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五)  (第七集)  2001/8/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3-0007

  請掀開講義第四頁,倒數第七行看起。第八:

  【深入一切正覺法海,能以智慧咸悟入故。】

  這些都是海雲比丘讚歎他人,那麼也是這一個層次,他說我也比不上那些菩薩大德們。『一切正覺法海』,要注重「正覺法」,佛法跟世法差別就是在「正」。世間有沒有覺悟的人?有!像我們今天所說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有相當層次的覺悟,為什麼不稱他是佛、不稱他是菩薩、也不稱他作羅漢?甚至於須陀洹我們都不稱他,這什麼原因?雖覺而不正。我們要問,佛家這個正字招牌的標準是什麼,我們總得要知道。

  每一位同學都要記住,從佛法裡面來說,離心意識才叫正,用心意識這個覺就不正。這個話一般人還聽不懂,什麼叫「心意識」?我們再換句話說,說大家好懂的,要用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我以為是這樣的,這個覺就不是正覺。什麼叫「正覺」?正覺從這裡反過來,《金剛經》上說得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這是正覺。修學正覺,我們想求得正覺,用什麼方法?馬鳴菩薩《起信論》上講得很好,我們在日用平常之中,無論對什麼人,對什麼事,要能夠「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是求得正覺的不二法門。佛家教學用這個方法,世間教學沒用這個方法,世間教學都是教你去研究、你去想想,你去研究研究,一研究、一想想就落在意識裡頭。意識是心,是什麼「心」?真心迷了叫做意識心,所以意識心是迷而不覺。用迷而不覺的心,你去覺一切法,這個法不叫正覺,佛家正字招牌定義在此地。

  許多同修你都會聽到禪宗,禪宗在中國流行了一千多年,對中國佛教影響很大,禪宗教人參禪,怎麼個參法?「離心意識參」;換句話說,你要不離心意識,你就不是參,參沒有,禪也沒有。心意識是什麼意思?「識」就是分別,你有分別心;「意」就是第七末那識,它的作用是執著。你有分別,你有執著。「心」是講阿賴耶,阿賴耶我們現在的話說「落印象」,你的心裡頭會落印象。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有分別、有執著、落印象,你就是用心意識。

  用心意識是凡夫,不是聖人,用心意識你所得到的知識、你所得到的覺悟不是正覺,佛不承認你是正覺。換句話說,什麼是正覺?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是正覺。無論你在佛法裡頭修學哪一個法門,都沒有例外的。你要真正能夠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就叫參。這樣你才能得定,你的心得定了,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講是一心不亂,你才能得一心不亂。一心是定,不亂是慧,定慧你都得到了。這一種學習的最高指導原則,在佛教裡不管哪一個宗派,常常講,一提起來,哪一個不知道?哪一個不會說?但是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很少人懂得,你會落實在生活上真正去做的人,那就更少了。有些同修來告訴我,他說:「不執著、不分別還倒可以,那個不落印象太難了。」真的。

  不落印象能做到嗎?能,怎麼不能?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從你住所到講堂這邊來,你或者是走路來的,或者是坐車來的,或者是乘巴士來的,你在路上不是看到許許多多人事嗎?不是也聽到旁邊有人在說話嗎?我現在問你,你從家裡到此地來,你看到有幾個人?他們長得什麼樣子?他們在那裡比手畫腳講些什麼?你答不出來。是很多,含糊籠統的,幾個說不出來。什麼原因?不落印象,你不是做到了嗎?這樁事情能不落印象,其他所有一切人事物都可以不落印象。我們世間有個很不好的名詞,平常要叫你用心學:「你要注意!」注意就壞了!注意是什麼?「注入意識」,你的印象就深了,你要不注意就沒有印象,不就這麼回事情嗎?注意是用心意識。我們今天世間教學,中國、外國哪個地方教學教學生,老師講「注意」,都用這個方法。唯獨佛家教學不用這個方法,佛家教學叫「參究」!參,用參,不叫注意。「參」是什麼?離心意識才叫參,用心意識是研究,不叫參究。參究是正覺,得到的是正覺,研究得到的不是正覺。

