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五)  (第一集)  2001/8/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3-0001

  請掀開講義第三面,最後一段看起:

  【是義云何?謂諸緣發見,緣各為根。因沒果中,緣皆號眼。故全色為眼,恆見色而非緣,全眼為色,恆稱見而非我。非我離於情識,非緣遠於尋求。收萬象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際。是以緣義無盡,雖見見而不窮。物性叵思,應法法而難準。故法普即眼普,義通乃見通。體之而寂寂,照之乃重重。斯眼所見,為普眼法門。】

  這一段是清涼大師為我們說明什麼叫做「普眼法門」。這一段經義有相當的深度,我們一定要細心去體會。經文第一句是問話,這個普眼,前面都講普眼,普眼是什麼意思,『是義云何』?下面都是解釋什麼叫普眼。『謂諸緣發見,緣各為根』,這個「根」在此地講就是「條件」;換句話說,我們眼能見,為什麼能見?條件很多,這許許多多條件都是能見的條件,我們不能細說,細說就太麻煩了。舉幾個例子來講,第一個要有「眼根」,我們講六根的眼根,你沒有眼你用什麼見?頭一個要有眼根。第二要有「眼識」,如果沒有眼識,譬如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很好,人剛剛死,死了之後他眼識離開了,身體還沒有壞,剛剛走,你扒開他的眼睛,他也有眼根,他不能見,他要是能見,那是活人,那不叫死人。眼識離開眼根就不能見,所以眼根是見的條件,眼識也是見的條件。外面還要有條件,「明暗」,明暗是條件。沒有明暗,你雖有眼根、眼識也不能見。諸位要知道,張開眼睛,在明有亮光我們能看見,沒有亮光也能見,沒有亮光見的是一片黑暗,不能說看到黑暗不是見,看黑暗還是見。即使今天講到科學,科學也懂得,我們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都要具備很多條件。現在人叫條件,佛法裡面叫緣。「諸緣」是眾多條件,「見」才發現了。「緣各為根」,這些許許多多的緣都是能見的根,少一個就不能見。由此可知,這些道理我們要很細心去觀察,你才能夠懂得。

  『因沒果中,緣皆號眼』。我們通常講眼見,這個是總說,耳聽是總說。就好比一個時鐘一樣,時鐘說幾點鐘,你看到指針指到某個地方,這是總說。細說是什麼?這個時鐘裡頭每一個螺絲、每一個齒輪都在報時,少一個就不準了。我們眼能見、耳能聽,今天內部分析有許多神經末梢,少哪一個,就像那個時鐘一樣,缺少一個齒輪,缺少一個螺絲,他就不能見、就不能聽了,他就有了障礙。這些都叫做因,「因沒果中」,我們今天只講果,把因往往就疏忽了。見,見是果,許許多多條件才能叫你發見,那是因。我們一般人都會從總的說,耳聽,耳的組織多麼複雜,用現在生理學來講就很複雜,那個複雜是內緣;外緣要有音聲,音聲是音波,這個波有長波、有短波。我們見光也是如此,光的波非常複雜,現在科學家懂得。

  我們人實在講障礙很多,我們眼見,見的這個能力不大,比我們能見度光波長的我們見不到,比這個短的也見不到,我們在無限光波裡頭,只能見到很窄小當中這一段,這是現在科學家都很清楚,我們一般人也都能了解。譬如說 X光,短波的我們見不到,肉眼見不到,接到儀器能見到,紫外光我們見不到。假如要像佛菩薩他們的根,種種條件都不缺乏,就好像時鐘一樣,報時非常準。我們今天以報時鐘來做比喻,我們是能報時,不準,總有差異,那就是我們的條件有欠缺,內緣外緣都有欠缺。佛菩薩的眼根能見盡虛空遍法界,能見過去,能見未來,他什麼都通達,他沒有障礙,這就對了,這就正確了。我們幾個人懂得這個道理?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六根它的作用,說一個眼根就行了,其他可以以此類推,所些緣統統號為眼,用一個總的來說就行了。

