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德圓滿愛敬林神章  (第十二集)  198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3-0012

  請掀開經本九百零四頁第一行,偈頌裡面的第七首。

  【法身清淨心無著。普詣十方無量土。一切佛力靡不成。此難思者受生藏。】

  這是第七受生藏菩薩。什麼叫做『法身』?佛法裡面常講佛有三身,實在講佛有三身,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三身。「法身」是本體,是真正的身。我們這個宇宙從哪裡來的?一切萬法從哪裡來的?能生宇宙萬法的這個叫法身。現在在哲學裡面的名詞叫做本體,哲學裡面講本體論,探討宇宙萬法的本體,我們佛法裡面就稱之為法身。所以法就是指一切萬法,身就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像我們現前的身體,佛經裡面說四大五蘊聚集現的身相。四大是講的物質,經上講四大的名稱叫地水火風,這四大。接著佛說這四大,是講基本物質的四種特性,基本的物質一定具備了這四種特性。

  我們今天科學家發現的,所謂講原子、電子、核子、中子,發現的基本物質,這基本物質它是個物質,它是個體。地就是體的意思,就是它是固體,我們就叫它做地;它有溫度,所以溫度就叫火大;它還有濕度,這個濕度就是水大。現在科學裡面不叫地水火風,叫帶電,確實觀察到它有溫度,它有濕度。風大是說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所以風是動的,不動就沒有風。這個基本的物質,它是動態的,它不是靜態的,這是宇宙一切萬法的本體。我們動物的身體是這個東西聚集的,植物、礦物也是它聚集的,除了這個東西之外,更沒有一法。佛法如此說,現在科學家也證實確實是如此,這是講物質。

  除了物質之外,在動物界裡面還有精神的現象,我們也稱之為心理的現象。心理,佛就講有受想行識,所以這合起來叫五蘊。受想行識都是心理的現象,這裡面受想行是心理的作用,識是心之本體。但是這個體是個真妄和合之體,如果是純真無妄,就不叫做識,那就叫做本性,或者叫真心,真心本性,真心本性就是法身。名稱查查佛經總有幾十個之多,它的名稱很多,所說的都是一樁事情。同樣一樁事情,佛說種種名稱,用意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曉得是這樁事情,怎麼說都可以,不要執著在名相上。不但名不要執著,相也不要執著,為什麼?因為相不是固定的,時時刻刻在變化,因此,你就不能執著它。你才執著它那個相又變化,像我們這個人,人是有生老病死有這些變化,人之老,老不是突然之間老的,一年比一年老,一個月比一個月老,一天比一天老,一剎那比一剎那老,他是這樣變化的,所以他永遠不會停止在那個地方。所以我們這身體,現在也明白,我們身體這個細胞,細胞就是地水火風,就是四大,新陳代謝剎那剎那在變化;換句話說,你執著這個身形也錯了,它新陳代謝。所以名相都不可以執著,這顯示出法身是我們的本體。

  所以菩薩證得了清淨法身,也就是菩薩真正徹底了解宇宙萬有的本體,就叫做證得清淨法身。證得跟不證得有什麼兩樣?的確是兩樣,而且是有很大的差別。證得清淨法身,給諸位說,你從此以後永遠沒有煩惱,不但沒有煩惱,你也沒有生死,也沒有輪迴,這個好。沒有證得清淨法身,依然脫離不了生死輪迴,這個事情很麻煩。什麼人證得?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沒有證得,所以他雖然超越三界,三界之內六道生死輪迴沒有了,三界之外還有變易生死他沒有辦法擺脫。何況他還有隔陰之迷,還有退轉,這就是他因為沒有證得清淨法身的緣故。證得清淨法身最低的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的初地菩薩,這樣高的地位才能夠證得。證得這個法身之後必定是我執沒有了,決定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

  不執著這身是我,那這是算什麼?我給諸位說,觀念變了,這身是什麼?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是我所有的。像這本書一樣,這本書,這書是我的,我所有的。到那個時候把我們身體看作一種物質一樣,這是我所有的,我受用的、我享受的、我所用的,而不會再執著這個身就是我,他徹底明瞭,所以我執破了。不但我執破了,法執也破了,對一切萬法他也不執著,單單如果講破我執,阿羅漢就破了,阿羅漢他這個身體是我所有的,他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是自己所有的,就跟衣服一樣,衣服我所有的,身也是我所有的,所以他的見思煩惱沒有了。破法執,法就是我所有的也不是真的,也不是真實的,也是暫時的。所以他沒有一種堅固的執著,這是真實的心開意解。不但見思、塵沙煩惱沒有了,無明煩惱也漸漸薄了,真實智慧現前。

