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十五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45-0015

  請掀開經本第十面,第三行。

  【三世諸佛所有神變。於光明中靡不咸睹。一切佛土不思議劫所有莊嚴。悉令顯現。】

  昨天講到這個地方意思還沒盡,我們的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再做一點補充。前面我們一直看下來,經上跟我們說如來果地上有十種身。十種身比較少講,在一般我們講經的場所當中常說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說三身我們印象比較深刻、比較熟悉;講十身,十種身,如果要不是讀《華嚴》,很難明瞭。實在講,十身才是真正圓滿的說法,三身實在講是十身的歸納。說三,或者說四,四就是法身、報身、應身、化身,這說四,其實內容真的是不增不減,只是說法不同而已。

  前面一開端的三段:菩提身、威勢身、福德身,這三種身都是屬於報身。第九面第三行,這個以下講到意生身、相好身、願身,這三種在三身裡面都是屬於化身。「身遍十方」在第十面第一行,這裡面有法身、智身、力持身,這三種都是屬於法身。這是我們說明三身跟十身開合的不同,三身展開說十身,十身把它歸納就是三身。

  就報身裡面來講,菩提身是自受用身,後面兩種威勢跟福德身都是屬於他受用。這個意思很深,我們學佛必須要留意。佛在經上常常講眾生顛倒,到底顛倒在什麼地方?顛倒的相又是什麼?諸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多。如果就我們這一段經上來講,我們也發現我們自己顛倒。哪些地方?威勢身、福德身是他受用,不是我們自己去享福,自己在作威作福那叫造業,哪裡是菩薩度化眾生的行願?於是我們細細的觀察,釋迦牟尼佛在世,確實有威德、有勢力。他的威德從什麼地方展現?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他的教誨、他的言行得到社會大眾的景仰,一切眾生都願意依教奉行,佛的威德顯示出來了。佛並沒有像現在這種社團的組織,他也不是個領導人,他也沒組織,只是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而已。僧團是怎麼成立的?一些慕名的大眾,聽到釋迦牟尼佛的德行、學問,都是不遠千里從四面八方而來親近釋迦牟尼佛。他的常隨眾,經上講一千二百五十人。一千二百五十人這麼大的團體,它裡面並沒有組織,我們在一切經上沒有看到,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是這個團體的領袖,沒看到,這裡面分成哪些業務、哪些人辦什麼事,沒有,都沒有,沒有組織。沒有組織,這個團體為什麼這麼樣如法、這麼樣有規矩?無論是行動、是集會都很有秩序,這什麼道理?人人都遵守六和敬的教誡就行。所以這個僧團是平等的僧團,是清淨的團體。佛跟學生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學生尊重老師,老師一樣尊重每一個學生。所以這個團體才值得人敬佩,值得一切眾生皈依。「皈依僧,眾中尊」,這個眾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社團,所有社團裡面這是最值得人尊重、最值得人尊敬的。沒有組織而有這樣的條理層次、整齊規矩,比有組織的還要來得殊勝,這不能不令人敬佩。

  佛連個居住的地方都沒有,出了家,沒家了,遊化在人間,晚上找個大樹底下打個坐,休息休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吃飯每天到外面去托缽一次,一天吃一餐。講經說法沒有中斷過,四十九年天天講,永遠沒有疲倦、沒有厭倦。這是釋迦牟尼佛展現給我們看的威勢身,所以威勢身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表現一種傲慢的態度,我教學這麼多年,聽我講經說法這麼多人,值得驕傲,沒有,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這個念頭。所以威德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

  世尊福報之大也是不可思議。他有大福報,但是他沒享福,每天三衣一缽,過的是一個標準修行人的生活,他的福報是給一切眾生享。我們在這個經上讀過,佛的智慧、佛的願力,不但能持自他正報,也能持自他依報,這就是我們世俗人常講的得佛菩薩保佑。身體健康是正報,豐衣足食是依報,身心環境都能夠安穩,是佛的福報加持給我們的,我們受了恩惠還不知道,不但不知道報恩,反而還破壞佛法、還糟蹋佛法。雖然毀謗、侮辱、糟蹋佛法,佛沒有怪罪眾生,佛對眾生還是加持、還是保佑,慈悲到了極處。絕不是說這個人對我好,知恩報恩,我幫助他,那個忘恩負義的我們就不要去理他,這是世俗人的心態。佛菩薩不如此,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加持一切眾生、保佑一切眾生,不分恩怨,一律平等,所以他的心永遠是住在清淨平等上。這些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認真去學習。