  『故全色為眼』,這句話不太好懂,『恆見色而非緣』,這都是我們普通一般人粗心大意。我們眼能夠接觸到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叫做色,眼要不接觸到色,你怎麼能看見!所以眼在哪裡?能見的那個境界、那個範圍都是眼。我們晚上看到天空,看到月亮,我們的見達到了月亮,如果達不到,你怎麼能看到?我們見到星星,我們的眼這個見達到星星,你要達不到,你就決定見不到。無論遠近,我們這個見達到了。就像耳聽也是一樣,聲音再小,聽到了,我們達到了;如果聽不到,沒有達到。我們把這個緣疏忽掉了,都用一個眼,都用一個色,眼見的這個對象是色,「恆見色而非緣」,「非緣」,緣疏忽了。這一段用現在的話來講,這一段是佛經裡面講的科學,佛經裡頭有自然科學,而且講得非常透徹。

  前面講的這一段「全色為眼」,下面跟我們說『全眼為色,恆稱見而非我』。全眼為色,全色為眼,到底哪個是色?哪個是眼?告訴你真的話,眼色不二,你要是入這個境界,那恭喜你,你就大徹大悟,你就明心見性,入不二法門。凡夫見二,聖人知道是一不是二。你從這裡體會眼跟色不二,你就曉得耳跟聲不二,然後你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一切諸法不二,你才得真平等,妄想分別執著你才能永斷。我們今天麻煩在哪裡?起心動念落二、三。二就是今天所講的相對的,眼跟色相對,耳跟聲相對,你落二、三。落二、三是凡夫、六道裡面的凡夫,就落二、三了。這個二、三在佛法裡面講,「二」是意識、意根,這兩個東西作主,這兩個是妄心;「三」是加上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末那識、意識,這是三;說二,不說阿賴耶,說意識、意根。六道凡夫二、三作主,這就造業。諸佛菩薩不落二、三,人家高明就高明在此地,跟你這些六道凡夫和光同塵,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看起來完全一樣,骨子裡頭不一樣。凡夫落二、三,他們不落。不落也有個名詞,他們叫「四智」,法相宗的名詞,「轉八識成四智」,他們把境界轉過來了,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萬法平等,沒有高下,也就是肯定萬法是一不是二。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透露這個訊息:虛空、法界、國土、眾生,這就全部都包括盡了,原本一體。如果我們入了這個境界,肯定這個境界,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你就證得法身,這就叫法身。

  「法身」是什麼?是真正的自己。所以法身菩薩看一切眾生是自己,不是別人。眾生行善是自己的善心所,眾生作惡是自己的惡心所,他怎麼會對立?這種關係,今天一般人講地球村、一家人,關係還是遠,「一身」,你說這個關係多密切。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證得法身,眼就叫普眼。這兩句話裡頭就是說明眼、色是一不是二,你說眼也行,說色也行。但是我們一般人執著,成了一個習慣,都說眼見,沒有說色見,其實色見也講得通。全色為眼,哪有講不通?這些道理佛在《楞嚴經》裡面說得很多,「十番顯見」很長一段經文,來給我們說明這個現象。「恆稱見而非我」,事實真相透徹之後,我執自自然然就淡了。這是大乘跟小乘不相同的地方,大乘比小乘高明的地方,大乘比小乘容易的地方。

