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五)  (第三集)  2000/6/7  香港九龍  檔名:12-033-0003

  請掀開講義第二頁,這是第三大段「稱讚授法」,請看第二個小段:

  【所謂勤求菩薩道。菩薩境界。廣博淨行。出現神變。示現廣大諸解脫門。示現世間種種作業。隨順眾生種種心行。示現入出生死涅槃。於為無為心無所著。除斷種種煩惱微細過失。】

  我們看這一段。吉祥雲比丘教導善財,實際上就是教導我們。教我們什麼?教我們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怎樣像一個菩薩。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也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華嚴經》經文的內容很多、很豐富,我們在此地跟諸位做修學的報告,因為受時間的關係,不能夠把全部經文順序的來講解,只能夠摘要選擇經文裡面重要的部分,與我們現前生活有密切相關的這一些經文,我們讀了、學了很能得受用,所以用這個標準來節錄。

  在這一段裡面,第一句『所謂勤求菩薩道』。這一句是總說。「道」,意思很深、很廣;簡單的說,這個道是道理、是道路。理要明瞭,什麼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如果說它是道路,我們必須了解,佛在經論上常常跟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是十條道路,每一條道路的理事境界都要明瞭,然後我們應當走哪一條路,應當學什麼道,自己就清楚了。

  吉祥雲比丘教導善財,第一句「勤求菩薩道」。這一句話不僅是教導他,也是勉勵他、愛護他。何以?前面我們看過善財童子參訪,首先陳說自己已經發無上菩提心,同時又請教如何學菩薩行。這樣的學人是非常希有而難遇的,一個好老師遇到這樣的學生,沒有不全心全力照顧的,盡心盡力的協助他、成就他,這是人生一大樂事!中國古時候,諺語有所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一樁大事情。我們在此地看到,這是吉祥雲遇到善財,老師好,學生也好。

  「菩薩道」到底是什麼?世尊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面總的給我們說,菩薩道第一個要發菩提心,第二要修六度萬行,這才是名實相副的菩薩,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也不能夠疏忽。菩提心是很難,前面菩薩也讚歎「難中之難」,但是我們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古人所謂「登天難,求人難」,這是真難。「發心難,修道難」,這個不難,這是求自己,自己真正肯回頭,真正肯發心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就不難。所以這不是登天也不是求人,這是求自己,只要你肯真幹,真正想過菩薩的生活。其實菩薩的生活是最快樂的,我們為什麼不肯幹?也有一些同修很想真幹,依然是行與願違,這是什麼原因?原因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對於菩薩道認識得不夠透徹,第二是不能夠克服自己的妄想煩惱習氣,無非是這兩個原因。

  怎樣消除這兩個原因?要想將菩薩道搞清楚、搞明白,不能不求學。這使我們想到中國古時候這些學人,不遠千里尋師,有道理!去親近好的老師,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老師。在古代,交通不發達,資訊可以說沒有,天下這一些真正有學、有修、有證的這些大德,你怎麼會知道?你到哪裡去參學?當然第一個方便是有人給你介紹,這就方便太多了。介紹的人,你未必能遇得到;縱然遇到了,他所介紹的善知識可不可靠,還是有問題。

  於是在古代倒有一種方式,這是善知識為了接引天下真正好學之人,他有兩個方式:一種方式是閉關,另外一種方式是住茅蓬、住山。閉關、住茅蓬的條件不簡單!在中國大乘佛法,如果沒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沒有資格住山,沒有資格閉關。你要幹什麼?生死大事重要,你要去參學。古時候大家都曾經聽說「趙州八十猶行腳」,趙州和尚八十歲了,這麼大的年歲,閉閉關、住住山是多清閒!多自在!為什麼還要行腳?行腳就是去參學。他沒有明心見性,道業沒有成就;換句話說,一定還要作學生,行腳就是作學生。於是我們曉得,閉關、住茅蓬就是向天下人示現,這個人已經開悟了,不是普通的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他為什麼不來教化眾生?教化眾生要緣分,沒有緣不行。佛法是師道、是大道,不是小道。師道,不要說是出世法,連世間法也講「尊師重道」。所以儒家常講「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你來求學可以,老師教你;不可能請老師到你家裡去教你,沒這個道理!請老師到家裡面來,這個不尊重。尊重的心沒有,老師再好,你都得不到利益。正是印光老法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完全看你對老師的誠敬心,這個話是很有道理的。

