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德圓滿愛敬林神章  (第六集)  198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3-0006

  請掀開經本八百九十七面第四行:

  【云何名菩薩佛力光明普遍莊嚴受生藏。】

  這是十種受生藏裡面的第七種。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它這每一種都代表某位菩薩的地位。這段是說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在地中修行,再要往九地去升進。所以這個受生藏的名稱,叫『佛力光明』,解釋裡面也有十句,第一句是總說,後面是別說。請看經文:

  【善男子。此菩薩深入一切佛威神力。光明遍照。心不退轉。遊諸佛剎。無有動作。承事供養菩薩眾海。無有疲厭。】

  這段經文裡面說圓教八地,八地是不動地,經論上常說,八地菩薩才開始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所以稱他作不動地了。換句話說,七地以前只轉前面二種識,就是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這是因上轉,阿賴耶識跟前五識是果上轉。由此可知,轉識成智是從初住開始轉,初住菩薩一直到第七地,這個因上轉的功德才圓滿,到第八地果上也轉,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就是這個地位的菩薩他所作所為跟佛都一樣的,到這樣的境界,所以說深入。我們講『入一切佛威德神力』,可以說初住菩薩就入了,入得不深,到八地才真正深入了。所以說果上也轉識成智,完全用的是四智菩提。所以『光明遍照』,像諸佛如來一樣。阿彌陀佛又稱為無量光佛、無邊光佛,這個都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是『心不退轉』,這是真正的不退轉。前面講這個不退,實在講還是有退,但是他退得少進得多。不像權教以前的菩薩,權教以前的菩薩是進得少退得多。像我們現在學佛有沒有進步?當然有,可是確實是進得少退得多,所以就不容易成就了。破一品無明以後,這就是進得多退得少,到八地以上,真正不退,這個時候只有進沒有退,所以稱之為「心不退轉」。

  『遊諸佛剎,無有動作』,「無有動作」就是不動,八地是不動地。在此地,我們讀這個地方可能又有懷疑了,不動怎麼能去「遊諸佛剎」?遊諸佛剎一定會動,不動怎麼能遊諸佛剎?這個地方講的動,不是說他身不動,他心不動。他在十方諸佛剎土上求佛法,下化眾生,他也忙得不亦樂乎。怎麼稱不動?心不動了,於一切法無取無捨,所以他才不動。正因為他不動,所以他阿賴耶識裡頭不落印象,這才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心裡面微微的動一點那不叫大圓鏡智,還叫阿賴耶識。由此可知,八地菩薩那樣深的定功才轉阿賴耶識。像這種心裡面的動態,我們凡夫不能夠覺察,不但凡夫不能覺察,你看經上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這就是念頭在動。我們哪裡會曉得?

  我們不要說是那樣微細的念頭,我們就一彈指這個念頭也許能夠覺察得到。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這個一剎那我們就覺察不到,就不知道了。以為自己得定了,哪裡曉得大的波浪沒有了,微細的波浪還沒有斷。由此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七地菩薩都沒有發現,到八地才發現了。發現才能斷得了它,沒有發現到哪裡去斷?所以這個入佛法藏,這是入得真正深。就是極微細的念頭,菩薩在這個時候察覺到了,他真的不動了,所以這個不動心叫真不動。七地不動心,自以為不動了,極微細的念頭他沒有覺察到。佛要不跟我們說,我們怎麼會知道?不可能知道的。

  『承事供養菩薩眾海,無有疲厭』,這裡面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一個承事,一個供養。我們今天也做,但是怎麼?都是用感情來做的,這個法師我覺得很不錯,我滿喜歡他,我供養他、我承事他。那個法師我瞧不起、我討厭他,感情用事。還有的,那個人比我高明,我應該要承事供養他;那人根本就不如我。我們看看這個地方,八地菩薩他承事供養的那些菩薩海眾,這裡面包括了初發心的菩薩。所以人家這個心才是真正的清淨心,平等心。哪裡像我們這樣的?一天到晚分別、執著、打妄想,所以我們永遠不能成就。他能夠成就不動地,只有不動了才真正平等,真正清淨。心有動,動就是分別執著,怎麼講清淨、平等還是有限度的,是一種比較性的平等,比較的清淨,不是真正的清淨平等,八地以上是真正的清淨平等。所以像這些地方我們要學,我們不要分別,培養自己的清淨心,培養自己的平等心,這個功德就是無比的殊勝。所以修這個功德到哪裡修?不要分別。