  『能以智慧咸悟入』,「咸」是統統都悟入,事事悟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只要你不用心意識。普賢菩薩也是這樣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怎麼能恆順?你離心意識就恆順了。為什麼不能恆順?你用心意識,你用妄想分別執著。「我的見解,我的想法,我的作法」,這不能隨順別人。別人有執著,我沒有執著;別人有分別,我沒有分別;別人有妄想,我沒有妄想。我可以隨順他,他不能隨順我,我隨順他得大自在,他不能隨順我自生煩惱,我隨緣,他攀緣,那怎麼會一樣?菩薩講的這些話,字字句句提醒我們,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曉得怎麼學、怎麼樣去修。第九條:

  【深入一切佛功德海,於真實道具足修故。】

  諸位要記住,這字要看清楚,不是菩薩功德海,不是諸天功德海,是佛功德海。『一切佛功德海』,它都是加上「一切」,不是一尊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修積的功德。「海」,比喻深廣無盡。我們要問:什麼叫功,什麼叫德?這兩個字要搞清楚。現在學佛的人很多把這兩個字的意思搞錯了,以為什麼是功德?到寺廟去捐一點錢就是功德,這與功德毫不相關。

  達摩祖師初到中國來的時候,遇到梁武帝,梁武帝是我們佛門大護法,他在佛教裡頭做了不少好事,建道場、建廟。他以皇帝這種權力、地位、身分,他造廟容易,一個命令下去,這個地方給我蓋個廟,自然有人就替他辦好了。他一生當中造四百八十座寺廟,旁人沒有辦法跟他相比。幫助人出家,有人想出家,他都歡迎,他都護持,都沒有障礙,給他作助緣。度人出家十幾萬人,他喜歡看到人出家,他作護法。達摩祖師到中國來,梁武帝向達摩祖師誇耀:我做這麼多好事,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是老實人,不妄語,說老實話,跟他講:「並無功德!」真的,沒有功德,他做的是什麼?福德。諸位要知道,福德跟功德不一樣,福德是六道裡面享福,他在佛門做了這多好事,福報很大,來世一定享更大的福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說:「此事福不能救。」此事就是生死大事,福沒有用處;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行。

  什麼叫「功德」?「功」是修行的功夫。你出錢出力做好事,你沒有修行功夫。什麼是修行功夫?持戒是修行功夫,持戒能得定,修定能開慧,所以持戒是功,得定是德。功是因,修因,德是果報。修定是功,開智慧是德。這個事自己要真幹,別人沒有法子。你想想看,你出錢蓋再多的寺廟,你能不能得戒定慧?得不到,這個與戒定慧不相干。你就曉得寺廟裡捐一點錢是福德,不是功德。聽經聞法是功,在這裡頭覺悟,發現自己錯誤,改過自新,這是德。

  佛教人修功德,當然福德也勸人修,為什麼?沒有福,對於修學會產生很大的障礙,所以佛教人福慧雙修,福還在前面,這是一種教學的方便,因為世間人都貪圖福報,你要不讓世間人修福,他就不幹了。修福,記住!慧更重要,不要忘記修慧,慧就是戒定慧。慧從哪裡來的?定來的。定從哪裡來?持戒來的。所以說個「慧」,就是戒定慧。如來果地上的功德,那是圓滿的戒定慧。

  『於真實道具足修故』,戒定慧是真實道,究竟圓滿的真實道,具足是沒有欠缺。戒清淨,三業清淨這是戒;定具足,世出世間一切法心地不動搖、不被染污。不染污是清淨,不動搖是平等,世出世間法裡面都得清淨、平等、覺,這是定慧。我們講《無量壽經》,解釋經題,我把「清淨平等覺」解作戒定慧,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究竟圓滿,這是真實道。清淨、平等、覺也是三寶,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所以《無量壽經》很不可思議!經題上,三學、三慧、三寶具足。為什麼在前清康熙、雍正、乾隆鼎盛的三朝,宮庭裡面講《無量壽經》、讀《無量壽經》?皇上帶著大臣一起來學習,他為什麼不選其他的經?這部經分量適中,不長不短,很適合當作一個課本來學習,內容義理具足沒有欠缺,是一個非常好的教科書,選擇《無量壽經》。佛功德,這一條可以說《無量壽經》代表,難怪古大德說《華嚴經》到最後歸到《無量壽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極樂就是《無量壽經》。末後這一條:

  【深入一切諸言辭海,遍一切剎轉法輪故。】

  這是海雲比丘讚歎的總結,前面全是屬於菩薩自利,這一條是菩薩利他。從第六到第十這五條,用現在的話來說,都是多元文化社會教學的理念、方向、目標。諸佛菩薩的教學確實不分國土,我們今天講的,不問你是哪一國人;不分族類,也不問你是哪一個民族、你是哪一個族群;也不問你信仰什麼宗教;也不問你是什麼樣文化背景,一概不問,一律平等,只要你肯來學,像孔老夫子一樣「有教無類」。只要你肯學,只要你喜歡學,佛菩薩沒有不歡迎的,沒有不盡心盡力來幫助你、來指導你,這裡頭沒有歧視。

  菩薩的心對待九界眾生,我們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真誠心,沒有虛妄;我們學佛學什麼?就學這個。這是性德,我們本性天然具足,不是從外頭來的。現在我們為什麼這麼虛偽?無論對什麼人都是虛情假意,都不用真心,他怎麼能成就?不但佛,他不能入門,佛教的入門諸位要知道,小乘須陀洹果,大乘初信位菩薩,你為什麼不能證得?你證得是入門,你沒有證得,你沒有入門,你在門外,為什麼?我們用的假心、虛情假意。而佛法用真心,所以你用真心就入門,你用假心就被人趕出門外,就這麼回事情。真則不虛、不假,決不用虛假。

  「真誠心」一般人還是很難理解,前清曾國藩先生《讀書筆記》裡面對「誠」他有解釋,解釋得很好,跟佛法講的意思接近,他註解這個字:「一念不生是謂誠」。一念不生是一個妄念都沒有,我們佛家講「正念」,八正道理面的正念,正念是誠。所以誠心、真誠就是清淨心,清淨心是沒有污染、沒有夾雜,佛在經上一再勸我們「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不容毫分不敬夾雜,一絲毫不善、不敬都沒有,這個心清淨,這個心真誠,夾雜著絲毫不善不敬,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真誠;有絲毫貢高我慢,你的心不清淨也不真誠、不平等。平等是佛心,平等是真誠。我們用什麼心待人、用什麼心對事對物?真正用功要在這裡用,在心上用,這樣才像一個佛,你才入得了佛境界。

  「正覺心」,前面講過,「一切正覺法海」,不是邪覺,不是不覺。正覺是真誠心起用,它起的作用是覺而不迷,起的作用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種經教還要學?哪有這回事情!你怎麼學得會?只要你能用真心,佛這個經教是從真心流出來,你也用的是真心,一看,不就是自己心裡流出來的?自己心裡頭流露出來的,哪有不懂得意思的道理!

  我們今天學佛、學教,為什麼學得這麼苦?錯用了心,就這麼回事情。你要會用真心,三藏十二部頂多三個月就通了,那有什麼難事情!過去龍樹菩薩學佛三個月通達,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用三個月全貫通了。憑什麼?用真心。不是說他天才,人人都是天才,沒有一個不是天才。用真心就是天才,用妄心就不是天才,說得不好聽是蠢才。用真心、慈悲心是真心,無條件的愛心,愛一切人,愛一切物,仁民愛物,為什麼不用真心?為什麼要用妄心?為什麼自欺欺人?實在講,他有一個很深很深的劣根性,所以他在六道裡面搞輪迴,生生世世出不去。哪一條嚴重的劣根性?控制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念頭,佔有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念頭,支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念頭,從這個念頭就有行為,行為就是造業,這個念頭是迷惑。這種念頭一起,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全沒有了,你怎麼能入得了佛門?佛門是大覺。