  明朝末年萬曆年間,我們中國淨土宗的蓮池大師,這是一直到現在五、六百年間,提起沒有不尊敬的一位大德。我們在他傳記裡面看到,他年輕的時候參學,景仰當時的一位大德遍融老和尚。他是怎樣去參學?三步一拜,拜到老和尚面前,向老和尚求法。當時許多人看到蓮池這樣的真誠恭敬,老和尚一定對他開示,一定是重要的、玄妙的開導,也有很多人擠在旁邊聽。他向老和尚求法,老和尚說了一句「你不要被名聞利養害了」。旁邊的人聽了笑笑而已。為什麼?老生常談,這個話遍融老法師不曉得說過多少遍,大家都聽到耳熟;由於聽得太熟,大家也就沒有在意。蓮池是千里迢迢三步一拜拜過來,這一句話牢牢記在心上。他常常給人說,他一生的成就得力於老和尚這一次的開示:遠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以後他成為一代祖師。聽的人那麼多,為什麼每個人感受不一樣?對於老師的誠敬心不相同。所以這一句話對蓮池大師來說,醍醐灌頂,無上的妙法;對平常這些人,他覺得是老生常談,沒有什麼希奇,很普通的一句話,所以他得不到利益。同樣一句話,有人因這一句話成就了,有人把這一句話沒有放在心上,大意、疏忽了,一生還是搞六道輪迴。這很值得我們反省,很值得我們學習。

  今天我們在華嚴會上,看到善財童子的求學態度,真誠到極處。所以遇到的善知識,對他是真實究竟的開導:你要勤求菩薩道!這裡面含著理論上要透徹的深入,事相上要做得圓圓滿滿,這才是個菩薩;解幫助行,行幫助解,解行相應,相輔相成,一直到無上道。佛在經上常常勉勵我們「深解義趣」,這一句話重要!如何深解?必須要身體力行。你不認真去幹,你能夠體會的、理解的,決定是有限;換句話說,你沒有辦法開悟。這個悟是年年要悟,月月要悟,天天要悟。開悟是沒有止境的,一直到如來究竟的果位,這才是圓滿的大覺。等覺菩薩還是天天在求悟處,何況我們現在在初學。一定要好學、要勤學,把自己所學的決定落實在生活上,你才開得了悟,所學非所用是決定不會開悟的。學了一定要落實、要兌現,這第一句的意思就很深、很圓滿。

  下面是舉幾個例子來說。菩薩道的內涵深廣無際,略舉幾個例子。第一個『菩薩境界』,我們要知道。從哪裡知道?一切經論裡面,尤其是《華嚴經》,菩薩的境界就是我們覺悟的境界。「菩薩」這兩個字是印度梵語音譯,玄奘大師給我們的解釋是「覺有情」,這個解釋得好。「有情」就是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有斷盡,情就是煩惱習氣,我們現在都是帶著煩惱習氣的有情眾生。但是菩薩在上面加一個字「覺」,雖然煩惱習氣沒斷,可是覺悟了,不迷了。由此可知,所謂「菩薩境界」就是你覺悟的境界,這個境界無量無邊。這一句放在此地,好!就是俗話常講的「學無止境」,這一句話真正內涵的意思,就是教給我們學無止境,你決定不可以得少為足,「學得還不錯了,可以不必再學了」,不行,學沒有止境的。

  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是圓教的等覺菩薩,他們還天天在學,每天在十方世界參訪諸佛如來,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他求學;「下化眾生」,他落實、他兌現,他真做到。「下化」就是經上常講的「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來給人看。佛教菩薩修六度,菩薩真幹,每一條都非常認真努力在做,給一切眾生做榜樣。所以他煩惱天天少,智慧天天增長。我們今天學了之後,好像沒有什麼進步,年年月月都一樣,甚至於煩惱天天增長,這個原因是什麼?我們所學的沒有去做。

  譬如,佛教菩薩第一個要布施,我們做了沒有?實在講,我們連「布施」兩個字的意思都沒搞懂,含含糊糊以為布施大概是到寺廟裡添一點香油、捐一點錢,這就叫布施。不是的。還有一些人在寺廟裡燒香、捐錢是有目的來的,什麼目的?聽說佛門講「捨一得萬報」,這個生意想想可以做,「一本萬利」,在佛這裡捐一塊錢,來生我就會得一萬塊,把布施當作投機,當作生意買賣來做。這種學佛的人天天增長貪瞋痴;他不是增長戒定慧,他增長貪瞋痴。連布施的意義都不懂,於是怎麼修布施當然你就更不知道,所以錯解了佛的意思。

  開經偈講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不容易。我們許許多多的學佛人,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太多太多了,所以我們修行功夫不得力。我們沒有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這是我們要警覺的、要覺悟的、要回頭的,要改過自新。所以學佛頭一樁事情,還是得參訪善知識,要把佛法搞清楚、搞明白,然後才知道怎麼過日子。修行就是過日子,就是每天的工作,每天應酬,使我們生活、工作、應酬裡面充滿了智慧,沒有絲毫過失,這就叫菩薩行,菩薩的生活。所以頭一句這裡頭就是給我們說明含藏在裡面學無止境,覺無止境,改過自新無有止境。後面給我們講具體的這些事相。