  李長者在這段經文裡面,他也有一些開示,開示得也非常之好。對於這一大段經文,第三科「教主難思」這一大段,這一大段是說明佛成道,修行果滿,依正報得。這是說毘盧遮那如來華藏世界,他報得這樣莊嚴的佛土,這是圓滿顯示威勢福德,提供給十方世界所有修行人,做為一個修道證果的場所。我們曉得,我們現在用功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超越六道輪迴之後你到哪裡去?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住在六道,出了六道你到哪裡去?六道之外還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你就入他們那個境界裡面去。這個境界也不是真實的,所謂化城而已,相似位不是真實位。在這裡面斷塵沙煩惱,再破無明,那就出離十法界。出離十法界之後到哪裡?親近毘盧遮那如來。

  諸位同修要知道,你在娑婆世界無論修學哪一宗,禪宗也好、密宗也好、賢首也好、天台也好,無論修哪一宗,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真正修成就了,出離十法界,統統親近毘盧遮那佛。華藏世界像大海一樣,這十個宗就好比十個大的大江、大河,統統流入海。你在沒有入一真法界之前,這是長江水、那是黃河水、那是珠江水,不一樣,一流入大海一樣,沒有兩樣,殊途同歸。要知道,華藏世界是我們共同的一個歸宿,那個地方是毘盧遮那佛的依報。到那裡去幹什麼?到那裡去還繼續不斷的修行,你的無明才破一品,還有四十品沒破。破無明可麻煩了,不是簡單的事情。所以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是提供法身大士修學的道場,毘盧遮那佛的功德無量無邊。

  這個示現是示現一個通途的修行,通途無論你是漸修漸證、頓修頓證,都在這個地方。《華嚴》就是給我們介紹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介紹的經文多少?十二卷,從第一卷到第十二卷,這麼長的經文。我們讀了,哪有不受感動的道理?哪有不嚮往羨慕的道理?修學之心油然而生。可是修學,我們在講席裡面常常勉勵同修們,現在我們雖然距離這個境界相當遙遠,可是我們的方向一定要正確;遠不怕,方向對準,我們有個學處。過去太虛大師在世的時候提倡「菩薩學處」,菩薩學處在哪裡學?就是在《華嚴經》裡面學,方向對準了就是學處。我們要拓開心量,我們要全心全力幫助一些根熟的眾生,幫助他們身心得到安穩。就像毘盧遮那如來一樣,建立華藏世界;也就像阿彌陀佛,我們在《彌陀經》上看到法藏比丘發大慈悲心,建立極樂世界。華藏世界裡面容納各宗各派無量法門,只要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你把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破一品無明,你就入華藏世界。

  阿彌陀佛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專門接引念佛人,這是個專宗,他不是接受各宗各派的人,他是專門接受念佛人,一門深入。這是我勸勉同修的,長時薰修、一門深入最容易成就,簡單明瞭,成就比在華藏世界成就還要快速、還要穩當、還要容易。所以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不是十法界的,他們還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哪裡發願?華嚴會上發願。我們這部經到最後,最後的第二卷,八十卷在最後一卷,你就看到這兩位大菩薩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做模樣給我們看,不是普通人。要說是十住、十行、十迴向菩薩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什麼稀奇;華藏世界等覺菩薩、後補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是真正不可思議。我們聽到、看到要好好去想一想,認真的去反省,想通、想明白了,你求生極樂的意念真正堅定,不會動搖。這就是我們的學處,現在的學處。

