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德圓滿愛敬林神章  (第五集)  198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3-0005

  請掀開經本八百九十六頁倒數第四行,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云何名菩薩生三世一切諸如來家受生藏。善男子。此菩薩生如來家。隨如來住。成滿一切殊勝行門。具足三世如來願海。】

  從這裡看起。這是這章經文裡面的第六段,「生如來家藏」。這個經文我們首先要明瞭,如來家是指的什麼,何況經文上說的是『三世一切諸如來家』,這句非常的重要,「生如來家」就是作佛了。佛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我們凡夫是用六識,用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換句話說,就是用八識,用八識就是凡夫。如果不用八識,不用八識用什麼?交光大師在《楞嚴經》裡面告訴我們,用六根的根性。所以《楞嚴正脈》上他的主張是「捨識用根」,用六根的根性。如果用六根根性,那就入了如來家,就生如來家,跟三世一切如來就無二無別。所以這段經文,就是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面所說的,捨識用根。這個話說得很容易,實際上沒有幾個人真正能做到,為什麼原因?這必得要轉八識成四智才用得上。如果沒有能夠轉八識成四智,是決定不會用的。所以交光大師在《楞嚴經》上說的是沒錯,可是成義太高。

  天台家註解《楞嚴經》是用的三止三觀,三止三觀還是用第六意識來修。所以交光大師雖然駁斥它,駁斥的也有道理,也不能說他沒有道理。可是後來還有不少人就採取天台家的講法,像蕅益大師這是明末的四大師之一,他老人家講《楞嚴經》就採取天台家的講法。什麼道理?天台家的講法,我們每個人都有下手之處。交光大師的講法,那是上上根人才行,他是接上上根的人,中下根沒分。你看,同樣一部經,古德的解釋就有這樣大的差別。捨識用根,譬如講見,眼見,他不用眼識,不用與眼識相應的六、七、八識,他不用這個,他直接用見性見。見性所見的是色性,用見性就是明心,見外面的色性就叫做見性,這就是禪家所說的明心見性。可見得明心見性,這才「生三世一切諸如來家」。這是什麼樣的地位?如果從別教來說是初地以上的境界。諸位想想,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沒分,權教就是別教三賢菩薩都沒分,我們哪裡能用得上?所以這個境界相當之高了。可是我們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就很難提升自己的境界。知道了好像爬樓梯一樣慢慢爬,曉得我爬到這一層了,上面還有,不是到這個地方就到頂了。

  嚴格的來講,要到無生法忍位的菩薩才是真正的生如來家藏。剛才說過,無生忍位的菩薩要是泛指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可以說這是明心見性了,與諸佛作用相同,都是捨識用根。但是,嚴格的來說,必須到圓教七地菩薩才行,七地以上這是真正證得無生法忍。像《仁王經》上將這四十一位菩薩,分成五個階段,無生忍是第四個階段,包括七地、八地、九地, 包括這三個位次。再往上面去就是寂滅忍,寂滅忍也包括三個位次,包括法雲地就第十地,等覺、妙覺,妙覺就是佛的果地,就是圓教的佛果。由此可知,得達到無生忍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生如來家藏。這個時候,與佛可以說是同一個心性,同一個知見,所謂是入佛知見。像《華嚴》上所說的,這是嚴格的來講。

  此地所說的生如來家藏,淺深的意思都有,當然還是以深義為主。說到最淺,就是剛才說過的,最淺也是圓教初住,禪家的明心見性,淨土法門的理一心不亂,也就是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淺說。在這個地位,這叫發心位,你看初住叫發心住,就是你的菩提心發起來了。沒有到這個境界,菩提心統統沒發,所以阿羅漢、辟支佛沒發菩提心。我們現在常常勸人、也勸自己要發菩提心,發了沒有?口裡頭天天說發,其實菩提心沒發。如果菩提心一發,那你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了,你決定不是凡夫,你遠遠的超過了辟支佛、阿羅漢。菩提心究竟是什麼,這個一定要搞清楚,《大乘起信論》裡面,馬鳴菩薩給我們說的菩提心,第一個是直心,第二個是深心,第三個是大悲心,這叫做菩提心。菩提心怎麼會有三個心?其實心只有一個,決定沒有三個,說三個是說它有體有用。直心是本體、是心體,另外兩種是作用,作用為什麼有兩種?一種是自受用,一種是他受用,所以這就變成兩種了。換句話說,一個是對自己的,一個是對別人的。對自己就是深心,對別人就是大悲心,大慈大悲,這是菩提心起的作用。