  所以它底下這句,『法身清淨心無著』,就是執著。如果我們心有執著,諸位要記住,你修得再好也見不到清淨法身,你沒有辦法證得。必須我法二種執著都破了,清淨法身就現前,清淨法身現前,必然像佛一樣的清淨、平等、慈悲。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想測驗自己功夫到什麼程度,從哪地方去測驗?就從清淨、平等、慈悲。我們反省一下,想一想我們的心,學佛以後跟沒有學佛以前比較一下,是不是比從前清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是不是比從前平等一些?從這個地方測驗,就曉得自己的功夫,自己修學到底有沒有成績,有沒有成就。而不是在什麼?神通感應,不在這上。如果這學佛天天見神、見鬼、見菩薩、見佛,這個人就快要得精神病,那個成就不好。為什麼?他的成就果報,沒死之前他的果報在精神病院,死了以後墮到三途去了,這是學佛最大的忌諱。

  可是我們學佛當中,萬一有見到這些事怎麼辦?給諸位說不要理他,不要理他,見個一次、二次他就沒有,他就不來。如果見到這個,你生歡喜心:我的功夫不錯,你看你們都沒有見到,我見到了。這就不好,這就著魔了,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現在佛菩薩很少到世間來,妖魔鬼怪變現佛菩薩的樣子來騙你,你見了以為他是佛、以為他是菩薩,結果統統上當,這個要記住。所以神通感應不是成就,自己心地清淨、平等、慈悲,這是成就。我心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年比一年清淨,煩惱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一天比一天快樂,這是成就,所以法喜充滿,快樂,這是真實的成就。諸位要記住,你看這心清淨、心無著很重要。

  一切法裡面不要過分的去計較,無論從事哪種行業,我們盡心盡力去做,這就是非常好的。譬如做生意,今年是賺錢、是虧錢這無所謂,絕對不是說,我學了佛我做生意一定要賺錢,佛並沒有開保險公司保你賺錢,沒有。佛是保證你清淨、平等、慈悲,沒有保證你升官發財,沒有保證你賺錢。佛保證你一生快快樂樂,這是真的。我們這一生當中,我們所謂是富貴窮通那是命裡註定,有,不值得歡喜;沒有,不必苦惱,你心就自在。得失的念頭要把它拋棄開,我們心才清淨。所以盡量不執著,第一個不執著得失,你的煩惱就去了一大半。眾生的煩惱,我覺得百分之八十是堅固執著在得失上,得到就歡喜,失掉就苦惱,這是很大的過失。要曉得我們今天一切得失是你命裡註定的,是你前生所修的。你前生有財布施,你這一生你的財富就不缺乏,財富就多,你前面種的因。你前生法布施的多,你這一生就聰明智慧;你前一生是無畏布施多,你這一生就健康長壽。什麼樣的因結什麼樣的果報,這是一定的道理,這是真理,誰也沒有法子推翻它。

  學佛的人明白這個道理,縱然我過去生裡沒有種這個因,在現在種因還來得及。如果現在種的這個因非常之強而有力,我們這一生就能夠得到果報,所以就是改造自己的命運。命運固然是一定的,但是能改,不是不能改。像了凡居士,這《了凡四訓》裡頭那就是命運改過來,我們要想得富貴,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你要修三種布施。不過我要告訴諸位,修三種布施還得要你有福報,你得有的福氣。你要沒有福氣去種因,假如你這種子種在石頭上不會生長,結不出果來,不但果結不出來,連種子都會爛掉。所以你要有福氣,你那個種子就種在很肥沃的土地上去,那個長得就好了,所以修福也是有福的人才能修福。沒福的人往往他那個福報就種到石頭上去,種到沙漠裡面去了,永遠不會生根發芽,那個很可惜。

