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九)  (第二集)  2001/2/20  香港九龍  檔名:12-037-0002

  請掀開講義第一面,「依教趣求」第二段最後兩句看起:

  【趣入諸佛法界。安住諸佛境界。】

  昨天我們講過十法界因行,我們從業因就能夠體會到果報。『佛法界』,在《華嚴經》裡面是所謂的「華藏世界」,在往生經裡面說的是「極樂世界」。在其他宗教裡面,有說「天國」、「天堂」、「天園」,那是不是諸佛的法界?這一樁事情,實在說,與法界沒有關係,與修德有關係。如果他是入了佛的境界,換句話說,在十法界裡頭,無論哪一個法界都是佛法界。像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示現出生在我們的世間。在日常生活當中,佛與我們和光同塵,我們看佛跟我們沒有兩樣,每天也是要吃飯,也要穿衣,也要工作。但是我們要明瞭,我們住的是十法界裡面的人法界,而釋迦牟尼佛他住的是佛法界。

  這個話怎麼說?我們怎樣去體會?為什麼說我們住的這個法界是人法界?何以他住的是佛法界?我們同在一個地方,同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同在這一個地區生活,何以我們的境界不一樣?這裡頭的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人沒有忘掉自私自利,沒有忘掉是非人我,沒有忘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們在這個境界裡頭生起無量無邊的分別執著,這叫人法界。佛法界是怎樣的?我們知道,諸佛如來心地清淨平等,他沒有分別,他沒有自私自利,《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但無四相,四相的念頭都沒有了,《金剛般若》後半部所說的「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個「見」是見解、念頭,念頭都沒有了。所以在他的境界裡面是平等的,決定沒有人我之分,更不會有國土之分、族群之分、宗教之分,沒有這個分別!他與一切眾生自自然然融成一片,這是佛法界。佛法界,諸位要曉得,無處不在!你說十法界裡頭,哪一個法界不是佛法界?

  佛所住處,任何一個法界都是佛法界。諸佛菩薩現身在畜生道,畜生的法界是佛法界;示現在餓鬼道,餓鬼法界是佛法界;示現在地獄之中,佛家常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佛菩薩在地獄裡面度化那些苦難眾生,佛菩薩住的是佛法界。佛法界叫「一真法界」,因為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生起虛妄分別執著,才把一真法界變現出無量無邊的法界。諸位要知道,「十」不是一個數目字,「十」是代表無盡,世尊為我們講解方便起見,無量無邊法界略舉這十大類。這個我們能想到,我們兩個人在一起,兩個人境界就不相同。也就是說,我們兩個人對於一樁事情,對於一個物件,兩個人看法不一樣;看法不一樣,就是你境界不相同;境界不相同,也就是各住各的法界,這是凡夫!

  今天善財童子、海雲菩薩在此地為我們示現,示現的目的是提升我們的境界。我們要學佛,學佛要學得像佛,要能夠入佛法界,要能夠住佛境界,我們就修成功了。怎樣落實?還是一句老話,離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盡可能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諸位一定要知道,妄想分別執著是錯誤!世間人對一些事物,他不懂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斤斤計較;斤斤計較就是嚴重的分別執著,這個錯了,我們是住凡夫的法界了。這個境界很低,不高。

  世間聖人常常跟我們講:「量大福大。」這個話很多人都聽說。在佛法裡面,佛的心量,我們常常讚歎:「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心量,這是諸佛的心量,這是諸佛法界,這是諸佛的境界。我們怎樣把這個小心量放下?為什麼放不下?我們把眼前這些現象誤以為是真實;不但身外不是真的,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大家都念得很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我們的身體。天天念,念了幾百遍,念了幾千遍,還沒有看破,還不能夠放下。所以,佛祖、這些歷代的善知識們,為什麼教我們一定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道理在此地。念了一千遍,念了一萬遍,境界依舊轉不過來,你還要念。有一些同修問我:「《無量壽經》已經念了一萬遍,但是境界轉不過來!是不是這部經不靈?是不是這個方法有問題?」「不是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你的功夫還不夠。」譬如這個人肚子餓了,「怎樣才能把餓病治好?」「你吃飯。」「吃一碗,不飽!是不是飯有問題?」「沒有問題,再吃一碗。」「還不飽。」「你再吃第三碗。」「吃飽了。」可見得不是飯的問題,你那個飯的量不夠!我們境界轉不過來,也就是讀經、聽經遍數不夠。