  如來所坐之座,這個要記住,是以法界為座體。前面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懂得,果地上行六度萬行(因地上講修,佛已經成佛,那個沒有修的,那是行,完全是行,不是講修,行六度萬行),報得華藏世界依報的莊嚴,報身是圓滿智慧之身。如來依正之報沒有絲毫的勉強,任運報得,這樣示現成等正覺,經上講的成最正覺。而不是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的是劣應身,表演給我們看,暗示我們、啟發我們、幫助我們覺悟。我們從跡相上來觀察,釋迦牟尼佛是怎麼覺悟的?怎麼發心出家去修行的?他在宮廷裡面看富貴的生活,親身的體驗,富貴的生活迷惑顛倒。天天享受五欲七情,享受這個東西,我們世間人講財色名食睡,享這種福增長貪瞋痴慢。出了宮廷,看看外面一般貧賤之人他們的生活狀況,出去之後看到生老病死,他知道苦了。而一般人也看到生老病死,天天看,看多了變成什麼?麻木不仁。釋迦牟尼佛住在宮殿裡,不是天天看,天天看也許也麻木了;偶爾到外面去看一下看到了,心裡面感觸就很深,這是苦,這大苦!於是想一想,人能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從這個地方慢慢他就覺悟、他就明白。這是要通過很冷靜的思考,冷靜到一定的程度就入了禪定,定就開智慧,智慧就能把這個問題根源發覺到。苦從哪裡來?找它的根源。於是佛發現苦是從集來的,集就是煩惱、就是所知,你天天在集結煩惱、所知,你在造這個因,所以就招來苦報。最初悟入四諦,四諦是佛法的根本法,通四教:藏教四諦、通教四諦、別教四諦、圓教四諦,四諦跟三十七道品都通藏通別圓;換句話說,通一切法,通大小乘,通一切宗派,它是佛法的根本法。他從這裡開悟,然後做了一個很大的轉變,示現教導我們,這個大轉變就是出家修行。

  到底這個樣子、這個形象給我們什麼啟示?看破、放下,對於世間一切法看破了。世間,我們人世間是世間,六道是世間,十法界也是世間,對十法界依正莊嚴、因緣果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看破。看破之後,他怎麼做法?一切放下,出家是一切放下,家業都捨棄了。這是表演給我們看,讓我們在這個當中去細心體會,如果你要是體會得,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你要是把意思會錯了,你不是變成邪見,就是墮落在無明裡面。有幾個人這個意思體會得正確?像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他真的解如來真實義那就對了。所以一定要有真實智慧,佛家常講「參去」,可不能落在意識裡頭,想一想這是什麼意思,就會把意思想錯。

  我們過去年齡比較輕,接引眾生有的時候也模仿模仿古人這個辦法,結果這個對象把意思錯會了。早年我離開台中,在台北講經,這個事情大概有二十年了,二十年前。常常來聽我講經的有一位焦國寶居士,現在還在,還住在台中,去年年底我跟他見過面。他在台灣省政府工作,他的工作從台北調到台中,在台中大概認識了個女孩子,很投緣,想結婚,寫了封信問我。我看了之後,我回他一個明信片,寫了一個字,「婚」字,寫了一個字寄給他,叫他去參。婚是什麼?一個女,一個昏頭的昏。他收到我這個明信片之後,好像是覺悟了,他就不結婚了,搞到現在還是孤家寡人一個。他有沒有把意思會對?沒有會對,只對了一半。眾生不是偏有就是偏空,結婚不是偏在結就是偏在不結,結跟不結是二邊。它不是這個意思,他沒有完全體會到,這是叫你結婚是可以結,結了不要昏,這個就行,這是中道。所以中國文字充滿智慧。不是不可以結,結是兩個人共同生活,彼此照顧,不能昏,一昏就完了,所以特別提醒你。

  古時候婚禮一定是在晚上舉行,要黃昏,大概在晚上八、九點鐘才舉行婚禮,拜堂;現在在白天,光天化日之下,這顛倒了,全顛倒了。諸位要是讀中國的古禮,婚禮非常之講究,非常的繁瑣,很麻煩,禮節真多、真隆重。為什麼這樣做?叫你知道結婚不容易,你以後就不會輕易離婚,你看那個含義多深。現在隨隨便便結婚,過兩天不高興就離婚,成什麼話!世界的安危,社會的動亂,根本的因素就在家庭,每個家庭健全,世界當然就安定,現在人知道這個大道理愈來愈少了。整個社會的建立是建立在家庭這個基礎上,於是對家庭的結合,古人就特別注重。不但是你自己一生幸福的基礎,是整個社會安危的基礎,所以兩個人結婚,整個社會都在那裡密切的注意到。大事,這不是小事,不要以為這是兩個人的事情,不是的,整個社會的大事情。