  所以我們在初學的時候,我也常常在講席裡面勉勵大家,我們只分別邪正不分別宗派。只分別邪正,他是邪法,邪師說法,我們不要去承事供養他;他是正法,不管他講哪一宗、哪個法門,我們遇到了都應當要「承事供養」。乃至於不是佛教的,是外教,像基督教、天主教它也是正法,我們雖然沒有承事,我們也讚歎,我們也供養,這是對的。為什麼?它有益於社會,有利於世道人心,它是正法,它教人走正路,相當於佛法裡的人天乘佛法,我們只辨別這點。邪知邪見,他搞名聞利養、去傷害眾生,這個我們不能贊成他,這是我們在初學的位子上應當這樣做法。要是八地菩薩他怎麼做法,我們就不曉得了,他那個境界太高了。

  末後這四個字,「無有疲厭」,這個恆心、毅力也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自己學道親近一個善知識,沒有長遠心,學上幾個月,一年半載就要離開了,這不能成就。道場,現在是末法,哪個道場裡面的人事都相當複雜,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兩個人相處都要鬧意見,何況一個道場人愈多愈複雜。你那個心怎麼能定得下來?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裡面是普遍的現象,正常的現象。如果這個道場大家知見一樣的,見和同解,那可不得了。我學佛將近四十年了,走了也不少地方,一處也沒見過,沒見到過。所以今天這個道場講清淨,是比較清淨,像我們這個道場跟一般比較上清淨一點,意見比起一般道場的差距小一點。

  這是我們不能怪別人,不能怪佛法,不能怪道場,怪自己沒有福報,為什麼生在這個時代?在古時候有那種清淨道場,你為什麼不在那個時候出世?為什麼不在那個時候成就,你要搞到現在來?所以一定要明瞭這個因果,曉得這是自己的業報,不能怪別人。果報現前了,逆來順受就好,逆來順受就是消業障,這業障消了。因此,在一個道場,如果這個道場裡面有東西可以學,還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就決定不能離開。這個東西沒有學到手,離開可惜,道場即使有障礙,我們也得忍受。為什麼?我們目的要來學東西,東西沒有學到手決定不走,無論什麼樣的障礙我們都要忍受。萬萬不可以這個地方這個人批評我,那個人看我不順眼,算了,我走了。那你就學不成了,這是很可惜的一樁事情。

  我們看古大德的參學,古時候那個道場比我們現在是清淨多了,也不單純。我們想想,中國的佛教唐朝初年是佛教的黃金時代,這個大家都知道的。在中國佛教史上,唐朝從開國(唐太宗時代),一直到唐明皇天寶年間,這個時期是我們中國佛教史裡面登峰造極。六祖大師就生在這個時代,你看看他在黃梅得法的時候,多少人去追他,要把他殺掉?搞得他跑到獵人隊裡面去躲了十五年,不敢出來。十五年以後才沒有人找他麻煩,大家把這個事情淡忘掉。何況現在的末法時期?六祖那個時候是像法時期,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所以說是要找一個很理想的道場,那你的福報太大了。現在最理想的道場,只有自己蓋個廟一個人住,這最理想,你要收一個徒弟都有麻煩,那個徒弟未必聽你的話,你的煩惱就來了。所以難,非常之難,這就是我們一定要有耐心。

  古來大德參學,十年都是最少的,親近一個老師十年是少的,我們往往看到二十年、三十年,他才有成就。現在人實在說絕不比古人笨,我總覺得現在人各個都比古人聰明,聰明過了頭,所謂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耽誤了,這個不好。現代人最大的毛病沒有耐心,受不得一點委屈,這怎麼能學道?釋迦牟尼佛在世也時時刻刻受委屈。修道的時候吃的苦頭多了,跟那些外道們在一起,這些外道對他歧視的有、毀謗的有,他都能夠忍受。示現成佛以後弘法利生也處處受委屈,徒弟裡頭有六群比丘都調皮搗蛋的、不聽話的。所以我們想一想,連佛在世修學弘化都沒有那麼樣的清淨環境,都不能樣樣如意。何況我們是個凡夫?所以一定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要有智慧心,要有忍耐心,我們才能做到「無有疲厭」。自己修學不疲不厭,幫助別人也是不疲不厭。再看底下一句:

  【如實了知諸法如幻。知諸世間悉皆如夢。】

  這是由於前面承事供養,不疲不厭,這兩種因行,所以很快的就到如來的境界了。『了知諸法如幻』,這樣的菩薩難道還不了知嗎?當然了知。既然了知何必還要說?這是佛的境界,他「了知諸法如幻」,這一切法如夢幻泡影,他現在知見這個境界與佛相彷彿了,不是一般菩薩的了知,真實徹底的了知,「如實了知」,這個一切法確實是幻化,不是真實的,《金剛經》上講的「夢幻泡影」。佛教給我們修行叫「應作如是觀」,禪與教的修行都著重在觀,禪觀、止觀,教下講止觀,就是觀照的功夫。觀照是用智慧,這個智慧裡面當然還有情識,不帶情識的智慧,我們凡夫做不到。拿我們現在的話說理智,就是用理智的看法,不是感情的執著,是一種理性的觀察。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一切法了不可得,這是真智慧。

  如果諸位入了這個境界,你無論在什麼地方,你得自在了。為什麼?你那個功夫有小成就了,大成就還談不上,小成。小成就是什麼?佛家常講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動是小成,你得一點自在了。你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就是你自己做得了主宰,自己做得了主。什麼叫自己做得了主?一切順逆境界裡面,常常保持自己的清淨心、覺照心,你能常保持,你不會失掉,你不會迷,你不會染,這叫做得了主,八風吹不動才能做得了主。人家一讚歎、恭維你,歡喜、樂了,你被人家轉了,你被境界轉了。人家故意找你麻煩來侮辱你,你心裡不高興、生氣,你又被境界轉了,心被境轉這個可憐。

  我們看到那些人可憐,想想自己可憐不可憐?我自己有沒有被境界轉?說我自己還不錯,不錯在那裡?能忍耐而已,忍耐也很苦。不為境界轉,那就不需要忍耐了,他怎麼不需要忍耐?他看破了。他曉得順逆境界都是幻化的,沒有一法可得,好的也得不到,壞的也得不到,統統得不到。為什麼在這個裡面取相、著相?在這裡面取相、著相,是自己錯了,於外境不相干。所以,這裡兩句話是真實的智慧,我們一定要常作如是觀。我們在境界裡動心了,你就把《金剛經》裡頭句子念一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當你在很歡喜的時候,你念一句像涼水澆頭一樣,你清醒過來,不迷惑顛倒。當你在失意的時候,你把這幾句念一念,你精神振作起來,不會再沮喪下去。所以一切法裡頭不要太認真,不要執著。

  【見一切佛示現色身。所有相好猶如光影。】

  不但九法界是如幻如夢,佛法界也不例外。佛法界,見到佛一切的示現,這個色相相好就像光、就像影一樣。『光影』要拿現在的話來說明,大家很容易懂,我們看電影那銀幕上「光影」,我們看電視,電視螢幕上光影。這一說,沒有一個人不很清楚的明瞭這個境界。實在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個光影,確實有,但是不可得,相有體無。所以有是幻有,有是假有。我們再問一問,既然相有了,作用有沒有?我告訴諸位真話,作用也沒有。為什麼會起作用?因為你在裡面執著,把它當真的這才起了作用,作用是從這麼來的。如果真有作用的話,那佛應當是有眾生可度,有佛道可成。為什麼佛在《金剛經》裡面,把成佛道、度眾生一口否定掉?就是確實沒有作用。所以作用是相對顯現出來的,因為眾生迷,眾生執著,相對的發生這個效用。如果眾生都不迷,都不執著,佛的光影一點作用都沒有。迷得愈深,執著得愈重,好像那作用愈大;迷得愈淺,執著得愈小,它那個作用也小。大家細細去體會這個道理,才曉得佛法不可思議。