  古德說過:「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諸位要曉得,從前人讀書千遍他就覺悟了,現在人讀書千遍不能覺悟,什麼原因?現在人的業障比從前人重。從前人千遍能開悟,現在我們試試看,念一萬遍,看能不能開悟?一萬遍不能開悟,再念一萬遍。決定有開悟的時候。悟入之後,境界就轉了,你才能真正體會到佛的境界是什麼樣子。佛境界大自在!身心清淨,無憂無慮,無有牽掛,見思、塵沙煩惱都沒有,跟我們現前的生活完全不相同。決定不被外面境界所轉,在天堂絕不生貪戀之心,在地獄絕不生瞋恚的念頭,他住的是平等真法界。心平等,境界平等,法界平等,那叫做諸佛法界,諸佛境界。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請看底下第三段:

  【漸次南行,向海門國。】

  這兩句是經文。下面是清涼大師的註解:

  【疏云】

  清涼大師在疏裡頭給我們解釋這兩句。

  【表觀心海】

  『海門國』是表這個意思。

  【為治心地深廣門故。海為法門,普眼法雲,深廣覆潤諸眾生故。表治地中觀察眾生,生起深廣大悲故。】

  這是二住菩薩。『漸次南行』,這是善財童子參學,他是離開了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是第一位參訪的善知識,前面跟諸位介紹過,他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是念佛法門,這個用意很深!五十三參第一個法門,念佛法門。到最後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有沒有在這裡想過?有沒有留意經文裡面排列順序所含的深義?一個頭一個尾,徹始徹終就是一個念佛法門!當中這五十一位善知識,雖然各人修的法門不一樣,那是方法手段不相同,沒有一門不是念佛法門。這個「念佛」是廣義的,並不是指念阿彌陀佛。但是,在所有一切念佛法門當中,念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最為殊勝。怎麼曉得?吉祥雲比丘修這個法門,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都修這個法門。如果不是特別殊勝,他為什麼用這個方法來為我們顯示?我們學《華嚴》要在這裡面去體會,然後對於彌陀法門深信不疑。

  怎麼樣修學?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一個原則,這個原則是個共同的原則,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乃至於修學其他宗教法門,你只要符合這個原則,全是佛法。什麼叫「佛法」?「佛」是「覺悟」的意思,「佛法」就是「覺悟之法」。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導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只要懂得這一個祕訣,無論修學哪個宗教都是佛法;這個「佛法」的意思,都是覺悟之法,你一定會覺悟。如果你與這三句話相違背,你天天念阿彌陀佛還是迷惑顛倒,念《華嚴經》也是迷惑顛倒,你不覺!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什麼叫「離言說相」?不執著言語,我要聽言語裡頭的意思。你懂得不執著言語,你就要想到不執著文字,文字是語言的符號,語言不能執著,文字當然也不能執著,你執著就錯了。言語文字它詮的是道理,希望你從這些形式裡面去體會它的道理,道理明白了,言語文字不需要去理會。第二條「離名字相」,佛教化眾生,為了說話方便起見,他老人家也造了許許多多專門術語。為什麼要用專門術語?在表達意思的時候,可以節省很多時間。我們曉得名詞術語是佛陀教化眾生的工具,講經說法的工具,也不能夠執著。我們從名詞術語懂得他的意思就行了,這個重要。