  『廣博淨行』。「廣」是廣大,「博」是淵博,這兩個字是形容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與「淨」相應。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就想到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一入佛門拜老師,接受三皈。接受三皈就是拜老師,以佛為師、以法為師、以僧為師,叫三皈依。佛法僧稱為三寶,寶是什麼意思?世間得到財寶,你就能夠永遠脫離貧窮,你能過富裕的生活,能夠解決貧苦,這是寶。佛法裡面這個「寶」是什麼意思?幫助你永遠脫離六道十法界。六道十法界苦!不但六道苦,十法界也不快樂。這三樁事情能幫助你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幫助你證得一真法界,所以它是寶。

  可是這三個字代表的意思,你要搞清楚。我們聽到「佛」,立刻就想到佛像,這個不行,這個錯了,不是這個意思。三皈傳授,在學佛人是第一堂課,已經傳了幾千年。我想大概在唐朝時候,傳得久了,傳久了慢慢會變質的,所以愈傳愈訛。我們起步錯了就一步錯到底,哪裡會有成就?所以我讀《六祖壇經》,我是從《壇經》裡面看到的。這是我學佛,我二十幾歲的時候開始接觸佛教的經典,第一部就是《六祖壇經》,而且是丁福保的箋註。當時我有一個同事,看到我對佛理有興趣,他家裡面有一些佛經,他就把這個本子借給我看,我看到非常歡喜。以後也皈依了,也受了在家菩薩戒,跟李炳南老居士學講經,忽然想到六祖大師傳授三皈,跟我們現在不一樣。他傳授三皈,他不是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這個說法;他說的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我看到這幾個字我省悟過來了,才知道佛家傳授三皈是傳授「自性三寶」,以這個為主。

  自性三寶,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決定不能夠分開。覺是自性覺,皈,我們知道是回歸,從哪裡皈?從迷惑顛倒皈,回頭,要依自性覺,這是佛的高明處。佛不是說:你要皈依我。佛不是這個說法,是皈依你的自性覺。我們在《華嚴經》「出現品」裡面讀到,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就是自性覺,如來的德相就是自性正、自性淨,「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個話不是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嗎?你要從妄想執著裡回過頭來,依自性覺、依自性正、依自性淨。所以三寶是你自性裡面的東西,不是外面的,外面去求那就變成外道。外道的意思是指心外求法,你錯了。一入門就把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傳授給我們,決定沒有吝法,真是和盤托出,我們要懂這個意思。於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一切時、一切處點點滴滴,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此地講一個「淨」,這個「淨」字裡面,把覺正都包括在其中了。他為什麼不用廣博覺行、廣博正行?為什麼用「淨」字?因為吉祥雲比丘修淨土,善財來參訪,傳授他淨土法門。所以「覺正淨」,他不用「覺、正」,他用「淨」,與他現在修行這個法門相應。雖然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同中還有不同的地方在。這個意思多深!這個意思多美!

  往下我們就看到,他的傳授是傳他「念佛三昧」。在此地我們附帶略說一下,佛法修行的方法無量無邊,四弘誓願裡面講「法門無量誓願學」,真的是無量無邊,歸納起來講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已經是歸納了,可是走到最後就是三門。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得,走到最後只有三門,好像入到佛的講堂,佛講堂有三個門,隨便從哪個門進來,所得到的都是圓滿的。這三個門就是「覺正淨」三門。走到最後,你到如來境界就是三門。我們看看中國的佛教,他們最後走的是哪個門?禪宗、性宗走的是覺門,覺而不迷;教下,賢首、天台、法相、三論走的是正門,正而不邪;淨土宗、密宗走的是淨門,淨而不染。

  密宗跟淨土宗統統都是修清淨心,淨土宗比密宗容易,密宗難。為什麼?淨土宗對於許許多多的事相遠離,這樣修清淨心當然比較容易。密宗的清淨程度比淨土宗要高太多了,為什麼?它不捨,它不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都不離,在這裡面修到清淨心,真清淨。可是幾個人能修得成功?這就難了。密宗最後的結果兩條路:一個是生天成佛,一個是墮阿鼻地獄,沒有當中的,你做不了佛,你決定墮地獄,我們要清楚、要明瞭。

  我修學佛法,第一個老師是密宗的大德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他是真正善知識,他沒有傳授我密法,他要給我在顯教上奠定根基,這是真正的教學。如果你沒有這個基礎,開始就教你學密,這不是真正善知識。看看你,你的程度不夠。密,像我們現在學校念書一樣,它是博士班,看看你的程度是小學程度,「不要緊,小學程度也可以到博士班來,我馬上博士帽子給你戴上去」,騙人的,這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博士班的時候,看到你小學程度,「不要緊,幫助你提升,念中學,再念大學,念碩士班,再念博士班」,一步一步把你拉上來,這是真善知識。我懂得這個道理,這是我的老師告訴我的。