  【知一切佛神通所作。自在遊戲猶如變化。】

  這句也是講的佛法界,前面講佛的正報,說佛的身,我們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或者我們講報身如來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就像光影一樣。這句是說佛起用了,大慈大悲,教化九界有情眾生,這是什麼?這是『神通所作,自在遊戲猶如變化』。變化些什麼?變魔術一樣的,也不是真的,所以作用也沒有。這是大小乘才說大三空三昧,空、無相、無願,這三空三昧通大小乘,這是佛教給我們如何破迷開悟,真正的祕訣。空就是此地這幾句所說的,一切法體性是真空,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要認識它。可是這個空不能執著,如果我們心裡想著,一切法都是空,壞了。為什麼?你心裡頭有個空就不空,就不空了。你就有了,你執著有個空,你有分別、有執著。所以你又著了相、你取了相,你取了空相、你著了空相,你沒空得了。這個時候怎麼辦?還有方法把這個再解開,無相。無相就是叫你不要著相,勸你不要著相,不要取相。好了,你這一聽好,我不著相、不取相了。著了沒有?又著了,著了不著相,著了不取相,還是有這個東西在,這個事情很麻煩。

  佛再用第三個法門,叫你無願,或者叫無作,用這個破前面這個。如果你再要執著這個,那這就沒有法子了。無作、無願,我們用很通俗的話來講,大家容易了解,但是這個說法並不就是無作、無願的意義,比較上接近。我們中國俗話有兩句話說「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比較上接近。如果嚴格說一切世出世間法,我都不取、不造作,這就是無作、無願。這樣說法是不是太消極了?所以往往我們聽話,很難得到這個話裡頭真正的意義,把它解錯了。好,我無作為,我什麼事情也不要做了,明天也不要上班;你在家裡明天也不要煮飯,不做了,這個錯了。事上,這個事相上天天要去做,心理上沒有,心裡面清清淨淨,六祖所謂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裡頭沒有。事情要不要做?要做,樣樣都做得很好。也許諸位說了,心裡頭沒有了,事怎麼會做得好?妙!心裡面沒有,事情做得第一好。為什麼?智慧。心裡頭什麼都沒有,這個心是真心,真心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心裡有一樣那是無明,無明把你真心轉變成情識,你怎麼樣去作意,怎麼樣去想把事情做好,做得都是有限,這邊看得好,那邊有漏洞,總不是圓滿的。所以要想把事情做得圓滿的,心裡頭一念不生,什麼事情都做得圓滿的。

  諸佛菩薩就是這個境界,我們所比不上他的,我們有心、有念頭,他們沒有。我們這個身聽心的話了,心是主宰,心裡想累了,不做事也累;心裡想不累,要做再多事情他也不累。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佛講的話沒錯,境隨心轉。我們的身是心最接近的一個境界,身以外這是比較疏遠的境界,身體是最接近的一個境界,這個身都是隨心轉。所以現在這個醫學界裡頭懂得了,心理健康很重要。一個人沒病,心裡想著我真的大概有病了,想不到三個月,他一定生病,他決定生病,他想什麼病他就得什麼病,就很奇怪。同樣你懂得這個原理,我這裡真的有病,我想它這裡決定沒有病,你要果然想像半年,不要看醫生,你再檢查決定這個,這一點不錯的。可是一般人他不敢這樣想法,他如果想出病來,這有可能;病會把它想好這不可能,他不相信。這不相信,所以怎麼想也沒有效果,為什麼?他不相信,這個轉變要靠信。所以我們看到佛度化眾生無作而作,作而無作,看出來了。再看底下一句,那就更妙了:

  【知諸有趣隨類受生。如鏡中像。】

  『諸有趣』就是指九法界,如果說得粗一點就是六道輪迴,這是我們現前的境界,也不是真的。就像看電影一樣,『鏡中像』,鏡花水月不是真的,這個的確是真實的智慧。我們要真正能體會得到,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這樣看,你走到街頭上,像看立體電影一樣,都是幻化,你常常作如是觀,的確幫助你入這個境界。為什麼?在這個一切境界裡頭,你沒有得失了,你曉得得失是假的,你決定一樣得不到。既然決定一樣得不到,你也一樣丟不掉,沒有得就沒失。一個人到沒有得、沒有失,心就清淨了。人心為什麼不清淨?得失這個妄想太重了。得失是妄想,不是真的,患得患失,所以你的智慧永遠不開,你被迷了。被什麼迷了?被得失迷了,被我執迷了,總執著有我、有你,就被這些迷了。