  所以你就得辨別,現代這個社會就以佛門來說,佛門有真的佛法、有假的,如果你把假的當作真的,這搞錯了。諸位要讀讀《楞嚴經》就曉得,《楞嚴經》上,佛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邪師從哪裡來的?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魔王波旬來看釋迦牟尼佛,就對釋迦牟尼佛說,他說我要破壞你的佛法。佛就說我法真實,沒有人能夠破壞得了。魔王就說到你末法時期的時候,我叫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出家,披上你的袈裟破壞你的佛法。佛聽了之後流眼淚,這個手段是什麼?滲透,用滲透的手法。正法、像法他不容易滲透,末法時期因為大家不重視教理,心不向道,每個人懷著什麼?所謂說是僥倖的心理,都希望一個不勞而獲,存這樣的心理,那魔就來了,魔就得其便了。所以他也出家,也受戒,也披上袈裟,給你們講經說法,經本沒錯,是佛的經本,講出來的都是魔說,不是佛說,拿著經本講邪道。其餘的用其他種種的手法,看起來是佛門出家的法師,所講的絕對不是正法。這個樣子你要到那裡去布施、供養,去修福,你那個種子就種到石頭上去,種到沙漠上去了。

  如何選擇這個很難,我沒辦法教你,我要教你,那魔子魔孫都要攻擊我,都要罵我,我不能教你,只有你很冷靜用智慧去觀察,你去選擇。不過我講經這麼多年,我教人修福,通常只教人做三樁事情,印佛經來布施,這個決定沒錯,決定不會錯的。經本,看看《大藏經》裡面有的,大概這個經不假,我們可以流通。第二種放生,第三種救濟病苦,我們親自去救濟,看到真正是病苦之人,我們去幫助他。我想這樣去做,這必定是真正的福田,不會把這個種子下錯了地方。如果我們今天拿錢出來蓋廟,我覺得這個未必可靠,廟蓋好了,這廟裡不講經、不弘法,天天在搞名聞利養、在搞鬥爭,爭奪廟產,你那個種子就種錯了地方。這是提供諸位一點的參考,一定要求清淨心,要求智慧心,來修你的三種布施。

  這位菩薩因為心地清淨,離開我法二執,所以他的德能就廣大,他的智慧德能統統顯示出來了。『普詣十方無量土』,他有六種神通,神通廣大差不多跟佛相等。怎麼曉得?因為他能夠普遍到達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這個神通非常廣大,不可思議,與佛就很接近。『一切佛力靡不成』,這「一切佛力」就是說的佛有十種特殊的能力,有十八種不共法、四無畏。他菩薩也成就了,這是深位的菩薩,他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與佛差不多相等,有這樣的能力。『此難思者受生藏』,這是第七位受生藏的菩薩。第八首說:

  【入深智海得自在。住三昧海咸究竟。觀一切智方便門。此實智者受生藏。】

  他這十藏菩薩是後面一定是勝過前面的。這位菩薩入甚深智慧,『海』是比喻,比喻廣大的意思。這個智慧不但深,而且廣,所以他得了大自在。像《心經》上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這句話的註解。我們拿《心經》上這段經文來註解這句,非常的恰當。由此我們能夠體會到,智慧從哪裡來?智慧要從觀來,要從修觀而來的這是智慧。禪家所講的觀照,觀照般若,什麼叫做觀照?淺而言之,這個觀照還是用第六識;換句話說,我們人人都能修。觀是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不用分別、不用執著、沒有妄想,這是叫觀。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我們如果用識,那你就不自在。用識是什麼?第六識是分別,你用分別心;第七識是執著;第八識是落印象。你這裡面就有苦樂憂喜捨,你就有這些東西,你有苦樂憂喜捨怎麼會自在?你就不自在。所以你要會用觀,就是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我在境界裡不分別、不執著、不打妄想,你看心多清淨!你就得自在了。所以修行人修什麼?就修這個。

  換句話說,修行就是改變心理,對於宇宙人生改變我們的看法,所謂是人生觀、宇宙觀,改變我們的人生宇宙的觀念,這個叫修行。只有一切不分別、不執著、不打妄想,你才能看到宇宙人生的真實一面,這是修行人的初步功夫,叫觀照,觀照般若。照這個意思很好,直接映到自己印象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水,水在平靜的時候沒有波浪,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叫照,這觀照。觀照的功夫深了,所以觀照的功夫能夠把你所有的妄念伏住,你雖有煩惱,煩惱沒有斷,但是煩惱不起作用。觀照功夫要深了,就變成禪定,就得定,那就進入第二個階段叫什麼?叫照住,照住就是禪定。所以禪家用功,給諸位說,第一個境界是容易得到的,就是觀照的時候,伏煩惱容易得到的,一般真正用功的人,都可以得到。