  有一年,那個時候我們的生活非常辛苦,剛剛出家沒有人供養,生活非常清苦。我住在台灣桃園大溪,住在一個破廟,那個廟裡頭沒有人住。我們有四個人,一同住在那個廟裡頭。靠什麼生活?大溪有個關帝廟,那一邊還有一些在家信徒,每一個星期請我去講兩次經,講經的時候大家有一點供養,靠這個來維持生活。可是距離我們那邊不遠,有個密宗的道場,屈文六上師在那裡傳法。知道我們幾個人是真正肯修行的人,他也很歡喜,派人來給我們商量,要我們皈依他,條件是每個人一個月供養我們三百塊錢,我們生活費用就解決了,可以過得很舒服了。我們廟裡幾個人大家開會商量,來找到我,我想了一想告訴他,我說:如果他是真正善知識,我們三步一拜拜到他面前,他一腳把我們踢到門外,不收我們,理都不理我們,這是真善知識。為什麼?我們不夠資格,真的不夠資格。現在他來找我們,還一個月給我們三百塊錢來買我們。我就跟家裡人說:我們只值三百塊錢?三百塊錢賣身投靠,成什麼話!我這一說大家也不好意思了,就算了。這是真話。所以我就知道屈上師的密不高明,比不上我們章嘉大師。

  密是修清淨心,它是不離開境界修的,淨土宗是離開。譬如,中國淨宗修行人生活過得很清苦,絕不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密宗則不然,密宗是高級的享受,那個金銀珠寶堆積如山,真的在那裡享受,物質生活是極盡奢侈豪華。飲食,他們不像我們吃素食,他們跟在家人一樣,葷腥一樣照吃,美其名吃牠是度牠。你真有本事度牠,行!你沒有本事,可不行!

  梁武帝寶誌公的時代,四川成都有一位寶香禪師,這個在史傳上都有記載的,修行好!但是沒有法緣,別人不肯親近他,不肯跟他學。有一個時期,四川有個信徒來看寶誌公,寶誌公就問他:你們四川的香貴不貴?來的人說:我們四川的香很賤,很便宜,不值錢。寶誌公聽了之後:很賤,就應當走了。那個人也不知道,以為寶誌公叫他走,他就告辭了。回到四川,見到寶香禪師,寶香禪師問:你見到寶誌公,寶誌公跟你說些什麼?他就把這個話學一學,都說了,寶香明白了。他問香貴賤,就是問寶香禪師在你們四川人信徒當中,有沒有對他尊敬?大家對他不尊敬。不尊敬,該走了,不要再留在世間了,這是寶誌公把這個訊息告訴寶香禪師。

  於是寶香禪師就開戒了,請這些信徒們來吃飯。信徒們不吃素,今天老和尚請你們不是吃齋,吃葷的。於是大家都來了,都很高興:今天老和尚怎麼開戒了、開齋了?老和尚預先在廟門口挖了很大的一個坑,裡面放水,像做一個放生池一樣。吃完之後,他到這個池邊上統統吐出了,吃的魚都是活的,在水裡面游來游去;吃的雞吐出來之後都是活的,到處亂飛亂跳。於是大家嚇呆了,才知道老和尚不是凡人,顯神通給大家看。顯完之後,老和尚打坐盤腿,坐化了、走了。寶誌公叫他走,他真的就走了。人家有這種本事才行,那才真叫吃牠是度牠。你們吃牠能度得了牠嗎?你們吃牠是被牠度了。不是你度牠,是牠度你,牠把你度到三惡道去了,所以一定要清楚、要明瞭。

  不僅是顯宗重視戒律,密宗更重視戒律,密宗的持戒跟顯宗不一樣。顯宗持戒像小乘戒,完全是事相;大乘戒比小乘戒就難持,論心不論事,起心動念你就破戒了,一個惡念不能生。但是大乘菩薩慈悲,為了幫助一切眾生,遠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做出樣子給大家看。密宗跟在家人的生活方式完全融成一片,你看不出來,那是最高的修行方法,所以在這個時代沒有了。黃念祖老居士他是密宗的上師,他說得很好:在現前這個時代中,學密、學禪一個成就都沒有,只有念佛求生淨土。所以菩薩在此地說「廣博淨行」,這四個字意思很深很深,我們一定要細心去體會。

  『出現神變』。「出」是生起的意思,出生;「現」是示現,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現在的話說表演給大家看。而這種表演是生活、是工作,不是舞台的表演,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工作裡面,做出一個好的榜樣。

