦法產生感應道交的作用,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這是說大乘佛法入門的一個訣竅。無論是在解門或是行門,不認真求學就不得其門而入,這是「大光普照」裡面起用的意思。再看第四尊:

  【眾妙宮殿主火神。】

  『宮殿』是表慈悲、表覆育,前面已經跟諸位報告過了。『眾』是眾多。眾多是從事相上說,事相無量無邊,這些境界相是由眾生性識所變現出來的。大乘經上籠統的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就講的「眾」。不但事眾多,理也眾多,有事必有其理,理跟事都非常複雜。一尊佛陀教化一個大千世界,我們講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叫一佛土。今天我們在經上看到,諸佛如來無量無邊,換句話說,佛國土(大千世界)也是無量無邊。每一個佛國土裡面都有十法界,十法界就太多了,不是數字能說得出來的,眾多。

  『妙』,這個字的意思很深,《般若經》上常說「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這叫妙。誰能看得出來?覺悟的人看出來了,太妙了。他看出什麼?看出來原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事就是理、理就是事。性清淨,相哪有不清淨的道理?理空寂,事哪有不空的道理?所以看出這個才知道萬法皆空。什麼道理,我們現在覺得樣樣都不空?這是什麼道理?給諸位說,這是迷情不空,除這一點之外,我們跟諸佛如來果地上境界有什麼差別?沒有差別。你們看到經上講諸佛如來無量壽,我們現前哪一個眾生不是無量壽?我說這個話你們又不相信,明明看到這個身幾十年就有死,怎麼是無量壽?這是你沒把事情看清楚,你不曉得這個身是假的,身不是我。如果我們用個比喻來說,我們的身就好像身上穿的衣服一樣,把我們這個人比作清淨法身,衣服髒了天天換洗,你沒有感覺得這個衣服壽命好短,沒感覺到。在十法界裡捨身受身就像穿衣服、脫衣服一樣,那不是自己,這身不是「我」,「我」無量壽。所以你曉得諸佛如來無量壽,我們哪一個人不是無量壽?跟諸佛如來差在哪裡?差在諸佛如來是智慧當家,我們凡夫是情識做主,這個糟了,迷情做主。要用佛法的術語來說,諸佛菩薩用的是四智菩提,我們凡夫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差別在此地,除此之外實在講沒有差別,這才叫妙。

  你如果真正明白、覺悟了,契入境界,你的心怎麼會不清淨?清淨心處眾生界,眾生界也是清淨的,決定不染污。禪宗裡面話所謂「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就是這個道理,這才叫眾妙之門,這才是真正慈悲。我們佛門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兩句話就是此地「眾妙宮殿」的意思。但是佛家又常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也是事實。為什麼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與妄想分別執著相應的慈悲、方便就壞了。與覺正淨相應的、與清淨平等覺相應的慈悲,那就是本,那就是慈悲是本,方便是門。所以你要看跟哪個相應,與佛菩薩相應,那是佛法的根本,是佛法的入門,如果與煩惱相應那就錯了,那就變成造作無量的罪業,這是生佛凡聖差別之處。

  所以佛法修學,無論什麼法門,無論是哪一個宗派,大乘也好、小乘也好,顯教也好、密教也好,宗門教下,它有一個總原則,永遠不變的一個原則,就是戒定慧,就是覺正淨,這個不能變更。與這個相應,這是佛法;與這個不相應,那是魔法。佛同用一個魔字來說,魔是什麼?魔是折磨,你的身心受到折磨,心不安,心受折磨;身不安,身受折磨。與覺正淨相應,那是決定會得到身心安穩。這是我們學佛同修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的修學才會得到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不是升官發財,不是得到五欲六塵的享受,不是的。真實的利益就是得到心地清淨,智慧增長,對於一切人事物的境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真實的利益。明瞭之後你才懂得修因證果,這個門徑自然清楚了。這是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在佛法裡能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不能不知道的。第五尊:

  【無盡光髻主火神。】

  『無盡』,無量的意思,也有無止境的意思。『光』是智慧,自性裡面所含藏的智慧,真正是無盡的。不但智慧無盡,德能也是無盡的,色相也是無盡的。他能夠在十法界隨類現身,色相無盡;有能力示現,德能無盡;又有能力隨機說法,顯示出智慧光明的無盡,幫助一切眾生開發他自性的智慧德能。他證果了,他成佛了,佛菩薩不居功,為什麼?他的一切成就是他自性裡頭本具的,不是外來的,絕不是佛菩薩給他的,佛菩薩幫助他得到的,不是的,他自性本具的。我們現在曉得眾生很苦惱,眾生的煩惱也是無盡的,這一點也沒錯,眾生的苦難也是無盡的。為什麼?迷了,把你無盡的智慧德能變成了煩惱災難;一下覺悟了,就把無盡的煩惱災難轉化為智慧德相,轉變。

  所以學佛,特別是大乘法中,一定要懂得做一個大轉變。從哪裡轉起?從念頭上轉起。我們現在種種憂慮、種種煩惱、種種分別、種種執著,如何把它轉變成清淨平等覺,你就成功了。上上根人聞法,哪裡要天天聽經?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永嘉大師,到達黃梅向六祖請教,幾句話之下很投機,佛家講很投緣,言下大徹大悟,他老人家掉頭就走。六祖就問他,你怎麼走得這麼快?沒事了,沒事沒有在此地住的必要。六祖留他住一晚上,明天再走好了,所以他在曹溪道場有名的叫「一宿覺」。他親近師父一天,還是師父留他;不留他,一天他都不待,哪裡像我們這樣天天聽經,聽上幾年都還迷迷糊糊的。所以聽經要會聽,會聽是轉境界。

  讀經的時候,即使是在一些法會當中,乃至於超度法會,放焰口、蒙山施食這些佛事,古大德都教給我們隨文入觀,那就有真受用。什麼叫隨文入觀?隨著經文把我們的觀念改正過來,他就入境界。你讀《華嚴》,你讀「十住品」,你能隨文入觀,你就是十住菩薩;你讀「十行品」,你就是十行菩薩;你讀「十地品」,你就是十地菩薩。隨著經文就入境界,一部《華嚴經》念完成佛了,確實如此。天天念,天天入境界,入了你要問還會退轉嗎?會退,退得很快。為什麼會退轉?煩惱習氣太重,看看外面花花世界、五欲六塵又動心了,又生煩惱了,這就退轉了。明天再念又入境界,進進退退,到什麼時候不退了你就成功了。到不退就叫證果,這裡面有位不退、有行不退、有念不退,最低的是位不退,位不退是絕對不會再退墮凡夫地。

  我們要問,這個時候煩惱有沒有?見惑沒有了,見惑用現在的話來說,錯誤的見解決定沒有了;可是錯誤的思想還有,錯誤的見解沒有了。錯誤的思想是什麼?貪瞋痴慢,還有這些念頭,這些念頭是無始劫來的習氣沒斷。所以你見解正確,在這個境界你就證小乘初果,就證得位不退,小乘須陀洹果。煩惱雖然有,起不起作用?給諸位說不起作用。為什麼不起作用?他有定功,他有定慧,能把煩惱控制住,不讓它發作,他有這個能力。所以初果以上,還沒有證得四果羅漢之前,有微細的貪瞋痴慢;決定沒有貪瞋痴慢的事,可是偶爾也有貪瞋痴慢的習氣,絕對沒有這個事情,這就是說他的定慧能夠控制。一直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習氣沒有了,完全轉過來,就剛才講,那是一個很大的轉變,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當然,轉業報身成如《無量壽經》上講的金剛不壞身、無量相好身,轉穢土為淨土,這是一個大的轉變。轉變在心,心裡一轉變之後,外面所有境界都轉變。