  世出世間真實的教學著重在開悟。世尊示現跟我們凡夫一樣,畢缽羅樹下打坐,鋪一堆草鋪個座位,在上面打坐,我們凡夫看到的。釋迦牟尼佛是厭俗出家,他是看到這個世間太苦,表演這個相給我們看。我們在這個世間天天受苦,不知道是苦,他明白、清楚。怎麼樣擺脫這個苦?放下,所以出家相示現的放下。我們現在出家人有沒有放下?沒有,哪裡放下?出門行李一大堆。佛是真放下,三衣一缽。三衣是三件衣統統披在身上就走了,他三件衣統統披在身上,拿個缽就走了,什麼都沒有,那才叫真放下。我們現在走了還帶一大堆行李,還帶好大的箱子,沒有放下。這些地方都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我們應當如何來學習。

  長者告訴我們,毘盧遮那佛不是小乘,不是聲聞、不是緣覺,也不是權教。世尊所示現的,釋迦牟尼佛示現的,讓我們這些根性很劣的人覺悟到世間苦,苦空無常。我們也想出家修行,也想證得正覺,那個正覺的果報在十法界,超越六道。你在十法界裡面證阿羅漢果、證辟支佛果,也能證佛果,藏教、通教的佛果,跟這個地方講的不一樣,這個地方講的是最正覺,是圓教的佛果。天台四教最高的是圓教,賢首五教最後也是圓教,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法身大士看到佛在菩提樹下是坐金剛寶座,展現出如來果地上不思議的莊嚴法界。這個地方我們又有一點體會,真的是相隨心轉。我們凡夫煩惱心看佛像,佛像是劣應身,看佛的座位是生草鋪的座;為什麼法身大士看菩提樹是寶樹?佛坐在那個地方是金剛寶座?佛的身相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可見得真的,佛有沒有相?沒有相;佛有沒有身?沒有身。佛的身、佛的相、佛的依、佛的正,都是隨眾生心念在那裡變化。

  這個地方講到成最正覺。在相上,佛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任何一法當中沒有生歡喜心,也沒有生討厭的心。這裡我們要記住,佛的心永遠是平等的、是清淨的,沒有一絲毫的染污,所謂是「染淨情盡」。染是對什麼?對十法界;淨是對一真法界,情就是念頭。對六道、對十法界、對一真法界,我們常講不起心、不動念,染淨情斷了,斷得乾乾淨淨,這個時候自性才圓滿的現前。我們要學,在哪裡學?你喜歡的人、喜歡的事、喜歡的物,那個喜歡的心要淡、要如法,要懂得事實的真相。境界相現前的時候可以喜歡,有個笑容,喜歡的樣子,實際上心裡乾乾淨淨;心裡頭真有,你就被染著了,就被污染。要像什麼?佛在經上常說,叫我們用心如鏡。鏡子,我們天天早晨起來照鏡子,晚上睡覺之前洗個臉也要照照鏡子,佛教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你看我們對著鏡子,我們笑它也笑,我們哭它也哭,我們笑哭被污染了,鏡子一點都不污染。不但你不照的時候,你走了鏡子空空的,不落痕跡,正在照的時候也不落痕跡,這就對了。有體有用,不是有體沒用,有體有用。