  第三條說得就更透徹,「離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心緣相就是我們心裡攀緣。這個話怎麼講?聽了之後,我心裡就想:「佛講這個話是什麼意思?」我們起這個念頭,就落在心緣相,你不會開悟。為什麼?你是用妄想分別執著來接受佛說法,妄想分別執著是迷,迷不能破迷,用心緣相決定錯解佛的意思,曲解佛的意思。怎樣才能解佛真實義?一定要離心緣相。換句話說,你就用直覺去感受,聽懂了就懂,聽不懂不要去想,愈想愈錯。絕不可能說你能夠想通了、想對了,沒這個道理。為什麼?佛的言說是從真心裡頭流露出來的,我們要用妄心去接受,把佛真心裡頭露的法全把它變妄了,「一切法從心想生」。因此,我們要用真心去接受。懂,就懂;不懂,絕不理會。中國過去教童蒙都用這個方法。你聽不懂,沒有關係,你再聽第二遍,再聽第三遍;遍數聽多了,你就悟了,你自然就懂了。決不能去思考,決不能去想像:「我以為怎樣怎樣…」,那錯了。「我以為怎樣…」,落在第六意識。換句話說,你依舊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你怎麼能接受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可以,可以用意識。大乘佛法的目標在明心見性!跟小乘法的用心完全不相同。小乘法沒有離開心意識,所以你用心意識能理解;大乘佛法不行!用心意識不能理解。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要明白,然後才知道如何能夠契入大乘。

  我們自己修學、處事待人接物,就是在講台上跟大家研究經教,我們要問:我們今天講這段經,這段經需不需要準備準備?準備就是心意識,有什麼好準備?沒有得準備。為什麼沒有得準備?佛經,跟諸位說老實話,沒有意思。佛沒意思!正因為他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是他沒有心意識,所以它就變成無量義。我們有意思,意思只有一個,不能有兩個;佛沒有意思,所以字字句句裡面就含著無量義。同樣這一部經文,隨便你怎麼說,都說得很有道理。過去我們初學的時候,同學當中常常開玩笑:「佛經一展開,對人說人話,對鬼說鬼話,人也懂,鬼也懂。」確實是如此,它裡頭含無量義。如果我們用心去研究,就一個意思;一個意思可能還錯了,決定不是佛的意思。為什麼?佛沒有意思,你怎麼能把意思加給佛?他沒有意思,他是從自性當中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眾生有意思,佛沒有意思,妙就妙在此地。所以世尊一生說法,《般若經》裡面講,沒有說一句話,誰要是說佛說法,那叫謗佛!佛確實沒有說過一句話。這個話諸位細心去體會,體會得其中的義趣,然後才知道我們應當如何學佛,在這一生當中學得像佛,這是佛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立志向上,不要辜負佛的期望。

  這個事情怎麼落實?《楞嚴經》上講「最初方便」,這個話說得好,最初、第一步我要從哪裡入門?關係太大了。第一步跨不進去,一生就沒法子了。我常常勉勵同學們,第一步「放棄自私自利」,就是《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我們首先要學什麼?學「無我」。「無我」不是沒有這個身體,這個身體一樣很自在,每天跟大家一起相處,一樣穿衣吃飯,執著這個身體是「我」的念頭打掉。「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我穿的這件衣服,這個衣服是「我的衣服」,它不是「我」,這要搞清楚,我的衣服,總不能把衣服當作我。身體是什麼?「我的身體」,身體不是「我」,是「我的身體」。這個話你能聽懂嗎?身體不是我,身體跟衣服一樣,我的衣服、我的身體,是我所有的,它不是我。你能把「我所有的」放下,慢慢就會把「我」找到了,那個「我」是真我,決不隨身體生滅。就像我們人的身體,決不會隨衣服生滅。衣服穿破了,脫掉、丟掉了,換一件新的。我們明白了,我這個身體用了幾十年,用老了、用舊了,差不多要壞了,不要它,丟掉,換一個新的身體。所以身體是我所有的,不是我。

  你首先把這個觀念轉過來。眾生修行不能開悟、不能證果,第一個因素就出在這裡,他始終把自己身體當作我,錯了!他沒有找到真正的我。把身體當作我,這是頭一關,頭一關必須要突破。往後的關口還很多,但是頭一關突破不了,後頭就不必談了,談了也沒用處。佛在經上說得很多,說得非常微細,我們一步一步的來。現在我們要來就事論事,這個觀念換過來,可不是一個容易事情。佛在經上說過,小乘阿羅漢把這個念頭轉過來了,就是破我執,經上有個比喻,「如斷四十里瀑流」。瀑流是瀑布,這個瀑布多大?四十里長那麼大的瀑布,就好像一下把它斷掉,讓它不流,我們想,這是多麼困難的事情,佛用這個比喻「斷我執」難!