  『非我離於情識』,你真正在這裡悟過來之後,才曉得身不是我,執著「這個身是我」是絕大的錯誤。我執破了就超凡入聖,這是大乘經,我執破了你證什麼果位?初信位的菩薩,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見惑頭一個是身見,不再執著身是我。什麼是「我」?虛空法界國土眾生是我。這個觀念轉過來了,無有一法不是我。為什麼?我心所現,我識所變,《華嚴》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我心,識是我識,這個我是大我不是小我。入佛境界之後,確確實實有常、樂、我、淨,大乘法裡面講「四淨德」,這是自性裡頭本具的德能,法身菩薩就證得了。所以法身菩薩看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那個關係多親密。眾生不覺悟,眾生不承認。我們舉個比喻說:我們一下發現,真正覺悟這個身是我,我們把這個身比作法身,那一切眾生是什麼?是我們這個身體裡頭的細胞、汗毛、毛孔。我們知道它是我,細胞、汗毛不承認是我,迷了,不承認是我。哪一根汗毛出了問題,我們都曉得痛癢,汗毛自己本身它不知道。這說明什麼道理?我們凡夫起心動念受一切的苦惱,法身菩薩知道,諸佛如來知道。為什麼?他完全覺悟了。哪個地方有一點痛癢他都曉得,這就叫什麼?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的道理就在此地。我們受苦受難,求佛菩薩發自真心、真誠,感應立刻就來。我們求名聞利養,求趨吉避凶,這是妄心,妄心有沒有感應?有。誰來了?妖魔鬼怪來了,魔來了。妄心跟魔起感應道交,真心跟佛菩薩起感應道交。

  佛教導我們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境界,順境、逆境,「緣」是人事環境,善緣,好人,惡緣,不善之人,接觸的時候統統用真心,學佛菩薩。現在很多人講,我要是用真心跟人講真話,我要吃虧,人家都騙我。沒錯,他們是用的妄心,他們結果在哪裡?他們將來的果報是三惡道。我用真心,沒錯,眼前是吃虧。古人講的話:「吃虧是福」,你相不相信?福在哪裡?我現前吃虧,來生的時候走佛道,我作佛、作菩薩去了,豈不是「吃虧是福」嗎?這種事實真相要智慧,要有真的眼你才能見到。妄心、迷眼見不到,你會把路走錯,你迷失了道路,迷失了方向。再想想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你想想看:他吃不吃虧?他上不上當?我們人間所有的虧他全吃了,所有的當他都上了,他最後圓成佛道。我們今天斤斤計較,不肯吃虧,不肯上當,永遠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你想想誰得福?吃虧的人得福。古人講的話是智慧經驗之談,千萬年都不能改變,我們聽了不好好的想想;凡是千萬年傳下來的話必定有大道理。如果我們肯學肯做決定不吃虧,疏忽了,不肯學、不肯認真的做,結果是真的吃了大虧。不吃虧的人吃了大虧,肯吃虧的人沒吃虧,這裡頭真的是大道理在,完全講事實真相。

  「非我」,不執著這個身是我,你就「離於情識」,情識轉變成智慧。佛在大經裡常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生死跟涅槃是一不是二,煩惱跟菩提還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差在哪裡?迷、悟。悟了,原來煩惱是智慧,原來生死就是涅槃。涅槃是什麼?涅槃是不生不滅。生滅跟不生不滅是一不是二,這才入佛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不生不滅。真正不生不滅在哪裡?就在現前。果然入這個境界,你去找,宗門大德常說「覓生滅了不可得」,找不到,那就叫涅槃。你再要肯仔細觀察,你去看煩惱在哪裡?就像當年慧可禪師遇到達摩一樣,慧可誠心誠意去求法,達摩在那裡入定理都不理他。他真的是誠心,冬天下雪站在雪地裡頭,雪下得很大,膝蓋都埋在雪裡頭他還是不動。最後看到達摩祖師不理,他用自己身上帶的戒刀把自己手臂砍下來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祖師這時眼睛才睜開,問他:「你何苦來!你找我幹什麼?」他說:「我心不安。」修道這麼多年心不安,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達摩祖師把手伸出來,「你拿心來我替你安」。這句話把他點醒了,他愣住,回頭去找心在哪裡?這樣停了很長一段時間,告訴達摩祖師「覓心了不可得」。這一句提醒他,他去反省心在哪裡?找不到,了不可得。達摩祖師底下一句話說:「與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慧可在這個地方大徹大悟,這明心見性成法身菩薩。