  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人間,跟我們過的是一樣的生活,也有情、也有義,他是在表演,他不是真的;真的他一念沒生,真的他一句沒說。一念不生、一句沒說,那是真的,佛所有一切言說都是隨眾生心而說,不是隨自己。前面我們在意生身裡頭講過隨自意、隨他意,隨自意不生不滅,隨他意隨類化身、隨機說法。由此可知,依正莊嚴、他受用完全是隨他意變現出來的。用大圓鏡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自性圓滿本具的般若智慧。智入諸法,自性圓滿智慧入一切法,一切諸佛如來圓滿大智入不入我們心?入,不入我們怎麼會開悟?入我們的心,我們今天為什麼沒智慧?是我們的心有污染、有障礙,它雖入,不起作用,不是不入,入。好像無線電波一樣,電波確確實實入了你的收音機,你的收音機有故障,電波雖然入了,你怎麼樣撥它也不響,你不能說電波沒入,機器有了故障。我們今天就彷彿是這樣子,我們六根有故障,不是佛智不入;這用俗話來說,不是佛不加持,不是佛不保佑,是我們本身機械有故障不靈了,得不到佛力加持。

  如果我們懂得修清淨心,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障礙的根本,我們要把這些障礙的根本拔除,這個障礙叫業障,從根本拔除,諸佛如來智遍虛空法界,我們當然就感受到。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一法不是悟處。這就是前面我們所說,維摩居士講的道場,哪一法不是道場?六根接觸之處統統是道場。直心是道場,深心是道場,菩提心是道場,你們聽了不覺得奇怪,對,不錯,成道了。我如果再給你講虛妄是道場,貪愛是道場,愚痴是道場,瞋恚是道場,你聽了怎麼樣?你搖頭,愈聽愈迷惑。也能叫人開悟,那個開悟的方法叫逆增上緣,佛種種示現給我們做增上緣。

  我這個話說的有根據,不是我隨便胡造謠言。《華嚴》末後,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訪勝熱婆羅門,勝熱婆羅門愚痴,甘露火王瞋恚,遍行修的外道,逆增上緣。告訴你,佛法、世法你只要得義,沒有一樣不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得義統統是佛法。如果是失義,大方廣都不是佛法,你聽了佛法之後還是迷惑顛倒,還是邪知邪見。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這個原因就在用心不同。如果你用清淨平等心,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佛法;你的心要不清淨、不平等,佛法都變成邪知邪見,關鍵就在此地。我們看到許多人佛法是學得不錯,在佛世的時候,提婆達多你不能說他不懂佛法,他樣樣都通。有智慧、有福報,天天跟在釋迦牟尼佛的周圍,世尊講經說法他都懂得,懂了之後完全錯用,錯用全都變成造罪業。什麼原因?他心不平、心不清淨,所以把無上的佛法都變成世間法,這個道理要懂。

  所以大乘佛法為什麼一定要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如來果地上這十種身,為什麼要用菩提身擺在第一位?以菩提身為根本,其餘的九個身都是從菩提身生的。菩提心的心體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都是清淨平等,沒有絲毫污染。《無量壽經》經題好,清楚明瞭給我們顯示出來「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真正的菩提心。一切法依清淨平等覺,就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離開清淨平等覺,所有一切法都不是佛法。佛在《華嚴經》上講「忘失菩提心」,你要是把菩提心忘掉、丟掉了,所修一切善都叫魔業,這句話說的意思很深很深。《楞嚴經》裡面所謂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這就是因地不真。因地就是清淨平等覺,你的心與清淨平等覺不相應,因地不真,你的修學就很難成就。佛的因真,果報殊勝。

  智周法界,周遍法界。自在教化,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沒有限量,隨意現身、現世界、現國土,現的這些事相也是圓滿十方。不但是在因地,果地上都不例外。諸佛菩薩跟眾生同時、同一個處所,互相參入。要用我們中國古人講的話,和光同塵,跟我們一般凡夫大眾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聚會在一起,種種聚會的場所。菩薩在這些境界裡面修什麼?無量法門離不開定慧,定慧是總持法門。菩薩跟一切眾生,九法界眾生,跟這些眾生都要相處在一起,把自己無始劫分別妄想執著的習氣磨盡,這叫修行。你要是離開這些大眾,你到哪裡修?你要斷貪,你不在境界裡面,你怎麼知道你那個貪已經斷掉?貪的範圍廣得不得了,喜歡的,你想得到是貪;不喜歡的,你想把它攆走也是貪。順逆境界都是這個心,在順境裡面心清淨平等,不起心不動念,貪心斷掉了;逆境裡面也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貪的境界沒有了。