  「神變」,什麼叫做神?我們要把這個字認識清楚。因為中國現在都在講「無神論」,我們講經,我們寫的這些文字,提到鬼神,中國人看起來都很不順眼,這還是屬於一種誤會。所以先要把這個「神」字,這個字的意思搞清楚。這個字左面是個「示」,示現的示,右面是個「申」,這是會意的字。「示」是什麼意思?示,上面兩橫,我們現在寫的一點一橫;篆字它是兩橫,上面一橫短,下面一橫長,這是古時候的「上」字。古時候的上下都是兩橫,上面短下面長,這是「上」字;上面長下面短,就是「下」字。「二」也是兩畫,二是兩畫一樣長;一樣長這是二,數目字裡頭的二。所以這是個「上」字,上是指什麼?上天。下面這有三畫,垂下來的三畫,所以寫篆字的時候是最容易體會到,這個三畫是表現象,意思就是上天的垂象。要用現代的話怎麼說?自然現象,這個「示」就是講的自然現象。右面這個「申」,申是通達沒有障礙。合起來,「神」是什麼意思?對於自然現象,你能夠明瞭通達沒有障礙,這叫神。神是這個意思,你要把這個字搞清楚。所以在此地這兩個字的意思,「神」是通達自然現象,自然現象裡面包括人物事,一切人物事,統統包括在其中,你能夠明瞭;「變」是變化,你明瞭你才能應付得了,而應付這一切人事物,不是呆板的,佛是教我們講求變化的。

  佛在《金剛經》上講得多清楚,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佛說法多麼活潑,多麼的生動,千變萬化,拿我們世俗人常說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說人話,人歡喜;說鬼話,鬼歡喜。所以我常說,釋迦牟尼佛是個什麼樣的人物?用現代的話來講,他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真的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你就要懂得神變;神就是通達,變就是知道,我們在什麼場合、什麼狀況之下,我們應該怎樣做法,應該怎樣說法。

  這兩年當中,我住在新加坡的時間比較長,新加坡有九個宗教,我跟他們都往來。這九個宗教裡面,所接觸的這些人物,有印度人、有馬來人、有西方人,也有我們華人;種族不相同,文化不一樣,生活方式也不相同,禮節差別更大,宗教信仰不相同。我跟他們往來,每一個人對我都很歡喜。到哪一個宗教、哪一個族群,我們就要學他們的禮節,學他們的生活方式,他看到歡喜。如果我們學佛都按照佛教的規矩一成不變,行不通!人家當然排斥你,當然不願意跟你接觸。所以我們要懂得、要明瞭,要知道怎樣去應變,如何能夠把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團結起來,互相尊重,互助合作,社會就安定了,世界就和平了。這是佛法裡面講的普度眾生,都在「出現神變」這一句裡頭。也就是中國人常常講的「通權達變」,通權是指「神」,達變是指「變」,這樣事情才能辦得通,這是高度智慧的應用,圓滿德行的落實。

  你要說世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族群?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宗教?是諸佛如來「出現神變」。你懂這句話嗎?經上常講,諸佛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大家都念過《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可以現佛身。佛身尚且能現,那什麼身不能現?然後我們就聯想到,應以基督身得度者,他就現基督身而為說法。基督是誰?觀世音菩薩。應以阿訇身得度者,即現阿訇身而為說法。於是我一下就明白過來了,所有的宗教全是佛教,所有宗教裡面奉祀的神明、天使,都是諸佛菩薩的化身。於是我走進他們的教堂,見到他們所供奉的神像,他們所供奉的經典,我就合掌磕頭禮拜了。他們的信徒看到非常驚訝:你看,這個法師拜我們的神!他不知道我是拜佛,我是拜如來,那是如來的化身,是一不是二。眾生根性不相同,佛不是用一個方法度化眾生,所以在我們眼睛裡面看,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全是諸佛如來化身變現的,是一不是二。我們沒有分別,我們用真誠清淨平等心跟他們交往,我們把他都看作是佛菩薩的化現。

  我們有理論依據,這些道理都在《華嚴經》上,你要把這部經念懂了、明白了,稍稍有一點契入了,你在這個世間還有分別妄想執著,那我可以老實告訴你,你完全不懂,你對於佛法大義一竅不通。佛教導我們離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離開了,這個世間是什麼?這個世間就是一真法界。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那是我們自己的事情,自分上的事情。實際上與一切境緣,蕅益大師說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都是清淨平等的,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是我們自己心裡面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好像戴了一個有色眼鏡,到外面看的時候,顏色都變了。其實外面的顏色變了沒有?沒有變。你戴紅的眼鏡,看到外面一片紅的,其實外面決定沒有紅,是你自己眼鏡紅;戴上綠眼鏡,看到外頭都是綠的。外面境界與你的心境絲毫沒有干涉,這個道理法相唯識經論裡面講得多,講得透徹。

  這經裡面的幾句,前後都有淺深層次不能顛倒的,必須有「廣博淨行」,你才有能力「出現神變」。你心不清淨,你就沒有辦法,你很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不容易應付這些人事物,應付到恰到好處,你做不到。這是我們今天講圓滿的智慧,高度的藝術。生活是藝術,工作也是藝術,處事待人接物、應酬都是高度的藝術,豐富我們的生活,這是菩薩行,菩薩的生活。