  我們有沒有這個能力?在理上講是肯定的,我們哪有沒有能力的道理?為什麼轉不過來?還是心沒變得過來;很想變,變不過來。不但變不過來,怕的是愈變愈糟。原因在哪裡?我很想變、很想作菩薩、很想作佛、很想往生極樂世界,那個「很想」就是個邪念,就錯了。清淨心裡頭還有個「很想」,心就不清淨,你怎麼能成就?要怎麼樣才成就?不想了他就成就了。諸位要聽我這個話,要執著我這個「不想就成就了」,到哪裡成就?頂多無想天成就,還是到外道去。你才曉得說法多麼難,就怕大家聽了產生誤會。佛法裡面「無想」,無想是無邪念,無錯誤的思想,他有正念,宗門常講「無念為宗」。你要真的無念就變成無想定,那就錯了。無念是無邪念、無惡念,他有正念。所以這些話,從前的人講講得簡單,大家聽了能懂,現在很麻煩,往往執著名言,產生錯誤的見解。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說聽的原則很好、很高明,他教我們聽經,「離言說相」聽,不執著講經人的言說,不執著;「離名字相」聽,不執著他所說的這些名相術語,不執著這些;最後是「離心緣相」聽,根本不要去思想他這個話是什麼意思,不要去想,離心緣相,這樣聽經會開悟。我們今天聽經開不了悟,原因是著相了,著了言說相,著了名字相,著了心緣相,我們壞在這個地方。離相才能見性,著相不能見性。

  所以要知道,一切都是無盡的,不僅僅是智慧,樣樣都是無盡的。為什麼?一切諸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能變的無盡,所變的也是無盡。「光髻」,光在此地是一切無盡裡面用光來做代表;髻是高顯之意,就是它非常明顯、非常顯著,都是我們六根很容易覺察到的,很容易接觸到的。第六尊:

  【種種焰眼主火神。】

  『種種』是多,也是無量的意思,無量無盡的意思。『焰眼』,焰是光明,火焰光明。這兩個字裡面,就把大乘法裡面所說的「五眼圓明」,圓明就是焰眼的意思。在《華嚴經》上講佛有十種眼,到後面經文都會講到。在此地他表法很明顯,我們要用智慧,就是種種慧眼,來觀察一切依正莊嚴,你就不會看錯。諸佛菩薩有這個能力,我們凡夫沒有這個能力,往往我們看錯,人看錯了、事看錯了、物看錯了,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常常遇到。所以我們讀菩薩的德號,我們會感到深深的慚愧,一定要認真努力去修學。如來的五眼,《華嚴》講的十眼,怎麼成就的?它的根本還是智慧,所以此地用焰眼。智慧從哪裡生起的?從禪定當中生起的。我們淨宗講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清淨心就是禪定,清淨心能生,無量智慧是所生。清淨心從哪裡來的?從持戒來的。所以,它的根本總離不開戒定慧三學。

  什麼叫持戒?戒是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對我們的教誡,所有一切經論裡面的理論、方法、境界,統統都稱之為戒。我們要讀誦,我們要明瞭,要依教奉行,這叫持戒。一切經太多了,我們這一生有限的時光哪裡能學得了?這個沒關係,受持任何一部經論都行,因為佛法是圓融的,佛法是互相貫通的,所以一經通一切經就通了。我們同學在一起共修,對於持戒這一條我們看得很重,沒有疏忽,這是我們修學的根本法。落實在生活當中一定要簡單,如果太繁瑣,條目太多,我們記不住,記不住等於是形式的句文而已,得不到利益,所以愈簡單愈好。淨宗學會當時成立,我們只提了五個科目,大家很容易記得,你一定要遵守。五個科目第一個是三福,《觀無量壽佛經》佛告訴我們三條十一句,第一條裡面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很好記。記住了要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違背佛的教誡。第二條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也有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好記。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決定不違背,這叫持戒。

  第二個科目是六和敬。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裡面,決定不能夠離開人群。人是社會動物,沒有辦法離開人群獨自生活,不可能。與大眾相處,佛給我們定了幾個戒條,一定要遵守。第一條「見和同解」,這就是說要建立共識,我們大家想法、看法都相同、都接近,才能夠相處。如果彼此見解不相同,就決定不能在一起相處,這是很有道理的。佛法在中國為什麼分成十個宗派?大家興趣不相同。喜歡參禪決定是參禪那一幫,那一派去了,他們思想見解相同;喜歡念佛,這些思想見解相同,大家進念佛堂;喜歡研教,有研教的道場。所以古時候中國的寺院道場,要用現代話來說,都是專科學校。譬如在隋唐時代,我們想學《華嚴》,《華嚴》到哪裡學?到五台山去,五台山是華嚴宗,你想學這個到那邊去;你想學《法華》,《法華》在浙江,在天台山;你想學法相唯識,法相唯識在長安慈恩寺;你想學戒律,在終南山。都是專科大學,一點都不雜、都不亂。所以修學要懂得一門深入,為什麼?你才容易得定,才容易開悟,你一定要守住這個原則。你要學多了、學雜了,你的心是亂的,你決定不能得定,你決定不能成就。