  但是,照住就不太容易,照住就是得禪定,那就是相當深的禪定。譬如人家說禪坐,能夠坐上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一個月、兩個月不出定,這我們看了很稀奇,這個人了不起。實際上他的功夫在第二個階段,就是照住。照住這個能力,依然不能出三界,果報在哪裡?在四禪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在四禪天,不能出三界。功夫再深一點,叫四空天,四禪、四空,超越不去。必須功夫再往上提升一層照見,照見就行了。照見是什麼?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超越三界,禪家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樣的人少了,那非常的稀有。這是禪家最高的成就,要到這個成就。禪家講這三種功夫,我們聽了之後難,實實在在之難,我們今天說老實話,第一關就做不到,照住、照見那就別想了。

  如何能夠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輪迴?我們換個方法,用念佛的方法。行不行?行。念佛方法的層次,跟參禪的層次是一樣的。念佛也有三個層次,第一個階段叫功夫成片,等於禪宗裡的觀照;第二個層次叫事一心不亂,等於禪宗裡面的照住;第三個層次叫理一心不亂,等於它的照見,可是那個結果不相同。結果,禪宗必須到第三個層次才有結果,才得自在;淨土宗第一個層次就得自在了,這是不可思議。只要你能夠念到功夫成片,相當於禪家觀照的功夫,你就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一往生那就更不可思議,為什麼?一往生,我們現在正在講《無量壽經》,這一週正好講到《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是《無量壽經》裡面最重要的一段。我們從四十八願裡面明瞭,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相當於什麼身分?七地菩薩的身分。

  《彌陀經》上給我們說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阿鞞跋致,沒錯。《無量壽經》講得更詳細,阿鞞跋致是什麼樣的菩薩?通常一般講,阿鞞跋致是不退轉,實際上阿鞞跋致是七地菩薩。我們想想平常一般佛經上所說的,你必須要證得須陀洹果,也就是說,你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從這個時候開始算起,你要修兩個阿僧祇劫才能修到七地菩薩。這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到那裡就是,這個便宜可佔大了。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真正不可思議,對於佛經念多的人不相信。但是念透了的人他相信,真正透徹了他相信。雖然念經,經念得很多,並沒有透徹;換句話說,並沒有真正深入的理解他不相信。所以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你要相信了,那你有福報。

  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不讚歎淨土法門,沒有不提倡念佛法門。就是這個《華嚴經》,這個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還是把我們送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普賢菩薩行願品」是淨土五經之一,這樣就曉得淨土法門的修學,確實在難易上來講這是很容易修學的,易行道。禪比淨土難得多,成就懸殊就更大,禪宗的成就沒有辦法跟淨土來相比,禪要徹悟之後才有這樣的成就;而淨土,一往生就有這個成就。「普詣十方無量土,一切佛力靡不成」。如果這兩句在淨土宗來說,一往生就得到,哪怕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就都得到,這是這個法門殊勝不可思議之處。這是「深智得自在」,所以甚深的智慧他就得大自在;換句話說,必須要像禪家照見,這個境界才能得這個自在。念佛法門也必須到一心不亂,才得自在。如果沒有證得理一心,這個自在是有限度的,法喜決定可以得到,自在不容易,這是甚深的智慧。

  底下一句,『住三昧海咸究竟』,「住」是安住,要拿現代的話說,就講存心。我們平常如何來存心?「三昧」是正受,這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常的享受、受用,這是講自受用,不是講他受用,就是我自己的享受。什麼叫正受?當然說了個有正受,一定還有個不正常的享受,不正常的享受就是有苦、有樂、有憂、有喜。你們同學當中,有些正在研究《十四講表》,《十四講表》裡第四表「觀受是苦」,苦樂憂喜捨這五種都不是正常的享受。換句話說,正常的享受這五種統統都沒有,心裡面沒有苦、沒有樂、沒有憂、沒有喜,平等、清淨這就是正常,這個心裡面充滿智慧。「海」也是比喻大,這個心就大了。心本來就大,我們現在這個心為什麼會那麼小?你一有分別,心就小了;一有執著,心更小了。本來是廣大無邊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你心裡面包容之物。現在搞得很可憐,兩個人都不能容,你看兩個人在一起,還要鬧彆扭、還鬧意見,都容納不下。你說糟糕,太糟糕了,這還能辦什麼事?為什麼心量這麼窄小?執著,病根就是在執著。所以破了分別執著你的心量就恢復,心量本來是大的。