  我們再深入的去研究。什麼叫直心?我們聽不少人說,我心很直,有什麼說什麼,他很直。菩提心不是這個直法,這不叫做直,所以這個直的意思還真不好懂。我們再看看《觀無量壽佛經》佛自己說的,說菩提心,第一個叫至誠心,第二也叫深心,第三叫發願迴向心。這個名詞稍稍有點不同,我們把它合起來看,意思就明顯了,原來直心就是至誠心,就是真誠,真誠到了極處就叫至誠心;換句話說,一點虛偽都沒有,一絲毫虛假都沒有。這是菩提心的本體,就是真心,我們有沒有?確實我們是有,有,但是迷了,我們現在真心上帶著濃厚的無明。什麼叫無明?無明就是情執,感情執著這就是無明。我們真心上帶著這一層東西,所以真心顯不出來,我們用的這個心是妄心。

  不要說我們對別人,我們用的這個心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自己對自己那個心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怎麼曉得?譬如說我們發了誓,過了兩天把那發誓忘掉,根本說話就不算話了。自己對自己的要求都做不到,對別人說的話還可靠嗎?沒有一句是可靠的。所以要曉得沒有見性的人,就是沒有用真誠心的人,他那個心全是虛情假意。因此,我們接觸廣大的群眾,我們相信誰?我們只相信佛菩薩。連阿羅漢都靠不住,阿羅漢菩提心沒有發,還靠不住。能靠得住的,只有佛跟菩薩靠得住,因為他那個心是真心,他不是假的。阿羅漢以下那個人心都靠不住。所以不管人家給我們談什麼,我們姑妄聽之、姑妄言之,別當真,你要當真,那你以後就失望了,你就有苦惱。不要當真,把他當作小孩說話,兒戲不能作數的,我們就心開意解了。所以菩提心不容易發,不斷無明,菩提心是露不出來的。

  它起作用有兩種,剛才講了,對自己起作用的叫深心,什麼叫深心?是清淨心。極其深妙的清淨心,這是自受用。人生什麼最快樂?心清淨最快樂。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這世界就清淨,這是真的,一點都不是假的,境隨心轉,外面境界隨我們心轉。我們今天看這個世界污穢不堪,我們心不乾淨。現在這個世界,全世界處處污染,這個大家曉得,說老實話,就現代人的心比起一百年、二百年前的人心,要複雜得多了,以前的人單純,所以他享受的大自然之美。現在的人心不單純,所享受的是人工所造的這個環境。這裡面染污就很大了,決定免不了染污。所謂說「心淨則佛土淨」,這是一定的道理,感應道交。

  對待別人是大慈大悲,迴向發願,就是我們即使是做一點小小的好事、善事,我們都把這功德利益迴向給一切眾生。換句話說,我有福,希望我的福報跟大家來共享,不要我一個人享。我有福要讓一切眾生共享,這就是發願迴向心,這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所以清淨心跟大慈悲心,都是從真誠心裡面生出來的,這是菩提心,經論上一般的講法。這種講法我們能夠理解,雖然能理解,確實不容易做到。因為我們不但對於別人做不到真誠,剛才說了,對自己都做不到。但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就是建立在大菩提心的基礎上。沒有菩提心,一切大乘佛法那就沒分,你看這個多嚴重!好像這個大樓蓋起來,底下要有地基,這個地基就是菩提心。由此可知,菩提心的重要。