  每一法裡面都有順逆兩個境界,現在所講的相對的世界。最近科學家在探索物質,有物質一定有個反物質,他要去找反物質,尖端的科學家在找反物質。因為從相對講,有這邊一定有那邊,有物質的世界一定有個非物質的世界。任何一法都有二邊,佛教給我們二邊不住,中道不存,要在這上用功夫。什麼樣的境緣都可以接觸,在這個地方修定、修慧,定慧等持,這是真用功。這是高級的修行方法,不是凡夫,凡夫要學這個方法,怕的是學得不像反而墮落,反而造無量無邊的罪業,落在阿鼻地獄永劫不能翻身,那就大錯特錯。所以佛對我們初學的人,我們是凡夫,佛知道我們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定功,給我們制定許許多多的戒條,這個可以做,那個不能做。《華嚴經》裡什麼不能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有一樣不能做豈不是有障礙?怎麼能入無障礙的法界?這是法身大士,他們行,他們在什麼場合當中都是修定、修慧,他們的功夫從來沒有間斷。

  佛對於沙彌、比丘出家四眾,戒條裡頭有一條很重要,歌舞、戲劇是決定不可以觀聽的,去看戲、聽個唱歌不許可。佛為什麼制這條戒?你常常去聽唱歌,常常去看戲,你的心都被它轉了,你的心怎麼會清淨?你怎麼會定得下來?所以對初學的人決定要禁止。可是佛給大乘菩薩講經說法,你看天女載歌載舞,釋迦牟尼佛一面講經,她就在旁邊表演。諸位如果到中國大陸去旅遊,看看敦煌裡面的壁畫,佛講經說法,空中天女奏樂、散花、歌舞,表示慶祝,佛也沒有拒絕她。當時與會的大眾欣不欣賞?也在同時欣賞,不礙事,他們在這個境界裡面修定、修慧。境界現前不起心、不動念是定,不分別、不執著是慧;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慧,但是心地清淨、如如不動是定,他在這裡面修定修慧。不是我們,我們現在連看電視,我常常看到有些看電視的人,一會兒哈哈大笑,一會兒愁眉苦臉,我在旁邊看到感觸很深。那是什麼?心隨相轉,你看那些人在變現相,就把他那個心在那裡跳動,起伏不定。那個相是什麼?那個相是魔,魔的棒在那裡揮舞,你的心就跟它跳舞跳起來,你永遠落在魔掌裡頭,你還能逃得出去?佛菩薩也在那裡看戲,也在那裡看電視,不一樣,他在那裡修定修慧。他在那裡觀看,那個相清清楚楚,相是妄相,空是真空,看電視螢光幕是空的,那是真的;相是幻相,相有生滅,螢光幕不生不滅。他在那裡是修行,怎麼會一樣?所以真有功夫的人,唱歌、跳舞、看電視沒有妨礙,事事無礙;沒有功夫的人一到那裡去,看他笑你也笑,他哭你也哭,你就完了!

  我們懂得佛法的教學有初級的、有中級的、有高級的,不一樣。我們自己修學,我們自己把佛法介紹給大眾,也要懂得這個原則,一定要知道善巧方便。度富貴人很難,經上常講「富貴學道難」,他有這些富貴的習氣,你要度他,開頭一定要隨順他的習氣,你不隨順他的習氣,你決定不能幫助他入佛門。貧窮也學道難,貧窮是自卑感很重,你要怎麼樣去鼓勵他,讓他逐漸逐漸明白諸法是平等的,沒有高下,慢慢喚起他自尊、自重、自愛之心,他才能入佛門。法沒有定法,要有智慧,沒有真實智慧,接引大眾非常非常困難。縱有善心,有的時候把事情做壞,這種情形也是比比皆是,我們看得很多。

  經上講報身「滿三千大千之剎」,這個要注意,這句話是比喻,這句話的含義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佛現相,毘盧遮那佛的相好光明,都是不可思議,不是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尤其是我們應當要學習「智入三世,悉皆平等」,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裡面就包括十方。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一定要以真實智慧隨順眾生,菩薩這樣的修學才能夠提升自己的定慧。九法界他都隨順,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無量壽經》上說「惠以真實之利」他才做得到。我們要不肯隨順,你怎麼能做到?