  《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菩薩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薩。由此可知,什麼叫覺悟的人?什麼叫心清淨?覺悟的人、心地清淨的人決定沒有四相。沒有我,諸位想想,哪裡還有得失!誰得誰失?沒有了。有我:我得到了、我失掉了,他才有得失,他才有煩惱,他才會造業,才會搞六道輪迴的果報。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樣是例外的,都是鏡花水月,都是夢幻泡影,那我們就很自在了,我們也像諸佛菩薩一樣,在這個世間遊戲神通。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一念不生,這是遊戲神通。如果你錯解這個意思,這個裡頭有樂受、有苦受,那你是凡夫,沒入這個境界。入了這個境界遊戲神通裡頭沒有受,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都沒有。

  你們這裡有不少同修在研究《十四講》的,李炳老這《佛學概要十四講表》。《十四講》裡面有一個題目叫「當前所受」,就是講苦樂憂喜捨。苦樂憂喜捨誰受的?迷人才受,悟了的人不受。六道凡夫有這個受,阿羅漢以上就不受了,為什麼?阿羅漢破了我執,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了。所以苦樂憂喜捨受他都沒有了,這就能得自在,真正離苦得樂。我們體會這個道理,體會到這個事實真相,要在境界裡常作如是觀,要努力去念佛,依照佛的教訓去做,努力去念佛。為什麼?因為這個境界並不是究竟圓滿的境界,我們剛剛體會到一點邊緣而已,這個境界非常的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目的何在?就是要證得這個甚深究竟圓滿的境界,去幹這個的。再看底下這一句:

  【知一切佛所轉法輪。令眾生聞。如空谷響。】

  黃念祖居士的《谷響集》,就從這出來的,出處就在此地。這是說什麼?諸佛菩薩說法度眾生像什麼?『空谷響』,「空谷響」就是回音。不曉得你們同學有沒有這個經驗?在山谷裡面,我們長嘯一聲,這回音就來了,叫回響,也叫做谷響,空谷回音這是比喻什麼?佛所說的一切法。這個說法佛承認的,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他沒有說法,誰要說他說法,那是謗佛,佛沒有說法。沒有說法,說了四十九年;沒有講經,講了三百餘會。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你看佛說法都不執著,都沒有分別執著。現在人說了一點東西,這有錄音機錄下去了,「版權所有」,有仿造的還要去追究、去打官司。寫了幾篇文章,這抄一點、那抄一點湊起來了,後頭也是「版權所有,翻印必究」,處處著相。學佛最忌諱在取相、著相,最忌諱這個。

  前天台中兩位老師到這來,我也很感慨的談到,台中印的這些書做的版都做得很好,可惜後頭都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兩位老師還跟我說了一大堆理由,為什麼要這樣做法。他說從前印「歡迎翻印」是對的,現在印上這個也是對的。我看都不對,印上這個字樣,只有把那個老實人障礙住,不敢印;為非作歹,他的花頭多得很,你怎麼樣限制也限制不了他。但是,真正想流通佛法的人看到這個,不敢做,這是很遺憾的事情。所以說障礙了佛法的流通,斷一切眾生的慧命。台中蓮社縱然過去有那麼大的功勛,將來這些都是把柄。誰的把柄?閻羅王的把柄,將來死了以後,把他捉去:你阻礙佛法的流通。我沒有,我一生弘法利生。閻羅王把這個書後頭一翻,你看看是不是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個賴都賴不掉的,沒有法子抵賴的。我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沒法子抵賴。實在講世間人幹這個事情,他自己的著作這樣印下去,還情有可原;拿佛法來看,還是一場空,連佛講經都「如空谷響」。前面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像鏡中像,你能得到什麼?什麼都得不到。一天到晚在打妄想,到最後真的是,古人所講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是真的。

  我當年在台中的時候,李老師編一本書講經的方法,那個題目叫《內典講座之研究》,現在蒐集在《弘護小品》裡面,李老師當年這個書寫出來之後,只印了三百本,三百本自己放在箱子裡頭,不流通的。他的學生很親近的,才發一本,其他的人要是決定要不到的。我就奇怪,我就問老師,好東西應該要流通,多培養幾個講經弘法的人才,這是佛門的盛事,為什麼不肯幫助別人?李老師那時候說出個道理,他說我不是不肯流通,怕人造口業。為什麼怕人造口業?人家沒有看過這個書,他對一般法師講經都很恭敬。為什麼?他聽不出來。如果看了這本書,他聽法師講經,這個法師這是毛病、那也是毛病,他就挑法師毛病去了。這個等於是一個尺碼子(尺度),他會拿著這個尺度到處去量法師去,那這個口業就造大了。這是很有道理的。