  可是大乘人破我執他有善巧方便,比小乘高明。大乘用什麼方法?轉念頭。像我們現在初學的時候,起心動念都是為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我們今天知道錯了。佛教我們轉,怎麼轉法?不能不起心動念,要不起心動念,你已經成佛了,你就不是凡夫了,決定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不要想我,這就把念頭換過來,這個方法比小乘高明太多了。換句話說,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社會,念念為人民,決不要為自己,自己就得到解脫了。這樣才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但是還超不了十法界,你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如果念念還有自己,「我以為是這樣的…」、「我想是這樣的…」,這個不行,念念增長我執,你修得再好,你都出不了六道輪迴。什麼原因?佛在經上跟我們說,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你天天在增長執著,你怎麼能脫離六道?阿羅漢脫離六道了,憑什麼?不執著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沒有執著,他超越六道了。辟支佛、菩薩更進一步,不但不執著,分別都沒有,他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裡面四十一位菩薩,法身大士,他們無明沒斷盡。「無明」是什麼?妄想。妄想要盡了,一真法界四十一個位次沒有了,那叫圓滿成佛,究竟成佛。佛把世出世法依正莊嚴一語道破,我們不能夠不明白;你要不明白,你怎麼可能成就?

  我們真正想成就,決定要把自私自利捨掉。很多修行人懂這個道理,聽得很多,為什麼都不能捨掉?「這一捨掉,我明天怎麼活?」他還想活,他還怕死,他不敢捨!所以他永遠入不了門。不知道這全是假的,它不是真的。生活所需,愈捨愈多,不是捨了沒有了,愈捨愈多!這個道理是真理,世間人不懂。佛在經上常講,世間人貪圖財富,財富能貪得的嗎?貪不到!你命裡頭有多少財富,你什麼時候財富現前,都有一定的,一定的時節因緣,真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自己過去生中造善惡業定的。只有真正懂得、真正體會佛陀教誨的人他明白了。

  我們這幾年住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一位談禪法師,福州人,我跟他見過很多次面,這個人在新加坡是傳奇人物。他住在城隍廟,城隍廟擺個小攤子賣錢紙、香、蠟燭,供給這些善男信女們去拜城隍。那個錢就是一塊、兩塊錢的收,他這個攤子擺了幾十年,這些錢他都積蓄下來,存在銀行,自己一分錢都不用。生活非常簡單,吃飯沒有兩個菜,喝水是自來水。我們去看他,承蒙他瞧得起,把我當作貴賓,特地到旁邊小店買一杯礦泉水,他招待貴賓的。他的錢到哪裡去?捐獻給道場。我最初跟他認識是在美國舊金山,舊金山有一個大覺蓮社,我在那裡講過不少次的經。大覺蓮社當年買這個道場是美金七十萬,談禪法師就送了四十萬。人家錢送過去之後,不聞不問,什麼名義都不要,只留一句話給他:「我這個錢是我的因果錢,我造的因;今天我把這個錢交給你了,以後因果是你負責任。」這一句話交代完之後,以後再不會想這個事情,心地清淨!

  聽說福州有個西禪寺,西禪寺大概他捐助了一、兩百萬美元,捐出去之後再不過問了。「各人因果各人負責。」這是他的口頭禪,所以他心地非常快樂。他這個事情做了,決定沒有後悔,決定沒有牽掛,決定不會再去想想,完全是為佛法、為眾生。我們對這個法師非常尊敬,這個法師跟其他道場法師很少往來,他有他特異的作風,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從這個地方我們能觀察,他沒有執著,他沒有分別,他心地清淨,一生過最清苦的生活,過最簡單的生活,感化眾生。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邊都不沾,他過的是什麼生活?佛菩薩的生活,那是「趣入諸佛法界,安住諸佛境界」。我們是凡夫,不知道他的本跡。是不是諸佛菩薩示現的、化身的?都很難講,我們對他非常尊重。所以修行的起步,改心,改變心理,改變自己的想法、看法,這叫『治心地』。