  即使是淨土法門,我們讀《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三輩往生」沒有一個不發菩提心的。這個事情就難,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我再告訴諸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生如來家藏,就是這段文生如來家。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生一切諸佛之家。大家不求往生,那就另當別論;如果想求往生,我告訴同修們,你要認真念佛,你要拿真心去念佛,你要拿真心去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才行,才能成功。譬如說我們這個佛堂,我們大家想打個佛七來共修,這個七天剋期取證,七天我們都要往生了,目標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是個念佛人,你願不願意來?這一想七天就要死了,這個佛七我不參加。由此可知,你念佛的心、求往生的心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真的叫你往生,你怕死了,你說這個要死了,這個不行,這個不能去。

  由此可知,我們平常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心一試驗,就曉得你是真的,還是假的。一般佛七都是法會熱鬧,去的人很多。如果真正說七天就往生,你看看有沒有人去?恐怕一個都找不到。湊熱鬧的多,真正求了生死的人少。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要真正發心,要看破世界,這個世界太苦惱,沒有值得可留戀之處。我們不能去是去不了,如果有能力去的,誰不願意早一天去?誰願意在這個世界上多住上幾天?哪有那麼傻瓜的人?所以我們看《往生傳》、《淨土聖賢錄》,我們看到許多的念佛人念上個三年,他都往生。我過去也有不少人來問我,他說這些人是不是壽命就三年?我想,不應該是的,哪有那些念佛人都那麼巧,壽命剛好就三年?這講不通的、講不過去的。而是什麼?他們壽命長短不一定,他三年念佛的功夫成就了,這個時候他要去能去得了,他能去得了,他當然去。不會,我這個地方還有十年壽命、還有二十年壽命,我還再想多住幾十年。沒這個道理,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他一得到這個能力他就走了,無關壽命。只有一種人,他得到這個能力,他還不走,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幫助別人往生。這就通常講他還有法緣,他來宣揚這個法門,還有不少人可以接受的。這就是說,我再多住幾年,再多帶幾個人去,這是唯一的理由。如果不能多帶幾個人去,那自己當然走得是愈早愈好。因此,我們用真心念佛,用真心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同樣也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明白的為我們開示,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發大菩提心。要根據蕅益大師這個說法,發菩提心在修淨土的人來說不難。如果不是修淨土的人,修其他法門的人來說,那的確不是個容易事情,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所以這菩提心一發等於圓教初住,你一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實在講這個成就遠遠的超過初住菩薩。

  請看經文,這經文裡面有十一句,第一句也是總說。『善男子,此菩薩生如來家,隨如來住』,「生如來家」的意思,像前面所說的「隨如來住」,如來住在那裡這是我們要知道的。一般大乘經上常講,如來住在法空,這個說法是沒錯,但是不是我們的境界。我說得淺一點,我們雖然達不到,可以學習,如來住平等、清淨、慈悲。如果我們的心也常常安住在平等、清淨、慈悲,確實跟如來住就沒有兩樣。所以學佛要在這些地方學。修行綱領這三皈依上所說的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你才能入得了佛門。所以你的心要覺,不能迷;要正,不能邪;要清淨,不能染污。覺正淨能入門,清淨、平等、慈悲才能夠登堂入室,這是隨如來住的意思。

  『成滿一切殊勝行門』,「成」是成就,「滿」是圓滿,沒有欠缺。「行門」就是文殊菩薩所代表的,在《華嚴》裡面講十波羅蜜,這是菩薩萬行的綱領。我們通常講六度萬行,在《華嚴》裡面是講十度,十度怎麼來的?是將六度的般若度,又展開為五度。般若波羅蜜是實智,真實的智慧,後面又開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這個四條叫權智,是從般若波羅蜜裡面開出來的。所以《華嚴》一共是講十波羅蜜,這個十波羅蜜就是殊勝的行門,從布施到智波羅蜜。『具足三世如來願海』,說到願,本經是以普賢菩薩代表,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統攝了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願海,總不出這個十大願。所以這兩位菩薩,一個是代表十種行門,一個是代表十大願。