  由此可知,這是入佛門的根本障礙,佛菩薩教導我們把這個觀念轉過來,自他不二,法法平等。我們跟一切人平等,跟一切物平等,一切動物都平等;跟蚊蟲螞蟻也平等,這樣真心才能現前。跟鬼神也平等,跟天人也平等,跟佛菩薩還是平等的,為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諸佛菩薩唯心所現,我也是唯心所現,蚊蟲螞蟻也是唯心所現的,天地鬼神還是唯心所現的,怎麼不平等?能現的是一,所現的哪能有例外?這是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眾生」,這一句話是真話,說佛度眾生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是佛不度眾生。眾生怎麼成佛的?你自己成佛的。所以是自信、自悟、自修、自證,這是真的,你要沒有那個「自」,你永遠當凡夫,你永遠不能成就。佛不欺騙人,佛不迷惑人,一切靠自己,靠他人靠不住。佛力加持有沒有?有!條件是什麼?相對的,我有一分功德,得佛一分加持;我有兩分功德,得佛兩分加持;我沒有功德,佛想加持也加持不上。所以佛對我們的保佑、對我們的幫助是相對的,我們自己不肯真幹,希求佛菩薩保佑加持,那是妄想。天天燒香拜佛供養是巴結佛,想從佛那裡得到一點好處,哪裡曉得全落空,佛不會接受你的賄賂。

  對佛的供養是什麼?大乘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依教修行供養」,你能夠依照佛在經典講的道理、方法去修行,這是真供養。不是給佛蓋個廟、給佛塑個金身,巴結巴結佛,佛菩薩保佑,錯了。廟要不要蓋?金身要不要塑?可以,要蓋、要塑。要知道那是什麼?那是我們報佛恩,我們建立道場,接引那些還沒有學佛的眾生,幫助佛推廣佛陀的教誨,那是一種手段,是我們感恩報恩的一種表現,所以這是福德邊事,不是功德。

  我們總要發心『遍一切剎轉法輪』,「法輪」比喻佛的教學,佛的教學我們要推廣,這就叫轉法輪。首先要自己依教奉行,成就自性三寶,我們才有能力、才有方法幫助佛法,讓佛陀的教學發揚光大,利益一切眾生。我們也恆順眾生,今天眾生最歡喜的是什麼?電視。小孩從嬰兒生下來眼睛一張開,他就喜歡看電視,從什麼地方能觀察?你看那個小眼珠看到電視目不轉睛,就知道他聚精會神在那裡看。他還不會說話,他就會看,他就受電視節目的影響。我們在這個時代把佛陀的教學推廣,你就知道要用電視、要用衛星電視、要用網際網路,我們坐在這個小小的房間,效果達到全世界,這就叫做「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喜歡這一套。中下根性的人看到我們這個節目很呆板,引不起他的興趣;中上根性的人有興趣,他歡喜聽。中下根性的人沒有興趣,他要看表演。

  祖師大德有善巧方便,把佛經裡面這些教材編成劇本,搬上舞台表演給大家看,這個能度中下根性,中下根性的人多。誰搞這個事情?那要是最初的、最早的,給諸位說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這個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表演給我們看。這個五十三參是什麼東西?劇本。實際上把佛經修學的方法寫成正式劇本的是《歸元鏡》,我們這些年來翻印了好幾次,流通得很廣。這是平劇的劇本,舞台表演,內容是三個人的故事,諸佛如來化身,第一位是淨土宗的漢朝廬山慧遠大師,中國淨土宗第一代的祖師;第二位是永明延壽大師,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第三位是明朝末年的蓮池大師。他們三個人的故事編成劇本。如果有愛好平劇的,能把這個劇本去表演一次,拍成錄像帶在全世界流通,讓那些喜歡平劇的人看,這無量功德!古人做的,古人就想到了,佛家教學的手段你看看多活潑,用現在的話講是文藝的手法,達到教學的效果。