  我們想想這個公案,我們今天在這個世界上也是心不安,你要碰到達摩祖師,「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能入這個境界嗎?能像慧可一樣言下大悟嗎?為什麼慧可見達摩祖師幾句話當中他就大徹大悟?他那個斷臂沒有白斷,斷臂是什麼?真誠到極處,誠則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無事不辦。所以,人學道、辦事沒有誠意,你怎麼能成就?遇到真善知識也是枉然。為什麼?真誠不夠你就沒悟處。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你有一分悟處;十分誠敬你有十分悟處。」絲毫誠敬的心沒有,聽到縱然歡喜也不開悟,道理在這裡。

  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憑什麼?真誠,十分真誠。所以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什麼?日常生活,從早到晚遇到那些不同行業的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是五十三參。他只要一見、一聽他都開悟,一生當中,不要等來生,不是來世,圓滿成佛。這是《華嚴經》上給我們做出的示範,做出的好樣子,我們要會學。我常常給同學們報告,我們為什麼入不了這個境界?最大的障礙在哪裡?根本的障礙在哪裡?就是自私自利,「我」。起心動念都為我,你就沒有法子悟入。你幾時到非我、無我,你念《華嚴經》才有味道,然後你才曉得「大方廣佛華嚴」在哪裡?就是在我們整個身邊,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就是大方廣,就是佛華嚴,就是五十三參,活的。穿衣吃飯,日常工作,無論你幹哪一行、哪一業,無論現在的身分是富貴、還是貧賤,你是法身菩薩,你所生活的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這個時候就是再貧賤的生活也快樂,他怎麼樂起來的?我舉個比喻,你就曉得。舞台表演唱戲,他這個角色是乞丐,貧賤到極處,他表演得很像、很快樂,他在那裡表演,契入這個境界就是這樣的。他沒有苦,苦樂是一不是二,他不落在兩邊,這個境界就是佛菩薩境界、法身菩薩的境界。不入這個境界哪裡能得到受用?方東美先生過去常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入這個境界才曉得真的是最高享受;不入這個境界,他不了解,他也看不出來,他也想不到,不可思議,這個境界不可思議。所以這一品經,在《四十華嚴》裡面「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是能入,不思議境界是所入,能所是一不是二,能所是二你入不了這個境界,這個在圓教裡頭常講的「入不二法門」,你是真的契入。

  我自己講經四十三年,我深深的體驗,經不能一天不讀,不能一天不講,天天講、天天讀,你才入得了境界。一天不讀經,一天不去研究討論,你決定又墮到凡間。凡間就是你決定落二、三,你決定是自私自利,你決定搞名聞利養,你決定是凡夫。說得不好聽的,你決定造惡業,換句話說,你決定墮三惡道,就這麼一樁事情。契入境界之後才曉得,天下好語佛說盡,天下的好話佛講盡了。佛的話字字句句是好話,一等一的好話,你才真正認識佛教的經典,你才真正認識佛菩薩。經典是什麼?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佛菩薩是自性的性德,圓滿顯露,不是外頭境界,無內無外,無障無礙。我們是凡夫,迷得太久了,迷得太深了,麻煩在此地。諸佛如來,這裡頭包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有高度智慧,他們懂得觀機,什麼樣的根機給他說什麼法,下等根機不能說上法,說上法他疑惑,他懷疑,他不能接受;不但不能接受,他還要毀謗,謗法的罪重!佛菩薩為什麼不說?避免你造業。給你說淺顯的法,你能夠接受的法,絕不超過你的程度。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樣的身,應當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不會過分。《華嚴》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大法,我們今天是凡夫,雖然聽這個經,說老實話並不契機,但是聽多了有好處,薰習成種,薰成圓頓的種性,將來遇到機緣悟得快,你才能悟得深、悟得廣,所以它有好處。長期的薰修就變成種性。