  【得一切佛純一善根。】

  『善根』,我們也要明瞭,根是比喻能生的意思,植物它只要有根,它就會發芽,它就會生長,「善根」就是這個根能生一切善法,這叫善根。經上常說的三善根,講我們這一般世間人,有三個根能生世間一切善法。這三善根是什麼?第一個是無貪,沒有貪心;第二個是無瞋,沒有瞋恚心;第三個是無痴,不愚痴。無貪、無瞋、無痴,叫三善根,世間一切善法都從這個地方生的,這叫三善根。這是我們必須要修學的,念佛人更應當要修學,你看看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教給我們修淨土的方法,開宗明義教我們修三種淨業。三種淨業,第一條教給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十善業裡面就有無貪、無瞋、無痴,十善業裡面就包括修三善根,可見得這三善根非常重要。出世間法的善根只有一個,哪一個?精進,勇猛精進,精進是菩薩善根。此地將與如來善根『純一』,這是講這個境界高了,當然還是精進所攝。見性之後所謂說無功用道,這個無功用道不太好懂,這是「純一善根」。

  過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講這句,他用個比喻來說,但是這個比喻,你們這一輩的年輕人恐怕不太容易懂得。他比喻在從前大陸,水裡頭那個帆船,船在行走的時候靠風的力量推動它,快要到岸了這個帆要拉下來,拉下來用什麼?用竹竿來撐船。用風帆是有功用,用竹竿還是有功用。快要到岸邊,距離不遠,竹竿也不用了,收拾下去,坐在那裡,那個船自自然然往岸邊接近,那一段的時候老師比喻說無功用道。這個無功用道;換句話說,自己決定沒有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功夫自自然然往前面進展,這個實在講是在圓教講初住以上菩薩的用功。他們功夫的進展統統是這個情形,決定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說初住菩薩如此,等覺菩薩也是如此,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都是不起心、不動念,與佛的功夫相同,所以說純一善根。這個地方純一善根是指這個,指這種精進決定沒有作意。沒有說我們要努力、要精進,沒有,這個念頭沒有。沒有這個念頭在精進,這叫純一善根。

  【與一切佛同一體性。】

  佛的體性是清淨法身,剛才說了,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與佛同一個『體性』。

  【成就出世白淨法行。】

  佛法裡面,因為這是從印度翻譯過來的,我們中國人喜歡講善惡,印度人講黑白,白就代表善,黑就代表惡,所以他們講白夜、黑夜,用這個名詞來代表。所以白法就是善法,不但善而且清淨,淨裡面決定沒有染污,這也是見了性的菩薩才能做得到。沒有見性的菩薩,可以做到白業、白法行,但是淨做不到,為什麼?你煩惱沒有斷。通常說至少要把見思煩惱斷盡才談得上淨,見思煩惱斷了就是小乘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五種錯誤的見解沒有了。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他斷了,貪瞋痴慢疑他也斷了。能將見思煩惱斷盡,給諸位說,六道輪迴就超越了。所以我們這個修行能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不要去問別人,別人也不會知道,問別人,別人頂多是騙騙你而已。這個事情問自己,你自己的見思煩惱有沒有斷盡?斷盡了那就超越六道了。沒有斷盡,因為見思煩惱就是製造六道輪迴的根本,你輪迴的因沒有斷,果你怎麼能擺脫得了?這是應該要知道的。

  由此可知,修行人想脫離六道輪迴,不容易,非常的困難。所以要想脫離輪迴,說實在話只有一個帶業往生,只有這麼一條路,我們可以能走得通。所以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雖然說起來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在理上講是沒錯,法門確實平等,確實無高下。可是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於是法門就不平等,不是法門不平等,是眾生根性不平等。唯獨念佛這個法門,是一切根性統統收,上到等覺菩薩,下到地獄眾生,只要你相信,你發願肯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你要相信了那是你有福,你要不相信,這個機會你是當面錯過了,很可惜當面錯過。所以我們修行不但要修善法,而且要修清淨法。雖然不能像菩薩那樣見思也斷了,塵沙也斷了,無明也分破了,那是真清淨,我們要盡量往清淨這個路子去找去。