  我初到台中親近李炳老的時候,在這個之前我跟懺雲法師住山,住茅蓬,我在山上住了五個半月,下山親近李老師,跟他學教。懺雲法師在台灣持戒精嚴,我們茅蓬裡面每個人都是持午,過中決定不食。過中之後喝一點果汁已經把那個齋就破掉了,只可以喝水;果汁會沉澱,凡是能沉澱的,你這個齋都破掉了。我那個時候齋戒很嚴。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日中一食幾十年,可是過了午,人家請他吃飯他吃不吃?照吃。在應酬的時候吃飯過了十二點鐘,實際上日中一食最好是在十一點半以前。每天日中的時間都不一樣,所以真正要是持午,我們用什麼日曆?用天文日曆,知道每天中午的時間是幾點、幾分、幾秒。也挺麻煩!那個時候確實我用天文日曆,我在沒有學佛的時候就參加天文學會,年輕的時候對這個很有興趣,所以天文台年年寄日曆給我。

  所以李老師的示現是大乘菩薩法,自己戒律精嚴,入眾一切隨緣。他跟我們講戒條,條條戒都有開遮持犯,那是開戒,不是犯戒,我們才恍然大悟。以前雖然聽說開遮持犯,不曉得怎麼做法,這才曉得做法。決定令一切眾生得利益,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對的。絕不是死在戒條裡頭,我戒律很好、很精嚴,我自己得度,眾生苦我不管他。像地藏菩薩,別人不願意入地獄,地藏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只要一切眾生得度,我破戒下地獄甘心情願,這才叫大慈大悲。所以要懂得戒律的開緣,你要是不懂得開遮持犯,不懂得在生活上靈活運用,你這個戒律就沒法子持。李老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然後我再學他,我懂得他的意思,才不那麼拘謹。可是他飲食起居很著重衛生。他有一些應酬常常帶我一道去,我坐在他旁邊。有一次吃飯,豆腐變味道餿了,他碰碰我的肩膀叫我不要吃。衛生很重要,你要吃東西不小心,生病了還要人來照顧你,你不就找麻煩!不要給人家添麻煩。自己病苦無所謂,找別人麻煩,要別人侍候你那就錯了。念念實在講,他為自己想是為別人著想,不要找別人麻煩,那最好自己不要生病,就不找人麻煩了。所以這是真善知識,真實教誨,我們要善得其義。

  有一年我有一個同鄉,也是老朋友,他是個軍人,在中日戰爭的時候他是跟戴笠,是戴雲龍的部下,我們一般人講搞特工,對日本人作戰,做情報工作。被日本人發現,被日本憲兵隊發現,這種工作人員要是被抓去,不但是死,死得很難過,他不叫你好死,用種種方法來折磨你死,這他們都非常清楚。他們同時三個人,被日本憲兵隊追捕他們,他們就逃到一個寺廟,求老和尚幫助。寺廟裡面正在念佛,這個老和尚很慈悲,他說好,你們把衣服脫下來,馬上穿上出家人的衣服,跟到裡面去念佛。日本憲兵隊追到這個地方,怎麼找也找不到,就算了,回去了,老和尚救了他們三個人的命。這就是南京中華門外雨花台那個寺廟,那個寺廟名字我記不得了。抗戰勝利之後,他們對這個老和尚救命之恩念念不忘,非常感激老和尚那次救命,要沒有這老和尚,他們決定被日本憲兵隊抓去了。