  現在我們也看到有很多佛經故事的動畫,編得很不錯,我看過幾片,小朋友歡喜,大人也喜歡看,老少咸宜,這個真的做了好事。我希望將來都能夠把它用電視連續劇演出來,五十三參是非常好的劇本素材。如果寫劇本,《大藏經》內容太豐富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是正面的,真正符合孔老夫子文藝的標準「思無邪」,娛樂的目的達到了,教學的目的也達到。如果以佛經做教材,他又學了佛,他會開悟,他也會證果,看電視開悟,看電視證果。電視是個很好的工具,看我們怎麼去利用它,千萬不要拿這麼好的工具誘導社會上青少年邪思,那就錯了,這個罪過無量無邊。如何利用這個工具,幫助一切社會大眾建立正知正見,我們今天重視這個功夫。

  我的年歲大了,真正到晚年了,所以講臺我放下了,走下講臺,講臺讓學生們去上講臺,我自己不上講臺,我自己也不教學。澳洲成立淨宗學院,我讓學生去辦,讓學生去教,我自己幹什麼?我自己在錄像室裡面利用攝影機錄影,我在這裡講經,把這些錄像帶、光碟提供給同學們做參考,「遍一切剎轉法輪」。特別是佛家最重要的幾部大經,《華嚴經》是佛家的根本法輪,方東美先生說這是佛教的概論,佛陀教學的概論。《法華經》、《楞嚴經》,古人常講:「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大乘經裡面分量很重的。我們淨宗所修學的淨土五經一論,我希望能夠在五年當中在錄影室完成,提供給同學們做參考。我一切都放下了,學生能夠繼續我的事業,續佛慧命、廣度眾生。海雲比丘用這一句作總結: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彼』是指別人,他們那些人的功德無量無邊,我怎麼能比得上他?他得的是普眼法門。你就曉得做人應當要學佛菩薩這樣謙虛恭敬,讚歎別人、謙抑自己,把自己壓低,把別人捧上來,這是大德。哪有貢高我慢?哪有自私自利?末後這一句是介紹給善財童子善知識,海雲比丘認識的、他心目當中佩服的,介紹給善財童子,你去參學,你去找他。

  【善男子,從此南行六十由旬。】

  『六十』不是真的數目字,「六十」是代表六度、六波羅蜜。

  【楞伽道邊,有一聚落。】

  聚落是村莊。

  【名為海岸,彼有比丘,名曰妙住。】

  這是善財童子第三次參訪,第一次吉祥雲比丘,第二次海雲比丘,第三妙住比丘,到第四就是居士,就是在家人。前面這三位是出家身分。五十三參,出家身分只有六個人,其餘都是在家身分。前面這三個出家人是代表三寶,吉祥雲比丘是佛寶,他修的是念佛法門;海雲比丘,我們念的這一章是法寶,統統講的是法;妙住比丘是僧寶。把三寶擺在前面,三寶可尊可貴。說:你到那裡去問他。

  【菩薩云何令菩薩行速得清淨?】

  你向他去請教,你不是要修菩薩行嗎?菩薩行如何很快得到清淨平等覺,你去找他,給他介紹善知識。

  這一次我們在香港,這兩年來跟諸位介紹這《四十華嚴》五十三參,是選讀的,沒有按照全部經文來講,把經文裡頭重要的經句節錄下來,而且還節錄了清涼大師的註解,所以經跟註合起來,給諸位同修做簡略的介紹。我們這個講演到今天為止,以後我們這個課程就不再講了,這個可以單獨流通,一個單元、一個單元,這是《海雲比丘章》。

  我下一次來,我就正式要搞我晚年的事情,就是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我不是從頭講,而是接著新加坡這個進度來講,每天四個小時,現在講到第四卷,講到主海神。我們的進度也要快,過去我們一章大概是講二十次,現在我們的一章,我想是四個小時,因為這個速度三年才能圓滿。如果照從前那個速度,我估計一下要一百年,那個時間太長了。所以我們要把時間縮短,不能講那麼詳細,過去講十個小時,現在只用一個小時就要把它講完。三年《華嚴》圓滿,第四年用半年的時間完成《法華》,半年時間完成《楞嚴》,最後一年,我們把淨宗五經一論重複再講一遍。五年總共使用的時間是六千個小時,我們都在攝影棚裡面完成。其他一切應酬,請我講經、請我參加任何活動統統謝絕,這是要請諸位同修諒解的,讓我有充分的時間把這一樁大事情完成。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