  可是我覺得當時我不好講老師的話,我們尊重他,不好講他,我心裡面就也不完全同意他的說法。他說的是有理由,這個理由是沒錯,我覺得也不盡然,為什麼?有利必有弊,這是一定道理的。有那些人去批評法師,法師也聽到人批評,再努力提升自己境界,豈不是也幫了法師的忙了嗎?法師要不肯改的話,那以後講經沒人聽,他自己失敗。所以有弊,弊的那邊看,利還滿大的。所以到以後他出版,公開了,把它印在《弘護小品》裡面,從前這是台中祕密的法寶,一個是講經的方法,一個是講演的方法。講演的方法比較早一點流通,講經的方法很晚才流通,我們說那是李老師的法寶。所以這些我們把心量拓開,心平氣和來看事情,才能把事情看得圓滿。要想一樁事情做到只有利沒有弊,決定做不到,那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做去。為什麼?那個地方人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那裡可以辦得到的。我想十方諸佛的世界,都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差不多,善惡混雜,要想做到純利無過,佛都做不到,何況我們?所以多操這些心,多打這些妄想,我想這裡面可能自己造了很多的過失,自己還不曉得。這個嚴重過失造下去之後,用什麼方法來懺悔這都是很大的問題。下面一句:

  【以方便力開法界門。咸令證入到於彼岸。】

  前面所講的這些都是『方便力』。八地菩薩畢竟與一般的菩薩不同,所以我們讀到這章經文,處處都是指歸到第一義諦,處處都指向真實智慧,叫我們得真實的利益。所以目的希望我們成無上覺,這個『證入到於彼岸』,就是如來無上的正等正覺,就是無上菩提,或者講是大涅槃、大菩提都可以,都是一個意思。圓教究竟的果位,目的都是幫助他。

  【是為菩薩第七受生藏。】

  我們再繼續看底下這段:

  【云何名菩薩微細觀察普遍智門受生藏。】

  這是第八段,第八段裡面所講的,這是九地菩薩,八地是不動地,九地是法師地。八地是自己修行,智德具備,這個時候要弘法利生了。九地是法師地,法師的德行一定要與三性普遍的了知,這個性叫根性,三種不同根性的眾生統統要明瞭、要知道,說法才能契機。契理當然不成問題,可以說阿羅漢以上講經說法都契理了,但是不一定能契機。我們凡夫說法,唯一的就是依據經論的道理,依據經論這個叫契理,就是正說,絕不違背經論。可是凡夫要特別注意到的一點,那就是同樣是佛所講的經,有些經裡面的講法完全矛盾、對立了,佛在這個經上說空,在那個經上說有,這個時候怎麼辦?當我們自己沒有能力圓融的時候,我們只能夠依一部經,這是正說。如果摻雜別的經裡面的講法,一定要把意思講圓,講不圓反而變成邪說了。

  佛為什麼這樣說法?諸位要曉得,佛無有定法可說。這《金剛經》上說,佛沒有定法可說,佛無法可說,佛根本就沒有說過,這是佛否定得很乾淨。佛所說的法不過是那個眾生心裡有結,佛來的時候說幾句話幫他解開而已。這個人執著有,佛就跟他講空,他聽了,結解開了,很歡喜,他得到利益了;那個人執著空,那怎麼辦?佛只好跟他講有,把這個結也解開。不是佛說法矛盾,佛沒有說法,是眾生種種執著的病不相同,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因此,我們自己學經,你普遍看可以,你要為人解說一定要觀機,他有什麼執著?他執著有的,你跟他講空;他執著空的,你跟他講有。你看《六祖壇經》最後六祖大師教學人,以後講經說法、轉法輪不是講三十六對嗎?你體會那個意思。完全是從對面講,破他的執著,破他的分別、妄想。他要什麼執著都沒有,勸他老實念佛,這個法子比什麼都好。我們研究經教遇到這些事情,你了解當時說法的情形,就不會有衝突了,曉得佛這個說法是對哪些人說的,那個說法又是對哪些人說的。