  所以佛說無量法門是度無量不同根性的眾生,不是叫你統統都要學,哪有這種道理?像有的大學裡面開了很多學院,幾十個學系,幾百種課程,不是叫你統統都要學;你統統都要學,學四百年你也念不完,哪有這個道理?只要你學一科,一個科目就行,你就可以拿到學位,不是叫你樣樣都要學。同樣一個道理,佛法經論雖然眾多,佛並沒有要求你樣樣都要學,你只要在裡面選修一門,你就成就了。再說同樣學一門東西,譬如我們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中國現在有九種不同的本子,我們很喜歡夏老居士的會集本,凡是喜歡這個本子,我們可以在一起學。有些人不喜歡這個本子,喜歡康僧鎧的本子,他到那邊去學去,都好,都能成就。這就是講的見和同解。乃至於學《阿彌陀經》,大家都是學《阿彌陀經》,可是有些人喜歡蕅益大師的註解,有些人喜歡蓮池大師的《疏鈔》,他們兩個人就談不來,那又要分兩個道場。統統都是《彌陀經》,依據的註解不相同,跟的老師不是一個人,學《要解》的跟蕅益大師學,學《疏鈔》的跟蓮池大師學,也要分成兩個道場。可見得見和同解重要,它是六和敬的基礎。決定要建立共識,這個道場才能興旺,這個道場才能夠成就大眾。所謂成就,一定得戒定慧,念佛道場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這叫成就。

  第二條,「戒和同修」。這個戒不是廣義的,是狹義的,遵守團體的規矩。大家在一塊共住,一定要定一套法規,這些法規決定是依據我們現實生活所需要而制訂的,而且可以時常來修改,我們在一塊共同生活才有規律。這是戒和同修。第三「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這是完全落實在生活上,大家和睦相處,互助合作。真正做到六和敬相當不容易。六和敬最後一條,「利和同均」。這是佛教給我們處眾,必須要遵守的六個原則。而在同住裡面,古來祖師大德提倡雲水堂,現在講睡通鋪,跟軍隊一樣。大眾晚上也睡在一起,都規規矩矩的,連睡覺也是彼此互相監督,你不能不守規矩。決定不可以一個人一個房間,一個人一個房間,關起門來在裡面幹什麼沒人知道,他就放逸、就懈怠;換句話說,他退轉了。所以一定要像軍隊一樣,十幾二十個人睡在一個房間裡面,彼此互相監督,依眾靠眾,不讓自己懈怠,不讓自己墮落,非常重要。如果說現在人物質條件比古時候富裕,每個人有一個寮房,每個人還有個套房,無論你怎麼修,你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跟大眾在一起像個樣子,房門一關馬上就變了,又是一個樣子,你還能夠成功嗎?也許有人問,我房門關了還是規規矩矩的。你既然規規矩矩的,為什麼不給別人做個好榜樣?你要關起來幹什麼?佛祖給我們定的規矩好,都是為了利益我們,都是為了成就我們,絕不是給我們找麻煩,這個我們要懂,我們要感恩戴德,他不是找麻煩的。

  第三個科目三學,戒定慧三學;第四個科目六度,菩薩生活行為的標準;第五個科目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那是高級菩薩所修的。我們只取這五個科目,好記,一說出來人人都能記得住。希望在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都要與五個科目所說的相應,這才叫持戒。持戒久了,自自然然你就定下來。初學的時候用這個東西來約束我們自己,好像感到很不方便,什麼原因?平時放逸慣了、隨便慣了,現在一下約束你,叫你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你就感到很不方便。這是一個關口,一定要突破,你才能得定。你這個關口不能突破,你的清淨心不能現前;換句話說,你的煩惱伏不住。你有煩惱、你有雜念、你有妄想、你有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你念佛都不能往生,沒有把握。這個事情愈想就愈可怕,往生沒有把握,依舊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以前我們不了解,懵懵懂懂,現在明白之後,才知道六道輪迴的可怕,決定不能再幹了。要想這一生當中真正脫離六道輪迴,你要不真幹,出不去,一定要真修。