  善財童子「南行」,這個「南」不是東南西北的南,它是表法的。中國跟印度有許許多多相同的地方,中國人講五行,印度人也講五行,五行裡面南方屬火,「火」象徵光明。善知識住的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就叫做「南方」。為什麼?那個地方有智慧的人在那裡,智慧是光明,所以南是代表智慧、代表光明。善知識住在哪個方向,那個方向叫「南方」;住在哪個城市,那個城市叫「福城」,那個城人有福。所以經上講的「福城」、講的「南方」,你要把它真的當作方向,真的去找這個城,那就錯了,決定找不到的,歷史上沒有的。它是表法的,真的是意在言外。「南」是這個意思。

  『向海門國』。「海」也不是真的大海,統是表法,『表觀心海』。「觀」這個字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什麼叫「觀」?離心意識叫觀。「心」,我們常講「落印象」,我們眼睛看了,耳聽了,心裡有個印象,印象很深,經年累月都忘不了,印象深刻,這是心的作用;「意」是「執著」,「識」是「分別」。觀,離心意識;換句話說,離分別、離執著,還不落印象,這叫「觀」。如果我們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你就看到自己的真心。由此可知,妄想分別執著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裡頭沒有這些東西,這是妄心。

  教我們「觀心海」,海是比喻,這個心是大而無外,常講「心包太虛」。世出世法唯心所現,心是「能現」,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心「所現」。心是一個,不是多個,所以大乘經裡頭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真心,都是這個心變現的。佛見到真心,所以佛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生出來了,愛護一切眾生是愛護自己,是自己真心本性變現出來的;四聖法界是真心變現的,六道凡夫也是自己心變現的,天人是心變現的,地獄也是自性變現的。離了心性,無有一法可得。禪宗裡面常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道理就在此地。他為什麼能見到真心?他用「觀」。我們為什麼見不到真心?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用「識」,識是妄心,妄見不了真。所以,你要想見到真心,你要想見到宇宙人生真相,你得用真心,你要把妄心捨掉,離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觀。

  有初學的同修聽到這個話懷疑了,「我離分別執著,我還能見嗎?」我們就現前眼前這個境界來做試驗。我眼睛看到外面形形色色,看得清楚,我確實沒有分別它,我也沒有執著它,你能說你沒看見嗎?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你的真心在見,確確實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古人所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為什麼?你裡頭沒有妄心。這個境界非常非常微細!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一不如是。所以我們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眼見外面叫「見性見」,見性是真心。「見性」見外面是什麼境界?「色性」。這叫「明心見性」。耳聞性,聞外面的聲性。見性跟色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聞性跟聲性也是一個性,也不是兩個性,這就妙絕了!到這個地方才能喊妙,真妙!自他不二,物我一如。這是什麼?如來法界、諸佛境界你才入進去了,你才真正明白了。到自性起用,那就是真實智慧。

  由此可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錯用了心!自尋煩惱,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智慧,本來具足無量德能,真的是心想事成,千真萬確。我們今天聽了「心想事成」,這一句話很好聽,可是做不到。原因是什麼?我們用的是妄心,妄心與這個不相應。用妄心要想得財富,你只好修因,修財布施;修財布施得來的財富,是你修得的,不是你的性德。性德現前,要不要修?不要修。真的是要什麼,東西就現前。像《彌陀經》、《無量壽經》上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穿什麼衣服,衣服已經在身上了,想吃什麼東西,吃的東西擺在面前了,不想吃了就沒有了,也不必去收碗洗碟子,不需要。那是什麼?那是性德。

  我們今天沒有見性,想物質生活過得好一點,只靠修!修,佛教給我們,財布施得財富。你布施的多,你得的多;你布施的少,你得的就少。你布施得很痛快、很歡喜,布施過後念都不念它,你將來得的財富就非常順利,很容易得到,賺錢太容易了,不必動一點腦筋,錢財源源不斷而來了。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如果我布施,布施之後還想很多很多,將來你也得財富,財富得的很困難,不是那麼順利,道理在此地。大家知道佛門裡面供養出家人,這是修福的。我們打齋,請出家人到我這兒來應供,供齋在餐館裡面,邀請出家人從他家裡到我這兒來,走得很辛苦,來吃一頓飯,將來你得福,福是得到了,得到很辛苦,就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把這個齋送到寺廟裡供養他,就不一樣了,將來你得財富就很順利,一點都不辛苦。然後你才能夠想到,業因果報很微細!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我們想財富,又想聰明智慧,又想健康長壽,你不修因,從哪得來?沒有這個道理!什麼樣的因,感什麼樣的果報。我們從果報上,能夠看出他過去造的業因,從現在造的業因,我們知道他將來的果報,絲毫不爽!所以要懂得修因。當然修因這是不得已現前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見性。