  『示現廣大諸解脫門』,這句更重要了。我們做「廣博淨行,出現神變」,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沒有一樣不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就在這一句,要「示現廣大諸解脫門」。「諸」是多,繁多。「解脫」,解是解開。我們念去聲,不念解(ㄐ一ㄝˇ),念解(ㄒ一ㄝˋ),動詞;念解(ㄐ一ㄝˇ)是名詞,念解(ㄒ一ㄝˋ)是動詞。把它解除、解開,解開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煩惱,把你的煩惱解除。脫是什麼?脫苦,你生活裡面種種苦難就脫離,脫離你就快樂,就自在。所以「脫」是從果上講的,「解」是從因上說的,必須把苦的因解除,苦的果自然就脫離,這叫「解脫」。「門」是比喻,就是方法、門道,你要幫助一切眾生,以種種方便讓他明瞭,讓他覺悟解脫苦難的門徑、方法。世間人的苦難太多太多了,說不盡,所以加一個「諸」字。怎麼個幫助法?這個方法非常高明,用「示現」。示現就是表演給他看,真正做給他看。世間人所謂「現身說法」,不必用言語,做給他看。

  世間人有很多很苦的,現在在這個社會,我們知道世界上還有許多落後的地區非常貧窮,衣食不足,活在飢餓的邊緣之中,真正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我們知道了要幫助他,要給他送吃的、送穿的,解決他現前燃眉之急。這種方法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所謂「救急不救貧」。他為什麼會有這樣惡劣的遭遇?他不知道,我們知道,過去生中沒有種善根,沒有修善根。這是大家都必須曉得,世出世法說穿了,就是業因果報,種善因得善果。種不善的因要想得善果,哪有這個道理?他們不曉得,我們曉得,但是我們也不能這樣說他,說他傷他的自尊心,這是很不人道的。必須有善巧方便,先幫助他生活能夠安定下來,然後教他。教他要覺悟,教他了解事實真相。

  事實真相就是因緣果報。你為什麼會得財富?因為你過去生中修財布施。佛在經上常說的,你財布施布施得愈多,你這一生的財富也就愈大,諺語裡所說「命裡所有的」,不是說你有本事賺得來的,沒有這個道理!比你有本事的人多得多,為什麼人家賺不來?命裡頭沒有,一絲毫都不能夠強求。現在人認為:我有本事,我所有的錢是我賺來的。這是完全不懂得事實真相。甚至於還有人用不正常的手段欺騙賺來的,把別人的錢騙來,哪裡曉得騙來的還是自己命裡有的,你說冤不冤枉?你不去騙別人,不去用這一些不正當的手段,規規矩矩做你自己的事業,你還是會得到,也許得到比較慢一點;你用不正當的手段,可以快一點得到,全是自己命裡有的。快一點得到快一點花光;花光了,那就要死,早一天死,不就是這種後果嗎?為什麼不把你的福報放在晚年去享?懂得這個道理的人現在愈來愈少,完全用這些不正當的手段,還是命裡有的,真叫冤枉!古人講的「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你要想得財富,你就盡量去修財布施,你就能得到。命裡頭沒有財富,那就心裡想到,過去生中沒修。現在修行不行?行,現在修來得及,果然能夠發心修個十年,果報就現前了。諸位念《了凡四訓》不就明瞭了嗎?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教他這一套方法,他依教奉行,開始發願做三千樁好事,十年做成功了,果報果然現前了;然後又發心做三千樁好事,不到三年就圓滿了;最後發心做一萬樁好事,不到幾個月就圓滿了。愈做愈順利,智慧福德愈來愈增長,這是很好的例子。袁了凡先生寫出來留傳給後世,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沒有寫出來的,不曉得有多少人。雲谷禪師教他這一套,全是佛在經上所說的。

  所以我們想開智慧,你就要修法布施;你要想得健康長壽,你就要修無畏布施。這是世間人所希求的: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佛教給我們這三種果報的因是什麼,只要你肯認真修因,這三種果報你一定得到。這都是諸解脫門裡頭的一個例子,解除我們物質生活貧窮之苦,解除我們文化的貧乏之苦(沒有智慧這也很苦),解除我們身體不健康多病的一種痛苦,佛都有方法。你對這個方法沒有透徹的搞清楚,沒有真正通達,所以你不肯去做。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如教奉行,這個果報一定得到,而且感應的速度非常快。

  身體健康許許多多人關心,怎麼解決?找醫生,仰賴藥物。實在說現在的醫生有道德的不多,現在的藥物假藥很多,往往不看醫生還好,不吃藥還沒事,一看醫生、一吃藥,這個病加重,到後來沒有法子救自己,方法錯了。佛教導我們,我們不相信,我們要去信這一切人所傳說的,你能怪誰?佛教給我們的這個方法高明。首先我們要明瞭,佛給我們說一個人在世間會生病,病怎麼產生的?原因當然非常多,歸納不外乎三大類。第一類是你飲食生活不留意,所謂「病從口入」。你吃的東西不乾淨,不容易消化;天氣冷了,不知道穿衣服,感受風寒。這是生理上的病,你的病從這兒來的。你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多加留意飲食衛生,吃的東西要知道分量,不能夠過飽,吃飽決定不是好事情,要懂得節食,這個生理上的病你就可以免除了。