  回到南京之後感激老和尚,辦了一桌上好的酒席,請老和尚來應供,把老和尚請來。請來之後,忽然發現老和尚吃素的,一桌都是雞魚鴨肉,搞得非常尷尬。哪裡曉得這個老和尚真正叫他佩服,一生都忘記不掉,老和尚講沒關係,坐下來,他就照樣吃,他們都呆了。這是老和尚真實智慧接引這批眾生,大無畏,不執著這個相,照吃。這是屬於開緣,不是破戒,這屬於開緣,令所有的人生歡喜心。因為他知道他們不是開玩笑的,不是捉弄人,發之於真誠,他們疏忽、忘記了出家人吃素,可以原諒。老和尚沒有跟他計較,終身感念;談到佛法,佛法偉大,和尚有智慧,高明。開緣!像這些地方我們要懂得、要學習。如果你要是想吃肉,自己不好意思,你們去請我一桌,那你就犯戒了,你就破戒了,你罪過就無量無邊。這個地方確實,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然後才知道佛法在生活當中原本是活活潑潑的,經上常講得大自在、得大圓滿。我們在講席當中體會到這一點意思,常常勉勵大家,我們要做社會大眾的榜樣、做社會大眾的典型。佛法沒有定法,佛沒有一定的身相,佛也沒有定法可說,你一定要懂得原理原則,佛是應機說法。所以我們要觀察現代這個社會,現代眾生他有什麼毛病,我們怎麼做法?反其道而行之,就是給他啟示。現在這個社會眾生財看得很重,我們把財捨掉;名看得很重,我們把名捨掉;利看得很重,我們把利捨掉,這就是自在教化。你們一定要財、要名、要利,好像過得才光彩,在社會上才有地位,才受到人尊重;我這麼一表演,我什麼都沒有,財也沒有、名也沒有、位也沒有,什麼都沒有,我過得也自在,也不比你差。說實在話,比他自在得太多,讓他看到這個樣子,聽到這個說法,他能夠體會、能夠覺悟、能夠回頭,佛法效果就收到。所以智能隨俗非常非常重要。

  總而言之,說明如來身業、語業、智業,在如來果地上叫智,在我們凡夫叫意。我們凡夫三業叫身、語、意,在如來果地上叫身、語、智。三業依止性德,所以作用就自在。十方世界是說大的,我們講今天現在這個世界,種種不同的國家地區、不同的社會、不同的種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習性我們要懂,如何能夠像佛一樣自在調順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歡喜接受,這是第一個條件。眾生跟你相接觸,對你印象不好,不歡喜你,你有再好的佛法,你都沒有辦法傳給他。所以「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佛這句開示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

  如何在一切眾生面前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個不是做作,不是去研究眾生的心理。現在為了討人家歡喜研究心理學,怎麼樣來專門對付人,都不懷好意。搞工商的,工商界的這些企業家們,都天天在研究心理學,研究這些群眾心理學,目的何在?怎麼樣把你荷包裡的錢弄到我口袋裡來,最後目的在此地;討人歡喜,最後叫人上當,目的在此地。佛法不是如此,佛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以真誠心,真誠到極處,以大慈悲心、真誠心去關懷眾生、愛護眾生、幫助眾生,這當中沒有任何希求,不求回報。縱然這些眾生剛剛接觸對你懷疑,你對我這麼好究竟有什麼目的?還得提防幾分。時間久了他就明白,自自然然對你歡喜、尊重,肯接受你的教誨。真誠、慈悲這種感人是永恆不變。世間法裡頭用種種手段、種種技巧欺騙一切眾生,到眾生上當之後他覺悟了,當只會上一次、二次,不會上很多次。吃了虧,學了經驗,吃虧學乖,這是世間法。佛法絕不用任何手段,絕不用任何的方式,它用的是真誠、清淨、慈悲,發心決定是利益一切眾生,絕不會傷害一切眾生,絕不會損耗一切眾生,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佛在一切經論當中無數次叮嚀囑咐,這種教學法就是長時薰修,讓我們有深刻的印象,念念不忘。在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佛的教誨、佛的開導能提得起來,不會忘記,當起心動念的時候覺悟就快。古人所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想到佛的教誨,想到自己曾經發願我要依教奉行,妄想念頭立刻就轉過來。念佛的人就是用一句佛號,妄想才生立刻就警覺到,一句阿彌陀佛把妄念轉過來。念正語就正、行就正,一切皆正;身心正,我們依報環境當然正,這是我們在這個經上應當要知道學習的。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