  所以人如果真正住在三昧裡面,那你這個心量就完全恢復了,拓開了。三昧這樣說法,恐怕諸位還是不容易明瞭,得不到受用。我再跟大家講淺一點,什麼叫「三昧海」?念阿彌陀佛就是三昧海,這個大家好懂。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最殊勝的三昧。那怎麼念法?你要會念,你才能得受用;你要不會念,你得不到受用。剛才說過了,我們的毛病就是分別執著,我們的念頭才一起來馬上就換成阿彌陀佛,把你這個念頭壓下去,把你這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使你心裡頭一天到晚常常有阿彌陀佛,心住在阿彌陀佛上,這就叫住三昧海,這就叫住念佛三昧。這個功德無與倫比,沒有能夠跟它相比的,這功德非常之大。

  你們如果認真的來修學,依照這個方法去做,你做上半年,你就見到效果了,你就有收穫。為什麼?做了半年,跟以前你的心、你的境界、你的思想、你的見解完全不相同,你入了如來的正知正見。你能夠明辨眼前的邪正是非、得失利害,你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有半年的時間就可以得到。為什麼?必定是你煩惱一天一天輕,智慧一天一天增長,所以你要真正去做才行。念頭一起,第一個念頭起來,第二個念頭是阿彌陀佛,轉得快,決定不叫自己的念頭相續,不叫它繼續起來。只準有一個念,第二個念就換成阿彌陀佛,這叫會念佛,念佛應該是這個念法。所以念佛實在講並不在乎念得多少,在乎你運用得恰當,古德所謂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是什麼?阿彌陀佛就是覺。我要覺得快,所以覺得快就是換得快,把妄想換成阿彌陀佛,這是這一句的意思。實在講這個修學才能成就甚深的智慧,才能夠得大自在。

  『觀一切智方便門』,前面兩句是成德,成就自己的智德,成就自己的禪定定德,定慧等學之德,定慧這兩種德。這句是利益眾生之德,利他的,利益眾生第一個要能觀機,「觀一切智」,要有能力去觀機。去觀察現前這些眾生,他是什麼樣的根性?應該用什麼樣的法門來幫助他?知道現前大眾對於哪一種法門他能夠相信,他能夠理解,他能夠接受,這叫觀機。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一種非常巧妙的方法。佛經也常講「善巧方便」,使大眾樂於接受,容易修學,而得到殊勝的利益,這個才叫做「方便門」,門是門道,門是門徑,所以叫法門,是通達沒有障礙的意思。這句是利他之德,這是『真實智者受生藏』。第九首:

  【嚴淨一切諸佛剎。成熟一切諸群生。現佛神力普莊嚴。此大名者受生藏。】

  這首我們一看就曉得,這是度化眾生。『嚴淨』就是莊嚴佛國土,莊嚴清淨『一切諸佛剎』。什麼是莊嚴?我們今天將一個道場布置的整整齊齊,裡面呈設非常之壯觀,這是不是莊嚴?這是外表的莊嚴。我們中國古人講繡花枕頭,這個意思現在人不容易體會。古時候的枕頭是什麼?枕頭布面是繡花的,很漂亮。裡面裝的什麼?裝些稻草,現在枕頭沒有裝稻草的。所以現在講繡花枕頭,這個意思沒有辦法體會得到,從前的裡頭是一堆草,爛草沒有人要的,丟掉的,表面的莊嚴,不是真實的莊嚴。真實的莊嚴在哪裡?在「淨」。淨是指什麼?心清淨。在這個道場修行的人,每個人心地都清淨,這是真正莊嚴,哪怕這個房子道場是個茅草蓬破破爛爛的,它也是第一莊嚴道場,人人心清淨,心淨則佛土淨。

  我們天天念的是「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什麼叫功德?功德就是清淨心,就是平等心,慈悲心,功德就是定慧。戒還要看在什麼情形之下,戒要能得定,那個戒算功德;戒如果不能得定,戒不算功德,只能算福德。這個諸位要曉得,你持戒,來生能得人身、能生天,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這個諸位要明瞭。但是,戒能得定了,這個戒是功德。所以佛教給我們持戒,他的目的是叫人得定的,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這是佛家戒學之目的。並不是叫你來生再生人,再上去生天去,享天福去,這個不是佛法教學的目標。所以要曉得,我們拿什麼去莊嚴佛淨土?拿什麼去莊嚴一切諸佛的剎土?說到這個地方,我要告訴諸位,這個莊嚴諸佛剎土裡面有第一法莊嚴,那是無比殊勝的莊嚴。是什麼?念佛。我念佛求生淨土,這就是「嚴淨一切諸佛剎土」。