  【安住普賢廣大功德。】

  這句就是說的正行。《華嚴經》上是以文殊、普賢兩位大菩薩表法,普賢為華嚴長子,文殊為華嚴庶男,文殊表智,普賢表願行。普賢為長子;換句話說,本經著重在願行。願行要依大智,這是兩位菩薩表法的義趣。普賢行歸結到最後就是十大願王,所以十大願王是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正行,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一開端也看到了,佛告訴我們,無量壽會上那些菩薩們,一個一個的也都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古人說,《無量壽經》跟《華嚴經》沒有兩樣,是一不是二。《華嚴》具足十玄門,四無礙法界,《無量壽經》也具足十玄門,四無礙法界。所以古德稱《無量壽經》為中本《華嚴經》,確實他有依據,他不是隨便說的。我們讀到這裡又看到他們這個修行的旨趣相同,「正行廣大」。底下這句說:

  【入一切佛甚深三昧。】

  『三昧』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禪定,所謂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受用是正常的,這就是「三昧」。所謂百千三昧那怎麼說法?百千是指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境界無量無邊,無論在哪種境界裡面都不起分別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叫做百千三昧。你永遠保持清淨心,不被外境染污。永遠保持一個覺心,覺而不迷,佛的心清淨寂滅。所以,在《仁王經》裡面講五種忍,稱佛叫寂滅忍,這是最高的境界了。

  【見一切佛自在神力。所化眾生。咸令清淨。】

  這個底下我一直把這底下念下去好了。

  【得佛平等迴向法門。能隨問答。辯才無盡。】

  這個三句是說佛度化眾生的利益。第一句這是佛的神通輪,『佛自在神力,所化眾生』。我們要注意到的,這個「化」是教學的效果,佛教我們,我們究竟得到些什麼?我們古人所說讀書變化氣質,變化氣質就是讀書的結果,就是讀書的效果。我們讀佛經,我們聽講佛經,我們得到的些什麼?也要變化氣質,這比世間典籍變化的幅度要大得多。讀佛書化凡成聖,化凡夫成菩薩,我們就沒有白聽,就沒有白念,所以著重在這個化。是不是真的把這些眾生都變成菩薩?真的。怎麼曉得?經上講得清清楚楚,『咸令清淨』。心清淨了就是菩薩,心染污就是眾生。所以這佛的教化,不思議的神力,幫助我們離一切染污,恢復到自己的清淨心。功夫在什麼地方用?要在日常生活當中,事事物物不能染,我們才得到清淨。你自己真正肯學,三寶不思議的神力自然會加持你;如果你沒有誠意去學,三寶雖有神力,加不上。不是三寶能力有限,是我們自己本身有障礙,三寶的能力的確是無限的,沒有隔礙的,隔礙在我們自己。

  所以自己必須有個真誠的心去接受、去學習,首先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事實真相就是苦,三界統苦。我們人有生老病死苦、有怨憎會苦、有求不得苦、有愛別離苦,苦多了要覺悟。這些苦眼前的,以後還有輪迴之苦,如果真正看清楚了,非常的可怕。聰明的人、覺悟的人,要考慮如何離開六道輪迴這個環境,這才是個聰明人,才是個真正有覺悟的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所謂了生死出三界,唯獨佛法。如果世間的學術、科技、宗教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不會出現於世。你們都能解決,何必要我去?我落得清閒、落得自在,我不去了。而是這個世間,真正有些覺悟的人,他想解決這個問題,世間的學術解決不了,包括所有的宗教在內。這個佛是不得不出現在世間,他不能不來。他來到這個世間,唯一的一個目的就是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叫生死大事。佛確實有這個能力,有這個辦法。