  第二類是冤業病。我們常常聽到冤鬼附身,那是過去今生的冤家債主找到身上來了,這個事情很麻煩,這是醫生醫藥沒有法子治的。《慈悲三昧水懺》裡面,悟達國師得人面瘡,就是屬於這一類。這一類要求調解,《慈悲三昧水懺》是調解,兩方面勸告,如果他明白、覺悟了,這個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糾纏,苦事情!不應該的;明白了,「好,算了,過去的事情算了,以後不必追究了」,這個冤親債主離開,你的病就好了。這要調解,這是一類。

  第三類是宿業病。這個就麻煩,你造作的罪業所感得的病,這個病既不是生理上的,又不是冤親債主,這種病很不容易治。你做超度調解,無濟於事,你找醫生吃藥也治不好,這個病可麻煩了。還是有救,佛教給我們什麼方法?懺悔。真正懺悔,改過自新,斷惡修善,行!這個病就能好,佛知道一切眾生病從哪裡來的。真正懺悔,從哪裡懺?凡是得這些病的人,你仔細去觀察,你調查一下,決定是自私自利、貪瞋痴慢,一定是這種心理。所以懺悔從哪裡懺?把自私自利的心斷掉。過去起心動念、一切作為都是為自己的利益,現在從今天起,起心動念、所有造作,都是利益社會,利益一切眾生,不再為自己想了,這叫真懺悔。以往自己天天起貪瞋痴慢,現在把貪瞋痴慢統統放下,心裡面充滿了慈悲智慧,你的宿業病很快就轉過來了,它真有辦法。

  因此我們曉得,世間所有疾病的根源是什麼東西?貪瞋痴慢,佛說這叫三毒。這個毒是什麼?就是今天所講的病毒。你內心裡頭有這三種病毒,這個病毒很重、很深;外面有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的誘惑,那是外緣。裡頭有病根,外頭又有誘惑,你的病就發作了,就是這麼來的。

  我們裡面把貪瞋痴拔掉,佛教菩薩六個方法,就是六波羅蜜。布施度慳貪,忍辱度瞋恚,般若度愚痴;貪瞋痴三毒煩惱,佛用這三個方法幫助我們解脫。所以菩薩行菩薩道,如果總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布施。你們看看六波羅蜜,布施裡頭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屬於法布施。所以六波羅蜜再一歸納,只有一條「布施波羅蜜」而已!布施就是教我們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全心全力為社會、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身體活在世間不是為自己,為眾生的。眾生有福,這個身體健康,好為大家服務;眾生沒有福,自己很清楚,就可以走了。就像寶香禪師一樣,走得很自在,走得很瀟灑,來去自由,一絲毫障礙都沒有。

  這是「示現廣大諸解脫門」,這是隨便舉幾個例子,都要靠我們真的肯學,真的去做。然後那個福報自然會來,來的時候不能享受,一享受又中了貪瞋痴,病毒又起來了,所以福報現前不可以享受。佛家這個術語意義都很深,「捨得」,捨是布施,你肯捨,一定就會得到;捨得愈多,得的愈多。得到之後怎麼樣?捨得,把你那個得的也要捨掉,你就真聰明了。如果你施,施後就得,得了再不肯施,貪瞋痴又起來了,你就又墮落,又陷入三途。得的也要捨,得的多,多施;得的少,少施,所得到的統統捨掉,你就得大自在。所以諸位要曉得,財、法都不可以積,都要捨。財施的意思懂了,法施的意思?法要教導別人,為別人做種種示現,做種種榜樣,這是法。種種示現也是屬於布施,內財布施是我做給你看,表演給你看,屬於內財布施。這個地方都是教給我們一個原理原則。底下一句。

  『示現世間種種作業』。這就落實了。前面「廣博淨行,出現神變,示現廣大諸解脫門」,如何落實?落實就是「世間種種作業」。作是什麼?造作。業是造作的結果。你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事的結局就叫做業。業是因,遇到緣,它就結果。善的事業得福報,惡的事業得災凶,這是一定的道理。世出世間一切事理的真相,就是落實在世間種種作業。我們在生活上去表現,應當過什麼樣的生活?菩薩不為自己,為眾生,所以生活也要為眾生。眾生如果過得很奢侈,菩薩一定示現得很節儉,讓眾生好好看看,反省反省,我們生活應該怎麼過法,菩薩總是給眾生做一個好榜樣。眾生貪圖世間一切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菩薩示現一定是遠離名聞利養,遠離五欲六塵,過一種清淨自在的生活,給你做個對比,讓你自己觀察,讓你自己覺悟,你看看哪一種生活快樂?