  所以我們將這個綱領寫在《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裡面。這本子印得很多,印成小冊,大家攜帶方便。我們培訓班的同學也很慈悲,又將《無量壽經》裡面重要的教訓節錄了六十條,又將《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也節錄了六十條,合印在一起。我們能把這個小冊子裡面所說的統統做到,這是真正的持戒。這個小冊子是行經,日常生活行為一定要依靠的標準,然後念佛求生淨土我們才有把握,我們這一生前途才真正是一片光明。心清淨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這個時候你對於十法界依正莊嚴,事事物物你都能看得清楚、都能看得明白,而沒有錯誤,那就是「種種焰眼」。此地這些神眾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諸佛如來倒駕慈航現身說法,所以他們境界高。第七尊:

  【十方宮殿如須彌山主火神。】

  這個名號裡面有八個字。『十方宮殿』,我們看到這個字樣,就知道這是從作用上講,不是從理上講,是從事上講。既說十方當然就包括三世,這是連起來的,不能夠分開,說三世裡面一定有十方,說十方裡頭一定有三世。『宮殿如須彌山』,如須彌山是比喻。須彌山是一個世界最高的山、最大的山,宮殿如須彌山,這個主火神我們就可以能想像得到,他的威德是多大,福報是多大,他居住的宮殿像須彌山一樣。可是我們重要的,要看他表法的意思。「宮殿」表慈悲,表護念一切眾生。這個名號裡面實在就是顯示大慈大悲,對於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布施大慈大悲。

  我們要問,我們現在苦難太多,諸佛菩薩好像都沒有慈悲來護念我們,沒有慈悲來保佑我們,讓我們遭這麼多苦難。這些事實我們凡夫很難體會,諸佛菩薩確確實實是布施慈悲、布施無畏,諸佛菩薩來現身是大慈大悲,諸佛菩薩不來現身也是大慈大悲,他的慈悲真的是遍覆十方三世。為什麼說他來不來都是慈悲?佛菩薩來是感應而來,眾生有感,他就有應,來的時候是成就一切眾生。眾生沒有感的時候他不能來,來了之後不但眾生得不到利益,眾生反而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為什麼?眾生不認識佛菩薩,會謗佛、謗法、謗僧,那不是加重他的罪業嗎?所以他不來,不來還是大慈大悲,避免你造業,是這麼個道理。我們要很冷靜的去觀察,細心去體會,才知道什麼叫做慈悲。它是理性的,它不是感情的,決定沒有感情用事,它是圓滿智慧。可是諸佛菩薩雖然不以佛菩薩的身分出現在世間,他會以種種差別的身分,諸如人天的身分、鬼神的身分,乃至於變現動植物的身分,還是沒有離開眾生。所以諸佛菩薩示現也許就在我們的周邊,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這些事、這些理,理不必說,就是事,古今中外典籍裡面所記載的很多很多,我們稍稍留意,去體會、去讀誦,然後再細心觀察我們的周邊,雖不認識有感觸,確實佛菩薩沒有離開我們。這是「十方宮殿如須彌山主火神」名號的意義。第八尊:

  【威光自在主火神。】

  『威』是說威德,『光』是講光明。威光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他受用都得自在。如果這兩個字我們要分開來看,威德就是屬於善巧方便,光是屬於智慧光明。這裡面所謂的實智、權智、根本智、後得智圓滿具足,所以自受用、他受用都得大自在。我們要怎麼樣學習?也就是說,這尊菩薩的德號怎樣落實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上?威不是很威風,不是叫別人害怕我們,不是這個意思,威是令人景仰,這是威德。能令人景仰一定要有德行,這個德行一定是為世間大多數人所肯定的,你才能得大眾景仰。古人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威德的根本就是真誠。佛的教育,這是大聖的教學;世間聖賢教育,我們中國兩千多年來,多數人肯定的孔子、孟子,多數人肯定孔孟是世間的聖賢,他們沒有私心,一片真誠,教導一切眾生。教導的內容是叫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學的目的是叫你知道人與人如何相處,這是教育的目的;人與一切萬物如何相處,人與天地鬼神應該如何相處,教育的目的在此地。人與人能相處,人際關係搞好了,無論在生活、在事業上你一帆風順,你得到許許多多人的幫助;你肯幫助別人,別人也肯幫助你。人事關係比什麼都重要,然後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你看我們現在,現在就很糟糕,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育完全反其道而行之,所以社會大亂。社會之亂就是人際關係壞了,每個人只求自己的利益,破壞別人的利益,這怎麼得了!乃至於治國的人,他也是有這個觀念,只顧我自己國家的利益,不顧別人國家的利益,這個世界能和平嗎?能安定嗎?不可能的。一定要懂得我們顧全自己的利益,同時要想到別人的利益;我要知道顧全自己國家的利益,也要顧及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利益。我們共同來發展,共同來繁榮,互助合作,世界才能和平,社會才能安定,才能夠繁榮興旺。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後果是不堪設想。這是講我們今天人際關係不懂,造成許許多多的摩擦,製造出許許多多的矛盾。

  與大自然的關係也違反了原則,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大自然生態平衡。你破壞了,破壞整個地球,產生許許多多的災變,帶來許多的災害,這是你不知道跟大自然相處,你不懂得,現在教育不講求這些了。更深一層的,現在人認為是迷信,其實一點都不迷信。真有天地鬼神,不是假的,舉頭三尺有神明,哪裡是假的?如何跟天地鬼神的關係搞好,我們才真正享太平的日子。這是教育的目的,你都能夠通達、都能夠明瞭,你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去做了。

  佛教給我們的原則,這個原則是最高的原則,教我們看破、放下,那才真正得到圓滿的威德光明。釋迦牟尼佛真放下了,你看他老人家一生在世,三衣一缽,徹底放下;換句話說,過一種最基本的生活,一絲毫奢侈都沒有,他真放下了。當然我們不能夠學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我們生的時代不相同,生活環境不相同。他那個時候,當年在那個地區,他們的氣候,自然生活環境,許可他們過這種生活。每天托缽,吃一餐飯,日中一食。他們那個氣候三衣就夠了,晚上睡覺,三衣展開就是蓋的,臥具。諸位曉得,現在把臥具都拿來墊著拜佛,不是的,不是拜佛用的,臥具是鋪在地上睡覺用的,所以稱為臥具,它不是拜佛用的。過那麼簡單的生活。我們要曉得這個原則原理,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要想真正得到自在解脫,要過最簡單的生活。給諸位說,最簡單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為什麼?因為心清淨,心清淨就身清淨,身心清淨就境界清淨,所以是最健康的生活。

  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放下了,放下一定看破。什麼叫看破?對於一切萬事萬物,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是放光。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人家講經說法沒有預先準備,什麼人來問,當時問當時就解答。答完之後,還不是當時記載的,佛滅度之後,弟子們開會來結集經藏。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沒有帶一本書在手上,沒有,釋迦牟尼佛身上也不會有一支筆,找不到。智慧如海,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從哪來的?從看破來的,從放下來的。所以你真放下、真看破,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現前,無盡的,永遠用不完,哪裡要去準備?哪有這個道理!哪像我們現在學經學得這麼辛苦,不但佛看到好笑,佛的弟子看到我們也好笑。你看當時佛的這些學生,佛的學生聽佛講經沒有帶筆記,為什麼人家一聽都能記住,而且能夠永遠不忘?佛滅度之後結集經藏,還能把佛當時講的話能夠背誦出來;他絕不是有意去背誦,而是自性流露。

  他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諸位在經上常常讀到的,也可以說我們相當熟悉的,這些人身分都是小乘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們都是諸佛菩薩、法身大士示現的,不是真的小乘。所以在大乘經裡面,我們都常常看到「皆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大」字就已經給我們很明顯的標示出來,他不是小乘,是大乘。大乘阿羅漢是什麼人?法雲地的菩薩稱大乘阿羅漢,第十地的菩薩。因為阿羅漢這個名詞的意思叫「無學」,就是他畢業了,他的修學畢業了。小乘法裡面畢業了稱阿羅漢,大乘法裡面畢業了叫大阿羅漢,是法雲地的菩薩。由此可知,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裡面最低的位子都是第十地的菩薩來示現的。古佛倒駕慈航裡頭有不少,世尊沒給我們說出來,只說出幾位而已,像大家知道舍利弗、目犍連都是古佛再來,哪裡是普通人?都是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的。佛滅度之後,他們來負責結集經藏,將佛的遺教傳之於後世,做這樣的工作,我們要清楚、要明白。它的總綱領就是看破、放下,我們要在這上下功夫。