  諸位如果要是對佛法有相當的理解,你能夠體會我這句話的意思,你對於佛法領會得不深,你體會不到。弘揚淨土,宣傳淨土,把淨土法門普遍介紹給一切眾生,這是第一偉大的莊嚴,沒有比這個莊嚴更殊勝。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是十方一切諸佛之所讚歎的,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禮敬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講《阿彌陀經》。所以《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宣揚的,沒有一尊佛不勸他的學生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你想想看這個法門,在無量無邊法門裡面,實在第一殊勝。《華嚴》到最後,也是把所有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看,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他們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十方如來、十方眾生共同的歸宿。我們今天修行這個法門,弘揚這個法門,以這個法門勸導一切眾生,這是真實無比的莊嚴。不僅是莊嚴釋迦牟尼佛的國土,淨土法門弘揚開了,我們這個世界莊嚴了。

  清朝那個時候做了一些,做得是不錯,可是後來慈禧太后專政,她就把這個廢棄掉。我們展開清朝的版圖,的確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首屈一指,漢唐都比不上。你展開中國地圖來看,康熙、乾隆的時候,我們是世界上一等國。我們的領土,包括現在南洋新加坡都是我們中國國土,西面到裡海,北面到西伯利亞。現在展開這個版圖,我們喪失掉四分之三,現在剩下四分之一恐怕都不到。國勢那麼強,清朝用什麼方法?念《無量壽經》,每天皇帝領導文武百官讀《無量壽經》。讀經的場所在萬聖殿,皇宮裡面萬聖殿,這個了不起。大家都遵照《無量壽經》的教訓,自行化他,所以國家有那麼大的強盛力量。所以如果說這社會上人人都念《無量壽經》,這個社會會安定,安和樂利,這個不是假的。如果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你想想看,我們宣揚推行這個運動的話,比什麼都重要。

  我今天在世界上每個國家地區,我去都是勸大家好好的依照這個經典來修學。所以我們的經本大量的來印,這個兩年當中,已經印了幾萬冊,夠不夠?不夠,世界上人口太多。我們台灣就二千萬人,我們如果能印二千萬本,每個人手上都有一本《無量壽經》,這是我們的期望。我們生長在寶島,這個地方於我們的恩德非常大了,佛度眾生,第一個要度這個地方。所以這個本子希望多印,印得愈多愈好。果然人手一冊,我們將來講經到哪裡去講?不在此地講,在此地講容納不下,我們到廣播電台去講。無論在什麼地方,打開收音機都可以聽到,你手上有經本,那就方便了。所以在現代化的道場,廣播電台是我們的講堂,講經的場所。除這個之外,我們要向全世界的人去介紹、去推廣,把釋迦牟尼佛所說一切經裡面,第一法寶介紹給一切眾生。

  前面講觀機,這個地方講『成熟一切諸群生』,哪一類眾生成熟了?你說了他能相信,這就成熟了。他肯發願,肯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肯念佛,這個人這一生決定成佛了,這叫成熟的人。我看看現代這個世界,成熟的人不少,所以淨土宗一定會發揚光大,必定能夠普及到全世界。那就是這個經典理論圓滿,你念了之後你不能不服,念了之後不能不歡喜,這就是好事情。尤其是黃念祖居士的註解,註得非常之好,註得詳細,不必找參考資料,不要查字典。凡是裡面名詞術語,他都給你查好,都在裡面,這省事,所以有這一本就夠了。何況我們現在新編的淨土五經讀本,這是一個創舉,過去所沒有過的。我們把淨土宗五經一論,蒐集得非常完備,一點欠缺都沒有,自古以來沒有這樣好的本子,印出來之後希望別人都能夠翻印,普遍的來弘揚。這是「成熟一切諸群生」。