  見性,換句話說,最重要是用真心不用妄心。決定不要害怕「我用真心待人,人家用虛情假意待我,我誠懇對他,他還欺騙我」,你要怕這個,你就是凡夫,你跟他是一樣的。我們要學佛,佛菩薩不在乎這些,我們走的是佛道。十法界我走佛法界、走菩薩法界,他們要走三惡道,那是他的事情。如果我在這裡面起一念分別執著,我跟他去了,他往哪裡走,我跟他走了,這叫大錯特錯!我們不能轉他們,至少不能被他們所轉。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德行、智慧還不能影響他,但是我們絕不被他所影響,我們才會有成就。佛家說得好:「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無論性德、修德都離不開這個原則。

  所以「觀」非常重要。《心經》諸位同修都會念,《心經》頭一句,「觀自在菩薩」,用「觀」就自在了,用「識」就不自在。「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會自在?「觀」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怎麼不自在?無論幹什麼都得大自在,永遠保持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絕不受順逆環境影響。順境、逆境,善人、惡人,統統沒有影響。順境、逆境,善人、惡人,在菩薩眼中是平等的,為什麼?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這個本事我們要學!世間人常講:「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那是人道,那是人。佛菩薩「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可有」,防什麼?沒什麼好防的,平等法,還有什麼好防的?那個心境多自在,有防人的心就不自在了。所以迷悟苦樂確實在一念之間,悟了,離苦得樂,迷了,那真是苦不堪言。說了「觀」的重要,我們應當要學習。

  「觀」有三個層次,第一步叫「觀照」,第二步功夫叫「照住」,得定了,第三步功夫叫「照見」,見性了。《心經》裡面講:「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是最上乘的功夫。我們現在,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學會「觀照」就不錯了,不用心意識了。能夠做到「觀照」,修學其他的法門還不行,為什麼?出不了三界,要「照住」才能出三界,這個不是簡單的事情;要「照見」才能出十法界。但是,「觀照」這個功夫,要是用在淨土念佛,肯定往生,這就是念佛法門裡面講的「功夫成片」。淨宗功夫成片,跟禪宗觀照的功夫相等,但是禪宗出不了六道輪迴,淨土可以帶業往生,這是靠佛力加持!這一門能成就。我們要講到「照見」、「照住」,這一生當中肯定做不到;但是努努力,觀照肯定可以做到。所以你要真正求往生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求不到,你要懂得道理,你要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修行,這一生決定成就。

  淨宗法門特別,特別在哪裡?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是平等的;它不是沒有三輩,不是沒有九品,它有,不像我們其他的諸佛國土不平等。我們今天住的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這個世界有常寂光土、有實報莊嚴土、有方便有餘土,我們都見不到。我們生活在凡聖同居土裡頭;雖然在凡聖同居土,我們是凡夫,見不到聖人。這個世間有菩薩道場,有阿羅漢道場,歷史上都有記載,我們凡夫見不到。為什麼?不同空間維次,確實在這個地球上見不到。西方世界不然,它雖有四土三輩九品,統統看得到,統統合在一起。所以,我們雖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天跟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菩薩,天天拉手,天天可以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學習。他們是常寂光土、是實報莊嚴土,它能夠合在一起,這個不可思議。佛在經上講,十方世界所沒有的,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

  這一樁事情諸位如果還不能體會,我舉個比喻。好比我們在學校念書,現在的學校,一般學校,幼稚園跟小學分開的,不會在一起上課,小學跟中學也分開的,中學跟大學也分開的,一個大學裡頭,大學部跟研究所也分開的,不在一起上課,不容易遇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奇怪了,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在一個教室,這個很奇妙!所以是統統都見到了。極樂世界就像這個樣子,它確實有四土,但是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學習,非常非常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說,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為什麼勸我們求生西方淨土?道理在此地。我們在其他諸佛世界裡面,要跟這些等覺菩薩天天在一塊生活、在一起學習,不容易!沒有這個機會!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了。跟這些人常常在一起,「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的德行、你的學業怎麼會退步?只有進步,沒有退步,所以西方世界沒有退轉。他方世界修行有退轉,有進有退。西方世界為什麼不退轉?道理就是比我們高的這些阿羅漢、菩薩太多了,天天跟他們在一起,想退都退不了,這是這個世界的殊勝。真正明瞭,哪有不希求的道理?