  這部經我們到今年的年底,在我預定的是十二月就專講《華嚴》,每天四個小時,我預定三年圓滿。一年講三百天,每天講四個小時,三年時間,說老實話得利益最大的是誰?是我本人,我一堂課都不會缺,天天在薰習。除了講經之外,天天讀《華嚴經》,我讀的三個本子,第一個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第二個本子李長者《華嚴經合論》,第三個本子道霈禪師的《疏論纂要》。我跟大家講,所用的本子是《疏論纂要》,它是把《疏》跟《論》會合在一起,這也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如果不是契入這個法界,這個工作很難做。就如同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一樣,不入無量壽的法界,你就沒有辦法會集得那麼樣的圓滿,一定要契入法界。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中國這個地方是福地,諸佛菩薩應化得多。這個地方的佛緣殊勝;換句話說,覺悟的人多,根性利。不是佛菩薩偏愛這個地方,佛菩薩是哪裡有緣哪裡去,他的心是平等的。中國這個地區緣殊勝,基礎太好了,基礎誰打下的?以我們現代歷史上來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集大成,他們奠定的基礎。佛法從外面移植到這個地方,水土非常適合,所以很快的生根、茁壯、開花、結果。我們總要了解這些殊勝不思議的因緣,我們這才真正的認識佛法,才知道這是無比殊勝的一樁大事。大事因緣不是容易遇到的,百千萬劫難遭遇。「非我離於情識」,轉情識為大圓鏡智,『非緣遠於尋求』,非我、非緣,這才叫真正放下,清淨心裡頭痕跡都不落。尋求是什麼?攀緣心,沒有了。轉尋求為隨緣,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收萬象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際』,這是真正契入一真法界。「萬象」是虛空法界國土眾生。此地是舉一個眼根為例,六根跟外面境界融合成一體。「全十方」,十方世界。前面這是講眼前的境界,萬象於眼前這個範圍小,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再一擴大,盡虛空遍法界「於眼際」,這叫大放光明。問題在我們要會,不會我們要學,學不到我們要明瞭,聽說這佛菩薩的境界。學習的態度第一重要,我們用什麼態度?恭敬心。雖然不是我們現前境界,決定不懷疑,對經論上所說生起恭敬心,生起仰慕的心,發心發願學習,發大願向佛菩薩學習,向法身大士學習。

  我們行不行?說實話,這個關鍵是在你的心量、在你的弘願。果然你有大心量,你有大誓願,現在可以學。多大的心量?《華嚴經》上無一不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用現在的話說,科學家所講的空間無量的維次,這個心量全包括了,沒有障礙;在佛法裡面講,十法界全包容了。如果還有分別,執著沒有了還有分別,都不行,你沒有入,你入不了,也就是說你學不會,你不具足條件來修學這個課程。這個課程基本的條件是離分別執著,妄想不談,分別執著決定要離。你的心量大,一切包容,我們在這邊講經,鬼神跟我們不同維次空間、不同法界,他來不來聽?他來。為什麼?這裡沒有障礙。如果我們的心量很小,這個道場是我的,別人沒有得到我的同意,不能到這個道場來。你有這個意思,你的護法神就一定遵守你的意旨,其他法界的眾生到這兒來,護法神就擋駕,護法神總要聽他所護的這個人,聽他的意思,這一定的道理。心量大,這一座,九法界的眾生統統都有分,都沒有障礙,都歡迎。我們要不發這樣的心、不發這樣的願,願,「四弘誓願」是通願,我們雖然天天念,沒有發,念的是佛菩薩他們的願,與我們不相干。要照發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是不是真心關懷他?是不是真心想幫助他?沒有能力幫助,這個沒有關係,你總有心,心有餘而力不足,你的功德還是圓滿的。《楞嚴經》上佛講的「發意圓成,圓滿功德」,這個話很有味道。只要心一發,只要願一發,功德就是圓滿的。但是你不能不盡心盡力去做,不盡心盡力去做,你願是虛假的,你不是真的;盡心盡力去做,而做不圓滿,那是什麼?緣不足,有障緣,不是我不做,是有障礙。這個障礙不在我這邊,在眾生那一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