  佛法叫內學,內就決定不能向外,向外求不到東西,要向自性當中求。真正是為佛弟子,佛給我們講「讀誦大乘」。大乘經要不要讀?要讀。怎麼讀法?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離文字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樣子讀誦。我常常讀誦經典,我要不要記?不要記;要不要思惟?不要思惟。每天讀誦,從來不去記它,從來不去想它,恭恭敬敬的讀,這是修行,我們幹的是這樁事情。為大家講解的時候怎麼講?看你們的表態講,看你們的眼神講,不是準備,沒準備,這個東西活的,不是死的。字字句句可以深講、可以淺講,可以長講、可以短講。如果要是短講,這部《華嚴經》三個月可以講圓滿的,很快,一天講很多章;細講,兩個小時講幾句,這還不是很細。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我們學教如何能學活,你就成功了;學死的,難!不能成就。一定要學活的,活學活用,你就得大自在,「威光自在」。第九尊:

  【光明破暗主火神。】

  這個好懂。『光明』是智慧,『暗』是比喻煩惱、無明。智慧開了,轉煩惱為菩提,就是光明破暗的意思。『火神』,火是光明的,火能夠照破黑暗,取這個意思。所以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破無明。無明這個名詞不好懂,實在說我們常常讀、常常聽,也只是含糊籠統,問你懂不懂?好像懂;再一問,實在是不懂。無明的樣子是什麼?那就比較容易理解,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無明的樣子,無明的現相,你有這些東西,你看無明在起作用,無明在現相。由此可知,真正用功,會用功的人,要在日常生活當中,盡可能減少妄想分別執著。用什麼方法減少?哪一個人不希望減少,不希望把這個東西斷掉?它斷不了,愈想斷是愈多;不想斷的時候好像還沒有,愈想斷愈多。所以佛家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門徑,都是斷這個東西的。我們今天所採取的持名念佛,我們用這個方法來斷。心裡面常常緣著一句阿彌陀佛,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這是念佛的原理。念佛的好處你要是明白了你就懂得,好處就是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你的清淨心現前,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現前了,然後你讀經、你修學,甚至你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都有智慧了,那就是惠能大師所謂的「常生智慧」,否則的話,我們一天到晚就常生煩惱。所以這個道理要懂。末後這一尊:

  【雷音電光主火神。】

  『雷音』是比喻說法,這是淺而言之;如果深說,所有一切音聲無一不是雷音,這是我們現在達不到這個境界。像《楞嚴經》裡面,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那個聞,耳根對聲塵就不一定是說法了,所有一切音聲都是說法,所有一切色相也是說法。在平常講席裡,這種說法很不好懂,華嚴會上講這個話,大家多少能體會到一點,《華嚴經》毘盧遮那佛說法,塵說剎說、無間說,六塵統統都說法,這才是「雷音電光」。電光也說法,電光給我們說什麼法?給我們說「一切法不可得」,《金剛經》上說「如露亦如電」,給我們講事實真相,不可得;不但不可得,而且是無所有,給我們說這些話。所以會的人,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沒有一樣不開悟。能幫助你開悟的統統是佛法,所以說哪一法不是佛法?問你會不會,禪宗祖師常常勘驗學人,問你「會麼?」你會不會?會了,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哪一法不是佛法?不會,《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參禪、念佛都不是佛法。為什麼?你在裡面生分別、生執著、生煩惱,那怎麼叫佛法?佛法是清涼自在法,你在這個法裡頭得不到清涼、得不到自在。所以會的人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不會的人看到阿彌陀佛、毘盧遮那現在他面前也不是佛法,就這麼個道理。這是「雷音電光」所表的意思。

  【如是等而為上首。不可稱數。】

  這是總結,這個團體人數也是不可思議。末後歎德,歎德裡面的義趣很深很廣。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