  下面大師說:『表觀心海,為治心地深廣門故。』我們讀這個經疏,要想到前面吉祥雲所說的。前面講念佛法門,接著跟我們講心地法門,豈不是「心淨則佛土淨」?我們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心不清淨怎麼行?要想心清淨,你不放下萬緣,你的心怎麼會清淨?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們心就清淨了,這是「治心地」的總綱領。『海為法門』,海是比喻心廣大無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量大福大」,所以一定要懂得拓開心量。

  『普眼法雲』,「普」是平等的意思,普是普遍,離一切分別執著,你的看法就平等了。平等觀叫「普眼」,你觀察一切法。「雲」是比喻,比喻什麼?非有非無。世出世間一切法非有非無,就像雲一樣,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你說它無,它有相,你說它有,相是假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謂是「相有體無,事有理無」,這樣你才能看到真相!然後你在事相上可以受用,你可以享受,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叫「遊戲神通」,他自在,他沒有執著,《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為什麼無礙?因為「相有體無」,所以他沒有障礙。我們現在為什麼處處成障,障礙重重?我們把「相有」以為是「真有」,不知道這個「有」是「幻有」,把它當真的,我們的虧吃在這裡,對這個幻相生起堅固的分別執著。我們虧吃在這裡,所以才成了障礙,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

  《金剛經》末後四句偈跟我們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就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佛菩薩眼睛當中是夢幻泡影,他不會執著。這些現象存在多久?「如露亦如電」。「如露」,露是露水,太陽出來就沒有了。這是講什麼?講相續相。「如電」,電是閃電,比喻真相。真相剎那生滅,生滅幾乎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到,所以不得已說一個生滅是同時的。生滅同時,所以佛講「不生不滅」。一切諸法,確確實實,世法、佛法真相都是如此:「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一不異」,這是《中觀論》上講的八個「不」,形容宇宙萬有的真相,確確實實如是。「應作如是觀」,這個「觀」是諸佛菩薩觀,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菩薩。我們要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

  所以頭一個要學什麼?學吃虧,不要怕上當,你才逐漸養成一個法器。對人、對事、對物一味真誠,絕不摻雜絲毫虛妄,我這一生決定成就,我在現前生活裡得大自在,身心自在!世間人有憂慮,我沒有憂慮;世間人有牽掛,我沒有牽掛;世間人有妄想,我沒有妄想;世間人有執著,我沒有執著。我學佛菩薩。我現前的生活在哪裡?現前生活就是「大方廣」,現前過的日子就是「佛華嚴」。各人有各人的法界,各人有各人的境界,兩個人手牽手,兩個人境界不一樣,法界不一樣;我們跟菩薩手牽手,他住一真法界,我住六道輪迴。諸位從這個地方細細去思量,細心去體會,然後才真正曉得佛法的殊勝受用,佛法不可思議!

  說「佛法」,這是剛才講的名相,執著名相的人很難理解,我們不說佛法,換一句話來說:覺悟的境界不可思議,覺悟的受用不可思議,覺悟就是佛法,佛法就是覺悟,不再迷惑了,你就得大自在!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無論遇到什麼人事物,皆大歡喜,常生歡喜心,你的憂愁煩惱從此一掃而光,再不會現前了。這個快樂是從內心裡頭生出來的喜悅,不是從外頭環境的,是內心裡面生出來的,這就是心地法門,「普眼法雲」。下面是講它的作用,『深廣覆潤諸眾生故』,這就是講利益一切眾生,服務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造福。『表治地中觀察眾生,生起深廣大悲故』,這兩句容易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