  譬如我們這淨土宗永明延壽禪師,永明延壽禪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寶靜法師所註的《彌陀經要解》,他那個名字叫《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寶靜法師註的。那個裡面就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的示現,是先示現在禪宗裡面參禪,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回過頭來專修淨土,做為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他有句很有名的話,叫「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於是乎現在學佛的人,也要去參參禪,為什麼?他要當戴角虎,他沒有仔細去考察一下,永明延壽大師這個話對誰說的,他說這個話用意何在?你要把這個搞清楚,你就不去當戴角虎。這個話是對參禪的人說的,他在禪門很久,曉得那些參禪的人不能成就,參禪的人貢高我慢,瞧不起念佛的人,對他說的。憐憫心,看他不能成就,勸他念佛,他不肯放下的,他不肯幹的。所以他自己從禪裡面回過頭來專念佛,告訴別人,我有禪,我現在再加上淨,那我是戴角之虎。是勸那些修禪的人回過頭來修淨土,是這麼回事情。絕對不是叫念佛人再去參禪,那你把永明延壽大師這個話就會錯意了。

  因此,我們讀古人的東西要曉得,就是讀一篇文章也是如此,曉得他那個文章是什麼時候寫的,他那個時候是一種什麼心情,處在什麼一個境界裡頭,你才能夠領略他文章裡面的味道。所以這講古文不容易,不是講講文字而已,你對於這個作者時代的背景要了解得很清楚,你要了解歷史。你要知道他的文章是他得意的時候寫的,是他失意的時候寫的,是他滿腹牢騷時候寫的,他的味道就不一樣,你明瞭之後,你要看那個味道就不相同了。只從字面上看,那是看個表層,看不到東西。

  佛法更是如此,所以一定要曉得,佛每一部經他對象是誰,跟哪個人說的?像《阿彌陀經》,這個沒有對象的,普遍說的,無問自說的,這不可思議。這個對象就是九法界有情眾生,這無問自說。你看《無量壽經》這一會,這個因緣不可思議的,是佛自己在念佛,佛念阿彌陀佛,念到身心非常喜悅的時候,阿難看到釋迦牟尼佛這個光彩,從來也沒有看到過佛這麼快樂、這麼歡喜。這才問他的,佛為什麼你今天這麼歡喜?過去從來沒有看到佛的這樣的威儀。所以他在猜想,一定是念佛,但是不知道念哪一尊佛,佛是在念阿彌陀佛。所以你要真正了解這個教起因緣,才能夠體會到裡面的深義。所以佛、菩薩、歷代祖師大德接引眾生,為人說法,這叫是密義。密就是針對著那個對象說的,叫他聽了之後,立刻就得利益。

  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所以這個經,經文是死的,講法是活的。為什麼講法是活的?就是前面經文裡頭所說的,「一切佛所轉法輪,令眾生聞,如空谷響」。所以講法是活的,不是一種講法;換句話說,見人就說人話,見鬼就說鬼話。所以這個經展開來很有味道,見到學生,教你念書;見到政府官員,這個經所講的教你從政;做生意買賣的人,這個經教你從商;阿兵哥來聽,這個經教你打仗,活的不是死的。所以這個好的註解,那個裡頭意思也是活的。我們看註解,看古人註解跟今人的註解不一樣,今人註解什麼?註死了,你在他註解裡頭不會生起意思出來,死在那個註子裡頭去了,這很糟糕。古人的註解活潑,古人註解不詳細,詳細意思死掉了。古人的註解是點一點,點一點是教你開悟,悟有新的意思顯出來。所以不要看古人註,註得沒有幾個字那麼簡單,他註的是活的不是死的,高明地方就在此地。所以今人註解遠不如古人的註解,古人的註解是他心跟這個經義它相應。

  譬如說前面所講的,因為前面這段文所講就是八地菩薩這段,跟《金剛經》的意思完全相同。他確實生活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境界裡,他生活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之中,所以這相應。縱然他不悟,他看到古人一點他就悟了。不像今人,今人讀的經多,看的註解、註子多,死在經下、死在註裡。他也能講得天花亂墜,聽了以後沒味道,聽一遍絕對不想再聽第二遍,為什麼?死的,第二遍沒意思。如果活的東西,一遍一遍意思不一樣,像這個古書、經典,每讀一遍都有一遍的悟處。這個悟處絕不是自己作意在那裡想的,一想就把你悟門堵塞,不能想,就一直念下去,遍遍有新發現,遍遍有悟處,永遠叫你發現不盡,妙就妙在此地。所以這個比喻好,如來說法如空谷響,這比喻太好了。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