  哪些人得利益?肯信的人得利益,所謂是「信為道元功德母」,肯信的人得利益。但是單單只有信,雖然得利益,不一定現前得利益。《法華經》上所說的,「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是什麼?說這佛的種子種在你八識田中,你只能得這個利益。這個種子什麼時候發芽,什麼時候長成,那就不曉得了,所以單單信只有這種的利益。信了以後怎麼樣?要解。信解行證,這四個字統統都具足,好了,那你這一生就成佛了,你得的利益是無比的殊勝,一生成就。單單有一個信字,缺三個字,這個利益是很淺的,但是,是真實的利益一點不錯。信了有解,這個利益就更殊勝一層,能理解,單解了沒有去做還不行。這個利益還是個遠因,不過比那個單單信的人要近得多。所以一定要具足第三個行,行就是依教奉行,我們要把佛經裡面的理論、方法切實的做到。我們學佛,佛就是我們的模範,佛是我們的典型,佛怎樣存心,我的心要像佛。佛怎樣待人接物?我也學佛那樣的待人接物,這樣才行。所以這信願解行樣樣都像佛,這叫做學佛,這樣才能夠變化氣質,這樣才能真正使我們修成覺正淨,修成平等、清淨、慈悲,所以一定要把它做到。

  學佛是自己學佛,不要求別人,這點大家要特別注意到。別人信不信不關我的事情,別人解不解、行不行也不關我的事情,只要我自己去做這就行了。為什麼叫你不管別人?你要管別人的事情,你這個清淨心這一輩子別想了,你決定做不到,你心就不清淨了。所以佛法的戒律是戒自己的,不戒別人;佛法的禪定是叫你自己定,不叫別人定。佛法講的智慧,是叫自己開智慧,不管別人開不開智慧,我們自己才能夠三學增上。對待別人,我們的大慈大悲,就是把我們自己所修所學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給別人做一個增上緣。他聽了之後,他喜歡好,他不喜歡也好;他肯照做很好,他不肯照做也很好。我們自己心始終是平等、清淨、慈悲,實在講這才真正能夠利益眾生。因為我看到有很多學佛的人非常熱情,自己還沒有成就,恨不得別人先成就,別人不能成就天天在那邊生氣。結果實在講那個人沒成就,自己也沒成就,兩頭都塌掉了,這個很可惜。這就是不懂得修學的方法,大家要注意學佛有學佛的門道,有學佛的方法。

  底下一句說,『得佛平等迴向法門』,這就跟《觀經》的菩提心裡面,第三條所說的「發願迴向」是一個意思。所以迴向也是願,願一切眾生同成佛道,願一切眾生快快成佛,這只是一個願而已。一切諸佛菩薩都有這個願,我們發這個願,與諸佛菩薩同願同行。我們時時刻刻在在處處為一切眾生做增上緣,就是把佛法介紹給大家,這是我們這個願的兌現。在現代這個時代,科技昌明的時代,不僅僅我們用口頭上來宣揚,用文字,甚至於用些科學的工具,錄音帶、錄影帶這是很平常見的。所有一切現代化的工具我們統統可以利用、可以來運用,把佛法推廣,把佛法介紹給一切眾生。

  今天實在講是最好的方法,我現在老了沒有能力,期望你們年輕的一代,把《華嚴經》編成電視劇本。五十三參每一參可以編一個單元的電視劇,每一參可以編一個,從五次到十次演完一個單元。這一部經要是這樣編起來,可以上演一、二年。你看人家喜歡看電視劇,電視劇也看了,佛法也學了。我們請他到這來聽講經他不肯來,他要在家看電視。我們把《華嚴經》變成電視劇,送他家裡去,這是普度眾生,這個我想的是最有效的方法。所以佛經裡頭要把它編成戲劇、歌舞,那些材料太多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這個一大藏經,經典裡面材料太多。這種電視劇決定是真善美,決定是端正社會風氣,不會教人做壞事。所以希望年輕的同修們向這個方向去努力,去寫劇本。當然你要寫劇本之前一定要把這個經義通達,把它變成文學,也可以把它寫成小說。五十三參寫成小說那流通就很廣,這一般中小學生都能看得懂,這是最理想的。

  所以講「平等迴向法門」,要用種種方法去利益一切眾生。末後一句說,『能隨問答,辯才無盡』,這就是成就四無礙辯才,是語業輪,三輪裡頭屬於語業。第一句是身業,第二句是意業,末後是語業,身語意三業。這統統都是指要以無漏行為本體,所謂無漏決定是見思、塵沙、無明都斷盡,他才能有這樣圓滿的功德。

  【是為菩薩第六受生藏。】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