  『現佛神力普莊嚴』,當然我們眾生福德因緣成熟了,這是十方諸佛加持,彌陀不思議的神力保佑我們,才能夠普遍的莊嚴這個世間,莊嚴這個世界當然要靠我們大家努力。諸位努力的功德,佛看見,十方諸佛個個人看見,個個人也聽到,大家心裡起心動念諸佛都知道,沒有不曉得的。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都知道,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跟阿彌陀佛一樣。我們今天起心動念不要說沒有人知道,那你是自己騙自己。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口多,數不清,沒有一個人不知道。你還敢起個壞念頭嗎?起個壞念頭人人都曉得,統統知道。我們在這裡說話,兩個人說悄悄話,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聽得清清楚楚,瞞不了人。所以你真正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起心動念、一舉一動的確要小心謹慎,看的人太多,決定不是說沒有人看見,無量無邊的人統統看到我們,統統知道我們。所以我們今天在修淨土,我們今天在弘揚淨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歡喜。十方諸佛沒有比這樁事情更歡喜的,所以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這是真實的莊嚴。末後這首偈:

  【諸佛法智皆修習。速能普入如來地。了知法界皆無礙。此真佛子受生藏。】

  這是第十。『諸佛法』,「法」裡面有四種,法有教法,像經典,這教法拿現在講教科書,經典就是教科書,這是佛的教法。有行法,行是什麼?裡面講了很多修行的方法,教給我們應該怎麼做法,那是行法。有理法,理是理論,我們依據這個理論來闡揚、來說明,依據這個理論來做,所以它是如理的。第四種是果法,你依照這個理論去修行,將來達到什麼樣的結果。所以這個法裡頭教理行果,有四種法。『智』是總說的,教理行果裡面都有智慧,都是依甚深廣大的智慧。『皆修習』,「修」是修正,我們講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行為裡面有思想行為,有見解行為,有造作的行為。換句話說,必須把我們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都修正過來。這個修正的標準,就是如來的教理行果,這四個標準。

  我們的思想見解要依教理來修正,我們的行為要依行法來修正,我們將來希望所得到的果報,我們要以如來的果法來追求,這樣就沒有錯。修是修正,「習」是實習,修正之後,要永遠保持這叫習。不能說今天修正了,明天又犯錯,這個不可以,修正了以後永遠保持。習就是練習,在哪裡練習?生活上去練習,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去練習。練什麼?剛才講的,練我們的清淨,練我們的平等,練我們的慈悲。如果拿三皈依來說,這三皈依是修行的總綱領,「皈依佛」,佛是覺悟的意思,覺而不迷,這就是皈依佛。我們從前迷惑顛倒,現在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依自性覺,覺而不迷,這是皈依佛。法,法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行為,我們從一切錯誤的見解、思想、行為回過頭來,我們依正正確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從種種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個叫皈依僧。所以三皈依的意義一定要曉得,三皈依是學佛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學佛修行修什麼?我們修覺正淨,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學這個。我們目標在哪裡?目標在無上的智慧,無上正等正覺,我們的果報是斷煩惱、破無明、成佛道。所以這佛法的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這個綱領提示給我們。

  所以我們怎樣做?這就是我們修學的標準,要向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去努力,這樣才『速能普入如來地』,這就是果報。「入」就是證,就是證果。我們俗話講成佛,你能夠這樣修行那你很快就成佛,在佛法裡得到究竟圓滿的結果。『了知法界皆無礙』,到這個境界,你曉得這個法界,這真實的法界,就是《華嚴經》講的一真法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一真法界。所以華嚴是一真法界,無障礙的法界。我們這品品題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無障礙的法界,「普賢行願品」,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再跟諸位說明白,這個不思議解境界就是阿彌陀佛的淨土。所以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華藏世界裡面最精華的一點,它也在華藏世界裡面。如果不是最精華的所在,為什麼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華藏是無礙的境界,彌陀淨土是無礙當中無礙的淨土,特別的殊勝、特別的莊嚴。這個時候你真正明瞭,真正了知,當然你自己就會選擇,絕不會選擇錯了。為什麼?你是智慧的選擇、理智的選擇。這是佛法最殊勝的、最圓滿的成就,也是最圓滿的結果。底下這句總結,我們把它念掉:

  【善男子。若諸菩薩具此十種受生藏。則得生如來家。為諸世間作大明燈。】

  到這個地方是一個大段落,這句是總結前面所講的十種菩薩受生藏。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行,這是真正『生如來家』,真正是佛子,這個佛子我們通常講法王子,真正是法王子。真正是天人導師,『為世間作大明燈』,世間人迷惑顛倒,他能夠照世間,他有能力教化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同登彼岸。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