  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們世間人天天大概是決定免不了要看電視,要看報紙,要看雜誌,還要聽廣播音樂,天天幹這些。這些結果怎麼樣?腦子裡頭胡思亂想,亂七八糟的東西太多了,精神意志不集中。說得不好聽,一天到晚頭昏腦脹,搞的是這些。菩薩示現時,決定是不看報紙,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不接受這個,心地清淨,天下太平。你們天天看這個東西,「這個天下糟糕,好多災難」。沒有接觸的人,問你:今天天下如何?沒事,很好,太平。天天過太平生活。你們天天接觸的東西,你們過的是亂世生活,你們生活在五濁惡世。菩薩生活在清淨國土,清淨國土跟五濁惡世沒有離開,兩種生活就不一樣。世間人看人,人人都是壞人,這個世間沒有一個是好人,所以自己生活在這個世間也感覺得很恐慌,身心都不安穩。菩薩心目當中,看世間人個個都是好人,心安理得。他以好心待人,以真誠心待人;別人欺騙他,陷害他,他還是以真誠慈悲愛心待人,永遠不變。他過的是什麼生活?菩薩的生活。凡夫過的是什麼生活?三惡道的生活,餓鬼、地獄、畜生的生活。

  你們看看今天的社會,不是人的生活。半個世紀以前,我們在這個社會上,抗戰時期還能看到人的生活,人跟人講信用,人跟人講道義,人與人真誠,互相幫助。縱然不相識,我們在外面旅行遇到困難的時候,當地的人就非常熱誠來接待照顧。現在沒有了,現在你要在馬路上遇到困難的時候,譬如中暑躺在地上,沒有人理你。半個世紀以前,要是看到你有困難,就有許多人來幫助你,來扶持你,來安慰你。現在沒有了,什麼原因?原因當然很多,最重要的是聖賢教育。我這個年齡,還沾到一點聖賢教育的邊緣。大概四十、五十歲的人,邊緣都沾不到了。今天社會變成這個樣子,怎麼能怪他?但是這個社會這樣演變下去之後,後來到底會有什麼結果?那就是今天舉世人心惶惶的世界末日。

  這個末日到底有沒有?基督教《聖經》裡面講世界末日,伊斯蘭教《古蘭經》裡面講世界末日,現在世間有許多人很忌諱講世界末日,又恐怖世界末日,心裡面產生矛盾,不安不平。我遇到許多人來問我:法師,你對世界末日怎麼看法?我告訴他:現在不就是世界末日嗎?他就愣住了:怎麼叫世界末日?人與人都講究利害,沒有道義了,這就叫世界末日,我是這麼個解釋。有利就是朋友,可以往來;沒有利就對立了,就是敵人。這在佛法裡面講,這是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這不是人法界。人法界佛講得很清楚,人人都能夠修行五戒十善,這是人法界。儒家裡面講人人都懂得,都真正認真學習五倫五常八德,那是人法界。佛經上講真正發大菩提心,捨己為人,為一切眾生服務,那是菩薩法界、阿羅漢法界,絲毫迷信都沒有。

  所以佛的學生,四眾弟子,在家出家,我們自己想想是不是真的學佛?是不是真的皈依?真的是佛菩薩的學生?那你就得學佛菩薩,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他對我不好,我對他更好,要感化他,把世間惡人變成好人,壞事變成好事。絕對不是說這個人不好,我們就不要他、開除他,這個不可以的,這不是教育。怎麼樣把不善變成善,把他迷惑變成覺悟,這才是教育,愛的教育,慈悲的教育,這是佛法。

  你現在學佛了,首先回到家裡,你如何幫助你一家人?你是你一家人裡頭最好的榜樣,你的家庭是你這一條街鄰里最好的榜樣,家庭的好榜樣。那我們今天念的這幾句,你都落實了,都兌現了。你不可以說,我家裡人都不善,都不學佛。就是因為你家裡人不善、不學佛,你學佛才要度他。你要「出現神變」,你要有「廣博淨行」,你才能度他,你才能幫助他。字字句句學了馬上就用得上,真的是學以致用,幫助家人,改變他們錯誤的想法,改變他錯誤的看法。

  譬如,現在很多人覺得這個社會充滿了罪惡,人與人之間都沒有誠意往來,人都騙人,只看誰騙得高明,這個觀念錯誤。我們要勸人,特別是勸家人,我們要以真誠心、清淨心待人接物。人家說:你這樣做,你是傻瓜!你要給他辯白:這樣做才是聰明,隨波逐流的那個人才是傻瓜。我們決定不是傻瓜。我們是傻瓜,那佛菩薩不都是變成傻瓜了?傻瓜怎麼能成佛菩薩?我們隨順佛陀的教誨,決定是聰明的,決定是智慧的;違背聖賢的教誨,必定有苦難。要把理事都要講得清楚,講得明白,自己做好樣子給他看,久而久之他會感動,他就回頭,你一家就得度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